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大宴宾朋于觥筹交错中,我内心依旧孤独。昔日知心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记忆深处的痕迹。

突然想起出现在我生命中的许多人,有的给我痛苦,有的给我欢乐。但是随着时间不知疲倦的向前奔跑,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在慢慢的离我远去。

还记的刚刚懂得感情是什么东西的时候的我,曾经喜欢的那个女生,不知道暗暗做了多少承诺。现在再次看见她的照片时,再也没有了那种揪心的悸动。现在想起那时的我,站在人生转弯的路口时不知所措的样子,嘴角总是不由自主的滑出一丝笑意,这笑与嘲笑无关。

还记得在中学时意气风发的我,与知心好友高谈阔论,雄心勃勃的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大声的朗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几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再次见面时,已经少了年少时的张狂,多了几丝生活的皱纹。

时间使我慢慢地明白,我们正在渐渐的失去原来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年华似流水一样向前流走,而我们,只是河底的一株水草,任凭生活在我们身边溜走,想伸手抓住什么,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力。

已经有一些人开始走远,渐渐的就与我毫不相关,各自都有不同的方向,停不下来然后就越来越陌生,就这样一直走下去,相互背离。

记忆总是所有惆怅的根源,总是有些事情在不停的沉淀,让我们不忍触碰,直到慢慢地变为深不可测,变得我们自己也学会遗忘。

但是我知道,我们依然会记得对方,即便他给我带来不只欢乐,还有忧伤,还有泪水。只是却将对方放任心底,连同少年时的梦想一起。

身边的人在不断的变更,有人慢慢的离我远去,有人有加入我的生活,没有什么是会一成不变的,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恒久的去对待一个人,没有勇气去面对守候一份感情。想要的东西总是很多,所遇的追求都无法停止。生活总是矛盾的,选择一些,放弃一些,得到一些,失去一些,我们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规则,慢慢的变得冷漠,慢慢地变的眼中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因为似水年华,所以一再的回头都是不能被原谅的错误;因为似水年华,所以一切伤痛都会像流水一样滑过;因为似水年华,所以时间在摩擦,风在沉淀,树在开花。抬起头来,灰尘在阳光里飘摇,纠缠,然后落地,变得沉默,一如我们的记忆。时光急速的奔跑,像风一样从指缝间溜走,留下一地光的碎片。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头从哪些泛黄的记忆中抬起来,忘记那些飞舞的灰尘,然后,看见窗外那如水一样明净的阳光。

似水年华,一去就不会再回来。我们没有人能遇见未来,所以我们不知道现在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成功。当年的我喜欢在时间的河边放下希望的小船,却不知道它最后会被时间的河水无情的打翻,沉入时间的河底,最后只有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美好的希冀。今天的我若能够重新回到那时的河边,看见那时的我,不会粗鲁的阻止他,告诉他真相,告诉他未来会让他失望。我会说,孩子,放吧,一切都会像你想的一样。

时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太多的无奈甚至还有太多的伤痕。但是我们无法选择,放弃与选择,得到与失去,快乐与痛苦,这些矛盾的兄弟是时间留给我们的。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把他们留在心底,任他们蒙上厚厚的灰尘,直到我们老去的那一天,老眼昏花的时候,躺在摇椅上,把他们从心底取出,吹去上面的灰尘,静静的翻阅我们年少时的记忆,到那时不论是什么,哪怕是泪水,我想,它们中也全是温暖。

信心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请检索一个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 对自己的婴儿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在固执的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7.拿别的孩子比较做到了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8.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9.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10.有条件的爱做到了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 “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 “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将在环境中被别人鄙视,最后沦落成小市民式的势利小人,终生在社会底层徘徊。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大人们,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不一样的爱

生命,如白驹过隙,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题记那天,我一个人走在田野上,看着中国南方深冬中的云,在很低的天空中凝滞。站在那里,半晌,面无表情的掉下泪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生活还在继续,任何人的。 “窗外的天气/就像是/你多变的表情/······我的泪流自心里/学会放弃/······”奶奶走了,很突兀,让我措手不及。心中似乎有什么沙子一样的东西一直在漏掉,漏掉,感觉空空的。童年的记忆被拉的绵长,和棉花糖一样,细细的,黏黏的。只是融化后的悲伤,又有谁能懂。在那泛黄的记忆中,奶奶一直很疼爱我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要求,奶奶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隔辈儿亲”在我和奶奶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最初的记忆是从小学开始的,那是的奶奶身体还很健康,本应安享晚年的她耐不住寂寞,竟从每个月小姨和爸爸给的生活费中取出一部分,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儿时的我贪玩,每天放学我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但目的地却不是家,而是奶奶的小摊。只要我一出现,原本百无聊赖的奶奶便如注了兴奋剂一般从椅子上跳起向我迎来,拉着我的手问问今天在学校学的怎么样?有没有认真听课?作业完成了没有?······每当这时,她总会露出满意的笑。奶奶总会笑着揉揉我的头,然后从摊上拿一大把糖给我,然后看着我的背影一蹦一跳地回家。现在想想,那是的我真是太有经济头脑了。这样快乐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三年级。那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小姨打电话过来说奶奶下床时摔断了腿,现在正在医院救治······爸妈放下碗冲了出去。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了我一个人。过了一个星期我去医院看望奶奶,当看到那原本身体健壮,满脸红光的人现在却脸色苍白地躺在病床上,一向要强的我,却哭了。奶奶艰难的从床上立起来,插曲我眼角不断渗出的泪,颤巍巍的从上衣口袋掏出一把奶糖塞在我手的手中、、、、、、奶奶出院后便搬去与姑姑一起住,姑姑还请了人来照顾她,可她总是抱怨,后来她不愿再请人,只要姑姑照顾她。每个星期我都会去看奶奶,帮她做些事。每次去,奶奶总会拿出许多糖塞给我,或许在她眼里,我永远都是那个爱吃糖的长不大的孩子吧、、、、、、时间如离弦的箭般过得飞快,可是奶奶并没有如我预想中能好起来,反而一天比一天衰弱下去······奶奶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她不会拉着我的手向我嘘寒微暖了,也不会在我向她撒娇是用奶糖来哄我了······一切都变了吗?过了几年,或许奶奶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就要回老家去。毕竟,那里才是她最终的归宿。可是我能与奶奶见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记得去年我回老家的时候,我给奶奶喂饭,可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几乎都不能动了!我强忍着泪珠,可是我的心却在另一个雨季······奶奶吃了几口便不吃了,只见她缓缓的将手伸进上衣口袋。“把手伸过来。”奶奶的声音很轻,很沙哑,我狐疑的把手伸过去,我的心忐忑不安。可当奶奶握紧的拳头放在我的手上的那一霎那,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哗哗的流了出来。那,是一颗被揉皱了的奶糖``````许久许久······可是,我真的没想到,这是我和奶奶见的最后一面。那年冬天,快放假了,我正拼命于题海当中,希望让奶奶第一个看到我取得的好成绩。可是······我永远记得那天,天空中正下着雨,很安静。可是那一通电话却无情的打破了这原本属于天国的宁静。我只能哭,一次次的哭,无数次的哭。奶奶,您知道吗,我真的好想好想再吃到您的奶糖啊,您的奶糖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糖!可惜,我再也吃不到了。站起来,望着苍茫的田野,感慨的,只是日暮相关。(不论怎样,我会慢慢的长大,学着坚强,学着勇敢,学着面对,学着选择,学着放弃。我会好好的。)

