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拉西扯“电视台,这里是为本人15周岁生日特别策划的“自我批判”栏目。承蒙“东拉西扯”电视台的邀请特别策划此次栏目。这是对本人历史作文的一次深层揭露,也是第一次对自己的一次批判,希望自己和观众们都能从中得以反思,有点感想。废话就不多说了??这次批判的作文话题??“我”。

“我”这个话题可以说是从小陪我到“老”,从小学到现在的作文,该话题已重复写过(N+1)遍,多的没法说,只得摘其经典,客观分析侧面反映“我”和我的作文怎么长大。

小学三年级时的文??“我有一个嘴巴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还有两个手和两个脚……我很黑,但是我很帅。不喜欢说话……”

自我批判:

呃……先别的不说,此片段可谓经典中的经典,举世无双啊!光量词来看,那是相当的有分量!不敢担保本人继续照此“个个”发展下去,哪天会奔到上帝面前说:我家有三个猪!通过前半节的说法(算不得肖像描写)我们不难得知,此人五官俱全,至于是否端正就有待继续追究。

而第二句完全可以证本人的自恋显形基因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可能会对以后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副作用,导致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在此特地提醒各位家长,如果您的孩子有此倾向一定要重视并好好观察,切勿顺其自然。

最后几个字言简意赅,简洁有力地把本人沉默寡言、忧郁悲哀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这方面看,还是有优点可取的,至少可以承认自己的优点,而且直接导致每学期的评语总有一句“该生性情极其冷漠,有轻微的抑郁症”之类的话。(对此,本人持沉默态度)虽然这篇作文得的是“下”,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要拍两下手以示鼓励。

如此白痴的作文实在不能再分析下去,搞不好自尊心强的孩子会自卑到去撞墙……那这个时期就称做“白痴时代”吧。进入下个环节??

小学六年级时的文??“我助人为乐,坚强勇敢,心地善良。上次中午放学回家,见楼上的李奶奶提着买回的蔬菜,走得很吃力,我就帮她提上了5楼。李奶奶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尼采在当代

我从小就崇拜尼采,并且一直用他的哲学观审视着现实与历史。

小的时候我爸还是律师,我旁听数次,在法庭上看过各种各样的案件,律师将法律玩弄于股掌间,将委托人的利益当作是行为的唯一准则。我爸告诉我,尼采爷爷说过,我们应该把意识最大程度地转换为行动,努力去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就很欣赏那些能把白的说成黑的的律师们,仅仅动动嘴皮子,就将行动哲学贯彻得那么彻底,能够力挽狂澜。

渐渐成长,遇到了一些令我困惑的事情。譬如说,听说美国一歌星被狂热的粉丝用枪打死,我觉得这非常奇怪。思考终日寻求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还有当时有N多人开始了与国际接轨。什么Blog、Facebook、MSN、QQ,什么韩潮、哈日,还有什么超人、蜘蛛侠、蝙蝠侠,各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我当时还经常去教堂,自以为拿着十字架念着圣经也是与国际接轨。突然有一天顿悟,原来尼采爷爷说过:“上帝死了!”上帝都没了,人们就去找下一个信仰喽!

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忿忿不平的时光。曾经心仪的女孩喜欢一个又高又帅的男生,电视上那个五音不全的女人总是会出现在各种晚会上,自己骑车在非机动车道上,总是有汽车在后面不停的按喇叭,另外就是了解了律师的本质,我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有了初步的轮廓。在尼采的书里我找到了社会变成这样的原因。我们要有批驳一切的勇气,将现存的一切真理视为可供参考的坐标,是我们去选择它,而不是反过来。

现如今在眼界越来越开阔的情况下,我仍在坚持着尼采的信仰。我看到了火星文的诞生,非主流的雄起,宅男剩女的出现,一夜成名的犀利,中国足球强大的根基,世界工厂的巨大成就,GDP的华丽,IMO(国际奥数)的无敌。在此背后,有状况百出的娱乐圈,有唾沫星子横飞的文学界。由此种种,我终于无法再从尼采爷爷的书里找到什么令人信服的解释了。我开始反思,难道尼采错了?

