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爱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一中七年级230班王鑫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父母之爱是人类之爱中最基本、最起码、最纯洁,也是最崇高和最无私的爱。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问世间,天下为人父母者,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对子女示意不同的爱,导致父母付出同样的辛劳和希望,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父母的良苦用心和百般辛劳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生活中不时传闻有子女因无法承受父母的教育和批评(爱的表现之一)而赌气绝食、甚至轻生自杀等过激行为,着实令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追悔莫及。造成父子关系紧张、亲痛仇快的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不恰当的关爱导致子女心理极端脆弱,这不得不使人们重新反思父母之爱的方式。

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之爱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粗暴型。“棍棒之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不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信条,结果很容易导致子女消极模仿,助长了子女的暴力倾向。(二)溺爱型。“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包办了子女的一切生活,造成了子女过度的依赖心理。(三)袒护型。“孩子总是自家的好”,父母不愿子女受任何委屈,无原则地对子女妥协、委曲求全,助长了子女惟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四)放纵型。“树长大了自然直”,父母对子女采取“无为”之爱,助长了子女放荡不羁、脾气暴躁的心理。(五)情绪型。“拿子女耍着玩”,父母心情高兴时,哄着、顺着子女,生气时打骂、训斥子女,这种冷热无常的非理性教育方式,助长了子女感情用事、情绪易激动甚至过激的心理。(六)物欲型。“物质享受就是爱”,父母滥施物质奖励,导致子女采取欺骗父母等不正当手段,乃至不择手段攫取金钱或者金钱至上的心理。(七)至尊型。“孩子决定一切”,独生子女综合症导致孩子在家中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助长了子女的虚荣和自私心理。

父母之爱虽没有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涛骇浪,但它犹如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人们都说,母爱如海,父爱如山,可我的父母对我的爱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我学做洗碗等简单家务,并且与我约法三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这样我很小就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整理床铺、洗碗筷等家务。我当时很不明白: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偎依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而我的父母对我竟如此苛刻和冷漠?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本以为父母一定会扶我起来,但爸爸却在一旁说:“别怕,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我伤心极了:我的膝盖都磕破了,可爸爸竟然漠不关心,天下哪有这样的父母?我的怨恨之情油然而生,“哇”地一声大哭,索性赖在地上不想起来。爸爸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那些最后成功了的人,就是哪里跌倒了哪里站起来继续前行的人!”那时我对父亲的话似懂非懂,看到让父亲扶我起来已没有什么“奢望”了,只好自己站起来。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话让我终身受益。

曾几何时,看到别的小朋友偎依在父母的怀抱里,我好生羡慕、甚至有点嫉妒!

十岁那年,我生病住院,医生要给我和同病房的小朋友打针,小朋友吓得直哭,他爸爸买来零食、玩具,他妈妈紧紧抱着哄他。而我的父亲只说了一句:“不要害怕,坚强点,一会就过去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当时我虽然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可是心理掠过一丝恨意,有酸溜溜的感觉。

父母之爱是如此深奥,深奥得有点令人莫可名状、言不尽意,它像一坛历久弥香的陈年美酒,以其潜移默化的力量,让我们陶醉其中,却全然不知这是千年佳酿!

现在回想起来,我应该感谢我的父母。正是他们不一样的爱,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培养和提高了我生活的能力,使我经受住了生活的一次次考验,克服了一个个挫折和困难。我深深地意识到:父母对我的爱都融化在这不一样的爱之中了!回首当年我对父母行为不理解的幼稚,叫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使我在日后的人生中能够经得起更大的考验。

父母之爱,犹如一盏灯,点燃了就永远不会熄灭,照亮一个又一个孩子内心的黑暗和前进的道路。雪落无痕,真爱无声,父母的爱总是不轻易让人察觉。只有像喝咖啡那样仔细品味,才能发现它的甘甜。如果一滴水能够滋润和融解父子两代人紧张的心结,我愿送他们一个大海,如果一朵花能换来父子两代人的笑脸,我愿送他们整个春天。面对父母的教育、批评,正确的子女应诚恳接受;不正确的,子女不能盲从,应在仔细思考的基础上据理力争,但要以包容的心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对抗,要学会用感恩的心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

愿天下的青少年朋友健康成长,愿天下的父母天天开心!

