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净化器——吊兰 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五(5)班 过哲暑假里,我到阿姨家去玩,看到阿姨的房间里放着一盆吊兰。白天,阿姨把吊兰搬到房间里,可一到晚上阿姨就把吊兰搬到阳台上去了。我很疑惑,就问阿姨为什么每天都要把吊兰搬进搬出。阿姨告诉我:家里养些花草很有好处,一来可以装点房间里的环境,二来可以净化房间里的空气。可是到了夜晚,就要把放置在卧室里的花草都搬出去,这是因为花草和野外的植物一样,都要进行光合作用。白天阳光照射到卧室里,花草叶子里的叶绿素与水和阳光一起,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糖类和氧气。白天卧室里摆放花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量,增加氧气量,而人呼吸时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氧气。所以白天把花草摆放在卧室里,对人的健康有益。然而到了夜晚就不同了,晚上没有阳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入的是氧气,放出的却是二氧化碳,加上人呼吸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卧室里的二氧化碳量就要增加,对人的健康和睡眠都有害。听了阿姨的介绍,我恍然大悟。我又问阿姨为什么她只买吊兰?阿姨让我自己去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知道了吊兰是净化室内空气最好的植物,这已经得到科学家的首肯。美国环保问题专家比尔沃维尔曾经进行过实验,他将吊兰放在一个特制的有机玻璃容器中,给予良好的光照,然后充入已污染房间的空气,过上一段时间再测量经过吊兰吸收过的空气成分,结果发现,容器内的有害气体所剩无几,其效率几乎超过空气过滤器。实验证明,吊兰可以在24小时内将实验容器中的有害气体全部吸收净化。寝室里只要放上一盆吊兰,就可以在一天之内将室内电器、炉子、塑料制品、涂料等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吸收并输送到根部,再经过土壤里的微生物分解成无害物质,作为养料被吸收掉.吊兰在自身的新陈代谢中,还能把空气中致癌的甲醛转化为糖和氨基酸等物质。并且能够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所排放的苯,还能“吞噬”尼古丁等等。因此在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间内,只要有一盆吊兰,就相当于安装了一台空气净化器,足以抵消有害气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科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思考,我们一定能攀登科学的高峰。落叶为什么背朝天横山桥中心小学五(1)班 周星辰星期一的早晨,天气有点冷。我在教室门前做清洁区卫生,地上有好多的落叶,扫着扫着,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地上的叶片大多数是背朝天。这是为什么呢?它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来到梧桐树下,当秋风吹来的时候,只见树上的叶子打着旋儿,像降落伞一样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而且它们中的大多数仍是背朝天,面朝地。其他树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让爸爸带我出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我发现,绝大多数落叶都是背朝天的。一次我去放风筝,由于我不熟练,所以放了好多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但是我惊奇地发现:好几次风筝落地后都是重竹条的一面朝地,轻的一面朝上。我想这是不是和落叶朝天有关系呢?应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我的想法。 我用橡皮泥、薄纸制作了一个降落伞模型。让“降落伞”从高出落下,每一次都是重的橡皮泥先着地,薄纸做的“伞面”后落地。对于“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这一设想,我又做了其他的实验来证明。如穿一串轻重不同的珠子从高出抛下等等,结果都和降落伞的现象一样。这些实验使我深受启发:树叶一定也是一面重一面轻。 带着这个假设我想起了我们的兴趣小组。我们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分别观察了叶面和叶背面的表皮。原来叶面表皮的细胞排列得非常紧密;而叶背的细胞则排列稀疏,每种叶子都如此。于是老师引导我们做了一些叶片细胞的模型。我们先找了一些极细的铁丝,把铁丝变成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叶片”,从空中向下抛了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在下。 我们又用质地不同的挂历纸和白纸,剪成卵形、掌形、椭圆形等各10片。以挂历纸为叶面,白纸为叶背,将两种相同形状的“纸叶片”粘在一起,做成相同10种“树叶”,然后从三楼阳台上,用电风扇把它们吹到空中,不一会儿,这些叶片纷纷落下来。我们仔细观察,有一个重大发现,这些不同的“背”和“面”的叶片,绝大多数是挂历纸的一面朝地,白纸的一面朝天。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物体有不同结构的轻重两部分,从空中同时落下,重的一面朝地,轻的一面朝天。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上、书店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为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在树叶飘落的过程中,树叶会翻转变化,使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所以落地后,总是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先落地,细胞稀疏而轻的一面后落地。植物的生长真奇妙,充满了奥秘,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生物值得我们去研究。我要做一个像法布尔一样的科学家,认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奥秘。

站在暑假的尾巴上回想

“一起Say Hi,我们放假了……”,几十天前,听着张含韵的《放假了》,我迎来了上初中的第一个暑假。而时间犹如紧握在手中的细沙,悄然而逝,现在我已经站在了暑假的尾巴上。

暑假里的天空依然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不过七月份的天气还是比较稳定,一直保持三十度以上的高温。大片大片的阳光洒下来,晒得人们头晕目眩。而八月里,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是万里晴空,一会儿就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一直呆在家里不愿出门。偶尔会看看初二的书,很喜欢物理,觉得十分有趣。有时也会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有了新发现,也会有欣喜若狂的感觉。因为学习物理,所以也多留了一份心,才发现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那些以前总觉得毫不起眼的事物,原来也蕴涵着那么多的学问。物理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我是越来越有体会了。

