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教师节到来了,送上对教师的温馨祝福吧,不做蜡烛,不做黄牛,只做教师自己。奉献的行业也要体现生命的本真,我们要双赢!敬业是职业本分,乐活也是生活的本分,我愿我们的教师尽职的工作,愉快的工作;愉快的生活,轻松的生活,因为哪一方而偏失了另一方也是遗憾。 对恩师的感谢从不敢忘记,一句邂逅时温馨的问候,蕴含着我无限的真实情意。谢谢我的老师们,你们培育了我。谢谢我的老师们,多年来还记得我。今天,我想对我的某些老师说,其实,当年您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我。也感谢这些经历,他们使得在我也成为教师之后,知道要用心地去呵护一颗颗稚嫩的心灵,他们太不经碰,不留心会把它戳伤。 也许,当年您们不曾意识到,也许不曾考虑过刚刚涉世的心灵是多么的敏感与无助,她就如刚刚要飞出窝巢的小雏鸟啊,本来对这个世界就疑窦重重,不知所措。东瞅瞅西望望,努力辨别着世间的真善情仇,她的幼稚的翅膀啊哪会轻易的就向前扇动呢!说句不恭的话,是当时的您们还不具备那份素质?或干脆的说,是您们的性情使然,那我也就没话说了,只当是求学求知路上的一起小磕绊,绊的我性情大改,如犯错的小鸟,躲在大幕之后,把自己隔离在了大众之外,不管心中是多么的企盼! 记得么,作为从山区中走出去的孩子,虽然在班中我的个头倒数第二,越野赛上大家还是把我推了出去,大概是觉得山中的孩子都擅长奔跑吧!事实上,虽然我有毅力,能吃苦,但我并没有实际练过呀,我也是家中的娇娇女,热爱运动但并不热衷于运动,对于长跑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根本不懂,只知需要我跑起来!是的,随着令枪的响起,大队人马出发了,我也被“裹挟”在其中。行前准备时,由于担心路途中不方便,我的腰带勒的过紧了,出发没多久,我就感到肚子不适,感觉总不过,我只好慢慢返程了。当然,是低着头,哪敢看陆续从身边驰过的身影?!很不好意思的,当了逃兵! 逶迤行进校园,远远就看到班主任老师和两位大个女生在说着什么,愈走愈近,我硬着头皮前行,希望能听到问询的话语,我好有个解释呀!但是,那些人只是瞟了我一眼,继续着他们的话题。我如履薄冰的惶惶溜了过去。如此一来,我反而感到某种解脱,既然老师不当回事,同学也无视我的存在,我也不必内疚了,我也不是故意半途退出。 但是那种被忽略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原本一个班中参赛的就有数的几个,班主任不会不知道,最起码也应该问问事情的缘由啊!更别说分享老师的爱心了!想当时入校时,我不过十五周岁,正是心思敏感的年纪,我的情绪很低落! 我的语文教学法老师,不是我故意与您做对,作为多年的学子,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骄傲!不只是学业优秀。您也许忘了,是您一次次中途退出课堂,把我们抛在那儿;您只是照本宣科,也许刚从高中学校借调过来的您还不懂如何施教这门课,也没想过该认真研究,您自满地沉浸在调动成功的喜悦之中,课堂上都流露了出来。您是否以为已经捧上铁饭碗的我们不会再安心求学,不用像在高中教学那样,好应付!您怎就忘了坐在教室中的我们可都是各县选拔上来的学生翘楚,我们不是来混日子的!对您的教学,我们实在没兴趣。 您说走就走,课堂中的我们也不只一次的借机溜号,只不过您碰巧赶上了我而已!那是我的第一次开溜,课堂太没劲,我想出去透透气,做些有意义的事。没想到被您返回赶个正着,也正好成为您的出气筒!您是否也察觉到了同学们的反应?但您怎么不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只知借助教师的权威在那儿维护您的被“侵犯”到的威严! 是的,我不吃您的这一套,若不是您威胁要处罚全班同学,我是不会到您的办公室的。您太不了解您的学生,您小题大作了,好似我犯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错!就是我敬慕的教师也没有向我如此发过雷霆,您,还不够格!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因此我对于您的雷霆震怒嗤之以鼻,对您的先【打压】后【安抚】的一套更是不屑一顾,我瞧不起您,真的!至今也不服气,除非让我原谅您的素质。 另一事是关于体育老师的。原本,做为刚入学的小不点儿,高高瘦瘦的孙老师是很喜欢与我搭言的。校园中路遇时,总喜欢与我聊上几句,在他所担任的班级中,我是较早被他记住名字的一位。但,自从那次意外后,一切都变了,孙老师不再理我!我被孤立了。体育课上,他不再正眼瞅我一眼,考核时,我也明显感受到了压制。集体活动中,我开始远远的站在一边,不管我的内心是多么的向往加入到其中!老师不喜欢我了,我感觉到了。 那是秋季的一堂课上吧,学习投掷铁饼。轮到我了,不知怎么铁饼脱手从侧面飞了出去,惊叫声中,铁饼擦着某女生的面颊而过!我被吓坏了,受惊的女同学也在原地摩挲着,老师同学都向她奔去,问询者。我呆呆的立在原地,不知所措。