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应试教育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

期中考试卷发下来,语文考的不好,刚够及格的分数,究其原因,作文分数极少。在看作文分数的时候,我突然很想骂人,但又不得不为自己感到悲哀。我的作文不至于差到这种程度。终于,终于知道,考场上,无论你有怎样的才思,总是发挥不到极至的。于是我发现人才在这里被埋没被毁灭,我无限愤慨。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但是深受应试教育其害的我,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又或者说一个决心走文学这条路的人。我应该为其说几句话的。首先我说明一下,我是一个文科生,成绩不大好。只对写作感兴趣,我曾一度放弃学习而专心写作,想着以后就走这条路。但是,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如果不通过应试考核,我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是的,如果不参加考试继续学习深造,即使成了什么作家,也是平庸的一代,因为这个世界,这社会就是这样。

高考是一个阶梯,是一个分流。我们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考大学并非文学的出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选择中文系,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学我们是一定要上的,换句话说,大学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辛辛苦苦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借助这该死的应试教育来完成梦想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格式化、禁固。无论干什么,我们非上大学不可,因为这是一个要文凭的时代。

新概念大赛固然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我们借助它更容易达到目的,完成心中的梦想,但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像郭获明、韩寒一样,他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也许没他们那么幸运,所以我们很可能被淘汰。另外,新概念也没有指出一条路来让他们走,它只是给了人们一次机会或者说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或者说是给了人们一个衡量自己的机会。它没有告诉人们文学的方向在哪里,该怎么走,可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只有靠它来证明自己,靠他来让人们认识自己,仅此而已,够吗?

到现在依然有一个疑问,中国人在文学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文人,文学青年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改变历史。我不懂,是中国人太习惯平静安稳的生活了吗?他们只想以文自娱吗?我想不尽全是,那些积极的作家,诗人们忙着在自己国家里拿这个奖那个奖,为什么眼光不放远点去拿那个国际奖。

中国人的思想被禁固了,被格式化了,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喜欢什么事都要按规矩。中国人不笨,中国人也不是没才华,只是他们也和我们这些无名者一样,在文学路上迷惘了,失去了方向。

我在默哀,为自己默哀,为现代文学默哀。现在的作家,诗人太多了,随便在书架上翻本书,看看书名,看看作者,不禁感叹道又一位“后起之类秀”。而他们大部分文字又都是另类文学和无病呻吟那一类,中国的文学在哪里,――已被市场占据。只要是能识字,会写文章的人,千方百计的弄本小说出来壮壮名气。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横行的时代,网络作家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作家,只能称之为“写手。”也许因为大部分作者只写过一本书就“江郎才尽”了,又或者是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文字了,写到一半只能作罢。

上面的话让我想到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广告牌下面有十个人躲雨,如果广告牌掉下来砸死十个人,那么里面肯定有九个人会写文章。

到底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大家还是好好想一想吧!中国的应试教育让更多人失去梦想失去方向。那些未进入大学的文学青年们,他们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梦想,他们没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文学梦,所以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作家”们。他们以他们自己的那些不太成熟的文字和不太灵活的(文字组成词语)词语组成句子来填充自己的内心,他们渴望发展,但谁给他们机会。

郭获明、韩寒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所以他们已经在文学上立足并留下脚印。但我们如果都沿着他们留下来的足迹走那条路,未必走的通。看看当今的文学市场吧,已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占据。并不能称为文学。那些写那些东西的中国的应试教育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

期中考试卷发下来,语文考的不好,刚够及格的分数,究其原因,作文分数极少。在看作文分数的时候,我突然很想骂人,但又不得不为自己感到悲哀。我的作文不至于差到这种程度。终于,终于知道,考场上,无论你有怎样的才思,总是发挥不到极至的。于是我发现人才在这里被埋没被毁灭,我无限愤慨。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但是深受应试教育其害的我,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又或者说一个决心走文学这条路的人。我应该为其说几句话的。首先我说明一下,我是一个文科生,成绩不大好。只对写作感兴趣,我曾一度放弃学习而专心写作,想着以后就走这条路。但是,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如果不通过应试考核,我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是的,如果不参加考试继续学习深造,即使成了什么作家,也是平庸的一代,因为这个世界,这社会就是这样。

高考是一个阶梯,是一个分流。我们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考大学并非文学的出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选择中文系,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学我们是一定要上的,换句话说,大学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辛辛苦苦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借助这该死的应试教育来完成梦想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格式化、禁固。无论干什么,我们非上大学不可,因为这是一个要文凭的时代。

新概念大赛固然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我们借助它更容易达到目的,完成心中的梦想,但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像郭获明、韩寒一样,他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也许没他们那么幸运,所以我们很可能被淘汰。另外,新概念也没有指出一条路来让他们走,它只是给了人们一次机会或者说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或者说是给了人们一个衡量自己的机会。它没有告诉人们文学的方向在哪里,该怎么走,可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只有靠它来证明自己,靠他来让人们认识自己,仅此而已,够吗?