暑假里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动画片了。像《魔豆传奇》、《哈姆太郎》等等的动画片,都是我的最爱。朋友们常常说我幼稚,而我总是笑着说,真的很好看。其实动画片体现着最初和最终的美好。在我还是天真幼稚的孩子时,是动画片让我知道了各种优秀品质,也是动画片带给我无限遐想,它陪我走过了纯真美好的童年。也许现在许多人看来都会觉得无聊幼稚,而它从中体现的美好正是我们这些所谓长大的人所遗忘的。

暑假里没看什么名著、小说,倒是经常上网看文章。很喜欢《回味炎热的夏天》,喜欢那些平实的文字,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一种很真实的情感,令人与之产生共鸣,渐渐地才发现一样东西——真实!这个早已离我的文章远去的词语,在这篇文章上,我看见了它的踪影。我惊叹于那些文字能够如此平实而富有韵味地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这点点滴滴正是我经历过最真实却遗忘了的生活。感悟到真实的含义,爱上了最真实的文字,于是我也拿起了笔,放弃了那些虚情假意的文字,让真实的情感在纸上出现、沉淀,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站在暑假的尾巴上的我,回想起暑假里的点点滴滴,用我最真实的文字描绘暑假里每一个快乐的日子,让这个暑假不会随着夏天的离去而消逝在记忆中。

生米和熟饭

俗话说“生米已煮成熟饭。”意思是就是:生米和熟饭有很大的区别。今天,我就请出我身上的五员大将——眼、耳、鼻、口、手,来观察生米和熟饭,这可是我第一次观察,可高兴啦!

我从一大堆米中,拿出一个小米粒来看了看,发现它穿着米白色的衣裳,是椭圆形的,像一颗颗葡萄籽。我用尺子量了量,它高5毫米,胖3毫米,我用手捏了捏,米粒虽然很小,可它的外皮很坚硬,我又使劲捏了捏,它真是钢筋铁骨、坚不可摧,把我的手都捏痛了。我用鼻子闻了闻,有一股米香味,我把米粒用力往下一扔,只见调皮的米粒“噼里啪啦”地跳起舞蹈。我吃了一粒生米,使劲一咬,觉得它硬得像沙子一样,好难吃呀。

给生米洗了个冷水澡,再放在电饭锅里,蒸了个“桑拿”,大概煮了半个小时,开锅了,生米就变成了熟饭,生米和熟饭中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阵香气扑鼻而来,熟米像一团团白花花的小雪花,不过比原来胖了一些,可爱极了。我用手摸了摸,又软又糯,粘糊糊的。小饭粒真调皮,一会粘在我的衣服上,一会粘在我的嘴上,最后我尝了尝,甜甜的,嚼到最后,有一股淀粉味。

通过今天的观察,我发现了生米和熟饭的区别可真大呀!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

给作文课多一点情境,给学生多一点感觉

让作文课多一点情境,给学生多一点感觉

写作是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个积累、思考、输出的过程。需要学生能以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作为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这样规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采,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然而,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小,课业繁多,作文课上如果老师只是简单讲述,学生依然是头脑空空,无处落笔。本人在教学中尝试了将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们走入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作文教学中,并非所有的作文课都能引进情境,那些基础性的教学就比较适用。比如我在给学生们讲“什么是观察”的时候,为了扭转学生们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的简单认识,就采取了利用游戏、活动的形式,让他们实地感受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导入中,我将小孩子常玩的“蒙眼摸人”的游戏引进课堂,首先引起学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主题。之后,我在课堂中依次穿插几个不同的活动,像“摸摸――说说――猜猜――说说”环节,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每人将手中所发物品用语言详细描述,包括它的大小、形状、质地、凉热等。其他同学根据描述猜物品的名称。最后,自己根据物品说一句有哲理的话,还真有不少精彩的。比如,有个同学摸的是个羽毛球,于是他说:我和它的命运一样,总是被打屁股。 还有个同学摸的是盒火柴,他说:都说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我要说,是你点亮了蜡烛。像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我知道,是课上的活动击活了他们的灵感。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嗅觉、味觉、听觉体验的活动,都非常有趣。学生在笑声中有了体验,明白了观察要让自己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立体化地感受事物。虽然这些体验在生活中每天都在进行,但总是不太留意,通过课堂上的游戏与活动,他们会把这种感受迁移到生活中,从而使他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又多了几双看世界的眼睛。在第二节课,我就给他们布置了这样的文题,当堂写作:

(1)《好的一节课》

(2)《我的手也能“看”》

(3)《尝过,才知道滋味》

(4)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自由写作,只要与本课有关即可。

像这样在作文课上设情境的情况很多,讲观察的顺序我就拿一盆花到班级;讲人物语言,就让学生替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说话;讲场面描写,我就让他们看校周围的建筑工地……总之,不是每次作文只给一个作文题目了事。尽量给他们一个或观察、或说、或写的环境,让每一个生动可感的情境,或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断场面重现在课堂上,有时是游戏、活动,有时是实物观察,有时是实地观测,有时是编故事、续故事,有时也将音乐、图片带进课堂……

一般是两节课连上,第二节课就让他们当堂完成作文,他们往往头一节的兴奋情绪能持续并转化为第二节课的写作。文思泉涌,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时而专注,时而微笑,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之中。速度快的可达到17分钟500字以上。这样就少了那种几个钟头写不出东西,一提作文就头疼的现象。更多地体会到了“以我手写我心”的快感。这样也使写作后的指导有了针对性。

写作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写作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的方法,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并带着它走进生活,再把生活中的感悟写进作品里。

让语文课多一些动人的情境吧!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个个美好的生活片段,用笔写下鲜活的生活,描绘出多彩的青春风采,让作文成为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