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新”解读

“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总要求,具体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新颖。就是要能“言他人之所未言”,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新”来,而不能老生常谈。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标新领异”,才容易吸引人,打动人。古人的“千古文章意为高”就是此意。要使见解新颖,方法主要有:1。反向立意。即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2。新异立意。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的剖析。3。高远立意。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则往往是另辟蹊径,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

材料新鲜。在规定性很强的考试作文中,新颖,往往就体现在材料的新颖上。其中的“材料新鲜”,是指选材时除了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新颖的材料。新鲜别致的材料,才能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首先要选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材料,其次,材料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与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材料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个性来。借新编的形式,演现代生活的“剧情”,读来情趣盎然。在这里,提醒大家要敢于跳出第一人称。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得多了。“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合理虚构,都可以写。这一点也是选材上求新的重要方法。只要多留意生活,生活就会给你很多。

构思新巧。作文“有创新”首推构思富有创意,这是最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从确立主题到谋篇布局,从过渡照应到遣词造句,都属于作文构思的系列思维活动。要做到“新巧”,就得把握整体,进行创造性劳动,求得与众不同的文思。如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如在明晰的发展脉络上巧妙地点缀几颗“珍珠“——闪亮的事件,逐层拓展开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还有其他的如巧设悬念,妙用伏笔,可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巧设误会,不但能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而且会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设置巧合以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波折;着意蓄势,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事情出现逆转,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抑扬相生,运用得当可使文章摇曳多姿。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是腾飞的双翼。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描述,就是一种独到之处。推理,也只有抛弃人云亦云,才会有“独到”。独到,是根植现实而又有超越,因而它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或荒诞。推理想象的实质是把逻辑推理的基本程序应用在形象思维领域之中。那么,怎样推理想象才有独到之处呢?就是要将文章写得“与众不同”,写出一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其原则就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有个性色彩。这是对作文“创新”的最高要求,即用我手写我心。写作是一种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劳动。承认个性、张扬个性,是一种人本的回归。要写出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就是用自己的言语写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抛开这一点,很难有个性色彩可言。这就要求大家注意立意的个性化、材料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要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平常事物,激起自己的情感冲动,获得深刻的感悟、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等。盲目追随他人使你迷失,但过分相信自我使你封闭。因此,“有个性色彩”要恰到好处,张扬力度不够则个性不显,张扬过度又失之偏颇,把握适度则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范文一

人之常情——天津考生

我是一粒沙,一粒随风飘泊了千年的沙。

我飘过一群行色匆匆的男人。他们手执各种工具,风尘仆仆,汗水直滴入脚下的土地。拐了个弯,稍远处依稀可见炊烟袅袅升起,女人牵着孩子站在屋前,神情充满企盼。男人们纷纷劝起为首的男子:“禹,回家去看看吧,你已经三年没见嫂子了,还有没见过面的儿子。”男人山一般的强壮身躯微微有些震动,随即坚定地摇了摇头:“不,还是治水重要。她……会理解。”重又踏上了向前的道路。我飘上前去悄悄问他这是为什么,禹憨厚地笑了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有些疑惑。

我飘过一户满目缟素的庭院。女人们身着素衣却并未落泪,只是那满脸坚毅仍挡不住红了的眼眶。我继续看下去,这奇怪的一家似乎姓杨。只见她们将长枪换上白缨,在灵堂前齐齐下拜。最年长的老妇人声音有些颤抖,她说:“纵然夫离子散,也定要守住这大宋江山。”起身再拜后,女人们毅然跨上了征西的战马。我飘到老女人耳边悄悄地问这是为什么,老妇人凄然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更感到疑惑了。

我飘过一群人,看到一旁立着的碑上写着黄花冈。人群中,七十二人傲然昂首挺立,身后是挥舞着屠刀的刽子手。为首的女人愤然地说:“愿以我众人之鲜血,换明日中国之新颜。”其余众人皆高声附和,他们坦然闭上了双眼。我飘上前问这是为什么,她淡然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愈发疑惑。