于是我抛弃了尼采,去体验真正的“生活”。美女如云的大街上,一定可以找到一个能与我共进晚餐的。在学校做一个乖宝宝,四平八稳地考上一个一类大学。迟到了还能理直气壮地与别人评理,硬是把对方说成了迟到者,自己说成了受害者。在雅虎中国发一个内容犀利的贴子,点击率猛飙,贴吧粉丝过万。穿着光鲜的衣服招摇过市,活像一个王老五。说一口外语,写一手漂亮的火星文。

突然有一天遇到了一个老朋友,我蛊惑他也来过这样的生活,却被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说所有人都说尼采是疯子,是因为尼采说所有人都是疯子。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尼采他错了。那就让所有人都这么以为吧。没有几个人真的懂尼采的哲学,我这么用他的哲学来解释当代社会现象完全是颠覆了他的本质的。他说我应该好好想想,静下心来想想。

他最后还说,尼采爷爷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尼采依旧是对的。

点评:文章十分深刻,作者从尼采的身上感悟到了深刻的道理,感染力很强。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真值得我们反思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真值得我们反思在美国生活多年,我很有兴趣观察中美文化观念的差异,尤其自己身为家长,又从事少儿工作,更有机会搜集有关子女教育的众多故事。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华人家庭有两个儿子。老大从小本份老诚,但天资平平,学习成绩一般,家长投资培养其才艺也不见大气色,使爹妈失望。而小儿子却聪明过人,灵气十足,不仅在校成绩一贯优秀,才艺方面也颇具天赋,音乐、下棋、美术等等,学什么就会什么。

可想而知,这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彩,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家长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为他选送好学校,课外也花重金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高期待高压力下的老小,很羡慕哥哥的清闲自在,但他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又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家长更为之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高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筋疲力尽,该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了!”这个哈佛“避业生”多年闲荡而无所事事。

而那个不起眼的老大,家长以往没有为他施加过多压力,反而使他有空间时间参与轻松多元的课外活动。他没有像弟弟那样被父母迫使着奔忙于上课外技艺班,却当了多年童子军,有机会在主流少儿组织中接触更广泛的项目,获得综合知识技能,找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懂得要靠自己努力取得成绩。他读的虽是极普通的州立大学,却有机会展示和锻炼领袖能力。大学毕业后他不好高骛远,勤恳工作从普通岗位作起,表现非常出色,后来又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天地。

如今,这家父母是提起大儿子就骄傲,提起小儿子就叹气。回想当年截然相反的情景,难道是家长看走了眼?选错了培养重点?还是教育方式有问题?或是社会环境改变了孩子们?

这类望子成龙,龙却不甚争气的例子并不少见,在亚裔中的比例更高些,或许因为亚裔家长望子成龙之心甚于其他族裔。正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栽花插柳都得根据季节环境和品种特性,不适时宜地瞎种或揠苗助长,难免适得其反。

迄今,海外华人社区对高压力高期待带来的不良培养后果依然认识不足。华人们常津津乐道亚裔孩子们在学校出类拔萃,名牌高校内亚裔学生比例远高于亚裔人口百分比。若再继续跟踪,从名校毕业后在专业领域干得不错的亚裔虽也不少,但多是从事一般技术工作,进入高级管理阶层和某些具社会影响性职业的亚裔却极少,低于亚裔人口百分比。与美国其他族裔相比,亚裔显得早期超前,后劲不足。原因何在?这并不能全怪种族歧视,而应从亚裔的培养方式与奋斗目标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应该承认,即便是在美国长大的亚裔,很多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领袖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等)仍有缺陷。而造成此缺点的原因,多半与家长仍追崇东方教子观念,片面追求学业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有关。这是在亚裔尤其华人群体中常见的一种教育误区,即家长总想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培养塑造孩子,而不顾孩子的兴趣与追求,甚至阻止孩子参与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剥夺孩子童年快乐为代价,换来的往往是培养出心智不够健全的畸形人才。这种方式更与西方的教育观念格格不入。

