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书爽利。切成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时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傅雷中学初一:马时杰

倔强的老师,从而说到我所在的学校

作文,在我这个学校一向是可有可不有的存在,时不时还装拨作样的搞点作文比赛!呵呵,真是不笑语啊,不笑语。

我们班老师很倔强!去年有部电影叫做《倔强的萝卜》,可能我们班的老师比这萝卜还倔强!作文嘛,我承认我们老师绝对是“普遍型”的老师,要写作文时,给个提纲,呵呵,那个老师不给提纲?能不依靠老师给出的提纲写出好的作文的学生能有几个???但是,给的提纲不管是什么题材的,还是那点要求,还是那点建议,真是有点无语了,呵呵,就不能换个比较“活”点的提纲吗?让人看了觉得提纲“死死”的,根本提不起写作文的那股劲儿!

还有就是作文要求,语文课本上写的要求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可是我们老师偏偏就“逆天而行”,就拿其中一篇作文来说,要求是写亲近大自然的,可以选择4个方向来进行写作,分别是:

1.对大自然的赞美

2.你所了解的大自然的奥秘

3.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倡议与措施

4.亲近自然的往事

知道我们老师怎么说的吗?她说:“同学们,这就是一篇我们经常写过的作文,我们以前写过家乡的XX,还有我爱我家乡的XX,等等等等,这就是一篇写景的文,你可以根据你以前写的作文进行修改,但是不许完完全全的抄进去。可怕的是,我们老师还说:“你们也可以把写我们的名族广场的那篇作文修改后写成这篇作文。

晕倒啊!!!

看出弊端了么?

明明要求是给了你明确的方向,你偏偏往别的地方走,喊你去南你偏偏去北!真是让我有点无语。

我试着按照第一个方向来写,写得不好,但这只是打草稿,我们老师写一篇作文时都会先让我们打草稿,这点我还是蛮认可的,毕竟好的文章是从草稿中修改而来。后来就要把草稿修改,写作文了,我大胆的去找老师理论,她将错就错,就说你也可以写上面的,也可以写我说的,我不想还击了,跟老师作对没有什么好下场,要是真的争起来老师肯定会”倚老卖老”。

反正老师就是这么倔强!

语文嘛,我承认我们老师的确不行,但这件事我也不会再埋怨老师了,我们老师语文程度顶多是个大学水平,不能说是优秀,但是我们这里还是个很落后的县城,还不能与时代共同进步,师资力量自然是不行的,我们老师上课时经常会读错字的发音,有些极为简单的字也会读错,有时候会把家乡话和普通话融为一体,创造出”新的读音”。经常是在老师领读课文时我们在纠错。

而作文这方面,我们老师居然在误导我们!

她对于抄作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发起飙来也是一副“假装在城下喊喊,进城要点东西就出来了”的样子,我们老师仍为我们写作文根本不行,还说了一句让我觉得这个老师“不配当老师”的话:“你们整天抄作文,到了考试怎么办?所以说你们必须要把各种类型的作文必须背一篇在心里,最好是那些作文选上的作文,到时候就不用慌不会写了,你写了至少还得几分,你不写就一分也不得,写个题目还给你分哪!”

看看,我们班的作文为何会这么令人无语?是老师的错还是我们这些学生的错?两者皆有,但从一年级开始,我们老师就没对作文重视过,纯粹是“谁写的长谁就是王道”,我曾写了一篇流水账,是二年机写的,写的很长很长,被老师表扬,那时我还洋洋得意,到现在我真是觉得我写了不知道多少垃圾!

我们星期五有两节作文课,都被老师当做语文课来使用,也没人敢向老师提意见,但是我估计就算真的上了作文课我们老师也讲不出什么。

我敢凭自己的良心说:“我从出生到现在,在学校里只上过一节作文课,还是领导来视察我们老师才上的,就将了一个人物的描写,然后就让我们自己写了,这些我在作文兴趣班都学过了,而在作文兴趣班的教我作文的老师,如今成了我在这所学校的校长,她上的课我飞非常喜欢听,上课都用标准的普通话,她现在教我们的品德课,而她上课到下课我们都仿佛只有一下子,一节四十分钟的课能让我们感到好想仅仅只有十多分钟,都还想上下去,这种的教师在我的眼中是成功的,老师就是我们在学习中的一个指导,有的指导指导的干巴巴,没有一点生气,有的指导知道得有血有肉,让人听了还想听,这两种无论是谁都会选择后者,后者比前者更具有魅力。

我们学校一向是“大局为重”,语文数学英语,只要这三门功课能搞好就行,其他的课程一概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有也可无,许多课程都被语文或者数学代替,唉,难道人一生当中进学校只是为了学语文数学还有英语吗?

