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横笛婉转,悠扬静静地响起在水乡野渡无人的船支萧然地停在码头在凄白的月光下显得分外苍凉那声音远了又近近了又远招惹的星星,也把变奏曲唱想灰白色的格子间里透出一线灯光把思想家的影子映在水上一阵风吹散水面人影长了又短短了又长乌青的石板用深深的脚映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人在酒醉时都不忍心看直想把思念遗忘在着悠长的水乡流着的不是河水是每个思乡人的伤和对家的想望又见这水乡笛声依旧游荡它把吹笛人的心映地好凉,好凉

水乡

“水乡的孩子,爱水乡,从小就生长在南湖旁……”我们哼着小曲儿,乘着木船,荡漾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来观赏南靖的水乡。

春天,水乡的山上开着漫山遍野的花儿,红的、黄的、白的、粉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溪水两旁的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随着风儿轻轻飘荡。

夏天,孩子们快乐地在溪里戏水。从山上俯视阳光透射在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如同许多五光十色的珍珠,串成了一串串项链,再加上孩子们戏水的水花汇成了许多盛开的白莲,显得更加美丽!

秋天,人们早早地来到自家的菜园里。梨树挂了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火红的火把。每当夕阳红透时,总会听到人们满载而归的歌声……月落柳梢,人们都来到溪里游泳、戏水,洗去一天的疲倦。

冬天,北风呼啸。溪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人们都在冰上玩“碰碰车”。他们把木船当做碰碰车,有趣极了。

这就是美丽的水乡。空中云雾迷漫,山间绿树红花,溪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人在画中游!”

水乡

水乡里荡开的一片芦苇

莺啼化散了沉闷的雾气

投下一块青石

斑蓝的湖面拨开圈圈涟漪

映上一张笑脸

放纵地踢开层层束缚

是梦吗?

那永远不醒来

水乡周庄

周庄有一个非常招摇的称号,就雕刻在这个古镇的入口处:中国第一水乡。然而说起周庄于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为颠覆这个称号而存在的:所谓水乡,原来可以是很少有水的。

刚入周庄地界,人还在巴士上,眼睛就已在巴巴地找寻那一汪水,幻想着东方威尼斯式的长篙轻点,迷津四散,然而没有。被拥挤的人潮裹进小镇,用一下午的时间逛完两圈,终于无可奈何的承认周庄镇内原来只有那一道水湾。

沿着水走,几步一桥,都是那种很古老的石块垒起的小桥,被岁月磨得凹凸不平的,以一种平淡的神情承载着上方的喧器。走过河沿一排房子便进入了小巷,无所谓入口与出口的窄窄的小巷,有桥的地方皆可以入,亦可以出。脚下是不知几个世纪的青石板,同样是平淡地凹凸不平着,抬起头来,两边的房屋都伸出长长的,绵延而又破旧的透出光线的屋檐,将本就狭窄的天空压缩成了一条长缝,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有时这排门房突然断开,从那缺口钻出去,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几畦菜、一弯篱,白墙黑瓦的房子,怎么看都像是南方随便哪个普通的农村,或者更甚之几分破败清冷。离开了那湾碧水,除了巷中几处卖着的小鱼小虾河蚌珍珠外,看不出一点当地人与“水”有关的生活的影子,换言之,这是个标准古镇却不像是水乡。

那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那“中国第一水乡”的名号呢?

这个疑问在坐上船后就立刻消失了。不知是否是江南正宗的乌篷船,舱是只能容六个人的,木质构造看起来很结实。船娘年纪一例都在三十开外,穿着蓝底碎花上衣和黑长裤,撑开船时麻利而淡然,刚一离开那个小小的码头,船就摇晃起来,侧身时船沿离水只有几公分,碧绿的水色看不出有流动的痕迹。

坐在船上,周庄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小船仿佛摇曳出无声的“外婆桥”旋律,不疾不徐地将两岸的店铺啊游人啊淡化进了古旧的建筑里。触手可及的多是房屋常年泡在水中的部分,青苔将本就灰白的墙壁挥洒成了柔和的抽象作品,坐在船头,随手举起相机框住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桥洞外蜿蜒的碧波,水边大团大团的烟柳,红彤彤的灯笼后半掩映着的白墙高瓦,这一切都因处在与水融合的船的角度便亲切美丽起来,它满足了人们关于古老的江南水乡的所有幻想,它用窄窄一湾水道就勾出了最动人最正宗的风景。