到现在依然有一个疑问,中国人在文学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文人,文学青年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改变历史。我不懂,是中国人太习惯平静安稳的生活了吗?他们只想以文自娱吗?我想不尽全是,那些积极的作家,诗人们忙着在自己国家里拿这个奖那个奖,为什么眼光不放远点去拿那个国际奖。

中国人的思想被禁固了,被格式化了,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喜欢什么事都要按规矩。中国人不笨,中国人也不是没才华,只是他们也和我们这些无名者一样,在文学路上迷惘了,失去了方向。

我在默哀,为自己默哀,为现代文学默哀。现在的作家,诗人太多了,随便在书架上翻本书,看看书名,看看作者,不禁感叹道又一位“后起之类秀”。而他们大部分文字又都是另类文学和无病呻吟那一类,中国的文学在哪里,――已被市场占据。只要是能识字,会写文章的人,千方百计的弄本小说出来壮壮名气。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横行的时代,网络作家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作家,只能称之为“写手。”也许因为大部分作者只写过一本书就“江郎才尽”了,又或者是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文字了,写到一半只能作罢。

上面的话让我想到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广告牌下面有十个人躲雨,如果广告牌掉下来砸死十个人,那么里面肯定有九个人会写文章。

到底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大家还是好好想一想吧!中国的应试教育让更多人失去梦想失去方向。那些未进入大学的文学青年们,他们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梦想,他们没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文学梦,所以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作家”们。他们以他们自己的那些不太成熟的文字和不太灵活的(文字组成词语)词语组成句子来填充自己的内心,他们渴望发展,但谁给他们机会。

郭获明、韩寒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所以他们已经在文学上立足并留下脚印。但我们如果都沿着他们留下来的足迹走那条路,未必走的通。看看当今的文学市场吧,已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占据。并不能称为文学。那些写那些东西的中国的应试教育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

期中考试卷发下来,语文考的不好,刚够及格的分数,究其原因,作文分数极少。在看作文分数的时候,我突然很想骂人,但又不得不为自己感到悲哀。我的作文不至于差到这种程度。终于,终于知道,考场上,无论你有怎样的才思,总是发挥不到极至的。于是我发现人才在这里被埋没被毁灭,我无限愤慨。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但是深受应试教育其害的我,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又或者说一个决心走文学这条路的人。我应该为其说几句话的。首先我说明一下,我是一个文科生,成绩不大好。只对写作感兴趣,我曾一度放弃学习而专心写作,想着以后就走这条路。但是,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如果不通过应试考核,我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是的,如果不参加考试继续学习深造,即使成了什么作家,也是平庸的一代,因为这个世界,这社会就是这样。

高考是一个阶梯,是一个分流。我们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考大学并非文学的出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选择中文系,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学我们是一定要上的,换句话说,大学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辛辛苦苦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借助这该死的应试教育来完成梦想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格式化、禁固。无论干什么,我们非上大学不可,因为这是一个要文凭的时代。

新概念大赛固然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我们借助它更容易达到目的,完成心中的梦想,但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像郭获明、韩寒一样,他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也许没他们那么幸运,所以我们很可能被淘汰。另外,新概念也没有指出一条路来让他们走,它只是给了人们一次机会或者说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或者说是给了人们一个衡量自己的机会。它没有告诉人们文学的方向在哪里,该怎么走,可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只有靠它来证明自己,靠他来让人们认识自己,仅此而已,够吗?

