一棵丁香树。

只前一生不是的。

前世,我是一个女孩子。

一个有一些美丽的女孩子。

前世的我,生在江南一个清雅幽静的小镇里。母亲是一位十分美丽的女子,象所有江南水粉画中画的女孩那样,有一张清纯灵动的面容。我想我是象她的。我出生的那一天,母亲抱着我,微笑着,看我细细的眉眼。父亲在床前用手臂环着我们,面上也满是笑容。他对母亲说你看我们的女儿多么象你,多么美丽。

事实上我也是有些象父亲的。尤其是在我抿了嘴角倔强起来时,刻在唇边的两道细痕便如父亲锁眉时的样子一般无二。这也成为日后我与母亲起了争执时,她痛恨我的一个原因。

前世的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江南小镇淡若无尘,岁月静静地流动。

父亲爱书,家里一面墙满置了书。他还吹得一手好箫。很小的时候,他便常常抱我在膝上,幽幽长长地吹。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那一段日子,院子里静静的,风和缓地拂动我细弱的发丝,丁香花细密地开着,花香琐碎,暗暗的弥散着。我仰了头,大大的眼睛黑黑的,望着父亲,望着他的手中的那支竹箫。渐渐的睡意袭来,便慢慢合了眼,睡在他怀里……

然而这样的日子不能够一直继续下去。在我12岁那年,在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刚刚朦朦胧胧体会到这世上有一种美丽的感情叫做爱情的那一个年龄,我的父亲,抛下了我与母亲。

是另一个女人,从我与母亲的身边将父亲带走。

她是母亲唯一的女友。

事实上我并不恨她。

她不如母亲美丽,但她有一张极生动的脸。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不象母亲那样刻骨地仇恨着她,反是,有时竟怨怪为什么她不是我的母亲。(每当心里有了这样的念头时,我便痛恨自己,痛恨自己对母亲不忠。)

她是母亲中学时的同学。母亲生性不爱热闹,所以,她也几乎是母亲唯一的好友。

她也是爱书成痴的人,这使得她来家里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与父亲讲话。而她常来的缘由,也是借书与还书。

我就这样在12岁那一年失去了父亲,且是,永远地失去了他。

母亲不许他再见我。为了母亲这终生不能化解的仇恨,父亲带着那女子,远离了他世代居住的小镇。从此,我再未见过他。

母亲的变化是极明显的。

她毁掉了家中所有父亲的东西,包括那一壁的书。

她越发地孤僻了,每日里除了上班,便是回家来监督我作功课。每每有言语失和,她便骂我象父亲,并将旧事一件一件地提起,直到她倦了,满面流了泪为止。

我只倔强地立在那里,一言不发。母亲最后的一句话几乎永远是不变的:

你,跟你的父亲,一模一样!

是的。很多时候我更象父亲。

父亲遗传给我更多的东西。我从小便爱读书,七岁时,又从父亲学会了吹箫。平日里常常一个人写写涂涂。爱画,喜欢围棋。父亲常说我对文字、色彩、音乐有天生的识别力,他说我有天赋。我想是的,如果父亲能够一直在我身边,我想我是能够充分利用这天赋的。

他走了。

再不回来。

我不再吹箫,不再画画,不再下围棋。甚至,我不能够在母亲在时看任何与功课无关的书——她不愿在我身上见到任何父亲留下的印迹。

我孤僻了。在母亲的教导下我开始怀疑每一个人,不容任何人接近。

母亲痛恨男人,尤其是痛恨才子。她说才子德薄,没有一个好人。我不能不同意她。因为,父亲,毕竟是父亲抛下了她,也抛下了我。对于父亲抛弃了我这个事实,我在这一世里时时不能忘记。

不能。

很多时候我觉得母亲有些象耿更斯《远大前程》中的那个一生披着婚纱的女人,她将所有的时钟停在她的新郎离开她的那一刻,也将生命停在了那一刻。

她也一样象那女人要求她的养女那样要求我,要我痛恨男人,要我出类拔萃,甚至,潜意识里我猜她也一定希望能够借我去报复这世上所有负心的男人。

她一天一天地看着她的女儿长大,看着她的女儿一天比一天美丽。象是看着许多年前未嫁的自己。

她要求我努力读书。于是我用心于功课。我不得不用心于功课。 而我也是愿意用心于功课的——我不能有太多空余的时间去思考那些本该与我少女年龄毫不相干的事情。

并且,我也想早一点离开这个家,离开母亲。

18岁那一年,我如愿以偿。我想母亲也是如愿以偿了,我以一个足以为她带来极大荣耀的成绩考入了北方的一所名牌大学。

亦如她所愿,我不读中文系。读经济。

母亲送我上车。

那一刻我忽然间有些失落。从母亲的眼里,我见了同样的东西。

她只有40余岁。然而,6年的时间毁去了她曾是那样娇好的容颜。

她忽然间抱住我,唤我的乳名,说她对不起我。

我,泪如雨下……

北方的景象与江南绝然不同。

江南的绿是温润的,北方的,则横斜披离。

很多时候我会想念江南小镇那一片温软的绿,而梦里,常是父亲在时,小院里那一树树的丁香。

我爱丁香。

夜深时,睡在北方干燥的空气里,我会梦到丁香。依然是父亲,蓝布衫,紫竹箫,幽幽地吹。丁香紫烟淡笼,花枝摇曳。满院的清香,绵绵长长。

而在这样的梦里,我常常惊醒。我会梦到父亲忽然抬了头,微笑着望向迎面而来的一个女子。他向她伸了手去,她也伸了纤细的手迎了上去。那女子的面容模糊不可分辨——她是谁?她是谁?!

我用这问题折磨自己,至惊醒。而后便躺在黑漆漆的夜里安慰自己:那女子,必是母亲;又或许,便是自己。

北方的丁香树,似乎较江南尤为多些。自女生宿舍区至教学区之间,有一处小小的园子,园子里密植了丁香。

那园子紧邻着一栋单身教师住宿的小红楼。

来往于宿舍与教学楼之间,我常不走那条笔直的水泥路,而是曲折地绕入这园中穿行而过,只为这一树树的丁香。

自习课后,天凉挂月,或缺或满,丁香心形的叶子细细地将月影筛了一地。我踏在这碎影里,步履轻盈,而夜凉如水——我以为这便是我的舞台,我的心在这青石板的小径里翩然起舞,而丁香,丁香是我唯一的观众。

我常想丁香是通灵的,只有它,知我少女的心事。

这所学校的女生极少。又也许不仅仅是这个缘故,我常常收到来自男生的各种表白。我想我是美丽的。只这美丽也是冰冷的。

也许是从小便被周围的大人夸赞着,在故乡时便常被男孩子恭维着,大学里的这种情形,并不令我感觉突兀。

仍清楚地记得11岁时,我收到了第一张男孩子的字条,那时不解,只觉着他写得怪怪的很有趣。便拿了去问父亲。父亲满面的笑,告诉我是有人喜欢我,说我已经长大了。他说我再大些,便会有一份这世上最美好的感情,叫作爱情。

然而也同样是父亲,让我知道这感情又是多么危险,多么令人心碎。

母亲关于这方面的教育是直接的,她,言传身教。自父亲离开我之后,有关爱情的教育,均得自于母亲。

我严格地履行母亲的教导,漠视每一份感情。

不仅仅是这样。

过早的创伤令我过早地成熟了。我想我有一份同龄人不曾有的聪明与冷漠,我在心底看轻身边的人。每一份似是感人至深的表白在我面前苍白到可笑,有时我竟会不经意到拿这些情书当了便笺乱涂乱写。

我拒绝。

大一的生活就这样平静地度过了。

这一年里,因母亲不在身边监护,我如饥似渴地钻进图书馆,读我6年来极少能够读到的课外书。我拾拣自识字起便积下的习惯,乱涂些文字。并记日记。

我将全部的心事记在日记里,细细密密。只写诗歌或乱编故事时,朦胧而隐晦。许是为了更加趋于隐晦,我爱上了古诗词。

大学的课余生活是丰富的。它给每一个人的每一份才华提供了足以宣泄的空间。

我常去的,是学校的网站。

最初去那里是看一些论坛。常去“诗词比兴”论坛,那是一个古诗词原创地。再有便是“舞文弄墨”。

这两个论坛的斑竹是同一个人,他用的是真实的名字。

我喜欢他的文字,读他的每一个贴子。

他的资料登记得十分完备:男,31岁,未婚,硕士学历,本校中文系讲师,校网站主编……

这样的资历使我能够很容易便问到他。

大二开学之初,一次上课的途中,同宿舍的女孩将一个迎面走来的人指给我看。

是他。

那匆匆而过的短促的对视令我眩惑,这不并缘于他的颀长与英气,而是,是神情。那神情,在一瞬间使我想到了父亲。

他的神情。

父亲的神情。

他的出现令我记忆中已渐渐淡去的父亲的身影重又鲜活起来。夜深时,我会睁大了眼睛将他与父亲暗暗比较。父亲是宽厚,他是宽和;父亲是儒雅,他是幽雅;父亲是淡泊,他是旷达……

我不能够准确说清他给我的感觉(更准确些讲,是他的文字给我的感觉),但自此之后,我将自己的名字略略化了一下,在校网站上做了注册。

第一份跟贴是在他的一首七律之后,我和了一首。他的反映十分迅速,很快便见了回复。这回复极聪明,先是赞我诗写得好,接着便委婉地为我指出“微暇”,指暇时不忘涂了个笑容上去,以示无心。

我笑了。

许是很久不与聪明人接触的缘故,这一份回复将我向他拉近了些。而我们之间,我也似乎并不曾觉出隔了12岁的差别。

自此我开始在他的论坛上贴诗,他则每首必评。他常指我言语隐晦,却又总是比别人的跟贴多出许多理解。我不大回贴,他反是常代我作答,代我与人争竞。我只于僻处看着,看他的每一首诗,每一份评点。

渐渐的我有一些怕,有一些担心。我是有一点点喜欢他了么?我问自己,然后摇头。是的,我不会喜欢任何人,更何况是个“才子”。

他确是才子。

他文风多变,无论哪一种体裁,均是擅长。尤其近体诗,填得最是好。有时我会不自觉地模仿他的笔力,及至发现了,忙乱乱地涂了重填。

在“诗词比兴”,除了贴诗及必不可免的几次回复外,我不曾留下任何不必要的字迹。

忽然有一天,通过论坛,我收到了一份来自他的短消息:

知道这里有个聊天室么?从未见你来过。今晚能来么?想同你讲一讲你今天贴上的这首诗。

我有些犹疑。

是的。这样久的时间,与他只有诗。在校园,除那一次初见外便再不曾遇到过。我是常常坐在哪里便极少再走动的人,他,据说他不只住在教师宿舍,在学校附近他有一处小巧的四合院,一个人独住。是他祖父留给他的旧宅。

我犹豫着,反复着。

网上有一个安全的距离,我告诉自己。于是,那天晚上很晚时,我去了聊天室。

刚刚进去,还未能习惯快速翻动的屏幕,便见了他悄悄送上的一个笑容。

这笑容,令我宽慰。

此后的日子,便因聊天室不断增长的聊天字数而有了不同。

不会总是诗词。有时他会“不经意”地问我一些个人履历,我只一笑,并不答。他亦不再追问。是我不愿他知道我,又也许是怕他知道(又或者,我怕的根本就是我自己?)。不欲骗他,便只有不答。

也不问他。

便这样散漫地讲着,淡淡的,每一个字都似是可有可无,而每一个字,却又都随着时日而转近意味深长。彼此间的欣赏、好奇、猜疑也这样淡淡的弥散着。

夜风微凉,穿入机房的长窗。有时对着屏幕我会有几分迷惑,便连这风,连这夜,连这所在,一并迷惑起来。

常同他讲丁香。说,若有来世,愿作一棵紫丁香。

我说丁香是苦的,是淡的,是,淡淡的丁香,淡淡的愁。他说丁香是多情的,若是寻得到五瓣丁香,有情人便会寻到幸福。

我说校园里最好的丁香在我常常经过的那个小园里。他说,那小园,必定是他宿舍楼前的那一个。他说他在五楼上,窗子面向小园,丁香开时,花香暗暗的,混着书香,会醉人。

原来他便住在那栋小红楼里。

这使我从此在路过这小园时,多了一份心事。

一直都是用悄悄话同他讲。除此外,我不同任何人讲话。他是不同的,很多人同他讲话(有时我怀疑一定也有很多人在同他讲悄悄话)。打完一段话后,我常要等他,他则不时地怀了歉意在繁忙中悄悄送给我一个笑容。

最常同他讲话的是个女孩。她的名字我是熟悉的,是舞文弄墨的另一位斑竹。我查看了她的资料,本校中文系在读研究生,25岁,校广播站副部长。

他们无疑是十分熟悉的。我开始留意他们的对话。她的语气中,有一些亲近的成份,又或者,应当说是亲密。

这使我无端地有了几分懊恼与沮丧,很显然,也有了几分猜忌。

有一晚,忽然间她悄悄地向我问好。也许是过于突然,我怔了一下,便犹豫着打了你好两个字过去。她很快地打过一行字来,说是我所有贴子她都读过,并夸我诗写得很好。我不能知道她忽然间同我讲话有怎样的用意,只隐约觉着,那也许是与他相关的,便简单地谦虚了一句。她很闲散的样子,问我是学生还是教师,多大了之类,我礼貌地告诉她网上我不讲私事。她画了个笑容。我回了个笑容。

这一次的谈话到此为止。

我敏感地意识到她从此许是会介入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的,只不知,最终会如何结束。

此后在聊天室相见的几次,她都不再同我讲话。只是她却更加经常地同他讲话,且,语气中已似由亲近(或是亲密)转向了亲昵。

我不曾想到我的反映会这样强烈,我,竟,心痛。

他依然如故地同我悄悄讲话,只他看不到我心痛。我流露于字里行间的语气竟渐渐地有些乱了。而在读到她公开打给他的一句更加亲密的话时,我,翻身退出聊天室。

屏幕上忽然间静了下来,我觉出脸上微微的有些凉。我,竟是落了泪……

这使我恐惧。

我绝望地发现我已违背了母亲多年的教诲,也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是的,我,只怕是已爱上了他。

爱上了一个才子。

父亲的身影在眼前浮动着,背景是一片丁香花树;他的身影忽然间也在这一片背景中浮现出来,向着我,浅浅地笑着。

我摇头。不,我不要想。

这一晚回宿舍,依然穿过那小园。

已是初春的天气。丁香细弱的枝条隐隐泛了些绿意,再有十余日,便会吐出些青青小小的心形叶子了。这季节,距我第一次在校园里见到他,已是半年有余。而在网上,也已是半年光景。

我笑我半年来的辗转,耻笑自己自诩聪明,竟会不记得母亲的教训。

我望向他住的那栋小楼,茫然地望向五楼所有的窗子(我不知他住哪一间),告诉自己,要,忘记这一段日子。

不再上网。

只心境却愈发地乱了起来。我在日记中乱涂着,有时乱到只是画一些字或符号或线条。有一晚我乱乱地、茫然地画着,忽然惊觉了,低头看,才发现只是在写他的名字。

满纸,都是他的名字……

我不能忘记他。

所有这一切,令我憔悴。

而所有这一切,也终于使我在一个多月后,又去了诗词比兴。

他竟,在这一个多月里,贴了十余首诗词,主题只有一个,丁香。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步其韵我填了首《思远人》,悄悄地贴在他那一首后面。

第二天,当我再次进入诗词比兴时,见了他的短消息:

今晚来聊天室,好么?我等你。

这一晚,我重又来了聊天室。见到他的名字时,我,恍如隔世。

我希望我能够淡淡地向他问好,淡淡地笑,淡淡地告诉他这一段时间是因为很忙这才少来的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可是,我,做不到……

他悄悄地打过来一个问号。许久,我悄悄地打了个省略号。又许久,他亦悄悄地打了个省略号。再之后,我对着他的名字发呆。我想,屏幕对面的他,也是一样在对着我的名字发呆罢。

忽然间,我悲不自胜。

我能够要求一个31岁的人没有任何情感经历么?我有权利要求他空白着他的历史等我么?我竟会奢望一个才子从未有过女孩追逐么?……

不。

爱上他只是我一个人的错误。而这样的错误,本不该发生在我身上。

飞快地打出再见两个字,我退出聊天室,下线,关机。

已是四月底。

小园里的丁香开得很密了。

北方的四月,夜有些微微的凉。

我不能够立刻回宿舍,只为不愿别人见我一面的伤心。

在一棵丁香树下的石椅上,我怔怔地坐着,怔怔地望向那栋小楼。他也许就在某一扇窗子后面罢,只是,他却怎会知道我在窗外望着他……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我不觉将这诗低低地吟了出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忽然间,身后,有人将这诗接续下去。

我回头。

是他。

是他,站在淡淡的月下。

我本能地起身,欲逃离这里。却不知怎样竟被捉了手,我,不能挣脱。

此后的事情,由于这难以预料的慌乱,我已有些模糊不清。只是他在讲,讲自从知道我喜爱这小园里的丁香后,他便常在楼上望。第一次在这小园望见我时,他愿我便是他在网上见到的那个女孩。只是又生怕不是,只为我看起来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美丽。他说他已无数次地在这小园里望见我,人如丁香。他说他知我性情,不敢惊动,直到今天我忽然下线,他才立即下了楼,在这里等我。而,果真是我,来了这里……

我听着听着,泪又落了一面。

他轻轻地为我拭去泪水,我越发慌乱。自父亲离开之后,从未有男子这样近的在我面前过。我再次欲将手自他的手中挣脱出来,只是,他却握得愈紧。

这一个春天是这样的明媚,就连丁香,在我眼中也仿佛不再有了先前的轻愁。

他小心地守在我身边,十分小心。

自那一晚后,他不曾再过于接触我。那时我想,我们是在友谊之上的,只是潜意识中由于父亲的离开及母亲的教育,我拒绝承认我拥有的这一份感情是爱情。

他从未有过任何怨怪,似乎只是在安静地等着。

没有人知道我们在一起。每天只在我下了自习后,他在小园里等我。

我渐渐地多了笑容,常有人讲原来我笑起来竟是这样美丽。对镜,是的,我也是刚刚知道,原来我笑起来,是这样的美丽。

六月中,由于校网站的一次征文活动,他十分忙。这使得他已不能每天去小园。为了能够经常见面,他问我可不可以加入网站编辑部。我有些犹豫,却也很快便答应了他。我不愿他过于劳累,也希望能够在他忙碌时,可以在他身边。