是的,这样的情形老师不愿意碰上,若真有事他要受牵连的,可事实是我不是故意的呀!没有人安慰我,有人向我翻白眼,老师也不理我。 从这以后,孙老师待我就判若两人,我不再遭他喜欢,我的一切行为在他眼中都降格了,我不再优秀,我是个“坏学生”!他就是这样想的吧,要不怎么事情偏偏出在我身上呢?!我被老师疏远了,我无助又无奈,我在内心一次又一次辩解,我不是故意的呀!我愿意这样吗?随着深秋的临近,我的心在深潭里挣扎,我盼望得到解脱,但没有,直到我倾泻在纸面上的心语一不小心夹带在作文本中到了文选老师那儿,老师没经我同意看了,也许她认为我想向她倾诉,我的心事才小被人知。 时隔多年,没再见过我的孙老师,也不想再过多的要求他什么,孙老师也是尘世中人。自己也做老师多年了,碰到的教师林林总总,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诲人不倦。从理想层面而言,我期望每个学生都能遇到懂教育、真心树人的【明】师,在生命旅途中能够为其指点迷津、化解纷扰,鼓励其轻装前行!但这似乎还很遥远,想来孙老师也没有想过他的行为烙在学生心上的是个多么明显的印迹吧!至于当初受到惊吓的同学,我们之间倒没留下什么芥蒂,短时间的不自然后,我们还是好同学,毕业时还一起留了影。 由于青春时期的敏感神经,离开家乡的三年我并没有像在家乡就读时那样,学习生活快乐无忧,整天与好友一起学习、嘻哈,成为全年级的领头兵,全校之中也有名声。我的三年行程基本是迷惘的,前行的方向在哪里,事事非非,我在探寻,我在分辨。我不清楚人们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什么情况下如何处理?自然也无法做到与大众的心灵沟通,也有较亲密的同学学二三,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走的较近?我身上吸引对方的是什么?对方吸引我的又是什么?一次,看到一位自感关系很近的同学送了笔记本给另一位同学,但没有送我,又疑问,难道我们的关系没有像我所想象的亲密? 唉,总之,十六七岁的我就如在黑暗的山洞中摸索,交友处事的方向在哪里,心灵的方向又在哪里,困惑之余找不到答案,结果我在多数同窗眼里是个古怪的小女生,脾气很大,但又总爱笑,摸不清她的心思,让人欲碰又止,不敢亲近。少有人知道这个淳朴的小女生的其实内心如火,开朗热情都被她掩盖在了心底,她不敢再轻易的展露心扉呀,怕受到伤害,她采取了远离大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再轻易地打开自己的心门。 其实,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是应该懂得心理学的,他会及时慰藉学生的心灵,疏导他们的困惑重重,安抚他们的易感神经;做为一个尽责的教师,是应该有爱心的,不会放过学生言行中的蛛丝马迹,不会视学生脱离集体的个体行为而不见;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一定会自省其身,不吝从自己身上找事情根源的,自然绝不会迁怒于学生,拿学生当撒气筒。教书更为育人,用心呵护每一个正待成长的幼苗是身为教师的本分。浇灌每一颗心灵之花,不让其感到干渴,不让其感受到冷落,不让其遭受莫名而来的严霜暴雪。幸亏,在教师【遗弃】我之后,我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要学出个样,我是不容他人轻看的,要强的自尊心让我感受到受挫又要自强。 还好,在我自己成为教师后,我时刻避免自身的经历在学生身上重演。在与学生接触的当口,我不会放过他身上的蛛丝马迹,尤其是我会盯着他的眼睛说话,从而直视他的内心。对待学生,我疼而不娇,严而不苛。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坦诚以待,不掩为师之短,不抑学生之长。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体,而不只是教师手中摆弄的工具。师道尊严不是强行而来的,为师之人需要自行去塑造。 学校教育,首先应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育人的教育,而后才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教师,自身正了才能有底气谈师论道。这是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做园丁,做导师,更要先塑自身,做好学生心灵的护航者。 注 作为对教师节的献礼,文章中的叙述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对于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士是不会遮掩自身瑕疵的。前行路途中,难免没有雾水之时,拨开云雾见太阳。我想即便是我的老师此时看到学生的心语也应释怀,原本是事实,当初不周之处,谅解就是。 因为,我们都是为人之师,自要首先敢于正视自身!