我飘过一间会议室,一群身着白大褂的人正神情激动地商议着什么。我凑上前去细听,哦,非典爆发,医生们正抢夺着第一线的岗位。银发老者拍案站起:“我去,我年纪大了就算有事也没什么可惜。”不顾大家的劝阻,老人穿起防护服走出了会议室。我飘上前去问他这是为什么,他一笑:“不过人之常情罢了。”又是这句话,我更疑惑了。

我飘过一座县城,昔日的繁华已成一片废墟,哀鸿遍野。一群人围着昏迷的年轻战士抢救着,他却突然坐起:“我要去抢救群众。”人们劝他歇歇吧,他已经不眠不休几天了,他急得仿佛快要流泪:“就让我再去抢救一个群众,就一个也好。”我飘上前去问他这是为什么,他羞涩地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

看着这年轻的战士,回想起以前的经历,我忽然懂了。这一心为他人为国家的“人之常情”,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了这个民族的骨髓里,流淌在了这个民族的血液中。我暗暗做出决定,要将我的经历与感悟随风传播到每个地方,我相信,唤醒了这样“人之常情”的民族,定能如巨龙般腾飞。

【重点评析】

构思新巧,有个性色彩。文章构思奇特、大气,富有创新。作者想象自己是一粒沙子,随风漂泊,见证几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杨家将西征、黄花冈烈士就义、白衣天使抗非典和震灾中年轻战士救灾。结尾以“一心为他人为国家的‘人之常情’,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这个民族的骨髓里,流淌在这个民族的血液中”点题升华,见解新颖深刻。

范文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湖南考生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史铁生如是说。

人生漫漫长途中,有多少次,我们置身其中却往往忽略其所在!友情、亲情,还有我们这儿的万千日子,无不在忽略中远离。远离了,才看清它的珍贵。

仍记得老狼《同桌的你》中一句残酷的歌词:都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间各奔东西。三年高中生活转瞬即逝,离别不期而至。回首往事,才忽然记起:有多少次,你为生病的我盖上你的被子;有多少次,你悄无声息地塞给刚打完球的我一片手帕纸;有多少次,你悄声唤起睡眼惺忪的我,告诉我现在上哪一章哪一节……不记得有多少个“多少次”,只想起自己对你的不冷不热、不闻不问,为一件小事发脾气,觉得你“一脸的谄媚”……要毕业了,终于开始后悔。不,不后悔,来日方长。

真的来日方长么,妈妈?鬓角斑白的您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您念叨着:“老了,真的老了。”您的辛酸、您的无奈,我真的懂了。“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满文军深情的歌声唱出了您的伟大,唱出了我的无知。您老了,我大了,一天天远离您,您却永远记挂着我。我不想您的馄饨,不想您精心绣出的荷包,不想您每晚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我不想,虽然远离,这一切都将永远握在掌心。

同学散了,亲人老了,七千多个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我坐在这里,听风吹过树叶沙沙的响声,突然感觉到岁月不再的沧桑。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青春是我们的资本,没有人意识到,我们的青春也在随那一轮落日渐渐隐没,等待蓦然回首,才像朱自清一般感叹:“八千多个日子,都去了哪里?”

平庸是可怕的,无知更令人痛心。为什么一定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置身近处更要领悟到这实际存在的爱与真情。

明天,我们要这样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重点评析】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构思。友情、亲情、万千日子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因为“远离了,才看清它的珍贵”与结尾“置身近处”遥相呼应,很好地诠释了远与近的关系。“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标题与结尾互相衬托,给读者以启发。文章内容贴近生活,选取生活细节去诉说对生活的感悟,同学的关心、母亲的记挂历历在心头,并提醒我们“置身近处更要领悟到这实际存在的爱与真情”,见解新颖独特。

失误例文一

难忘的日子——陕西考生

十九年了,在我的生命当中,有着不少欢声笑语,也有着不少的痛苦与悲伤。当然,在这十九年当中,也有着不少令自己难忘的事。可是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不是关于我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事,甚至于每一个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当时大家都在上课,注意力基本上都在课堂上,突然间,我感到地板在晃动,看见天花板上的吊灯乱摆,可怕的地震来了。对,是地震,没错。然而我们的老师非常镇定,有序地将我们安排到大操场上。但此刻我的心情依然没有平静。我慌忙地拿出手机,可是手机信号全无,一个电话也打不出去。我太急了,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老师们让我们大家各自回家,我狂奔到家门时,我的心终于放下了,老妈老爸还有奶奶都安然无恙。家里一切都好。地震没过多长时间后,我们才知道是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

