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长,也很平淡,却常常令我感动。有一个高中男生,数学、语文、物理…成绩都不错,惟独英语太差,100分的测验题他只能考10分20分的样子,班主任和以前的英语老师都为此找过他,但男生的理由简单而充足:“我不喜欢学英语!”老师们只好无奈地作罢。现在,眼看还有一年就高考了,男生的偏科情况一如既往,正在这时,学校调整了部分老师,充实高三的师资力量,英语教师换成了一位漂亮优雅的女老师,学生们窃窃私语:这个老师的老家在大城市,据说,她穿衣打扮比较时髦,不知教书怎么样…。很快,这个女老师找到故事的主人公——那个偏科的男生谈话,她问男生:“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好吗?”男生答:“我不愿学英语,虽然英语差,但其他学科都还可以,高考录取看的是总分,我觉得即使我把英语放弃,高考总分也能上线。”女老师说:“想法可以理解,确实很自信,看来其它学科优势太强了。我只是纳闷,为什么不喜欢英语?”男生回答:“我认为将来上班用不着英语,我又不往外国去。”女老师笑了:“那可不一定,说不定咱们班同学你第一个出国留学,我想这不是你的心理话,对吗?”男生的脸红了,低声说:“老师,我知道您是为了我好,可我的英语基础太差了,估计英语是没戏了,我才这么说的。”女老师立刻说:“基础差不要紧,我可以帮你补习呀!”男生愁眉苦脸地说:“我几乎什么都不会,没法补。”女老师又笑了:“这个不用你操心,你只要愿意学就足够了。我问你,高一的英语还会吗?”男生回答:“基本不会。”女老师问:“那初中三年级的知识呢?”男生回答:“也不太会。”女老师问:“那初二的呢?”男生回答:“会一部分吧。”女老师问:“那初一的知识呢?”男生愉快地回答:“初一的很简单,基本没问题。”女老师高兴地说:“你还说基础差,这不挺好的嘛!从今天起,我们就从初二上半年的知识开始补习,你看可以吗?”男生感激地望着女老师:“老师,那你多费力气呀!”女老师不容置疑地对男生说:“咱们说好了!”又嘱咐男生:“其它学科也不要落下。”女老师说到做到,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忙闲,她每天都抽出时间给男生补课,而且从最简单的知识开始补,逐渐加深,男生渐渐对英语有了兴趣。上英语课时,女老师常常把最简单的问题专门交给这个男生回答,虽然这些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讲简单至极,但只要男生回答对了,女老师就当场说一些诸如“很好!”、“真棒!”、“进步很快呀!”等鼓励性的话,男生心里热乎乎的,学习英语的劲头越来越高涨。高考的时候,男生的英语成绩虽然谈不上很好,但已经不是拉分的科目了。男生上了大学后,又学了很多更深、更难的知识,但再也没有惧怕过哪科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男生从心底里感激女老师,也只能用心来感激,因为当时没有“补课费”这个词,而按男生的当时的家境,也不可能给女老师物质上的酬谢。男生毕业后来到母校教书,却再没有看到过他最尊敬的女老师,因为女老师早就调回天津老家了。故事结束了,顺便补充一下,那个男生就是我!

中国人·为什么

中国人为什么要穿西服打领带?——难道唐装衣不遮体吗?中国学生为什么要学英语?——难道汉语的博大精深还不够你学的吗?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泱泱中国还放不下个你?中国人为什么要吃西餐?——难道中国饭吃了会吐吗?中国人为什么要听外国歌曲?——难道京剧不是人唱的吗?中国人为什么要在2月14日过情人节?——阴历七月初七过不行吗?中国人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不比汤圆大吗?

