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同学们已把我当作古人看待,只因为我对文言文的喜好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知半解。

对古文的喜好与沉醉,源自古典章回小说的写作热潮。记得我刚上初一不久,班上掀起了写作古典章回小说的热潮,作为一个对新奇事物总想尝试一下的我,一看别人在写,也心痒痒的,便找来一个练习本,在上面笔走龙蛇起来,哪知愈写愈力不从心,才知所读甚少,所知甚浅。于是,抛下笔,捧起书。先从四大名著中汲取智慧,将老爸的《三国演义 》从书架上取下来,如饥似渴地读,从此爱不释手,沉湎其中,废寝忘食,开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这一领域的漫漫征途。将四大名著或一斑或全豹的浏览了一遍,又向中国文化的根基——儒家经典进军。再后来,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沉溺越来越深,一发而不可收,竟然经史子集,医卜星相,无所不窥了。然无一得精,甚憾。

因为古文,我开始变了。当别人下课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我总是捧着一本古典名著自得其乐的阅读;当在食堂排长蛇阵的时候,别的同学在讨论电脑游戏,我却在津津有味地诵读着“子曰诗云”,当别人被文言文纠结得晕头转向,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却能轻松潇洒,挥洒自如地应对;更有甚者,当我班有同学闹矛盾的时候,我总要引用什么“礼之用,和为贵”之类的话来劝解一番……

古典名著读得越多,我越有相见恨晚之感。经常沉醉于古文世界,我发现古人的知识和智慧深深地浸润了我的心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论语》,我仿佛听到孔子在教育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于是我变得庄重;读《孟子》,我似乎听到他用坚毅的话语勉励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于是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便更坚守我做人的原则;考场失利时,想起庄子说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于是名利之心,为之一扫,继续自己的求知求学;“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陶渊明的诗,让我感受到了田园的宁静与恬淡,诗人心境的淡泊与高远,心田也为之而一片澄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词,让我学习到了旷达者的胸襟与洒脱……

翻开一本本古书,那悠远而绵长的书香便弥散开来,氤氲在书房之中,闻着这香味,我总是那样的沉醉,那样的享受。

我与书的故事——伴我四年的书友

在我小的时候,我仅仅是个运动狂人,因此与书的交往基本上仅仅只有上课的那一段时间而已。

但或许,习惯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吧。

六年级毕业以后,爸妈一直要求我在这没有作业的三个月期间看书,平时的我只喜欢踢足球,打羽毛球或是竞跑什么的,所以我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主动翻书看。

我从来不否认自己喜欢看武侠小说,科幻小说,但归根到底这还只是故事的开端。

当初,我被《卫斯理新科幻大全》中诡异的故事和让人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奇迹般的,我不像以前那样看书非要图文版不可,而是即使厚厚的几本没有插图的书,竟也能被我一览无遗。

升上初一的时候,我对新面临的古文手足无措,唯一的办法就是看那本厚至数百页的古典《三国演义》,没想到这一看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很多内容依然是半知半解。只有几回情节让我颇为深刻,其他的因为不知不解,不明不白就忘了,虽然古文阅读水平又提高了不到百分之零点一,但是我自豪于我主动翻书看了。

初二期间的某月某日,我一回到家,目光马上锁定在书桌上那本最厚的,封面最鲜艳的书上。可怜近视眼看不清楚,只能凑上去看。《诛仙》?这个书名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带给我了无限的遐想。

我忽地回神,捡起书,溜坐在一旁,窸窸窣窣的随意掀开中部几页。此刻血光飞溅,腥风血雨,地上尽是行尸走肉般的人肉傀儡厮杀,个个都面无人色。而且我还是凌空微步于空中,吓得我毛骨悚然,六魂七魄都散尽了。

“砰“!七本厚厚的书落在我面前,把我的魂魄都钩回来了。抬头仰望,哥哥诧异的神色在我脸上定格,我耍赖般对他使了个鬼脸又溜开了。可是那嘶叫声好像依然在脑边回荡,我不得不硬着脸皮向哥哥借来看,后来才知道哥哥不不知道我有爱看武侠小说的嗜好啊!

初三的紧张生活终于来到了,我每每回到家,妈妈都十分体谅地打开那陈旧的收音机,让我收听《水浒传》,度过仅仅十多分钟的吃饭时间。

天意如此弄人,现在回家的时间迟了许多,演讲早就结束了,我无缘再听到林劲叔叔激情澎湃,牵动人心的演讲了,总觉得七上八下,十分不安的感觉。

我又想起了半年前爸爸卖给我的古文版《水浒传》,立马在灰尘仆仆的书堆中翻找,找到以后却遇到新的难题:每天做作业都花了不少时间,哪里抽来时间看书?苦思冥想一番,终于想出了两个办法,其一就是在周日晚上自修的时间看书,而其二也让自己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在上厕所的时候看,即使听公公说这样看书不利于健康,我还是狠下心来了。

本来初一到初二这阶段对古文一知半解,而现在好歹也能比较流畅的一目二三行了。即使有不懂的字句,我还是遵循“不求甚解”的事实看下去了。

每每翻书,无形化作有形,总觉得自己屡次出没在北宋末年战争频起的年代中,有屡次能看到那位替天行道的“山东及时雨郓城宋押司”宋公明,看到了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吴用,看到了横冲直撞的黑大汉“黑旋风”李逵,看到了日行八百里,飞一般的“神行太保”戴宗……