这突如其来的灾害使每一个人都非常害怕,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被吓倒。

地震过后的第二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灾区情况。当我看到那些画面时,心里的感受无法言表。楼房几乎已经全部倒塌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全部被埋在底下,数不尽的呼喊声从底下传上来,当主持人在描述这一情景时,我们全家人都落泪了,没有比这更令人难过悲伤,从来都没有。接下来传回的画面使我心中产生些许感动。救援官兵们一个个手拿工具,奋力的在拯救那些被无情地震深深伤害的人们。我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被困儿童,在从底下上来的那一刻,他用他稚嫩的小手,向救他的官兵们深深地敬了一个礼。全场所有人都被这年仅三岁的小孩子感动了。一个不懂事的三岁小孩,让所有成年人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他从小就学会了感恩。

最后我想说的是,四川的灾民你们是可敬的,你们是坚强的,全中国人民都在为你们加油,为你们祝福。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你们会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家园。

【失误解读】

作者首先在立意上陷入了误区,以“难忘的日子”为题展开思路,给读者以低幼化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来论述灾难给人的启迪,鼓励人们坚强,这样的立意肤浅平庸,无法体现出当代中学生的思维层次,更难说个性色彩了。其次是构思,全文读来有些散乱,原因就在于文章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波澜起伏,结尾也缺乏有力的收束,而这正是考场作文的大忌。

失误范文二

平凡,没有什么不可以——北京考生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梦想,要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成功的人生。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生活在每天紧张的节奏间飞驰而过。不知不觉间,我们都成了社会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人。

在历史潮流中总会涌现出这样一些人物。他们都曾经推动过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发展。他们在光辉闪耀前都如沾衣细雨、落地闲花般默默无闻,可是最终他们都被世人铭记。他们曾经都是最平凡的人,最终都成了有所作为的人。

西晋文学家左思花费了十年工夫写完了《三都赋》。此文一经传出,人们马上争相传阅,赞不绝口,都抢着买纸来抄写,因此,一时间洛阳纸贵。就在这匪夷所思的十年间,左思一直都在默默努力,身份卑微的他在别人不屑的目光中奋斗辛苦了十年。他平凡劳动了十年,然而他的成就却震撼了文坛千年。

建国初期,我国以邓稼先、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科学家抛妻舍子,隐姓埋名来到偏远的地方,在恶劣的环境中悄无声息地为祖国研制核武器。轰然一声雷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接着研制的氢弹也成功了。那时满怀欣喜的人民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当我国宣布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时候,国家又因而进一步强大,不可侵犯。

最终取得成果固然可喜,难道经过无声无息的工作没有走向成功的人生就毫无意义么?

每天都可以看见环卫工人们在认真清理着地面,不论严冬酷暑。可是白天从街中穿行而过,满是清洁明亮,心情也如阳光一样明朗;又一座大厦拔地而起,那是建筑工人一砖一瓦积累的杰作,城市的新风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农田里又长出了一茬新的蔬菜,农民们小心翼翼地在地里为它们除草,积肥。那些清脆欲滴的蔬菜在风轻云淡的早晨,吮吸着泥土的芬芳,凝视着湛蓝的天空,愉快地歌唱。

……

这些平凡的人们似乎没有成功可言,但相对于整个社会他们的确做出了了不起的事业。

淡泊明志,厚积薄发固然很好,而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的人生,谁又能否定他的精彩与价值?那么,平凡又有什么不可以?

