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读书,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是内心的一份执着;是思想的一次洗礼;更是发扬民族精神的一座桥梁。

书内是中华文明浓缩的精华,书外是各人思想广泛的求知。所以一位以书为乐的人,是拥有富裕的内心世界,是语言有味令人敬仰,是扛得起重任能成为国家栋梁之人!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阅读周总理的诗我深深体会到一代伟人为了济世救国、改正黑暗社会的抱负。他那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那份永蹈海而死决心令我高山仰止。品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磅礴气势、广阔胸怀。雄心壮志、振兴中华这是他们一辈子的夙愿。走进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清幽、坦然,让我面对喧嚣、压力、怒气多了份释怀与潇洒。与他人争吵选择忍让何尝不可?对他们的不满选择委婉表达亦能有效。聆听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位是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志士;一位是潇洒不羁、才高八斗的才子。从中体会的有喜、有忧、有感慨、有愤怒。品读《史记》,我了解了许多深刻的历史故事,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与此之外,还让我明白了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的正直与抱负。更让我懂得了人生价值不是在于你拥有多少金银财宝、跑车洋房而是在于实现你的理想。所以每当我遇到挫折时就会想起《史记》想起司马迁。这样我便有足够的勇气铲平坎坷,不懈地向目标前进。诵读《论语》,一部传承千年的儒家经典着作。从中我收获匪浅。譬如“人之生也正,罔之生也幸而免”他教会了我做人要正直磊落、行为端正光明。为人为学都来不得虚假欺骗。而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传颂的美德——公正不阿,端正为人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教会了我给予比获取更能使人们内心充满幸福感。从中所体现的谦让、乐于助人的精神不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吗?渐渐地,孔子话中的君子便成为我心目中的标杆。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会做到宽容、理解。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预案手既方便了他,也方便了自己!书籍,你穿越悠悠岁月、跨过千山万水让我们领略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书架起了古人与今人的文化桥梁;是书构建起来古人与今人交流的平台;是书让我汲取了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感谢书给人带来经验、启示和美的享受。是读书丰富我们人生,宽阔我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思想。而这些都是金钱给予不了的!书就像镜子指出你的不足和瑕疵以便增长你的知识和涵养。书就像智慧导师引领你走向正确的道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周总理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以快乐地读书吧!从书中陶冶自己,做个修身立行之人。让读书弘扬民族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第2中学初三:945516618

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改写,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如1984年,要求考生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如1990年,就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思考;1991年,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展开辩论;1997年,就“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两个材料发表议论。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多种命题形式并存,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作文命题形式趋向多元、交融。这一时期,“发展等级”概念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继推行,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作文文体开放,表达自由,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鼓励考生写出有创见、对问题有深层思考和辩证思考的作文;同时,寻求限制与非限制、开放与有序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小我与大我的契合、言语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0年高考作文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暗地里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强调哲理思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关注理性和辩证性,作文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需要考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考生掠去浮华,探求现象背后的实质,用辩证眼光去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像1986年的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5年的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要求考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材料,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话题本身就充满思辨色彩。2007年全国卷的漫画作文“摔了一跤”,也需要透过漫画表象,揭示理性内涵,写出深层意蕴。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写作教学目标。

第三,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等,触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人间真情永驻。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品格”“战胜脆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等等,是对世界观的关注。

高考作文在“变”与“不变”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方面限制过多。历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明显的思想倾向,事先有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道德色彩,试图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2000年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事实上“答案是唯一的”也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答案之一,但考生敢写吗?不敢写。1997年的“‘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和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主题和立意限制性太强,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典型的崇尚理性,其主题先行的不当预设使几百万考生异口同声:为了有一个客观认识,必须排除感情因素,不能感情用事。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自主立意的余地也非常有限。从这一层面看,多维是假象,单一是实质,潜规则是实质。还有相当多的道德的东西在难着考生,相当多的学生不敢换角度去写。高考作文考的是想象中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我们的高考还没有给考生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限定了学生选择言说内容的权力,使学生失去了写作自由。

第二,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高考作文对语言表达重视不够,特别是对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发展等级,容易导致考生为得高分而追求形式,忽视内容需要,忽视基本表达。一些考生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过关,乱用标点,滥用修辞,重复?唆,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语句不通,表达不畅,词不达意,东拉西扯,书写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一些考生为了“文采”,刻意地用排比、类比开头,用排比段举例,拼凑一些华丽的语句;一些考生为了“个性”,不惜“钟情”网络用语、西洋词汇、文言古语。综合起来看,高考作文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弊病不可忽视。