交织在现实与虚幻的反向延长线

(一)我们都是渺小的

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你的珍贵。才发现我们竟是如此的渺小。早已习惯你熟悉的歌声,有时候甚至厌烦那些介质。只是现在终于要分开,太长时间的同桌感情,我们真的真的害怕它会被毫无表情的时间冲刷。这时候,眼泪变成了你的情绪装饰,尽管我一直在沉默。是的,我们是如此的渺小。面对你日益下滑的成绩,你不得不将视觉移向那个公认的好学生。我也只能一个人,静静的咀嚼我们共同写过的诗句,直到残留的美好定格在身体的脉络。

(二)一块白色的橡皮

橡皮是我们小时候常常用来消遣的工具。一块五毛钱的那种。我猜想铅笔的痕迹把它渲染了以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小学时,老师教育我们橡皮很无私,奉献自己,为我了我们的学习。可是谁又能真正读懂它的选择,体会看它是否真的愿意做这样的奉献。那都是因为我们笨拙抑或灵巧的手燃烧了它本有的纯洁。越来越不懂,是不是只有发黄的记忆在颤动,书写着最初的纯真。我们不想要的不一定不会存在,想要的,也许曾经拥有过,却早已被岁月的磨盘磨净了。但是,也会有可能,我们一直守护的星星,还在不厌其烦地眨着眼睛。也许,我们一直纯真着。

(三)我们的梦想

“我的梦想,就是到贫穷的山区当一名老师,我要让那些不能上学的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是从前写作文时最纸上谈兵的应付。记得好像写过了千百遍,却往往在学英语时嚷嚷着要出国留学,要有繁花似锦的前途。我们总会长大,思想总会一点一点地靠近现实。偶尔会想象变成城堡里的公主,无忧无虑地这样一辈子。可我们总要游走在现实的萌动前。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总会把我们从虚幻的梦想中拉回现实,于是视线被现实和虚幻所交替。我们的呼吸就是这样温热了教室里沉闷的空气。我们却始终愿意相信,在我们的心里,还是会有这样一束光线,顺着我们的愿望,在不断的延长,我们看不见终点,但我们会顺着它,一步一步,印在希望的小道上。

