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中考优秀作文:动力来自精彩的课外书 动力来自精彩的课外书

北京考生

寂寞的童年,没有想象中的蓝天、白云与碧海,没有梦幻中的绿草、卵石与小鱼,但那一本本美丽而神奇的课外书,却让我的生活变得美不胜收。

我学习语文的动力来自爸爸,准确地说是来自爸爸的一个故事。记得爸爸与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从前有座山……”刚开始时还听得津津有味,重复几遍后,就发现了玄机。我要求爸爸讲一讲其他的故事,爸爸不说话,神秘地走到那典雅的书橱前说:看书吧,书里有看不完的故事。这就是我学习的最初动力。

带着疑问与好奇的心理,我翻开了书橱里那些有着精美插图的童话书。起初,我看到的是书里可爱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是书里漂亮的美人鱼与滑稽的小丑,不到几天工夫,幼稚的童心被彻底征服,我如同一个饥饿的人闻到了面包的香味,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着我走进那美妙的世界。后来,我走进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我畅游了让人心生遐想的海底世界和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书本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美妙。

进入中学后,一本本精美的书籍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成了我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动力。在一篇篇满含思想的文字里,我读懂了余秋雨的惆怅;在一个个曲折的情节中,我读懂了张爱玲的痛苦;在一幅幅诗意的画面里,我读懂了池莉的清新。在那里,我遇到了给予我生命力量的史铁生,衰败的地坛之中透露的那些新绿,不仅激起了他生存的希望,也给了我信心与信念。在那里,我遇到了驰骋球场的贝克汉姆,顽强的拼搏不仅让他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也教会了我奋斗,让我不再是一个对着霞光幻想的人。

一本本精彩的课外书,让我品味到了不同于课堂的味道,它们在我心中升起了一轮全新的太阳,这是一轮催我奋进、促我进步的太阳。感谢你噢,可爱的课外书!有了你,我的生活将永远充满着动力,永远充满着激情。

本文写作角度精辟。课外书带给自己以动力,于是历代文人骚客、经典诗词作品、传统古典小说,精美童话小说等,无一不可进入文章。但课外书又是如何带来动力的呢?请看文章第二、三段,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谈童年那个小小的故事与书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结束时,并且用“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着我走进那美妙的世界”一语锁定,妙不可言。第四段同样写从课外书中得到的收获,但写法并不相同,文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语言颇有力度。本文最终被评为满分文。(唐治英)

高中作文:木棉回忆

在喧嚣的城市中看不到参天的大树,没有森林的遮蔽,眼睛里满是灰色的世界。但却有一种色彩生生的把它打破。那便是似火的红色,正如诗中所说:“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那一抹红便是来自于那热情的木棉花。

初中的时候,母校一中五四楼的边上有一棵巨大的木棉树,那时的我对它一无所知,但心中对它总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后来,从园艺老师那里,我知道了木棉树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木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艳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可以说最早称木棉为“英雄”的是清人陈恭尹。

这株高大的植物,总是静静地伫立在教学楼边上,开花着,飘絮着。它看着我们来来往往。之前那种莫名的感觉终于有了定性,初三时,在五四楼上课的我,坐在窗边,不免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之处,空闲时将头从书中抬从起,透过教室的窗口,望着窗外,环顾四周,眼神总被高大的它所吸引。每当寒假过后,它便一树橙红;久而久之我便喜欢望着它发呆,偶尔一两朵花落下,我总是不忍让其接触冰冷的地面,悄悄收起放在桌前。当被压力压得无法呼吸,觉得自己已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我看着那橙红色的花,原本寒冷的心灵被丝丝的温暖包围,这花总是倔强的不愿凋谢,总要等花瓣全都发黄衰败才肯凋零。临近初三期末,那木棉的棉絮不时的飞到桌前,似乎在挽留那逝去的美好时光。我们几个女生总忍不住下楼,将那些棉絮捡起,装入袋中,做成一个个小小的玩偶。也许早已料到会有离去的那一天,我们在亲手缝制的玩偶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即使是秋冬它依旧向阳。依旧挺拔。很喜欢清晨的时候傻傻的抬头向它问好,空闲时,伸手触摸,仿佛可以摸到那厚实的花瓣。它就这样伴随着我们奋斗。也许是因为一起奋斗过的日子太深刻,也许是花季的我太容易动情。每次在华灯初上时与它告别,总有些不舍。

