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科学小实验

钱 彪

我对动物行为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几乎从暑假一开始,我就完全泡在有关的书籍中。

看书是容易的,然而真要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却不易。我想研究一下低等动物的学习能力,对象是蚂蚁。发现蚁窝后,我费了一番工夫来设置陷阱。蚂蚁爱吃甜食,我便把一只玻璃瓶横放在洞外,瓶口和瓶里铺上薄泥,再在这外表并不危险的“山洞”里撒了些糖,然后“守株待兔”。这很费时间,因为蚂蚁大都在雨前出洞。

好不容易,天阴了,侦察蚁出现在瓶口。第一只从一粒糖上爬过去却“熟视无睹”,幸好后几只发现了。它们忙乱了一阵,在糖上爬来爬去,各自起劲地想把糖搬回家,但未成功。

于是有的匆忙回洞,而留下的一只却爬到糖上,大模大样地独自享受起来。

这时,大群蚂蚁赶到,我希望它们能钻入瓶中,那儿满是糖。我兴奋地等着。终于,一只先进去了,好!又一只,但大部分蚂蚁仍聚在瓶口。它们工作效率不高,老是一副慌慌张张的样子,这倒对我有利。我可不想让它们把诱饵全搬回家,留下空瓶和我。

天越发阴沉了,眼看雨就会落下来,蚂蚁和我都着急起来。这时瓶中的蚂蚁仍在增加。当快到10只的时候,我迅速竖直瓶身,拧上盖子。一瞬间,蚁群大乱,大都慌不择路地乱逃。可有趣的是,没一只蚂蚁回窝。

接下去,我用纸糊了一个迷宫,岔路很多,迷宫的‘‘地板”是一张可以任意装卸的纸。我把糖溶在水里,用棉花沾了糖水,沿着出迷宫的正确道路画了一下。我想蚂蚁会凭嗅觉寻找路,走出迷宫的。可第一个“实验者”的表现让我大失所望。它只在迷宫里走了一会儿,便沿着墙壁爬了上来。挺聪明的家伙!我不得不找了块玻璃封住顶。这下,蚂蚁四处乱窜。

我换了一只继续试,可结果仍是如此,它到处碰壁,却不按我画的路走。看来,适用于大动物的学习方法蚂蚁无法接受。老鼠能循着气味找到食物,是因为它灵敏的嗅觉能引导它走出迷宫,而蚂蚁,也许这些对它的嗅觉刺激还不够。于是我配了四种浓淡不一的糖水,由淡到浓依次画在通路上。

这样,对蚂蚁来说,糖的刺激便在逐步加强,也许它会以为自己正在接近食物。蚂蚁是不是靠这种本事找到食物的,还不能确定。蚂蚁又被放进迷宫,这回,它小心翼翼、老老实实地循着路乖乖地走着,顺利地走出了迷宫。接下去,要建立一种条件反射,让蚂蚁在不用糖引导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这样,它们就算“学”会了。

我挑了几只蚂蚁,反复地让它们走。实验进行了好几天。当它们完成第35次行走后,我开始更换迷宫的“地板”,减少糖水的用量。这样逐渐减少,又进行了10次。我决定真正试一下了。“地板”已换成了一张干净的硬板纸。当我把一只蚂蚁放进迷宫中去时,真不知道自己的实验是否会成功。它们真能学会吗?然而蚂蚁并不担心,它很熟练地,像重复做试验中的每一次一样,毫不犹豫地通过了纵横交错的迷宫。很明显,它们确实学会了。

不久,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美国的动物行为专家所做的类似迷宫的试验,那儿的蚂蚁学习了38次后便通过了相当复杂的迷宫。

假期里,我还做了许多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感到,当个业余的“法布尔”是极为有趣的事。

【点评】

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作者通过自己的一个实验向我们介绍了蚂蚁的学习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作者观察仔细,因此才有了介绍的生动、具体、真实,让人读来生动形象但又真实可信。看来,作者热爱科学,而且爱动手、爱动脑。

你也希望自己能写出这样优秀的科学说明文吗7那你在生活中可要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了。