老师,我想对您说

开学已有百余天了,每天,我们或望着初升的太阳或向着即落的夕日,在家与学校这条永恒的折线上来来回回。路是永恒的,它从未变化,但我们却在一天天的发生着改变,大脑中的知识也日渐增多,这都要归功于您对我们的耐心教导。

我本十分喜欢写作文,但由于曾经有一段时间老师很少布置作文,便也就荒废了,在考试时,我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如何起笔,一时间,写作文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但是,一上初三,我在朦胧中又看到的希望的曙光-----------首先,您经常布置作文,让我们有了充足的练习机会;其次,您每回都要认真批改我的作文,使我了解了我的作文还有哪些毛病、哪些地方值得发扬。。。。。。在您的教导和鼓励下,我又渐渐的对作文有了兴趣。我希望,我每写一篇作文都能提高一次。

在前半学期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课前演讲,它使得本不生动的语文课变得乐趣十足,并且,它还给了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锻炼自己的机会。我认为。这个活动的开办是十分成功的。但它多少会耽误一点上课的时间,但它给同学们带来的好处却是不可估量,所以我希望老师能风雨无阻的将这项活动坚持下去。

中考,人生的第一个“分液漏斗”,如果我们至今尚未快马加鞭地向前跑,那么,它将会反我们拒在门外。但是,我相信,只要有您的帮助,我们的努力,那么,成功之期定将不远矣!