木棉花开时,那天我们拿着玩偶在木棉树下流泪了,班主任轻轻地对我说木棉花的花语是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幸福。那一刻我哭了。为我们的奋斗,为木棉的回忆。和木棉一样的凤凰花也是灿烂的红,但是我却并不过分钟情与它,也许是因为它意味着离别吧。

老师说凤凰花开开两季,一季老生走,一季新生来。妈妈说,凤凰花开时,就是我接受考试的时候。所以,凤凰花总是让我感到离别的痛苦。但木棉花却让我懂得了珍惜。后来发现小区的一个角落,有着一棵木棉树,总是默默的开花。我便常常对着它怀恋那一段奋斗的日子。看着它飘落的棉絮,我脸上不知何时挂满了珍珠。而我也习惯用“木棉回忆”这个笔名,来书写我的心情。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作文:鲁迅综述

陷于事务与应酬的人是很难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与写作的。我写了二十年的剧本《鲁迅与冯雪峰》如果有机会拍成电影或电视剧的话,10月正好播放,因为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许多文友都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光是电视上的纪念晚会,就有几台,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今年也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即使知道似乎也并不十分关注。红军在长征途中,鲁迅曾与茅盾一起,给毛主席发去过一封电报,文曰:“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200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县文联为普及鲁迅知识,弘扬鲁迅精神,曾在《台安县报》上进行过一次“读点鲁迅”知识竞赛,只收到两份有效答案,一份来自唱荫杉,一份来自孙圣祥(那时认识了孙圣祥)。许多人对鲁迅的无知与淡漠,令人失望,令我感到可悲。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时候,“鲁迅的世界与世界的鲁迅”国际学术讨论会曾在先生的故乡绍兴举行,来自中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百五十余名“鲁学”研究专家参加会议。包括陈漱渝、张梦阳、阿部兼也等国内外着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都在讨论会上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鲁迅讽刺艺术理论初探》、《鲁迅研究中的学术哲学问题》、《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鲁迅》、《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近百篇研究论文采取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经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10月17日,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5个国家及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齐聚浙江绍兴,举行“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余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开幕式,他们在研讨会上,从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鲁迅文化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流。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先生在开幕式上说,鲁迅的着作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鲁迅先生的思想已经长在民族的血脉里,鲁迅的心灵与广大读者的心灵是相通的。从鲁迅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每一部分,都是先贤用血汗乃至生命换来的。鲁迅逝世七十年来,中国文化学术界在传承鲁迅优秀遗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又是具有我们这个民族原创性的作家,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如果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对鲁迅避而不谈,那么就是在数典忘祖。众多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在此间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认为,“普及鲁迅”的路还很长,高等院校应当承担起这个任务。

鲁迅、许广平独子周海婴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过去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不去讨论。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鲁迅之孙周令飞说:“虽然家里有很多鲁迅的书,但是孩子想不想读,要顺其自然。”

周海婴和周令飞的话具有现实意义。今年年初,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多方共鸣。

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显然,这不是完整的鲁迅,如周海婴所说,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的,教材偏偏把他描摹为平面的、单一的。

现任鲁迅文学馆馆长的孙郁认为:“没有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的书。”鲁迅的观察是尖锐的,体验是深刻的,用语是刻薄的,情感是苍凉的,不鼓励青少年多读,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京文化界人士19日会聚鲁迅博物馆,缅怀这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贯穿整个纪念活动的是这样一种关注和思索:鲁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当天在鲁迅博物馆举行的“鲁迅逝世七十周年暨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发表演讲说,鲁迅的时代虽已远逝,但他那种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精神将永存。鲁迅的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提倡“和谐”的时代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谐”永远是一个过程,是矛盾中的发展,运动中本文来自学生作文网http://home.sanwen8.cn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多样中的统一,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鲁迅倡导的启迪民智,改造国民性、利人思想及其批判精神,是我们朝这一方向前进的动力。

鲁迅精神作为一种资源是“儒家之后最具有原典意义的存在”。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表示,正是鲁迅精神使该博物馆半个世纪以来成为千百万人造访的“圣地”。他说:“鲁迅是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的精神之火,在古老的土地上扩张着,并因此而与每一代人的精神盘诘相遇,成为一种无穷的光源。”

着名画家陈丹青探讨鲁迅的角度独树一帜。他认为,对鲁迅的讨论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准政治话题到民间话题的曲折过程,现在我们“要还原鲁迅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和鲁迅之间已经缺乏可共享的生存经验、文化经验和政治经验。所以,作为现在我们探讨鲁迅的起点,我们首先要提出的问题“不是‘鲁迅是谁’,而是‘我们是谁’”。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创作了《呐喊》《野草》《朝花夕拾》及中篇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流传。