关于彭水中学高2010级6班主题班会《学会感恩》的总结

关于彭水中学高2010级6班主题班会《学会感恩》的总结报告

校团委;

为了搞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当现代好公民”暨深化“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使这项活动深入人心,让学生真正从中受到教育,我班开展“学会感恩”主题班会活动。

1、让学生理解父母、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爱,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报答父母、老师、同学,以实际的行动报答他们。

并借此次活动,来让大家回顾高中同窗两年来的心得体会、成长历程、生活琐事和感恩的故事等,让彼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大家更加真实的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加强同学们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培养大家感恩的美德。

通过本次班会,同学谈感恩,老师指导,师生之间互动,让同学们充分展现他们自己对感恩的认识,展现健康积极向上的感恩心,从而真正达到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

在班会进行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㈠、在班会正式开始之前播放音乐的这一点很好。可以让大家在无形中已进入班会主题的氛围中去;

㈡、教室布置有序,环境及灯光效果良好;

㈢、背景音乐的选择恰当,能轻松调动大家的注意力;

㈣、各班干分工仔细到位,有序地维持好场内次序,做好老师的接待和送别工作;

㈤、对突发状况能很好的及时应对处理;

㈥、主持人主要以一中随心所欲的方式来主持,让大家有中放松心情的感觉,很随意自在;

㈦、每位到场的同学都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真情流露;

㈧、在讲到师情,亲情,友情时,每个人都被渲染了,尤其是李亚东,刘江霞等同学的真情告白和诠释,以及同唱《感恩的心》这首歌时的互动,更能体现这一点;

㈨、在倡议宣读书环节,大家对感恩有很好的认识,还能提出很重要建议和示,对其他同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㈩、在学生的互动中,大家对彼此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十一)、整个班会过程中大家都沉浸在学会感恩的气氛中,时刻都展现着自己感恩的心。

(十二)每位讲的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的故事,真情流露,感谢父母,老师,同学,室友,朋友,还有一位同学感谢了自己的敌人,有一位同学感谢了自

儒家“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其意义

儒家“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其意义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多种价值观的冲突给我们的道德教育带来了一些难题。面对众多的价值选择,我们的德育目标如何定位,才能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21世纪德育建设的一个前提问题,如果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失之偏颇,德育建设纵然有千万种举措,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儒家“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儒家“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

“崇德重仁”体现了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情感理念。

“崇德”,即是对道德的爱、尊重和敬畏的情感。“崇德”构成了整个儒家伦理思想的情感基础。首先,儒家以道德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特定位置,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不是因为“二足而无毛”的形体特征,也不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感性欲求,而是因为人有“义”,即有道德良知,只有道德才能赋予人在宇宙中的这种特殊位置。其次,儒家以道德来界定人,用道德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孟子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果不具备这些道德情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孟子以道德情感界定人,开启了儒家文化重情的传统。再次,儒家将道德与人自身的其他东西作比较,以凸现道德的高贵。孟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要比他的财富、身份甚至他的自然生命更加可贵。他说“: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生和义虽然都是人之所欲,但义高于生重于生。因此,人不能因为苟且偷生而置义于不顾。如果非要在生和义之间进行一种选择,那么,“舍生而取义”是毋庸置疑的选择。可见,儒家将“德”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彰显出一种对道德的崇敬之情。

在儒家看来,“崇德”关键在于“重仁”。仁是儒家理想人格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在《中庸》里“,智、仁、勇”并立为“三达德”。然而,这三者并非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仁是核心,智、勇为辅翼。那么,究竟什么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那里,仁就是一种“爱人”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最深厚的根源是血缘关系的亲亲之爱。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敬父母是爱人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然后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既根植于血缘情感,又超越了血缘情感,从亲子之爱扩大到爱一切人和一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不仅把所有的人视为自己的同胞,而且把所有的物都视为自己的同类,提倡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从而体现了仁的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社会情感的统一。孟子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但对此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仁来自人的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它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是怜悯、同情同类的本能之情。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对仁的解释都没有脱离一个“情”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仁的情感本质。