我们的学习啊,还很落后!

作文,请补上三堂课

一、发现父母

自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主打后,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趣的是,一方面要求考生感情真挚,缘情造文,另一方面却是考生因文造情,读得阅卷老师直起鸡皮疙瘩。据说有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父母离异。感情真挚其实需要发现值得感动的东西并感动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发现和表达同样重要。要做到这点,不妨从他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忽略的父母入手。

对于父母,我们的一些学生已很陌生,在他们眼里,父母近乎供养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痛苦不已的学习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作文外,发现父母就思想教育上更显得必要。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绝非易事,对父母的习以为常,也就扼杀了他们发现的敏感与力度。所以,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唤醒他们麻木的神经,找到感情共鸣的琴弦。譬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契机,在学生感动于史铁生的母亲的同时,回忆各自母亲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再譬如通过调查生日入手,询问他们对父母生日的了解,并说明每个生命的生日,都是父母亲的灾难日;再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要学生为父母干点什么,让他们反思一年从头到尾父母为他们干了多少,还要承担他们的不满与不屑……诸如此类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的伟大,庸碌的光芒,让他们发现父母尊严地生活,高贵地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动,倾诉或表达也就有了可能,或语言,或文字,甚至行动。对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真挚倾注在文字上,把心灵温柔的真诚的一面,自然地表现,像水一样的清澈,像云一样的自由。但以父母为题材,若拘泥于亲生父母往往难以写好。其实,感情真挚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事实,高考并不排斥虚构想象,这给契合话题带来很大的周旋空间。如今年陕西与云南的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父亲,我爱你》,一个写父亲进城后仍保留农村时的思维方式的几个片段,一个写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大变而女儿期待父亲“回来”的故事,两篇都很动人,尤其是后者,字字情,声声泪,然而也更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发现父母,重在培育一颗善良细腻的心,重在让感动地表达成为习惯。

二、开发文本

对高考而言,文本的低用率有目共睹,时下极流行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就作文看,同样是一方面学生恨不得掘地三尺,挖出契合话题的材料;另一方面却是对文本视而不见,坐在金山上哭穷。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作文的走俏,文本的利用率稍有提高,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荆轲、项羽等近乎用烂用臭的历史人物为文本争了口气,但样式单一、生般硬套、翻来覆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开发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这种利用方式,还要积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发挥文本在作文上的作用。

今年浙江的作文为“人文素养和发展”,公认较难,但能否从教材找到与之匹配的内容?稍作搜索,你也许会想到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史怀哲的《我的呼吁》,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等等,它们似乎和人文都有密切的关系。那怎么和话题挂钩?以《宽容序言》为例,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话题,缺乏宽容的人文关怀,留给世界的只有贫瘠与杀戮,只有黑暗与流血;再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时至今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现实依旧严峻,究其原因,经济的发展其实没有相应地提升人文素质,繁华的背后依然荒凉,强大的背后仍旧萎靡。这两个例子可以单独成篇,由各自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把两者合起来,一正一反,解读话题。这样利用文本和单纯地写历史人物相比,以文本为思维的原点,由一点散发出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想象,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文本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先是缺乏意识,再是从材料的发现到合理的打磨仍需一定的操练。而如何操练,不妨从简单的话题入手,如今年福建的作文就是纯种的历史人物,再升级话题,从词语到短语再到判断,要求学生必须从文本入手,或启发思维,或整合材料,或丰富想象,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当然,利用文本并非禁锢学生思维,在一棵树上吊死,文本只是一个“点”,还有一个“面”需要打造。

三、发展爱好

据笔者观察,学生很少把爱好带进作文。爱好体育,笔下没有一点体育内容;爱好音乐一、发现父母

自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主打后,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趣的是,一方面要求考生感情真挚,缘情造文,另一方面却是考生因文造情,读得阅卷老师直起鸡皮疙瘩。据说有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父母离异。感情真挚其实需要发现值得感动的东西并感动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发现和表达同样重要。要做到这点,不妨从他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忽略的父母入手。