那一天他带我去了编辑部。

在那里,我第一次见了她,舞文弄墨的另一位斑竹。

她是很明亮的那种美丽,眼睛尤其明亮,只有一些闪烁。她言语间十分得体,向人讲话时,总是笑着。这使得许多人喜欢接近她。

那天她很亲热地过来拉我的手,象红楼中凤姐初见黛玉那样,将我由头至脚夸了一遍。这一份热情使我不能不有所回应,迫于她的希望,我以姐姐称她。

只是她的聪明却令我有一些畏惧。

曾向他问到过她。当时他笑了,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问我是不是不喜欢有女孩喜欢他,是不是有些嫉妒。我也笑了。我愿意相信我在他心里,没有人可以代替。

于是,对她便多少有了一份欠疚。仿佛她没能够同他在一起,只是由于我的存在。而有时我也会静静地去想,也许,真的便只是因为我的存在。

应当没有多少人会拒绝她的魅力。

在编辑部,我们仿佛只是工作。只在别人不曾注意的时候,才会交换几个会心的眼神。有时我会觉出她在看着我们,这感觉,令我总是在本能上拒绝亲近她。

她却是很热情的,常是将妹妹两个字叫在嘴上。于是在别人看来,我们已是真的情同姐妹的样子。

我不是十分清楚她是否已知道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我困惑。她依然待他十分亲密,这令我多少有些妒嫉。她的作为使周围的人都疑心她与他有深于友谊的关系。当他不在时,别人以此开玩笑,而她总是一面羞色地低了头笑,并不否认。

这情形令我不安。

转眼到了秋季。

这一个暑假我不曾回家,一直陪他做网站的事。

有时他会带编辑部的人去他校外的那座四合院,他殷勤地做着主人。而所有的人在那里都是无所拘束的,仿佛,那便是个沙龙。

这小院多少有些象我江南的家,安谧而细腻。曾向他赞这小院的清雅,他笑着说,他也喜欢住这里,只冷清了些,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再添个主人。

深秋的一天,萧萧疏疏地落着雨。我在宿舍里,一个人记着日记。

有人敲门。是她。

她说是刚刚在校园里遇了他,因为近期稿件出了些问题,要她找几个人今晚七点去他的四合院将这些问题处理一下。

我有些奇怪他没有亲自来找我。但,也许是他真的很忙罢。

我应了。她没有即刻便走,只有一句没一句地同我讲些闲话。

忽然间她笑了一下,问我觉着他这个人怎么样。我微微一怔,只随口说了句很好。她低了头,说,你知道么,我们,以前……

只到这里,她便收了口,脸红红的,又笑了。

我想我的面部表情一定是有些矜持了,我,不知该说些什么。

她告辞了。

我的心里很乱很乱。离七点钟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有些坐立不安。只想见了他,问了他,他答了,这才会安下心来。

撑了伞,我去他校外的小院。

户门不曾上锁,想来是他在等我们罢。我轻轻推了门进去。

正房里的灯亮着,藏青的窗帘将窗子遮得很密,反似他平日一个人在家时的样子。房门却是虚掩的。

踏了台阶,我推门——

那一瞬间我的心底一片空白,我,见到,她,在他怀里,哭着……

雨伞落地的声音惊醒了我,我,夺门而出。

我漫无方向地跑着,隐隐地,听到他在身后的那一片雨里急声唤我的名字。

深秋的雨,好冷。冰冰地落在脸上,已分不清是否只是雨。

我跑着,没有任何意识。

到了主路。急驰的车灯将细碎的雨花织成一片片朦胧而又流动的光雾。我想穿过这片光雾。仿佛若是穿过了,方才的一切便只是一个幻境,是不存在的,我便又回到了一个小时前的宿舍里,静静地记我的日记。

我听到刹车声,很重。

周围的声音忽然间模糊起来,遥远起来。

我有些累了,慢慢的竟想合了眼。

在那一片模糊而又遥远的声音中,我忽然间分辨出他的声音来。我努力睁开眼睛,他抱着我,雨水淋了一身。我有些心痛。

我望着他的眼睛,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他的眼里,竟是,一片绝望。

可是我好累啊——

我,合了眼。

当我合上眼时,这个世界起了绝大的变化。

我,来到了阴间。

阴间并不象世人传言的那样可怕。关于这些,我不想做过多的描述。

在阴间,是可以见到阳世里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便仿佛在云端向下俯瞰。

我见到了我的葬礼。

母亲自江南赶来,在我的遗像前她摇摇欲坠。

她整理我的遗物,读我这些年来厚厚重重的日记。她的白发仿佛是与日俱增的,而伤痛,也与日俱增。

我以为她是会失望的,当她见了我日记中写满他的名字时,她是会恨我不曾听她的话的。然而,她没有。

她将我的日记全部留给了他,她说所有这一切不是别人的错,是她这个做母亲的错,是上天给她的惩罚。她说是她让我不能够象一个正常女孩那样有一份正常的爱,是她令我在爱情面前犹豫、畏惧、多疑、辗转…..

母亲留下我的日记,回了江南那个愈发冷清的家里。

离异与失女的巨痛,已使她的余生残破不堪。

他的悲痛,令我心碎。

他关自己在房间里。

他自母亲手中接下我的日记,许久许久,只读一行。

他不讲话。

她,也来了我的灵前。

在没有人的时候,她哭了。

她说她是那样的嫉妒我,当她发现他在论坛上评我的每一首诗时便开始嫉妒我。她说她爱他,不能没有他。她说那一晚的事情是她精心安排下的,是她故意早去了,向他说自己多么爱他,说到心碎处,便扑在他的怀里痛哭。那哭,是真的,只时间,却是算好了要我见到的。她说她只是想让我从此离开她,却未能料到有这样的结果……

我在阴间,默默地看着这一切。若我的灵魂有泪的话,我已,泣不成声。

已成隔世。

竟成隔世。

阴间只是一个中转,所有的灵魂都需转世,只是未必都是去做人。它有它的法则。

由于我的前一世只有短短的十九年,不曾积下任何善绩,所以我的来世只能是一棵树。又因为我的屈死,我可以实现三个愿望。

不,我不需要三个愿望。

只两个,便足够。

我要我是一棵丁香树。

我要我在他身边。

并不是所有的灵魂在转世时都需要喝下孟婆汤。在低于前一世的生灵并与前一世的生灵无法沟通时,是不需要喝的。这同时也是一种惩戒。它要你记得你前一世所有的过错,它要你时时接受这记忆的折磨。

于是,我便这样清清楚楚地,跳下了奈何桥。

当我再一次醒转时,我发现我已在三月里的一个园林中。

是的,我已是一棵小小的丁香树。

只是,为什么,为什么我没能够在他身边?!

我已是一棵树,我已没有任何语言能力。我想去找他,想去叫人找他来,然而这一切,都已不能够。我只有静静地在这园林里,等待将来。

由于心痛,我明显地憔悴下来。比起别的丁香树,我看上去是那样的瘦小细弱。

十余天后,我听到了他的声音。

他踩着一地细碎的春寒而来,颀长,消瘦。

园林的主人在他身侧,他说他要买一棵丁香树。主人带他到几棵高大些的树前,要他挑选。这一时的我十分失悔,我恨我不该一味伤心,以至让自己今天这般病弱。

在那几棵树前,他摇头。忽然间他看着我,他指着我,说,就是这一棵。

他抱着我,带我回家。

那小小的四合院依然清雅,也冷落。

他植我在他西厢的书房前,在窗前。

他默默地对着我,忽然间,用我前世的名字唤我。我,不禁一怔。我的身子微微有些颤抖——我,明白了。

他是,将今生的我,当了前世的我;是在今生的我的身上,存了对前世的我的依托……

他细心的呵护我,仿佛要将从前来不及付出的一切,全部付出在这棵丁香树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丁香树便是前世的我的转世。

他时常会搬了长椅在树下坐着,读诗给我听。

许多时候他会看我的日记,一页一页,细细地看。

一遍一遍地看。

看到他心碎。

看到我心碎。

只有时,她会来。

自前世的我离开后,他怪她。她不曾辩白什么,也不曾说破。她只是在默默地照顾着他,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我是恨过她的。而伤心之余,又常是自怨自艾。我有什么理由去恨她呢——这一切,都只是我无缘拥有。

看着他一个人冷冷清清,我不忍。有时想,既是她爱他,若嫁了他,也许对他是会好些的。

是的。我这样想。

日子就这样慢慢流逝着。

作为一棵树,在他的呵护下,我渐渐地有了些繁茂的样子。到第三年春天,已是零零细细的育出些小小的花蕾。

这一年,他们结婚了。

在众人眼里,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在他家人看来,他已到了必得成家的年纪。而这么多年来她默默地在他身边,也令他有了负债的感觉。她也已经28岁——于是,他担起了这个责任。

那一天小院里忽然地热闹起来,大红的喜字,满院的鲜花,这一切将我映衬得益发冷清。我的心底,忽然间有了前一世最后那一晚的空空落落。

没有人知道一棵丁香树在想些什么。

我只淡淡地,在角落里,淡淡地开放着我细碎单薄的花朵。

丁香结。

婚后的他并没有什么改变。他依然喜欢一个人躲在书房里涂涂写写。只是,他藏起了我的日记。他,在守我的秘密。

他依然如故的照顾着我,常会怔怔地对着我看许久。

他悄悄地唤我的名字。

这一切,令她开始嫉妒一棵丁香树。

她试图使这婚姻美满幸福。只是她很快发现她不能够改变他。他依然沉寂,或者说,是沉浸在往事里。也许是爱得过于深切,这使得她终于不能够利用她的聪明来维护这婚姻,他们,开始了争吵。

她说,他待她,还不如,待一棵丁香树。

这样的争吵日趋频繁。

我远远地看着他们,心里很痛。有时我觉得我已无力承负这一切。

我想逃离这一生。

终于有一天,他们吵得有些重了。她大哭,忽然间冲出房间,取了把刀,来到我面前。

我面对她,心里竟淡淡的,没有一丝恐惧。

我想我是累了。我想我是真的希望结束这一切了。我平静地望着她,没有一分怨恨。

她看着我,有一些犹豫。我想她是在辗转着想到,我这棵树也许是他今生的一份极重的牵挂罢,她不敢面对后果。然而只几秒钟,也许更短,她咬牙,将刀斫了下来。

我只觉着一阵巨痛,如前生一般,渐渐地,周围的一切再次模糊起来。

我是那样的无奈——我想我是应当离开了,我想若是我离开了,他也许会接受她,会接受他这一生中应当会得到的幸福。

在离开之前,我努力望向他。

他已在我身边。他扶着我倒下的身子,便如那一晚扶着倒在车灯下的我。在他的眼里,我见了与前世那一晚一模一样的绝望……

不。

忽然间我挣扎起来。

我不要他再次绝望。

我要陪着他,我要在他身边,我要在这一生,永远守着他。

我在挣扎,我在努力挣扎。只是我有些眩晕,我想,我是晕了过去。

当我醒转时,已是七天之后。

我的伤口被他细密地包扎着。我的叶片,已大半枯萎。巨痛折磨着我,使我始终处于恍惚之中。

恍惚之中我见她搬出了小院,流了一面的泪,最后回头看他。而他,没有任何表情。

他们离婚了。

此后,这小院中又只余下了我们两个。

他将我的日记取了出来 ,始终放在书桌上。他依然喜欢坐在我下面静静地看书,并读给我听。他为我写诗,写前世的我,写今生的丁香。他将他全部的心情讲给我听。

他,从此没有再娶妻。

就这样,风风雨雨,我在他身边,陪着他,一年又一年。

我的伤口时时会痛,有时我怀疑我已支持不下去。只是我十分怕自己会再次离开他,我支持着,维持着每一天的生命。

每一年的春天,我都会努力开出更多淡紫色的花来,好让他能够在丁香花下,回忆起我们的从前。

就这样不知已过了多少年,大概,有二十年了罢。

他的鬓边,已渐渐地有了些斑白。

那一天,也是个春天,黄昏时,他取了长椅,捧着我已渐渐泛黄的日记,再次坐在花下。

他将日记翻开到我们在小园相遇后的那一段日子,慢慢地看。

一份笑容淡淡地在他面上漾了开来,他的眼底一片温暧。我看着前世自己写的文字,一样的笑容与温暖也在心底淡淡地漾动。

渐渐的,我忽然发觉,他不再翻页了。他,已慢慢地合上了眼睛。只那笑容,依然那样温暖地挂在嘴角。

我,明白,他,已经,离开了……

那一瞬间我是那样的悲痛,我知道,从此,我已是再不能够见到他。他将会去他的来世,那是我无从知晓的。而我,我……

我也已耗尽了我全部的生命。我终于,可以不必再支持下去。

我见到我心形的叶片一分一分地暗淡下来,而淡紫色的细碎的花朵缓缓地飘离枝头,落在他的身上,落在他手中的日记上,落在我前世的每一个字里……

我知道,我也将要离开。

在纷纷漫落的紫色花雨中,在我弥离于今生之际,我最后望向他,望向他温暖的、微笑着的面容。我满心的悲痛、无奈与绝望。我默默地、默默地最后一次呼唤着他——

我心爱的人啊,我前世今生惟一心爱的人啊,我如何才能是你,来世的妻……

毛泽东事迹

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不要让这些考分从笔下溜走

不要让这些考分从笔下溜走中国甘肃网4月8日讯■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喊口号、做文章,还应做深入实际的探究和调查。学生们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时间、几乎没有看电视的机会,而这些,恰恰都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素质教育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学生们尤其是即将参加中高考的考生,应适当上网、看电视、读报纸。从生活中了解新闻,获取国内外时政的相关信息。

不难看出,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已关注到了各类试题的生活化,这也充分印证了十多年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向,它的推行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欢迎。然而,效果却为何不明显呢?

“昨天晚上,新闻中还播放了关于世博会的消息,遗憾的是孩子没时间看,可惜一道这么简单的题居然答错了,早知道这样,就不该‘抢’那半小时时间,让孩子看看新闻。”每每考试结束后,我们都能听到诸如此类的抱怨声。平时,家长们说的最多的话也是“别干家务,放着我收拾”、“别在电视前磨蹭时间,赶紧去复习”、“不许上网,抓紧去背单词”等。他们为了让孩子能“赢”过时间,不惜一切地做着各项“服务”。

“你火车那题算出来的结果是几米?”“那个世博是不是这个数?”“第3、4小题的语料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经常上微博,但遇到试题后,却不知该选哪个,觉得每个选项都是正确的。你们几个第一大题的第四小题,关于微博的那道题选择的选项是哪个?”

每年的三、四月份,兰州市的中学生就陆续进入了“模考”环节。考生们一出考场就叽叽喳喳地开始“对答案”。他们普遍认为,在这几年的考试中,很多科目试题出得都很有趣,很有水平,最重要的贴近生活。“真是应了那句话,试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兰州三中的吴同学总结说。

“物理卷凸显生活化,很多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身边事’都作为命题,呈现在试题中。地铁、上海世博等热门话题同样进入了命题者的‘法眼’”。西北中学物理孙老师介绍。“那是一道物态变化原理的考题,要求解释世博会水雾降温系统是如何降温的。题目看上去很新,但原理很简单,所以难度也不大。”兰州一中的考生们相互讨论着。

“在今年全市的“一诊”科目中,物理试题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既有常规题,也有比较新颖的试题。例如选择题通过嫦娥一号、嫦娥二号考查了万有引力的知识以兰州地形为素材考查热学内容,使试题具有乡土气息。”物理孙老师表示。

近年来,不论是全省还是全市乃至全国,中高考各科目中的题型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趋向,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各类新闻事件的理解能力。比如金融危机、节能减排、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问题,题目中都有涉及,很多材料都直接来源于生活。

老师们体会到这一点后,在教学方式上都做了较大改变。根据教材让教学走进实际生活,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生活情景带入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搭配中的学问》时,我安排学生回家看一下自己的衣柜,上衣几件,裤子几条。然后,让学生实际进行搭配,记录共有几种穿法。第二天,在课堂上学生纷纷回答了自己的做法与结果,教师稍微点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通过这种做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际生活,轻松地解决了数学当中的问题。”兰州十一中张老师说。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一说到素质教育,人们就讲要转变观念,仿佛转变了观念就解决了问题。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喊口号、做文章,还应做深入实际的探究和调查。学生们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时间、几乎没有看电视的机会,而这些,恰恰都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的张剑锋老师说。

“我读初中时‘劳动’课被安排在课表上,每周两节,由班主任带领从事生产劳动(学校有生产地)。80年代末劳动课逐渐被取消,90年代初尚有‘社会实践课’,然而生产劳动被淡化、虚化,‘社会实践’名存实亡。90年代中后期至今,课表上连‘社会实践’也没有了。

“初中时,音体美课程是开齐上足了的。那时,音乐课虽然不讲多少乐理知识,但老师们会教我们唱很多歌。体育课内容也丰富,学田径、球类、武术等方面的技能。体育设施虽然简陋,篮球架、单杠、双杠、跳箱、木马基本上都是木制品,作仰卧起坐的垫子是草或棕做的。但老师教给我们这些方面的技能技巧。而现在,部分初中在初三学年里,音乐、美术课被主课替代。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生已经缺乏简单的运动技能。学生到野外上美术课更是奢谈。”张剑锋老师回忆着说。

本报在今年全市“一诊”考试中,特邀一线教师点评试卷,老师们均提出考生应多看报、多看新闻,这是学生能了解“窗外事”的最好途径,更有助于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实现“齐飞”。

“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学生们尤其是即将参加中高考的考生,应适当上网、看电视、读报纸。从生活中了解新闻,获取国内外时政的相关信息。”兰州市教科所教研组郭彦强主任说道。记者许丽