到现在依然有一个疑问,中国人在文学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文人,文学青年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改变历史。我不懂,是中国人太习惯平静安稳的生活了吗?他们只想以文自娱吗?我想不尽全是,那些积极的作家,诗人们忙着在自己国家里拿这个奖那个奖,为什么眼光不放远点去拿那个国际奖。

中国人的思想被禁固了,被格式化了,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喜欢什么事都要按规矩。中国人不笨,中国人也不是没才华,只是他们也和我们这些无名者一样,在文学路上迷惘了,失去了方向。

我在默哀,为自己默哀,为现代文学默哀。现在的作家,诗人太多了,随便在书架上翻本书,看看书名,看看作者,不禁感叹道又一位“后起之类秀”。而他们大部分文字又都是另类文学和无病呻吟那一类,中国的文学在哪里,――已被市场占据。只要是能识字,会写文章的人,千方百计的弄本小说出来壮壮名气。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横行的时代,网络作家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作家,只能称之为“写手。”也许因为大部分作者只写过一本书就“江郎才尽”了,又或者是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文字了,写到一半只能作罢。

上面的话让我想到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广告牌下面有十个人躲雨,如果广告牌掉下来砸死十个人,那么里面肯定有九个人会写文章。

到底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大家还是好好想一想吧!中国的应试教育让更多人失去梦想失去方向。那些未进入大学的文学青年们,他们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梦想,他们没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文学梦,所以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作家”们。他们以他们自己的那些不太成熟的文字和不太灵活的(文字组成词语)词语组成句子来填充自己的内心,他们渴望发展,但谁给他们机会。

郭获明、韩寒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所以他们已经在文学上立足并留下脚印。但我们如果都沿着他们留下来的足迹走那条路,未必走的通。看看当今的文学市场吧,已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占据。并不能称为文学。那些写那些东西的中国的应试教育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

期中考试卷发下来,语文考的不好,刚够及格的分数,究其原因,作文分数极少。在看作文分数的时候,我突然很想骂人,但又不得不为自己感到悲哀。我的作文不至于差到这种程度。终于,终于知道,考场上,无论你有怎样的才思,总是发挥不到极至的。于是我发现人才在这里被埋没被毁灭,我无限愤慨。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但是深受应试教育其害的我,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又或者说一个决心走文学这条路的人。我应该为其说几句话的。首先我说明一下,我是一个文科生,成绩不大好。只对写作感兴趣,我曾一度放弃学习而专心写作,想着以后就走这条路。但是,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如果不通过应试考核,我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是的,如果不参加考试继续学习深造,即使成了什么作家,也是平庸的一代,因为这个世界,这社会就是这样。

高考是一个阶梯,是一个分流。我们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考大学并非文学的出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选择中文系,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学我们是一定要上的,换句话说,大学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辛辛苦苦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借助这该死的应试教育来完成梦想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格式化、禁固。无论干什么,我们非上大学不可,因为这是一个要文凭的时代。

新概念大赛固然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我们借助它更容易达到目的,完成心中的梦想,但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像郭获明、韩寒一样,他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也许没他们那么幸运,所以我们很可能被淘汰。另外,新概念也没有指出一条路来让他们走,它只是给了人们一次机会或者说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或者说是给了人们一个衡量自己的机会。它没有告诉人们文学的方向在哪里,该怎么走,可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只有靠它来证明自己,靠他来让人们认识自己,仅此而已,够吗?

到现在依然有一个疑问,中国人在文学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文人,文学青年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改变历史。我不懂,是中国人太习惯平静安稳的生活了吗?他们只想以文自娱吗?我想不尽全是,那些积极的作家,诗人们忙着在自己国家里拿这个奖那个奖,为什么眼光不放远点去拿那个国际奖。

中国人的思想被禁固了,被格式化了,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喜欢什么事都要按规矩。中国人不笨,中国人也不是没才华,只是他们也和我们这些无名者一样,在文学路上迷惘了,失去了方向。

我在默哀,为自己默哀,为现代文学默哀。现在的作家,诗人太多了,随便在书架上翻本书,看看书名,看看作者,不禁感叹道又一位“后起之类秀”。而他们大部分文字又都是另类文学和无病呻吟那一类,中国的文学在哪里,――已被市场占据。只要是能识字,会写文章的人,千方百计的弄本小说出来壮壮名气。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横行的时代,网络作家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作家,只能称之为“写手。”也许因为大部分作者只写过一本书就“江郎才尽”了,又或者是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文字了,写到一半只能作罢。

上面的话让我想到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广告牌下面有十个人躲雨,如果广告牌掉下来砸死十个人,那么里面肯定有九个人会写文章。