对于父母,我们的一些学生已很陌生,在他们眼里,父母近乎供养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痛苦不已的学习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作文外,发现父母就思想教育上更显得必要。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绝非易事,对父母的习以为常,也就扼杀了他们发现的敏感与力度。所以,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唤醒他们麻木的神经,找到感情共鸣的琴弦。譬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契机,在学生感动于史铁生的母亲的同时,回忆各自母亲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再譬如通过调查生日入手,询问他们对父母生日的了解,并说明每个生命的生日,都是父母亲的灾难日;再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要学生为父母干点什么,让他们反思一年从头到尾父母为他们干了多少,还要承担他们的不满与不屑……诸如此类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的伟大,庸碌的光芒,让他们发现父母尊严地生活,高贵地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动,倾诉或表达也就有了可能,或语言,或文字,甚至行动。对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真挚倾注在文字上,把心灵温柔的真诚的一面,自然地表现,像水一样的清澈,像云一样的自由。但以父母为题材,若拘泥于亲生父母往往难以写好。其实,感情真挚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事实,高考并不排斥虚构想象,这给契合话题带来很大的周旋空间。如今年陕西与云南的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父亲,我爱你》,一个写父亲进城后仍保留农村时的思维方式的几个片段,一个写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大变而女儿期待父亲“回来”的故事,两篇都很动人,尤其是后者,字字情,声声泪,然而也更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发现父母,重在培育一颗善良细腻的心,重在让感动地表达成为习惯。

二、开发文本

对高考而言,文本的低用率有目共睹,时下极流行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就作文看,同样是一方面学生恨不得掘地三尺,挖出契合话题的材料;另一方面却是对文本视而不见,坐在金山上哭穷。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作文的走俏,文本的利用率稍有提高,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荆轲、项羽等近乎用烂用臭的历史人物为文本争了口气,但样式单一、生般硬套、翻来覆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开发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这种利用方式,还要积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发挥文本在作文上的作用。

今年浙江的作文为“人文素养和发展”,公认较难,但能否从教材找到与之匹配的内容?稍作搜索,你也许会想到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史怀哲的《我的呼吁》,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等等,它们似乎和人文都有密切的关系。那怎么和话题挂钩?以《宽容序言》为例,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话题,缺乏宽容的人文关怀,留给世界的只有贫瘠与杀戮,只有黑暗与流血;再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时至今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现实依旧严峻,究其原因,经济的发展其实没有相应地提升人文素质,繁华的背后依然荒凉,强大的背后仍旧萎靡。这两个例子可以单独成篇,由各自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把两者合起来,一正一反,解读话题。这样利用文本和单纯地写历史人物相比,以文本为思维的原点,由一点散发出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想象,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文本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先是缺乏意识,再是从材料的发现到合理的打磨仍需一定的操练。而如何操练,不妨从简单的话题入手,如今年福建的作文就是纯种的历史人物,再升级话题,从词语到短语再到判断,要求学生必须从文本入手,或启发思维,或整合材料,或丰富想象,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当然,利用文本并非禁锢学生思维,在一棵树上吊死,文本只是一个“点”,还有一个“面”需要打造。

三、发展爱好

据笔者观察,学生很少把爱好带进作文。爱好体育,笔下没有一点体育内容;爱好音乐一、发现父母

自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主打后,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趣的是,一方面要求考生感情真挚,缘情造文,另一方面却是考生因文造情,读得阅卷老师直起鸡皮疙瘩。据说有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父母离异。感情真挚其实需要发现值得感动的东西并感动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发现和表达同样重要。要做到这点,不妨从他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忽略的父母入手。

