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华回乡文化园参观中华回乡文化园姓名:王祯喆学校:博文小学年级:三年级3班辅导老师:潘霞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老师带领我们去中华回乡文化园参观游览。中华回乡文化园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境内,从银川向南永宁方向出发上南环高速公路十几分钟车程就远远能看到回乡文化园了。在车上的时候我还在想:“中华回乡文化园有多大,都有什么建筑物呢?,建造了多长时间呀?有没有特色建筑物呢?”带着一连串的问号,脑海里充满了对文化园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车很快就下了高速路,在路口就看见中华回乡文化园的,远远望去就像一个白色的大城堡,它占地300多亩,历时6年修建而成。中华回乡文化园具有浓郁的回族文化气息和伊斯兰建筑特色,是中国唯一一座回族文化习俗的陈列馆。车来到文化园大门口,这个“大城堡”多数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建成,你只要一看这座大门就感觉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庄重与美观。这个门大约有38米高门呈长方形,上方呈半圆球形,高高的铁杆撑起了回族特色的---月牙,门的侧墙上雕琢着精美的图案和阿拉伯文字。走近她,她洁白的身躯、饱满的穹顶、绚丽的浮雕、缤纷的彩绘、精巧的结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给你的是心灵的震撼。来到这里,你会被她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所吸引、所感染、所陶醉;你会明白什么是圣洁的天堂;你还会深深的感受到,来到这里心灵即将经受一次伊斯兰文化的洗礼。更是我们中华回乡文化园所要突出的主题。检完票进入大门,下了数级台阶,沿着平坦的大理石铺成的路往前走,一个长方形建筑物映入眼帘,上面有像长城一样的“垛口”,进入建筑物展厅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人牵着骆驼,带着商队顺着丝绸之路来到宁夏。从此有了“回回变天下”的传说。回族是个很喜欢干净的民族,水不能重复使用。回族的寺遍及各地,有广州的“怀盛寺”,有河南的“白马寺”,有扬州的“仙和寺”,还有耶路撒冷寺等。在各各展厅都分别详细介绍。在最后的展厅里面有我们中国回族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他带领的船队穿过了大西洋。米蒂是回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同名。马本斋是回族的抗日英雄。他带领村民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接下来再让我们来看看回族的“礼仪大殿”它可以容纳3000多人,座落于中华回乡文化园回族博物馆左侧的穆斯林礼拜大殿,借鉴了伊斯坦布尔色兰清真寺的建筑布局与风格,并与中国的建筑风格相融合。是全国最大的礼仪大殿。它有80多米高,用洁白的大理石建造,它的圆顶是金色的,主题呈白色。金顶于蔚蓝天空融合,洁白无边大理石庄严肃穆,震撼心田。大殿是展示和宣扬伊斯兰文化的又一重要场所,也是我们进行伊斯兰文化交流的又一阵地。它利用声学原理圆形的建筑可以清晰传送讲经人的声音到最后一排。你说回族人民及聪明又能干吧。离开回族礼仪大殿,我们又来到演播厅。演播厅里漂亮的回族姐姐和帅气的回族哥哥们为我们表演了“花儿”浓郁回族特色的节目。具了解他们表演的“月上贺兰”都出国巡回演出呢。最后我们参观了回族文化博物馆,坐落在中华回乡文化园中心的回族博物馆,是借鉴伊斯兰建筑的优美造型与回族文化传统的一座现代化特色建筑,是中华回乡文化园的文化支撑和艺术精髓所在,该馆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占地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内置六厅四室,具备陈列展示展演、收藏保管、研究交流、接待参观四大功能,是国内、区内仅有的一座回族、伊斯兰文化专题博物馆,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回族历史文化系统陈列展示的空白,为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景点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博物馆征集收录了上千件海内外回族伊斯兰古迹资料与文献图书资料,将这些文物、古迹资料与文献图书资料精心设计,采用跨越时空概括再现的艺术手法,结合制作模型辅助展品等形象资料进行系统的布展陈列,集中展现出中国回族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伊斯兰文明进程、中国回族的形成与独特的文化习俗、回族与时俱进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五大专题,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下午6点多了,要不是回族礼仪的钟声响起,都忘记了集合和时间。小伙伴们互相催促着、提醒着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中华回乡文化园。

游云台山

“终于到站啦!”在小伙伴们的欢呼声中,五个小时长途旅行的枯燥顿时一扫而光。我们期待已久的河南之行开始了!

我们体验过太行山上郭亮村的淳朴民风,参观过历史悠久的白马寺,欣赏过百花齐放的牡丹园,最后的目的地就是雄伟壮丽的云台山了。

云台山是国家五A级景区,采用高科技的指纹验票方式,看上去非常正规。提起云台山,人们便会想起山上最有名的峡谷——红石峡。红石峡位于明长城口,因为山上的石头都是红色的,所以被称作红石峡。据导游介绍,很多名人在红石峡流连忘返,写下了优美的文字。怀着对红石峡的好奇和向往,我们进入了景区。一下子,我就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飞流直下的瀑布,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浪花打在石头上,溅起乱珠般的水花。一阵风吹来,这些水花仿佛变成了雾一样的精灵,蒙在了我们的脸上,躲在了我们的衣服上。让我们在这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了阵阵凉爽。

峡谷两侧的石头千奇百怪,沿着人工修建的石道,我们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因为山势险峻,路又难走,很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我和爸爸却丝毫也不退缩,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回头一看,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真高,真险啊!我和爸爸相视一笑,好像都在夸对方是个男子汉呢!