只是当再踏上岸走过两个安静写生的男孩旁时,我突然想周庄那个招摇的称号大概是外人命名的,因为它的水乡是画家眼中的,是诗人梦里的,却似乎不是古镇人生活中的。

久闻周庄的商业化污染非常严重,果然是名不虚传。古镇巷内无房不是店铺,甚至卖的东西也多有重复。走上几步,便能看见头发花白的老妪坐在本已十分狭窄的巷边,手伸得老远,巴巴地重复“来点桂花粉”或是“两元一杯的阿婆茶”。店铺里卖时装饰物,甚至还有咖啡厅,但更多的是卖些“旅游纪念品”一类,比如画有周庄风景的文化衫、大批量的苏绣、草叶编的小动物、檀香木雕刻的挂饰,等等等等。穿插在这些店铺中的是印在门票上的“周庄景点”,名字都起得很有江南诗意,只是随意逛了几处后,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繁荣的商业,周庄的镇内景点真是出奇低调,门匾几乎和店铺区分不开来,而景点内部,要么门可罗雀,要么游人拼命往外挤,露出“这也叫景点”的意思。十六处中大概只有沈厅和张厅是真正意义上的景点,很富丽古典的江南园林,却有着与“民间的周庄”太不相符的气质。

网上有很多人对周庄的迅速商业化表示惋惜甚至谴责,可是,周庄毕竟不是青藏或内蒙,茫茫草原决定了人们必须以游牧为主,周庄处在中国最繁华的东南地区,离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只有两个小时车程,我们不能因为欣赏古典水乡就遏制周庄的发展,就像不能因为喜爱大唐而强迫西安人像千年前生活一样,况且促使周庄商业化的正是慕名的游客,顶着“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终日挤满了游人,在这个狭小的,必须保护好古建筑的小镇里,除了商业,周庄还能选择什么?因此,商业化于周庄是必然,这个选择并不美丽,却无比现实。

而且,周庄毕竟是周庄,再怎么商业化,也保留着自己几分本真与美感。我们借宿的是一家家庭旅馆,客房直接通向主人家的客厅,穿过一个小杂物室就是主人一家的卧室。女主人边看电视边随意地和我们讲价,客厅里米饭的香气飘出好远;隔壁便是旅馆主人兄长开的餐馆,合作愉快得不可思议。周庄还是个睡得很早的小镇,九点不到时一家家店铺便纷纷打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这种古老的闸门方式隔开了小巷,也隔开了真正灯红酒绿的不夜商业,睡下后的周周庄有一个非常招摇的称号,就雕刻在这个古镇的入口处:中国第一水乡。然而说起周庄于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为颠覆这个称号而存在的:所谓水乡,原来可以是很少有水的。

刚入周庄地界,人还在巴士上,眼睛就已在巴巴地找寻那一汪水,幻想着东方威尼斯式的长篙轻点,迷津四散,然而没有。被拥挤的人潮裹进小镇,用一下午的时间逛完两圈,终于无可奈何的承认周庄镇内原来只有那一道水湾。

沿着水走,几步一桥,都是那种很古老的石块垒起的小桥,被岁月磨得凹凸不平的,以一种平淡的神情承载着上方的喧器。走过河沿一排房子便进入了小巷,无所谓入口与出口的窄窄的小巷,有桥的地方皆可以入,亦可以出。脚下是不知几个世纪的青石板,同样是平淡地凹凸不平着,抬起头来,两边的房屋都伸出长长的,绵延而又破旧的透出光线的屋檐,将本就狭窄的天空压缩成了一条长缝,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有时这排门房突然断开,从那缺口钻出去,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几畦菜、一弯篱,白墙黑瓦的房子,怎么看都像是南方随便哪个普通的农村,或者更甚之几分破败清冷。离开了那湾碧水,除了巷中几处卖着的小鱼小虾河蚌珍珠外,看不出一点当地人与“水”有关的生活的影子,换言之,这是个标准古镇却不像是水乡。

那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那“中国第一水乡”的名号呢?

这个疑问在坐上船后就立刻消失了。不知是否是江南正宗的乌篷船,舱是只能容六个人的,木质构造看起来很结实。船娘年纪一例都在三十开外,穿着蓝底碎花上衣和黑长裤,撑开船时麻利而淡然,刚一离开那个小小的码头,船就摇晃起来,侧身时船沿离水只有几公分,碧绿的水色看不出有流动的痕迹。

坐在船上,周庄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小船仿佛摇曳出无声的“外婆桥”旋律,不疾不徐地将两岸的店铺啊游人啊淡化进了古旧的建筑里。触手可及的多是房屋常年泡在水中的部分,青苔将本就灰白的墙壁挥洒成了柔和的抽象作品,坐在船头,随手举起相机框住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桥洞外蜿蜒的碧波,水边大团大团的烟柳,红彤彤的灯笼后半掩映着的白墙高瓦,这一切都因处在与水融合的船的角度便亲切美丽起来,它满足了人们关于古老的江南水乡的所有幻想,它用窄窄一湾水道就勾出了最动人最正宗的风景。