对于父母,我们的一些学生已很陌生,在他们眼里,父母近乎供养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痛苦不已的学习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作文外,发现父母就思想教育上更显得必要。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绝非易事,对父母的习以为常,也就扼杀了他们发现的敏感与力度。所以,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唤醒他们麻木的神经,找到感情共鸣的琴弦。譬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契机,在学生感动于史铁生的母亲的同时,回忆各自母亲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再譬如通过调查生日入手,询问他们对父母生日的了解,并说明每个生命的生日,都是父母亲的灾难日;再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要学生为父母干点什么,让他们反思一年从头到尾父母为他们干了多少,还要承担他们的不满与不屑……诸如此类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的伟大,庸碌的光芒,让他们发现父母尊严地生活,高贵地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动,倾诉或表达也就有了可能,或语言,或文字,甚至行动。对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真挚倾注在文字上,把心灵温柔的真诚的一面,自然地表现,像水一样的清澈,像云一样的自由。但以父母为题材,若拘泥于亲生父母往往难以写好。其实,感情真挚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事实,高考并不排斥虚构想象,这给契合话题带来很大的周旋空间。如今年陕西与云南的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父亲,我爱你》,一个写父亲进城后仍保留农村时的思维方式的几个片段,一个写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大变而女儿期待父亲“回来”的故事,两篇都很动人,尤其是后者,字字情,声声泪,然而也更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发现父母,重在培育一颗善良细腻的心,重在让感动地表达成为习惯。

二、开发文本

对高考而言,文本的低用率有目共睹,时下极流行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就作文看,同样是一方面学生恨不得掘地三尺,挖出契合话题的材料;另一方面却是对文本视而不见,坐在金山上哭穷。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作文的走俏,文本的利用率稍有提高,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荆轲、项羽等近乎用烂用臭的历史人物为文本争了口气,但样式单一、生般硬套、翻来覆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开发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这种利用方式,还要积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发挥文本在作文上的作用。

今年浙江的作文为“人文素养和发展”,公认较难,但能否从教材找到与之匹配的内容?稍作搜索,你也许会想到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史怀哲的《我的呼吁》,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等等,它们似乎和人文都有密切的关系。那怎么和话题挂钩?以《宽容序言》为例,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话题,缺乏宽容的人文关怀,留给世界的只有贫瘠与杀戮,只有黑暗与流血;再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时至今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现实依旧严峻,究其原因,经济的发展其实没有相应地提升人文素质,繁华的背后依然荒凉,强大的背后仍旧萎靡。这两个例子可以单独成篇,由各自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把两者合起来,一正一反,解读话题。这样利用文本和单纯地写历史人物相比,以文本为思维的原点,由一点散发出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想象,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文本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先是缺乏意识,再是从材料的发现到合理的打磨仍需一定的操练。而如何操练,不妨从简单的话题入手,如今年福建的作文就是纯种的历史人物,再升级话题,从词语到短语再到判断,要求学生必须从文本入手,或启发思维,或整合材料,或丰富想象,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当然,利用文本并非禁锢学生思维,在一棵树上吊死,文本只是一个“点”,还有一个“面”需要打造。

三、发展爱好

据笔者观察,学生很少把爱好带进作文。爱好体育,笔下没有一点体育内容;爱好音乐一、发现父母

自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主打后,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趣的是,一方面要求考生感情真挚,缘情造文,另一方面却是考生因文造情,读得阅卷老师直起鸡皮疙瘩。据说有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父母离异。感情真挚其实需要发现值得感动的东西并感动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发现和表达同样重要。要做到这点,不妨从他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忽略的父母入手。

对于父母,我们的一些学生已很陌生,在他们眼里,父母近乎供养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痛苦不已的学习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作文外,发现父母就思想教育上更显得必要。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绝非易事,对父母的习以为常,也就扼杀了他们发现的敏感与力度。所以,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唤醒他们麻木的神经,找到感情共鸣的琴弦。譬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契机,在学生感动于史铁生的母亲的同时,回忆各自母亲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再譬如通过调查生日入手,询问他们对父母生日的了解,并说明每个生命的生日,都是父母亲的灾难日;再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要学生为父母干点什么,让他们反思一年从头到尾父母为他们干了多少,还要承担他们的不满与不屑……诸如此类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的伟大,庸碌的光芒,让他们发现父母尊严地生活,高贵地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动,倾诉或表达也就有了可能,或语言,或文字,甚至行动。对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真挚倾注在文字上,把心灵温柔的真诚的一面,自然地表现,像水一样的清澈,像云一样的自由。但以父母为题材,若拘泥于亲生父母往往难以写好。其实,感情真挚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事实,高考并不排斥虚构想象,这给契合话题带来很大的周旋空间。如今年陕西与云南的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父亲,我爱你》,一个写父亲进城后仍保留农村时的思维方式的几个片段,一个写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大变而女儿期待父亲“回来”的故事,两篇都很动人,尤其是后者,字字情,声声泪,然而也更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发现父母,重在培育一颗善良细腻的心,重在让感动地表达成为习惯。

