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路走来【博客征文】

题记:人,总是要往前走的,哪怕是身处各种矛盾的夹缝之中。

这些年来,经常在各种传媒上看到关于大学生的各种新闻,而每次都会或多或少地牵动自己的神经。大学,自己曾经的梦想,曾经是那样的接近,却又是那样的遥远……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还是很令人羡慕的,尤其是乡下的孩子,更是把考大学当作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垦职工的儿子,早就怀揣着自己的大学梦想,但现实与梦想之间总有着太大的差距。最后,我顺着母亲的意思考了高州师范。那是一个我并不喜欢的职业,更因为它当时还只是一个中专学校。可没办法,父亲已经放出狠话:家里没几个钱再让你折腾了!就是这句话,让我走上了我如今还在走着的路。

在高师求学的日子,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虽说是头一回离开农场外出求学,但我并不孤独,因为这里有我以前的中学同学,而且是好几个;授业的恩师中,也有几个是曾经在我们农场工作过的知青。尽管当初是无奈之下来的学校,但高师那种好学、奋发的氛围也确实感染了我,更是激发了自己骨子里那股不认输的个性。

毕业后的当年,我回到了家乡。带着学成归来的跃跃欲试,带那种着自食其力的豪气,我走上了七尺讲台,开始了当“儿童团长”的历程。可这从教的第一个学年,我就遇上了艰难的挑战——学校安排我教二、四年级的复式班的语文。

虽说“出生牛仔不怕虎”,可毕竟在学校没有学习过关于复式班这方面的内容,因而着实忙乱了好一阵子。好在对孩子的心理特征还有些了解,知道他们要啥怕啥喜欢啥,总算还能镇得住。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发现和我有太多相同的爱好,更愿意和我接近了。或许在他们眼里,我更像一位又特别、又亲切的大哥哥,但面对二年级的润强、润西和润翠时,我总有些不自在,甚至是别扭,因为他们和我父亲是同一个辈分的,总不成叫他们叔呀姑呀的吧。

那一年,全镇抽考二年级,这帮娃得了第三,真是皆大欢喜,可让我真正得益的,是我从复式班的教学中,朦朦胧胧产生了“超前教学”的想法,而这种教学意识,在我往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伴随左右。

我只在地方上教了一年。

学年结束时,镇教办的领导找到我,开诚布公地说:“你是愿意在镇里做还是回农场呀?”我当时很愕然。后来知道,原来是农场教育科找上门来了。几番考量后,我决定回农场工作,因为自己毕竟是农场子弟呀。

那时候,农场教师的工资还是和农场的经济效益挂钩的,虽不多,但也总还可以按时发放。我呢,就像一名狙击手,打一枪挪个窝,几乎把农场的各个小学都走了个遍。但在三分场小学的日子,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实在难忘。

三小的校长是马聚春,是我读小学时的校长,更是我的老师。再见他时他的头发已经斑白,脸上的皱纹渐深,只是一双深邃的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嘴角的微笑仍然透出自信与亲切。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人,也是一个对我极为看重的人。

家乡遇恩师,家乡更遇上故知。在三小,我居然还遇上自己高师的同班同桌同学!赖新这小子没多大变化,一见面就给了我一拳。我抓住他的手一看,食指和中指之间一圈黄灰色,便笑问:“你教数学吧?”他笑着点头。读书时他就是喜欢夹着香烟思考数学题,时不时吸上一口,缓缓吐出,一副把难点渐渐清除后的惬意样子。

有缘的还有庞欢先老师,因为就算是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在经过了许多曲折后,我和他还是又走到了一起。

三小,坐落在半山腰,没有教学楼,没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学生人数也不多。可是,这里的学生家长对老师挺和气的,学校集体很团结。学校没有食堂,老师们都是在校长家搭伙,每到开饭,就像一个大家庭,欢声笑语,一片和谐。

三小给了我快乐,却也给了我重重的一棒。

我那时也是教复式班——二、五年级。最初朦朦胧胧的“超前教学”那时也已经实践了两年,自以为正该大显身手。于是,我比以前更超前了,冒进了;我忽略了课本中基本的东西,无视学生的基本情况,搞起了“大跃进”。结果那年的五年级考了个全场倒数第二!