只是当再踏上岸走过两个安静写生的男孩旁时,我突然想周庄那个招摇的称号大概是外人命名的,因为它的水乡是画家眼中的,是诗人梦里的,却似乎不是古镇人生活中的。

久闻周庄的商业化污染非常严重,果然是名不虚传。古镇巷内无房不是店铺,甚至卖的东西也多有重复。走上几步,便能看见头发花白的老妪坐在本已十分狭窄的巷边,手伸得老远,巴巴地重复“来点桂花粉”或是“两元一杯的阿婆茶”。店铺里卖时装饰物,甚至还有咖啡厅,但更多的是卖些“旅游纪念品”一类,比如画有周庄风景的文化衫、大批量的苏绣、草叶编的小动物、檀香木雕刻的挂饰,等等等等。穿插在这些店铺中的是印在门票上的“周庄景点”,名字都起得很有江南诗意,只是随意逛了几处后,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繁荣的商业,周庄的镇内景点真是出奇低调,门匾几乎和店铺区分不开来,而景点内部,要么门可罗雀,要么游人拼命往外挤,露出“这也叫景点”的意思。十六处中大概只有沈厅和张厅是真正意义上的景点,很富丽古典的江南园林,却有着与“民间的周庄”太不相符的气质。

网上有很多人对周庄的迅速商业化表示惋惜甚至谴责,可是,周庄毕竟不是青藏或内蒙,茫茫草原决定了人们必须以游牧为主,周庄处在中国最繁华的东南地区,离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只有两个小时车程,我们不能因为欣赏古典水乡就遏制周庄的发展,就像不能因为喜爱大唐而强迫西安人像千年前生活一样,况且促使周庄商业化的正是慕名的游客,顶着“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终日挤满了游人,在这个狭小的,必须保护好古建筑的小镇里,除了商业,周庄还能选择什么?因此,商业化于周庄是必然,这个选择并不美丽,却无比现实。

而且,周庄毕竟是周庄,再怎么商业化,也保留着自己几分本真与美感。我们借宿的是一家家庭旅馆,客房直接通向主人家的客厅,穿过一个小杂物室就是主人一家的卧室。女主人边看电视边随意地和我们讲价,客厅里米饭的香气飘出好远;隔壁便是旅馆主人兄长开的餐馆,合作愉快得不可思议。周庄还是个睡得很早的小镇,九点不到时一家家店铺便纷纷打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这种古老的闸门方式隔开了小巷,也隔开了真正灯红酒绿的不夜商业,睡下后的周周庄有一个非常招摇的称号,就雕刻在这个古镇的入口处:中国第一水乡。然而说起周庄于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为颠覆这个称号而存在的:所谓水乡,原来可以是很少有水的。

刚入周庄地界,人还在巴士上,眼睛就已在巴巴地找寻那一汪水,幻想着东方威尼斯式的长篙轻点,迷津四散,然而没有。被拥挤的人潮裹进小镇,用一下午的时间逛完两圈,终于无可奈何的承认周庄镇内原来只有那一道水湾。

沿着水走,几步一桥,都是那种很古老的石块垒起的小桥,被岁月磨得凹凸不平的,以一种平淡的神情承载着上方的喧器。走过河沿一排房子便进入了小巷,无所谓入口与出口的窄窄的小巷,有桥的地方皆可以入,亦可以出。脚下是不知几个世纪的青石板,同样是平淡地凹凸不平着,抬起头来,两边的房屋都伸出长长的,绵延而又破旧的透出光线的屋檐,将本就狭窄的天空压缩成了一条长缝,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有时这排门房突然断开,从那缺口钻出去,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几畦菜、一弯篱,白墙黑瓦的房子,怎么看都像是南方随便哪个普通的农村,或者更甚之几分破败清冷。离开了那湾碧水,除了巷中几处卖着的小鱼小虾河蚌珍珠外,看不出一点当地人与“水”有关的生活的影子,换言之,这是个标准古镇却不像是水乡。

那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那“中国第一水乡”的名号呢?

这个疑问在坐上船后就立刻消失了。不知是否是江南正宗的乌篷船,舱是只能容六个人的,木质构造看起来很结实。船娘年纪一例都在三十开外,穿着蓝底碎花上衣和黑长裤,撑开船时麻利而淡然,刚一离开那个小小的码头,船就摇晃起来,侧身时船沿离水只有几公分,碧绿的水色看不出有流动的痕迹。

坐在船上,周庄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小船仿佛摇曳出无声的“外婆桥”旋律,不疾不徐地将两岸的店铺啊游人啊淡化进了古旧的建筑里。触手可及的多是房屋常年泡在水中的部分,青苔将本就灰白的墙壁挥洒成了柔和的抽象作品,坐在船头,随手举起相机框住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桥洞外蜿蜒的碧波,水边大团大团的烟柳,红彤彤的灯笼后半掩映着的白墙高瓦,这一切都因处在与水融合的船的角度便亲切美丽起来,它满足了人们关于古老的江南水乡的所有幻想,它用窄窄一湾水道就勾出了最动人最正宗的风景。