二、开发文本

对高考而言,文本的低用率有目共睹,时下极流行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就作文看,同样是一方面学生恨不得掘地三尺,挖出契合话题的材料;另一方面却是对文本视而不见,坐在金山上哭穷。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作文的走俏,文本的利用率稍有提高,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荆轲、项羽等近乎用烂用臭的历史人物为文本争了口气,但样式单一、生般硬套、翻来覆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开发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这种利用方式,还要积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发挥文本在作文上的作用。

今年浙江的作文为“人文素养和发展”,公认较难,但能否从教材找到与之匹配的内容?稍作搜索,你也许会想到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史怀哲的《我的呼吁》,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等等,它们似乎和人文都有密切的关系。那怎么和话题挂钩?以《宽容序言》为例,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话题,缺乏宽容的人文关怀,留给世界的只有贫瘠与杀戮,只有黑暗与流血;再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时至今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现实依旧严峻,究其原因,经济的发展其实没有相应地提升人文素质,繁华的背后依然荒凉,强大的背后仍旧萎靡。这两个例子可以单独成篇,由各自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把两者合起来,一正一反,解读话题。这样利用文本和单纯地写历史人物相比,以文本为思维的原点,由一点散发出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想象,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文本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先是缺乏意识,再是从材料的发现到合理的打磨仍需一定的操练。而如何操练,不妨从简单的话题入手,如今年福建的作文就是纯种的历史人物,再升级话题,从词语到短语再到判断,要求学生必须从文本入手,或启发思维,或整合材料,或丰富想象,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当然,利用文本并非禁锢学生思维,在一棵树上吊死,文本只是一个“点”,还有一个“面”需要打造。

三、发展爱好

据笔者观察,学生很少把爱好带进作文。爱好体育,笔下没有一点体育内容;爱好音乐一、发现父母

自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主打后,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趣的是,一方面要求考生感情真挚,缘情造文,另一方面却是考生因文造情,读得阅卷老师直起鸡皮疙瘩。据说有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父母离异。感情真挚其实需要发现值得感动的东西并感动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发现和表达同样重要。要做到这点,不妨从他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忽略的父母入手。

对于父母,我们的一些学生已很陌生,在他们眼里,父母近乎供养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痛苦不已的学习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作文外,发现父母就思想教育上更显得必要。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绝非易事,对父母的习以为常,也就扼杀了他们发现的敏感与力度。所以,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唤醒他们麻木的神经,找到感情共鸣的琴弦。譬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契机,在学生感动于史铁生的母亲的同时,回忆各自母亲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再譬如通过调查生日入手,询问他们对父母生日的了解,并说明每个生命的生日,都是父母亲的灾难日;再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要学生为父母干点什么,让他们反思一年从头到尾父母为他们干了多少,还要承担他们的不满与不屑……诸如此类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的伟大,庸碌的光芒,让他们发现父母尊严地生活,高贵地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动,倾诉或表达也就有了可能,或语言,或文字,甚至行动。对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真挚倾注在文字上,把心灵温柔的真诚的一面,自然地表现,像水一样的清澈,像云一样的自由。但以父母为题材,若拘泥于亲生父母往往难以写好。其实,感情真挚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事实,高考并不排斥虚构想象,这给契合话题带来很大的周旋空间。如今年陕西与云南的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父亲,我爱你》,一个写父亲进城后仍保留农村时的思维方式的几个片段,一个写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大变而女儿期待父亲“回来”的故事,两篇都很动人,尤其是后者,字字情,声声泪,然而也更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发现父母,重在培育一颗善良细腻的心,重在让感动地表达成为习惯。

二、开发文本

对高考而言,文本的低用率有目共睹,时下极流行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就作文看,同样是一方面学生恨不得掘地三尺,挖出契合话题的材料;另一方面却是对文本视而不见,坐在金山上哭穷。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作文的走俏,文本的利用率稍有提高,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荆轲、项羽等近乎用烂用臭的历史人物为文本争了口气,但样式单一、生般硬套、翻来覆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开发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这种利用方式,还要积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发挥文本在作文上的作用。