到底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大家还是好好想一想吧!中国的应试教育让更多人失去梦想失去方向。那些未进入大学的文学青年们,他们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梦想,他们没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文学梦,所以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作家”们。他们以他们自己的那些不太成熟的文字和不太灵活的(文字组成词语)词语组成句子来填充自己的内心,他们渴望发展,但谁给他们机会。

郭获明、韩寒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所以他们已经在文学上立足并留下脚印。但我们如果都沿着他们留下来的足迹走那条路,未必走的通。看看当今的文学市场吧,已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占据。并不能称为文学。那些写那些东西的中国的应试教育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

期中考试卷发下来,语文考的不好,刚够及格的分数,究其原因,作文分数极少。在看作文分数的时候,我突然很想骂人,但又不得不为自己感到悲哀。我的作文不至于差到这种程度。终于,终于知道,考场上,无论你有怎样的才思,总是发挥不到极至的。于是我发现人才在这里被埋没被毁灭,我无限愤慨。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但是深受应试教育其害的我,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又或者说一个决心走文学这条路的人。我应该为其说几句话的。首先我说明一下,我是一个文科生,成绩不大好。只对写作感兴趣,我曾一度放弃学习而专心写作,想着以后就走这条路。但是,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如果不通过应试考核,我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是的,如果不参加考试继续学习深造,即使成了什么作家,也是平庸的一代,因为这个世界,这社会就是这样。

高考是一个阶梯,是一个分流。我们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考大学并非文学的出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选择中文系,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学我们是一定要上的,换句话说,大学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辛辛苦苦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借助这该死的应试教育来完成梦想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格式化、禁固。无论干什么,我们非上大学不可,因为这是一个要文凭的时代。

新概念大赛固然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我们借助它更容易达到目的,完成心中的梦想,但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像郭获明、韩寒一样,他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也许没他们那么幸运,所以我们很可能被淘汰。另外,新概念也没有指出一条路来让他们走,它只是给了人们一次机会或者说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或者说是给了人们一个衡量自己的机会。它没有告诉人们文学的方向在哪里,该怎么走,可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只有靠它来证明自己,靠他来让人们认识自己,仅此而已,够吗?

到现在依然有一个疑问,中国人在文学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文人,文学青年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改变历史。我不懂,是中国人太习惯平静安稳的生活了吗?他们只想以文自娱吗?我想不尽全是,那些积极的作家,诗人们忙着在自己国家里拿这个奖那个奖,为什么眼光不放远点去拿那个国际奖。

中国人的思想被禁固了,被格式化了,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喜欢什么事都要按规矩。中国人不笨,中国人也不是没才华,只是他们也和我们这些无名者一样,在文学路上迷惘了,失去了方向。

我在默哀,为自己默哀,为现代文学默哀。现在的作家,诗人太多了,随便在书架上翻本书,看看书名,看看作者,不禁感叹道又一位“后起之类秀”。而他们大部分文字又都是另类文学和无病呻吟那一类,中国的文学在哪里,――已被市场占据。只要是能识字,会写文章的人,千方百计的弄本小说出来壮壮名气。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横行的时代,网络作家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作家,只能称之为“写手。”也许因为大部分作者只写过一本书就“江郎才尽”了,又或者是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文字了,写到一半只能作罢。

上面的话让我想到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广告牌下面有十个人躲雨,如果广告牌掉下来砸死十个人,那么里面肯定有九个人会写文章。

到底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大家还是好好想一想吧!中国的应试教育让更多人失去梦想失去方向。那些未进入大学的文学青年们,他们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梦想,他们没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文学梦,所以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作家”们。他们以他们自己的那些不太成熟的文字和不太灵活的(文字组成词语)词语组成句子来填充自己的内心,他们渴望发展,但谁给他们机会。

郭获明、韩寒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所以他们已经在文学上立足并留下脚印。但我们如果都沿着他们留下来的足迹走那条路,未必走的通。看看当今的文学市场吧,已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占据。并不能称为文学。那些写那些东西的中国的应试教育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

期中考试卷发下来,语文考的不好,刚够及格的分数,究其原因,作文分数极少。在看作文分数的时候,我突然很想骂人,但又不得不为自己感到悲哀。我的作文不至于差到这种程度。终于,终于知道,考场上,无论你有怎样的才思,总是发挥不到极至的。于是我发现人才在这里被埋没被毁灭,我无限愤慨。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但是深受应试教育其害的我,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又或者说一个决心走文学这条路的人。我应该为其说几句话的。首先我说明一下,我是一个文科生,成绩不大好。只对写作感兴趣,我曾一度放弃学习而专心写作,想着以后就走这条路。但是,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如果不通过应试考核,我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是的,如果不参加考试继续学习深造,即使成了什么作家,也是平庸的一代,因为这个世界,这社会就是这样。