第三,写作文体收放失度。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写作才情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了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但这却让不少考生误以为,越是另类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不考虑表达需要和自身实际,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话剧、小品、日记、网络日志、就诊报告、文言文、会议纪要、导言、节目访谈、现场直播等外观别致而内容空泛的非常规文体层出不穷。一味另类,盲目破格,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第四,为创新而创新。高考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写作才华,但一些考生为了赢得发展等级的加分,陷入了创新的误区,为创新而创新,为求异而求异,没有处理好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见解独特与内容合度、形式创新与文体明确、个性化表达与规范化表达、想象虚构与真人真事、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等各种关系。出现了不少“反常”而不“合道”的现象:立意刻意求新,牵强附会,故作惊人之语;内容胡编乱造,东拉西扯,缺乏生活底蕴和真情实感;语言过于花哨,矫揉造作,失去清新活泼之美。为了展示个性,甚至不惜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搬用他人的文章,等等。类似这样的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更不要说新颖别致,体现出创新和个性了。

高考作文的“变”与“不变”及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对高考作文改革和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纵观30年高考作文出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考命题及作文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第一,联系社会现实生活。高考作文命题应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学会读报,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热点信息,从社会热点信息中选择积累写作材料。阅读教学也要注意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在课堂上引入时代活水。要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2007年全国卷I为漫画作文“摔了一跤”,有不少语文老师反映,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平时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没有关注社会,没有思考生活,更不可能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有深层的认识,自然会在写作时惊慌失措,“使不上劲”。与此相反,有的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曾组织学生进行过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日常关注,学生自然会在高考时左右逢源、思路畅通。

第二,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考作文应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更中性些,避免误导。应打破潜规则,增加思维张力,出项度更宽广一些的文题,最好不以观点命题,不出有明显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文题,若能多方面展开论述则更好。也可出一些突出地方特色的文题。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要尽可能使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让考生的实际水平得以发挥。近年来我们一些地方性考题可以说实现了高考题目的多样化和多项度的思维空间。如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题“怀想天空”,2006年北京的高考题“北京的符号”,上海2003年以来的“杂”“忙”“我想握住你的手”等文题。日常教学应重视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操作中少一些限制,少一些僵化的指导,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拟题。指导学生从立意、题材、结构、体裁、语言等不同角度展示创意,追求创意的多样化。督促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以个性化阅读促进个性化写作。激励学生尝试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写创新文,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第三,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是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方面的重要目标。恩格斯说过,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理性、思辨性恰恰是我们学生的弱项。青少年学生容易偏激,思考浅尝辄止,不善于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或喜欢讲大道理,不善于从小的角度切入。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看,其突出特点是关注理性。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科学认识观,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时应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训练。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某个观点或某则材料作思考辨析,也可以挑选优秀文章让学生学习借鉴,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同时,梳理和掌握政治课本中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的武装,有了辩证思维的深度,有了对人生深层次的内在反思,才能写出符合题意、深刻、有新意的作文。

第四,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2007年语文高考大纲将写作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论述文、实用文的能力一向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倡导个性化、人本化教育的今天,文学教育已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拥有一席之地,文学作品写作与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写作在作文教学中并存已成为可能。高中作文教学应处理好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的关系,平时作文应对各种体裁都进行练习,练好基本文体,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可以以论述类写作为基础,同时,让文学类写作、实用类写作与论述类写作并行发展;以话题作文为主,与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多种作文形式共同训练。

第五,彰显语文学科特色。高考作文首先应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让大多数考生甚至所有考生都有话说,应更多地关注文章的信、达、雅,引导学生表达得更充分、表达得生动而有活力。语文学科性质最突出的应是其交际工具性,培养学生有效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课文教学中运用“表达阅读法”,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课文学习和作文实践联系起来,把自己所想与课文作者所思进行比较,在对比反思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要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必须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著,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文章结构模式,积累语感。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做到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生动。在日常的读写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作仿写练习,坚持练笔,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并在互评作文时了解他人作文中的毛病,并与之比较,使自己在以后的练习中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就要使学生善于品味名家遣词造句之妙,感悟作家运用语言的规律和独到之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选用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恰当引用诗词名句,并注意渗透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注重理性思辨、文字之美的同时,必须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文题上,应该以人为本,切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重视体验与个性,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弘扬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溯其源流,方能明其走向。反思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高考作文,更理性地认识语文教学问题,也可以使高考作文更理智,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适应学生发展之需和语文学科发展之需。纵观高考作文30年来的变迁,其变化趋势是:写作文体从封闭限制走向灵活开放;写作思路从单一集中走向多维多项;写作内容从聚焦政治走向关注社会生活,注重人的发展,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命题形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命题形式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高考作文题的变化,折射出了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作文题将更加多彩、更加科学,将朝着时代性、开放性、哲理性、言语性、人文性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的传统美德只是徒有虚表吗