【失误解读】

作者从作文题目所给的诗句中提炼出那些平凡的人,先前是“默默无闻,可是最终他们都被世人铭记”的主题,并能以古代文学家左思,以及现代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等事例加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主题和材料上符合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文章结构相对完整,并运用了总分总的布局,但作者未能出新出巧,只是单纯地就观点来举例论证,无法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没有新鲜的具有时代性的典型材料,从而使文章缺乏说服力。

师 ---- 我的老师系列

师 我的中小学时代的经历丰富多彩,按照现在的说法,是经多见广,经历了风雨见到了彩虹;按当时的说法是,经过了革命的洗礼,经历了风雨见过了世面,多方面地经历了革命风雨的锤炼。 就说小学一年级吧,我还算运气,从我入学的那一届开始,竟然开始全班升学了。据说,在前面的两三年,一年级就是一年级,二年级当然就是二年级。只有部分根正苗红的贫农下中农子女(我们那儿很少有雇农)才有机会正常升学。所以我一年级的同学比我大四五岁的很正常。在我快毕业的那两年,先是不学ABC照当接班人,接着是白卷为英雄,后来又在黄某率领下反起了潮流。五年小学之后,好不容易升入了初中,虽然反潮流之风在坚韧不拔的东北风从西向东一个劲的刮过之后,积蓄力量,准备再过七八年再来一次的间隙,稍有平息,然而,三大典范人物毛朱周虽然我们一直认为确实应该万寿无疆,并且在反动的国民政府军的杀 X 拔 X 活捉林彪举国运动中幸免于难,但在悲惨的1976年先后看破红尘,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万分的悲痛,也给我们对生活的向往蒙上了厚厚的阴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我当时的理解,和众多的劳苦大众一样,认为共产党,就是英明领袖毛主席。好在按既定方案办的华国锋及时粉碎了萧墙之祸,然而,在动荡不羁的历史关键时期,谁还会把我们这些中学生放在心上? 历史总是要进步的,并不是因为郭某人的一篇《科学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认为应该是机遇面前产生了《科学的春天》,所以,我们的高中还可以吧。该好好学习了。但是,河北唐山的土地老爷不知被谁得罪了,怒发冲冠,当时有句口号:土地老爷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在我们进入初中不久就开始防地震的几年后,终于爆发,后来刘欢还专门为此唱过一首歌:说走咱就走,路见不平一声吼,云云据说可能是唐山土地爷的庙歌。我们的影响是,高一的时候上午将黑板挂在远离教室的树上,下午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农业劳动。 高二(毕业班)是我们九年的学习生涯中唯一的认真学习的一年。 高二的班主任个子很高,毕业后我斗胆问了一声:听说老师一件上衣要用一丈二的布,真的?回答说:没算过。应该吧。 班主任周文芳老师浑身到处是缺点,不比几千年前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定的禁止有偿家教禁令的孔家二小子少,如果用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来衡量的话。比如满堂灌;比如填鸭式;比如不亲近学生;比如家长式;比如比如。但是,我们学了很多东西。 从1977年我们上高一的时候开始,全国恢复高考,周老师的弟子胡利民当年一举高中,因此,1978年带我们这一届的时候,老师压力很大,所以整天板着个脸,没有一丝笑容,上课声音铿锵有力,不容你敢打盹睡觉。学生很怕他。生怕漏掉了一点知识点,更怕讲过的、被漏掉的又被老师问及,所以大家都在拼命地记笔记,认真地在听讲...... 学生怕他还有另外的几个原因。首先,在举世无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们的周老师也身先士卒,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亲身投入其中。只不过在练习射击的过程中,由于制造子弹的队伍中可能混进了美帝苏修或者地富反坏右分子,造成了子弹提前爆炸,将革命者用于捍卫红色江山的、据毛主席说能在里面出政权的、我们的党要想得天下就离不开的:枪支,遭到了彻底的毁坏,附带着还有周老师的右手的前三个手指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在当时,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念路人皆知,不对,用这个成语有可能被那些革命分子说我有反动思潮,应该说家喻户晓。而周老师竟然也打过枪、参加过轰轰烈烈的运动,想一想,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中,身高两米(以下)的年轻英俊的周老师,身扛长枪,威风凛凛地迈步在广阔的大道上,何等的何等!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周老师用过的粉笔头都有深深的掐痕,后来知道此事后,我等不上进的学生整天在看周老师一节课能用多少粉笔、写多少字。想一想,九年的学习,集中在高二一年,该有多少东西要学、要复习。所以,四十五分钟的课,周老师总是要写两到三黑板的演算过程,我一生中数学学得最好的就是这个时期:有一次测试,感觉还不错,偷偷摸摸地进了办公室。周老师问:“杨苏龙,你来干什么!”我说,“没事。” “没事就不要来办公室!”当我转身走的时候,听到:“这次你考得不错,没有一题错的。” 我现在也无法描述当时是什么心境。后来当我做了教师的时候,一次次与学生进行心理较量后,忽然想到了周老师的高明之处。 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周老师有早起锻炼的习惯,当时的双店中学远离村庄,几排平房一面红旗迎风招展,80年代开始有关于西游记的小说和电影,每当看到、读到三只眼的坏人几乎将革命造反领袖孙大圣打败、反潮流的鼻祖被逼身变为庙宇、将无处可存的尾巴树立当庙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的母校。