百家讲坛讲稿——杜甫

百家讲坛讲稿——杜甫百家讲坛讲稿——杜甫第1讲杜甫求官之谜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我们谈到杜甫就会想到李白,谈到李白也会想到杜甫,但是这两个人是如此的不同,李白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饱经沧桑,关怀国计民生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李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呢,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永久回味的著名的篇章。譬如:“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譬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诗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类似的情景都会非常自然的想起来,我们说从杜甫的诗,我们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对于任何一个小的人物,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件小事,总是那样的饱含深情的关怀,所以他的诗,我们在千百年之后,我们去读,仍然止不住会掉下眼泪,他的魅力在这个地方,所以人们把杜甫称为“诗圣”。诗圣也有童年,也有小时候,也有成长,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童年是怎样,杜甫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多元多样的,而且是很活泼的,他写的诗说“学诗犹孺子,乡赋念嘉宾。”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诗,他写的很具体,说什么呢?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写什么呢?关于凤凰的诗,跟凤凰有关的,或者以凤凰为题目的诗,他三十九岁那一年在给皇帝的一篇奏章里边说道:“臣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换句话说,我从七岁那年开始写诗,到现在三十九岁,这三十多年里面写了有千余篇的诗文,那应该说每一年的还是挺高的,换句话说,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不是虚的,他非常的勤奋,创作量也很大,那是不是说杜甫就是一个十足的身体发育不良的读书童呢?不是,到了晚年,他有一首诗,回忆他的童年,这诗写的很有意思,说:“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什么意思?我记得我当时十五岁的时候,壮的像小牛犊子一样,院子里有一颗梨树、枣树,一天之内,我上树下树一千多回呀,这肯定是夸张了,没事你上树下树干嘛,但是梨树、枣树,我们知道也不高,换句话说就是他身体好,因为写这个诗的时候的杜甫,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所以他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少年的时候,上树下树,上树下树一千多回,很怀念那时候健壮的自己,但是作为我们来看,就知道杜甫是有一个活泼的,健康的,有文化修养的这么一个童年,这么一个少年。正因为杜甫生活在一个具有诗书传统的仕宦家庭,文学天分又高,因而,杜甫在身体、心智,特别是在文学素质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逐步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而家乡巩县对于杜甫来说,显然是太小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吸引着他去认识,去闯荡。在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漫游是大多数文人都要有的经历,一方面漫游是年轻的诗人们,扩充知识丰富生活的绝好机会,另一方面漫游也是青年文人结交权贵,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从十九岁开始,杜甫走出家乡,开始了他边漫游,边寻找政治机会的新生活。他去哪儿呢?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就是去洛阳、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吴越,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绍兴这一带地区,寻访古迹拜访名人,捎带手地参加了一次科举,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次他没考中,但也没在乎,那意思就是还年轻,机会多得是,这次参加科举是什么呢?是在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说公元735年,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杜甫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中,不要紧,接着漫游,他接着到哪儿去漫游呢,到齐赵,就是现在的山东与河北的南部地区,他的父亲当时正在山东的兖州做兖州驷马,所以二十多岁的杜甫漫游的时候,不存在经济问题,我们原来讲过李白的收入,李白的漫游,那都需要什么做基础,车马钱总该有吧,吃饭的钱总该有,穿衣裳,有时候还要请客,不能老别人请你,你也得回请一下,这都需要钱,所以杜甫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他父亲在做官,他可以“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尚,冬猎青丘旁。”那简直是**潇洒,这就是青春的杜甫,以前我们总说青春李白,杜甫也有年轻的时候,也有浪漫的时候,也有狂放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他写这诗的时候是在盛唐之盛的时期,盛唐最黄金的时段,他是一个年轻人,一次科举没考中都不在乎,接着漫游,他相信在后来的时光里面,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这种自信,不但来源于自己的才能,也来源于这个时代。有着出众才华的杜甫,确实对他人生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样惨淡落选不太在意,在他的心目中,他还年轻,才华与学问也还可以继续长进,这种科举考试的机会还多得是,在这段时间,二十五岁的杜甫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富有哲理,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杜甫远大的胸襟抱负,也看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雄厚实力,杜甫在经历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继续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并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假话。天宝五年即公元745年,三十四岁的杜甫来到了都城长安,参加了一次决定自己命运的特殊考试,那么,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考试,这次考试会让杜甫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吗?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考试呢?是一次制举,不是科举,不是常规举行的科举,由皇上亲自选拔人才,当时史书上说,皇上要选拔人才,说“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换句话说,只要你有本事,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来考试,可是当时的宰相李林甫耍了一个手腕儿,耍了一个什么手腕儿呢?他说这些人没见过世面,别上来考试直接见了皇上,把皇上吓着,各省市州县你们自己选拔,选拔上来以后,我们从这儿再进行一个考试,考完了以后然后再交给皇上,再进行终审,这次考试的结果就是一个都不录取,李林甫说什么呢?说野无遗贤,人才早就录取完了,现在天下已经没有人才了,可喜可贺,对皇上说,真是可喜可贺,唐玄宗居然就相信这种鬼话,我们原来讲李白的时候说过李林甫这个人,但当时是说什么呢?说李白没有能够从政,他自己主观上确实有问题,李林甫固然一无是处,坏到底,但是也犯不着在唐玄宗的跟前给李白进谗言,当时是这么说的,但是你说这个李林甫坏不坏?那是真的坏。唐玄宗任命李林甫做宰相,那是为己所用,没有一个皇帝用宰相是为了坏自己江山的,这个是肯定的,作为唐玄宗来讲,他用李林甫是因为李林甫有一个特点,李林甫特别善于揣摩皇上心里的意图,你高兴什么他就说什么,说的话全都像心里头的小虫子一样,他好像知道皇帝想什么,所以这样一个宰相,对皇帝来讲那是太舒服了。唐玄宗把权力都交给他,天下大事你就去办,我信任你,然后自己乐得纵情声色,可是有一样,皇上把权放出去,他要收回来也容易,他任命一个宰相容易,他要罢免这个宰相也容易,可只有一样事情他做不到,就是当这个宰相,尤其他是个奸相,羽翼丰满之后,他借着皇上这棵大树做尽了坏事,政局为之败坏的时候,要想挽回整个的政局那就不容易了,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李林甫的坏就主要坏在这个地方,而且他坏吧,这个人还没有文化,因为李林甫是李唐王室的宗亲,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通过科举进来的,他老念错别字,他选拔人才的时候看到文书里面有两个字,这两个字念“杕杜”,这两个字大家可能平时见的不太多,这是《诗经》里面的一个诗篇的名字,什么意思呢?是高大而特立的海棠树,“杕杜”他一看,他就问旁边的官员说,这个“仗杜”是什么意思呀?他以为是仪仗队的那个仗,旁边的官员很怕,他就不敢回答,低着头不说话,亲戚家生了个儿子,他写了一封信表示祝贺说“闻有弄璋之庆”,生了个儿子弄璋,我们知道民间生个男孩叫什么呢?叫弄璋,璋是什么?玉器,玉器借代的是什么?借代的是德行和政治,就说你这个孩子能当官,生个女儿叫什么呢?就叫弄瓦,瓦是什么呢?用陶制的纺锤,人家这孩子将来做家务可以。他把这个“璋”写成了反犬旁的“獐”,那不就成弄小野兽了吗,所以,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李林甫身上,他就是这么个人。那么,杜甫这次就很倒霉,就撞到李林甫的手上,不过话说回来,杜甫他参加科举失败了,因为制举因为李林甫的原因又失败了,你注意,科举的面比较大,而且基本上是按期的,比如说一年或者两年,按期举行,这个机会比较大,制举呢?可能三年举行一次,也可能十年举行一次,而且录取的人很少,所以你注意,杜甫参加这次制举考试的时候,当年也有科举考试,但他没有参加科举,我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虽然跟李白不一样,李白是彻底不参加科举,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有选择,这个选择表现了杜甫的一种性格,什么呢?我开始参加科举,后来我不参加科举,参加制举的那就肯定在一个方面有特别才华的人,自诩甚高的人才有可能参加制举,但是,随着制举也可能一跃而登天,但也可能什么也没有,风险和机遇都是存在的,到了后来,他连这个制举都不参加了,他直接就写文章献给皇帝,这条路要走通就更困难了。当时的文人为了求官,除了参加科举和制举以外,还经常采取向高官自我推荐的办法,比如李白就曾经向当时宰相张说的二儿子,也是唐玄宗女婿的张垍推荐过自己,只可惜没有得到任何回应,那么,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杜甫,会不会也向张垍这样的大人物推荐自己呢?杜甫在长安的求官会成功吗?当时的文人,知识分子要想求贤达,就必须找一些中间人物,这些人不能完全是官僚,他必须首先自己是官僚,而且他还是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张垍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父亲张说本来既是高官宰相,又是文坛的宗主,所以他的儿子们,就自然而然的跟文士的交往比较多,所以杜甫们,李白们才会给他写信,才会给他写诗。杜甫三十九岁这一年,天宝九载给张垍写了一首诗《赠翰林张四学士垍》“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夸张垍,什么意思呢?您简直就是皇宫里面的文曲星,我们就是全靠你了,到了天宝十三载的时候,过了一年以后,他又给张垍写了一首诗说“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顾深惭锻炼,才小辱题写。”这什么意思呀?前面说“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您呀吹捧我,你吹嘘我的时候,别人都很羡慕,大家都眼看着在您的吹嘘之下我就青云直上了,可是没想到,这个仕途上的事不好说,您是吹我了,可是我从这梯子上没爬上去,说到底是我自己本事不行,辱没了您对我的提携。这个诗是很重的一条材料在哪儿,就说证明张垍提拔过他,不像礼拜那样说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发生,只是什么呢?水中月,镜中花一样,杜甫给张垍写了求助的信,张垍帮他了,这个诗可以作为这条材料来用。那么,我们说张垍到底帮他什么了,让他在诗里面回忆的时候,这么样的兴奋,这是一个很大的忙,帮了他很大一个忙,事还得从头说起,就是在唐玄宗天宝九载的时候,有一个道士叫王悬翼,这个道士跟唐玄宗说,我见到轩辕黄帝老子了,我见到他了,这都是骗人的鬼话,而且在宝仙洞里头,谁知道这宝仙洞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一本秘籍,叫《妙宝真符》,这时候唐玄宗已经都七十岁了,只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就是怎么样能长生不老,所以凡是这类很荒唐的道士,来给他说这一类的消息的时候,他都非常的重视,他马上派了一个大臣,去这个所谓宝仙洞,去找什么所谓的《妙宝真符》,派谁去找的这本书,就是张垍的哥哥张均,我们都知道张说有三个儿子,都做大官,杜甫不是找的这个老二吗,老大当时做什么官,刑部尚书司法部部长,很大的官,那还能找不着吗,一找就找着了,找着这些大臣就开始给唐玄宗拍马屁,李林甫还表示愿意把自己的住宅捐出来,捐给这个道教界的人士,以便能让皇帝长生不老,唐玄宗也不能闲着,马上就在当时首都长安的南郊,举行大型的祭奠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当口上杜甫写了三篇大文章,献给皇帝,这就是后来提到的三大礼赋。分别是《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杜甫本来就有着极高的的文学才华,再加上精心细致的准备,自然使督抚的这三大礼赋不同凡响,在三大礼赋中,杜甫对唐玄宗寻找《妙宝真符》的活动,进行了极其热烈的称颂,文辞华丽,气势恢弘,那么,献上这么重要的三大礼赋之后,唐玄宗会对杜甫另眼相待吗,杜甫在长安的求官还将有怎样的经历呢?唐玄宗一看非常高兴呀,这文章来的太及时了,整个就是给他粉饰这次活动的,史书上记载说“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我看完这个文章以后,马上就说让这个人在集贤殿书院里边等待我的诏书,让宰相给他出题目,测试他的文章,这个意思在哪儿呢?要准备选拔他,任命他了,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关于这个事,杜甫在两首诗里面都有过记载,有一首诗叫《莫相疑行》,怎么说的呢?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想我当初的时候,这是回忆的,想我当初献上这三大礼赋之后,一日之内声名显赫,我写文章的时候,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们,是不是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这些院士们,就围的像一堵墙一样看他写文章,很骄傲呀,不管人家是不是围成一堵墙,他反正自己认为人家是围成一堵墙,这种感觉很重要,就是很有人物感。可是,下面这首诗就不好了,说什么呢?说:“气冲星像表,词感帝王尊,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沦”又说:“竟与蛟螭杂,空闻燕雀喧,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翻。”实验了半天,大家也都觉得我这文章写得也不错,皇上也觉得我这人还行,可是总有一些乱七八糟的麻雀呀,小鸟呀唧唧喳喳的,最后我这个事就没成,通俗一点就这么简单。换句话说,整个这个事是有一个过程在哪儿呢?就是先献了三大礼赋,非常的合乎这个时机,皇上看了以后很高兴,马上下命令,让他在集贤殿书院里面待诏,让宰相负责出题目,测试一下这个人的实际水平,测试完了以后,品评文章完了以后,结果并不好,什么结果呢?史书上记载,八个字叫“送隶有司,参列选序”,什么意思呀?就是档案、材料,求职的东西都放在档案材料里头,备选,将来有机会了电脑里边调出来再说,现在当下兑现,不行。按理说文采如此之高,还得到皇帝的赏识,自己在这场测试中又表现神勇,杜甫走向政治的前台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可是最后,为什么会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这样一个奇怪的结果呢?这岂不是如同被打入了冷宫一样,其中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这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按道理这是皇帝亲自下的这样一个诏书,这样一个指示,关键还是在宰相的身上,所以李林甫他要不死,这杜甫就很难抬头,当时的宰相有两个人,一个是李林甫,一个是陈希烈,陈希烈虽然这个时候已经跟李林甫不对付了,但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他基本上还是听李林甫的,他是排在李林甫后边的,关于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直接的材料说明,是李林甫把他给弄掉的,像上次,我们就可以说,因为史料里面直接就记载,一个都没录取,但这次的情况不一样,这次没有直接证据,我们就可以又做一个合理的推测,就干吗宰相这次不录取他?那我们就在想,他上次不是说了吗“野无遗贤”嘛,可巧了,杜甫就是当时那个“野无遗贤”里面那“一贤”,这时候怎么又有“遗贤”了呢,如果把杜甫录取了,李林甫就等于扇自己的嘴巴,所以,如果要把这事,彻底做绝一点,那这次还是不录取,但是不录取,这是皇上亲自打的招呼,也说不过去,那就来个什么呢?来个备案,我又不是说不用你,但我现在也不是利利索索的用你,就把你先放着,先放一放,别急,杜甫是很着急的,可是对李林甫来讲,这可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政治问题,他得跟上一次的那个决定,可能得保持一致,这就是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做这样一个推测。还有,就是唐玄宗可能对这个事也不是特别地重视,换句话说,不就是献了个三大礼赋吗,不就是在他祭奠活动的时候,献上这三篇文章歌功颂德吗,说不定落得下场也就跟李白一样,做一个以诗文陪皇上**的角色,他毕竟不是选拔有关国家重大军事、政治方面的这种人才,所以可能唐玄宗把这事交给有关部门去办理,交给宰相去办理,至于怎么办,办什么结果,那对唐玄宗来讲可能并不重要,杜甫肯定是很难过的,可这不是我们要说的,我们要说的是谁帮他的忙?我刚才特别说的是张垍的大哥取的那个什么什么宝符之类的东西,就是说他献这三大礼赋时机非常重要,活动已经举办完了,过了一年以后你写这个有什么用呢?活动还没举办呢,你就写这个也没用,就是活动举办的时候,祭奠活动举行的过程当中,献了三大礼赋,这就是拍马拍的刚刚好,这需要有知情者通风报信,我们有理由相信,结合前面那首诗,他很感谢张垍,认为在张垍的吹嘘之下,他才能够如何如何,那么,可能就是张垍给他通风报信的,给他提供的这个重要信息。那么,我们说,后来有很多人就说,杜甫给这些权贵都写过诗,都写过信,像什么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他觉得这个诗人好像没有自己的政治原则,可是你知道杜甫跟李林甫的女婿关系特别好,李林甫这女婿姓杜,叫杜位,他们两个是什么呢?同宗同族的兄弟,所以他有时候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就会在杜位他们家度过,但是后来李林甫死了以后,朝廷认为这个杨国忠说李林甫里通外国,皇上就把李林甫的家都给抄了,把李林甫生前的官爵全部都夺了,然后把他的坟也给抛了,掘了,给他换了一口小点的棺材,用一般老百姓的葬礼把他安葬了,杜位就倒霉了,就被贬了,那么,杜甫一直在这个过程当中,杜位当时煊赫的时候,他跟杜位有交往,杜位后来被贬了,他跟杜位之间也有交往,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你不能说他跟这些权贵有关系,拍马屁,他没办法,他要生活,他要在仕途上发展,当时宰相就是李林甫,你不拍他你拍谁呀,当时宰相就是杨国忠,你不拍他你拍谁,至于说他在权贵当中的交往,是不是全部都是功利性的目的,那也不一定,像杜位的交往,那有同宗同族的兄弟这样一个成分,同时还有一个情感成分在里面,所以,我说杜甫他的伟大在什么地方?