时间不饶人啊,现在有约一个星期没有看《水浒》了,但是他们的性格特点依然历历在目,更深刻的是看到了当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现在依然值得人们深省啊。

初尝初中滋味

初尝初中滋味在我看来,初一就像一根苦瓜,初尝一下,那是一种苦滋味。然而,假如你细细品尝,你的嘴中又溢满了一股清香,还带着一丝甜味儿。 清晨,随着急促的闹钟声响起,一天的苦难生活从此刻上演。 早自修时间,数学老师烟一般飘进教室,捉拿“凶手”伏案。果然,几个正在抄作业的家伙措手不及,又要挨批评了!于是,罚全班回家多做一张试卷。全班几乎晕倒,可怜我们清白者啊! 下一节课开始了,只见科学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三节课的内容归为一课。理由:此节很简单,又苦了我们了,作业本等三套练习又要一口气呵成了,可有九课呢!心里也就感觉一个“苦”字,哭笑不得。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可算大恩人了,从不有太多的作业。可她们也有招儿,光一篇古文、一篇英语课文就足够我们背了。 天天如此,天天的苦。 然而,有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尽管每天有堆积成山的作业,可每当考试时,才发现题目我们都能解,心里就偷笑着。每当拿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总有一股暖流涌进心田,这就是一种甜。正因为有甜的存在,才激起着我们努力下去,坚持下去。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便是对初三最好的诠释了。 朋友,细品那份初一的滋味,感受那份苦尽甘来的喜悦吧。牢记那句太红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初中的生活

在我看来,初一就像一根苦瓜,初尝一下,那是一种苦滋味。然而,假如你细细品尝,你的嘴中又溢满了一股清香,还带着一丝甜味儿。

清晨,随着急促的闹钟声响起,一天的苦难生活从此刻上演。

早自修时间,数学老师烟一般飘进教室,捉拿“凶手”伏案。果然,几个正在抄作业的家伙措手不及,又要挨批评了!于是,罚全班回家多做一张试卷。全班几乎晕倒,可怜我们清白者啊!

下一节课开始了,只见科学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三节课的内容归为一课。理由:此节很简单,又苦了我们了,作业本等三套练习又要一口气呵成了,可有九课呢!心里也就感觉一个“苦”字,哭笑不得。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可算大恩人了,从不有太多的作业。可她们也有招儿,光一篇古文、一篇英语课文就足够我们背了。

天天如此,天天的苦。

然而,有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尽管每天有堆积成山的作业,可每当考试时,才发现题目我们都能解,心里就偷笑着。每当拿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总有一股暖流涌进心田,这就是一种甜。正因为有甜的存在,才激起着我们努力下去,坚持下去。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便是对初三最好的诠释了。

朋友,细品那份初一的滋味,感受那份苦尽甘来的喜悦吧。牢记那句太红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白+黑=灰

黑白是我最爱的颜色,很简单,但试着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得到一种压抑的颜色——灰。我承认校园生活是七彩的,但又是谁把世界杯的主题曲改成了“啊累啊累啊累啊累”?当我下笔的这一刻,朋友还指着我哀叹:“你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是啊,我不是。如果我是文科生,我还没有看到一句古文就研究它的主谓宾是否完整,没有出口就是一溜英文单词的拼写。如果我是理科生,我做不到看到一个瓶子就计算它的容积,做不到看到一个飞来的足球就分析它的受力情况…………是啊是啊,我做不到,我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我也永远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学生。家长们老师们的教诲多么有哲理啊,“初一已经到来,初三还会远吗”?是不是到了初二,还会有一句“初一已经过去,初三还会远吗”? 如果可以,我希望这个灰色的阴天永远不要到来。如果可以给这个愿望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面对讥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人,因为他在班里,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傻笑,就连被老师批评他也会傻笑,因此,被语文老师说“缺了三根筋”。在班里,无论是哪个同学都会嘲笑他,就连他最好的朋友也不再理他了,而且还给他起了个花名,叫“一元两粒”,简称“粒”。人们都很习惯地叫他“粒”,所以连他的名字也差不多快被忘了。 可是,他却不认为自己是“一元两粒”。他对自己还是充满希望,虽然别人都叫他“粒”,可他会认为那些叫他“粒”的同学会比自己还“粒”。 自从他被别人看不起后,他更加发愤图强地读书了,成绩也一天比一天提高。 有一次,语文老师请同学来背诵古文,这篇古文很难背,班里只有几位同学会背诵,可是他们都不敢举手,因为他们也不能背得流利。就当老师准备点名来背诵的时候,粒自告奋勇地举起手来,大喊:“我来背!”他的表情很严肃,不再像以前一样老是傻笑。 同学们先大吃一惊,接下来便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同学说:“阿粒,老师不是叫同学们站起来傻笑,而是叫我们上来背诵,你就只会傻笑,什么事都干不了,还是回家卖你的鸭蛋吧!哈哈哈。”老师犹豫了一会儿,问粒说:“你行吗?”粒站了起来,说:“我能行!”接下来,老师便请粒起来背诵。他背得多么流利啊!全班人都向粒投去了惊讶的眼光。自此,同学们逐渐不叫他“粒”而叫他大名了。 在初一升初二的期末考试中,粒以全级第十名的成绩,赢得了众多的掌声。 没错,那个所谓的“粒”就是本人的同学——张立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学会自信,不要怕别人的讥嘲和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