“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美国学校和校外少儿组织从小教导孩子的准则。

而不少成年后来美的华人家长,自己没在美国接受过初等中等教育,往往不明白这种理念,还按中国传统方式来管教孩子,有意无意地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期待去制定未来志愿,这必然引起在西方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的反感,他们早晚会对此进行反抗。有的孩子中学时期就有主见敢与家长对抗,也有的孩子屈于家长的压力多忍几年。像此例中的小儿子就忍到了大学毕业。实际上,忍的时间越长,对孩子们的伤害越大。有些孩子为了顺从家长而进了并不喜欢的大学(哪怕是名校),选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哪怕是热门赚钱行业),后来又转校改行,或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反而浪费了时间、精力与金钱,欲速则不达!还有人因长期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发生精神病变甚至轻生,更是悲剧。但即便在悲剧发生之后,华人家长和全社区也常是就事论事,很少追根寻源去发掘隐藏在我们族裔文化中的造祸原因。

通过这两兄弟的典型例子,华人家长们起码可以从几方面检点一下自己的作为,对比一下中美、东西教育理念的差别。

一.你为孩子提供平等机会了吗?

虽然家长们会疼爱所有的子女,但因为孩子们的个性特点不同,家长往往得用不同的方式来分别对付之。问题是,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出发点和机会却应该公正平等,也就是说不能“偏向”。传统的中国家长有重男轻女的习惯,对儿子的学识和本领期待更高,提供的机会更多。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点通常已不为广大家长效法了。但家长们却可能比较喜欢和重视聪明能干的孩子,尤其是所谓“神童”,而忽视了表现平庸或有缺陷的孩子。此例中的家长就是没有为两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在两个孩子心中都留下了不平衡的阴影。不过对老大成了一种正面激励,而对老小却产生反面消极作用。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失误,其苦心并没得到预期的结果。

如果家中是独生子女,同样会有不平等现象,因为孩子会与其他同学朋友相比。有时家长一相情愿让孩子学这补那,孩子们反而不领情,认为被剥夺了像其他孩子那样的童年欢乐和自由选择。

如果孩子有生理缺陷或行为问题,不但不能放弃他们,反而应该付出更多心血关怀培养,仍然要为他们创造与正常和天资儿童相同的机会。此类孩子长大后成为出色人才的例子并不少,都与家长和社会的长期关注分不开。家长们应记住,在培养孩子时,应该“有教无类”!

二.你了解孩子的潜能与兴趣吗?

这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其实都有能力和才干,只是表现的早晚与方式不同。而家长却过早下结论,而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以合适的方式开发他们的潜能。

早期教育理论主张重视0到3岁幼儿的智力开发,这实际上是要通过亲子交流,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潜在能力,而并不是要教这么小的孩子学认字或弹琴等专门技能。然而,不少华人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有何天份或爱好,还误以为培养孩子学习技艺越早越好,送年幼孩子去上各类课外班,其实这反会“揠苗助长”。因为幼儿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导的,如果孩子本来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愿意模仿弹琴或跳舞,不妨让他们自由发挥一阵。过早让幼儿上课,他们很可能会受不了枯燥而使兴趣消亡,就更别提学出成就了。即便是年龄稍长的孩子,如果没对准他们的特长兴趣去培养,也会枉费时间金钱。我听不少华人朋友说,让孩子学那几年钢琴真是大大地浪费。但每年仍然有许多华人孩子在家长督促下前仆后继地加入学钢琴的大军。