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家,在世界长河里漫步了五千年之久。泛舟在中国的史河里,中华文化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间萌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不令我们感概!

我们是华夏子孙,是龙的传人,我们都要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弘扬它、培育它、创新它、建设它、传播它……。

在生活中,它随处可见。在公交车上,“尊老爱幼、为老幼孕妇让座”的大字标题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互相关心的传统美德,“蓝天义工”、“存心善堂”“阳光工程”等公益活动体现了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与盲者在路口相遇,我们会主动搀扶他,有不幸者急需输血,我们会在百忙之中赶赴医院;有落水者急需救援,我们会伸出援手…。。。但在今天的社会,随着物质文化在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我们逐渐富裕了起来,可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还依然完好无缺地存在么?

2011年10月16日发生在广东佛山市的“小悦悦事件”就已经激起许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热议了。肇事司机竟然毫不理会,逃之夭夭;面对一个倒在血泊中,孤独无助、伤势严重的两岁女孩,18名过路人居然能够无动于衷,扬长而去。唯有第19位好心人——拾破烂的陈阿姨,对倒在血泊中已被两辆汽车碾过的奄奄一息的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对于这件事,许多人不禁发出:那18名过路人、那两位司机的心到底是什么做的?他们还有道德心吗?他们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地说“别人不敢碰,我怎么敢?”“我没看到”“我没看清楚啊”“我没路过啊,你有证据说我看见了吗,你拿出证据来啊,拿得出来,我就死给你看。”……更气人的是,热心人崔先生帮助小悦悦父母亲寻找肇事司机,他在事发地点周围了解情况,附近的一位店员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你管什么管啊,又不是你孩子!”,面对这些人,而社会上还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也类似于此,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要在脑海中打上一个疑问:中国的传统美德只是徒有虚表吗?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是否走错了某个路口?而真正像陈阿姨那样,不为钱财所动,无私救人的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呢?在那18个路人中,有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有的好歹也度过几年书,至少他们心里有传统美德的基本概念,至少他们明白不可以见死不救的道理,至少他们也知道救人一命胜胜造七级浮屠,救人如救己,可是他们的行为却远远比不上一个从事拾破烂但品德却无比高尚的好心阿姨。如果当第一辆车开过后,司机能够停下车来,将小悦悦送往医院,那她是否只会受了轻伤而已呢?如果前几个人能够救起小悦悦,那小悦悦是不是可以还有生还的希望呢?她至少可以减少一次被碾压的痛苦。或许她就不会有如此大的伤势,或许她会活下来,或许……。但是,10月21日凌晨3点,小悦悦走了,她离开了这个给不了她帮助,给不了她温暖,让她饱受痛苦的世界,一朵尚未享受阳光沐浴的花朵就这样凋谢了,她走向另一个世界,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幸福,有快乐,不在有痛苦和冷酷。小悦悦走了,留下的是我们的深思与反省……

我还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有几个小孩结伴到江河游泳,其中一个小孩不慎陷入了漩涡,其余的小孩在岸上呆看,直至那个小孩被淹没了也没有任何行动。事后,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不救他,或者找人来帮助呢?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不太会游泳,不敢声张,怕被大人骂。”哎,平时家长和老师只知道告诉孩子们身边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却极少告诉孩子们,如果遇到某些紧急危险的事情又该如何来解决呢?所以小孩子们只知道他们做了不该做的事,只知道逃避,却不知道当时只要叫喊一下,在附近打渔的渔民就能赶过来,就可能阻止了一起悲剧的发生,不是吗?所以,家长老师们是否该告诉孩子们:你们不可以怎么做,但一旦遇到某个事件,你们要怎么做,怎么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你不能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这样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更好更完美地继承和发扬,不是吗?