读进文本最深处,提高教学实效性

读进文本最深处,提高教学实效性摘要:朗读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最重要的基本训练。读,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字词,加深理解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读写能力,利于积累运用。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那首先得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读,在读中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关键词:阅读朗读实效性读,是语文教学课堂上最重要的一环。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一点,有的老师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但如果学生读书时间和次数不够,那么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就少,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该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优先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理清脉络,让初读“文通句顺”,是提高实效性的前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单纯的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书,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落实以读为本?怎样使朗读更加具有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阅读伊始,培养学生对文本自身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一篇课文前,老师可以借助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源,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读书。比如,在一节课的开始,我们完全可以从课题入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把整篇课文交给孩子们自己都通、读顺。这对培养孩子的整体感知能力很有帮助。孩子年龄越小,对画面形象、色彩丰富、新奇有趣的知识越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授学新课的开始,解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些有趣的画面,激发他们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下面来看看《酸的和甜的》的导入教学片段:1、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葡萄园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和疑问,一起走进这个童话故事。2、师:想象一下,青青的柠檬的酸和白白的奶油的甜,再把课题读一读。生:《酸的和甜的》。3、师:读得真好,故事里出现了谁?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吧!(看动画)在低段教学中,学生整体朗读感知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在《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从“故事”这个关键词引入,教过低段的老师就清楚,故事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读课题时,我抓住了字眼“酸”和“甜”,让孩子想像一下青青的柠檬的酸和白白的蛋糕奶油的甜,孩子们心中的酸甜感觉一下子就来了,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也来了。(二)、目标明确,引导学生参照提示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读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过程,都得经历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么一个循环过程。比如:在学习一组课文前,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导读”、“预习提纲”、“阅读提示”或者“课后思考练习”,指导学生围绕该组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及重难点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有效读书。学完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积累学习方法。同理,在学习一篇课文时,第一个层次也必须是初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在《酸的和甜的》的这一课,我就给孩子们出示了这两个实用又简单的“小窍门”:师:为了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让我们一起来好好把课文读一读,老师这里有两个读好书的小窍门:1、课文里每个自然段都有一幅插图,读的时候,可以读一段文字,再看看图,你会发现这个故事更有趣。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是个好办法。我们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才会越读越会读。本课例中,老师就是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通过给孩子们两个读好这篇课文的小窍门,让孩子们根据这个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样的训练,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二、疏通词句,让感悟渐行渐近,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人可以会认为,低段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极其有限,难以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只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就行了。其实并不然。读,是孩子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孩子们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情感升华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阅读时都有自己关注的焦点。读,有可能是把它作为故事来看,喜欢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也有可能是为了喜欢积累一些好的词语;更有甚者什么都不是,只是对阅读有兴趣罢了。就算面对同一段话,或者同一个句子,学生也会由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产生干差万别的感悟。从低段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感悟读,引领他们慢慢学会体会文章的情景、意境、和韵味。孩子们的感悟能力是不可低估的,老师要做的只是轻轻点拨,导引学生慢慢摸索,进入到文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一)、分层朗读,分层感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可以先降低要求,要求他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读准音。发现哪一环节有困难,就对哪一环节进行指导,也可以让小组中的小老师帮助他,让这部分学生进行踏实的基础训练。对优先达标的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加餐,鼓励他们深入到朗读中,一遍又一遍,找一找文中认为重要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不仅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了以前欠缺的东西。(二)、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自主悟读的时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叶圣陶先生说的好:“一字未宜忽,语语误其神”。