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不跟小人打交道,不跟奸佞的人打交道,关键在于他在这个黑暗的世道里面,跟这些奸佞的小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本人并不沉沦。我们经常说出污泥而不染,他是入污泥而不染,你比老说出污泥,你出来了当然就不染了,可是你是入污泥而不染,他越是跟这个黑暗的现实接近,越是了解这个黑暗的现实,他就越来越坚定自己光明的理想,这是反过来的,他不是说越接触黑暗的现实,越跟这帮小人打交道,越跟这帮坏人打交道,他越变越坏,恰恰相反,他越跟他打交道越认为自己应该坚持自己光明的理想,所以他深入黑暗现实越深,头脑就越清醒,头脑越清醒对于现实人生的抨击就越激烈,再换句话说,就是他知世而不世故,这是杜甫的一个特点。杜甫在长安的这些年,仕途上没有什么收获,可是在生活上却度日如年,为了求官的方便,他曾经把家搬到了长安,可求官的一再失败,让他又无法再长安久住下去,天宝十载,四十四岁的杜甫拖家带口,搬到了距离长安城二百四十里的奉先,也就是今天陕西省的蒲城县,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再次踏上了求官之路,此时,杜甫的命运似乎出现了转机,因为朝廷任命他担任河西尉,大概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这么一个职务,这是一个从九品的职位,是唐代品级最低的官职,生活窘迫,迫不及待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杜甫,会欣然接受这个小官吗?他在求官这条路上还要走多远呢?唐代的官职是这样,分品级,品级中又分正品、从品,然后又分上下等,比方说八品,它就有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他这是个从九品,很低微,简直就是开玩笑,对杜甫来说,因为什么呢?杜甫的志向是什么呢?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什么意思?我的志向是什么呢?我要辅佐像尧舜这样的圣人,这样的君王,我要做了他们的辅佐大臣,我就会使天下风俗淳,那就跟李白是一样的,李白说“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两个人都想做宰相,宰相当不了,太难了,可以理解,可是也不至于当个从九品吧,这个对于诗人来讲简直具有反讽的意味,非常残酷,要是搁李白的性格那就拂袖而去了,省了这道麻烦的手续,可是杜甫不行,他这一家老小还等着张嘴吃饭呢,所以他得等一等,他没有就这个官,他等了一会儿,等了那么些时间,又接受了一个职务,叫京兆府兵曹参军,是个什么官呢?就是太子的卫戍仪仗部队当中的一个参谋属官,具体管什么呢?管理一些兵甲器仗之类的事务,也不大,从八品下,但比刚才那个大一点,好歹反正算是个官,所以杜甫就写了一首诗叫《官定后戏赠》,写给自己自我解嘲的诗。“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他说我要不做河西尉,你想河西尉那个位置是跑腿的,是基层干部,我不愿意一天到晚迎来送往,到上级部门跟着看人家的脸色,我也不愿意去盘剥老百姓,因为那个催租催税的都要这个人去做,我就是想做京兆府兵曹参军,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京兆府兵曹参军它是在京城里面做官,它是个京官,刚刚那河西尉等于是个地方官,我觉得这个官比较清闲,起码这个俸禄可以让我能喝到酒,说明这个俸禄很低微。所以,我们说杜甫他在长安这十年历尽波折,求了不知道多少人,看了不知道多少脸色,跑了不知道多少路,但是所获得的,和所付出的成巨大的反比。他当了京兆府兵曹参军之后,他离开长安会奉先,探望他的妻子和儿子,就在这个月,天宝十四载的十一月,在他从长安回奉先的途中,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的时间是十一月九日,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不相信,一直等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确认这个消息,所以杜甫从长安到奉先家总去探望妻子老小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一首长诗,这首诗一共五百字,一百句,在这首诗里面没有提到安史之乱,所以可见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城,但是,这很有意思,为什么呢?正是在这首诗里面,他写了一个辉煌的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动荡不安,他就在这首诗里面写了那个大厦将倾之前,权贵们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写了一个生活和成长在盛世中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极度的愤懑和无可奈何,同时也写了下层民众的艰难生活,揭示出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合理的社会本质,不公正的社会本质,这两句名言就在这首诗里面写出来了,而这首诗也成为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一个总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涩,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杜甫在长安等了十年,等来了一个小官,也等来了一个摧毁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但是在十年当中,他朝着诗圣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就面临着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抉择,他继续在朝为官还是隐居山林之间,还是像李白那样去参军,还是做别的抉择,那么,所有的这一切,他在安史之乱当中的命运留在下一讲,接着讲,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谢谢大家!第2讲杜甫为官之谜唐玄宗的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的755年的11月,当时担任京兆府兵曹参军的杜甫请假,从长远到奉先去看望他的家小,就在这个时刻,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任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20万反唐。身兼三振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掌握着东北、华北广大地区的军政大权,统领的兵力的总数达到十八万余人,超过了唐朝当时边镇总兵力的13,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发动判断,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那么,安史之乱究竟使唐王朝衰败到了什么程度,身陷战乱的杜甫将何去何从,这个八品芝麻官在仕途上经历着怎样的坎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杜甫为官之谜。从数字上讲,安史之乱持续了多长时间呢?八年,但是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重大的打击和它的危害,远远超过这八年的时间,这不是个时间的概念,还有一个数字,就是在天宝年间没有爆发但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朝全国的人数是多少呢?人口是多少呢?是5200多万人口,其中长安的人口达到百万,那是很大的城市了,一千多年以前,可是安史之乱结束以后的公元764年,全国的人口普查结果只有1700多万,也就是说有三千多万人在战乱当中失去了性命,所以这个危害是非常大的,杜甫就是在这整个的安史之乱的苦难的进行当中,他随着老百姓一起颠沛流离,随着老百姓一起吃苦受难,随着老百姓一起跋山涉水,吃尽了苦头,历尽了苦难,所以才说他写的这个诗叫“诗史”,才说他是个诗圣,至于他为什么是诗圣,后面我们会进一步的讲到。安史之乱爆发了,我们刚才不是说他回家探亲吗,在奉先县,现在就跟着大溜逃难,往北逃,因为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它那个兵是从范阳南下,然后向西攻洛阳,攻长安,这么过来的。那么,杜甫他们现在是什么呢?往北边走,在逃的过程当中真是狼狈不堪,这在杜甫的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体现,它自己本来有一匹马,结果兵荒马乱的,马人别人抢走了,他自己步行带着家人往前逃,还有一个他的重表侄子,叫王砅,这个人很仗义,杜甫没有马骑,一不小心栽在一个乱草坑里面,半天爬不出来,结果呢,家里人还不知道往前走,人又多,等到发现的时候,发现这个掌柜的怎么人不见了?这个王砅骑了一匹马赶回去十多里坑,把杜甫从这坑里头救上来,把自己的马换给杜甫,然后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拿着一把大刀保护着杜甫赶了十多里路,这才又把家里人赶上,就狼狈不堪。走到一个地方叫彭衙,是个古城,小县城,下了大雨,一家人简直是没有办法走路,又饿又累,他有一首诗里面写道说:“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这说的什么意思?他那小女儿太小了,饿了以后不懂事,闹着要吃的,没吃的又咬他的手,又害怕听到那个虎狼的声音,躲到他的怀里头,他把小女儿的口遮住,不要喊叫,女儿也不懂事,跟他发脾气,他那小儿子稍微大一点懂事,也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两个苦梨子,给他这**吃,到了晚上的时候下大雷雨一家人就没出躲去。他写这个诗是给谁写的?是给一个彭衙县的小县尉叫孙宰,多亏碰上你这个孙宰,把我们一家人迎到你们家里头,给烫脚的水,把睡熟的孩子叫起来,给他饭吃,这一家人才感觉到一点点人世间的温暖,所以就这么连滚带爬的,跑到哪儿呢?一路走过华源,就现在陕西省的耀县,走过三川,最后到达了鄜州,就是现在陕西省的富县,快到延安了。他把家里人刚安顿好,杜甫就听说,我们前面讲过这个唐宋宗里横在灵武集成了皇位,在现在的宁夏省中卫县,所以他把家人安顿好之后,他的心里还惦记着谁呢?惦记着自己还到朝廷去,我们说他以前不是请假回家的吗?他身上还带着官职呢,京正兆府兵曹参军嘛,虽然是个八品官,但人家也是个官呀,家里人安排好了就应点卯去报到,但是呢,这会儿不能到长安去报到了,得到北边去报到,所以他途经延安,途经现在的陕西省的衡山县去投奔皇帝,结果呢,没有投奔成。半路上让叛军给抓住了,抓住以后就押回长安,这一关就是整整一年,你现在想想看杜甫真的是够倒霉的,好不容易把家里人从战乱当中带出去,走了那么多的路,结果现在呢?自己又回到了这个虎狼穴,所以我说这个陷贼,就指的是这一年,这一年来讲对于杜甫的情感上,思想上的影响很大,他写了好多的诗,通过这些诗我们就知道,杜甫这个诗人在陷贼时期,在贼寇控制下的长安,他在想什么?他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他写了一首很美的诗叫《月夜》,有月亮的晚上,很有诗意,他怎么写的呢?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阑干。”什么意思呢?他这个写法很独特,他从对面写过来。说今天晚上,我想在鄜州的,我的妻子看着月亮想起了她自己的丈夫,可是她身边的儿女太小,她的小孩子不懂得他们的母亲为什么看着月亮流下了眼泪,然后他底下写了两句,形容他妻子在月光的笼罩下那样一种容颜美艳的风采。这实际上是说什么,他处在长安,非常非常的思念他的家人,所以他想像他的妻子在月光中非常的美丽,但是在逃难的时候,杜甫的诗里面,凡是出现他妻子的形象,不是瘦妻就是老妻,我们说只有在这首诗里面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妻子的形象。他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简直像嫦娥一样,非常的美丽,他想“何时倚虚幌,双照累阑干。”什么时候我们两个人才能面对面的坐着,靠在床仗以上对面流泪,相互倾诉离别之后的思念的苦衷。这个诗写在离乱之际,但却是冠以《月夜》这样一个非常赋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反而给人带来一种离乱之苦。还有一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斤,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他因为自己内心里面很伤心,很提心吊胆,他看见那个花朵上的露珠感觉花在流泪,看见鸟在枝头总是处在惊恐的状态当中,其实鸟本身并不惊恐,他仿佛看见鸟也是惊恐的,因为他本身也是惊弓之鸟啊。连着三个月了没有一点家里的消息,要跟家里人联系太难了,他发愁的一天到晚不知道怎么办,头发都拔断了,都挠光了,要扎根錾子都扎不住。这两首诗在离乱当中,见出诗人的真性情,因为我们说现在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在史书上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在安史之乱当中的唐朝人,他在情感上,在情绪上,在思想上有什么具体的变化和表现,这个是正史里面很难告诉我们的,杜甫给我们提供了一段有关这种苦难的感性的历史,让我们可以目睹当事人的具体的情和时代情况的变。杜甫不止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也是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杜甫用诗歌记录下了贼寇控制下的长安破败的景象和种种人间惨状。那么,被叛军关押了一年之久的杜甫,怎样逃脱了牢笼,他又将如何继续着自己的仕途生涯呢?他在这期间,也碰到了一些患难的朋友,譬如说当时的大云寺的主持叫赞公,这是一个和尚高僧了经常的接济他,杜甫经常饿肚子,没吃的,就到朋友家里去,一去就去一天,早上吃完吃中午,中午吃完吃下午,可能中间还有酒喝,那你没有办法,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写了一些诗是写给朋友的,一方面是感谢朋友给自己吃的东西,一方面是感慨世乱飘荡之际也还有这种人间的真情,可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真情,你老在这长安呆着也不是个事,所以杜甫瞅了个机会就逃出来了,他逃得挺容易啊,那么些人怎么都没逃出来呢?那么些人就是人家名气比杜甫的大,官做的比杜甫大,所以看得就比杜甫紧,杜甫你想当时才是个从八品下的官,而且他的诗歌创作,诗文创作在当时的文坛上名气远远不如王维和李白,所以可能对人家来讲,就不属于重点看护对象,瞅个冷子就跑出来了。跑哪儿去了呢?就跑到了现在的陕西省的凤翔县,当时的皇帝唐肃宗,就在凤翔办公,皇帝他没有在自己正式的首都办公,临时在另一个地方办公,这个地方叫“行在”,就属于临时办公地点,他去见了这个唐肃宗,他见唐肃宗的时候那就更狼狈了,因为什么呢?刚从虎穴当中逃出来,是个什么状态呢?“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是先说的是公事,自从那年潼关破了之后,我跟家里就断了消息,多亏今年夏天这草长的高点,才能逃出来,大家可能不了解,就是唐代的长安和洛阳是首都,所以在绿化方面是非常注意的,所以草木都非常的繁盛,就因为草木繁盛他借着这个草木的遮蔽才能逃处理,可是他是什么呢?他见到天子的时候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怎么着呢?这胳膊都露出来了,穿的是草鞋,特别地狼狈。底下还写道:“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难,杀戮到鸡狗。”说我对家里人不抱什么希望,听说这帮叛军见狗杀狗,见鸡杀鸡,那人就更不能留了,所以最后他感慨什么呢?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我自从给家里写封信,十个月过去了,你现在要是给什么朋友发一个E—mail,发一个短信,他十个月都没给你回,十个月以后才给你回回来,你肯定觉得非常奇怪,但杜甫现在都没有奇怪的感觉,只有什么呢?只有担心的感觉,担心突然来一封信,他说什么呢“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这会儿突然来一个消息,谁知道是个什么消息,要是全家全都惨遭不幸了,那还不如永远都不要听到这个消息,所以他把这个离乱人的心态写活了,实际上是安史之乱中的一个唐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通过这种非常微小的,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全部给表现出来,最后说了一句:“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弄不好我们这家子可能就剩我这一个死老头子了,就是这么想的。虽然说这颗心还操着家里面的心,但是既然来到了朝廷,那就得关心国家大事,他做了什么官呢?就是到皇上这儿报到,皇上给他一个官叫左拾遗,还是个八品,虽然还是个八品,但是内容不一样,因为他前面做那个官是个基层官员,这个做的虽然是八品的官员,但属于中央的官员,就是给皇上提建议的,是个谏议之官,能够亲自参与一些重大的事件的商讨和讨论。杜甫在经历了政治的失败,生活的劳顿,人生的磨难之后,事业终于有了转机,左拾遗虽然是个级别较低的官职,但可以接近皇帝,参与议论朝政,这让杜甫心存感激,真心实意的打算履行职责不负皇恩,那么,杜甫能否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为官之路真的会峰回路转吗?他刚当这个官半个月还没出呢?就碰上一桩事,什么事呢?就是当时的宰相叫房琯,这个房琯是唐玄宗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了,当时唐肃宗继承了皇帝位之后,唐玄宗就默认了这个事实,但是需要传位的一个诏书呀,当时就派房琯,还有另外一位大臣贾至,带着这个传位的檄文,诏书就送到了唐肃宗哪儿去,后来房琯就在唐肃宗的身边也做了宰相,做了宰相之后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当时主动向皇帝请缨收服两京,长安和洛阳,可是房琯这个人是个书生,不懂军事,不会打仗,他盲目地模仿春秋战国时候的战车作战的方法,弄了两千乘的战车用牛拉着,把步兵和骑兵夹杂在一起向敌人进攻,那安史叛军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用火攻,纵火一烧,唐军大败。而且他前后隔了没有两天就连败两次,这个失败完了以后,他负荆请罪,向皇帝,但是唐肃宗鉴于种种的考虑,因为唐肃宗当时之所以用房琯就是为了拉拢人心,因为房琯是唐玄宗的旧臣,用了房琯一大批原来效忠于玄宗的人就有可能跑到他的麾下,再加上房琯是当朝的名士,所以用了房琯等于一石几鸟,达到政治目的,所以没有予以追究,这件事是一件事。第二件事是这失败了以后,完了,房琯反而给拿起来了,怎么回事呢?他是个名士个性孤高,以名士自居,天天搁家里头与一些文人高谈阔论,他有一个弹琴的琴师,叫董庭兰,这人琴弹得好,大家就都巴结这姓董的,因为巴结这姓董的间接地就巴结到了房琯的身上,这个董庭兰借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就遭到了房琯的政敌的弹劾,皇上就震怒,因为什么呢?这个时候唐肃宗的政治基础已经比较稳定了,他身边有一帮,当时拥立他继皇帝位的,他身边也有一帮人,这些人就要打房琯的牌,所以借着董庭兰贪赃枉法的事,就抨击和弹劾房琯。这个事其实说白了是谁跟谁的矛盾?是太子党和玄宗党的矛盾,就是唐肃宗和唐玄宗不对付,说白了,其实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说新皇帝继位之后,跟太上皇原来那帮人到底怎么摆平关系的问题,房琯这个事件其实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导火索,凡是知道这内情的人就不知道轻易的往这上去撞,可是杜甫是谁呀?杜甫咱是左拾遗,就是给皇上提意见的,这是一。第二,他跟房琯是布衣之交,俩人原来都是老百姓的时候,朋友,同学,关系特好,那这个时候不得有点君子之道吗,人家都不让房琯当宰相了,咱作为房琯的人不得替房琯说话吗,所以,这时候杜甫就给皇上提了个意见,叫“罪细,不宜免大臣”。你说董庭兰作弊,董庭兰贪赃枉法,可是董庭兰是他手下的一个琴师,又不是房琯贪赃枉法,你给他弄这么一个罪名,因为这个小罪名免掉宰相之职,这是什么呢?小题大作,他提这么一个意见。那你想,唐肃宗哪是光因为董庭兰贪赃枉法要免掉他宰相之职,他有一系列的大动作在后面,他大怒,马上就要召集有关部门,要处理杜甫,我处理不了房琯,我还处理不了你杜甫呀,多亏当时另外有一位宰相叫张镐,出面就跟皇上说,说你要把杜甫给法办了,以后就没人敢给你提意见了,这皇上才算暂时把这个怒气压下来,可是这个很有意思,说到这儿就是什么呢?其实像李白和杜甫这样的人,都不适宜做官,都是书生,我们前面讲李白,大家感觉好像李白一天飘来飘去的,很浪漫,其实这跟浪漫没关系,就本质上对待政治的态度都特别天真,就像对待他们的艺术一样来对待政治,那哪行啊。