“许多人都在哀叹,这个时代的人正在远离鲁迅,好像鲁迅一旦被公众弃绝,他的价值就会随之贬低——岂不知,真正贬低鲁迅的,恰恰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事实上,鲁迅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他与这个时代之间的断裂和错位上:只有在反对他的地方,鲁迅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反对得越厉害,他的价值就显得越充分。正如小偷是不会喜欢警察的,我想,一个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是不会喜欢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字像大光,可以清晰地照见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那些相貌丑陋又想遮羞的人,当然恨不得早日铲除他,消灭之。”

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只写作了十八年,但鲁迅的存在像一个燃烧的火球,靠近他的人,若没有对火的经验,那必定是会被灼伤的。我们应该读点鲁迅。

班长上任记(二):棒棒糖计划

彭梦露

为了出奇制胜,为了圆满成功地完成“值周班长”任务,实在是费煞了俺的脑筋!上次说到俺的第一部计划:刑具――红得耀眼,辣得出奇的辣椒。想来应该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可没想到结果却是……真是让俺大大地想不到啊!

上次说到辣椒因为太惹人喜爱,并没有起到纪律作用。还害得我大热天被人追着讨要辣椒。此计划最终无疾而终。而今,我要换一套方案。以前大家不是“辣”不怕么?现在换“糖”,看看“糖衣炮弹”管不管用。

这天下午,我生平第一次大“出血”,买了一根“阿尔卑斯棒棒糖”,一根“真知棒”,还有一根“旺仔碎碎冰”。嘿嘿!这会,他们应该规规矩矩了吧?谁最守纪律就给谁!

又一次我十分期待的上课铃响了。这次我手中的“辣椒”变成了“糖”。我再一次寻找肇事者:“昊子,”我亮了亮手中的美味,他双眼一亮,“我要吃!”“不说话就给你。”

整整一节课,瞧他在那儿抱头皱眉,捶胸揍嘴,咬紧牙关,闭紧嘴巴……还不是让话给憋的?您别说,按这种情形,继续下去还真有被憋死的可能。所以为了生命安全,为了身体健康,他放弃了对棒棒糖的渴望,又在那叽哩呱啦地畅谈天地了。其实,看他那样,我也挺憋的,还不如听他几句叽咕舒服。

我放弃了“话痨”,而寻找“说僻”(说话少的人)。转转转,我的头差不多转了3600,终于找到了三位“说僻”。那第一位是苏童,人贼老实,崇尚沉默是金。第二位是姜超群。当然,她在听MP3。第三位?是朱青青。我仔细筛选,第二位肯定要下去的,要知道上课听MP3是在班规违禁之列。第一位么?我跟他六年同学,听他说的话不过20句,不说话是他的特长,不能算遵守纪律。这最后剩下的只有朱青青了。你瞧人家,眉头紧锁,奋笔疾书,人家还真是没说话,嗯,就是她了。

下课后,我直奔她那里:“给,你的奖品!”朱青青冷不丁的得到了这一大奖,就像中了大奖似的点头哈腰冲我感谢个不停,只有宋明敏在那儿追悔莫及:“下节课,我好好表现!”我明白,那表现的动力来自于棒棒糖。不过,下一节课她真挺用功,脸都被憋得红紫红紫的了,也没说一句话。真知棒,就给她了吧。

班长B计划,目前正在实施中……

只怕不到周末,我的钱包就得彻底置空!

动力来自思想的蒹葭

中考作文

在灰蒙蒙的天幕下,一杆风中的芦苇,摇曳于莽莽苍苍的水面,像一支羽毛笔,划动在洁白的稿纸上。水面上荡起的涟漪,就是这脆弱的芦苇写下的最清新的文字,也是我生命力量的最美源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一片芦苇不只是提供了背景,也摇曳着情思,一片起伏的芦苇,其实就是心潮的激荡。青青的叶片是那样柔滑,可是随着手掌的安抚,却不会改变原来的形状。一根小小的芦苇,竟然承担起了世界所能给予它的所有的负荷。由此,人生便有了生命的动力与激情。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哲人帕斯卡尔曾这样妙喻。芦苇是韧性的,哲人才以之相比人生。人的生命若也像一根芦苇,那就虽柔而韧。如此,生命还有一种反弹,正是凭着这种反弹才得以拔节向上。但岁岁年年,都有一根芦花飘过。飘着飘着,芦苇就在水面上飘出了美丽得让人心痛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层层打开如莲花一样的心事,能让我们积蓄起喷涌的生命之泉。