怎么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呢?家长除了多关心和观察孩子之外,还应在学业之外多创造些允许他们演练和展示各类才能的机会。每个家长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带孩子做所有文武活动,这就需借助社会少儿团体的资源。不少华人家长认为美国的课外少儿组织往往玩多于教,学不到实际知识,宁可让孩子参加课业补习班。其实,为孩子创造多元化的环境,让他们体验各类活动,正是美国提倡的一种培养全面素质的途径。看起来,美国课外少儿组织是今朝玩体育明日搞艺术后天办露营,每样只蜻蜓点水不求甚解,孩子们却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项目,从中发现自己是擅长体育还是热爱艺术。见多识广的“万金油”也是很有用的啊!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如果真正喜欢什么,会主动提出要去学,只要孩子的要求是健康正当的,家长当然应全力支持。家长还要创造民主环境,孩子才敢于说出自己的喜好和要求。虽然孩子的兴趣时常会转移,家长也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学什么,而应以支持鼓励的态度肯定孩子的努力,同时正面引导孩子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坚持不懈取得成就。

三.你是否爱标榜炫耀孩子的成就?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家长的一个“陋习”。在“望子成龙”、“耀祖光宗”等传统意识指导下,华人们也爱把孩子的优劣,作为衡量家长是否称职的要素。然而,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人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家长的期待。

华人社会中的爱攀比、讲面子、父以子贵等风气,在海外依旧浓厚。这种攀比炫耀,不仅造成家长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健康的阴影。对此不在乎的孩子还好,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习性的话,他们长大后怎能适应西方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

当家长们宣扬孩子得了什么嘉奖或名次,考上什么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之时,孩子们却在指责爹妈此举的无聊。此例子中的小儿子,恐怕就是对家长曾拿其当作炫耀资本的行为感到厌恶透顶,才作出逆反之举。

人都要学会正确对待功名和挫折,家长们首先得以身作则,孩子们才能在正确影响下健康成长。不然,会一代一代重蹈覆辙。不少华人恐怕还记得自己童年时对家长严厉管教的逆反情绪,可如今为人父母却又不自觉效法,真是苦了孩子们。

盼望自家出“天才”或“神童”并以此为荣,不是健康的教子观。称职家长最应该为子女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正常人应该有的生活,尤其是亲情、快乐等感情需要。

四.什么是成功的标准?

此例中的家长的另外一个失误,是未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天才”,什么叫“成功”。“天才”是人已经具有的内质,小儿子当年具有天份,长大后这些才能并不会消失,只是看他想不想、会不会将这些才能发挥出来。就像当初家长不该小看大儿子一样,现在也没有必要为小儿子叹气。不妨表示,两个儿子都在过他们所选择的生活。像这家小儿子这类青年,仍然是大有潜力的人才。对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家长更应该给他们自由空间和充份信任,让他们去选择事业与人生。

小时候的“神童”长大成为平庸之人的例子中外皆有,追其原因,都是由于教育不当,拔苗助长。美国也曾有十一二岁就进大学的神童,但在缺少同龄人的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得不到适合其年龄的正常关注,心理、感情成长得不健全,对一些需要较丰富知识和经历才可理解的课程难以消化,有的后来成了一事无成的牺牲品;有的不得不长大几岁后重新读大学,反而耽误了时光;还有的虽然学业上有所造诣,社交等综合技能却极度欠缺,丧失了正常的人生。目前,明智的美国家长和学生们本人,都懂得人生不可速成,不愿意选择提早毕业或跳级,而希望充份享受该属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或小学、中学、大学时光。

中国一度兴盛大学办神童班,总体来讲也不算成功,近年这股热已经减退,大学的神童班逐年减少。但一些华人家长仍期待自己家里能出个把“神童”,那些介绍如何培养“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甚至百多年前某外国人培养孩子成为“天才”的早已过时的理论,才能有那么大的热销市场。

东西方对“成功”认识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往往以“名”、“利”、“权”、“地位”等来衡量成功与否,好象进名校赚钱多职位好名气大就是成功了,成为所谓“人上人”更被奉为成功的偶像,而忽视了人们真正的喜好及人生的快乐。此例中的家长,就是把进名校当作成功的标准人生的目标,所以小儿子在达到此要求后,就以“大功告成”来回应家长。其实,上好中学名大学,只不过是人生中学习知识的一种过程,将其当作奋斗目标是本末倒置,用其衡量成功与否也不对头。