好了,这不是皇上给他饶了吗,他还不饶呢,他给皇上写了一封谢罪的信,就是多亏您没办我,我谢谢您,可是这封信写的也真不怎么地,他怎么说呢?他先把房琯夸了一通,他说房琯这个人:“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房琯大嗯之小那就是大儒,少年时代就是醇儒,就是做大臣的料子,当时的人都认为房琯能做宰相,皇上您果然顺应民意,就让他做了宰相,这实际上是打皇上的脸,那不等于说皇上你眼瞎了吗,但是这对杜甫来讲,他讲的是真话,他还在为房琯辩护,接下来他就说我做错了,说什么呢?说:“……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衂,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这话说得挺严重的。什么意思?我看着房琯功名未就,怕他受打击,又看您小题大作,为那么点小事就要给他免了宰相,我就一着急说了一些不合适的话,把您给得罪了,索性的是您度量大,气量大,把我给免了,可我告诉您,您这举动,不仅使我三生有幸,天下的人都会因此感激你。这话听着就特别别扭,实际上他还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你知道,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他不是说有时候放弃原则,他是在原则的前提下做一定的润滑和妥协,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可这哪是杜甫的做派呀,杜甫是一个政治的,不讲妥协的这么一个知识分子,这么一个左拾遗老在跟前呆着,对于唐肃宗来讲是个很痛苦的事情,他是个叫真儿的人,你还不能跟他叫真儿,你跟他一叫真,他就跟你上纲上线,像刚才那些话都是很有原则的,你还没法说什么?怎么办呢?你要说给他罢免了,或者给他免官了都不好看,显得皇上没水平,给他放长假,让他回家去。那么就给他放了一个长假,这绝对不是皇恩浩荡,而是皇上实在是不愿让他在跟前呆着,这是一种疏远的表示。从现在的史料我们能看到,得到左拾遗这个官职是在当前的5月16号,6月1号上的这个谢罪的,就刚才写的那个东西,这不才半个月吗,就惹皇上不高兴了,然后又过了两个月,闰8月1号的时候,杜甫从凤翔启程往北去,到鄜州看望他的家小,那从凤翔要到鄜州多长了路程呢?660多里,这杜甫就发怵了,靠脚板走是肯定走不到了,所以当时硬着头皮跟当时的一位将军叫李嗣业,要借一匹马,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的时期,战马是军备物资,战备物资,所有的马匹都由国家和军队统一来调配,所以他专门为这个给李嗣业写了一封信,其实就是一首诗:“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我头发都白了,才是个八品官,我现在要回家去,我老婆天天在家哭着,我孩子在家里面见不着我,我就求你了,给我一匹马,还是得好点的马,不然怎么走得到呀。还算行,李嗣业给他拨了一匹马。所以,算起来他本来是要找皇上的,半路上让敌军给抓起来扣押了,现在总算是,不管是皇上处于什么目的,总能回家去看看,你想想看一年了杳无音信,他不像我们现在,虽然你出国了,或者是出差在外地,时间再长,经常打电话能听见你声音,实在不济了发个照片呀,发个视频都能看到,那个时候十个月的时间,一年的时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杜甫渐渐感觉到了唐肃宗对自己的冷淡,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中开始表露出对自己这种尴尬处境的不满和忧虑,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诗人的浪漫,书生的意气,让杜甫的为官道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挫折。那么,这些苦难与挫折又能带给杜甫怎样的收获呢?回到家了,回到了当时的鄜州羌村,他写了一组诗,这一组诗奠定了杜甫从一个与其他的盛唐时代的诗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一般性的诗人向着现实主义的诗圣又前进了一步,换句话说,他能够成为唐王朝在由盛转衰之际的时代的代言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长安十年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开始,到现在,写这个《羌村三首》和《北征》,就象征着他朝这条路上又迈出了成熟的一步。这《羌村三首》,我们选一首来看看,就是写他刚到家的情形,完全是写实的,拍成电视剧都完全有可能,就这么写真。他怎么写的呢?说:“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时分,他们家门口那个鸟雀叫个不停,原来有客人回来了,其实不是客人,是他们家掌柜的回来了,但是时间太久了,门前的狗、鸡、鸟什么都不认识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一出来给他家里人吓了一大跳,很奇怪,你还活着,这多奇怪,哪有这么说话的,可是放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就完全可以理解。“惊定还拭泪”,开始是吃了一惊,很奇怪,接着就痛哭起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活着回来是件偶然事件,死了才是必然的,这简直就是悖谬人情啊,什么叫“生还偶然遂”,这是当事人自己写的,还不是别的作家在写他,然后还奇怪的是什么呢?是“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陕西北部的小山村,都是拿小石块垒起来的围墙,咱们这个子高点的,站在那儿脑袋就能露出来,爬满了,都在这儿看新鲜,早就知道他们家掌柜的一年多了没消息,今天突然回来了,看见他们两口子面对面的在那儿掉眼泪,大家也跟着掉眼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晚上起来,晚上坐在床边上,他的夫人拿着蜡烛照照他,摸摸他的脸,你是真的还是假的,好像还活在梦里面一样。这是非常写真,这是刚到家时候的情景。在家过了几天之后,杜甫写了一首长诗,杜甫的诗集里面有两幅剧巨作,一幅是我刚才讲过的《咏怀五百字》,还有一篇就是《北征》,它叫个《北征》,实际上就是由凤翔往北去,到鄜州去探亲这叫北征,往北边走,其中有一长段写到他回到家里以后,看到的情景。他说:“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回到家里的茅草棚一看,老婆穿得实在太破旧了,两个人抱头痛哭啊,听到山边的涧流溪流,好像跟他们一起哭一样,“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看那小儿子,平时多疼爱啊,颜色白胜雪,那小脸长得太白了,贫血,没有营养,他不是干净的白,他是不正常的,看见他爸爸了,不好意思转过脸去哭,为什么?太脏了,“垢腻脚不袜”脚上没袜子,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脸面了,看见爸爸觉得自己太脏,那说父亲看见儿子这样他心里能不难过吗。床前两小女,为什么特别说床前两小女呢?有两种解释,一种指的是我们睡的床榻,还有一种解决是坐具,那就是说他这两个女儿更小,个子更小,“补绽才过膝”补满补丁的裤子,连膝盖都没过去,为什么呢?没钱呢,是不是,衣服太短,连膝盖都没过去,“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看着家里深太苦了,他好歹不是当了几天官吗,就把那包打开,给老婆买的化妆品,把那包打开买的被面,买的床帐。哎,马上不一样了,你注意这儿说的就是瘦妻了,“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讲什么意思呢?那化妆品一抹,“瘦妻”变成漂亮妻了,那女孩还是小闺女,什么都不懂,跟着母亲学,拿着梳子在头上乱梳一通,也学她母亲把那化妆品拿来,满脸就那么抹,而且也抹些脂粉,把那个化妆用品搞的乱七八糟的,眉毛画的很宽,为什么呢?唐朝的时候女子画眉,画阔眉,画出眉毛那形状有点冬青树叶子的形状,所以这诗还有点民俗学的意义在里面,能看出当时人的化妆的样式。最后说了几句:“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什么意思呀?就说我回来以后看见孩子,我就忘了我遭的苦难,可是这孩子也挺烦人的,太小,不懂事,拽着他爸爸老问这路上碰到什么,见到什么了,问着问着不耐烦还拽他的胡子,可是你想,孩子都这个样子,他怎么忍心呵斥孩子,为什么呢?他说“翻思在贼愁”,我老想着什么时候国家把这贼给灭了,他心里惦记这个事,所以想到这儿“甘受杂乱聒”,孩子再闹再乱我都不在乎了,我都忍了。这写了一个穷困的,没钱的,没地位的一个知识分子,但他有良心,他爱他的家人,他希望早点见到他的家人,他也爱他的君主,他也爱他的国家,但是呢,他本人没有回天之力,他只能在诗里面,表达这样的一种缠绵不断的忧国之情。所以我们讲到这儿,回顾一下,杜甫诗的创作确实有一个历程,在早年的时候我们知道,写的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那是代表了在盛唐时期的那个年轻的杜甫,朝气蓬勃。到后来,长安十年的时候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还写了《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代表他在长安十年期间,接触到上层社会的黑暗,对他们的抨击,但那时候,你注意我说的是抨击上层社会的黑暗,因为杜甫长安十年求官,主要的活动在哪儿呢?活动在上层,但是经过安史之乱,经过他这一系列所遭受到的种种的人世间的苦难之后,他把眼睛开始向下看,虽然到现在为止,他的《北征》,他的《羌村》写的是自己家庭的苦难和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投射,对于一个时代的回忆,对于一个时代的反映,不就是从这一个小家庭里面才能看出来的吗,杜甫是在写自己,也是在写别人,也是在写大家。那么,杜甫现在放了这么长时间的假,应该回去了吧,因为从唐朝的休假制度来讲,每十天休假一天,叫巡假,遇到节假日还能再放假,譬如说,你的父母在五百里以外居住,那么五年给你一次探亲假,十五天,如果住在三千里以外,每三年给一次探亲假,三十五天,请病假最长不能超过一百天,超过一百天,开除,这次皇上给他批了多长时间的假,三个多月呀,这就不是什么好兆头,是皇上不喜欢他的一个表现,但是,杜甫还是坚决地消假之后回去上班,那么等待杜甫的将会是什么呢?这就是下一讲我们要讲的杜甫次辞官之谜,谢谢大家!第3讲杜甫辞官之谜上一讲,我们讲到杜甫最后回到了长安,做了左拾遗,那么,在这个前后,唐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当时任太上皇的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应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能很多当时的大臣,很多当时的诗人都认为盛唐王朝的复兴只在咫尺之间,盛唐王朝的阳光会再次地照射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我们说这离事实的真相差距还很大,为什么差距还很大?主要的是由于唐肃宗和他的父亲唐玄宗之间的矛盾。收复长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杜甫满怀喜悦的带着家人从鄜州回到了长安,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杜甫迫切的希望为朝廷兴旺效力,然而,一场在唐朝新老皇帝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正拉开序幕,那么,期盼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杜甫在此起彼伏的矛盾漩涡中,能否找到稳定的支点,他的仕途将如何延续,杜甫的前路到底是风雨还是彩虹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讲述杜甫辞官之谜。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是28岁,等他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46岁,他做太子一直做了18年的时间,太子做的时间越长危险越大,跟皇帝的关系越紧张,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是非常紧张,唐肃宗李亨做太子的时候,他有四个字的原则给自己,要做到什么呢?要做到仁、孝、谨、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复杂政治环境当中,你要把这个太子给做稳了,用我们的俗话说,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得非常像,换句话说他也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是现实的需要,作为一个太子,作为未来的君王,你不可能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你必须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君子,但是如果他本人就不是个君子呢?他就得装成一个君子,所以,我说的俗话就是,那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到底,这从他本身太子的生存环境来讲没有错,可是错在哪儿呢?就是他这孙子装得时间长了以后,他就真的成了孙子的性格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以后,那种懦弱的,那种无能的,那种谨小慎微的,那种目光短浅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缺点就暴露无遗,因为做太子和做皇帝毕竟是本质的不同,做皇帝首先要为天下社稷,百姓着想,做太子你可以搞宫廷斗争,他搞的时间长了,做了18年的太子,性格就养成了,这在后来唐肃宗的一系列处理重大的国家问题上,都表现出这个特点。往近了说,在处理跟他父亲的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特点,这父子俩还挺会演戏的,唐玄宗当时跑到四川去了,让太子在中原地区主持大计,好了,儿子趁机做了皇帝,而且也在他的领导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功不可莫呀,所以唐玄宗一回来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给他儿子加了个封号叫“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好皇上呀,好儿子呀,他这儿子也不含糊,马上给他父亲回敬了一个更高的称谓“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反正你总比我高,可是我们知道,这都是面上的工作,这是一层温情脉脉的很薄的一层纱,它的底下才是实质的表现。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还没有从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唐肃宗首先关心的是却是如何清除前朝遗老,排除异己,在宦官李辅国的挑拨下,唐玄宗被软禁在了太极深宫内,那些被认为与唐玄宗关系密切的大臣,受到了疏远或罢免。唐玄宗作为太上皇命运如此,跟随他的那些人,命运能好到哪儿去呢?下面就该开刀了,虽然不一定都是赶在唐玄宗去世以后,但是,因为唐玄宗当时已经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权,所以,拿着开刀的是谁呢?无非就是房琯、贾至、严武,包括杜甫,当然杜甫跟人家前面三个人比,那官就太小了,处理最开始的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的春天,房琯主要有四条罪状,哪四条罪状呢?第一,当了宰相之后“率情自任,怙气恃权。”排斥“温让谨令”之士,重用“虚浮简傲”之徒,“升其亲友,悉彰浮诞之迹。”换句话说,这宰相做得不稳重啊,净提拔一些高谈阔论,没有实际才能的人,净排斥一些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净提拔自己的亲朋好友,换句话说什么正经事情都不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第二条是丧我师徒,打败仗我前面已经讲过了,连败两阵,而且都是败的比较惨烈的,作为宰相打败仗。第三条,宰相已经被罢免了,我前面讲了皇上要罢免宰相,杜甫不是出来替他辩护吗,后来皇上虽然没有追究杜甫的责任,但是宰相是罢掉了,罢掉了之后房琯还担任什么呢?担任一个虚衔,叫太子太师,这官很大,太子太师等于什么呢?等于是太子的老师,品级很高的,一二品的大员,但是没有实际的权力,现在连这也没了,一捋都捋没了,罢相之后你做太子太师依然什么呢?“乃多称疾疹,莫申朝谒,违太子奉上之体。”说你这个不当宰相也罢了,可你还是大臣呀,老不上班,称病在家,跟一些人在一起谈诗论文,有失君臣之礼,说你可以还给我皇上提意见呀,谁想给他提意见,真提意见抓起来,这是第三条。第四条是什么呢?与旧党严武等人“潜为交结,轻肆言谈有朋党不公之名。”这些人一天到晚勾勾搭搭,偷偷摸摸,钻来钻去,肯定有朋党的嫌疑,结党营私,就这四条罪状贬为邠州刺史,也是个县级市的市长,贬严武为巴州刺史,贬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个很小的官,也是八品,但净管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事务。这杜甫就很伤感了,为什么呢?他贬官的时候,离开长安的时候那门是金光门,这个很有反疯的意味,当年他从长安逃出来,去投奔唐肃宗的时候,逃的时候逃的那个门是哪个门呢?也是长安的金光门,现在被皇上贬出去了,也走的是金光门,但是他想这次离开长安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像房琯、严武这些人,都跟杜甫是布衣之叫,就是原来大家都没做官的时候是好朋友了,实际上杜甫能做官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这些过去的老朋友,你想房琯做宰相,给杜甫一个七八品的官,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现在对杜甫来讲,这是一次全面的打击和失败,整个皇帝对这一层的人,都展开了一个清洗的过程。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杜甫在诗中也称自己是“乾坤一腐儒”,这是对他自己这种近乎于迂腐的人生观的真实写照,而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杜甫能否承受住官场失意的打击呢?政局飘摇,宦海沉浮,他的信念会有所改变吗?被贬官之后的杜甫还会遭受怎样的境遇呢?杜甫到华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的华阴县,华山的所在地,做了一个小小的司功参军,官不大,事情多,而且特别麻烦,他写了一首诗,这诗里面说什么呢?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薄书何急来用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什么意思?正是七月份的时候,最热的天气的时候,吃饭我都吃不下去,晚上睡觉那蝎子就从墙缝里爬出来了,苍蝇多的不得了,束带发狂,就是老在腰里扎带,因为他穿着官服呀,发狂大叫,这些文书来来往往,来来往往就没个完,远远的看到山里的青松长得蓬勃,郁郁苍苍,想着什么时候不做这个官了,到山里面去在那个冰面上奔跑,多畅快呀。这实际上诗人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就是他的志向跟李白一样,都是想做宰辅之臣,哪里耐烦做这种小吏,天天今天一个申请报告,明天一个总结报告,后天又是一个汇报,没完没了,一天都没有诗情画意,写的都是公文,这对杜甫来讲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再加上他是被贬到这儿来的,而且他心里很清楚,朝中那些跟他志同道合的房琯一干人等,现在统统地也都被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短时期内他是不可能回长安了,所以想到这里天气又热,烦燥不安呀。实际上我们说杜甫他的不做官,就是不做小官,他也包含着古代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之士的情结在里边,跟陶渊明很像,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天天让我打扮得人模人样的接待,受不了,这实际上为他后来辞官,已经打下了一个伏笔,不管怎么说暂时的这官还得做,因为你得领俸禄,领工资还得养家糊口,所以这时候可能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烦闷,也可能是离家太久,我们前面讲了,杜甫的家在洛阳,从他天宝十四载离开洛阳之后,他就已经四五年时间都没回过家,所以他回趟洛阳。杜甫被贬为州县小吏,这对于志向高远的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残酷的现实让杜甫对自己的政治信仰产生了动摇,面对日落西山的腐败朝廷,和自己日渐惨淡的仕途,情绪烦燥的杜甫决定回洛阳老家,看望家小,而就在杜甫探家结束回长安的时候,当时的战局