沉甸甸的苇絮,被现实捉弄着,摇晃着,摧残着,像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的旅人,又像雷电击中,左歪右斜,凄凄惨惨,哀鸣着找不着家的雏燕。那些飘飘然,沉甸甸地芦花,乍看去是一团蓬松,疏懒得很,却又并非懒散,只能说是困倦吧。仿佛一场酣睡醒来,生命已到了另一个飘飞的季节。命运的跌宕就这样通过那一管纤细的苇秆与一团蓬松的芦花,被感知与激励着。

不过生命并未远离,仍是此时此地还在守候那个老地方,可堪寄托的只有希冀。点点飞花,漫空而去,抵达的会是一片遥远么?然而,这时节的天空多么高远,大片大片的湛蓝,让人的视线无法企及,而朵朵白云,又仿佛在梦幻里飘游。对于无法抵达的彼岸来说,这一叶芦苇成了最美丽的背景,最温暖的力量。

朋友,在心灵深处培养一枝思想的芦苇吧,你会时时感受到生活的诗意,时时感受到人生的精彩,时时感受到生命的动力。

(2007年北京大纲卷满分作文。半命题:动力来自________)

权威解读 青青的芦苇只不过是平常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一种洋溢着青春活力、闪烁着思想之光的生命。文章由芦苇写到芦花,继而写到芦笛,层次极为清晰。写芦苇时,说它“水面上荡起的涟漪”是“芦苇写下的最清新、最淡泊、最空灵、最剔透的文字”;写芦花,说它“仿佛一场酣睡醒来,生命已到了另一个飘飞的季节”;写芦笛,说它“吹出一怀思绪”。明写芦苇,实写思想;赞美芦苇,实际上就是赞美思想,文章诗意地展示了思想清泉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展示了思想蒹葭给生命带来的无穷动力。

动力来自精彩的课外书

中考作文

寂寞的童年,没有想象中的蓝天、白云与碧海,没有梦幻中的绿草、卵石与小鱼,但那一本本美丽而神奇的课外书,却让我的生活变得美不胜收。

我学习语文的动力来自爸爸,准确地说是来自爸爸的一个故事。记得爸爸与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从前有座山……”刚开始时还听得津津有味,重复几遍后,就发现了玄机。我要求爸爸讲一讲其他的故事,爸爸不说话,神秘地走到那典雅的书橱前说:看书吧,书里有看不完的故事。这就是我学习的最初动力。

带着疑问与好奇的心理,我翻开了书橱里那些有着精美插图的童话书。起初,我看到的是书里可爱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是书里漂亮的美人鱼与滑稽的小丑,不到几天工夫,幼稚的童心被彻底征服,我如同一个饥饿的人闻到了面包的香味,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着我走进那美妙的世界。后来,我走进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我畅游了让人心生遐想的海底世界和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书本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美妙。

进入中学后,一本本精美的书籍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成了我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动力。在一篇篇满含思想的文字里,我读懂了余秋雨的惆怅;在一个个曲折的情节中,我读懂了张爱玲的痛苦;在一幅幅诗意的画面里,我读懂了池莉的清新。在那里,我遇到了给予我生命力量的史铁生,衰败地坛之中透露的那些新绿,不仅激起了他生存的希望,也给了我信心与信念。在那里,我遇到了驰骋球场的贝克汉姆,顽强的拼搏不仅让他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也教会了我奋斗,让我不再是一个对着霞光幻想的人。

一本本精彩的课外书,让我品味到了不同于课堂的味道,它们在我心中升起了一轮全新的太阳,这是一轮催我奋进、促我进步的太阳。感谢你噢,可爱的课外书!有了你,我的生活将永远充满着动力,永远充满着激情。

(2007年北京大纲卷满分作文。半命题:动力来自_______)

权威解读:考生选择了“课外书”这一巧妙的角度,于是历代文人骚客、经典诗词作品、传统古典小说,精美童话小说等,无一不可进入文章。因此,这篇文章要宕开思路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扣题上——课外书究竟是怎样给作者带来动力的。文章构思精巧,收放自如,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如文章第二、三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童年那个小小的故事与书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妙不可言。第四段同样写课外书给自己的收获,但写法并不相同,文章边叙边议,评叙结合,语言颇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