早起到校的学生经常发现周老师从田野中归来,时不时地作一些零散的武术动作,当时无法描述,后来经历得多了,什么稳、准、狠、快等,用来描述老师的拳脚都不为过。试想:那么大的个,那么快的拳脚,不由你不怕。错了,对于周老师来说,用这个词我问心有愧,应该是不由你不心生敬畏。要知道,那时候玩弄拳脚,要么是许世友那样的好人,要么是黑帮、恶势力。周老师肯定是前者。 一次两个小个子同学课间皮闹,一个看到周老师进来了说:周老师来了,另一个竟敢逆历史潮流大声说,周老师来了我也不怕。全班其他同学想笑却不敢笑,愣愣的在那儿静等事态的发展,就像现在看到老人摔倒路边的众多行人的表情一样。周老师走到他们身边,一手一个提了起来,走了六七步,将他们放在教室的墙角,说,我没叫你怕我呀。从此,天下无贼。 毕业后,我的几个好伴,一起去老师家看望。谁知周老师正在整理家当,准备调往稍好的房山中学。虽然我们已经毕业,可心里怎么也不能接受,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远的路,以后还有机会见到老师吗?六七个学生,老师和师母,还有一个老师的同学(后来与我同事)弄了五六个菜,喝了将近两瓶当地产的桃林大曲,那是当时我们见到的最好的酒,洋河、高沟、双沟等还在创业阶段,那也是我第一次亲身喝酒,在酒桌上喝酒,而不是在旁边看别人表演。总共我喝了有一两左右吧,醉了,废话,当然是第一次,尽管以后经常反复,循序渐进,每一个循环都进入更高的境界。在回家的路上躲在公路边,一直睡到天快黑。 毕业后因为英语较好被留在母校教第一届初三,一干就是四年多。1983年底,终于对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的政策有所了解,明白了当一名临时代课教师是有着巨大的风险的,按现在的说法,我当时有了法律意识,这应该是进步,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虽然以后的很多个转折点一直在不弃不舍的等着我。于是给远在五十里之外的周老师写了一封信,问我能否到他的手下复习高考?回答是,好好干自己的工作。要是真想来玩玩,随时欢迎。我知道,当时我们高中的课程,只相当于1984年初三的水平,高中三年的书摞在一起有半人多高。老师有着担心。不过,厚着脸皮的我,用比较文明的语言应该说,心理素质过硬的我还是去了。 1983年的10月14,也就是我后来将身份证改为我的生日的那个日子,我骑着单车,带着行李,来到了房山中学,开始了我的又一次求学生涯。不巧的是,除高三外,其他年级放秋收忙假,学校除了高三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别无他人。一年之计在于秋嘛。没有秋天的收获吃什么,没有秋天的收获喝什么,没有秋天的收获,你还臭美什么!我只好住在周老师家,因师母回家忙秋收,周老师一天三顿饭做给我吃,无非就是早上面条,中午晚上稀粥加烤排(北方主食,硬而耐饿),不巧的是我当时淋巴结发炎,每次吃饭时周老师就说,奥,又忘了,你不能吃干的。我只好说,没事没事。后来每次谈及,老师傻笑,师母埋怨。我也笑。心里?甜甜的。 当基础打好之后(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告别了周老师,到了后来我工作的全县最好的学校:东海县中学插班复习。两个月后,也就是当时的预选考试后,突然周老师来到了我就读的班级,将我叫了出来,问了一些学习的情况,我如实的回答:全班四十五人,我,四十二名,数学政治两门加起来99分。周老师低头想了半天,说:你认为数学高考能考多少?回答是:80分。很好。 当时有一退休留用的教历史的左姓老师是周老师的朋友,在旁边听了后,说:好好努力,明年再来。我转头就回教室了。 人们说:冲动是魔鬼。当天晚上,我在想,我怎能这样?竟将老师晾在了一边?周老师该如何想砑?下次我还有脸面见师母吗?忘恩负义的东西! 高考结束的那一天,由于我报的是外语专业,还要回校练口语,所以考完了就准备买票坐车回家,空身一人。出了考场,周老师站在那儿,问我哪去,为什么没带行李,后骑着自行车将我送到了一公里半以外的唯一的一个汽车站。路上问我考得怎样?多少分?我先说的是420,再问,回答440,再问,不会超过460----分数下来是453。老师说,如果能考这么多分,今年肯定能考走。当时说的那句什么,我坐在自行车后,没听清,应该是:奇迹。骄傲之类吧。 我工作之后,周老师逐渐事业有所发展。好人总是有好报的。1987年见到老师的时候,问过我:想不想在行政上有所发展?我的回答是:不想。老师说道:嗯,可惜了。那就好好搞搞学问。年轻气盛呀,没有卖后悔药的,我没有把业务搞得很好。值得欣慰的是在所有当时能带高三、一直带高三的人中,我是最年轻的。周老师让人带话给我,想不想去他任校长的学校?他当时马上进教育局,那个学校要好得多,想了又想,没去。解释是:万一带不好,丢老师的脸。 今年暑假,在老师退休十年、我作为东南飞的小麻雀飞离故土十一年后,回到久违的故乡度假。早起买菜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个非常非常熟悉的声音,由于没戴眼镜,四处打量一圈后,省得麻烦。就高喊道:是不是周老师?周老师见到我大感意外,菜也不买了,与我聊了起来。 后来,不巧的是,当我登门拜访的时候,老师去会同学了。哎,我去老师家从来不事先打招呼,想起就去,敲门就进。夫人一直埋怨:不打招呼不礼貌。这一次又被狠狠的数落了一次。师母陪着我一家聊了一个多小时。老师师母身体都非常健康。这就是福。 教师节的时候,我给老师家乡的手机、广州的手机都发了祝福的短信:恩师节日快乐。没成想,老师一会儿之后打来电话对当日不在家不能与我聊天之事表示歉意。我边听电话边流泪。答应老师,春节回去看望他老人家。 好久以前,有一个韩姓的自由撰稿人就为师的道理对后人说过,你要想当好老师,首先要学会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好好上课。只能解答问题,那就只好被排在第三流了。没办法。 周老师的为人之道,影响了我的教学生涯,虽然懒散的我做得很不够。 有句广告说,每当我看到天边的绿洲,就想起东方希洛娃(音);而每当我想到周老师,我也尝试着虽不能做到每日但尽量多省吾身。 师恩无限,不是文字可表达的。