作者不会在文章中把重点词句标出来,只能靠学生自己逐句逐字地细细揣摩。这时,教师就应该是那位智慧的导游,留给孩子们足够的自主悟读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大胆质疑,带领孩子们一起深入到文本中去朗读,去体会,去感受。否则,一味为了突出多读的效果,不管读得怎么样,也不管为什么要读,只是变着花样的翻新读就难免变得华而不实。下面来看看《怀念母亲》教学片段二:1、“一读”----引发思考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生读第二自然段。师: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哪个字让你读着读着觉得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2、“再读”-----边读边悟师:读书不仅要用眼睛,还得用心读。“恨”,有很有很多种,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聚焦到这段文字当中,细细研读,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悔恨。生:我找到这一句:“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师:季羡林爷爷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此时他是多么悔恨啊!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3、“三读”-----读出新意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爷爷的心好吗?师:仅仅是恨吗?为什么要这么悔、这么恨?生:因为季羡林爷爷觉得他失去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师:你真会读书!能读进季羡林爷爷的心坎里去。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生: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生:祖国最重!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才能走进文本。类似于这样的“悟读”,我们课堂上应该常用。教学过程中,不是我们牵着学生走,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摸索该往哪边走。作为教师,我们只需要肯定这阅读的积极性,时时进行适当的挑拨,让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多元化、民主上进的阅读方式,能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逐渐让学生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语言感悟而阅读。三、深入文本,让品读入情入境,是提高实效性的助推器。文本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它承载着多方面功能,而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功能,我们就必须用资源的眼光去开发它、利用它。既可挖掘文本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感训练;也可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情感陶冶;更可挖掘文本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主要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就应允许他有自己的观点,鼓励他读出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得自我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像一位真正的导游,只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殿堂,至于其中滋味,各人自有各人不一样的所得。花儿各自赏!就让学生自己去赏读、去品味、去领悟好了。就像品茶,只有让学生自己真正去品了,才会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才会越品越有味;才会学会怎么品。下面来看看《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片段:(一)、“一品”-----赏词赏句师: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写得特别传神,让人越读越有味,你猜是哪一句呢?生:我觉得这句最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这句话描写出蔷薇花粉红粉红的,而且刚刚开花,很香,很美!师:花香是醉人,你找到你心中的美。生2:我觉得这句写得最有味道:“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这句话,写下雨的过程写得很具体生动。(二)、“再品”------触摸情感师:同学们真会找!词语好、句子美!老师都喜欢!那你们就不想想,美好语言背后所包藏着怎样的情感?生:我欣赏这一句:“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一句,让我仿佛听到花儿在无力地低声呼唤:谁来救我?师:真棒!你能走进蔷薇花的内心世界,听懂了花的语言。(三)“三品”-------各有所得师:读书要细细地读,读进课文所描绘的世界,才能收获更多。课文反复读后,让我感觉最有滋味的一句话是——“森林里是那么美好。”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美在哪?生:森林里景色很美好,头顶是参天大树,脚下绿草成茵,草丛中点缀着些各种颜色的野花儿。生:下雨了,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可以看出,森林里不仅景色美,人的心灵也美。生:小萨沙还把雨衣给了蔷薇花,他的行为更美!阅读是发现的过程。“同学们,读书要用心,读书还要用智慧。在读课文多遍之后,我注意到文章中有一句话写得特别传神,让人越读越有味,你猜会是哪句话?”一句话激起学生无限的阅读热情,会是哪一句呢?那一句会最打动人?学生一下子找出了很多句他们自认为最欣赏、写得最美的句子。说了那么多,不是老师心中的答案,但每一句却是学生真实的想法、独到的理解!一节课只有充满这样丰富多彩的奇思妙想,课堂才是美丽的!接着,老师写下了“森林里是那么美好”这几个字,出乎孩子们意外,却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更深一层,各种想法纷纷而出。可见,只有把朗读与品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只有真正地明白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情感;这样的阅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性。四、遨游书海,让阅读底蕴慢慢沉淀,是提高实效性的强大后盾。“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人的一生中记忆最高峰的阶段,我们应该抓紧这一黄金时期,想方设法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相信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大有裨益。比如:上完了《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在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我在屏幕上出示了寓言故事《狐狸和鹤》,让孩子们进行“五分钟同题文赏读”。在读之前,我就强调不用面面俱到,只需运用课堂学到的方法,抓住一点来赏读就行了。孩子们先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短文,然后交流一下读到什么收获。有的四人小组读懂了“故意去伤害别人,最终只会伤害自己”的道理。有的四人小组品读了狐狸怎么也吃不到饭的那有趣的一段,有的小组在一遍遍读对话中,体会狐狸和鹤的内心想法。课后,我的家庭作业不是抄不是写,而是列举了一些相关的故事题目,比如:《动手做做看》《狂妄自大的蚊子》等,让他们上网查找,自己赏读或者与父母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第二天回来后在课间时间与好朋友分享交流。就这样,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五分钟同题文赏读活动,课后同步阅读等扩大孩子们阅读面的阅读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当然,在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具备大语文观念,结合新大纲要求,引领学生遨游书海,使他们的阅读底字越来越丰厚,最终沉淀并释放出阅读的成效。