内蒙古五原县第三中学192班

不一样的爱五原三中192范小燕在这个大千社会,无处没有爱。花草树木爱夏天,因为这是他们最美的时刻,也可以为祖国增添美感;老师爱同学,因为她把他们比做自己的孩子,父母爱我们,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心头肉。可我并不觉得妈妈爱我。我的母亲,微微发胖,眼睛很小。别看他眼睛小,她的眼睛能“杀人”,让你看了毛骨损然。我就不敢看她的眼睛,因为当你做错事时,她会死死地盯着你。他总是把我和其他孩子相比,你看人家的孩子考了多少;你看你多没上进心。这些话就像家常便饭的向我扔来,他好你让他给你当女儿,摔门便走了。我真怀疑我是不是他亲身的。我肚子疼。她便问我:“你怎么了?没事吧?用不用去医院?”我扭头看她,这是他说的吗?我说:“胃炎犯了。”她拉着我去医院,不知怎么搞的,来到医院肚子不疼了,好像害怕医生似地。我走出来,他问我怎么样了?好点没?要不要紧?边说边还用手摸着我的脸,他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弄得我的脸生疼。“我没事”他当这么多人的面对我如此情切,我还有点不习惯,我抬起头,突然看见她俩鬓角露出些许白发,脸上的皱纹又增加了几条,眼睛湿润润的。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和我说了很多话,在和她的交谈中,也明白了她为什么这样做“让我他就是想出人头地,不要想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他们才这样对待我。一下子那种讨厌的感觉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爱,我想说:“妈妈您的爱,为什么与别的母亲的爱不一样呢?”指导老师黄润莲不一样的爱五原三中192郭家琪凛冽的寒风不断的刮着,独自一人在没有任何声音的环境下学习,总会使自己感到寂寞。记得那是初一的时候,独自一人徘徊在回家的路上,不断的想:“今天的作业这么多,多会儿才能写完啊!”刺骨的寒风伴随着自己烦躁的心情,慢慢地走回了家。“碰”的一声,我把门踢开,妈妈说:“孩子,快吃饭吧!全都是你喜欢吃的。”而我却把妈妈的话当做了“耳旁风”没有理睬妈妈就走进了卧室,刚放下书包,妈妈又来喊我说快吃饭,我很生气的回答她:“不吃!”顿时妈妈的话音也消失了,我没特别的在意,就开始写作业,我左手托着头右手拿着笔,就写就想多会儿才能写完,慢慢的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哎,可能是太饿了,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吃着汉堡,喝着可乐,大约十点多时,屋外又传来了妈妈的声音:“肯定饿了吧?妈妈给你热了一杯牛奶,快喝了吧!”说实话当时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听见妈妈的脚步声渐渐走远了,过了一会儿,我小心翼翼的把门打开,看见妈妈卧室里的灯还亮着,我轻轻的走过去,偷偷的看了一下,妈妈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桌子上放的那杯牛奶还冒着热气,不知妈妈已经热了多少遍了。心中的热流一下子涌上了心头,眼眶中不由的流出了眼泪感觉到自己很自私妈妈劳累了一天,我却把自己的气撒给了妈妈,而忽视了妈妈对我的爱。正是这种爱,让我感到了自己的自私。指导老师黄润莲不一样的爱五原三中192刘原靖爱,可以代表友情,可以代表亲情,也可以代表爱情,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也可能有爱。总之在不同的场合,体现着不一样的爱。我生平最头疼的就是上街买东西。因为那些售货员的冷言冷语,着实让人感到害怕。可不久前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天,我去买过年衣服偏偏人又多,那位徐娘半老的售货员脸拉的老长,我有些“望而生畏”。眼睁睁地看着她干净利落地把一位位顾客打发走。人快走光了我硬着头皮上前,一个“同志”刚到嘴边,我又咽了回去,因为我这样似乎太小了点儿,狠了狠心,我尽量把面部肌肉放松,叫了一声“阿姨”,然后说:“给我拿件上衣。”她当时似乎有些惊讶,有些尴尬,脸色也不那么难看了。我拿这那件衣服看了看,并不是很满意,又怕那位售货员不耐烦,正要付账,她说:“不再挑几件吗?这件颜色不太好,样式也老了点儿。”我简直有些受宠若惊,感激的从他笑了笑,再看了一会儿,终于选中了一件不错的。我得寸进尺的笑道:“我可以试一下吗?”回答是肯定的,试后有些小,又换了一件大号的。她在我买衣服的过程中,脸上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的意思,始终好声好气,大概是因为我一直带着笑,礼貌的和她说话吧。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情很好,不仅是买衣服没遭横眉冷对,而且发现了被人们忽视的处世之道:爱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有收获。人们常抱怨别人不够热情可否注意到自己脸上是否带着微笑呢。通过这次不一样的爱,我懂得了不一样的道理。即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如何关爱别人的人生哲理。指导老师黄润莲不一样的爱五原三中192王贵儒爱是雨露,滋润着人们心房;爱是春风,感动着人们的心灵;爱是信念,鼓舞着人们前进;爱是力量,因为有爱,创就了我们今天的社会。慢慢地,我渐渐开始怀疑她是否是我亲妈,她的行为,语言让我越来越不能理解。上了初三以后,妈妈变了。第一次模拟,我语文没有考好,不,是考的非常不好,把卷子拿回家后,我向妈妈说:“妈,我语文这次没有考好。”本想她会说一些鼓舞的话,但是……“什么?这次语文又没考好?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考试时候要细心,平时要多在语文上下功夫,你就不听,哼,下个星期零花钱全部扣除!”妈妈毫不留情。“啊!”我听到后真是冤死了,本来零花钱就少,这回倒好,来个一次性解决,全部扣除,唉,想和妈妈争辩却想:罢了,天生就是这命,我又试探性的问了一句;“那礼拜天可以看电视吗?”妈妈:“你说呢?”我这回有点不高兴,想和她争辩,妈妈却先开了口:“我不是不想让你花零花钱、看电视,但你看看,这上初三了,马上就要中考了,你说你不好好学习成吗?妈为你着急啊!”啊,我懂了、妈妈这样对我是为我好啊!不一样的爱就是不一样!指导老师黄润莲不一样的的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三中192张鸿莉特殊的爱,只等特殊的你。----题记“爸爸,妈妈,邻家的小朋友都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了。而且还是那种小轮的,骑起来肯定很方便。你们为我买一辆好吗”?“别人有什么,你就一定要买吗”?“我们没钱,要买,你自己想办法去吧”!爸爸妈妈,好无情,连一辆自行车都不为女儿买。明明有经济实力买,为什么不为我买。他们不爱我吗?我将重心转移在温柔的妈妈身上。撒娇般的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向你借一些钱,让我买辆自行车。以后我有钱,我一定会还给你”!“哼,等你有钱,我会等到猴年马月,钱我不会借给你。但有一个适合你赚钱的工作,你可以去尝试一下。”“是什么工作,会劳累吗?”“现在又很多人都栽种了枸杞,你可以去摘枸杞挣钱,一个假期,你足够买一辆自行车了”。妈妈的话,似乎是一场冰雹,把我的梦,敲打的支离破碎。妈妈知道我是一个慵懒的人,我会在大夏天顶着太阳劳作吗?我买自行车的梦是彻底的碎了。同时我也知道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他们不爱我…….当邻家的小孩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一闪而过的时候,我看到他们冲我得意的一笑。我发狂了。紧紧的赚着自己的拳头,在内心狂喊着:我要赚钱,我要赚钱!!!当天下午,我就去了田地,学着大人们的模样摘起了枸杞。当带刺的枸杞枝扎在我白嫩的手上时,我哭了。爸爸妈妈,你们好狠心,不给女儿买自行车,让女儿受这般苦。我发誓,我一定要赚钱,赚足够买一辆自行车的钱,给你们瞧瞧。炽热的太阳照在我身上,将我快烤干了。无情的枸杞刺扎在我手上,将我的手一次又一次的划破。当晚上回家得不到父母的慰问时。一切的悲伤,一切的痛苦,一切的不快。都化在了劳动中……一个假期下来,我终于有足够的钱去买自行车了。当发黑的小手捧着钱递在爸爸手中,央求爸爸带我马上买自行车时。我看到爸爸妈妈,此时笑了。现在的我,每当看到自己买的自行车时。嘴上总会掠过一丝微笑。我终于明白了爸爸妈妈当初不为我买车的原因,我对他们的怨恨彻底消失了。爸爸妈妈不是不爱我,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爱我。他们一直爱着我,一直……不一样的爱五原三中192班任雪梅我的人生的道路,不是笔直的,曲折是它的标志,蜿蜒是它的象征,在这条并不是很平坦的路上,我摔倒过,欢跃过、奔跑过、茫然过;我在这条并不是很美丽的路上哭过、笑过、犹豫过、坚信过;但是最终我是认清了我的这条路,它是由爱铺成的,让我在这条路上体验着各种各样的爱。小学毕业了,我将要到城里上初中,家在农村的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一想到要一个人生活在异地,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含泪的双眼盯着父母,他们坐在那里,爸爸打破了沉寂的局面:“好了,就这么决定了,你要住校,不是学校的节假日不准回家,你好好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不许老给家里打电话,听见没?”听着爸爸的话,我的眼泪更猛了,妈妈想要说什么却被爸爸制止了,我知道他们的态度很坚定,于是我放弃了再说服他们陪读的念头,我恨他们,恨他们为什么把我一个人仍在那里读书。到了学校,我对一切都感到很好奇,三天以后,我发现,我开始想家了,在新的环境里,没有我的朋友,我只能把自己的难过藏在心里,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哭,抱怨着父母的无情,他们一定是嫌我烦,所以才送我离开。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多礼拜,终于要回家了,一进门,爸爸妈妈都在等我,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我才发现妈妈的眼角湿润了,他们也是想我的,爱我的,我才发现他们也是为了要我自立才这样做的啊!有哪个父母会烦自己的儿女呢?直到今天,我已经是一个初三的学生我不会再恋家了,是父母锻炼了我,他们对我的爱何尝不是别样的呢,为了儿女的前途,忍痛将他送到别处,在这里,让我对他们说一声: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指导教师:黄润莲指导老师黄润莲不一样的爱作者:刘艳霞爱,是有很多很多种的,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朋友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但是,有一种爱是很特殊的——陌生人之间的爱。当别人听到陌生人的爱,或许会微微笑一下,有时或许会带着兴趣去读它。其实,陌生人对我们的爱有许多,只是我们不善于去观察它罢了,陌生人对我们的爱,无不在身边影响着我们。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高兴的骑着车,慢慢地向前走,边走边欣赏着农村夏天时的景色,我的心情格外的高兴,情不自禁的嘴里哼上了小曲,正在我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时,只听车胎“砰”地一声,车胎爆了,我心想,这下可算是完了,这荒无人烟的,到哪去修着破车呢?气得我直跺脚,胆小的我,在此时,眼泪流了下来,过了很长时间,正当我非常绝望的时候,突然,一只强有力的大手,将我慢慢的扶起,我吓了一跳,转过身子,看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农民伯伯,他看到我哭的如此伤心,于是,便用他那粗糙的大手为我擦眼泪,边问我:“孩子,你怎么了?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难道是车子坏了吗?”我轻轻的点了一下头,于是,他安慰我说:“没有什么,只是车子坏了,回家修一下不就好了吗?你告诉我,你家在哪里?我把你送回去。”此时,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不知哪里来的敬佩之情,于是,我用颤巍巍的声音告诉了他。于是,他二话没有,扛起车子就朝那个方向走去,我跟在他后面,看着他那庞大的身影,我感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爱,那就是陌生人之间的爱,而且也感到了农民的朴素大方。由此看来,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都存在一种特殊的爱。不一样的爱五原三中192杨力佳在我眼中永远都是充满了羡慕,因为领居家有个和我一般大的女孩,但是她享受着和我截然不同的母爱,她的母亲对她呵护备志,而我却。说道这我心中的羡慕更深。妈妈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也许是这一原因使她更明白不让他的下一代和她一样整天面对黄土和背灼的太阳。当一辈子农民,所以对我们特别严厉。有一次记得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小测验,我没考好,也没在意,但回到家,母亲总是陪我写作业,一不小心让他她看到了这张试卷,当看到着一个个红色的小叉我似乎看到母亲的愤怒。问我为什么不告诉她,还问我这么考成这样,还要我找原因,认真反思,当时我的第一反映就是粗心;不认真,没想到这句话脱口而出,却招来了‘杀身之祸’母亲转身就出了门。心想今天这么没有‘暴潮’袭来,就预示着将有‘狂风暴雨’向我这条小船袭来,果不如然。只听见门慢慢的开了,我的母亲走了进来那着棍子说:“伸出手来’’。母亲用劲身上力气大打着我,用挚的眼神望着母亲,我似乎在她的眼眶里看到了心痛,看到了无力,看到了泪水。母亲这样的表情比她打在我手上更痛,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我早已忘记手上的痛了。当我毕业时我取的了好的成绩,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都应该谢谢母亲是他的严厉让我改掉了坏毛病,成了好习惯,在别人眼中她可能太不近人情了,不爱自己的子女,但我却明白,只不过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指导老师黄润莲畅想未来五原三中192李芙蓉早晨,我家的小黄鹂从窗户飞了进来,落在床头用优美地歌声把我叫醒。我坐了起来,摸了摸它的头,它又扑腾了两下翅膀与窗边的同伴相行飞远。我起来顺便从床头柜上拿起像糖果一般大小可口的牙刷放入嘴里,别小看它,它不仅把牙刷的干干净净,而且让你口留余香。在你无知觉的情况下发出轻微的震动,把牙齿的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把细菌吸入自身体内。我从自动柜中取出衣服,这件衣服是我昨晚回来穿的。还滴了几滴油,可现在就像新的一般,多亏了的自动柜,只要把衣服放进去,他会用蒸气穿越衣服的每个小孔,顺便产生化学能,使衣服变得既清新又舒服。我家这样的事例数不可数,既环保又实用。出门前,牙刷糖放入门口的刷新袋中,外面的天空湛蓝,路旁的花开了,一股芳香侵入脑海,我按向路边的指示牌“学校”我的指纹已经顺便从我的银行卡中扣出了车费,因此也没有人闲无心情地在上面乱指点。悬磁浮列车停了下来,10里的路程十分钟便可到达,在这期间,去车间领了份早点,,坐在车位上,用杯子打了一杯牛奶开始了早餐。学校到了,门自动打开,我把早点袋放进处理口,则另一边又出来一个新的早点袋,干干净净,待装另一个人的早点学校里老师同学都到了,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指纹打开了属于自己的课桌,椅子便自动出来,别小看这把椅子,它的细节构造可使每个同学都有个好的坐姿,且黑板和课桌都是触屏的,里面有丰富的知识,它们都是含生物纳米技术制成的,对人的眼睛身体都没有任何伤害,这就是我没有背书包的原因。美丽的环境,和谐的画面,创新的科技,何人不向往,让我们一同怀着畅想,构建新的未来。指导老师黄润莲畅想未来五原三中192张超楠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一部科幻片;未来是什么?未来是现实生活的最高境界,未来是什么?未来是理想境界的最高峰……“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认真度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跟着希望在动……”听着激情昂扬的旋律,使我开始畅想自己的未来。未来也许很遥远,也许很近,也许很好靠近,也许很难实现,它是一把重要尺,衡量人生是否精彩,有价值、有意义。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或许他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怎样,但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经过一个又一个失败,最终为人类历史上作出了非凡的成绩。我认为,未来是可以预想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创的,不是吗?他曾经年少时说过“为中华名族崛起而读书”.他大胆畅想了自己的未来,我们何尝不可以呢?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命运不是不可改变的,未来也不是没有希望。“走一步,再走一步,把我们所能做的事做得一丝不苟”就是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未来精彩呢?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正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无论自己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的事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它,让自己在不断实践中增长才智,丰富经验,以便应对更多的困难与意想不到的灾难。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抱着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向前,再向前。让我们张开翅膀,放飞梦想,勇敢攀登成功的高峰,登上胜利的战台。指导老师黄润莲畅想未来五原三中192张悦也许,这只是一个梦,可如果努力,这就不是梦,是现实。——题记:哇,这是变化好大啊!10年后的我们站在五原,聚在一起,面对这故乡的巨大变化而欣喜、惊讶、感叹。:天啊,这还是五原吗?真让人不敢相信.”10年前,我们在五原分手,说好了10年后再聚在一起。一起,10年后,我们聚在一起,一起看五原的发展。这未来还真不是梦,五原一切都变了,夸张一点,连自己家,自己的学校都找不到了。这变化,简直太惊人!正街上,原本开裂又窄的马路变了,变成了宽阔光滑的柏油马路;原本只有几层高的住房消失了,全都变成了数十层的高楼大厦,好美;原本规模小,设施活动又少的小广场消失了,变成了规模大,设施全的大广场,好美;原本绿化范围小,又单调的小公园变了,变成了有大片绿化面积大,色彩多的大公园,好美。再看沿街旁边,变化更大,油绿的田地,一切都是机械化的,那里还有的什么市民、农村人之分,站在一起,根本就辨别不出来,农民们整天不用再起早贪黑,一句话,不是有机器么。他不只需要按几个按钮就可以了,其余时间,不是聊天,就是上网,那生活,可滋润了。最后再看污染严重的地方,一开始有几个工厂,有一条:抽水渠”.还有刺鼻的气味,现在呢?一一切都变了,没有那些了,而是按以前的建成了生态公园,啊!那里的景色,比一开始设计图上的美多了。这些都是梦吗!不,只要努力,未来不是梦!指导老师黄润莲畅想未来五原三中192郝铭秀都说生活的船是没有理想的帆,而理想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主宰,那理想的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梦想未来的花季。让我们敞开心扉,大胆的畅想未来吧!未来10年漫长而又短暂的“10年长征”伴着泪水与汗水走过了光辉的岁月,在这岁月的的跑道上留下深深的痕迹,记下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无数次的笑声与啜泣。在我拼了命的努力下,终于迈着自豪的步伐走入大学的校园,时光匆匆,三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拿着大学的文凭书再去继续我的学习生涯,去年研究生,博士,硕士。在我的生活中,最好的伙伴就是书,它几乎每时每刻都陪着我,伴我走过无数个寂寞的夜晚。出于对好书的热爱,我会和几个朋友共同开一家书城,真希望里面有自己的创作。那么,这样我的生活也就基本稳定了,每天在书城里和大量的书一起成长。未来的10年,还是我学习的阶段。未来20年“主人,起床了。”机器人在一旁吼着,“饭做好了,给您。”它端着饭菜来到我身边。“今天我不舒服,你赶快去公司给他们开会吧,并分配下一阶段的工作。”“主人照顾好身体,我马上去。下午,我还有个客户要接见,怎么办?”突然想到我还有个双胞胎的妹妹——我的替身。“喂,你去美国某家公司接见一下李总。”“姐姐,好的。”未来的20年,就是我发展的模型。未来的道路,由我创造,由我主宰。这一刻,放飞我的梦想,凝聚在我的未来下一刻,它将展现在我面前。同学们,你们对未来有规划吗?赶快畅想未来吧!指导老师黄润莲畅想未来五原三中192王荣罗地平线上微弱的光正缓慢的向上爬,用他那无力而细长的双臂依旧和蔼的拥抱着地球。天空依旧蒙着黑纱,不时的吹过几阵小风,其中还夹杂着黑色固体颗粒,也夹杂着几丝臭气。也许你不明白,这一切为什么如此苍白无力。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无节制的使用和开采资源,建立工厂,砍伐树木,导致了地球的无力。人就是这样,以前不好好珍惜这一切,到了失去时,才后悔莫及,才认识到过去的错误。面对着总是灰蒙蒙的天空,随处可见的垃圾,以及周围无时无刻的噪音。人们茫然了,迷惑了,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抓紧时间保护环境啊!于是全世界开始了环境大解救。这不,一大早人们就开始行动了。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我周围。人们全部放弃开车,改为步行。在马路的对面有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在慌忙的行走着,手握着金光闪闪的手机,在大声的打电话:行,我马上就到,您等我一会,咱们见面就签合同。”说完便有急急忙忙的走了。在他的正前方有一张废纸,当他走过时,他发现了,就立即弯腰捡起,但身旁没有垃圾箱,他放眼眺望,只见身后十几米远处有一个垃圾箱,他看了看表,踌躇了一会,便急匆匆得向垃圾箱跑去。我的正前方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互相搀扶着,吃力的走着,当看见有一个香蕉皮躺在路中央时,老爷爷把老奶奶的一只胳膊紧紧拽着,双腿绷直,身体稍向后倾,而老奶奶缓慢的弯下腰,伸长胳膊把香蕉皮捡起,然后两人又互相搀扶着像垃圾箱走去。马路上的人们个个在行动,不仅如此,人们利用休息时间去植树,政府把不合格的工厂关闭等等。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行动。都在为我的环境尽自己的绵力。为什么我们不现在行动,去保护环境?非要等到环境被破坏了才去珍惜。让我们现在就行动吧!地平线上的光会一天天明亮的。指导老师黄润莲