“动”中求“进”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解之处。那么怎么让学生爱上作文,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心动:多看多参与

让学生心动,就得让学生先行动起来。行动就是让学生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对生活有感触,为写作打下基础.观察和参与都是体验生活的方式。

观察是思维的起点。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思维,不可能有写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分别给学生一周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在班级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活动,开办赛诗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外出参观等活动。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作文的源泉变为一潭活动水。

参与的过程能活跃思维,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充分的体验,感悟这个过程.这样才会有丰富的内容可以写,才有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写出来的内容才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

所以,在每次写作前老师都应该给学生创造很多实践和观察的机会,先让学生行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只有亲自体验了才会心动,才会为写作打下基础。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的苦恼》的半命题作文时,我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审题,怎样选材,而是对他们讲述起自己的苦恼。自从我患上近视眼后,这给我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苦恼,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讲解“鹰”的字型,因为我看不见黑板,便格外用心地听,只“听”到老师说 ‘鹰’字里面有个‘双立人’……”。我错误地领会成是这样一个字“鹰”,于是在课后听写时,我因为错了字而遭到老师的指责。唉,都怪这双近视眼,我心里别提多苦闷了。然后,当我要求他们也大方地讲讲自己的苦恼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纷纷地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大家,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个子矮”的苦脑;有的述说了“小胖墩”的苦闷;还有的则讲起了自己家没有电脑的烦恼……。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敞开了心扉,各种新颖的话题不断产生,随后的作文中不光选材多样,而且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笔动:内容要真情实感