带走缺失,留下回忆

柏拉图说:“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我想,时间唯一带不走的,是旧时的回忆,或欢乐,或哀伤,或刺激,或无聊。无论是怎样的回忆,都会珍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有人说:“我们应该用一些心情,记住一些事情,忘记一些事情,快乐的,高兴的,忧伤的,悲哀的。遥远吗 痛苦吗”

最后虽然没有问号但却扎得我生疼。某些人,某些事,无论怎么样都是忘不掉的。但是生活依然要继续,无法逃避。

某一天下午,阳光毫不掩饰的射进窗内,我和谊挤在KFC的一个角落里,咬着一杯可乐,惬意地看着周围进出的人群。闲聊着。

“知道吗?自从进了f中以后,我们班次次得第一 ——倒数的!唉,我们那个班烂死了.”

“唉,你这叫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学校才叫枯燥呢。从来都不搞活动。你们都搞了四五次活动了吧。”

我、谊、哲、祺还有凯曾经是最亲密的朋友,一起写小说,一起玩闹,一起学习,一起说着感兴趣的话题。

然而,终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六年的同窗,六年的知己,最后还是躲不过曲终人散的命运。

我仍然清楚的记得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们聚在一起,没心没肺的玩闹。我们去了“鬼屋”,在里面大声的尖叫,其实我们根本不害怕,只是想把六年里积压在心底的种种不愉快全部忘掉。我们在泉里泼水,到了最后,每个人的身上全都湿透了,但是大家一点都不生气,还傻傻的笑着。我们躺在空旷无人的草坪上,大声的唱着《倔强》《我知道》……然后我便看见祺的眼里浸满泪水,最后啪的一声,滴入草间。

大家慢慢沉默了。我安慰大家,可是说着说着,自己的鼻子也觉得酸酸的。我只好抬头仰望天空。凯说,想哭的时候,可以抬头看天空,就不会让眼泪掉下来了。“天蓝得像一页童话。”我忘记了这是谁写的,但是却再一次的想到了我们在一起的快乐。眼泪也顺势滑落下来,我赶忙擦去,生怕会被人看见。“不就是毕业了嘛,以后又不是见不着面了。”哲不耐烦的说,自己却苦笑着。

最后,我们离开时,说好了,谁都不可以忘记谁,我们会做一辈子的朋友。

从那以后,我们基本上不联系了。

我上了一所很好的学校,在那里,大家都拼了命的去学习。互相的竞争,这挺好的。

但我总会在拼命复习功课的时候,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学习的时光。那样的时光,再也不复还了。

终于在一个空闲的时候,我忍不住把谊约了出来。我们在KFC,咬着可乐里的冰块,打发时间。

我从谊那里才知道,哲上了一所可以说是全市最好的学校,但在班里却学习一般,每次放假后就忙着上补习班,连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凯在学校里根本不用功学习,只顾着玩。而我,在东边,他们在西边,距离太遥远了。大家有的变的堕落了,有的则成了一部学习的机器。而小学不久就要和另一所学校和了,然后会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原来小学的场地用来给老师们盖房子。

我突然在心里冒出了淡淡的忧伤。物是人非。人是物非。如果人、物都改变了呢?

自己也会变么?

“唉……”

谊突然叹了一口气,好沉重。

我们都缺失了时间还有本属于我们的那一份纯真。或许就这样,每个人都会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最终越来越远。

直到我生日那天。

下午放学回家,习惯性的写完作业,上了QQ,小图标不停的闪烁着。我一一打开,竟发现是原来的那些朋友送来的祝福。

“晓肆,早就想到了今天是你的生日,别看我忙,我可一点都没忘记哦。生日快乐哈。”

“乖乖,生日快乐。我怀念我们的过去。有机会一定要出来聚一聚啊。”

“我遵守那个离别时的约定,做一辈子的朋友。所以,我也不会忘记今天是你的生日。最近过得好吗?”

……

我笑了,一一回复着。我从来都没有这么耐心的回复过。

我想,分别是不可磨灭的事实,无需逃避。人或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是我们拥有共同的回忆,会在彼此疲倦时想到那份属于自己美好纯真的世界。会在彼此认为很特殊的日子送上亲切的问候和祝福。这就已经足够了。

我愿带走缺失,只留下我们的回忆,一起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里,共同享受。

落日,离歌

同学录,全班性的去拍大头贴,毕业,毕业!

【莫名的感伤】

离毕业还有70多天了吧,以前我们总说毕业遥遥无期,现今毕业已在眼前。本无感伤之意,还想平平淡淡地度过这剩下的时日,然后高考,逐梦。但这些天写了一张又一张的同学录,留了许多平日里不曾说过的话语,开始想象毕业留影的那天,想象召开毕业典礼的那天。那天的我们,老师以及各位校领导们。

我们会怎样?是笑着离开,还是哭着说再见;多年以后恩师是否还记得2010届的16班,记得乖巧中添带些叛逆的我们;校领导们会用多少华丽的词藻来赞扬我们。

毕业典礼后,可不可以不燃放鞭炮?

真的不想说再见,害怕再见是再也不见。记得以前的老师说能够成为同学,是缘分,而且是很难得的那种,以后能在一起的可能性会几乎为0,所以应该要好好珍惜。

【我们的回忆】

当我们仔细回想下我们的高中三年,会发现,竟有人一直都未和自己有过言语方面的交流,直到今天才会想起原来咱班还有个名为XXX的同学。

高一结束后的纹理分科使得高一(7)班转变为高二(16)班。我是个怀旧的人,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虽说是原班级,但望着那一张张“外来人员”的陌生面庞,心里总有失落之感。怀恋以前的7班,尽管那里我也有很多不熟识的伙伴。

在(16)班,我算是个“秦始皇”二代类的人物了吧,做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是“暴政“的事儿。例如:晚自习不准说话,历史晚自习必须得做历史方面的题目(老师的要求),课外活动小组还要定期召开课外活动。活动期间,会总结某些人的学习方法,或是抽取活动期间违纪的同学回答问题,或是以辩论赛的形式来说说某个历史人物的...

