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大变化

平罗城关回小四(2)班戴金宇

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比,简直差远了。

以前的房子都是平房,没有高大的楼房,以前人住在土炕上,一个土炕最少住五六个人,最多住十几人,可是现在,人们都住在高大的楼房里,很舒服。还有交通工具,以前只有自行车,有些都买不起,那些有自行车的大人,都不让小孩骑着它走学校,就算有十五公里以上的路程,那些家长也不让他们骑。以前连电视都没有,听别人说有一个商店的生意很不旺,店主就想到发明一个新鲜玩意的东西吸引顾客,于是店主就发明了一个动的东西——电视机。电视机不断地变化着,由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彩色电视到大屏幕彩色电视……现在我们的电视是大屏幕低辐射彩色电视。还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学校,以前大部分学校都在山顶上,课桌和椅子都是用老师去路上或街上拣的木头拿工具做的,而且路途很远,大概要走10——20分钟才能到学校,而现在我们的学校有多种功能的楼房。我们的教学楼分为三层,一层是一二年级,二楼是三四年级的,三楼是五六年级,我们的学校不仅有教学楼,还有办公楼、综合楼、后操场和体育器材之类的东西。以前孩子的生日礼物,最好的就是一支铅笔,一支铅笔可用一个学期。而我们现在,买钢笔和铅笔都买了二三支了,而且还有很多的学习用品,比如圆珠笔、削笔器、水彩笔,等等。以前人们一日三餐根本就没有肉,只有菜,而现在,顿顿都有肉,而且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这就是小城的大变化。

指导老师:闫素芹

家乡的变化(作者:孙源章)

家乡的变化                                            乌兰浩特市胜利一小五(4)班   孙源章我的家乡是大兴安岭南麓的一座边陲小城—乌兰浩特市。在最近几年,在自治区和盟行署和党的关怀指导下,乌兰浩特市有了更大的变化。听爷爷说:原来这里的交通很不方便到处都是沙坑,晚上行走也不方便,那时候没有路灯,也没有出租车,晚上只能拿着和电筒走路。那个时候工厂的污水和浓烟经常会污染至空气,也很少有树森木,经常会乱起黄沙,还有那个时候人们经常吃不饱饭,便去拿粮票去换,可是那时粮票是定量发放的就是有钱也没有地方去买。今天我的家乡乌兰浩特市的资源也逐渐丰富起来,街上到处是花草树木,到处都是柏油马路,交通也是十分便利。商场里物品琳琅满目,大型工厂也多了起来,例如:钢铁厂、水泥厂、纺织厂、卷烟厂、粮油加工厂、电力厂、灯具厂。粮食也是应有尽有,例如:国家粮食储备库和盟直属粮食仓库。乌兰浩特市旅游资源丰富,曾被誉为“内蒙古的延安”缘于1947年5月1日,内蒙古人民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坐落在市区的“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等是乌兰浩特市极其珍贵的红色的旅游资源。我相信在党的关怀和鼓励下,乌兰浩特市一定会变的更好。              指导教师:张 颖

爱我中华:李家三代的歌

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一艘红船,避开无数的暗礁险滩,从黎明中驶来。谁可曾想到一条看似普通的船,却蕴涵这惊天动地的秘密。从船上走下一个又一个的伟人,他们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这一天如一把利剑,活生生地将中国历史切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段。

一段是黑暗无比的时代,侵略者们用巨炮轰开了国门,长驱直入,开始肆无忌惮的掠夺!而统治者们却还和他们狼狈为奸,就算有几个有识之士又成得了什么气候呢?

而后90年,一群有魄力有胆识的人站了出来,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所谓战无不胜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又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中华人名共和国。从此,中华名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们李家的三代人的生活,就正是这伟大时代变化的写照。爱拉二胡的爷爷,和男中音的爸爸,以及吹奏萨克斯的我,喜欢不同的歌。但我们都爱听的,就是这首“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

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

一、老李的谱:在希望的田园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1941年,在常德市桃源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我的爷爷。爷爷小时候住的是土砖房,外面下大雨里面漏小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穿着补丁衣服,爷爷他每天愁眉苦脸地跟着大人一起下地种田。新中国成立了,九岁的爷爷才第一次背起了书包,走进了学堂。爷爷说,他们那时候吃的饭都是加了红薯、豌豆,因为白米饭不够吃。刚上初中一年,爷爷就没有读书了,而是去给村里的泥瓦匠当学徒,早出晚归,后来也学有所成。

爷爷后来成为了手艺不错的泥工,还带了很多徒弟。有一次回老家,爷爷还指给我看他修的木塘乡的大楼。爷爷现在年纪大了,还经常跑到工地上去。他常常说,“现在日子过得好,到处走走看看,心里都欢喜!”

二、大李的曲:春天的故事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身为“70后”的大李,是我的爸爸。爸爸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还有哥哥和姐姐。爷爷在外挣钱,家里温饱的问题都解决了。可是,爸爸只有过年和过节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大肉大鱼,才能有新衣服穿,平常穿的都是伯伯的旧衣服。逢年过节,爸爸会得到一点零花钱,买几本“小人书”、“连环画”。听奶奶说,爸爸看了打仗的故事,就自己做一些木枪、木刀,做村里的孩子王。