高考是一个阶梯,是一个分流。我们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考大学并非文学的出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选择中文系,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学我们是一定要上的,换句话说,大学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辛辛苦苦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借助这该死的应试教育来完成梦想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格式化、禁固。无论干什么,我们非上大学不可,因为这是一个要文凭的时代。

新概念大赛固然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我们借助它更容易达到目的,完成心中的梦想,但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像郭获明、韩寒一样,他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也许没他们那么幸运,所以我们很可能被淘汰。另外,新概念也没有指出一条路来让他们走,它只是给了人们一次机会或者说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或者说是给了人们一个衡量自己的机会。它没有告诉人们文学的方向在哪里,该怎么走,可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只有靠它来证明自己,靠他来让人们认识自己,仅此而已,够吗?

到现在依然有一个疑问,中国人在文学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文人,文学青年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改变历史。我不懂,是中国人太习惯平静安稳的生活了吗?他们只想以文自娱吗?我想不尽全是,那些积极的作家,诗人们忙着在自己国家里拿这个奖那个奖,为什么眼光不放远点去拿那个国际奖。

中国人的思想被禁固了,被格式化了,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喜欢什么事都要按规矩。中国人不笨,中国人也不是没才华,只是他们也和我们这些无名者一样,在文学路上迷惘了,失去了方向。

我在默哀,为自己默哀,为现代文学默哀。现在的作家,诗人太多了,随便在书架上翻本书,看看书名,看看作者,不禁感叹道又一位“后起之类秀”。而他们大部分文字又都是另类文学和无病呻吟那一类,中国的文学在哪里,――已被市场占据。只要是能识字,会写文章的人,千方百计的弄本小说出来壮壮名气。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横行的时代,网络作家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作家,只能称之为“写手。”也许因为大部分作者只写过一本书就“江郎才尽”了,又或者是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文字了,写到一半只能作罢。

上面的话让我想到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广告牌下面有十个人躲雨,如果广告牌掉下来砸死十个人,那么里面肯定有九个人会写文章。

到底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大家还是好好想一想吧!中国的应试教育让更多人失去梦想失去方向。那些未进入大学的文学青年们,他们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梦想,他们没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文学梦,所以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作家”们。他们以他们自己的那些不太成熟的文字和不太灵活的(文字组成词语)词语组成句子来填充自己的内心,他们渴望发展,但谁给他们机会。

郭获明、韩寒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所以他们已经在文学上立足并留下脚印。但我们如果都沿着他们留下来的足迹走那条路,未必走的通。看看当今的文学市场吧,已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占据。并不能称为文学。那些写那些东西的中国的应试教育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

期中考试卷发下来,语文考的不好,刚够及格的分数,究其原因,作文分数极少。在看作文分数的时候,我突然很想骂人,但又不得不为自己感到悲哀。我的作文不至于差到这种程度。终于,终于知道,考场上,无论你有怎样的才思,总是发挥不到极至的。于是我发现人才在这里被埋没被毁灭,我无限愤慨。

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但是深受应试教育其害的我,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又或者说一个决心走文学这条路的人。我应该为其说几句话的。首先我说明一下,我是一个文科生,成绩不大好。只对写作感兴趣,我曾一度放弃学习而专心写作,想着以后就走这条路。但是,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坎坷的路。如果不通过应试考核,我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是的,如果不参加考试继续学习深造,即使成了什么作家,也是平庸的一代,因为这个世界,这社会就是这样。

高考是一个阶梯,是一个分流。我们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考大学并非文学的出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也不一定会选择中文系,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学我们是一定要上的,换句话说,大学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辛辛苦苦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借助这该死的应试教育来完成梦想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格式化、禁固。无论干什么,我们非上大学不可,因为这是一个要文凭的时代。

新概念大赛固然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我们借助它更容易达到目的,完成心中的梦想,但事实摆在面前,我们不能像郭获明、韩寒一样,他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也许没他们那么幸运,所以我们很可能被淘汰。另外,新概念也没有指出一条路来让他们走,它只是给了人们一次机会或者说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或者说是给了人们一个衡量自己的机会。它没有告诉人们文学的方向在哪里,该怎么走,可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只有靠它来证明自己,靠他来让人们认识自己,仅此而已,够吗?

