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蔡云:篝火鸣机夜作忙,织工一饮登高酒,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饮菊酒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72.htm

一个初二男生的一天

预备铃已吼了两遍了。 我的林大少啊快起来上学去啊不要辜负党的期望啊! 我一听心里惨叫妈呀我敬爱的党啊您几时培育出这等优秀的接班人啦。 被子给扯去了。心痛之际,我一扭屁股面向墙壁时刻准备为个人利益事业而奋斗! 啪!屁股挨了重重一记,狠狠打消了我面壁十年的念头。 我愤恨地想敢情党的接班人优秀在这里啊那么我不就更优秀了吗于是一个鲤鱼打挺,声冲霄汉:讨——厌——鬼! 老大两手捂耳退避三舍,冲我坏坏地笑。 我一双脚在床底蹭来蹭去的摸索着鞋子,嘴里乱七八糟含糊不清地骂,两眼狠瞪老大。 老大扑哧一声笑了个干脆。 洗刷完毕,竟发现老大倒在我床上死睡如猪。 原来党的优秀接班人比我还胜一筹那么我也得表现得更出色。于是我龇牙咧嘴爬上床,将两个手指放到他硕大的鼻子两边,狠命一夹。 谋杀哪——老大杀猪般号嚎起来。 我汉奸似的嘿嘿笑着,得意地想我终于成为一位特优秀的接班人啦我真伟大啊,便拖着老大打从饭堂晃去。 吃饱喝足。我们踱着方步悠然自得走在通往教学楼的小道上。 我眯起眼,阳光慵懒地温暖着我的脸。 老大也油腔滑调地哼起了小曲。 “真……”“好”字让老大给截留在喉咙里了,看!老班!老班! 老班想必恭候久矣,正笑眯眯欣赏着我们落荒而逃的狼狈样。 我还在暗自叹息今儿个啥年头大好人老遭厄运,老班就围绕“迟到”二字骡子拉磨摆开了阵势。 我非常怀疑上个月踩了一脚牛粪倒的霉对今天的运程是否还有很大影响。半个小时过去了老班丝毫没有到此为止的意思,我惊喜地发现她溅到大帅哥老大脸上的唾沫星子比我脸上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五十的雀斑范围大得多。 老班的嘴皮子功夫足让我俩佩服得五体投地四脚朝天——你们两个小毛头倘若天天迟到学习学不好长大工作哪里找穷困潦倒被逼流浪在街头当起乞丐向人把饭讨!可是,(老班咂咂嘴,正色道)在国外,人家乞丐连讨饭都讲究艺术,就凭你们两个,胸无点墨的小混混,能行么?能么?(而后盯死我俩。她认真了。) 我依稀记得踏进这校门的那一天,穿中山装的老爸红着眼发狠地盯着手里攥着的一沓票子不肯放松,咬牙切齿地说,好好干,怎么着也得混出个人样来。 我想也不想便拍着胸膛那声那调比念唐诗还仰扬顿挫比呼口号还干脆利落,得,您放心就是啦…… 我教老班盯得发窘,转脸看老大。 老大不以为然,天真地瞧着老班,像是说,您编的小说真好,够俏皮的。 我呆呆望着老大被我夹得通红的鼻尖,晨曦照在上面,泛着红光,晶晶亮的,很遥远。 物理课,勿得理睬之课也。 快点,给我看看!我心急火燎去拽老大的手。他手里攥着一张折成“心”字型的信,至于第几封我也说不清了。快,给我! 你急什么来着,又不是写给你的! 哼!你拽什么拽?天天就会钓小妹妹! 说完这话我立即后悔了,觉得自己好悲哀,竟连半个小妹妹都不曾钓到过。 嗯,让我好好想想……好像,好像(六)班的那个女孩对我有点那个,估计是缘于她听说我作文大赛得了奖。 