只是当再踏上岸走过两个安静写生的男孩旁时,我突然想周庄那个招摇的称号大概是外人命名的,因为它的水乡是画家眼中的,是诗人梦里的,却似乎不是古镇人生活中的。

久闻周庄的商业化污染非常严重,果然是名不虚传。古镇巷内无房不是店铺,甚至卖的东西也多有重复。走上几步,便能看见头发花白的老妪坐在本已十分狭窄的巷边,手伸得老远,巴巴地重复“来点桂花粉”或是“两元一杯的阿婆茶”。店铺里卖时装饰物,甚至还有咖啡厅,但更多的是卖些“旅游纪念品”一类,比如画有周庄风景的文化衫、大批量的苏绣、草叶编的小动物、檀香木雕刻的挂饰,等等等等。穿插在这些店铺中的是印在门票上的“周庄景点”,名字都起得很有江南诗意,只是随意逛了几处后,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繁荣的商业,周庄的镇内景点真是出奇低调,门匾几乎和店铺区分不开来,而景点内部,要么门可罗雀,要么游人拼命往外挤,露出“这也叫景点”的意思。十六处中大概只有沈厅和张厅是真正意义上的景点,很富丽古典的江南园林,却有着与“民间的周庄”太不相符的气质。

网上有很多人对周庄的迅速商业化表示惋惜甚至谴责,可是,周庄毕竟不是青藏或内蒙,茫茫草原决定了人们必须以游牧为主,周庄处在中国最繁华的东南地区,离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只有两个小时车程,我们不能因为欣赏古典水乡就遏制周庄的发展,就像不能因为喜爱大唐而强迫西安人像千年前生活一样,况且促使周庄商业化的正是慕名的游客,顶着“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终日挤满了游人,在这个狭小的,必须保护好古建筑的小镇里,除了商业,周庄还能选择什么?因此,商业化于周庄是必然,这个选择并不美丽,却无比现实。

而且,周庄毕竟是周庄,再怎么商业化,也保留着自己几分本真与美感。我们借宿的是一家家庭旅馆,客房直接通向主人家的客厅,穿过一个小杂物室就是主人一家的卧室。女主人边看电视边随意地和我们讲价,客厅里米饭的香气飘出好远;隔壁便是旅馆主人兄长开的餐馆,合作愉快得不可思议。周庄还是个睡得很早的小镇,九点不到时一家家店铺便纷纷打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这种古老的闸门方式隔开了小巷,也隔开了真正灯红酒绿的不夜商业,睡下后的周周庄有一个非常招摇的称号,就雕刻在这个古镇的入口处:中国第一水乡。然而说起周庄于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为颠覆这个称号而存在的:所谓水乡,原来可以是很少有水的。

刚入周庄地界,人还在巴士上,眼睛就已在巴巴地找寻那一汪水,幻想着东方威尼斯式的长篙轻点,迷津四散,然而没有。被拥挤的人潮裹进小镇,用一下午的时间逛完两圈,终于无可奈何的承认周庄镇内原来只有那一道水湾。

沿着水走,几步一桥,都是那种很古老的石块垒起的小桥,被岁月磨得凹凸不平的,以一种平淡的神情承载着上方的喧器。走过河沿一排房子便进入了小巷,无所谓入口与出口的窄窄的小巷,有桥的地方皆可以入,亦可以出。脚下是不知几个世纪的青石板,同样是平淡地凹凸不平着,抬起头来,两边的房屋都伸出长长的,绵延而又破旧的透出光线的屋檐,将本就狭窄的天空压缩成了一条长缝,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有时这排门房突然断开,从那缺口钻出去,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几畦菜、一弯篱,白墙黑瓦的房子,怎么看都像是南方随便哪个普通的农村,或者更甚之几分破败清冷。离开了那湾碧水,除了巷中几处卖着的小鱼小虾河蚌珍珠外,看不出一点当地人与“水”有关的生活的影子,换言之,这是个标准古镇却不像是水乡。

那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那“中国第一水乡”的名号呢?

这个疑问在坐上船后就立刻消失了。不知是否是江南正宗的乌篷船,舱是只能容六个人的,木质构造看起来很结实。船娘年纪一例都在三十开外,穿着蓝底碎花上衣和黑长裤,撑开船时麻利而淡然,刚一离开那个小小的码头,船就摇晃起来,侧身时船沿离水只有几公分,碧绿的水色看不出有流动的痕迹。

坐在船上,周庄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小船仿佛摇曳出无声的“外婆桥”旋律,不疾不徐地将两岸的店铺啊游人啊淡化进了古旧的建筑里。触手可及的多是房屋常年泡在水中的部分,青苔将本就灰白的墙壁挥洒成了柔和的抽象作品,坐在船头,随手举起相机框住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桥洞外蜿蜒的碧波,水边大团大团的烟柳,红彤彤的灯笼后半掩映着的白墙高瓦,这一切都因处在与水融合的船的角度便亲切美丽起来,它满足了人们关于古老的江南水乡的所有幻想,它用窄窄一湾水道就勾出了最动人最正宗的风景。