“心由情动,文由情发”、“心动”而后“笔动”。课标要求: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表明小学生作文就应该必须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即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所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而不是写假话,套话,大话,乱说一通。比如《我收获了快乐》这篇作文,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最近一回家,就听见大人在议论“种菜”、“偷菜”。经过询问才知道,大家都在网上拥有了自己的农场,我怀着好奇的心理,应好友的邀请也开通了自己的QQ农场。

这下我一有空,就赶快打开电脑,给我的菜浇水、除草、捉虫……,忙的不亦乐乎。我时不时还要到朋友的农场转转,看看他们的菜熟了没有,如果熟了,我就“偷点”,如果不熟, 我就帮他们除除草、浇浇水、捉捉虫。当然,我菜园里的菜也愿意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我们开心的种萝卜、种西红柿……,等级高的菜农还可以种价钱高的种子,比如西瓜、香蕉、蘑菇……。

在QQ农场里我体验了劳动,收获了快乐,我相信,只要我们去播种,就一定会有收获。

这位同学的这篇作文就写得非常真实,是一篇不错的文章。然而,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就怕作文,只好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这样的作文既没有效果也不会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长此以往,作文就会越来越难了。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说老实话,写老实文。

三、改动:对自己的作文要反复的修改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的批改主动权应属于学生本人。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种方法是培养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每次作文时,我都是先给学生一个作文的范围放手学生自己理解体验再自己写,写完了之后自己改,自己改分三次:第一次是改错别字词,第二次是改不通顺不连贯的句子,第三次是对通篇作文的再次感悟。自己改完了,同桌之间或者同学之间相互的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要勾划出同学的好句子或好词,再修改不足的地方。同学间相互讨论,再重写,我再对修改后的作文进行一些评价和讲解,学生再写,这样反复的进行。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怎样写才细腻传神,怎样用词才简洁生动,而且在作文——评价——交流——重写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懂得了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作风和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了作文能力,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总之,作文不是三两天就可以提高可以改善的,而是一项长久的持之以恒的工程。我们要和学生共同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离不开作文,让学生在进步中爱上作文。

不要让这些考分从笔下溜走

不要让这些考分从笔下溜走中国甘肃网4月8日讯■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喊口号、做文章,还应做深入实际的探究和调查。学生们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时间、几乎没有看电视的机会,而这些,恰恰都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素质教育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学生们尤其是即将参加中高考的考生,应适当上网、看电视、读报纸。从生活中了解新闻,获取国内外时政的相关信息。

不难看出,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已关注到了各类试题的生活化,这也充分印证了十多年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向,它的推行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欢迎。然而,效果却为何不明显呢?

“昨天晚上,新闻中还播放了关于世博会的消息,遗憾的是孩子没时间看,可惜一道这么简单的题居然答错了,早知道这样,就不该‘抢’那半小时时间,让孩子看看新闻。”每每考试结束后,我们都能听到诸如此类的抱怨声。平时,家长们说的最多的话也是“别干家务,放着我收拾”、“别在电视前磨蹭时间,赶紧去复习”、“不许上网,抓紧去背单词”等。他们为了让孩子能“赢”过时间,不惜一切地做着各项“服务”。

“你火车那题算出来的结果是几米?”“那个世博是不是这个数?”“第3、4小题的语料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经常上微博,但遇到试题后,却不知该选哪个,觉得每个选项都是正确的。你们几个第一大题的第四小题,关于微博的那道题选择的选项是哪个?”