今年浙江的作文为“人文素养和发展”,公认较难,但能否从教材找到与之匹配的内容?稍作搜索,你也许会想到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史怀哲的《我的呼吁》,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等等,它们似乎和人文都有密切的关系。那怎么和话题挂钩?以《宽容序言》为例,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话题,缺乏宽容的人文关怀,留给世界的只有贫瘠与杀戮,只有黑暗与流血;再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时至今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现实依旧严峻,究其原因,经济的发展其实没有相应地提升人文素质,繁华的背后依然荒凉,强大的背后仍旧萎靡。这两个例子可以单独成篇,由各自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把两者合起来,一正一反,解读话题。这样利用文本和单纯地写历史人物相比,以文本为思维的原点,由一点散发出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想象,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文本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先是缺乏意识,再是从材料的发现到合理的打磨仍需一定的操练。而如何操练,不妨从简单的话题入手,如今年福建的作文就是纯种的历史人物,再升级话题,从词语到短语再到判断,要求学生必须从文本入手,或启发思维,或整合材料,或丰富想象,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当然,利用文本并非禁锢学生思维,在一棵树上吊死,文本只是一个“点”,还有一个“面”需要打造。

三、发展爱好

据笔者观察,学生很少把爱好带进作文。爱好体育,笔下没有一点体育内容;爱好音乐一、发现父母

自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主打后,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趣的是,一方面要求考生感情真挚,缘情造文,另一方面却是考生因文造情,读得阅卷老师直起鸡皮疙瘩。据说有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父母离异。感情真挚其实需要发现值得感动的东西并感动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发现和表达同样重要。要做到这点,不妨从他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忽略的父母入手。

对于父母,我们的一些学生已很陌生,在他们眼里,父母近乎供养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痛苦不已的学习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作文外,发现父母就思想教育上更显得必要。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绝非易事,对父母的习以为常,也就扼杀了他们发现的敏感与力度。所以,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唤醒他们麻木的神经,找到感情共鸣的琴弦。譬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契机,在学生感动于史铁生的母亲的同时,回忆各自母亲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再譬如通过调查生日入手,询问他们对父母生日的了解,并说明每个生命的生日,都是父母亲的灾难日;再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要学生为父母干点什么,让他们反思一年从头到尾父母为他们干了多少,还要承担他们的不满与不屑……诸如此类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的伟大,庸碌的光芒,让他们发现父母尊严地生活,高贵地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动,倾诉或表达也就有了可能,或语言,或文字,甚至行动。对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真挚倾注在文字上,把心灵温柔的真诚的一面,自然地表现,像水一样的清澈,像云一样的自由。但以父母为题材,若拘泥于亲生父母往往难以写好。其实,感情真挚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事实,高考并不排斥虚构想象,这给契合话题带来很大的周旋空间。如今年陕西与云南的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父亲,我爱你》,一个写父亲进城后仍保留农村时的思维方式的几个片段,一个写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大变而女儿期待父亲“回来”的故事,两篇都很动人,尤其是后者,字字情,声声泪,然而也更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发现父母,重在培育一颗善良细腻的心,重在让感动地表达成为习惯。

二、开发文本

对高考而言,文本的低用率有目共睹,时下极流行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就作文看,同样是一方面学生恨不得掘地三尺,挖出契合话题的材料;另一方面却是对文本视而不见,坐在金山上哭穷。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作文的走俏,文本的利用率稍有提高,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荆轲、项羽等近乎用烂用臭的历史人物为文本争了口气,但样式单一、生般硬套、翻来覆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开发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这种利用方式,还要积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发挥文本在作文上的作用。

今年浙江的作文为“人文素养和发展”,公认较难,但能否从教材找到与之匹配的内容?稍作搜索,你也许会想到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史怀哲的《我的呼吁》,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等等,它们似乎和人文都有密切的关系。那怎么和话题挂钩?以《宽容序言》为例,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话题,缺乏宽容的人文关怀,留给世界的只有贫瘠与杀戮,只有黑暗与流血;再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时至今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现实依旧严峻,究其原因,经济的发展其实没有相应地提升人文素质,繁华的背后依然荒凉,强大的背后仍旧萎靡。这两个例子可以单独成篇,由各自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把两者合起来,一正一反,解读话题。这样利用文本和单纯地写历史人物相比,以文本为思维的原点,由一点散发出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想象,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文本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先是缺乏意识,再是从材料的发现到合理的打磨仍需一定的操练。而如何操练,不妨从简单的话题入手,如今年福建的作文就是纯种的历史人物,再升级话题,从词语到短语再到判断,要求学生必须从文本入手,或启发思维,或整合材料,或丰富想象,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当然,利用文本并非禁锢学生思维,在一棵树上吊死,文本只是一个“点”,还有一个“面”需要打造。