也许,这一切真的是“苛政”吧。

其实,真的挺感谢我的同学们,因为他们的包容以及理解。感谢我的班主,是他给予了我一个课外学习活动兴趣小组,是他让我有机会主持一些学习活动。因为那些使得曾经有点内向的我变得阳光,让那个胆小的我变成一个胆大的姑娘,从初登台时因为紧张而傻笑的我到现在的稳定与沉着,都是这些历练的结果。

【现实与梦想】

准备了一个本子用于写日记,一天一篇。与高一时不同,不再将一些琐事录入其中,而是写下自己某时某刻的状况,或是自我鼓励,或是自我批评。

高一结束的时候就说过不再写信的我再一次提笔写信,有关梦想,有关近期状况。那是第一封,也许是最后一封。

在日记里,QQ心情上写下“作为长江后浪,我的目标是能够将前浪掐死在沙滩上”的话语;放学,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会选择从九畹楼的前门走过,望望通知栏边的喜报,看着上面印有的娃娃的名字,算是种自我激励吧。梦想某天,自己能够揭下那张喜报,贴上自己的,也想和娃娃一样,让明日的天城以我为耀,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天中史上的“有功之臣”。

2010年3月19日历史晚自习考试完结后书

学习中华经典,体悟快乐人生

引言:人生快乐是个体生命探讨和追寻的终极命题,古往今来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等都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当老师,我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埋怨的声音,老师的确太辛苦了啊!就是有点快乐也是短暂的,很快会被辛苦和忙碌淹没。我今天是铤而走险,还是想从老师的角度体悟一下人生快乐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同情和理解的层面上,这未免有点悲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中主动寻求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体悟快乐人生,感受生命价值,下面主要就自己多年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和大家交流。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真正地零距离接近传统文化经典,还是2000年调入固原二中以后。当时,学校让我担任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实验班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传统,增加古诗文的分量,当时王国忠老师让学生背《论语》的事还是很受启发的,于是我也给学生选讲部分《论语》。但那时的理解还很表面化,庆幸的是在给学生推荐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背诵了很多内容。后来自己感觉积淀的东西逐渐被提升了起来并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兴奋与震撼。 有这么几件小事值得一提:1、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现在所带的八年级(9)班、(10)班是实验班,我任这两个班语文课教学是在他们上六年级(即弘文中学预备班)时,当时针对学生受校园小说、网络小说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兴趣来涉及经典名著的现状,产生了一种想法: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根据课本名著单元的内容我选择了《三国演义》,用了近三周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了一次以《我读三国》的阅读汇报活动。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背诵和演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出师表》等;有说评书的,如《三英战吕布》;有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的,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有演讲《我看曹操》《我看刘备》等;有快板《三国人物评价》。后来正逢学校的百日读书节活动,我就把这个节目搬上去,不料效果极好,受到评委老师的特别称赞。语文教研组长张秀芳老师还号召初中学生向预备班学生学习。接着,我又想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为此我自己又重读了一遍,过程很是沉醉,不光是沉醉于摇曳多姿的艺术美,写尽人间百态的生活美,还有深邃的思想美。后来引导学生阅读(针对有兴趣的,不是大面积),有几位学生读的很好。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及再读《红楼梦》的过程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之情,也可以说有了兴趣吧,由知之到好之。 2、校本教材的选编。在带四五年级实验班的诵读课时,曾有一次向校长索要教材,并建议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配套教材,校长说教师要有自己编教材的想法。没要到教材,反倒多了一个任务,只好将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2005年伴随着学校小学部的招生,编写学校的诵读教材工作已不容迟缓,我积极参与了由学校倡导并主持的这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强迫自己广泛阅读,其中主要有《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尽管很忙,也很辛苦,但感觉乐在其中。不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美质打动,往往陶醉在读起来琅琅上口,品起来如痴如醉的美妙当中。 3、《道纪》的阅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论语》阅读笔记,是一个名叫李航的人写的博客文章。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文章开篇关于“学而……”一章的理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什么这些体验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同?而在“学而时习之”上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是我们对圣人的理解出现了差错。李航认为理解《论语》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台湾教授王财贵提出论语100的口号,他也认为“以经解经”是理解《论语》的最好方法。李航根据“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推断“时”是“时节,时机!”的意思,如此一来,这句话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李航说“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其实,当读到这里时,我的震惊程度也是不可言喻啊。顺着李航的《<论语>阅读笔记》我又发现了他的著作《道纪》。“道纪”一词出自《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李航将“道纪”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进行阐释,他是一位物理学者,在此文中他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里,“宇宙不再是无限的了!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了!物理学死了!” 《道纪》中把老子的《道德经》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吻合之处进行对比解说,作者认为《老子》中有关内容简直就是《时间简史》的文言版。这些内容很令我信服和感兴趣。作者还在《道纪》中对《论语》进行了解读,认为《论语》是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的。 《论语》总是在最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最有价值的学问。