有趣的小实验

有趣的小实验

这星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回家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我一回到家就动手做了起来,首先准备好一张纸,把它剪成许多小纸屑,放在桌子上。再拿来一支塑料笔,往自己的头发上轻轻地来回摩擦。把笔放入纸屑里,这些小纸屑都被乖乖吸咐在塑料笔上,我轻轻一摇,纸屑好像在跳舞,我觉得太神奇了。我反复做了几次实验,总感觉还是不过瘾,“我做了这么多次实验,它的原理是什么呢?”我心想。天色已到了黄昏时分,可我还是不知道它的原理。 晚上,我向妈妈讨教,问其中的原因。妈妈告诉我说:“像你刚才说的那个实验,就是因为塑料笔与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静电把小纸屑给吸住了。比如在天气干燥的时候,梳头发或脱毛衣时,也会产生静电,会听到噼啪声,甚至能看到放电光。”听了妈妈的一番话,我总算知道了这个小实验最后的答案。 通过亲手做这个实验,让我懂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一个科学道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一定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城南小学三(1)班 柳俊

指导老师 骆飞华

生活中的科学

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科学频道》的走进科学,我非常爱看.这个栏目里有许多奇特神秘的科学知识,有些经过探索解开了谜团,而有些还等待科学家继续研究.

在吃早餐时,我把一个煮熟的鸡蛋剥了壳,竖着放在一个玻璃瓶的瓶口,鸡蛋有一小半没入瓶中,我习惯的用手按压着鸡蛋,当鸡蛋被我按进瓶里时,却碎成了几块.这时,我突然想:能不能把这个鸡蛋放进瓶子里而不损坏它呢?我向爸爸提出了这个问题,爸爸想了一会儿说:”应没问题.”

爸爸找出几张废纸揉成一团,用火柴将纸点燃后小心地丢进瓶里。爸爸对我说:“看好了,我要变魔术了!”他把一个剥了壳的鸡蛋放在瓶口上,用手轻轻地按压,只听得“啪”一声,鸡蛋完整得掉进了瓶子里。

我十分惊讶,“这里面有什么窍门呢?”爸爸说:“窍门是……”爸爸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了,“儿子,别急,等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后,你就能知道其中的窍门啦。”

只见妈妈找来一只瓶口较小的玻璃瓶,又找来一个打火机和一张纸,在准备的空隙,我便问妈妈:“妈妈,你这是要做什么实验啊?”妈妈回答道:“我要做的实验是‘拔火罐’,是我跟妈妈学的,也就是你的姥姥。至于你想知道谜底,看完我这个实验,你一定会明白的。”老妈准备完后挽起袖子,用打火机靠近了纸,然后她一按打火机,纸“哧”的燃烧起来,老妈不慌不忙的把纸塞进了瓶子里。过了一会儿,瓶中的火苗灭了,老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玻璃杯扣到了左手手臂上,过了一会儿,老妈把手旋转转到了瓶子朝下的方向,瓶子居然没有掉!这也太神奇了。妈妈有叫我试着把瓶子拔下来,我试了试,我这个“大力士”居然拔不下来。

妈妈见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笑着向我解释:“当纸燃烧时,用掉了瓶子里的氧气,氧气用完后,火焰熄灭,罐子被外面的空气压力推进了皮肤里,牢牢地吸附在皮肤上,所以瓶子才不会掉。在推鸡蛋的实验中,由于鸡蛋把整个瓶颈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里来取代消耗掉的氧气,于是瓶里的气压降低,鸡蛋被吸入瓶里。”

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也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去探索﹑研究,任何迷团都会被解开。

一次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在科学课上,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只气球,大家情不自禁地吹起来。呼,我一不小心,大大的气球冲上了天,接着又瘪瘪地有气无力的落到地上。

一旁的老师忽然发话了:“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呢?”我皱皱眉头:“是因为里面的气体向后喷出来,推动气球。”老师接着追问:“气体喷的方向与气球前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相反的。”“这种力我们叫它反冲力。你可以利用这种力让小车跑起来吗?”“当然!当然!”我们个个跃跃欲试。