只是当再踏上岸走过两个安静写生的男孩旁时,我突然想周庄那个招摇的称号大概是外人命名的,因为它的水乡是画家眼中的,是诗人梦里的,却似乎不是古镇人生活中的。

久闻周庄的商业化污染非常严重,果然是名不虚传。古镇巷内无房不是店铺,甚至卖的东西也多有重复。走上几步,便能看见头发花白的老妪坐在本已十分狭窄的巷边,手伸得老远,巴巴地重复“来点桂花粉”或是“两元一杯的阿婆茶”。店铺里卖时装饰物,甚至还有咖啡厅,但更多的是卖些“旅游纪念品”一类,比如画有周庄风景的文化衫、大批量的苏绣、草叶编的小动物、檀香木雕刻的挂饰,等等等等。穿插在这些店铺中的是印在门票上的“周庄景点”,名字都起得很有江南诗意,只是随意逛了几处后,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繁荣的商业,周庄的镇内景点真是出奇低调,门匾几乎和店铺区分不开来,而景点内部,要么门可罗雀,要么游人拼命往外挤,露出“这也叫景点”的意思。十六处中大概只有沈厅和张厅是真正意义上的景点,很富丽古典的江南园林,却有着与“民间的周庄”太不相符的气质。

网上有很多人对周庄的迅速商业化表示惋惜甚至谴责,可是,周庄毕竟不是青藏或内蒙,茫茫草原决定了人们必须以游牧为主,周庄处在中国最繁华的东南地区,离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只有两个小时车程,我们不能因为欣赏古典水乡就遏制周庄的发展,就像不能因为喜爱大唐而强迫西安人像千年前生活一样,况且促使周庄商业化的正是慕名的游客,顶着“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终日挤满了游人,在这个狭小的,必须保护好古建筑的小镇里,除了商业,周庄还能选择什么?因此,商业化于周庄是必然,这个选择并不美丽,却无比现实。

而且,周庄毕竟是周庄,再怎么商业化,也保留着自己几分本真与美感。我们借宿的是一家家庭旅馆,客房直接通向主人家的客厅,穿过一个小杂物室就是主人一家的卧室。女主人边看电视边随意地和我们讲价,客厅里米饭的香气飘出好远;隔壁便是旅馆主人兄长开的餐馆,合作愉快得不可思议。周庄还是个睡得很早的小镇,九点不到时一家家店铺便纷纷打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这种古老的闸门方式隔开了小巷,也隔开了真正灯红酒绿的不夜商业,睡下后的周周庄有一个非常招摇的称号,就雕刻在这个古镇的入口处:中国第一水乡。然而说起周庄于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为颠覆这个称号而存在的:所谓水乡,原来可以是很少有水的。

刚入周庄地界,人还在巴士上,眼睛就已在巴巴地找寻那一汪水,幻想着东方威尼斯式的长篙轻点,迷津四散,然而没有。被拥挤的人潮裹进小镇,用一下午的时间逛完两圈,终于无可奈何的承认周庄镇内原来只有那一道水湾。

沿着水走,几步一桥,都是那种很古老的石块垒起的小桥,被岁月磨得凹凸不平的,以一种平淡的神情承载着上方的喧器。走过河沿一排房子便进入了小巷,无所谓入口与出口的窄窄的小巷,有桥的地方皆可以入,亦可以出。脚下是不知几个世纪的青石板,同样是平淡地凹凸不平着,抬起头来,两边的房屋都伸出长长的,绵延而又破旧的透出光线的屋檐,将本就狭窄的天空压缩成了一条长缝,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有时这排门房突然断开,从那缺口钻出去,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几畦菜、一弯篱,白墙黑瓦的房子,怎么看都像是南方随便哪个普通的农村,或者更甚之几分破败清冷。离开了那湾碧水,除了巷中几处卖着的小鱼小虾河蚌珍珠外,看不出一点当地人与“水”有关的生活的影子,换言之,这是个标准古镇却不像是水乡。

那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那“中国第一水乡”的名号呢?

这个疑问在坐上船后就立刻消失了。不知是否是江南正宗的乌篷船,舱是只能容六个人的,木质构造看起来很结实。船娘年纪一例都在三十开外,穿着蓝底碎花上衣和黑长裤,撑开船时麻利而淡然,刚一离开那个小小的码头,船就摇晃起来,侧身时船沿离水只有几公分,碧绿的水色看不出有流动的痕迹。

坐在船上,周庄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小船仿佛摇曳出无声的“外婆桥”旋律,不疾不徐地将两岸的店铺啊游人啊淡化进了古旧的建筑里。触手可及的多是房屋常年泡在水中的部分,青苔将本就灰白的墙壁挥洒成了柔和的抽象作品,坐在船头,随手举起相机框住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桥洞外蜿蜒的碧波,水边大团大团的烟柳,红彤彤的灯笼后半掩映着的白墙高瓦,这一切都因处在与水融合的船的角度便亲切美丽起来,它满足了人们关于古老的江南水乡的所有幻想,它用窄窄一湾水道就勾出了最动人最正宗的风景。