作文方法——怎样写人

作文方法——怎样写人 一、写作指导 在记叙文写作中,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网 整理)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垂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同学们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更应该如此。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我们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之中。为了显示人物性格的差异,写作文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抖落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一、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那么作者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段,那么也不要人为的牵强附会,为对比而对比。 二、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写人,如果从一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如果从多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就容易丰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整理出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称它是“众星拱月”。“月”就是人物,“星”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到,“众星拱月”的“众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区别。所以在写“众星”的时候,是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量的。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串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中担任“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担任“配角”,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的。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因此,同学们在有了写人的材料以后,就应该进一步考虑它的结构。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 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叫做外貌描写。我们有的同学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世界上的人有千千万万,没有完全相同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由于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第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有的同学他们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效果呢?罗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对于一个人的外貌,作者往往是从多方面进行的.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外貌描写的顺序也会有变化。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文章的外貌描写是成功的。 二、范例 妈妈的手 在手的世界中,有勤劳的手,懒惰的手,致富的手,灵巧的手,然而,我写的却是妈妈一双勤劳的手。她的手不怎么大,长期的劳动使茧皮爬上了手指,使手背上长了一层浅黑色的皮。 当鸡叫三遍的时候,妈妈的手已经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早点。临近中午,她的手又工作了:忙着做午饭。下午,她的手又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晚饭。夜晚,当明月高悬的时候,妈妈的手又工作了:忙着洗衣服。总之,妈妈的手时时刻刻工作着。 妈妈的手既是勤劳的手,又是充满母爱的手。记得一个寒冬的下午,天气比较冷。我在做作业,妈妈在做针线活。 夜深了,天气变得更冷了,我的手直打颤,不敢写了,怕把作业做坏。这时,妈妈走到了我身旁,关心地对我说:“冷吗?”我轻轻地把我的手夹在她的两手之中。顿时,我觉得无比暖和。在她的鼓励下,我终于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记得还有一个隆冬的早晨,天气很冷。为了御寒,我和伙伴们到小河边滑冰。我一不小心,双脚跌进了石灰坑。我好不容易把脚提出来,可皮靴里已塞满了石灰。“不能穿了”,我果断地把皮靴脱掉,准备要妈妈给我洗,又一想:妈妈会批评我的。最后,我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皮靴藏到门缝里,等天气暖和一点再洗。第二天,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我就去洗 皮靴。但门缝里皮靴的影子都没有。我着急得差点哭起来,过了一会儿,镇静下来,就到别处去找。刚找到后门,就听见熟悉的“唰、唰、唰”声。这不是妈妈的手工作时的声音吗?我随着声音走去,在天井里,我发现了妈妈,她正在为我洗皮靴。她的手冻得红红的,裂开了几条缝。虽然天冷,但是从妈妈的两颊中仍然掉下几颗晶莹的汗珠,我走到她的身边,夺下刷皮靴的刷子,一边说:“妈妈,我来洗。”妈妈关心地说:“振振,我来洗。”我怎么也不答应,可是,她已经把皮靴和刷子夺去了。最终,还是妈妈洗了。她洗完后,又一丝不苟地烤皮靴,当我重新穿上皮靴时,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了。 啊!我要赞美,赞美妈妈的手,更要赞美您??妈妈。 老师点评 《妈妈的手》作者写妈妈的勤劳品质,不是像许多同学那样,就“勤劳”写“勤劳”,而是选择一个侧面,从“手”的角度,具体而集中地表现了妈妈勤劳的特点:吃的,是妈妈这双手做好;穿的,是妈妈这双手缝成;温暖,是妈妈这双手送来;懒惰,是妈妈这双手驱走……,由于作者巧妙地选择“妈妈的手”这个角度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因而文章中“我”对妈妈无限敬爱之情就表现得非常充分。 我的语文老师 瞧,这位身穿黑华达呢中山装,戴着黑色宽边眼镜,脸上带着微笑的中年教师,他就是我们敬佩的语文老师??陈老师。陈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我们尤其爱听他的作文课。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作文,逐步懂得一点写作的“奥秘”。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是作文课。陈老师大步跨进教室。今天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地说:“同学们,今天我特别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陈老师接着说:“今天早上,我到贸易市场,一元钱,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能不高兴吗?”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张瑾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我想:陈老师准又在开玩笑了。哪知陈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从来不说假话,不信,我读给你们听。”说着,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声念了起来。原来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他跟爸爸到贸易市场去买鸡,爸爸只付了一元钱,买到两只肥壮的大母鸡。同学们恍然大悟,陈老师在批评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顾事实,胡编乱造。陈老师说:“不管你的描写多么生动,词语多么丰富,不真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不是好作文。”我想,我也常犯这种毛病,如以前写秋游时,总写“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打这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总要细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问老师、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 又是一堂作文课。今天,一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同学拖出门外。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哪知陈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熟悉陈俊吗?”“熟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陈老师接着问大家:“你们说陈俊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衣服?脚上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跑鞋?”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儿,陈老师叫陈俊走进教室,我们这才打量起来:他上身穿一件天蓝色拉链衫。下着海蓝色的裤子,脚穿一双解放球鞋。陈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这就叫仔细观察。”接着又讲了几个仔细观察的小故事,然后布置我们去观察校园的花园。这次我们看得更仔细了。对花辅的每种花草,从它们的颜色到形状,生活习性及生活规律,都进行深入的观察,有的还翻查有关参考书。这次作文,大家都写得较好。通过这件事,我们懂得:要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作文。 陈老师就是这样指导我们学习和作文的。你说,我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不感到高兴吗?我们对写作怎么能不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老师点评 《我的语文老师》中,作者对两次作文课进行详细的描写,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件,反映出了陈老师生动的教学风格,写作文象画画一样;我们写人,反映一个人的特征,应该巧妙的选择角度,作者就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通过对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动作,语言的描写,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教师的形象。 小小音乐家 我的小伙伴——张梦瑶,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可爱极了。告诉你,她还是同学们公认的“小小音乐家”呢! 有一次,我跟赵梦雪去找张梦瑶玩,梦瑶正在练习拉二胡。她说:“你们来当小听众,听我演奏二胡,行吗?”我们答应了,坐在沙发上,听着,看着。只见她左手拨弦,右手拉弓,脚不停地在地上打着拍子,显得那么投入,又那么富有感情。她说:“我在艺术节比赛时,一定要夺到冠军。”张梦瑶拉了一遍又一遍,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艺术节文艺汇演那天,我跑到后台,去给张梦瑶送冰淇淋。她说:“你吃吧,我没有时间。”我只好自己吃。我边吃边对梦瑶说:“梦瑶,祝你成功!”她忙说:“谢谢。”轮到梦瑶上场了,她走上舞台,向观众鞠了一个躬,然后,坐到椅子上,忘情地演奏起一首曲子——《光明行》。她的演奏优美动听。观众们仔细地听着,我也入了迷,仿佛回到了抗战的岁月,跟着抗日军民浴血奋战。正当我沉浸在乐曲中时,一个高音“i”,结束了整个曲子。顿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和同学都为她的出色演奏表示祝贺。 几天之后,老师宣布,张梦瑶获得了艺术节器乐比赛第一名。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梦瑶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她知道这是自己几年来坚持苦练的结果,多年的汗水没有白流,终于为学校争了光。为此,她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啊,张梦瑶,我佩服你,你是我们的骄傲! (网 整理) 老师点评 开头点题,中间叙写苦练情景和参赛场面,最后回应文题。一个小学五年级同学能写出这样布局合理、语句流畅的文章,实在难能可贵。这篇习作还说明,要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就必须潜心钻研,刻苦练习。

今生我是一棵树(转载)

一棵丁香树。

只前一生不是的。

前世,我是一个女孩子。

一个有一些美丽的女孩子。

前世的我,生在江南一个清雅幽静的小镇里。母亲是一位十分美丽的女子,象所有江南水粉画中画的女孩那样,有一张清纯灵动的面容。我想我是象她的。我出生的那一天,母亲抱着我,微笑着,看我细细的眉眼。父亲在床前用手臂环着我们,面上也满是笑容。他对母亲说你看我们的女儿多么象你,多么美丽。

事实上我也是有些象父亲的。尤其是在我抿了嘴角倔强起来时,刻在唇边的两道细痕便如父亲锁眉时的样子一般无二。这也成为日后我与母亲起了争执时,她痛恨我的一个原因。

前世的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江南小镇淡若无尘,岁月静静地流动。

父亲爱书,家里一面墙满置了书。他还吹得一手好箫。很小的时候,他便常常抱我在膝上,幽幽长长地吹。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那一段日子,院子里静静的,风和缓地拂动我细弱的发丝,丁香花细密地开着,花香琐碎,暗暗的弥散着。我仰了头,大大的眼睛黑黑的,望着父亲,望着他的手中的那支竹箫。渐渐的睡意袭来,便慢慢合了眼,睡在他怀里……

然而这样的日子不能够一直继续下去。在我12岁那年,在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刚刚朦朦胧胧体会到这世上有一种美丽的感情叫做爱情的那一个年龄,我的父亲,抛下了我与母亲。

是另一个女人,从我与母亲的身边将父亲带走。

她是母亲唯一的女友。

事实上我并不恨她。

她不如母亲美丽,但她有一张极生动的脸。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不象母亲那样刻骨地仇恨着她,反是,有时竟怨怪为什么她不是我的母亲。(每当心里有了这样的念头时,我便痛恨自己,痛恨自己对母亲不忠。)

她是母亲中学时的同学。母亲生性不爱热闹,所以,她也几乎是母亲唯一的好友。

她也是爱书成痴的人,这使得她来家里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与父亲讲话。而她常来的缘由,也是借书与还书。

我就这样在12岁那一年失去了父亲,且是,永远地失去了他。

母亲不许他再见我。为了母亲这终生不能化解的仇恨,父亲带着那女子,远离了他世代居住的小镇。从此,我再未见过他。

母亲的变化是极明显的。

她毁掉了家中所有父亲的东西,包括那一壁的书。

她越发地孤僻了,每日里除了上班,便是回家来监督我作功课。每每有言语失和,她便骂我象父亲,并将旧事一件一件地提起,直到她倦了,满面流了泪为止。

我只倔强地立在那里,一言不发。母亲最后的一句话几乎永远是不变的:

你,跟你的父亲,一模一样!

是的。很多时候我更象父亲。

父亲遗传给我更多的东西。我从小便爱读书,七岁时,又从父亲学会了吹箫。平日里常常一个人写写涂涂。爱画,喜欢围棋。父亲常说我对文字、色彩、音乐有天生的识别力,他说我有天赋。我想是的,如果父亲能够一直在我身边,我想我是能够充分利用这天赋的。

他走了。

再不回来。

我不再吹箫,不再画画,不再下围棋。甚至,我不能够在母亲在时看任何与功课无关的书——她不愿在我身上见到任何父亲留下的印迹。

我孤僻了。在母亲的教导下我开始怀疑每一个人,不容任何人接近。

母亲痛恨男人,尤其是痛恨才子。她说才子德薄,没有一个好人。我不能不同意她。因为,父亲,毕竟是父亲抛下了她,也抛下了我。对于父亲抛弃了我这个事实,我在这一世里时时不能忘记。

不能。

很多时候我觉得母亲有些象耿更斯《远大前程》中的那个一生披着婚纱的女人,她将所有的时钟停在她的新郎离开她的那一刻,也将生命停在了那一刻。

她也一样象那女人要求她的养女那样要求我,要我痛恨男人,要我出类拔萃,甚至,潜意识里我猜她也一定希望能够借我去报复这世上所有负心的男人。

她一天一天地看着她的女儿长大,看着她的女儿一天比一天美丽。象是看着许多年前未嫁的自己。

她要求我努力读书。于是我用心于功课。我不得不用心于功课。 而我也是愿意用心于功课的——我不能有太多空余的时间去思考那些本该与我少女年龄毫不相干的事情。

并且,我也想早一点离开这个家,离开母亲。

18岁那一年,我如愿以偿。我想母亲也是如愿以偿了,我以一个足以为她带来极大荣耀的成绩考入了北方的一所名牌大学。

亦如她所愿,我不读中文系。读经济。

母亲送我上车。

那一刻我忽然间有些失落。从母亲的眼里,我见了同样的东西。

她只有40余岁。然而,6年的时间毁去了她曾是那样娇好的容颜。

她忽然间抱住我,唤我的乳名,说她对不起我。

我,泪如雨下……

北方的景象与江南绝然不同。

江南的绿是温润的,北方的,则横斜披离。

很多时候我会想念江南小镇那一片温软的绿,而梦里,常是父亲在时,小院里那一树树的丁香。

我爱丁香。

夜深时,睡在北方干燥的空气里,我会梦到丁香。依然是父亲,蓝布衫,紫竹箫,幽幽地吹。丁香紫烟淡笼,花枝摇曳。满院的清香,绵绵长长。

而在这样的梦里,我常常惊醒。我会梦到父亲忽然抬了头,微笑着望向迎面而来的一个女子。他向她伸了手去,她也伸了纤细的手迎了上去。那女子的面容模糊不可分辨——她是谁?她是谁?!

我用这问题折磨自己,至惊醒。而后便躺在黑漆漆的夜里安慰自己:那女子,必是母亲;又或许,便是自己。

北方的丁香树,似乎较江南尤为多些。自女生宿舍区至教学区之间,有一处小小的园子,园子里密植了丁香。

那园子紧邻着一栋单身教师住宿的小红楼。

来往于宿舍与教学楼之间,我常不走那条笔直的水泥路,而是曲折地绕入这园中穿行而过,只为这一树树的丁香。

自习课后,天凉挂月,或缺或满,丁香心形的叶子细细地将月影筛了一地。我踏在这碎影里,步履轻盈,而夜凉如水——我以为这便是我的舞台,我的心在这青石板的小径里翩然起舞,而丁香,丁香是我唯一的观众。

我常想丁香是通灵的,只有它,知我少女的心事。

这所学校的女生极少。又也许不仅仅是这个缘故,我常常收到来自男生的各种表白。我想我是美丽的。只这美丽也是冰冷的。

也许是从小便被周围的大人夸赞着,在故乡时便常被男孩子恭维着,大学里的这种情形,并不令我感觉突兀。

仍清楚地记得11岁时,我收到了第一张男孩子的字条,那时不解,只觉着他写得怪怪的很有趣。便拿了去问父亲。父亲满面的笑,告诉我是有人喜欢我,说我已经长大了。他说我再大些,便会有一份这世上最美好的感情,叫作爱情。

然而也同样是父亲,让我知道这感情又是多么危险,多么令人心碎。

母亲关于这方面的教育是直接的,她,言传身教。自父亲离开我之后,有关爱情的教育,均得自于母亲。

我严格地履行母亲的教导,漠视每一份感情。

不仅仅是这样。

过早的创伤令我过早地成熟了。我想我有一份同龄人不曾有的聪明与冷漠,我在心底看轻身边的人。每一份似是感人至深的表白在我面前苍白到可笑,有时我竟会不经意到拿这些情书当了便笺乱涂乱写。

我拒绝。

大一的生活就这样平静地度过了。

这一年里,因母亲不在身边监护,我如饥似渴地钻进图书馆,读我6年来极少能够读到的课外书。我拾拣自识字起便积下的习惯,乱涂些文字。并记日记。

我将全部的心事记在日记里,细细密密。只写诗歌或乱编故事时,朦胧而隐晦。许是为了更加趋于隐晦,我爱上了古诗词。

大学的课余生活是丰富的。它给每一个人的每一份才华提供了足以宣泄的空间。

我常去的,是学校的网站。

最初去那里是看一些论坛。常去“诗词比兴”论坛,那是一个古诗词原创地。再有便是“舞文弄墨”。

这两个论坛的斑竹是同一个人,他用的是真实的名字。

我喜欢他的文字,读他的每一个贴子。

他的资料登记得十分完备:男,31岁,未婚,硕士学历,本校中文系讲师,校网站主编……

这样的资历使我能够很容易便问到他。

大二开学之初,一次上课的途中,同宿舍的女孩将一个迎面走来的人指给我看。

是他。

那匆匆而过的短促的对视令我眩惑,这不并缘于他的颀长与英气,而是,是神情。那神情,在一瞬间使我想到了父亲。

他的神情。

父亲的神情。

他的出现令我记忆中已渐渐淡去的父亲的身影重又鲜活起来。夜深时,我会睁大了眼睛将他与父亲暗暗比较。父亲是宽厚,他是宽和;父亲是儒雅,他是幽雅;父亲是淡泊,他是旷达……

我不能够准确说清他给我的感觉(更准确些讲,是他的文字给我的感觉),但自此之后,我将自己的名字略略化了一下,在校网站上做了注册。

第一份跟贴是在他的一首七律之后,我和了一首。他的反映十分迅速,很快便见了回复。这回复极聪明,先是赞我诗写得好,接着便委婉地为我指出“微暇”,指暇时不忘涂了个笑容上去,以示无心。

我笑了。

许是很久不与聪明人接触的缘故,这一份回复将我向他拉近了些。而我们之间,我也似乎并不曾觉出隔了12岁的差别。

自此我开始在他的论坛上贴诗,他则每首必评。他常指我言语隐晦,却又总是比别人的跟贴多出许多理解。我不大回贴,他反是常代我作答,代我与人争竞。我只于僻处看着,看他的每一首诗,每一份评点。

渐渐的我有一些怕,有一些担心。我是有一点点喜欢他了么?我问自己,然后摇头。是的,我不会喜欢任何人,更何况是个“才子”。

他确是才子。

他文风多变,无论哪一种体裁,均是擅长。尤其近体诗,填得最是好。有时我会不自觉地模仿他的笔力,及至发现了,忙乱乱地涂了重填。

在“诗词比兴”,除了贴诗及必不可免的几次回复外,我不曾留下任何不必要的字迹。

忽然有一天,通过论坛,我收到了一份来自他的短消息:

知道这里有个聊天室么?从未见你来过。今晚能来么?想同你讲一讲你今天贴上的这首诗。

我有些犹疑。

是的。这样久的时间,与他只有诗。在校园,除那一次初见外便再不曾遇到过。我是常常坐在哪里便极少再走动的人,他,据说他不只住在教师宿舍,在学校附近他有一处小巧的四合院,一个人独住。是他祖父留给他的旧宅。

我犹豫着,反复着。

网上有一个安全的距离,我告诉自己。于是,那天晚上很晚时,我去了聊天室。

刚刚进去,还未能习惯快速翻动的屏幕,便见了他悄悄送上的一个笑容。

这笑容,令我宽慰。

此后的日子,便因聊天室不断增长的聊天字数而有了不同。

不会总是诗词。有时他会“不经意”地问我一些个人履历,我只一笑,并不答。他亦不再追问。是我不愿他知道我,又也许是怕他知道(又或者,我怕的根本就是我自己?)。不欲骗他,便只有不答。

也不问他。

便这样散漫地讲着,淡淡的,每一个字都似是可有可无,而每一个字,却又都随着时日而转近意味深长。彼此间的欣赏、好奇、猜疑也这样淡淡的弥散着。

夜风微凉,穿入机房的长窗。有时对着屏幕我会有几分迷惑,便连这风,连这夜,连这所在,一并迷惑起来。

常同他讲丁香。说,若有来世,愿作一棵紫丁香。

我说丁香是苦的,是淡的,是,淡淡的丁香,淡淡的愁。他说丁香是多情的,若是寻得到五瓣丁香,有情人便会寻到幸福。

我说校园里最好的丁香在我常常经过的那个小园里。他说,那小园,必定是他宿舍楼前的那一个。他说他在五楼上,窗子面向小园,丁香开时,花香暗暗的,混着书香,会醉人。

原来他便住在那栋小红楼里。

这使我从此在路过这小园时,多了一份心事。

一直都是用悄悄话同他讲。除此外,我不同任何人讲话。他是不同的,很多人同他讲话(有时我怀疑一定也有很多人在同他讲悄悄话)。打完一段话后,我常要等他,他则不时地怀了歉意在繁忙中悄悄送给我一个笑容。

最常同他讲话的是个女孩。她的名字我是熟悉的,是舞文弄墨的另一位斑竹。我查看了她的资料,本校中文系在读研究生,25岁,校广播站副部长。

他们无疑是十分熟悉的。我开始留意他们的对话。她的语气中,有一些亲近的成份,又或者,应当说是亲密。

这使我无端地有了几分懊恼与沮丧,很显然,也有了几分猜忌。

有一晚,忽然间她悄悄地向我问好。也许是过于突然,我怔了一下,便犹豫着打了你好两个字过去。她很快地打过一行字来,说是我所有贴子她都读过,并夸我诗写得很好。我不能知道她忽然间同我讲话有怎样的用意,只隐约觉着,那也许是与他相关的,便简单地谦虚了一句。她很闲散的样子,问我是学生还是教师,多大了之类,我礼貌地告诉她网上我不讲私事。她画了个笑容。我回了个笑容。