极度的失落,是因为自己从未摔过如此重的筋斗;我非常的内疚,是因为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那一阵子,我甚至对以前的成绩都产生了怀疑,怀疑起自己的选择。后来,还是马校长鼓励我,让我重拾了信心。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还有一段插曲;这插曲中缠绕着的人和物,让我魂牵梦萦,每次想起,总有一股暖流从心里流过……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最受益的就是农民。一次次的政策倾斜,一次次地激起农民创业的热情,众多农民在不断的成功中不断地改善着生活,享受着生活。而农垦系统,因为政策的不到位,也因为改制的不及时,导致企业严重亏损,职工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到了九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农场已经不能按时发放教师的工资了,那时还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挂账”,就是先给老师们记着。

我就是在那时候做的逃兵。

东莞石排镇,如今被誉为“全国最牛的镇”,倒不是说它的人均GDP上升到了惊人的程度,而是因为它的教育政策开创了“石排模式”——学生的免费教育从学前班开始直至博士,长达25年。这让石排人的幸福感空前膨胀。虽然我与之相隔遥远,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那种快乐、自豪的心情,因为十几年前我踏入石排中心小学的大门时,就是这种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我心甘情愿地从一名公办教师变成民办教师。

那时候的石排,远没有今天的繁华,相对于莞城,它就像一边远山区;中心小学也远没有今天的气势,只有两座楼,一个运动场。但那时候的这些已经足以让我心胸开朗了。

我到石排,是一位在石排打工的亲戚介绍的。记得初次见面,我把带来的的师范毕业证、职称证书、获奖证书等等一大摞证件一股脑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校方人员认真仔细地查看,随后又听了我的即时演讲,颇为满意。我就这样留下来了,教的是四年级(1)班。

石排人讲的是本地白话,语调稍低,尾音较长,尤其特别的是,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叫法,像把“小鸟”叫做“北崽”,“不知”说成“唔逮”,把“不是这样”的意思表达为“那谁吖”,等等。本以为用普通话会好点,可学生们的普通话也好不了多少,说出来的掺杂着大量的本地语素,“形似而神不似”,有时简直比奥数题还要深奥。好几次,我说他们的话让人难以明白,他们反倒说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你说气人不?好在三两个月后,我这个学生总算是可以比较顺利地和他们交流了。

人们常说“城里人,人情薄如纸”,可在这里,我却处处感到温暖。石排毗邻东江,民风淳朴,待人真诚。一次到中心市场去买菜,坐上一辆摩的,下车后司机却怎么也不肯收我给的车钱。原来他是学校左近叶屋村的,认得我是他女儿的老师。石排人尊师重教的习俗让我记忆犹新。那次,谢健泳的文章发表在《莞城文化报》,他父母硬是要请我去“喝茶”;陈润林被《少先队员》杂志社吸收为小记者,我也因此成了他家的常客。因为做家教,我甚至和许多家长也成了朋友,“肥波”就是其中一个。“肥波”叫叶惠波,本是当地的一名教师,后来下海成了包工头,事业渐做渐大。他一家人都对我很好,他三个孩子晶女、霞女和超仔的照片我现在还保存着呢。

前年,为了工作履历的事,我又走进了石排中心小学。学校变得更大更美了,当年语文科组的曾润田组长成了曾校长,邓老师成了邓主任,但面对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当年的同事,他们热情有加,问长问短。

一个外来人,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爱护,我想或许是自己头上的教师这道光环,但回想这些年来的经历,我更有理由、也更愿意相信:因为这里是石排。

再次站在农场学校的讲台上时,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当年那匹喜欢撒野狂奔、桀骜难驯的烈马,如今着实安静了许多,“回头已是百年身”。

能重新归队,我对校长夫妻俩充满了感激之情,是他们的帮助让我从民校回到公校,完成从民办教师恢复到公办教师的华丽转身。我把这感恩之心,化作了绵绵的工作动力,虽说是人到中年,可理想尤在、斗志尚存。

我曾经追求的“超前教学”此时早已成了现实,催生了大量的实验班、实验学校,而我却一改常态,走上了步步为营的路子,因为我深切体会到,脚踏实地,正是践行素质教育的第一步。