我借了很多书她看,干我们这行(写作文骗稿费)的书生穷酸得恐怕只有几本破书的家当啦,敢情我很珍惜,它们可是我钓小妹妹的本钱噢(瞧我这欠扁样儿好像自己真个坏透了似的,冤枉,小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善良小老百姓噢)。 效果意外的好,每每她经过我们班我都能看见她美丽而魅力的微笑,我也就傻乎乎的偷着乐,小样儿单纯得唬得个老大还以为我真跌坏了脑瓜。 遗憾好日子持续不了多久,就在我认识她的第二个礼拜,我跟她讲拜拜了,哦,不,是她跟我讲。因为她如花的笑靥变成了婆婆脸,我有限的宝贝书都叫她看光了。当然,摊牌的时候,我是很潇洒的…… 呃……哦,对了,还有一个!在网上认识的,高姓甄芳名美丽,乍一看真美丽得我心花怒放。她特谦虚,说她其实不怎么漂亮(可以想象得出她肯定边敲字边害羞),不过至今创造了迷倒十五位超级大帅哥的成绩,仅此而已(想象得出她边敲字边豪气冲天)。我也诚实坦白自己样子很糟,特矮。她说没关系。 经过一个月的聊天沟通交流谈心,她约我于某月某日某某时刻在某公园相思树下碰面。 这一伟大时刻在盼得我变成长颈鹿之前来临了。真巧,相思树下也有位大姐在等谁,我说过这人可是实实在在的善良的小老百姓,叫她大姐是我水平低,只因她那模样既不像阿姨又非姐姐,一身花格子衫脖子手腕却珠光宝气顶尖的新新人类,也有点像六七十年代的老上海,还似韩剧里家资不凡的贵夫人,小老百姓挖空心思只有老掉牙酸倒齿的“大姐”贴切点了。 这位大姐很有可能是巨人族的后裔,我煞有介事地想。 我就站在大姐庞大的阴影里等甄美丽。 你知道我并不喜欢失信的家伙,赴约时间过了,我不耐烦了。我扬起小脸,特礼貌,叫,大姐! 大姐狠狠纠正道,小朋友,请你嘴巴放甜点,姐姐我年方十六,豆蔻初发,花季年华!什么?喔。畏于她庞大的骨架子,我忙不迭机械地点头,心里老大不高兴,她竟叫我“小朋友”,我也年满十五,豆蔻将发,花季年华了呢! 那么大姐姐,你刚才看见过一位女孩在这儿等人吗? 长得怎样?大姐不耐烦了。 雁儿见了要投水鱼儿见了要上岸天仙见了要进美容院。姓甄,叫美丽! 什——么??大姐尖声狂叫起来,你,你就是“玉树临风”的林风? 我也明白过来了,你,你,你就是——我现在可以保准雁儿见了她要投水鱼儿见了她要上岸了。 她咆哮着,好呀!我还以为你闹着玩的,真没想到长得侏儒一样!侏儒症!她特生气特委屈,像被我耍了似的。 你呢?恐龙!巨人症!我打着哈哈,撒丫子溜了…… 回去想想,还是规规矩矩地做个本分的小老百姓好,也省得费思劳神,我多放点心思敲几篇文章抑或多抽点空跟死党耍乐子不强? 后来跟老大扯上了这两桩事儿,老大就特小大人地摇晃着脑袋瓜子,这算什么恋爱?! 我使劲喷了一下鼻子,那成,你说,什么叫恋爱? 老大支吾了半天突然说要跑厕所就鞋底抹油溜了。哈哈! 喂!傻瓜! 醒醒!老大毫不留情拍打着我脑袋瓜子,把“心”字型的信抵在我鼻子下,嘿嘿,老拍档,嘿嘿,行行好,帮帮忙,教我回回信。笑得特马屁。 我抱着手,微笑着看着所谓大帅哥的老大。多稚气的脸,多清纯的眸子! 第二节是语文课,老班上的。讲课的时候她一味拿她那双穿透力特强的探射灯在我和老大脸上晃呀晃的,看来对早上的事儿还耿耿于怀。哼,威胁么? 然我胆子还没大到敢说出来的程度,老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班骂,上她的课我心甘情愿去洗厕所,上她的课去洗厕所那真叫享受。每上完课老大都不忘建议我去医院骨科照照脖子僵化了没。 啪,一个小纸团掉在桌上。打开,“风,老班衣袖上爬了一只小虫,嘻嘻,待会儿铁定有好戏瞧!” 我趁老班调转头在黑板写字的空儿伸长脖子,朝老大低吼,你发神经了么?老班坐镇也敢捅漏子! 