这一次的谈话到此为止。

我敏感地意识到她从此许是会介入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的,只不知,最终会如何结束。

此后在聊天室相见的几次,她都不再同我讲话。只是她却更加经常地同他讲话,且,语气中已似由亲近(或是亲密)转向了亲昵。

我不曾想到我的反映会这样强烈,我,竟,心痛。

他依然如故地同我悄悄讲话,只他看不到我心痛。我流露于字里行间的语气竟渐渐地有些乱了。而在读到她公开打给他的一句更加亲密的话时,我,翻身退出聊天室。

屏幕上忽然间静了下来,我觉出脸上微微的有些凉。我,竟是落了泪……

这使我恐惧。

我绝望地发现我已违背了母亲多年的教诲,也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是的,我,只怕是已爱上了他。

爱上了一个才子。

父亲的身影在眼前浮动着,背景是一片丁香花树;他的身影忽然间也在这一片背景中浮现出来,向着我,浅浅地笑着。

我摇头。不,我不要想。

这一晚回宿舍,依然穿过那小园。

已是初春的天气。丁香细弱的枝条隐隐泛了些绿意,再有十余日,便会吐出些青青小小的心形叶子了。这季节,距我第一次在校园里见到他,已是半年有余。而在网上,也已是半年光景。

我笑我半年来的辗转,耻笑自己自诩聪明,竟会不记得母亲的教训。

我望向他住的那栋小楼,茫然地望向五楼所有的窗子(我不知他住哪一间),告诉自己,要,忘记这一段日子。

不再上网。

只心境却愈发地乱了起来。我在日记中乱涂着,有时乱到只是画一些字或符号或线条。有一晚我乱乱地、茫然地画着,忽然惊觉了,低头看,才发现只是在写他的名字。

满纸,都是他的名字……

我不能忘记他。

所有这一切,令我憔悴。

而所有这一切,也终于使我在一个多月后,又去了诗词比兴。

他竟,在这一个多月里,贴了十余首诗词,主题只有一个,丁香。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步其韵我填了首《思远人》,悄悄地贴在他那一首后面。

第二天,当我再次进入诗词比兴时,见了他的短消息:

今晚来聊天室,好么?我等你。

这一晚,我重又来了聊天室。见到他的名字时,我,恍如隔世。

我希望我能够淡淡地向他问好,淡淡地笑,淡淡地告诉他这一段时间是因为很忙这才少来的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可是,我,做不到……

他悄悄地打过来一个问号。许久,我悄悄地打了个省略号。又许久,他亦悄悄地打了个省略号。再之后,我对着他的名字发呆。我想,屏幕对面的他,也是一样在对着我的名字发呆罢。

忽然间,我悲不自胜。

我能够要求一个31岁的人没有任何情感经历么?我有权利要求他空白着他的历史等我么?我竟会奢望一个才子从未有过女孩追逐么?……

不。

爱上他只是我一个人的错误。而这样的错误,本不该发生在我身上。

飞快地打出再见两个字,我退出聊天室,下线,关机。

已是四月底。

小园里的丁香开得很密了。

北方的四月,夜有些微微的凉。

我不能够立刻回宿舍,只为不愿别人见我一面的伤心。

在一棵丁香树下的石椅上,我怔怔地坐着,怔怔地望向那栋小楼。他也许就在某一扇窗子后面罢,只是,他却怎会知道我在窗外望着他……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我不觉将这诗低低地吟了出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忽然间,身后,有人将这诗接续下去。

我回头。

是他。

是他,站在淡淡的月下。

我本能地起身,欲逃离这里。却不知怎样竟被捉了手,我,不能挣脱。

此后的事情,由于这难以预料的慌乱,我已有些模糊不清。只是他在讲,讲自从知道我喜爱这小园里的丁香后,他便常在楼上望。第一次在这小园望见我时,他愿我便是他在网上见到的那个女孩。只是又生怕不是,只为我看起来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美丽。他说他已无数次地在这小园里望见我,人如丁香。他说他知我性情,不敢惊动,直到今天我忽然下线,他才立即下了楼,在这里等我。而,果真是我,来了这里……

我听着听着,泪又落了一面。

他轻轻地为我拭去泪水,我越发慌乱。自父亲离开之后,从未有男子这样近的在我面前过。我再次欲将手自他的手中挣脱出来,只是,他却握得愈紧。

这一个春天是这样的明媚,就连丁香,在我眼中也仿佛不再有了先前的轻愁。

他小心地守在我身边,十分小心。

自那一晚后,他不曾再过于接触我。那时我想,我们是在友谊之上的,只是潜意识中由于父亲的离开及母亲的教育,我拒绝承认我拥有的这一份感情是爱情。

他从未有过任何怨怪,似乎只是在安静地等着。

没有人知道我们在一起。每天只在我下了自习后,他在小园里等我。

我渐渐地多了笑容,常有人讲原来我笑起来竟是这样美丽。对镜,是的,我也是刚刚知道,原来我笑起来,是这样的美丽。

六月中,由于校网站的一次征文活动,他十分忙。这使得他已不能每天去小园。为了能够经常见面,他问我可不可以加入网站编辑部。我有些犹豫,却也很快便答应了他。我不愿他过于劳累,也希望能够在他忙碌时,可以在他身边。

那一天他带我去了编辑部。

在那里,我第一次见了她,舞文弄墨的另一位斑竹。

她是很明亮的那种美丽,眼睛尤其明亮,只有一些闪烁。她言语间十分得体,向人讲话时,总是笑着。这使得许多人喜欢接近她。

那天她很亲热地过来拉我的手,象红楼中凤姐初见黛玉那样,将我由头至脚夸了一遍。这一份热情使我不能不有所回应,迫于她的希望,我以姐姐称她。

只是她的聪明却令我有一些畏惧。

曾向他问到过她。当时他笑了,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问我是不是不喜欢有女孩喜欢他,是不是有些嫉妒。我也笑了。我愿意相信我在他心里,没有人可以代替。

于是,对她便多少有了一份欠疚。仿佛她没能够同他在一起,只是由于我的存在。而有时我也会静静地去想,也许,真的便只是因为我的存在。

应当没有多少人会拒绝她的魅力。

在编辑部,我们仿佛只是工作。只在别人不曾注意的时候,才会交换几个会心的眼神。有时我会觉出她在看着我们,这感觉,令我总是在本能上拒绝亲近她。

她却是很热情的,常是将妹妹两个字叫在嘴上。于是在别人看来,我们已是真的情同姐妹的样子。

我不是十分清楚她是否已知道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我困惑。她依然待他十分亲密,这令我多少有些妒嫉。她的作为使周围的人都疑心她与他有深于友谊的关系。当他不在时,别人以此开玩笑,而她总是一面羞色地低了头笑,并不否认。

这情形令我不安。

转眼到了秋季。

这一个暑假我不曾回家,一直陪他做网站的事。

有时他会带编辑部的人去他校外的那座四合院,他殷勤地做着主人。而所有的人在那里都是无所拘束的,仿佛,那便是个沙龙。

这小院多少有些象我江南的家,安谧而细腻。曾向他赞这小院的清雅,他笑着说,他也喜欢住这里,只冷清了些,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再添个主人。

深秋的一天,萧萧疏疏地落着雨。我在宿舍里,一个人记着日记。

有人敲门。是她。

她说是刚刚在校园里遇了他,因为近期稿件出了些问题,要她找几个人今晚七点去他的四合院将这些问题处理一下。

我有些奇怪他没有亲自来找我。但,也许是他真的很忙罢。

我应了。她没有即刻便走,只有一句没一句地同我讲些闲话。

忽然间她笑了一下,问我觉着他这个人怎么样。我微微一怔,只随口说了句很好。她低了头,说,你知道么,我们,以前……

只到这里,她便收了口,脸红红的,又笑了。

我想我的面部表情一定是有些矜持了,我,不知该说些什么。

她告辞了。

我的心里很乱很乱。离七点钟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有些坐立不安。只想见了他,问了他,他答了,这才会安下心来。

撑了伞,我去他校外的小院。

户门不曾上锁,想来是他在等我们罢。我轻轻推了门进去。

正房里的灯亮着,藏青的窗帘将窗子遮得很密,反似他平日一个人在家时的样子。房门却是虚掩的。

踏了台阶,我推门——

那一瞬间我的心底一片空白,我,见到,她,在他怀里,哭着……

雨伞落地的声音惊醒了我,我,夺门而出。

我漫无方向地跑着,隐隐地,听到他在身后的那一片雨里急声唤我的名字。

深秋的雨,好冷。冰冰地落在脸上,已分不清是否只是雨。

我跑着,没有任何意识。

到了主路。急驰的车灯将细碎的雨花织成一片片朦胧而又流动的光雾。我想穿过这片光雾。仿佛若是穿过了,方才的一切便只是一个幻境,是不存在的,我便又回到了一个小时前的宿舍里,静静地记我的日记。

我听到刹车声,很重。

周围的声音忽然间模糊起来,遥远起来。

我有些累了,慢慢的竟想合了眼。

在那一片模糊而又遥远的声音中,我忽然间分辨出他的声音来。我努力睁开眼睛,他抱着我,雨水淋了一身。我有些心痛。

我望着他的眼睛,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他的眼里,竟是,一片绝望。

可是我好累啊——

我,合了眼。

当我合上眼时,这个世界起了绝大的变化。

我,来到了阴间。

阴间并不象世人传言的那样可怕。关于这些,我不想做过多的描述。

在阴间,是可以见到阳世里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便仿佛在云端向下俯瞰。

我见到了我的葬礼。

母亲自江南赶来,在我的遗像前她摇摇欲坠。

她整理我的遗物,读我这些年来厚厚重重的日记。她的白发仿佛是与日俱增的,而伤痛,也与日俱增。

我以为她是会失望的,当她见了我日记中写满他的名字时,她是会恨我不曾听她的话的。然而,她没有。

她将我的日记全部留给了他,她说所有这一切不是别人的错,是她这个做母亲的错,是上天给她的惩罚。她说是她让我不能够象一个正常女孩那样有一份正常的爱,是她令我在爱情面前犹豫、畏惧、多疑、辗转…..

母亲留下我的日记,回了江南那个愈发冷清的家里。

离异与失女的巨痛,已使她的余生残破不堪。

他的悲痛,令我心碎。

他关自己在房间里。

他自母亲手中接下我的日记,许久许久,只读一行。

他不讲话。

她,也来了我的灵前。

在没有人的时候,她哭了。

她说她是那样的嫉妒我,当她发现他在论坛上评我的每一首诗时便开始嫉妒我。她说她爱他,不能没有他。她说那一晚的事情是她精心安排下的,是她故意早去了,向他说自己多么爱他,说到心碎处,便扑在他的怀里痛哭。那哭,是真的,只时间,却是算好了要我见到的。她说她只是想让我从此离开她,却未能料到有这样的结果……

我在阴间,默默地看着这一切。若我的灵魂有泪的话,我已,泣不成声。

已成隔世。

竟成隔世。

阴间只是一个中转,所有的灵魂都需转世,只是未必都是去做人。它有它的法则。

由于我的前一世只有短短的十九年,不曾积下任何善绩,所以我的来世只能是一棵树。又因为我的屈死,我可以实现三个愿望。

不,我不需要三个愿望。

只两个,便足够。

我要我是一棵丁香树。

我要我在他身边。

并不是所有的灵魂在转世时都需要喝下孟婆汤。在低于前一世的生灵并与前一世的生灵无法沟通时,是不需要喝的。这同时也是一种惩戒。它要你记得你前一世所有的过错,它要你时时接受这记忆的折磨。

于是,我便这样清清楚楚地,跳下了奈何桥。

当我再一次醒转时,我发现我已在三月里的一个园林中。

是的,我已是一棵小小的丁香树。

只是,为什么,为什么我没能够在他身边?!

我已是一棵树,我已没有任何语言能力。我想去找他,想去叫人找他来,然而这一切,都已不能够。我只有静静地在这园林里,等待将来。

由于心痛,我明显地憔悴下来。比起别的丁香树,我看上去是那样的瘦小细弱。

十余天后,我听到了他的声音。

他踩着一地细碎的春寒而来,颀长,消瘦。

园林的主人在他身侧,他说他要买一棵丁香树。主人带他到几棵高大些的树前,要他挑选。这一时的我十分失悔,我恨我不该一味伤心,以至让自己今天这般病弱。

在那几棵树前,他摇头。忽然间他看着我,他指着我,说,就是这一棵。

他抱着我,带我回家。

那小小的四合院依然清雅,也冷落。

他植我在他西厢的书房前,在窗前。

他默默地对着我,忽然间,用我前世的名字唤我。我,不禁一怔。我的身子微微有些颤抖——我,明白了。

他是,将今生的我,当了前世的我;是在今生的我的身上,存了对前世的我的依托……

他细心的呵护我,仿佛要将从前来不及付出的一切,全部付出在这棵丁香树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丁香树便是前世的我的转世。

他时常会搬了长椅在树下坐着,读诗给我听。

许多时候他会看我的日记,一页一页,细细地看。

一遍一遍地看。

看到他心碎。

看到我心碎。

只有时,她会来。

自前世的我离开后,他怪她。她不曾辩白什么,也不曾说破。她只是在默默地照顾着他,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我是恨过她的。而伤心之余,又常是自怨自艾。我有什么理由去恨她呢——这一切,都只是我无缘拥有。

看着他一个人冷冷清清,我不忍。有时想,既是她爱他,若嫁了他,也许对他是会好些的。

是的。我这样想。

日子就这样慢慢流逝着。

作为一棵树,在他的呵护下,我渐渐地有了些繁茂的样子。到第三年春天,已是零零细细的育出些小小的花蕾。

这一年,他们结婚了。

在众人眼里,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在他家人看来,他已到了必得成家的年纪。而这么多年来她默默地在他身边,也令他有了负债的感觉。她也已经28岁——于是,他担起了这个责任。

那一天小院里忽然地热闹起来,大红的喜字,满院的鲜花,这一切将我映衬得益发冷清。我的心底,忽然间有了前一世最后那一晚的空空落落。

没有人知道一棵丁香树在想些什么。

我只淡淡地,在角落里,淡淡地开放着我细碎单薄的花朵。

丁香结。

婚后的他并没有什么改变。他依然喜欢一个人躲在书房里涂涂写写。只是,他藏起了我的日记。他,在守我的秘密。

他依然如故的照顾着我,常会怔怔地对着我看许久。

他悄悄地唤我的名字。

这一切,令她开始嫉妒一棵丁香树。

她试图使这婚姻美满幸福。只是她很快发现她不能够改变他。他依然沉寂,或者说,是沉浸在往事里。也许是爱得过于深切,这使得她终于不能够利用她的聪明来维护这婚姻,他们,开始了争吵。

她说,他待她,还不如,待一棵丁香树。

这样的争吵日趋频繁。

我远远地看着他们,心里很痛。有时我觉得我已无力承负这一切。

我想逃离这一生。

终于有一天,他们吵得有些重了。她大哭,忽然间冲出房间,取了把刀,来到我面前。

我面对她,心里竟淡淡的,没有一丝恐惧。

我想我是累了。我想我是真的希望结束这一切了。我平静地望着她,没有一分怨恨。

她看着我,有一些犹豫。我想她是在辗转着想到,我这棵树也许是他今生的一份极重的牵挂罢,她不敢面对后果。然而只几秒钟,也许更短,她咬牙,将刀斫了下来。

我只觉着一阵巨痛,如前生一般,渐渐地,周围的一切再次模糊起来。

我是那样的无奈——我想我是应当离开了,我想若是我离开了,他也许会接受她,会接受他这一生中应当会得到的幸福。

在离开之前,我努力望向他。

他已在我身边。他扶着我倒下的身子,便如那一晚扶着倒在车灯下的我。在他的眼里,我见了与前世那一晚一模一样的绝望……

不。

忽然间我挣扎起来。

我不要他再次绝望。

我要陪着他,我要在他身边,我要在这一生,永远守着他。

我在挣扎,我在努力挣扎。只是我有些眩晕,我想,我是晕了过去。

当我醒转时,已是七天之后。

我的伤口被他细密地包扎着。我的叶片,已大半枯萎。巨痛折磨着我,使我始终处于恍惚之中。

恍惚之中我见她搬出了小院,流了一面的泪,最后回头看他。而他,没有任何表情。

他们离婚了。

此后,这小院中又只余下了我们两个。

他将我的日记取了出来 ,始终放在书桌上。他依然喜欢坐在我下面静静地看书,并读给我听。他为我写诗,写前世的我,写今生的丁香。他将他全部的心情讲给我听。

他,从此没有再娶妻。

就这样,风风雨雨,我在他身边,陪着他,一年又一年。

我的伤口时时会痛,有时我怀疑我已支持不下去。只是我十分怕自己会再次离开他,我支持着,维持着每一天的生命。

每一年的春天,我都会努力开出更多淡紫色的花来,好让他能够在丁香花下,回忆起我们的从前。

就这样不知已过了多少年,大概,有二十年了罢。

他的鬓边,已渐渐地有了些斑白。

那一天,也是个春天,黄昏时,他取了长椅,捧着我已渐渐泛黄的日记,再次坐在花下。

他将日记翻开到我们在小园相遇后的那一段日子,慢慢地看。

一份笑容淡淡地在他面上漾了开来,他的眼底一片温暧。我看着前世自己写的文字,一样的笑容与温暖也在心底淡淡地漾动。

渐渐的,我忽然发觉,他不再翻页了。他,已慢慢地合上了眼睛。只那笑容,依然那样温暖地挂在嘴角。

我,明白,他,已经,离开了……

那一瞬间我是那样的悲痛,我知道,从此,我已是再不能够见到他。他将会去他的来世,那是我无从知晓的。而我,我……

我也已耗尽了我全部的生命。我终于,可以不必再支持下去。

我见到我心形的叶片一分一分地暗淡下来,而淡紫色的细碎的花朵缓缓地飘离枝头,落在他的身上,落在他手中的日记上,落在我前世的每一个字里……

我知道,我也将要离开。

在纷纷漫落的紫色花雨中,在我弥离于今生之际,我最后望向他,望向他温暖的、微笑着的面容。我满心的悲痛、无奈与绝望。我默默地、默默地最后一次呼唤着他——

我心爱的人啊,我前世今生惟一心爱的人啊,我如何才能是你,来世的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