后记

用心呵护流动在血液里虚幻的美好,我们尽力地,让它与现实的平淡交织,转化,然后阐释,我们要的幸福,其实永远不会消失。


跟很多普通的故事一样,我是个特困生,是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学校其实很一般,不过是本科,而且我的高考成绩是全县第一,爷爷说这就是状元啊,他坚持要摆酒席,要请客,我们那么穷的家,终于看到希望了,终于有人要到北京去念书了。他们不知道我在城里同学面前是多么自卑,不知道我是怎样费尽心血去学普通话,练英文,他们甚至不知道学费我是怎么一年年交上的,有次我无意间说起自己每个月家教可以赚500元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冲我发了脾气,他觉得我赚了那么多钱还不知道孝敬老人,不知道寄家回家给弟弟交学费,太不懂事了。我的生活可以说很黑暗,一直念书、上课、考试、赚钱,同学说我是守财奴,只要有兼职的机会都过来找我,半开玩笑地说:嘿,听说你只要能赚钱什么都肯做。我只有装做不在乎:是啊,我都肯。这样拼命赚的钱,一半给自己交学费,一半给家里,供弟弟妹妹念书。家乡说起我来都是很神化的:多么有出息,不但能供自己还能供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写信给我,总是会说:哥,我也要去北京念大学!他们不知道我的苦,我也不愿意让任何人看到我的苦,除了她。 她是我下一届的学妹,迎新的时候我接的她,帮着拿行李,找床位。她一定要请我吃饭,我就吃了,吃完后我付了帐,又带着她在学校里走了一圈,帮她认路。后来她说,那时候就开始喜欢我了,高高瘦瘦的,特别沉默,有很多心事似的,别人都说她是小美女,可是我连多一眼都没看她。是啊,那时候我正在想,付了帐后我这一周的伙食费怎么办。我没想过找女朋友,更别说像她这样时髦漂亮的城市女孩子了。结果她经常找我,到我们班上旁听,向别人打听我的事情。我特别感动的是,我生日那天,她买了蛋糕,在学校门口等我,我去做家教了,晚上10点才回来,她等了我6个小时,在冬天的冷风里。从小到大,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我接过她手里的蛋糕,把她的手握在我的手心里,给她暖着。她说我知道你压力很大,不要怕,我们一起来分担好不好?她真是天真啊,那时的我也真是天真啊。被爱情迷住了眼睛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出来,什么话都能说出来。 我们在学校附近找了小房子,住在一起。我已经确定保送上研了,给她买了很多书,让她考研。每天一起上课,听讲座,去食堂吃饭,晚上我出去工作,她就在家里等我。她买减价的水果,一个个削了皮,切成一块块给我吃,她还第一次学会用蜂窝煤炉子做饭……我知道她是那么爱我,我也是全心全意地对她。都说恋爱最花钱,但是我没有多花什么钱,还给家里多寄了三百块,她说是给我妹妹买新衣服的,我们这一个月可以吃最便宜的菜。她跟家里说起了我,父母都要求见一见。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还是被他们家吓了一跳。她家住的是那种特别高档的复式房子,装修非常豪华。她妈妈说因为她是独女,希望结婚后也住在一起。她爸爸一直都皱着眉,看着我破旧的牛仔裤和旧衬衫。我觉得这个贫富的对比太像电影或者小说里的镜头了,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我无法忘记她爸爸跟我说的一句话:我家楠楠从小没吃过一点苦,没受过一点委屈,这是我们父母的本分。小伙子,你能做到吗?我没有答,我知道我做不到。同时我也知道了她为了跟我在一起,牺牲有多大。不住好房子不住宿舍,跟着我挤小平房,好衣服不穿,长年穿运动服。过去有那家饭店新开张,她爸爸一定开车带全家去吃,现在她跟着我吃水煮白菜。她把生活费省下来,帮我交学费。这一切就是我所能给她的,一个贫穷的爱人所能给她的,就这么多,却要求她无休止地付出,从时间到物质。她说:爱你就不觉得苦。但是我心痛啊,是真的心痛,好象整个人都要被撕裂一样的痛。我的出身我不能选择,但是她为什么要选择我,选择这样沉重的担子。 结果她家里是不同意的。她妈妈还问她与我同居是不是我使了什么卑鄙的手段。我不能不说,她父母也真是一番苦心,表面上不拆散我们,实际上却不断鼓励她出国留学。她还高高兴兴地跟我说:咱们一起申请吧,我们到国外去念书。我笑了,说好啊。我没告诉她,我弟弟高考失利了,要复读一年,我妹妹正上高三。我找了更多的工作,说服她各自搬回宿舍住,故意一天天地疏远她,又不让她觉察。因为她的个性就是那么明朗活泼的,也有点粗心,根本不知道我其实已经有了分手的念头。 我强迫她背单词,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英语,她说我觉得你好象对我没那么好了,我说没有,让你好好学习才是对你好,你不是要出去留学吗?一直等到她考完GRE,我帮她发简历,发资料,写申请,忙得比她自己还上心。她开始越来越犹豫,问你呢?你怎么办,我说我容易,我当过枪手替考都考得不错,你怕什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不看她,因为我的眼睛会泄露真相。 终于等到OFFER了,终于我松了一口气,我电话了她妈妈:阿姨,楠楠可以留学去了,你们放心吧。她妈妈很迟疑地问你不跟过去吗?我说我不会去的,我有家人需要照顾,我真心希望楠楠一生幸福,可惜我做不到,所以我也绝不连累她。她妈妈在电话那边哭了,说你是个好孩子,能体谅父母的心。我说我明白,我不怨你们,真的。 穷男生不该有爱情,我跟她说分手吧,我配不上你,是我不够好,我不忍心让你跟我一起吃苦。我上有父母爷爷奶奶,下有弟弟妹妹还等着念书,我起码要多辛苦10年,才能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我爱你,所以我不应该跟你在一起,我们一开始就错了,对不起,我希望你能忘记我。 她哭成泪人,打我,咬我,踢我,我不还手,但是也不劝她。长痛不如短痛,到国外去吧,我爱的姑娘,会有更好的人更好的爱情给你补偿,我不想让你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不能尽情享受人生,而且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是个穷人,给你的东西,与你应该得到的,相差太远太远了。我不愿意我们变成象博士师兄们那样的家庭,两夫妻咬牙供养其中一方的老家,矛盾不断。就这么结束吧,相信我我比你更疼痛,因为我不得不伤害你,不得不离开你,我最爱的人。 她走了,生活还在继续。有时候我会来网上看看这些爱情故事,每个痴情的女主角,都那么像她。我想在这里对她说完这段话:如果10年以后我自由了,我会先去找你,只想远远地看你一眼,你幸福的话我绝不打扰你,你要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那么,让我再说一次我爱你。