到现在依然有一个疑问,中国人在文学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文人,文学青年那么多,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改变历史。我不懂,是中国人太习惯平静安稳的生活了吗?他们只想以文自娱吗?我想不尽全是,那些积极的作家,诗人们忙着在自己国家里拿这个奖那个奖,为什么眼光不放远点去拿那个国际奖。

中国人的思想被禁固了,被格式化了,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喜欢什么事都要按规矩。中国人不笨,中国人也不是没才华,只是他们也和我们这些无名者一样,在文学路上迷惘了,失去了方向。

我在默哀,为自己默哀,为现代文学默哀。现在的作家,诗人太多了,随便在书架上翻本书,看看书名,看看作者,不禁感叹道又一位“后起之类秀”。而他们大部分文字又都是另类文学和无病呻吟那一类,中国的文学在哪里,――已被市场占据。只要是能识字,会写文章的人,千方百计的弄本小说出来壮壮名气。

网络是一个好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横行的时代,网络作家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作家,只能称之为“写手。”也许因为大部分作者只写过一本书就“江郎才尽”了,又或者是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文字了,写到一半只能作罢。

上面的话让我想到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广告牌下面有十个人躲雨,如果广告牌掉下来砸死十个人,那么里面肯定有九个人会写文章。

到底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大家还是好好想一想吧!中国的应试教育让更多人失去梦想失去方向。那些未进入大学的文学青年们,他们只能靠自己来完成梦想,他们没有更好的学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文学梦,所以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畸形的“作家”们。他们以他们自己的那些不太成熟的文字和不太灵活的(文字组成词语)词语组成句子来填充自己的内心,他们渴望发展,但谁给他们机会。

郭获明、韩寒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所以他们已经在文学上立足并留下脚印。但我们如果都沿着他们留下来的足迹走那条路,未必走的通。看看当今的文学市场吧,已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占据。并不能称为文学。那些写那些东西的

应试教育

(一)

学理,文科类科目理应置于一边。所以一日下来,数理化生;所以何谓政治,何为哲学,我们大可以闹腾贫嘴;所以,政治考试可以潇洒地提前交卷。。。类似之事太多,只因高考。

昨日参加政治考试,因初中三年被教训“不得提前出考场”原则,我冥然兀坐。而在教室外渐已喧嚷的人声中,我开始上文的联想,并第一次对应试教育失望。

或许是叛逆心理作祟,我们对这个世界并不满意,对教育体制不满意。与之作对,冷眼旁观,被迫接受,而最终必得接受现实,继续埋身题海。或许是期望太高了,想象中的世界没有任何瑕疵,与现实一比照,失望接踵而来。倘若想象世界得以实现,那一天还是会出现新的失望。因此,失望在所难免,不应苛求,不应完美主义。

此时我们发现不完美,感到失望之余仍应持积极态度去相信:终有一日这些不完美会变得完美。

(二)

在公车上听到老婆婆对补课的抱怨。

“我孙子十三岁,没一天放假的,星期六上三个补习班。我女儿忒厉害了,不让孩子休息,暑假里还让小孩读书,都不让他来乡下玩几天。。。”

回忆自己幼时,因在农村,我们的娱乐无非是与田野有关。捉迷藏,荡秋千,玩游戏,原先朴素的原始的经历与城里孩子相比,还真是幸福多了。只是长大后,发现周围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弹琴,绘画,书法,好生羡慕并不免产生悔意:为何爸妈没有培养我呢,想再学却已晚了。

念及老婆婆的言语,真是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各种特长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如此一来便有些纠结:父母为培养孩子是否应该以牺牲孩子欢乐为代价?类似的还有:我们是否应该为应试而抛弃一些爱好卧薪尝胆呢?

孩子有爱好糖果的天性,因此我们不舍欢乐。即使在卧薪尝胆之时,我们依旧不甘,不干舍弃,不甘被迫。但没有舍弃便没有获得,与其在纠结中度日,不如狠下心痛快了结。我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徘徊不前没有结果!