哼!那又怎样?还怕她吃了我?那口气像是我低估了他。 煜树(老大大名)!林风!你们鬼鬼祟祟的干什么?给我站起来! 我吓得差点没腾空弹起,半晌缓过神来,横了老大一眼,两人离了座,心惊胆战的。 老班把爬到领子的小虫轻轻弹掉了。我俩像差点爬到老班脖子上胜利在望的虫子一样——沮丧。 最后两节上数学。我和老大自诩为“代数尖子中的尖子,几何精英中的精英”,加上昨晚聊天聊至深夜,因此我们数学课的首要任务是——睡大觉,反正我懂。 啊——我打了个哈欠。瞌睡虫在我头顶盘旋。 我趴倒在桌上,耳畔传来老大悠扬入耳的鼾声。 饭后是午睡。 我俩回到我们的小窝——503宿舍,在校里名儿响当当的,被管理老师誉为“全世界最豪华的典范猪舍”,我作为本舍模范舍长真真感到无上的光荣。 本舍拥有八大垃圾虫的强大生力军,然设备落后只有四小垃圾桶,小得每个只能容下两个魁伟的老大。本舍的垃圾桶每几个礼拜在垃圾池现形一次,每当这个神圣的日子到来,老大总是关怀无限地拍着我肩膀说,老大相信你自个儿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重任!我的老大您真令人感动得想哭啊! 等心里把老大十八代祖宗逐个咒遍了,我就摆出感激涕零的小样儿,安慰老大几句,在老大的声声“保重”下,用扫帚挑起四个满载的垃圾桶上路了。 没走几步,回首,老大没了影儿。顺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我哎哟的被石头绊了一跤,然后楼梯底下忽的冒出个老大向我疾步如飞。 然后你便可欣赏到一位身材魁梧的大帅哥一手挑着垃圾桶一手扶着一位小矮人向垃圾池进军的感人一幕…… 中午的课程枯燥无味得不想多说。惟一使我提神的是一节体育课。我叫老大打篮球,可他不知蒸发到哪儿去了。我到处找他,敢情躲在小卖部哩。 欠扁,小日子过得真快活!我流着口水。 老大二话不说要了两瓶啤酒,喝他妈的一醉方休! 终于放学了。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路面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方格子。我就想起了儿时上学放学的时候跳着格子走的场景。童年就被压缩在这许多花花绿绿的格子里头了。真想抓住它的尾巴。 可笨到家的笨蛋都晓得,翻开格子板,里面藏的是没有记忆的黄泥。 今晚有电影看,真好。我跟老大打赌谁主演。我义无反顾地下了谢霆锋的赌注。因为老大曾告诉过我他一见谢霆锋会产生特强烈的自卑感。 结果主演的是一位乳臭未干的小不点,这片子先前已看了好几遍了。好在占用的是自修课,省得木鸡石猴般呆在班里,乐得图个玩儿。看到精彩处,哈哈笑几声。 我正翘着二郎腿唾沫横飞地向大家吹嘘我如何如何赤手空拳跟三只巨型狼蛛作殊死搏斗,老大突然若有所思问我,学校放这些儿童片子,是不是起了讽刺作用? 不知道。我茫然。 准备晚睡了。 我脱掉臭熏熏的袜子,脚指头还疼着。前两天跟初三的李大嘴打架了,他就这么玩命地一嘴啃下去,可怜半截脚指头差点送他当夜宵了。 我想着,困倦地拖着沉重的身体爬上床。床头放着几本砖块状的名著,开学前曾雄心勃勃地计划这学期要将它们统统消灭掉的。现在,快放假了,我动都没动。 死党们正在高谈阔论自己的锦绣前程。 烦。 我从乱糟糟的旅行包里抄出那部被我磕得快散架的破收音机,插上耳塞,把音量调至最大,企图湮没,所有。 收音机由于残破而发出的咿咿呀呀,沙沙的嘶吼,夹杂着渺茫模糊的歌,带我去延续一个美丽的梦。