国庆

升第一面国旗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全世界都瞩目于此。 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庄严而隆重地举行。毛泽东强 劲有力的湖南口音神圣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 本日成立了!” 此前,军委三局(我军通信机构)的通信兵们为这一天的到来, 进行了通信保障每个细节的周到准备。毛泽东雄伟苍劲的声音通过无 线电波传遍整个世界!这声音宣告一个旧社会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 来临。 接着,大典秘书长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 一位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名叫苏冶的通信兵,和所有人一样为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激动,但他多了一份别人没有的紧张和压力。他 的手也因这种激动和紧张而渗出了热汗,因为毛主席将在世界人民面 前使用他和一个战友的一项技术发明:用电钮升国旗。苏冶听到大典 秘书长宣布的议程,立即上前一步,将一个遥控电钮递在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神采奕奕,表情庄重地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上所有人的翘 首以待中,遥控电钮顺利启动旗杆下的马达,自动将一面长460公分、 高338公分的五星红旗徐徐升向明净的天空。 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广场喇叭里响起了雄壮激扬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无线电波首次把国歌送遍五湖四海,送上九霄云外, 送入每一个翻身作主、激动不已的中国人民心中。 此时,苏冶注意到毛主席的胸膛剧烈地起伏,一代伟人已情不自 禁。突然,毛主席发出一声赞叹:“升得好哇!”此话通过扩音器回 荡在广场。霎时,广场上一片欢腾,群情振奋。苏冶理解主席的话有 两层意思,一是感慨中华民族终于升起了自己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二 是褒奖通信兵设计的遥控升旗十分先进。心潮澎湃的苏冶已泪湿眼帘。 国歌 一个有国籍的人,对本国的国歌一定不会陌生。在一些特定的场 合,听到国歌就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力量的涌动,精神的昂发和情感 的倾泻。 但你会一字不差地唱完国歌吗?我说,我不会,你也未必就会, 如果不是经历一次不应有的尴尬,我不会想到关于国歌的话题。 前不久,我为一家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送行。朋友一家三口均系 澳大利亚籍华人,7年前朋友留学澳洲,随后妻儿举家同迁墨尔本。朋 友出国之初,他儿子仅仅降生3个月,在不到一岁、还不会说话时就已 随母亲赴国外陪读。这次朋友带七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国探亲,却能操 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传授。朋友说,为了母语不至 于在儿子身上失传,他们对外说英语,家里一概说汉语,而他孩子的 中文名字,就叫小华。 小华和我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突然提出要和我一道唱歌。我问 唱什么歌,他不假思索地说:“唱国歌。” 我说:“你们澳大利亚的国歌我不会唱,中国的国歌你又不会唱, 怎么办好?” 他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说的就是唱中国的国歌,国 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我颇感意外和怀疑,一个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出国在外的孩子,能 唱这支融中华民族之魂、民族之气、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随着童 声的响起,我不得不信。“叔叔,我们一起唱。”在小华的邀请下, 我们开始了二人小合唱。我小声地唱了三句之后,嘴里竟冒不出原本 十分熟悉的词儿来,不得不合着节拍转为哼唱那雄劲、激扬的旋律。 小华不断地将我的军:“叔叔,唱词儿,唱词儿呀!”他从头到尾唱 完了国歌,而我在旋律中偶尔掺加两句还没忘尽的歌词,却也不是错 了,就是混了。 我羞愧难当。 我惊异小华能把国歌唱得如此熟练而且情绪饱满。我从朋友口中 得知,在别的孩子学儿歌的时候,小华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小华在澳洲上幼儿园后,有一次,幼儿园要举行 歌唱比赛,规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亚儿童歌曲。