只是紧接又出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要什么”。在紧张学习过程中,我们无暇亦无心去思考。在争分夺秒,与分数肉搏之下,我们渐成习惯:需要被管理,被监督,被催促。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自觉心。而在难得思考之中,也因尚未成熟的心智,无法辨清何方是岸,何方是水。所以才需要教育吧,一种更本真的教育,作为指引方向的灯塔。只是可惜,应试教育恰恰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指导性。以分数作为标准,这没有错,只是在太强调标准之后,所有事只为终极目的便将教育扭曲,将学生打造成考试机器。或许如今并非产生多大坏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没多大好影响。

教育,以标准(分数)为首;

学生,以标准答案为是;

那么唯分是图的孩子们,你还指望他们如何创新呢?

当然,唯分是图并不仅仅由教育体制决定,内因还是在于我们自己。倘若大家都有庄子的翅膀,飞离尘俗,这些俗物又怎会成为羁绊?葆有一颗平和之心,不再汲汲于分数便不会为其压制吧。但又为何非要认定这便是压制呢?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你便能乘着任何方向的风去向远方。

如此一来,关键在于心态。

虞美人.应试教育

虞美人.应试教育

读书生涯何时了

学费交多少

考试昨天不及格

受罚学生一个又一个

应试教育没改变

只是名字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夜之间白了头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到了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到了晚清时成了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虽然现在废除了科举,但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也一样吗?

八股文,破题,承题都有规定好的条条框框,根本就没有创造性,现在的作文也有字数、扣题、文体的一些硬性规定;回首过去,孔乙己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八股取仕的考场上名落孙山,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就连蒲松龄,戴震这样名垂于世的文学家、哲学家都未能考取进土;面对现在是一张考卷定成败的时代,有的人才可能因故会发挥不出来,成了漏网之鱼。国家因此少了许多有为之士;有些即使考上了,也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

在这知识的时代里,要知道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是应试教育却紧紧束缚了我们的创造性,作文成了新八股,学习靠记硬背,如此的教育,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吗?

当我们看到日本人也能拿几个诺贝尔奖时,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就不汗颜吗?就算是汗颜,恐怕中国再过几十年也不会有诺贝尔奖得主吧!制度一日期不改,素质教育就一日不能落到实处,中国的教育显然不能再墨守“三日考场”观念要更新,体制要改革,从根本上革除应试弊端,改变高考指挥棒效应。

可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了,但结果怎么样?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或者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肆无忌惮地搞“应试教育”这由上而下的改革谁在进行呢/听着中国先后喊出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面对一叠叠的试卷,才知道什么叫“可望而不可及”,这究竟是为什么?原来有的学校因为实行“素质教育”学生成绩,升学率,优秀率一落千丈。怎样才能即没有应试的弊端,又不会影响升学率,优秀率呢?

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李林子在《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提出:建立一套与现行教育休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质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竞争,并由市场(学生、拓生单位)调节,提高教育质量。

应试教育

金戈为其折戟,

铁马为之沉沙。

鸿雁悄悄落,

听闻云间雷霍霍。

起起堕堕间,

几多?几多?

难休止。

日夕暮时

雨帘错,

欲哭时

镜中髻白两鬓灰。

诺!诺!

潮起潮落,

今生江上几人还?

默了情,

幽幽湖畔柳香,

钓尽渔火坐船眠。

不知义

锈枷冷锁,

沙场寒

空此恨!

剑指应试教育

对于应试教育的批评声,已经喧嚣多年了。而中央的政策,也颇有改革应试教育之势。然而,一个现实却是: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所以,今天面对我们在一年之后就要经受高考洗礼的同学们,我想谈谈应试教育。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名言。但现实却是,一千份考题却只有一个答案。

周国平先生是着名的哲学家、作家,曾有一个中学生拿着他写的《面对苦难》的阅读题去找他做,周国平面对许多考题,完全不知道如何解答,最后对照标准答案批改,几乎不及格。我想,人各有异,阅读的感悟自然不同。可是标准答案却把人们禁锢在一个思想的牢笼里,要求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想法。挪威有一个政治家说过“人们都要求言论自由,却不知道自己还有思想的自由”,难道我们要丢弃最为宝贵的思想自由吗?在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有创新意识,有独立见解,太难了。此个人之悲乎?国家之悲乎?

