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为舟山群岛东部的海域,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岛屿上有数不清的寺庙、庵堂,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乐山的朋友们可以从海边顺势拾阶而上,直达最高峰——佛顶山。山顶经常云雾缭绕,仿佛进入了缥缈的仙境;在这里可不能大声说话噢,记得李白的一首诗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可是神仙爷爷住的地房;风和日丽之时,可以远望大海碧波万倾、中间小岛点点,令人心旷神怡。乐水的朋友可以尽情地游玩在“千步沙”海滩。这里有数千米长的“金子”般的沙滩,白色的潮水一浪一浪 ,像调皮的孩子们从蔚蓝的大海里奔向沙滩。当心啊!一不留神,你会被他撞得前俯后仰。黄昏时节,落日、金沙、白浪、绿树、海风让你体会到浪漫的诗情画意。整个普陀山都是郁郁葱葱的,到处都是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千年古树有上千棵,有的要十几个人去抱,最珍奇的一棵当属鹅耳枥树.这可是世界仅有的一棵。鹅耳枥树生长于慧济寺后门西侧,被称作“普陀”三宝之一。来了可要看看噢!当然,来普陀山一定要看看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和不肯去观音庙等。这里寺庙巍峨耸立、金碧辉煌、青烟袅袅、梵音缭绕、佛像庄严,不禁让人感到肃然起敬,真是佛门胜地!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心动了吧,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还有数以百计的名胜奇景等着你,还不快收拾行囊,奔赴普陀山?!

峨眉山游记

那是一个初冬的下午,随心从乐山下来,乘车前往峨眉山。初冬的成都还不太冷,但那天阴沉的天气却让人感到十分压抑。进入峨眉山后,空气中开始有一团团的云雾出现,随着汽车的不断前行,雾也显得越来越厚,到后来,竟然连前面车子都只能看见尾灯,司机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我们也只有百无聊赖地望着车窗外朦胧的景色,能看清的当然只有路边很小的范围。

忽然,一点白色映入眼帘,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些积雪,成都的天气还远没到下雪的时候,而在峨眉山上,却已经下过了一个星期的大雪了。渐渐地,路边的积雪越来越多,雾也显得淡了一些,一幅美丽的雪景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远离家乡的随心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大西北,几个南方的朋友更是为这意想不到的景色而兴奋不已。

车停了,从开着空调的车里出来,顿时感到精神一振,深深地吸一口气,清新而又冷冷的空气一下子钻进肺里,让人舒畅地想叫上几声。路边的小店里,当地的山民已经热情地为上山的游客准备好了大衣、草鞋等装备(当然是要付钱的),穿上军大衣,再套上那简单的草鞋,好象找到了一点当年红军的感觉。

面前是一条蜿蜒的石阶路,路上厚厚的积雪已经被游客踩实,我们在滑溜溜的石阶上小心的攀登着,但路边的景色还是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整座山都被积雪所覆盖,触目所及的都是一片纯洁的白色,从未见过雪的南方朋友总算见识了什么叫银装素裹。一个星期的大雪让山上的树也换上了一袭素装,宛如进入了童话世界,看到的树木都是玉雕出来的。偶尔有不知名的小动物窜过,一转眼就不见了踪迹,只在松软的雪地上留下一串爪印。

路的尽头,就是上金顶的索道了,上山的人不多,不用排队,我们很快就上了缆车向上进发。从缆车上看出去,壮美的风光尽收眼底,但往上看看,天空却仍是那么阴沉沉的。不一会儿,缆车就冲进了厚厚的云层,四下看出去都是灰蒙蒙的什么都看不到,大家都不由的静了下来,只有缆车把我们带向不可知的前方,这时在随心的心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奇怪的问题: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忽然,眼前豁然开朗,我们已经穿过了云层,灿烂的阳光照在身上,而头顶则是蔚蓝色的天空。所有的人都发出一阵惊呼。缆车到站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工作人员忙不迭的在后面喊:“最后一班2小时后下山”。

终于到山顶了,这里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温暖的阳光让租来的军大衣变成了一种负担,纯净的天空就象一整块没有一点杂质的水晶,望着这样的天空,感觉到自己也变得透明了许多。脚下是茫茫的云海,也只有这样阴沉的天气才能看到这样的云海,以往看云海多是在飞机上,在稀薄的云层中经常会有很多的“漏洞”让你一眼看到底下的山河,而这次看到的云海,却是无边无际的,广阔得仿佛一直可以延伸到天边,凝重得仿佛深不可测,一阵风吹过,翻滚的“波涛”比真实的海浪轻柔许多,却也平添了几分迷幻,看得久了,忽然想到,从南天门看出去,大概也就是这种感觉吧。

就在我们神游天外的时候,云海中的有什么东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仔细一看,竟然是一个人的影子,我们马上醒悟过来,这不就是峨眉佛光吗,只见那影子逐渐的清晰了起来,但神奇的是,不管身边站了多少其他的游客,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然,影子外面还有一圈七彩的光环。这一发现让我们欣喜若狂,我们不断的和那个虚幻的自己相互招手致意,直到十余分钟后,那影子才慢慢的淡去。听金顶的法师介绍,阴沉的天气和云层上强烈的阳光是形成佛光的重要因素,而峨眉佛光出现的机会并不多,有人曾在山上住了半年,也没有机会看到,看来,我们算是有缘的了,不知这难得一见的佛光,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运气。

按照金顶上法师的介绍,峨眉山有四大奇观:云海、日出、圣灯和佛光。圣灯是要晚上才有可能看到,而日出自然要等到早上,但我们的行程却不允许我们在山上过夜。2个小时后,我们赶上了最后一班下山的缆车。在下山的路上,那光滑的石阶让我和峨眉山有了一次更亲密的接触,不知是不是因为在金顶的大殿里没有磕头。

回去的路上仍是云雾弥漫,再加上天色已逐渐暗了下来,车子开得越发的慢,到山下时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分,等到我们回到成都时,却已经是灯火阑珊了。

超越生命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