我仔细观察,发现小车上面架着一根不长的管子,一头大一头小。实验开始了。我们先把一个气球的口套在小车上的管子的大口上,用嘴对着小口,鼓起腮帮子使劲吹,把气球吹得大大的,用手捏住吹气口,不让气跑掉。然后把小车放正,松开手指,气球里的气体猛地向后喷射出来,小车飞速地向前冲了出去,真的有点儿像火箭升空的感觉呢。“成功啦!”大家都欢呼雀跃起来。后来,我们还架起了45度的斜坡,它也轻易地冲了过去。

回到家,我把在学校做的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讲给爸爸听,爸爸补充说:“ 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也是运用了反冲力的原理。爆竹中有一种‘起花’,当火药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以很快的速度从起花筒下端喷出时,起花筒本身就向上升起。在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还可以凭借反冲力来逃生呢!

一个小小的科学实验可以获得那么多知识,难怪老师常对我么说“实践出真知”呢!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上海市交大二附中六(4)班 吴 悠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如为什么花盆底下有小洞,为什么会下雨、打雷,为什么皮球能弹起来等等……

我在一次看电视时,无心看到了人在走路时一般会出现左倾现象,这是真的吗?我的心中接二连三地出了一大推不解的问号,在强烈好奇心的追问下,我终于忍不住了,开始了第一个小实验。

我走到一个墙角下,又后退了几步,在确定了是直线之后,我闭上了眼睛,小心地走了起来,只听“咚!”的一声,我被惊得一睁眼,见自己撞在了墙角偏左边的位置。真奇怪!我怎么会走偏呢?我有一点不解,但又不服。在再三的考虑下,我打算再来走一次。于是,我又后退了一段,又闭上了眼睛。这一次,我可警觉了一点,可不想再撞到了墙上了。大约快到了,我睁开了眼睛,啊!奇怪了,这不可能是巧合!

真的会有“左倾现象”吗?我在书摊里扒来扒去,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叫生理上的“左倾现象”。书上说,一般人使用右腿比左腿多。所以右腿比左腿发达,这样子右腿比左腿迈出的步子大。如果缺乏眼睛和大脑控制,人就会不知不觉地听凭两脚迈步,于是就发生了生理上的“左倾现象”。如果行走的路线长,就会使自己行走时变成了兜圈子。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总要让你去发现。

生活中有科学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吃早餐时,我把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剥了壳,竖着放在一个玻璃瓶的瓶口上,鸡蛋有一小半没入了瓶中。我习惯地用手指按压着鸡蛋,但当鸡蛋被我按进瓶里时,却碎成了几块。这时,我突然想:能不能把这个光鸡蛋放进瓶子里而不损坏它呢?我向爸爸提出了这个问题,爸爸想了一会儿说:“应该没问题。”

爸爸找出几张废纸揉成一团,用火柴将纸点燃后小心地丢进瓶里。爸爸对我说:“看好了,我要变魔术了!”他把一个剥了壳的鸡蛋放在瓶口上,用手轻轻地按压,只听得“啪”的一声,鸡蛋完整地掉进了瓶子里。

我十分惊讶,“这里面有什么窍门呢?”爸爸说:“我来做个小实验,你就能明白。”

爸爸把一只蜡烛放在一个小碟子上,然后放到一盆水里,让蜡烛伸出水面三分之一左右,把蜡烛点燃,然后用玻璃瓶把蜡烛反盖起来;又在瓶口放几个支撑物把瓶子托起来一点,让水可以进出瓶子;还在瓶外壁上作一个与水面齐平的记号。蜡烛燃烧一会儿后,就熄灭了。这时我发现,瓶子里的水面已经上升到瓶子中空部分的五分之一。怎么会是这样呢?爸爸告诉我:当蜡烛燃烧时,用掉瓶子里的氧气,氧气大约只占空气的五分之一。氧气用完后,火焰熄灭,水被外面的空气压力推进瓶子里。在推鸡蛋进瓶的实验中,由于剥了壳的鸡蛋把整个瓶颈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里来取代消耗掉的氧气,于是瓶里的气压降低,蛋被吸入瓶里。

真没想到,在生活中只要时时、事事、处处留心,就会有许多新发现!