特殊的圣诞节

2010年圣诞节已经成为了过去时,可是我的思绪却不时的飘回那天下午……

圣诞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他是一个移民者,因为他并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这个移民者确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青睐。圣诞节当天,我们跟老师提出利用下午时间过圣诞节的要求,实在没想到老师竟然同意了。

他,是我们班最不起眼的一个同学,他的腿有点瘸,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正因为他的腿,所以他与同学之间好像隔了一堵墙,他不想过来,我们也不过去。就这样,他与同学渐渐疏远了。前几天,他感冒了刚刚好,这使他与同学之间的那堵墙更厚了。

老师在我们踊跃上台表演时,竟然想到了他,还特意指定让他上台表演。他终于带着羞愧,一跛一跛都走上讲台,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衣角,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一般。我们没有人鼓励他,反而嘲笑他,有的同学喊道:“唱歌儿吧!唱两只老虎也可以。”引起我们一阵哄笑。她把头埋得更深了,结果又有一个同学喊道:“就跳个拉丁吧!”这次的笑声更大,而且持续不断,他的泪顺着面颊,无声的滴落。班主任就站在一旁,但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任事情发展下去。在我们的笑声中,一个声音响起:“A、B、C、D、E、F……”他唱起了我们熟知的字母歌……在一片嘲笑声中,他又一跛一跛的走了下去。

我们很快就把他给忘记了,把目光都投入到班草大歌星的身上,他简直是歌的天才,艺术节的娇子,我们都被他的歌声所陶醉了。很快,两节课过去了,在这次圣诞节的颁奖大会上,老师用一截彩带拴住一个气球,当作这次的“金牌”。我们都认为班草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可是,谁料,老师竟把他——那个瘸腿的同学叫上来,把那个“金牌”挂到了他的脖子上。一霎间,全班死一般的静,在那一霎间,我们明白了老师要教给我们的全部道理:一个身残的人的尊严,他在那样的处境中能开得了口,是需要多大的尊严和多么不屈的的灵魂才办得到的啊!

他又一跛一跛的走下讲台,然而这次伴随他脚步的不是那嘲笑声,而是那雷鸣帮的掌声……

不知怎么的,这两天脑子里经常出现他那一跛一跛的身影,这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圣诞节,一个既让我们快乐,又教会了我们做人道理的圣诞节。

校园艺术节

校园艺术节今天太阳光一如既往得灿烂,映照着校园里稚气未脱的孩子们的脸上,柳絮飘飘,整个世界好像都被笼罩在金色的希望里,就在这样平凡而又充满希望的一天里,巴二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各个班级都在紧张的准备着.上课铃声响后,艺术节在主持人甜美的嗓音下,拉开了帷幕。瞧!我们十四班井然有序地站在主席台前,不用说,十四班就是整个节目的开场白,作为第一个表演的班级,同学们不免有些紧张,而太阳公公好像非要把光芒,多分给我们一点儿似的,一个劲地笑,却没看见我们脸上的汗珠已调皮地滚了下来......随着音乐声的时起时落,优美动听的歌声伴着金色的太阳直冲云霄,荡开在天空中的每个角落,撒着绚烂的笑脸,迎接我们的是,一阵阵排山倒海般得掌声,所有人都知道,十四班,成功了!紧接着,各班精彩的一幕幕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高亢的歌声,轻柔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激昂的演讲----有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激动的眼神,鼓励的神情,和振奋人心的呐喊声为伴,还有什么能让我们紧张,让我们害怕的呢?于是,金色的阳光化为一个脚印,一个深印在心里的脚印,它满载着希望与温馨,欢乐与满足,然后,我们在这金色中成长,在这脚印中辉煌!灿烂的阳光,跳动在我们的肩上,未来的精彩,我们新一代领衔主演!巴彦呼舒第二中学八年十四班乔蕾

热闹的文化艺术节

热闹的文化艺术节

北京东路小学 三(4)班 陈嘉敏

今天,湖南路有民间“文化艺术节”庙会活动,我上完兴趣组就和妈妈去凑热闹了。

我们步行来到湖南路,果然不出我所料,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们好像回到了从前,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民间艺人,他们有的吹糖人,有的捏面人,有的做糖画,有的......我和妈妈继续往前走,走不多远,就发现了一个好玩的玩意儿。“咦,这不是空竹么?”平时,我在玄武湖看见那些老爷爷、老奶奶抖空竹时,我就会说:“这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呢!”今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的好奇心一下子涌了上来。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是想买空竹吗?”我点了点头。“想买就买一个吧!不过回家可不要练着练着就半途而废了哟!”我举拳发誓:“寒假里我一定要练出至少一招!”妈妈付了钱后,卖空竹的那位大哥哥又教我:“抖空竹之前先要在地上滚一下,这个步骤就像发动机让汽车开动一样,向哪里滚就抬哪个手......”这位哥哥边讲边演示,可我还是学不上,他就安慰我,说:“你按我教你的方法回家好好练,一定会成功的!”我想:他真是太好心了,假如我以后创造“吉尼斯世界记录”,一定会报答他的!