从古代的蚩尤、轩辕、孔夫子到雷锋、刘胡兰、王二小等的现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呈现出各个时期的特色,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它与时俱变,因时而变,但始终保持不变的是它特有的内涵、根基。我们弘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富有爱心等传统美德,坚持以孔子的“仁人、爱人”思想来治国,但在关键时刻,我们似乎忘却了它的真正涵义,扭曲了它的本义,我们仿佛只摘取了它的枝叶,却摧毁了它的根基;只品味他的清泉,却迷失了它的源头。面对悲剧在一出出地上演,我们是否该深思:社会变了吗?我们在哪走错了?我们是否该质问:中国的传统美德只是徒有虚表吗?

澄海苏北中学(请给予保密)高二:曾炫

心中崇拜的英雄我小叔叔

我叔叔,作为一个退伍军人一个农民,他勤劳俭朴,他公道正直,无私奉献,从退伍到现在这十多年如一日的用实际行动获得了村,镇里人的信任和拥护;做为一个男人,他孝老爱亲,在外打工,很多人都熟悉他,是一个无名的英雄;作为一个退伍军人和共青团员,他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多次为灾区捐款并资助数名贫困学生。每到一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无偿献血,在每一处工作{打工}他都是以一个军人的素质来要求自己,处处做好事,受伤没有人知道,到现在他都是默默无闻的,他救人,抢险救灾,只要他知道,他都是第一个到,以前记者要采访他,他都是跑躲起来!难道这种精神就!!!!!2011年03月,镇雄县人民政府表彰他,他都不去的,都是他们县的一个记者,做了工作他才去!他们县奖励他的一万元钱奖金,他没有自己用掉,而是拿去帮助那些需要帮组的人,他不记名的把钱捐到了地震灾区!他不想其他人那样,做什么都要!!!!!!!我们要的不就是这种精神吗?

一个朴实善良的年青人,一个公道正直无私热心的一名退伍军人,十多年如一日,在他的家乡和在外打工都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从不留名。现在这社会有多少人做得到啊!他受伤没有人知道,他做了好事不留名这样的“活雷锋”,难道!!!

他不是那种做了一件事就想出名的人,他从参军到退伍一直到县在,不做得他做了多少好事,救个多少人,抓过多少犯罪分子,他们那里是全国的平困县,谁报道这种精神啊,都是近几年来网络的发展,才有今天的发表啊!他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他在平凡中拥有着精彩的人生。

“他是个好人,是个实在人,是个热心人……”每个认识何钦华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乐于助人,肯于吃亏,!

何钦华,男,31岁,团员,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雨河镇雨河办事处平安路129号村民。

1996年12月,不满18岁的何钦华怀着幼时就想当一名军人的梦想,踏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军旅之路,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何钦华知道,要在部队这大家庭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时刻准备着要献出青春和生命,做一名优秀的武警战士。一直以来,何钦华都用一颗火热的心,一腔热情和朴素的情怀,践行着武警战士的神圣职责。在一次次紧要关头,他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行动,弘扬光大了见义勇为行为,发扬了军人的本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3年,何钦华离开家乡,到广东深圳打工。8月的一天,他因生病到当地的一个门诊所打吊针。当何钦华的盐水输了一半的时候,就听到门诊外有一个女的声音在呼叫:“抢劫了,抢劫了”。出于本能反应,何钦华一把把打吊针的针头拔掉,就往外冲出去。就看见两个男的从他面前跑过,后有一个女的边追边叫:抢劫啦!何钦华一看那女的满脸是血,便返身朝那两个男的追去。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练就了一身本领,这两个男的那里跑得过他啊。何钦华追了一公里左右,就将一个男的一脚踹倒在地。另一个男的见事不妙,就从身上拔出一把水果刀,像恶狼似的向他扑来。在搏斗的过程中,这个男的一刀杀在了何钦华的腹部。他虽然疼痛难忍,可什么都不顾,就一心想将这两个男的制服。就这样凭着自己的毅力和顽强,以及对犯罪分子的愤恨,将这两个抢劫犯打倒在地。随后,平山镇派出所的警察赶到了现场,何钦华将两名罪犯交给了警察。由于流血过多,何钦华晕了过去。事后,他被工业园区野宝公司评为先进保安员,给我记了一个大功。当时,何钦华任野宝公司警卫大队的大队长。