只是当再踏上岸走过两个安静写生的男孩旁时,我突然想周庄那个招摇的称号大概是外人命名的,因为它的水乡是画家眼中的,是诗人梦里的,却似乎不是古镇人生活中的。

久闻周庄的商业化污染非常严重,果然是名不虚传。古镇巷内无房不是店铺,甚至卖的东西也多有重复。走上几步,便能看见头发花白的老妪坐在本已十分狭窄的巷边,手伸得老远,巴巴地重复“来点桂花粉”或是“两元一杯的阿婆茶”。店铺里卖时装饰物,甚至还有咖啡厅,但更多的是卖些“旅游纪念品”一类,比如画有周庄风景的文化衫、大批量的苏绣、草叶编的小动物、檀香木雕刻的挂饰,等等等等。穿插在这些店铺中的是印在门票上的“周庄景点”,名字都起得很有江南诗意,只是随意逛了几处后,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繁荣的商业,周庄的镇内景点真是出奇低调,门匾几乎和店铺区分不开来,而景点内部,要么门可罗雀,要么游人拼命往外挤,露出“这也叫景点”的意思。十六处中大概只有沈厅和张厅是真正意义上的景点,很富丽古典的江南园林,却有着与“民间的周庄”太不相符的气质。

网上有很多人对周庄的迅速商业化表示惋惜甚至谴责,可是,周庄毕竟不是青藏或内蒙,茫茫草原决定了人们必须以游牧为主,周庄处在中国最繁华的东南地区,离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只有两个小时车程,我们不能因为欣赏古典水乡就遏制周庄的发展,就像不能因为喜爱大唐而强迫西安人像千年前生活一样,况且促使周庄商业化的正是慕名的游客,顶着“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终日挤满了游人,在这个狭小的,必须保护好古建筑的小镇里,除了商业,周庄还能选择什么?因此,商业化于周庄是必然,这个选择并不美丽,却无比现实。

而且,周庄毕竟是周庄,再怎么商业化,也保留着自己几分本真与美感。我们借宿的是一家家庭旅馆,客房直接通向主人家的客厅,穿过一个小杂物室就是主人一家的卧室。女主人边看电视边随意地和我们讲价,客厅里米饭的香气飘出好远;隔壁便是旅馆主人兄长开的餐馆,合作愉快得不可思议。周庄还是个睡得很早的小镇,九点不到时一家家店铺便纷纷打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这种古老的闸门方式隔开了小巷,也隔开了真正灯红酒绿的不夜商业,睡下后的周周庄有一个非常招摇的称号,就雕刻在这个古镇的入口处:中国第一水乡。然而说起周庄于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为颠覆这个称号而存在的:所谓水乡,原来可以是很少有水的。

刚入周庄地界,人还在巴士上,眼睛就已在巴巴地找寻那一汪水,幻想着东方威尼斯式的长篙轻点,迷津四散,然而没有。被拥挤的人潮裹进小镇,用一下午的时间逛完两圈,终于无可奈何的承认周庄镇内原来只有那一道水湾。

沿着水走,几步一桥,都是那种很古老的石块垒起的小桥,被岁月磨得凹凸不平的,以一种平淡的神情承载着上方的喧器。走过河沿一排房子便进入了小巷,无所谓入口与出口的窄窄的小巷,有桥的地方皆可以入,亦可以出。脚下是不知几个世纪的青石板,同样是平淡地凹凸不平着,抬起头来,两边的房屋都伸出长长的,绵延而又破旧的透出光线的屋檐,将本就狭窄的天空压缩成了一条长缝,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有时这排门房突然断开,从那缺口钻出去,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几畦菜、一弯篱,白墙黑瓦的房子,怎么看都像是南方随便哪个普通的农村,或者更甚之几分破败清冷。离开了那湾碧水,除了巷中几处卖着的小鱼小虾河蚌珍珠外,看不出一点当地人与“水”有关的生活的影子,换言之,这是个标准古镇却不像是水乡。

那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那“中国第一水乡”的名号呢?

这个疑问在坐上船后就立刻消失了。不知是否是江南正宗的乌篷船,舱是只能容六个人的,木质构造看起来很结实。船娘年纪一例都在三十开外,穿着蓝底碎花上衣和黑长裤,撑开船时麻利而淡然,刚一离开那个小小的码头,船就摇晃起来,侧身时船沿离水只有几公分,碧绿的水色看不出有流动的痕迹。

坐在船上,周庄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小船仿佛摇曳出无声的“外婆桥”旋律,不疾不徐地将两岸的店铺啊游人啊淡化进了古旧的建筑里。触手可及的多是房屋常年泡在水中的部分,青苔将本就灰白的墙壁挥洒成了柔和的抽象作品,坐在船头,随手举起相机框住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桥洞外蜿蜒的碧波,水边大团大团的烟柳,红彤彤的灯笼后半掩映着的白墙高瓦,这一切都因处在与水融合的船的角度便亲切美丽起来,它满足了人们关于古老的江南水乡的所有幻想,它用窄窄一湾水道就勾出了最动人最正宗的风景。