美国人大多不像老中这样在乎名校招牌和职业地位,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作其喜欢的事,过其向往的生活,无论贫富贵贱,都是成功的人生。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国人更不会认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也崇尚吃苦耐劳个人奋斗,目的是改变自己挑战人生。如果说培养孩子的目的是期望他们将来成为凌驾别人头上的“人上人”,准会被认为心态不端。如今的新一代定义成功和人生的标准,又与前辈不同。因此家长们若以老辈的中国式标准来定义成功,会有背于西方主流文化,更会被新一代所嘲笑。

可以说,具有天才素质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功。而所谓的成功者,更不一定都是天才。那些流传世上的论述“培养天才”、“成功之道”之类的书籍,其实都是不切实际之谈,因为根本不可能按照一种蓝本把所有人都克隆成“天才”或推向“成功”。身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应该从眼下作起,根据孩子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充份发挥自我潜能的环境,不错过人生的每个成长阶段,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向成功。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西宁街道老堡小学杨承林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一 内容功利化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出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拨,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1]、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2]、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

词语类作文话题语法分析营养快线(2)

3、形容词类话题分析与快速题解

从词类缘起看,在人类思维中,形容词应该是由名词、动词分化而后衍生排第三位出现的,它描绘事物的性状特征,与动词相仿,它本身又带着一些名词意味,有明显的反向对立,因而具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性特征。

【分析示例】

话题:真诚

词义: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

扩展为短语:真诚的微笑 真诚地帮助 真诚地赞美 对人真诚 呼唤真诚 失落真诚

反义词:虚伪

从短语扩展和反义寻找可以看到,“真诚”对个人处世为人状况态度的一个方面做了描述。状况通过我们的视听可触可感,态度通过我们的行动可以默默践行。“虚伪”作为它的反义对立,使它带有观点倾向性,走向命意的实质,且呈现个体化的名词体征。

思路铺设:娓娓叙说我们感受的真诚,精心营构我们践行的真诚,仗‘义’执言我们需要真诚,忧心忡忡我们失落真诚,异想奇思真诚100%国度一游……

拟题举隅

常规思维:《素面朝天》 《真诚待人》 《真诚访古》 《一份关于真诚的实验报告》

反向思维:《寻找》《成长,失去》《呼唤真诚》《患者吴真诚的就诊报告》

批判思维:《‘真诚’与‘虚伪’的一次对话》《面罩,我们真的不需要》

奇想思维:《真诚100%国家一游》《谎伪过滤器之产品说明书》

话题:和谐

词义: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反义词:冲突

短语扩展:和谐生活 和谐社会 和谐相处 搭配和谐 音律和谐

思路铺设:赞美歌唱构建和谐;质问批判破坏和谐;异想奇思:生灵界和谐共处会议。

拟题举隅:

常规思维:《我的前后左右》《村庄四季》 《水恋莲》

反向思维:《世界需要和谐》《追忆小桥流水人家》

批判思维:《最后的蛙鸣》《汹涌的人流》《2008学校目睹之怪状》《那树之死》

奇想思维:《在第一届生灵界和谐共处大会开幕上的致辞》

【作文攻略】

形容词具有描绘事物性状、个体名词意味和既成反义对立、观点倾向性诸多特征,对此类话题,我们可以讲述事件、描绘情景或拟人以形象化作文设计,融观念于字里行间;尤其方便于发表议论,展开反思于批判。

【实弹演习】

以“美”为话题,解题,构思,从不同角度拟几个题目。

附: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作文话题“语法”归类

1、名词书 路 火 门 心 手 阳光 春风 声音 力量 开始 色彩风景 财富 勇气 镜子 位置 问题 矛盾 往事 翅膀 细节 孝心

2、动词比 让 珍惜 鼓励 欣赏 赞美 追求 牵挂 呼唤 变化 磨练 感动倾听 感谢 感恩 适应 休息 合作 相处 沟通

修补 咀嚼 反省 认识 沐浴 发现

3、形容词 美 真诚 朴素 和谐 自主 幸福 快乐 坚韧 坚强 坚忍

文化教育类

校服上打广告,哪里还有净土?