神奇的小实验

星期四的科学课上,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做一个实验:为什么燃烧的蜡烛,盖上玻璃杯后,就会熄灭?燃烧的蜡烛盖上玻璃杯后,竟会熄灭?我半信半疑。回到家,我立即翻箱倒柜,寻找实验器材:一盒火柴、一根蜡烛、一个玻璃瓶。我先将火柴摩擦起火,点燃蜡烛,渐渐地,火苗越来越强烈。我一边回想着老师指导的方法,一边将玻璃杯盖在蜡烛上。只见杯子中蜡烛的火苗越来越弱,慢慢地,蜡烛熄灭了。正当我沉浸在蜡烛自动熄灭的喜悦中,烦恼又悄悄地降临了。老师让我们探究燃烧的蜡烛,盖上玻璃杯后,熄灭的原因?我左看看杯子里的蜡烛,寻找蜡烛自动熄灭的原因,右想想这到底是什么“不明物体”让蜡烛熄灭的?我绞尽脑汁,难道……难道玻璃杯有魔法,可以让蜡烛自动熄灭?还是玻璃杯里还残留着微小的水蒸气,是水蒸气浇灭了火苗?我去问哥哥,哥哥疑惑地摇了摇头。第二天,我只好带着种种疑问来到了学校,我将我的猜想告诉了老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可是,为什么燃烧后的蜡烛,盖上玻璃杯后,就会熄灭呢?在请教了老师后,这个谜团终于被解开了。老师告诉我:“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盖上杯子后,空气进不去了,蜡烛火苗周围的空气一些流失了,一些被火苗吸收了,导致杯子里失去了空气,所以蜡烛就会熄灭。”老师让我回家再做一次试试。我按照上一次的实验方法,再做了一次实验,当杯子里的蜡烛快要熄灭时,我拿掉杯子,火苗又渐渐地越烧越旺了。原来让蜡烛自动熄灭的“魔法师”是空气呀!我又上网去查找相关知识,由此了解到:因为空气中有氧气,如果没有了氧气,人、动物、植物等一切生物就会像蜡烛一样,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爱护空气,使空气不受污染。同时还要多种树,让树木释放更多氧气,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现在大家知道了吧!蜡烛是因为空气的流失而熄灭的。生活中的奥秘处处都很神奇,无穷无尽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小学五年级四班 罗芷暄指导老师:李英联系电话:13983084418

科学小实验

“叮—叮—叮”上课铃声响了,正在玩耍的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结束了游戏,来到教室上科学课。 “请大家回家后去做一下老师刚才说的实验,好!下课。”这是科学老师下课前说的话,叫我们回家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用米汤写几个字,然后再用碘酒把白纸涂满,明天交给老师。 我回到家后,找来了材料,开始做起了实验,我先用棉签沾了米汤,在白纸上写下“实验小学”这几个字,等米汤干了后,我又用棉签沾了沾碘酒,把写了米汤字的那张纸涂满后,我就把纸放在了阳台上。早晨起来后,我发现那张纸上出现了“实验小学”这几个字,好神奇哟! 第二天,又上科学课了,老师叫我们把纸拿出来,全班同学可能保有五分之一拿出来了的,老师火冒三丈。大步走到我面前,拿起实验纸看了一下,点了点头,又对大家说道:“做了的观察一下你的实验纸,有什么发现就写在本子上,没有做的同学回家做了后再观察。” 放学后,我一回到家就问爸爸:“爸爸。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我边说边给爸爸看那张实验纸,可爸爸却对我说:“我不知道。”听了后我失望极了,就去打开电脑查起来,“哦!原来是这样呀。”我边说边把发现写下来。 第三天上科学课时,科学老师走到我面前对我说:“你回答我,答案是什么?”我对着老师笑了笑,说:“因为米汤里面含有淀粉,碘酒一遇到淀粉就会变成蓝色,而米汤写的字当然就“跑”出来了呀!”老师听后赞不绝口,连声说:“对,对,说得好,说得好。”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科学的事情,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去生活中对科学事情作猜想与假设吧。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