爸爸读高中的时候,家里修起了楼房。爸爸后来成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爷爷就给他奖了一辆自行车。爸爸说,一放假,他就骑车带奶奶到常德城逛街,奶奶给他买新衣服,还有好吃的,他现在都忘不了那种快乐。爸爸后来考上了大学,学建筑学。爸爸现在当上了工程师,通过十几年的奋斗,爸爸给家人买房买车,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爸爸经常感叹,他从农村到城市,现在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三、小李的歌:好日子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那年,我也幸运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从小,我就生活在新房子里,被奶奶精心制作的饭菜养得体格健壮。家里摆满了玩具和童书,穿新衣服是很平常的事情。据说,我小时候,经常坐在地板上一边玩拼图,一边念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名句。

小小年纪,我的足迹就遍及祖国的山川河流,看见过壮大的兵马俑,现代化的都市,美丽的海滨小城,增长了许多见识。我会拿起萨克斯吹响《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也会一些西洋曲目。会下围棋,能在黑白世界里感受思考的力量。课外兴趣班把我的课外生活塞得满满的。数码相机、手机、网络、MP4等也科技伴随着我的成长。

现在看来,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司空见惯的。可是,在爷爷和爸爸的童年,这样的好日子是无法想象的。我非常知足,俗话说,“知足常乐”,所以,我一直都很快乐。当然,我也记得爷爷和爸爸说过的,要用功学习,我们李家要一代强过一代……

我们李家三代人不同的生活,不正是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足迹吗?建国不久,因饱受战乱,各地生产能力不强,小孩也要帮忙种田。开国后的第二代人,生活条件变好了,有了足够的时间学习和游戏。而第三代人,生活条件好了,对精神粮食的需求大大提高,各种兴趣班都有了,培养出了全面发展的小孩。正是因为党和国家的繁荣,才让我们家繁荣。

正如在利比亚执行撤侨行动的伊尔-76运输机机长所说:“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即将踏上回国之路,国家、党和人民军队永远是人民坚强的后盾!”

(指导老师:周虹)

且末古城:今朝更美丽

且末古城:今朝更美丽且末的秋天是金黄色的,遍地金黄。秋后的胡杨林是金黄色的,金黄色的落叶迎风飞舞,悠然地飘落在马路上、田野边、沙漠里,随着一阵秋风,落叶飞扬起来,打着旋涡,缠着枯树逆流而上,真是风光无极,生机无限。且末的秋天也是白色的。洁白的棉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昆仑的青白玉光彩夺目,且末大地到处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如果说且末是一部浩大的书,每翻开一页便弥散出历史车轮的滚滚足印;那么,每读到一行文字,你会情不自禁地被这片古老而新奇的土地所折服,进而惊叹不已。“一个县城两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且末人广为流传的民谣。那时的且末,一万多人口,两条狭窄而坑洼不平的街道,沿街尽是破败不堪的土平房,没有暖气、没有下水道,刮起风来尘土飞扬,昏天黑地。凡到过且末的人都会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座美丽迷人的县城。如今的且末县城,新颖别致的城市建筑千姿百态,城区高楼林立,商业区繁华;霓红灯、广告灯箱点亮了边城的夜空;花园式的小区建筑风格独特;昆仑广场、县中学、市政大厦、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且末的城市风格和魅力,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且末人不信邪,敢与风沙大搏斗。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里,且末人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勇气和毅力,硬是在这荒原沙漠建起了一座现代文明的新兴小城。河东治沙站,一批一批的治沙人战天斗地,在沙漠中植起了一座绿色长城,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美丽的家园,硬是在风沙肆虐中改写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楼房建起来了,小区盖起来了,马路拓宽了,草坪绿化了,市树栽起来了,广场修好了,基础设施全都建好了。如今的且末县城,城市建筑新颖别致、相映成趣、千姿百态,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广场公园花团锦簇,居民小区绿茵如新。蓝天共碧水,绿树映红花,处处洋溢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我们的校园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校园两侧低矮交错的树木到了夏天绿树成荫,校园围墙下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花园,花开的季节引来了不少辛勤的小蜜蜂来采蜜,多像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呀!放眼且末,城在森林中,人在花园里,行在绿荫下,乐在芳草间。此情此景,使我们感受到且末的明天在我们的努力下将变得更加美好!且末县小学四(8)班

小城漫步

小城漫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实验小学六(3)班 姜中裕下午放学回家,吃过了饭,无所事事,闲着也是闲着,出去走走吧。我轻轻带上门,出去了。很少能有这样好的机会,我先去了闹市区——中国人嘛,图个热闹。闹市区是由三家规模较大的超市组成的,到处争客源,有点“三足鼎立”的味道。远处看,霓虹灯遥相呼应,一片灯火辉煌;近处看,贴在墙上洁白的瓷砖,铺在地上明亮的地板,既朴素,又不是失华贵之气。不说远的,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砖瓦房,若不是县政府离这儿不远,还真没有多少人愿意来。现在的繁华,在过去,谁都不敢想。虽说是傍晚,来逛超市的人也不少。来的人一律空手而来,不一会儿便满载而归。进了超市,在外面的清闲没有了,多了一份拥挤,却不失礼貌,碰掉了东西说声“对不起”,对方回声“没关系”,人人心里都暖暖的。“需要帮助吗”“谢谢”“不用谢”此起彼伏,一团和气。现在和谐的话语,在过去,只是一张张冷漠的脸。走在路上,只见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楼上,一个个空调外挂若隐若现。冬天,它向外输出冷风,里面的空调向室内送来温暖;夏天,它向外排出热风,里面的空调呢,则给予人们清凉。这样惬意的生活,在原来,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不知不觉,我走到了通往新城的路,西下的太阳放射出温和的光芒,洒在路面上。放眼望去,宽阔的道路一直通向遥远的东方,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教师点评:小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法,写出用了城市的繁华,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文章叙述风格沉着冷静,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指导教师:王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