只是当再踏上岸走过两个安静写生的男孩旁时,我突然想周庄那个招摇的称号大概是外人命名的,因为它的水乡是画家眼中的,是诗人梦里的,却似乎不是古镇人生活中的。

久闻周庄的商业化污染非常严重,果然是名不虚传。古镇巷内无房不是店铺,甚至卖的东西也多有重复。走上几步,便能看见头发花白的老妪坐在本已十分狭窄的巷边,手伸得老远,巴巴地重复“来点桂花粉”或是“两元一杯的阿婆茶”。店铺里卖时装饰物,甚至还有咖啡厅,但更多的是卖些“旅游纪念品”一类,比如画有周庄风景的文化衫、大批量的苏绣、草叶编的小动物、檀香木雕刻的挂饰,等等等等。穿插在这些店铺中的是印在门票上的“周庄景点”,名字都起得很有江南诗意,只是随意逛了几处后,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繁荣的商业,周庄的镇内景点真是出奇低调,门匾几乎和店铺区分不开来,而景点内部,要么门可罗雀,要么游人拼命往外挤,露出“这也叫景点”的意思。十六处中大概只有沈厅和张厅是真正意义上的景点,很富丽古典的江南园林,却有着与“民间的周庄”太不相符的气质。

网上有很多人对周庄的迅速商业化表示惋惜甚至谴责,可是,周庄毕竟不是青藏或内蒙,茫茫草原决定了人们必须以游牧为主,周庄处在中国最繁华的东南地区,离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只有两个小时车程,我们不能因为欣赏古典水乡就遏制周庄的发展,就像不能因为喜爱大唐而强迫西安人像千年前生活一样,况且促使周庄商业化的正是慕名的游客,顶着“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终日挤满了游人,在这个狭小的,必须保护好古建筑的小镇里,除了商业,周庄还能选择什么?因此,商业化于周庄是必然,这个选择并不美丽,却无比现实。

而且,周庄毕竟是周庄,再怎么商业化,也保留着自己几分本真与美感。我们借宿的是一家家庭旅馆,客房直接通向主人家的客厅,穿过一个小杂物室就是主人一家的卧室。女主人边看电视边随意地和我们讲价,客厅里米饭的香气飘出好远;隔壁便是旅馆主人兄长开的餐馆,合作愉快得不可思议。周庄还是个睡得很早的小镇,九点不到时一家家店铺便纷纷打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这种古老的闸门方式隔开了小巷,也隔开了真正灯红酒绿的不夜商业,睡下后的周周庄有一个非常招摇的称号,就雕刻在这个古镇的入口处:中国第一水乡。然而说起周庄于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为颠覆这个称号而存在的:所谓水乡,原来可以是很少有水的。

刚入周庄地界,人还在巴士上,眼睛就已在巴巴地找寻那一汪水,幻想着东方威尼斯式的长篙轻点,迷津四散,然而没有。被拥挤的人潮裹进小镇,用一下午的时间逛完两圈,终于无可奈何的承认周庄镇内原来只有那一道水湾。

沿着水走,几步一桥,都是那种很古老的石块垒起的小桥,被岁月磨得凹凸不平的,以一种平淡的神情承载着上方的喧器。走过河沿一排房子便进入了小巷,无所谓入口与出口的窄窄的小巷,有桥的地方皆可以入,亦可以出。脚下是不知几个世纪的青石板,同样是平淡地凹凸不平着,抬起头来,两边的房屋都伸出长长的,绵延而又破旧的透出光线的屋檐,将本就狭窄的天空压缩成了一条长缝,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有时这排门房突然断开,从那缺口钻出去,眼前就豁然开朗了,几畦菜、一弯篱,白墙黑瓦的房子,怎么看都像是南方随便哪个普通的农村,或者更甚之几分破败清冷。离开了那湾碧水,除了巷中几处卖着的小鱼小虾河蚌珍珠外,看不出一点当地人与“水”有关的生活的影子,换言之,这是个标准古镇却不像是水乡。

那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那“中国第一水乡”的名号呢?

这个疑问在坐上船后就立刻消失了。不知是否是江南正宗的乌篷船,舱是只能容六个人的,木质构造看起来很结实。船娘年纪一例都在三十开外,穿着蓝底碎花上衣和黑长裤,撑开船时麻利而淡然,刚一离开那个小小的码头,船就摇晃起来,侧身时船沿离水只有几公分,碧绿的水色看不出有流动的痕迹。

坐在船上,周庄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小船仿佛摇曳出无声的“外婆桥”旋律,不疾不徐地将两岸的店铺啊游人啊淡化进了古旧的建筑里。触手可及的多是房屋常年泡在水中的部分,青苔将本就灰白的墙壁挥洒成了柔和的抽象作品,坐在船头,随手举起相机框住的都是最美的风景。桥洞外蜿蜒的碧波,水边大团大团的烟柳,红彤彤的灯笼后半掩映着的白墙高瓦,这一切都因处在与水融合的船的角度便亲切美丽起来,它满足了人们关于古老的江南水乡的所有幻想,它用窄窄一湾水道就勾出了最动人最正宗的风景。