小华喜欢唱歌,嗓子有 歌唱家的雏形,如唱规定的曲目获奖希望极大。但小华在父母的支持 下却一再要求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幼儿园的阿姨既惊讶又惋 惜,说唱中国国歌大家听不懂,是获不了奖的。而小华非常坚决: “不获奖也要唱!”比赛之前,父母帮他做了认真的排练。比赛那天 父母都去了,不仅仅是去听儿子唱一首歌,而是去听儿子在异国他乡 的舞台上唱祖国的国歌。小华颇“奶油”的稚声中注入了几分刚劲, 几分明快,几分激昂,把国歌唱得既孩子气甚浓,又大人味十足。小 华尽管没有获奖,但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位说唱中国国歌 听不懂的阿姨也一边鼓掌,一边大声地说:“中国男孩,OK!”我相 信,这位阿姨虽没听懂,却看懂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娃,从血液 到肌骨不都是“中国造”吗?“中国品牌”的人种,国歌就写在他的 脸上,刻在他的心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 服装的革命 50年来,中国人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是服装。 把服装的变化称作“革命”并非小题大作。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 人,大概都没有忘记,中国公民穿衣服,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50年代风行列宁装和“苏联大花布”,那是我们谦虚而虔诚地向 “老大哥”学习的标志,“老大哥”也太不仗义了,“苏联大花布” 1尺缩2寸,吃过亏上过当的老一辈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吃了人家 的亏,还硬是不敢叫苦,我们的物质实在是太匮乏了,我们的国力实 在是太脆弱了。 6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一出,黄军装开始在社 会上走俏。尤其是年轻人,以穿“黄”为荣,托亲告友,弄不到军装 也要弄顶军帽戴戴。我的家乡有一位农村姑娘,订亲时非要婆家给买 一套林彪穿的那种黄呢子军装不可,她是从年画(照片)上看到的。 老公公四下里打听,哪里也买不到,最后来到武汉,见到卖衣服的店 就钻进去问,卖不卖林副主席穿的那种黄呢子衣服?营业员都笑他。 他的行动引起了民兵小分队的注意,遂把他抓起来盘查,幸亏他是三 代贫农两代要饭,才没惹出大的麻烦。到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 时候,社会上男女竞穿工作服。男不男,女不女,老少不分。 一个民族连穿衣服的自由都没有,还会有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吗? 其实,中国人穿衣服捉襟见肘,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太穷了。文革 期间,布票和粮票就等于是中国老百姓的命根子。中国与日本恢复邦 交正常化以后,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化肥,那种化肥袋是尼龙布的,上 面印着“日本尿素”的字样。精于俭约的农村人发现日本化肥袋可以 做衣服,又便宜,又结实,正合贫困者的消费胃口。怎奈求大于供, 一般人很难弄到。于是,农村传开来一首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 八毛钱买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染黑的染蓝的, 就是没有社员的。”现在回味这首民谣,你是可笑呢?还是心酸呢? 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百姓,能弄到一条“进口”“尿素服”,可 是打心眼里往外高兴呢! 贫困决定了中国人穿衣只能满足于遮羞,御寒尚未尽人意,哪还 谈得上美化?真正可悲的是,我们曾一度以此为荣。 国门打开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被现代文明冲击得稀哩 哗啦,首当其冲的便是服装。于是占统治地位的灰、蓝、黑及“军用 黄”形成的色彩定势乱了阵脚;中山服、干部服、中式便衣溃不成军, 西装、茄克衫、牛仔服、运动衫、旗袍、T恤衫、太子裤、休闲服…… 和平共处,各领风骚。 说来有点滑稽,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最先参与“服装革命”的, 不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社会名流,而是那些无业、待业或不务正业 的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们,他们大胆地把牛仔服、喇叭裤引入我们的 视线……80年代初我在中学当老师,我一看见班上十几个穿喇叭裤的 男女同学,气就不打一处来。忍无可忍之际,我亮出了“红牌”,把 “喇叭裤”全部赶出教室,勒令他们:不换装就禁止入校。