杭州市下沙金沙学校学生穿上了新校服,但让学生和家长费解的是,校服背后竟写着大大的“杭州恒大建材市场”几个字,还留了电话号码。

无独有偶,昆明一小学校服上竟出现了更为刺眼的广告。昆明市西山区求实小学1至6年级的524名学生,穿上了橘红色的新校服。衣着鲜艳的学生们在校园里追逐嬉闹,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让不少学生家长眼晕的是,校服的两肩、胸、背和两只袖口上,花花绿绿印满了Vodafone(沃达丰)、Bridgestone(普利司通)、Marlboro(万宝路)、Shell(壳牌)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商标,一身如此打扮的小学生们,个个如同电视、杂志上出现的舒马赫等赛车明星。

近年来,一些学校的“另类创收”屡见不鲜,且花样迭出。如,有学校出租场地搞“存量盘活”,遂有娱乐场所开进校园的咄咄怪事;再如,有学校组织学生成立鼓乐队,参加商业活动,校方收取出场费……

校园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应该与商业保持应有的距离。让学生享有一片相对纯洁和宁静的环境,理应是校方的责任。商业广告堂而皇之地走入校园这片净土,甚至还无所顾忌地印上了学生的校服,值得人们深深反思。

素材运用 书声琅琅的纯净校园也未能幸免于商家的精心策划,我们不禁要深刻反思:是谁给了他们这无上的权力?是学校,还是社会不良风气?

适用话题 教育、利益背后、矛盾、成长环境、责任心、利与义

日有所诵,伴我成长

今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反思自己《日有所诵》朗读、背诵情况。同学们一听,顿时进入了沉思。

我想到了自己《日有所诵》的背诵情况:“每单元的古诗,因为比较短,而且我有很多都接触过了,都可以流利地背下来了。”有时候兴趣大起,我还在家里吟诵几遍,虽然称不上多好,但背的却很熟练。爸爸妈妈有时候还夸夸我背得好,古诗方面我是没有什么问题,已经过关了。

可《日有所诵》文章方面就不够好,我们这个学期《日有所诵》的文章都变长了许多,有不少泰戈尔写的文章。每篇字数都很多,因此背诵的难度十分大,想要完整的背下来还是有点困难。所以,我有一些文章不够熟练。在家里一遍遍背诵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卡字、漏字之类的情况。因为孔老师说过:“如果实在不会背,也不勉强,可以读十遍。”我有时候想偷懒,但仔细一想,如果我读了,就会收益不少,所以还是把日有所诵这件事挂在心上,把文章仔细地读了读。我不由得心中暗想:“看来我在文章背诵方面,还是不太过关,应该多加注意。最好能够做到将文章熟练地背诵。”

现在有不少同学,因为想着:“就算我不背《日有所诵》,又能怎么样?反正《日有所诵》也不会考试。”所以,现在不背《日有所诵》的人也有一些,班里大部分同学都背得很好,但有一些同学还需要再加把劲。我认为不应该不背《日有所诵》,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记下其中精彩的句子,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上,使文章更加生动。可有一些同学,却持应付老师的态度,他们却没有想到,这样做却是害了他们自己。

孔老师是十分注重《日有所诵》的,因此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孔老师的注重,大家写文章时都会用上几句精彩的话,使文章增益不少。可如果孔老师不注重《日有所诵》,或许背诵的情况就会差一些。我们都应该把《日有所诵》放在心上,每天认真的背上一遍。长久下去,定能让自己散发出书香的味道。

我觉得,对于《日有所诵》,不必死记硬背,那样做效果反而不好。只要养成了每天翻书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的良好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记住其中的内容,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相反还会其乐无穷。

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够认真背诵《日有所诵》,让《日有所诵》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