在整个儒学中,仁既是一个独立的德目,同时又是一个包容力很强的普遍德目,是“众德所归”“、德性之源”。是“一切德性的生命本源和种子”。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说“,探讨仁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把它看作是儒学价值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品德,换句话说,仁规定着在儒家社会中起综合作用的所有其他伦理规范的含义。”[1](p14)众多的德性都发端于仁,在孔子看来,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仁的外在表现。正如龚宝善先生所说“:仁是一切道德行为生长发源的根基,任何德性都又必须从仁心中滋长出来,如果缺乏仁心,人类也许不会讲求伦理,更不会产生什么道德。”[2](p225)如果说“崇德”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价值取向,则“重仁”便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二、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

“崇德重仁”是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事实上,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到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躯体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重情”品格。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正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价值观、人生观正如潮水般地涌向中国,把中国“崇德重仁”的优秀传统正推向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一些人的头脑,“坑蒙拐骗、权钱交易、吃喝嫖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体现在文化层面便是崇尚工具理性,宣传科学至上,而“道德”这种闪烁着“人生智慧”的“大人”之学问在很多人的眼里则成了“无用之学”。究其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本身。有人曾把这些现象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诚然,市场经济在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合理性的基础上,为个人利益的追求提供了有效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同时也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滋长造成了可乘之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克服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使“崇德重仁”的传统在新的形式下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音符相和谐。

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道德教育,重新唤起人们的“崇德重仁”之情。

在21世纪,我们的道德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导向?

这是德育改革和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关注这些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时,人们惯于机械地遵循“经济决定论”的原则,在突出经济重要性的同时,把它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等同于“服从”市场经济。在这种机械论的范式中,我们的道德教育出现了以下两种倾向:

其一“,崇德”之情的缺失。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的社会转型,经济目标的支配性地位,尤其是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推进,使道德教育受到了冲击,经济性、工具性、实用性成为受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接受道德教育不是为了实现道德理想,而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实用性、工具性目标。在这种实用主义的驱使下,道德教育在某些学校中已形同虚设,出现了一种“无道德的道德教育”。德育工作者惯于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向学生灌输,德育异化为一种知识教育和思维训练。而对于这些“道德教条”,学生也早已厌倦,只等“考前背背,拿个学分,万事大吉”。可以说,在德育中,教师的敷衍、学生的应付已成为普遍现象。没有了崇德之情,德育缺“德”便成为必然,道德教育流于形式,道德失去了它本有的鲜活性和神圣性。

其二“,仁爱”情感的缺失。“仁”作为儒家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最高范畴,在当今的德育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我们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播,而忽视了爱的教育。在我们所标榜的素质教育中,过于强调“个性、自由、民主、平等、竞争、合作”等价值理念,而“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这些“仁”之常情在我们心中却越来越被淡化了。这种仁爱情感的欠缺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荒漠化。他们心中缺乏仁爱,缺乏善良,他们对动物,对朋友,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乃至社会的一切,缺少最基本的同情、友情和亲情。常听幼儿园老师谈及幼儿教育时,特别强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锻炼他们的竞争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同他人公平地分配玩具,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等等,而所有这些无疑是在教导他们在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体现“仁爱”的道德训条即使算不上过时,也已经居于次之又次的地位了。面对今天道德教育的这些危机,我们深感丢失了传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三、儒家“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德育的创新和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无限远离,而是创造性地复归传统。儒家思想中“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崇尚工具理性形成显明的对比,重新梳理这一思想,挖掘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对于走出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一段十分形象的话:“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正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3](p3)今天,德育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离开情与爱。德育“掘池”不能忘记“蓄水”“,蓄水”不能忘记儒家文化这一“源头”。

从儒家“崇德重仁”的情感教育理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德育必须先“崇德”。道德能产生教化的力量便来自于对道德的崇敬之情。当人们怀疑、贬低甚至嘲笑、亵渎道德时,人们就不会再信道德、讲道德、爱道德。造成当前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就是“崇德”之情的缺失。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的时候陷入了“经济决定论”的泥潭,把经济的发展和物质利益的追求看作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价值。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术训练而忽视人的道德信念培育,把道德教育仅仅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只看到了道德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其目的性价值,这正是造成现代人不“崇德”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如果我们着眼于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或人性的完整需求,就不难发现,人的自我完善或生活本性并不仅仅是物质功利的,某种文化精神和超越型价值理想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人的价值不在于其物质性,人的价值是一种精神存在,它凸现在道德的精神人格上,追求道德的崇高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儒家的“崇德”理念告诉我们,追求道德上的完善是做人的应有内涵。一个没有道德、不讲道德的人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或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孔子在教育中,“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思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