当时,在 社会上,牛仔服、喇叭裤成了痞子的“身份证”,整个民族都不能接 受他们。然而,十几年后,我也穿上了牛仔服,感觉挺不错,味道好 极了。 告别清一色的服装,首先要告别清一色的思维。穿衣的变化,实 质上是中国人生活观念生存状态发生巨大变革的最生动体现,这难道 不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吗? 服装革命最先从广东、福建一带沿海城市兴起,因为,改革开放 最先给那儿的人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也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欲求, 在满足温饱之后,他们开始追赶世界服装潮流。一个时期内,南国俊 男靓女的服饰成了中国青年竞相仿效的时尚。站在服装潮头的是少男 少女,最缤纷灿烂的是女人和儿童。年轻人穿衣不仅注意季节的变化, 而且充分展示个性,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全凭个人兴趣。中老年人也 不再满意那呆板的款式和单调的花色,买衣服挑挑拣拣,刺激得一些 服装厂家变着法子适应他们。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越老越俏”。 思想上的解放,经济上的改善,犹如两个轮子,推动社会向文明 和现代化挺进。从特定意义上说,服装新潮与否,是一个地区开放水 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人爱美,无疑是社会的最大进步,中国人摆脱 了“左”的思想禁锢,走出贫穷的阴影,一天比一天鲜活起来,服装 色彩越丰富,社会越美好,服装款式越多样,社会越文明。再过50年, 正是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之日,你只要看看中国人的服装,就会 明白,我们的民族进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 日到来。 国庆 做学生的,每年的国庆总有一篇硬性作文,两天的假期玩得很辛 苦,也玩得很痛快,可玩过之后,面对那一篇《国庆有感》、《在红 旗下长大》、《祖国万岁》……等命题作文,头就大了。这样的作文 题,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不仅内容大同 小异,千篇一律,而且,我敢说,大部分同学编的都是假话。我喜欢 文学,我的小笔记上有一大堆歌唱祖国的美丽辞藻和祖国明天的大段 大段的抒情性描写名句,我的每篇国庆作文中总有许多鲜花彩带、无 数的气球白鸽,而我总是骑在白鸽上翱翔四方,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 发出声声的赞叹,所以我编写的作文总是受到老师的好评。 唯有一年我的国庆作文无法成篇。那就是1997的那一年。1984年 的十月是建国3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国庆,改革开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检阅了国庆大游行,站在缓缓行驶的敞 篷吉普车上,接受三军将士的致敬,北大学生高举的横幅“小平您好!” 格外显目。这时我才发现,直呼其名,比“书记”、“首长”,更亲 切深情。这一幕是如此深刻,以至1997年那个举国同哀的日子里,我 泪眼看不清他的遗容,脑海里闪现的是他当年的身影,耳畔萦绕的是 一声声“小平您好!”的声音。几个月后,又到了写“国庆有感”的 时候,这一年,我还真的有好多话要说,很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 平同志的怀念,问一声“小平,您还好吗?”我好激动,我决心一改 用漂亮的语言写假话的“国庆作文”史,写写我内心真实的感觉、体 会,然而我写不出,说实话比编假话要艰难得多。 在一年又一年的欢庆声中,我悄悄长大了,从课桌走上讲台,当 上了中学语文老师。工作后的第一个国庆,我就帮助孩子们实现了我 自己当学生时的梦想,不硬性布置国庆命题作文,写什么也由他们自 己决定。我只告诉他们,写作文不要假大空,不要说大人话,不要重 复大人的感情。而我所要做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去爱自己的祖国,怎 样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于是在国庆前夕,我让学生们带上扫把 铁锹,到公园里、大路边,到最肮脏的地方去打扫卫生,让清洁工人 放上一天假。这是一次很平常的班级活动,但平常的活动,帮助孩子 们了解了清洁工人劳动的意义,沟通了他们和清洁工人之间的感情。 国庆过后,班上的学生主动交来了作文,我问:“我没有布置国庆作 文,你们怎么都写了呢?”学生说:“我们有话想说,就写了,不写 出来,憋着难受。”他们的作文,有的深刻些,有的平淡些,有的善 于表达,有的还不能很好地表达,但流露出来的对人与人的爱,以及 对祖国的爱,感情是真实的。 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大庆来到了,我的老师向我征文,于是我又当 一回学生,写了这篇“国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