只是当再踏上岸走过两个安静写生的男孩旁时,我突然想周庄那个招摇的称号大概是外人命名的,因为它的水乡是画家眼中的,是诗人梦里的,却似乎不是古镇人生活中的。

久闻周庄的商业化污染非常严重,果然是名不虚传。古镇巷内无房不是店铺,甚至卖的东西也多有重复。走上几步,便能看见头发花白的老妪坐在本已十分狭窄的巷边,手伸得老远,巴巴地重复“来点桂花粉”或是“两元一杯的阿婆茶”。店铺里卖时装饰物,甚至还有咖啡厅,但更多的是卖些“旅游纪念品”一类,比如画有周庄风景的文化衫、大批量的苏绣、草叶编的小动物、檀香木雕刻的挂饰,等等等等。穿插在这些店铺中的是印在门票上的“周庄景点”,名字都起得很有江南诗意,只是随意逛了几处后,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繁荣的商业,周庄的镇内景点真是出奇低调,门匾几乎和店铺区分不开来,而景点内部,要么门可罗雀,要么游人拼命往外挤,露出“这也叫景点”的意思。十六处中大概只有沈厅和张厅是真正意义上的景点,很富丽古典的江南园林,却有着与“民间的周庄”太不相符的气质。

网上有很多人对周庄的迅速商业化表示惋惜甚至谴责,可是,周庄毕竟不是青藏或内蒙,茫茫草原决定了人们必须以游牧为主,周庄处在中国最繁华的东南地区,离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只有两个小时车程,我们不能因为欣赏古典水乡就遏制周庄的发展,就像不能因为喜爱大唐而强迫西安人像千年前生活一样,况且促使周庄商业化的正是慕名的游客,顶着“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终日挤满了游人,在这个狭小的,必须保护好古建筑的小镇里,除了商业,周庄还能选择什么?因此,商业化于周庄是必然,这个选择并不美丽,却无比现实。

而且,周庄毕竟是周庄,再怎么商业化,也保留着自己几分本真与美感。我们借宿的是一家家庭旅馆,客房直接通向主人家的客厅,穿过一个小杂物室就是主人一家的卧室。女主人边看电视边随意地和我们讲价,客厅里米饭的香气飘出好远;隔壁便是旅馆主人兄长开的餐馆,合作愉快得不可思议。周庄还是个睡得很早的小镇,九点不到时一家家店铺便纷纷打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这种古老的闸门方式隔开了小巷,也隔开了真正灯红酒绿的不夜商业,睡下后的周

水乡

水乡 吴琼

魂牵梦索,只为水乡.

顺历史潮流而下,不管五代十国,不管大汉胜唐,水乡都静静地立在那儿,她眼里流出来的波痕,永远是清澈的,就如她的一条条溪流,碧绿而不压人心头的水,青色而略显古旧的墙。不加修饰却有自然之美的水岸石阶。水乡,你就静静的立在那,亭亭玉立地吸引我。

昔日越溪旁的女子,那缕香魂大约是水乡的吧。泛舟西湖的清雅,从绿绮琴里传出的扣人心魂,成了水乡一个千百年未能完成的梦。水乡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寥寥几笔,却有道不完的古韵。西湖畔杨柳深处也曾有过苏小小银铃般的笑,都记载在一圈圈的波纹里,永远回荡在清风中。

梦里的水乡,有如雨巷般的迷茫,我的意象里常有这样一幅画。如雾的丝雨里,绿柳迷茫,远方飘来一个女子,纤弱的身躯徘徊在雨中。及地的青色长裙,不带一点粉饰,白色的长袖小衫,仅肩头绣着几朵芙蓉。凝脂般的手腕上,轻垂着玉镯,两只玉镯不经意的一碰,清脆叮当。还有一把黄色的油脂伞,伞面上画着一只白梅。女子轻轻地飘过,梦般的迷茫,低垂的眼睛里有透明的忧伤。她从雾里走来又走过,走在青石板上,走在清溪边,最后消逝在雾里。水乡的女子都是一首诗,永远读不透。

水乡永远是温柔的,正如她的水。你轻摇一只小舟于水道,看两岸风景,定是柔柔的一幅画,也许岸边有汲水的女子,清脆的面庞,红色的头巾,却不显得俗气,嘴里还唱着黄梅戏《梁祝》。亦或有一只古老的蓬船,船上有渔夫在坐着品酒。不是北方豪爽的一饮而尽,也不是京城文人做作的一口一叹,只是静静地喝着,仿佛在品味生活。水乡的傍晚是极富韵味的。你摇船穿过一道道水桥,看到几家阿妹们轻轻地谈着话,或是抿着嘴笑。看见一个老婆婆背着小孙子慢慢走过,小孙子瞪大眼睛四处望着。看着夕阳掂着脚悄悄下去,又看见月亮慢慢浮上来,直到看到满溪的星星,眨着眼儿向你微笑,你才会往回赶。水乡永远是静的,使你也只好轻轻地,怕打破了这宁谧。

一直喜欢汤灿的那首《家乡美》:家乡美/家乡美/最美是那柔柔的家乡水/水边的风而轻轻地吹/天上的燕子悠悠地飞/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