任意提取一段都能说明问题: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有无恭敬之心是关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温馨的劝导。读《论语》,学做人,乐亦在其中矣。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说: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很多学者在解读老子和孔子时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认为老子思想、孔子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安然、快乐。以修身为本、把握实践的时机,治国、平天下只是实践的舞台,不是目的。当觉悟了的人了解了天地、了解了自身,他就不会为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无限而烦恼,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超自然力。与天地共通的人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找到自身的舞台,释放他应有的光芒。毕竟漫漫人生路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如此宽阔的舞台。正向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人生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人生;这种社会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社会。 《道纪》的阅读让我迷上了传统文化,由好之到乐之。对《论语》和《道德经》的理解也开始由表面化逐步走向深入。以上内容如果说能体现我的一点收获的话,我认为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感觉同时也坚定了我带领学生诵读传统经典的信念。我的悟性不高,不代表我的学生就没有悟性,做老师有责任给学生指出好风景。我认为好的风景就在中国传统经典里,于是我带领学生大量涉猎经典内容,师生均不亦乐乎!随时都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经典对他们的启迪。如学生在写关于水的话题作文时,能想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上善若水”,“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学生对经典的悟性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赞同有人说这是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当你的学问在一定的时机被实践时,这时候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得来,那也是很高兴的事;再其次,你的学问不被人接受和理解,但依然会坚持并不生气和埋怨,这就是君子风度。那么学问是什么?南怀谨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说,学问不专指有知识,而是指会做人会做事,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也可能很有学问。香港商人田家炳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肩负持家重任。生意上几多坎坷,但他凭着诚信、执着与睿智总能不断地取得成功。如今的田先生伟绩在握,尤念家国,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为己任。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于1982年决定捐出十余亿元的财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公益事业。田先生在全国各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娱、社会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单位和建筑物数百项。 田先生履仁崇义,不求闻达,深得海内外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嘉许。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他的人生可以说达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境界,从他的成功之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田先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和节俭、谦和、实而不华的做人品格。这不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吗?田先生自己也是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90岁高龄依然能将《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也许我们无法企及老子、孔子、田家炳的境界,但圣人和成功者的人生无疑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当我把这种学问之道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中时,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生气,不急躁;学生也起了变化,使班级管理工作轻松有效。当我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想象他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在哪个层面都快乐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时,作为老师真的很欣慰。有欣赏就有快乐,人不知也不愠! 热中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也带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很多快乐。让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个老师的幸运,使我明白了人的生命不只是活着,它原是如此美丽。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港台受到重视,就是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的一个联合宣言,宣言里面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国家教委领导的重视。自1995年“九老呼吁”以来,弘扬传统文化在国内逐步形成趋势并掀起了热潮。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文化复兴是必然和关键。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学机构的建立无不体现国学复兴的大趋势。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我们拿什么东西来代表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立足?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担此重任,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式下,作为语文老师,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之道。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也思考了这么多年,实践了这么多年,唯有这条道行之有效,那就是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潜能,创设教育契机。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路就在脚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勇敢的实践吧,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