[4]在今天,这个观点依然是成立的。德育的目标不是占有知识、传播知识和思维训练,而是净化人的心灵、唤醒人的尊严和道德良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德育仅仅为应试而教、而学,德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换言之,在德育中,如果没有一种发乎真情的爱德、崇德之情,没有对“道德”的一种神圣感,没有把道德放在它应有的位置,无论多么严密的道德体系、多么精美的道德论证,最终都会由于根基不稳而导致整个理论大厦的崩溃,德育的效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第二,重视“仁爱”的情感教育。德育目标的定位受到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主导性价值的影响,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全球化思潮无疑是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和道德理想目标的关键性因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在德育中融入了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一些价值理念,诸如“个性、自由、民主、平等、竞争与合作”等,但我们不能因此将之看作是现代人人格理想的全部内涵。儒家之所以把仁作为众德之归、德性之源,把“爱人”放在德育的首位,是因为仁含有道德最深层的底蕴。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爱人”之心,就不可能做到“恭、宽、信、敏、惠”等,也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完人。同样,如果一个人缺少仁爱之心,只知道关心自己,而不去推己及人,又何谈去爱他人、爱国家。我们也很难设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又如何能够做到同他人和睦相处,做到公平的竞争、友好的合作?如果人人都缺乏一颗仁爱之心,又如何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因此,从其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仁爱是促进这些价值得以实现的更为基本的价值。

在21世纪的今天,仁爱依然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提出着眼于个体的“学会生存”发展为“学会关心”,并把它作为21世纪的教育口号,其主旨就在于加强仁爱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涵虽然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也有一些永恒的、稳定的、要素性的东西,而“仁爱”便具有这样的情感素质。在今天,重视仁爱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其同情心、荣辱感等等。这些道德的心理因素就是孟子所说的“善端”,以往我们将其看作唯心主义加以拒斥,其实,善端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没有这种善端,很难说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出于真诚的。从这种最基本的善端抓起,可以培养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比如:

孝敬、善良、感恩、宽容等。有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德育不管怎么改革“,仁爱”是永恒的主题。德育千改万化不离其宗:

“德育是教人识事做人,教人去经验人生、了悟人生,在生活上迁善。”

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2012年春节即将来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向您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并向您和您的家人拜个早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进行强化师德教育,让老师更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开展亲情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回报社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文体活动,让学生学会健体、懂得审美;加强宿舍管理,让学生规范内务;推进课程改革,让课堂师生互动、提高效率;加强后勤管理,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尊敬的家长,**中学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关心和支持,**中学的成功离不开您的理解和配合,借此机会我们要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寒假既是孩子接触社会、增长见识的大好时机,也是他们感受亲情、历练本事的绝好机会。当然,如不注意也有可能成为他们感染不良习气的时段。因此,教育和引导孩子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安全的春节假期,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假期中请家长配合学校,指导并督促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请您指导孩子自主学习。要制订好假期学习计划,督促孩子完成假期各项作业,鼓励孩子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汲取人类思想精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2、请您认真协助孩子利用难得的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安排适当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去做,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孩子学会做事。要让孩子关注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使孩子的假期生活更加有意义。

3、教育督促孩子远离网吧、游戏厅。实践证明,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危害很大,迷恋上网、玩游戏的学生完全无心读书,多数不能完成学业,以致中途退学。因此,要特别禁止孩子进入网吧。有条件的让孩子气在家上网学习娱乐时,注意不登录、不浏览青少年不适宜的网站,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让网络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健康伙伴。

4、请您提醒孩子增强安全自护意识。不私自一人上街,注意防电、防火、防烟花爆竹伤害、防煤气中毒。外出走亲访友必须在家长陪同下,不要随便让孩子骑电动车甚至摩托车出行,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5、教育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习惯。生活要有规律,要健康饮食,合理使用压岁钱,不要给孩子手机。要在春节的和谐气氛中加强对孩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方面的教育,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6、请加强您和孩子间的交流,多花一点时间陪孩子,陪孩子玩耍、聊天,陪孩子共同学习,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多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

做好假期的安全教育工作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相信有了广大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孩子们一定会在浓浓亲情的滋润下,有效地调整、充实自己,为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恭祝您全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2012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