记得2005年盛夏的一个下午,何钦华从广东回到了家乡——镇雄,在县交警大队上班。那天中午下班后,他去我二姐家吃饭。他的二姐家,住在镇雄县城新街菜市场。刚吃完饭,何钦华准备去上班时,就发现他二姐家对面的一间房内冒浓烟,他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因电线短路起火了。什么都没想,就一脚踹开门冲了进去。因主人不在家,何钦华一个人忙着扑火。火越烧越猛,冲天的火舌不时的舔着近处的几座民房,情况万分危急。他边扑火边大声叫报警,过了好大一会儿,火势渐渐低了下来,消防人员也到了现场。何钦华看火势已灭,群众的财产保住了,但何钦华已是筋疲力尽了,等消防人员进入现场后他就悄悄的离开了。

2008年10月一天,何钦华从县城去木卓乡。到木卓时,也是下午3:00时左右,他在街上走着,就看见老百姓往一个方向跑去,边跑边说:有小孩落水了。何钦华也跟着去,一看有好多人围着。一打听,是一个学生落水了。他不顾什么,冲过人群就往塘子里跳去。他在水底摸了三次没有见人,我的体力也渐渐不支了,何钦华就把头伸出水面吸了一口气,又一次进入水底。真是老天爷都帮我!我终于看见了这名落水学生了。他游了过去,拖着那人就向水边游去。游出水面后,围观的群众都惊叫了起来。看着这名学生眼睛睁得大大的,肚子鼓鼓的,都说这学生死了。何钦华一听,不甘心,好不容易把他救出来,怎么说死就死了呢?何钦华本也全身无力,可为了尽力把他救活,他又开始紧急急救。用了近40多分钟的临时抢救,这名学生突然动了一下。当时有几百人围观,没有一个人过来帮忙。我就求在场的人,帮忙把这学生送往乡卫生院。一直到这学生被医院抢救过来,等他的家长到了,他才悄悄离去。小孩的父母为了答谢我,在何钦华的家乡雨河,找了3个多月,才找到何钦华,最后就抱小孩给何钦华做干儿子。后,后得知:“这学生是木卓乡人,在木卓初中二年级读书,叫:张信余,16岁,家庭非常困难”。了解到他的家庭困境后,何钦华就把接到了雨河,住在何钦华家,送到雨河中学97班读书,一直抚到了初中毕业。

以下是来自我叔叔的忆录【日记】:

2008年5月的一天,我在家里正在做事,突然就听见有人叫救火了。我听见呼叫声就跑了出来,一问说是本村周丛武家的房子燃起来了。我听后就往周家的方向跑去。周家离我家有半公里的路程,我边跑边看,那火势真猛。我跑到现场后,就开始组织人们救火,抢救财物和粮食。几个小时后,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部分财物和粮食虽然得救,可周家的草房被烧毁了。当地政府知道情况后,就拨了款,我们又帮周家把房子盖好后才离开。

2010年11月4日下午,我在家正在吃饭,突然我的侄女(雨河中学学生)跑进家里来,慌忙慌张的说:“幺爸,你去救救我们中学的学生吧!”,我就问:“怎么了?”她说:“有学生落在金星洞里了”。当我听到“金星洞”这三个字时,马上把手里的碗筷放下,就转身就向“金星洞”跑去。当我跑到金星洞的时候,已经有教师和警察在现场了。我问清楚学生出事的地点后,就向出事的洞跑去。只见洞口相当宽阔,沿边穿过一个悬洞,再一个接一个地慢慢爬出一个狭长的4号小洞口后,前面又突然宽敞起来,有几个相距不远的深洞。抓着岩壁径直下坡前行,可到狭窄的3号洞口,不远处就是一个深洞。中间有一个拐角称为2号洞,底部就是1号洞,深达五六十米,内有阴河潜伏。

我到了洞口就往洞里爬去,不知道爬了多长时间。等我看到这些学生时,我惊呆了:不是说是一个学生吗,怎么是七个呢!我实在是不敢多想,就从第一个平台跳了下去,和其他的六个学生站在一起。当我听到学生在叫我的时候,我的心真的疼啊!我先安慰了这六个学生,就开始想办法救掉下深洞最低的那个学生。我想了好多种营救办法,可都不行,因为我当时不知道,这洞到底有多深!

