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公而忘私,爱僧分明,对技术精益求精……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对于他的精神,毛泽东曾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今年3月5日,将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1周年的日子。41年来,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群众性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城乡蓬勃发展,雷锋精神成为亿万人民的自觉实践。虽然时代已发生很大变化,但雷锋始终活在人民的心里,雷锋精神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也一定要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呢?

雷锋曾经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自己的理想及祖国的需要方面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努力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将来美好的生活。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广大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总结学习雷锋活动和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验,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再上新台阶,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人民呼唤雷锋精神。让我们唱响更加雄壮的雷锋之歌,让雷锋精神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学雷锋总结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

“工作模范”“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3月5日是雷锋日,我们班也早跃跃欲试想学习雷锋的精神。我来到教室,发现有些同学早已学习雷锋,杨洁妮、张艺、赵晓莲等几名同学每天都去老师办公室打扫卫生、有的同学下课帮助同学、有的同学在自己的小区里捡垃圾、还有的同学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我也不甘落后,在家门前捡垃圾、看见小朋友摔到了就立刻扶起来……现在,虽然雷锋日已过去,可我们班的同学依然做这件事。我们要学雷锋的精神,哪怕是一件别人忽视的小事,但也是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

银燕小学四年级:何念念

雷锋日记

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

学习雷锋精神

我们今天的所谓学雷锋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雷锋,每年三月五日的学雷锋活动更多带有一些纪念色彩,所以有了俗语:“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共青团员特别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慧和力量。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自己的理想及祖国的需要方面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勤奋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老实劳动创造将来美好的生活。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老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广大青少年中深入耐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总结学习雷锋活动和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验,全面促进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再上新台阶,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学习雷锋

雷锋在我们初中生的生活里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只能在书上、报上和老师的讲解下认识他。为了这一次的小队活动,我们小队决定去学生处打扫卫生。一开始我们在老师去开会时打扫的很不用心,感到很没劲。后来我们突然发现打扫卫生并没有那么的无趣。一开始男同学坐在那里聊天,说笑,而我们女同学便拿着扫帚不停地扫着,后来有一个男生因为经常在家里劳动便拿起了拖把干了起来,脸上还一边带着腼腆的笑容,另外两个男生也抢了女生的扫帚干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们便很快干完了。讨论起来这一次小队活动的总结,其中一个男生说:“他在这以前从来就没有拖过或扫过地,在家里十分的悠闲。通过这次的小队活动他知道了助人为乐虽然很累,但其实也不是那么无聊。我们一定要助人为乐,我回家还要帮助保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说:“我一开始还觉的好无聊,可做着做着感觉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其实你们别看我在学校里每次打扫卫生都比较干净,说实话其实我在家根本不打扫。外公外婆让我帮忙打扫我就会以要做作业没空作为借口来忽悠过去。下一次我一定要帮助外公、外婆扫房间。”通过这一次的小队活动让我知道了雷锋这个名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代表了什么。其实这个名字的代表很简单,这只是一种精神,一种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精神,一种让后人永远记住的精神。在这里我还想呼吁大家:请记住这个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不要忘记这个名字——雷锋。

学习雷锋

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公而忘私,爱僧分明,对技术精益求精……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对于他的精神,毛泽东曾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今年3月5日,将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1周年的日子。41年来,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群众性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城乡蓬勃发展,雷锋精神成为亿万人民的自觉实践。虽然时代已发生很大变化,但雷锋始终活在人民的心里,雷锋精神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也一定要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呢?

雷锋曾经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共青团员尤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自己的理想及祖国的需要方面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努力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将来美好的生活。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广大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总结学习雷锋活动和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验,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再上新台阶,引导广大青年在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人民呼唤雷锋精神。让我们唱响更加雄壮的雷锋之歌,让雷锋精神之花开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