追忆似水年华

秋日的阳光愈发显得可爱,放肆的再见黄的树叶上跳动,折射出一片晕眼的金黄。独自一人走在生活的路上,一如秋天的安静,身边川流不息的人群映衬着我的孤独的心,就这样,我不停的奔跑,不停的咆哮,感叹我的似水年华。

即使大宴宾朋于觥筹交错中,我内心依旧孤独。昔日知心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记忆深处的痕迹。

突然想起出现在我生命中的许多人,有的给我痛苦,有的给我欢乐。但是随着时间不知疲倦的向前奔跑,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在慢慢的离我远去。

还记的刚刚懂得感情是什么东西的时候的我,曾经喜欢的那个女生,不知道暗暗做了多少承诺。现在再次看见她的照片时,再也没有了那种揪心的悸动。现在想起那时的我,站在人生转弯的路口时不知所措的样子,嘴角总是不由自主的滑出一丝笑意,这笑与嘲笑无关。

还记得在中学时意气风发的我,与知心好友高谈阔论,雄心勃勃的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大声的朗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几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再次见面时,已经少了年少时的张狂,多了几丝生活的皱纹。

时间使我慢慢地明白,我们正在渐渐的失去原来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年华似流水一样向前流走,而我们,只是河底的一株水草,任凭生活在我们身边溜走,想伸手抓住什么,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力。

已经有一些人开始走远,渐渐的就与我毫不相关,各自都有不同的方向,停不下来然后就越来越陌生,就这样一直走下去,相互背离。

记忆总是所有惆怅的根源,总是有些事情在不停的沉淀,让我们不忍触碰,直到慢慢地变为深不可测,变得我们自己也学会遗忘。

但是我知道,我们依然会记得对方,即便他给我带来不只欢乐,还有忧伤,还有泪水。只是却将对方放任心底,连同少年时的梦想一起。

身边的人在不断的变更,有人慢慢的离我远去,有人有加入我的生活, 没有什么是会一成不变的,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恒久的去对待一个人,没有勇气去面对守候一份感情。想要的东西总是很多,所遇的追求都无法停止。生活总是矛盾的,选择一些,放弃一些,得到一些,失去一些,我们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规则,慢慢的变得冷漠,慢慢地变的眼中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因为似水年华,所以一再的回头都是不能被原谅的错误;因为似水年华,所以一切伤痛都会像流水一样滑过;因为似水年华,所以时间在摩擦,风在沉淀,树在开花。抬起头来,灰尘在阳光里飘摇,纠缠,然后落地,变得沉默,一如我们的记忆。时光急速的奔跑,像风一样从指缝间溜走,留下一地光的碎片。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头从哪些泛黄的记忆中抬起来,忘记那些飞舞的灰尘,然后,看见窗外那如水一样明净的阳光。

似水年华,一去就不会再回来。我们没有人能遇见未来,所以我们不知道现在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成功。当年的我喜欢在时间的河边放下希望的小船,却不知道它最后会被时间的河水无情的打翻,沉入时间的河底,最后只有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美好的希冀。今天的我若能够重新回到那时的河边,看见那时的我,不会粗鲁的阻止他,告诉他真相,告诉他未来会让他失望。我会说,孩子,放吧,一切都会像你想的一样。

时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太多的无奈甚至还有太多的伤痕。但是我们无法选择,放弃与选择,得到与失去,快乐与痛苦,这些矛盾的兄弟是时间留给我们的。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把他们留在心底,任他们蒙上厚厚的灰尘,直到我们老去的那一天,老眼昏花的时候,躺在摇椅上,把他们从心底取出,吹去上面的灰尘,静静的翻阅我们年少时的记忆,到那时不论是什么,哪怕是泪水,我想,它们中也全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