除了红石峡,小寨沟、莱萸峰、白龙潭都是云台山值得一去的地方。

云台山真是一个旅游胜地!等我长大后,我一定再去云台山,领略它的风采!

武侯祠听松涛

武侯祠听松涛“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游历成都武侯祠时留下的诗句。当年他若来到南阳武侯祠,看到南阳武侯祠古色古香的美景,诵起诸葛丞相“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前后《出师表》,定会发出更加深沉的感叹。身为河南南阳人,今日第一次来到卧龙岗,我怀着难言的敬仰、肃穆的心情,参观名震天下的武侯祠堂。天气是响晴响晴的,没有一丝云彩,但远观武侯祠,松柏成林,松涛阵阵,滚热滚热的心情竟然没来由的清凉、淡薄下来了,难道,是诸葛武侯的英魂在默默镇守着它?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它是古人为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修建的一所祠堂。南阳卧龙岗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代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该祠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于延佑二年(1315年)增设孔明书院。可惜,元末明初,又焚于兵祸。至明成化年间,又将“孔明书院”恢复。以后又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修缮。公元1528年,明嘉庆皇帝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郡守罗景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在这次施工中,发现前人咏卧龙岗十景石刻一块,罗景根据这块石刻,进行复原。今日武侯祠主要建筑布局,仍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形式。现在武侯祠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部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等。台下有诸葛书院。整个卧龙岗占地12万平方米。“千古人龙”金字匾额的山门是武侯祠的起点建筑。拾级而上,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和仙人桥,迎面就是祠院的主体建筑--大拜殿。殿内塑有诸葛孔明像,纶巾羽扇,神态飘逸,俨然如生。两侧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塑像。大殿外的卷棚内匾额、对联琳琅满目,两壁间还镶嵌有历代文人名士的笔迹石刻,真、草、篆、隶,各具特色。过了大殿,就是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据说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诸葛草庐的左侧是野云庵,这是诸葛亮会友的地方。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相传他和他四个密友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徐庶徐元直常聚于此,讨论诗书。草庐的右边是一个古柏亭。如今,柏已不在,诸葛英名却依旧为人念怀。再往前走是伴月台。人家说诸葛亮能掐会算,真乃神人。其实他不是神,他只是熟读百书,谙习天文地理而已。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并不是他真能借,而是因为他早已观测天象,知道东风将至。入祠继续往前走,不久便来到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澹宁读书台,诸葛亮的满腹经纶就源出于此。儒道两股思想贯穿了诸葛一生。他出山之后,自然是儒家思想占主流。他为了汉代江山,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但从他出山之前对他弟弟的嘱咐“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可见,道家的出世思想还是一直左右着诸葛亮的。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面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诸葛亮大型塑像。武侯祠的另一大景观就是排列有序的400余块碑碣石刻,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属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中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可称得上是“三绝”碑。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参观武侯祠在一个半天中不知不觉过去了,回望渐远的祠门,感觉半天中好像看过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诸葛亮虽有盖世之才,可惜三足鼎立之势刚形成,他便因病而逝,空留一腔遗恨。正如诗言,“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但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把他满腔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他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两千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傲!晁陂蒙中七三班王阳教师手记:碰触风姿绰约的河南文化正如余秋雨所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只有身在河南,才能真实触碰中原文化最蕴积深厚的那一层,只有亲眼所见,才会抵消狭隘的偏见误解,发现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的活力与脉搏,这次河南行,让我真正找回炎黄子孙的坐标点。本文重点介绍了“武侯祠”这一南阳著名景点,把卧龙岗上的风景描写的生动详尽,偌大一个武侯祠堂跃然纸上,让人有种想去一观古人遗风的冲动。该生写作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的河南文化,特别是南阳文化的文献,归纳,总结,选取“武侯祠”做为自己的写作着眼点。其实,河南省的文化厚重如浩瀚烟海,不胜枚举。河南地处中原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城郑州。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留下了极为珍贵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以少林武术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司马光,佛学家玄奘等等。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河南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是台湾70%的客家人,48个姓氏的祖居地。近年来,海内外华人来豫寻根者络绎不绝。中国书法名扬世界,身为中国腹地,河南的书法艺术更是不能忽视。殷虚“甲骨文”是我国目前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信阳竹简章法独特;新莽铜嘉量铭风将雄放,袁安碑为汗篆上乘之作;张景碑是含代隶书碑刻中的精品;中岳嵩高灵庙碑,率真古拙,奇肆粗犷颇多自然烂漫之趣……河南不仅书法艺术闻名全国,而且戏曲艺术更是祖国戏曲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苑。豫剧唱腔独特,有浓郁的风土气息,不仅深受河南人民的喜爱,也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在豫剧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响誉全国的艺术大师:常香玉,海诗池……他们把豫剧推上了久违的舞台,他们唱响了河南的艺术,唱遍了中华,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对戏曲的热爱,无不体现了豫剧乃至河南戏曲艺术的无限魅力。说到戏剧,就不得不提到《花木兰》,它如今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段子,在世界也引起了一定反响,美国还拍了动画片版的《花木兰》。它集中体现了河南人民先进开明的思想,也使河南文化从山坳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表现了木兰真诚的孝心和坚强的意志,使木兰这一女儿身变成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此外,蕴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郑州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影响巨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的到来。还有,河南的豫菜也是为人称道的一绝,它的特点是:中、和。因为其地处中原,并且在口味上,酸甜苦辣取其中,极具地域和文化的综合魅力。综上所述,河南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约略概括,那就是:文武双全,秀色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