我在妈妈的帮助下苦练了两天,终于练出了“一次成功,坚持好几分钟”的效果。我相信,现在开始练不算迟,只要我愿意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指导老师:聂黎萍

欢乐的艺术节

十二月二十八日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因为那天是我们学校的地七届“迎春花艺术节”。

这天天气晴朗,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南京大学的礼堂。大家都各就各位了,在王老师的安排下,礼堂的帷幕缓缓地拉开了。在大家的掌声中,四位小主持人隆重登场了。简短的介绍后,杨校长开始致词,杨校长祝福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新气象,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最后杨校长还祝我们的这次“迎春花艺术节”圆满成功!校长致词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点燃了“烟火”,这“烟火”使我们更加期待下面的节目。

开始表演了,第一个出场的是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虽然他们才来我们学校四个月,但表演的十分精彩,赢的了台下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掌声。过了一个有一个节目,终于到了我们班。在大家期盼的眼神中,我们开始了《十二岁的天空》的表演。台上,男生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女生的声音则是优美的,婉转的。这首诗表达了我们对母校的热爱。我们的表演结束了,顿时场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心里十分愉快,因为我们辛苦地排练终于有了回报。时近中午,王校长走上了舞台,为这次“迎春花杯”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知识竞赛的年级前十名颁奖。获奖的同学依次走上了台。我这次也进了前十,当我拿到奖状和奖品时,我想:这不仅仅是奖品,同时也是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我一定要在新的一学期里更上一层楼!

第七届“迎春花艺术节”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的“迎春花艺术节”令我们受益无穷,我巴望着明年的“迎春花艺术节”和今年的一样精彩!

快乐的一天

国庆节并不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最快乐的一天是这个周六,因为周六是我外公的生日,我又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早晨,起了大雾,爸爸带着我回去那可爱的家乡.

刚开始走,雾很大,有的人在责骂这种鬼天气:"前几天热的要命,一下子又下这么大的雨".是啊!这种天气,谁说的准啊,说不定明天还来个大热天呢!走到了山上,爸爸停下来拿出手机.我问爸爸:"爸爸你要干吗?"爸爸对我说:"我要拍照,这么好的景色,多拍一点到家放到电脑上看."哦!太好了,我高兴的一跳三尺高呢(其实只是震了一下),差一点从车上摔了下来.我看看周围没什么风景,就叫爸爸把车开到了山洞,我拍几张.我远远的拍了一张山洞,就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好看.爸爸对我说:"拍照是有"艺术"的,你这样乱拍是不行的".说着停下车拍了一张,我看了连连点头称好.我从爸爸那儿学了一点儿照片的"艺术"--要拍好看的,拍的要有意义.

一路上我拍了许多照片,太阳出来了,瞧!它正向我点头微笑呢!我瞬间拍下了那一霎,拍下了太阳公公的为人类付出的那一瞬间.

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家乡.便看见他们在吃饭了,我把漂亮的蛋糕端到他们前面,他们忽然哇的一声,惊叹啊!这么大的蛋糕,我其实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蛋糕呢!一坐下就开始狼吞虎咽,把蛋糕吃完了,其实也不是我一个吃的,很多小孩在一起抢,一个个搞的大花脸,逗的大人哈哈大笑.

时间过的飞快,一转眼一个中午过去了,我也要回去了,我可舍不得呢!抱着椅子不肯走,后来还是被拉走了.

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美丽景色,有许多迷你瀑布,有许多山,我看得津津有味,可到家了,我没的看了,我恋恋不不舍的回家了.

虽然有点儿舍不得,但我今天很快乐!

重阳节

重阳节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蔡云:篝火鸣机夜作忙,织工一饮登高酒,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饮菊酒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