和本地的地方学校比,我们校的硬件设施也不遑多让,说到美化校园,更是首屈一指。如今的农垦,简直就是起死回生:橡胶、油茶、养殖,甚至外贸,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移民政策、危房改造、医疗保障以及教育优化,无不让农场职工欢欣鼓舞。广大农垦职工走进了新时代,融进了幸福之中。彷如新生的我,带着对农场的感恩之心,继续我对多年梦想的不懈追求。可才一年多,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过去,我所在的农场有五所完全小学,教师大都是从农场职工里遴选。在十多年前农垦教育系统的第一次教育资源整合中,保留了两所,而且一小还是和中学并校管理。我们校长管理这所学校已经有二十多年了,送走了好几批退休教师,这学校已经是他的家了,充满感情。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打滚,自信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用自己的经历和对农场教育的回顾来审视学校,研究学生,试图找出我们与地方学校、与城镇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差异;我分析我们教师与地方教师的学历差异、待遇差异以及工作作风的差异。我私下里大胆地向校长提建议,因为我认为校长自然是比我更有远景。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

学校的老师有超过七成的是高级职称,像我一样对校长感激涕零的大有人在,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呀。我太轻率了!回想过去,自己可真是撞了南墙还不会回头呀!朋友责备我:“你操什么心?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

我沉默了。我的沉默并不是为了爆发,我也绝不会萎靡不振,我只是默不作声地耕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期待着有收获的一天。

回忆恩师

结束学生生涯已经十一年了,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老师的确很多,但让我永生难忘的是自己踏上工作岗位之后的一位领导,也是自己的“老师”----我们镇上的教研员马老师。 记得那是年底的期末考试,那时镇教委还没有微机,算分数(每一科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考核每一位教师的成绩还是靠电子计算机,算出分数然后考核到每一处学校。当时由于自己还属于最年轻教师的行列,因此被选去算分数。刚开始,我们认真的算着,从早晨一直算到中午十一点半多,吃过午饭,下午接着算。由于我这个人已经习惯于晚上熬夜,中午稍微的休息一会儿,但这个中午,可想而知,休息是不可能的,紧张而又匆忙的计算又开始了,头昏脑胀的我坚持了又坚持,好不容易算完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几天后,我和往常一样到学校上班了,没想到校长突然找到我说,镇教委来电话让你去一趟。我急切的问校长什么事,校长摇摇头。 去镇教委的路只有一千米左右,我却感到非常漫长,自己左右猜测,到底是什么事呢?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吧,如果是校长肯定会告诉我的,不然校长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是几天前的分数算错了,不可能吧,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才告诉我呢?猜测中,终于到了镇教委的大门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硬着头皮,我走进了办公室。主管教学的刘老师开始质问我怎么算的?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居心叵测······接下来的,他说的什么我再也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一个劲的道歉,说对不起。我几乎要哭了,刘老师一甩门子走了,我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该如何做。左右为难之时,只听到一个声音从对面传来,“工作只有认真仔细才能做好!回去吧!”我也不知自己是怎样回到学校的,只是觉得从来没有如此的尴尬过,感觉无脸见人,甚至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教师,因为一个做事不认真的老师不可能教出做事认真仔细的学生。 这件事之后,每每遇到事情我总是仔细认真,每当自己想敷衍了事的时候,总会在耳畔响起“工作只有认真仔细才能做好!”虽然马老师在我的学生时代从未教过我,但是他却是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老师,直到现在,马老师一直担任我们镇的教研工作,每当工作中与马老师见面,敬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感谢您,是您的教诲使我学会珍视教师这份工作,是您的宽容让一个年轻人懂得自尊自爱!

心中那道风景

今天早晨,学校通知要交毕业证。回到住室,拉开抽屉,我一下子找到了它--烫金的大学专科科毕业证。触及它,直觉得一股热流涌遍周身,捧起它,象似在捧一颗发烫的金子般的心。霎时,热血骤至脑畔,唇际发咸,往事如昨,一道风景从心底飘然而至。

1995年9月9日那天,我揣着拼搏而来的漯河成人电大通知书兴冲冲地前去报到,校方负责人竞解释道,你们这一届录取名额太少,没法开班,自个儿去想办法吧。天哪!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就算把我们给打发了?随即,我脑袋发胀,浑身发抖.心想:“这张录取通知书里面不知付出了我多少心血,谁之过?”