一个人在青年时期,是思维最活跃也是思维还未定型的时期。而这时,应试教育却要向我们灌输无数的定式:答数学题的定式、答生物题的定式等等。万一跳出这个圈子,分数就会对你“横眉冷对”。这样,我们的思维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最后墨守成规。思想决定人格、决定行动,丢失了自己的思想,也就丢失了自己。这样的人,你可以随便说他是什么,一种职位、一种角色或是执行某项事务的机器,而唯独不是他自己。我不知道,对于一个独立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更悲哀的事?

众所周知的文学大师郭沫若,在求学期间成绩平平,语文等文科成绩还很差,相反理科成绩倒较为优秀。我只能说,郭老实在是幸运!假如他生在今日,必当利用节假日补语文,报奥数班,日日挑灯夜战,翱翔于题海之间。文理分科时自然而然的报理科,上大学时再挑选一个热门的专业,最后选一项凑合的工作终其一生。至此,一位历史上的文学大师陨落了、社会上又平添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平庸之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还有多少人才是这样被活生生的抹杀、有多少可以影响历史、纵横捭阖的人物因此而沦落到日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市民!

上帝是公平的,人人皆有天才。在座之诸位,身体中都有一个天才的灵魂。而如今呢?也许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学习的天才,可是我们却要求百分之百的人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应试上。是的,回过头来一看,我们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应付考试。假如人们拿出一点时间发展自己的天才,也许取得的成就已经非凡了,可大多数的人却都在挥掷着大把的青春去弥补自己的短处。天才不会永远等待你去发掘。你无视它,它何必等你至耄耋之年?

应试教育要让人们知道,有谁是所谓的第一,有谁是所谓的倒数第一;有谁是所谓的胜利者,有谁是所谓的失败者。有谁注定成功,有谁注定失败。它用一个虚名,把我们都耍了。

回老家后,我和我初中的朋友们在一起玩。不知怎么说着说着,就有人调恺道“李建,你是我们这里面最笨的了。”李建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成绩倒数,现在已经开始打工了。我原本以为他回反驳别人的话,没想到。李建垂下头,憋了半天说道一句:“我是有点笨。但,不管怎么的,我也是你们中最早赚钱的啊。”这又引起了其他人的大笑。看着我的兄弟,我为此感到痛心。应试教育让我最好的朋友深信,他自己是个笨蛋、是个失败者。有了什么特别好看的书,我也会向他推荐。但李建最常跟我说的是“泽的,看书这样的事都是你们这样的人干的。我就不必了吧。”——是谁毁了我的朋友?

悲哉我中国少年,哀哉我少年中国!应试教育抹杀了人的天性,扼杀了人的天才,把人推向了一条平庸之路。

那我们无能为力了吗?只能坐以待毙吗?

其实,生活中像是有一架巨大的天平: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在现实的托盘上,往往是家人老师的期望、别人的不理解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理想的托盘上,常常只有我们自己孤军奋战。想要维持这家天平的平衡,需要我们既有理想主义,又同时敢于面对现实。

但,面对现实不是要匍匐在现实脚下,适应现实也绝不是要改变一个人最内核的东西。我们要有理想主义,要坚持信念。是的,也许理想主义者会如泰勒斯般摔的很惨并受到嘲笑。但,一个没有理想主义者的社会,势必是一个完蛋的社会。一个没有理想主义的人,势必是一个平庸的人。宇宙演化亿万年而赐予我们灵性,不是仅仅让我们用那灵性去谋饭碗的。人脑的价值除了做题,还可以思考。思考现状,思考出路。

当然。还请诸君不要以为我是鼓励大家放弃学习,我所希望的是大家用另一条路走向应试教育所希望的那个终点。那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请相信,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这几乎是所有哲学家的共识,我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可否用这两项本能去征服应试教育呢?

事实证明,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在与这个体制抗争的人,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上网查“一名北大女孩给周国平的信”,希望大家能够看看。当然,举一个就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陈凤池,山东省的理科状元,我们学校的才子。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上网或者看电视,高考前还起来看欧冠赛,但却一样取得了成功。我相信,天才的成分一定有,但他也一定充分利用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请不要忘记:求知欲、好奇心是本能,不是天才,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好它。如果你感受不到它,那是应试教育已经把它掩盖了。回首一下你的童年,你就会真切的相信他们的存在。我们要重新挖掘它们。

我也承认,这是一条铤而走险的路,因为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但为了某些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铤而走险也是值得的。况且,即使失败了,我们也是失败的殉道者,而不是成功的懦夫。

如果本文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我实在是欣慰之极!谢谢大家!

烟台一中高二:oldfish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