三、发展爱好

据笔者观察,学生很少把爱好带进作文。爱好体育,笔下没有一点体育内容;爱好音乐一、发现父母

自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主打后,感情真挚作为一个评分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趣的是,一方面要求考生感情真挚,缘情造文,另一方面却是考生因文造情,读得阅卷老师直起鸡皮疙瘩。据说有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曾父母离异。感情真挚其实需要发现值得感动的东西并感动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发现和表达同样重要。要做到这点,不妨从他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忽略的父母入手。

对于父母,我们的一些学生已很陌生,在他们眼里,父母近乎供养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痛苦不已的学习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带有功利性的作文外,发现父母就思想教育上更显得必要。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绝非易事,对父母的习以为常,也就扼杀了他们发现的敏感与力度。所以,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唤醒他们麻木的神经,找到感情共鸣的琴弦。譬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契机,在学生感动于史铁生的母亲的同时,回忆各自母亲的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再譬如通过调查生日入手,询问他们对父母生日的了解,并说明每个生命的生日,都是父母亲的灾难日;再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要学生为父母干点什么,让他们反思一年从头到尾父母为他们干了多少,还要承担他们的不满与不屑……诸如此类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的伟大,庸碌的光芒,让他们发现父母尊严地生活,高贵地存在。

有了这样的感动,倾诉或表达也就有了可能,或语言,或文字,甚至行动。对作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真挚倾注在文字上,把心灵温柔的真诚的一面,自然地表现,像水一样的清澈,像云一样的自由。但以父母为题材,若拘泥于亲生父母往往难以写好。其实,感情真挚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事实,高考并不排斥虚构想象,这给契合话题带来很大的周旋空间。如今年陕西与云南的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父亲,我爱你》,一个写父亲进城后仍保留农村时的思维方式的几个片段,一个写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大变而女儿期待父亲“回来”的故事,两篇都很动人,尤其是后者,字字情,声声泪,然而也更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发现父母,重在培育一颗善良细腻的心,重在让感动地表达成为习惯。

二、开发文本

对高考而言,文本的低用率有目共睹,时下极流行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句美丽的谎言。就作文看,同样是一方面学生恨不得掘地三尺,挖出契合话题的材料;另一方面却是对文本视而不见,坐在金山上哭穷。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作文的走俏,文本的利用率稍有提高,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荆轲、项羽等近乎用烂用臭的历史人物为文本争了口气,但样式单一、生般硬套、翻来覆去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开发文本的过程中,既要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这种利用方式,还要积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发挥文本在作文上的作用。

今年浙江的作文为“人文素养和发展”,公认较难,但能否从教材找到与之匹配的内容?稍作搜索,你也许会想到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史怀哲的《我的呼吁》,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等等,它们似乎和人文都有密切的关系。那怎么和话题挂钩?以《宽容序言》为例,故事本身其实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话题,缺乏宽容的人文关怀,留给世界的只有贫瘠与杀戮,只有黑暗与流血;再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时至今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现实依旧严峻,究其原因,经济的发展其实没有相应地提升人文素质,繁华的背后依然荒凉,强大的背后仍旧萎靡。这两个例子可以单独成篇,由各自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把两者合起来,一正一反,解读话题。这样利用文本和单纯地写历史人物相比,以文本为思维的原点,由一点散发出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想象,不失为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利用文本对学生来说也不容易,先是缺乏意识,再是从材料的发现到合理的打磨仍需一定的操练。而如何操练,不妨从简单的话题入手,如今年福建的作文就是纯种的历史人物,再升级话题,从词语到短语再到判断,要求学生必须从文本入手,或启发思维,或整合材料,或丰富想象,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当然,利用文本并非禁锢学生思维,在一棵树上吊死,文本只是一个“点”,还有一个“面”需要打造。

三、发展爱好

据笔者观察,学生很少把爱好带进作文。爱好体育,笔下没有一点体育内容;爱好音乐

藕与莼菜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较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书爽利。切成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时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傅雷中学初一:马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