我当时最担心的是这名女学生的生命安危,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我二话没说就把保险绳拴在自己的身上。把它固定好后,我就把在部队学的技能拿了出来,就往洞底慢慢的往下滑。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我下到了一个半平方米不到的一个小平台,我才想到我看不了洞底啊,怎么办呢?就在我无助的一瞬间,我突然想到了我身上不是有电筒吗?只有把手电筒丢到洞底,才有光来做参照物。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终于看到了两眼无助的那位女学生。我下到了洞底,来到了那位女学生的身边,这位女学生叫小卉。看见了小卉那种无助的眼神,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心态来配合我的营救,我就对她说:“小卉,你放心,不管怎么样,我都会把你救出去的,不要怕。”透过灯光,我依稀看见小卉的右手断裂,啼哭不止。我安慰和稳定对方情绪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想了几套尽可能避免对方二次伤害的营救方案,最终选定了更为稳妥有效的救人方案。我事先告知配合救人的方法,然后在这6名被困学生的牵拉作用下,先让小卉左手抓绳、两脚蹬岩,我再在下面用左手抓挽绳子来固定身子,右手托举、推动着小卉往上慢慢移动……两小时后,才把小卉从1号洞带到3号洞。随后,我又返回到4号洞口,借助绳子,将这7名学生转移到4号洞口。最终在雨河派出所与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和这7名学生完全脱离幽深的洞口。此时,已是当晚9时了,虽然十分疲惫,但七名学生安全了,我觉得十分舒畅。

后记:2011年02月,何钦华帮雨河白小军跑车。一天晚上,何钦华开车去昆明。在会泽境内的高速路上的一个加油站旁,何钦华老远就看见一辆面包车在空中翻了一圈多,何钦华的第一反应就是出车祸了。何钦华有意识的打开应急灯放慢车速,到了那辆面包车跟前,何钦华就把车向左停了下来。下车一看,真把我吓了一跳,这车基本上是报废了。想着的是有没有人伤亡,冒着危险向出事的车跑去后,就开始救人。何钦华把人全救出来后,真可怕啊?总共五个人:三个大人,两个小孩,有一个小孩还是婴儿。何钦华把所有的伤者拖到路边,一个个检查了伤情后,没有人死亡,就马上拿出手机报警。后,安慰了一下伤员,听到警报声后才转身上了车,慢慢地向昆明方向驶去。到了昆明,也是半夜5点左右,接到了会泽警察的电话:说伤员已经平安了,何钦华的心才落了地。

像这样的见义勇为事还有很多很多,十几年来,何钦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也习以为常了。何钦华觉得,只有这样做,心理才踏实,生活才充实,才无愧于人生。因为,何钦华是一名武警战士,虽也退役,但我知道:退伍不能褪色。他要用武警战士的严格要求,来规范和指导自己,才无愧于曾经是一名真正的武警战士。

他经常想:人生在世,谁还没有个难处。遇难帮难,既为别人化解了痛苦和不幸,也使自己心情舒畅。十几年来,发生在何钦华身上的类似的故事太多了他从没有张扬过他觉得都是些平凡的小事,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尤其是一名退伍军人,这样做是应该的,也是有责任这样做的。也许往往就是一个平常的人,他就是一个无私的英雄,所以,我们要学习他那种无私的精神,让他成为我们的榜样,从小争做一个小英雄。

一直到现在我叔叔都坚持为当地的社会治安无赏的默默付出着,为当地的和谐平安作出了贡献,我叔叔为了当地的教育有个好的教育次序,一直坚持为了学生的安全而面对社会挑战!我叔叔在我的心目中才是真正的英雄?孙然没有别人的那么炒作,但我叔叔真正的是。

何钦华用真情践行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执着诠释了他的无悔人生。

云南省镇雄县雨河中学初三:喝晕了

书籍——照亮我的生命

爱上读书,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是内心的一份执着;是思想的一次洗礼;更是发扬民族精神的一座桥梁。