万般无奈,我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不久,在同事的提醒下,我来到了周口教育学院。涉世不深的我,万万没有料到,这中间的转学手续是何等的麻烦。为这,我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真是登天难,求人更难哪!

我曾多次往返于漯河与周口之间,办理转出手续,个人书面申请,提档案,转入手续,忙完这些,总以为可以放松放松了,不久,学院向我要原始录取化名册,这是关键的一个手续,我又只身回到电天,负责人声称,弄来弄去弄丢了,我又陷入了绝境,此时,困惑、彷徨、无奈、烦恼一齐向我袭来,此时,憔悴消瘦的我心凉透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春。”身处困境的我遇见了一位平头,矮个儿,眯眼,声音沙哑,笑容可鞠的中年教师。他已知晓了我的全部情况,先是用贴心话安慰了我一阵子,然后微笑着坚定地对我说,漯河电大的花名册找不到了,省电大一定还有一份,最后又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把我的介绍信带上,明天去郑州吧,那情景我真切体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切含义,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我对他的深深谢意。

后来,我的一颗悬浮的心总算落了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仅知道那位中年教师叫于近海,是院里有名的中文系主任和教授,而且又知道,他担任我们古代汉语课,真是有缘呀!他工作极其认真,且平易近人,并且把深奥,枯燥难懂的汉语内容讲得浅显生动,明白晓畅。课余,我们曾坐在他身边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师生之间距离感缩小了,心灵得到了沟通,友谊得到了增进。期间,我也曾向他请教过许多问题,从中使我获益匪浅。

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的学业成绩突飞猛进,在他的鼓励指引下,我大大方方地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在,我已顺顺利利地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毕业之际我们难分难舍,最后我们握手告别,他神色庄重地对我说了两句话,且意味深长,令我终生难忘。一句是教苑有路勤为本,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句是欲成才先做人。

走出学院,来至工作岗位,我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工作,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0年来,我辅导学生的作文有20余篇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我也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地论文和文学作品,10余篇已获得省市级大奖,8篇已发表于省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

现在,在工作中我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究其原因,哦!是恩师的教导在左右着我,是恩师的身影在影响着我,更是恩师那片难忘的深情在期待着我,那双深邃的眼睛在注视着我!学院三年,它已在我的人生画卷里留下了动人的一幕,并化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屹立在我的心间,抹之不掉,挥之不去,忘之不了。时时给我以回忆,以甜蜜,以温馨,以精神和力量。

特别的礼物

特别的礼物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爱。母亲送给孩子的礼物,那就是伟大的母爱。从我呱呱坠的那天起,母亲那慈祥的面孔,那无微不至的关怀便时刻伴我左右,这便是母亲给我的最美好的礼物。每天放学回家,无论我或喜或忧,母亲总是一眼便能看出我的心情。我快乐时,母亲会比我更快乐;我伤心时,母亲会比我更伤心。母亲就是这样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啊,您给我的礼物永远是最珍贵的!朋友之间最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纯洁无暇的友爱。一起走过的岁月虽然不算太长,但是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彼此接受和赠送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友爱。我亲爱的朋友啊,自从有了你们的陪伴,我人生的道路就不再寂寞。每当遭遇崎岖和坎坷时,我都不会怕,因为我知道:我的背后,总有那么几双眼睛在默默地关注着我,总有那么几颗赤诚的心在无声地支持着我。失意时忘不了你说的:“别怕,如果你面前有阴影,那是因为背后充满了阳光”。成功时,也总会听到你“戒骄戒躁”的叮咛。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不禁感叹:“有个好朋友真好!”老师给我们最特别的礼物,那就是最无私的师恩。忘不了我困惑时恩师对我的悉心指点,忘不了我做错时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难忘老师那总是充满爱意的眼睛,它总能给予我信心、鼓舞和力量!老师的爱啊,是最无私的礼物。我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少年,其中最难忘却的就是师恩!鱼儿的快乐来自水的包容,我们的幸福离不开各种关爱。朋友,请谨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最特别的礼物,它叫——爱。学校:山西省太谷县水秀乡郭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