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金尚中学初一:林勋鑫

中秋食俗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拜月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马上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里话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它与春节、端午节同称我国农历的三大传统节。它始见于《周礼》:“中秋夜,鼓士击鼓,吹幽雅(乐),以迎寒。”为何谓之“中秋”?南宁末陈自牧撰的笔记《梦梁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虽然其论法不少,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特别是以嫦娥奔月的说法为主。

中秋节赏月、拜月的习俗几千年前就已存在。《礼记》中记载的“秋暮夕月”,即是拜月神。周代的八月十五夜都有举行迎寒和拜月的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颇为盛行了。早在南宋就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足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中秋节的热爱之情。

“中秋拜月”从何而来?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的品德入宫。虽未得宠,但在某一年的八月十五夜赏月时,天子在朦胧月光下见得她,觉得她美丽出众,便立其为皇后,此后便有“中秋拜月”的习俗。

现代人依然喜于拜月。中秋节的晚上,当皓月初升时,各家各户的妇女便在庭院、埕口或阳台等可以直接望见圆月的地方上设香案,并以月饼、瓜果、芋头、云片糕等食品供拜。因为他们深信“月娘”(即月亮)是有灵魂的,她能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及祭祀者与鬼神的亲疏关系和对他期盼的大小来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可见现代人是在传承古人的思想。虽然这颇具迷信色彩,但却不曾断承。

提起中秋节,相信大家都会首先想到月饼。月饼已成为月亮的象征,不仅因为它圆得像月亮,更因为它的陷是甜的,让人想到月圆的美好。唐代已有带陷饼食,苏东坡有咏“小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糖)……”以饼喻月。清代诗人袁牧的《随园食单》中记载有月饼制法,称“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油腻,回异寻常。”

现代人已将月饼发展成“个性”的模样。先是陷之奇特,明明写着“绿豆陷”,而入口却毫无绿豆味。难道是我们的味觉都出现问题了?大部分月饼已都内含鸡蛋黄,味道微咸,甚是油腻,却和甜味相和,入口为佳。此点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月饼的包装却让人

担忧,譬如有种陷为水果酱的月饼,味道清爽甜美,价格却相当昂贵,原因在于其豪华复杂的包装。还有,月饼种类众多,也确实让人眼花缭乱的。站在人山人海的月饼市场中央,难道你不会迷失自己?如此富含商业色彩的月饼不免让人产生怀疑:所谓的“中秋佳节”已变成了“商业佳节”?这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中秋的圆月,给人以美好的象征。月之圆兆人团圆,由此引发了远在他乡的人思乡和怀念亲人之情。早在唐宋时期,“咏月”诗词已甚多,因此“中秋节”一直富含诗意,诗人把圆月谓之“诗月”。譬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堪称是一首游子思乡怀旧的词中绝唱: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的上阕以多变的镜头,从仰视、俯视、平视、远视的角度,既写眼前丽景,又写故乡遥隔,秋色惹人愁的情怀。下阕则层层深入,从夜夜难寝,月楼独倚,借酒浇愁愁更愁,写出了乡愁萦绕缠绵,无法排遣的柔情。

如今,这种柔情依在。皓月当空时,一家团聚的把酒唱明月,叙故事,尽情展欢颜;远离他乡者轻叹息,把酒问明月,何时归故里。他只能祝愿远方的亲人平安健康、生活幸福,愁情满肠。于是,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只能在梦里出现。

事实上,中秋节是美好的,它富含文化色彩,给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乐和精彩,是我们永远的财富。在商业化日趋明显的今天,作为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应因其而变质。它的源远流长,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定,是我们共同不可推卸的任务。

中秋月

我家乡的中秋节可热闹了!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中秋节的来历吧!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博饼。可好玩了呢!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种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五岁那年,我们去外面博饼,我得了状元,那个叔叔送我一只大白兔!我一蹦三尺高!中秋节真有意思,你喜欢中秋节吗?在学校里,如果是中秋节,学校就会组织博饼,好玩吧!大同中心小学三年级一班

中秋

(老师,您好,我作文水平差,上次老师给我批改这篇作文,我改了,我平时读的书不多,你看这篇作文题目叫什么新颖,您能帮我增添几句优美抒情的话吗?谢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记每逢佳节倍思亲,又逢中秋。明月的诗词,载着远方亲人的牵挂,载着夜的静谧,悄然而至。 中秋•圆月•传说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于是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后,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飞上了月宫。奔月后,嫦娥住在月宫其实是非常的寂寞,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后来,一般妇女们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中秋•圆月•人间中秋夜,仰望皎洁的明月,不由地想起了苏轼的千古名篇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圆月•拼搏“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熟悉的旋律又在我的耳畔回响。我凝视着月亮,觉得它像一只漂动的小船,仿佛要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和理想漂向远方。仿佛又看见月光轻柔照在我的脸庞,好像对我这个面临中考的女孩说:“初三意味着拼搏!要加油!”奥斯特洛夫斯基不是也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是的,人生需要奋斗,人生需要拼搏!初三是我们第一个努力拼搏的转折点,如果我们依旧还像以前一样荒废时间,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么我们就是在让自己的人生腐朽。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会倒。实力和付出不一定成正比、但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初三,我们不要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要成为挺立在暴风雨中的小草;初三,我们需要拼搏!这样,明年七月,在阳光下我们将会是笑得最灿烂的的那群人!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家人更加健康,国家更加繁荣!

中秋节

中秋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那么,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重大日子吗?没错!今天就是中秋节啦!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重大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过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月饼了,知道它的起源吗?要想了解它,还要跟随我的脚步呢: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过春节有春节的习俗,过元宵节有过元宵的习俗,那么中秋节呢?今天我先介绍一种: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

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

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

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

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

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

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知道嫦娥吗?她可是中秋节的头等重要人物!如果没有她,就没有“中秋拜月”这个习俗了。

相传在远古时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的大地冒烟,老百姓叫苦连天。

这件事情惊动了一位神箭手后羿,他登上昆仑山顶,一口气射下了9个太阳,王母娘娘为奖励后羿,给了他一丸长生不老药。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与尊敬,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老百姓也很喜欢这个女孩儿。

一天,后羿要与弟子外出,临行前,后羿将仙药交给嫦娥保管,她将仙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中。蓬蒙知道了这件事,假装生病,

轻而易举地骗过了后羿。

后羿他们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进入后羿家,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和蓬蒙周旋,以拖延时间。当她

走进梳妆台时,立刻打开百宝匣,吞下仙药,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思念丈夫,就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里成了仙。

晚上,后羿回来了,听当事人说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悲痛欲绝。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隐隐约约看见了自己的妻子在凝望着

他,立刻跑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放着嫦娥爱吃的食品,遥望月宫里的妻子。

老百姓为纪念善良纯朴的嫦娥,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保佑嫦娥平安。由此,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此传开了。

无论如此,我也要为大家献上一句美好的祝福:祝大家合家团圆,幸福美满,中秋快乐!

简评:写出了中秋的历史及传说,可谓见多识广,但引用过多。如能记下自己所经历的中秋感受,即使简单浅显,那也是你最美的绽放!期待你的大作!

中秋食俗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