书内是中华文明浓缩的精华,书外是各人思想广泛的求知。所以一位以书为乐的人,是拥有富裕的内心世界,是语言有味令人敬仰,是扛得起重任能成为国家栋梁之人!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阅读周总理的诗我深深体会到一代伟人为了济世救国、改正黑暗社会的抱负。他那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那份永蹈海而死决心令我高山仰止。品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磅礴气势、广阔胸怀。雄心壮志、振兴中华这是他们一辈子的夙愿。走进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清幽、坦然,让我面对喧嚣、压力、怒气多了份释怀与潇洒。与他人争吵选择忍让何尝不可?对他们的不满选择委婉表达亦能有效。聆听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位是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志士;一位是潇洒不羁、才高八斗的才子。从中体会的有喜、有忧、有感慨、有愤怒。品读《史记》,我了解了许多深刻的历史故事,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与此之外,还让我明白了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的正直与抱负。更让我懂得了人生价值不是在于你拥有多少金银财宝、跑车洋房而是在于实现你的理想。所以每当我遇到挫折时就会想起《史记》想起司马迁。这样我便有足够的勇气铲平坎坷,不懈地向目标前进。诵读《论语》,一部传承千年的儒家经典着作。从中我收获匪浅。譬如“人之生也正,罔之生也幸而免”他教会了我做人要正直磊落、行为端正光明。为人为学都来不得虚假欺骗。而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传颂的美德——公正不阿,端正为人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教会了我给予比获取更能使人们内心充满幸福感。从中所体现的谦让、乐于助人的精神不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吗?渐渐地,孔子话中的君子便成为我心目中的标杆。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会做到宽容、理解。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预案手既方便了他,也方便了自己!书籍,你穿越悠悠岁月、跨过千山万水让我们领略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书架起了古人与今人的文化桥梁;是书构建起来古人与今人交流的平台;是书让我汲取了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感谢书给人带来经验、启示和美的享受。是读书丰富我们人生,宽阔我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思想。而这些都是金钱给予不了的!书就像镜子指出你的不足和瑕疵以便增长你的知识和涵养。书就像智慧导师引领你走向正确的道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周总理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以快乐地读书吧!从书中陶冶自己,做个修身立行之人。让读书弘扬民族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第2中学初三:945516618

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改写,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如1984年,要求考生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如1990年,就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思考;1991年,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展开辩论;1997年,就“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两个材料发表议论。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多种命题形式并存,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作文命题形式趋向多元、交融。这一时期,“发展等级”概念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继推行,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作文文体开放,表达自由,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鼓励考生写出有创见、对问题有深层思考和辩证思考的作文;同时,寻求限制与非限制、开放与有序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小我与大我的契合、言语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0年高考作文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暗地里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强调哲理思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关注理性和辩证性,作文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需要考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考生掠去浮华,探求现象背后的实质,用辩证眼光去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像1986年的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5年的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要求考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材料,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话题本身就充满思辨色彩。2007年全国卷的漫画作文“摔了一跤”,也需要透过漫画表象,揭示理性内涵,写出深层意蕴。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写作教学目标。

第三,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等,触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人间真情永驻。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品格”“战胜脆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等等,是对世界观的关注。

高考作文在“变”与“不变”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方面限制过多。历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明显的思想倾向,事先有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道德色彩,试图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2000年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事实上“答案是唯一的”也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答案之一,但考生敢写吗?不敢写。1997年的“‘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和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主题和立意限制性太强,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典型的崇尚理性,其主题先行的不当预设使几百万考生异口同声:为了有一个客观认识,必须排除感情因素,不能感情用事。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自主立意的余地也非常有限。从这一层面看,多维是假象,单一是实质,潜规则是实质。还有相当多的道德的东西在难着考生,相当多的学生不敢换角度去写。高考作文考的是想象中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我们的高考还没有给考生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限定了学生选择言说内容的权力,使学生失去了写作自由。

第二,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高考作文对语言表达重视不够,特别是对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发展等级,容易导致考生为得高分而追求形式,忽视内容需要,忽视基本表达。一些考生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过关,乱用标点,滥用修辞,重复?唆,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语句不通,表达不畅,词不达意,东拉西扯,书写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一些考生为了“文采”,刻意地用排比、类比开头,用排比段举例,拼凑一些华丽的语句;一些考生为了“个性”,不惜“钟情”网络用语、西洋词汇、文言古语。综合起来看,高考作文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弊病不可忽视。

第三,写作文体收放失度。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写作才情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了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但这却让不少考生误以为,越是另类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不考虑表达需要和自身实际,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话剧、小品、日记、网络日志、就诊报告、文言文、会议纪要、导言、节目访谈、现场直播等外观别致而内容空泛的非常规文体层出不穷。一味另类,盲目破格,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第四,为创新而创新。高考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写作才华,但一些考生为了赢得发展等级的加分,陷入了创新的误区,为创新而创新,为求异而求异,没有处理好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见解独特与内容合度、形式创新与文体明确、个性化表达与规范化表达、想象虚构与真人真事、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等各种关系。出现了不少“反常”而不“合道”的现象:立意刻意求新,牵强附会,故作惊人之语;内容胡编乱造,东拉西扯,缺乏生活底蕴和真情实感;语言过于花哨,矫揉造作,失去清新活泼之美。为了展示个性,甚至不惜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搬用他人的文章,等等。类似这样的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都难以达到,更不要说新颖别致,体现出创新和个性了。