每年的三、四月份,兰州市的中学生就陆续进入了“模考”环节。考生们一出考场就叽叽喳喳地开始“对答案”。他们普遍认为,在这几年的考试中,很多科目试题出得都很有趣,很有水平,最重要的贴近生活。“真是应了那句话,试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兰州三中的吴同学总结说。

“物理卷凸显生活化,很多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身边事’都作为命题,呈现在试题中。地铁、上海世博等热门话题同样进入了命题者的‘法眼’”。西北中学物理孙老师介绍。“那是一道物态变化原理的考题,要求解释世博会水雾降温系统是如何降温的。题目看上去很新,但原理很简单,所以难度也不大。”兰州一中的考生们相互讨论着。

“在今年全市的“一诊”科目中,物理试题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既有常规题,也有比较新颖的试题。例如选择题通过嫦娥一号、嫦娥二号考查了万有引力的知识以兰州地形为素材考查热学内容,使试题具有乡土气息。”物理孙老师表示。

近年来,不论是全省还是全市乃至全国,中高考各科目中的题型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趋向,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各类新闻事件的理解能力。比如金融危机、节能减排、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问题,题目中都有涉及,很多材料都直接来源于生活。

老师们体会到这一点后,在教学方式上都做了较大改变。根据教材让教学走进实际生活,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生活情景带入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搭配中的学问》时,我安排学生回家看一下自己的衣柜,上衣几件,裤子几条。然后,让学生实际进行搭配,记录共有几种穿法。第二天,在课堂上学生纷纷回答了自己的做法与结果,教师稍微点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通过这种做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际生活,轻松地解决了数学当中的问题。”兰州十一中张老师说。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一说到素质教育,人们就讲要转变观念,仿佛转变了观念就解决了问题。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喊口号、做文章,还应做深入实际的探究和调查。学生们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时间、几乎没有看电视的机会,而这些,恰恰都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的张剑锋老师说。

“我读初中时‘劳动’课被安排在课表上,每周两节,由班主任带领从事生产劳动(学校有生产地)。80年代末劳动课逐渐被取消,90年代初尚有‘社会实践课’,然而生产劳动被淡化、虚化,‘社会实践’名存实亡。90年代中后期至今,课表上连‘社会实践’也没有了。

“初中时,音体美课程是开齐上足了的。那时,音乐课虽然不讲多少乐理知识,但老师们会教我们唱很多歌。体育课内容也丰富,学田径、球类、武术等方面的技能。体育设施虽然简陋,篮球架、单杠、双杠、跳箱、木马基本上都是木制品,作仰卧起坐的垫子是草或棕做的。但老师教给我们这些方面的技能技巧。而现在,部分初中在初三学年里,音乐、美术课被主课替代。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生已经缺乏简单的运动技能。学生到野外上美术课更是奢谈。”张剑锋老师回忆着说。

本报在今年全市“一诊”考试中,特邀一线教师点评试卷,老师们均提出考生应多看报、多看新闻,这是学生能了解“窗外事”的最好途径,更有助于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实现“齐飞”。

“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学生们尤其是即将参加中高考的考生,应适当上网、看电视、读报纸。从生活中了解新闻,获取国内外时政的相关信息。”兰州市教科所教研组郭彦强主任说道。记者许丽

如何实施“作文兵法”

如何实施“作文兵法”滑县瓦岗寨乡第一中心小学:刘建敏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尽管各种作文书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手,无事可写。”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现状呢?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要在学生身上下功夫,也就说要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动口、学会动手和仔细观察,和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为此,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实施了“作文兵法”。 如何教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例如学生写“记一位熟悉的人”的作文,有的是选用事例不典型,有的事例写得笼统,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详细描写,还有的抓不住人物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次的主要问题是选用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性格。于是,我抓住这一点进行指导,其它问题只是顺带。这样的写作指导,要求明确单一,重点突出,避免了泛泛而谈,吃不透,嚼不烂的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以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如《课间十分钟》这篇作文,学生写得不具体的例子较多,我就选了这一节:“拔河比赛开始了,轮到我们和第三组争夺冠军了。同学们手抓住绳子,脚抵住脚,第一局我们赢了。第二局继续进行,由于我们没有配合好,被对方拉过去了。第三局我们一起用力,终于赢了。”这一段前后写了三局,没有具体情节,是内容不具体的典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证明,现在学生的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学校、家庭和社会,但他们的见识更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语汇更丰富了,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得到鼓舞,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河南滑县瓦岗寨乡第一中心小学六、一班:刘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