高考作文的“变”与“不变”及高考作文存在的问题,对高考作文改革和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纵观30年高考作文出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考命题及作文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第一,联系社会现实生活。高考作文命题应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学会读报,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热点信息,从社会热点信息中选择积累写作材料。阅读教学也要注意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在课堂上引入时代活水。要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2007年全国卷I为漫画作文“摔了一跤”,有不少语文老师反映,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平时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没有关注社会,没有思考生活,更不可能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有深层的认识,自然会在写作时惊慌失措,“使不上劲”。与此相反,有的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就曾组织学生进行过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结果。有了这样的日常关注,学生自然会在高考时左右逢源、思路畅通。

第二,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考作文应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更中性些,避免误导。应打破潜规则,增加思维张力,出项度更宽广一些的文题,最好不以观点命题,不出有明显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的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文题,若能多方面展开论述则更好。也可出一些突出地方特色的文题。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要尽可能使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让考生的实际水平得以发挥。近年来我们一些地方性考题可以说实现了高考题目的多样化和多项度的思维空间。如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题“怀想天空”,2006年北京的高考题“北京的符号”,上海2003年以来的“杂”“忙”“我想握住你的手”等文题。日常教学应重视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操作中少一些限制,少一些僵化的指导,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拟题。指导学生从立意、题材、结构、体裁、语言等不同角度展示创意,追求创意的多样化。督促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以个性化阅读促进个性化写作。激励学生尝试用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写创新文,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第三,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是高中语文“表达与交流”方面的重要目标。恩格斯说过,一个没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理性、思辨性恰恰是我们学生的弱项。青少年学生容易偏激,思考浅尝辄止,不善于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或喜欢讲大道理,不善于从小的角度切入。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看,其突出特点是关注理性。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科学认识观,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时应注重理性思辨能力的训练。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某个观点或某则材料作思考辨析,也可以挑选优秀文章让学生学习借鉴,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同时,梳理和掌握政治课本中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的武装,有了辩证思维的深度,有了对人生深层次的内在反思,才能写出符合题意、深刻、有新意的作文。

第四,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2007年语文高考大纲将写作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论述文、实用文的能力一向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倡导个性化、人本化教育的今天,文学教育已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拥有一席之地,文学作品写作与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写作在作文教学中并存已成为可能。高中作文教学应处理好自选文体与规定文体的关系,平时作文应对各种体裁都进行练习,练好基本文体,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可以以论述类写作为基础,同时,让文学类写作、实用类写作与论述类写作并行发展;以话题作文为主,与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多种作文形式共同训练。

第五,彰显语文学科特色。高考作文首先应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让大多数考生甚至所有考生都有话说,应更多地关注文章的信、达、雅,引导学生表达得更充分、表达得生动而有活力。语文学科性质最突出的应是其交际工具性,培养学生有效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目标。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课文教学中运用“表达阅读法”,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课文学习和作文实践联系起来,把自己所想与课文作者所思进行比较,在对比反思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要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必须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著,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文章结构模式,积累语感。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做到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生动。在日常的读写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作仿写练习,坚持练笔,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并在互评作文时了解他人作文中的毛病,并与之比较,使自己在以后的练习中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就要使学生善于品味名家遣词造句之妙,感悟作家运用语言的规律和独到之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选用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恰当引用诗词名句,并注意渗透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注重理性思辨、文字之美的同时,必须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文题上,应该以人为本,切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重视体验与个性,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弘扬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溯其源流,方能明其走向。反思30年高考作文之“变”与“不变”,可以使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高考作文,更理性地认识语文教学问题,也可以使高考作文更理智,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适应学生发展之需和语文学科发展之需。纵观高考作文30年来的变迁,其变化趋势是:写作文体从封闭限制走向灵活开放;写作思路从单一集中走向多维多项;写作内容从聚焦政治走向关注社会生活,注重人的发展,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命题形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命题形式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高考作文题的变化,折射出了社会的沧桑巨变,浓缩着主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作文题将更加多彩、更加科学,将朝着时代性、开放性、哲理性、言语性、人文性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