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有只无恶不作的恶龙,他吃了人们的粮,抢走了人们的水源,还要把人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吃下去。因为如此国王说:“我们要选出三位最勇敢的勇士,去打败恶龙。”就在这时有三位勇士勇敢地站了出来,同时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去打败恶龙!”国王立马同意了他们的要求,接着三位勇士穿上了白银银的战甲,拿上锋利的短剑,去杀恶龙了。到了恶龙居住的地方,马上展开了一次战斗,一方是三个正义的勇士,还有一方是邪恶的恶龙,恶龙有五米多高,有一双让人害怕的紫色眼睛,一对黑色而又宽大的翅膀。很快一场正义和邪恶的战斗开始了。恶龙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同一天只能用同一种方式攻击,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恶战,终于迎来了可喜的胜利。过程是这样的,打了一天以后,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在最后一刻,恶龙向勇士们发出了它的必杀技—暗龙之舞,但是勇士们躲过了恶龙强大无比的必杀技,最后勇士们一起也使用了三连击,切开了恶龙大大的肚子,一股黑色的血液流了出来,还带了一股臭味,可是勇士的眼里比金水流出来还要高兴。三位勇士的战斗换来了大家天长地久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勇气值得让人学习。

我 换 同 桌 了

今天,我换了同桌。她是我们班上被孤立的一位同学——丁若瑾。一开始,我有点讨厌她成为我同桌,担心同学们会因此孤立我。

记得我刚到暨阳学校的时候,大家都很讨厌她,常常欺负她,对她拳脚相加,还常常说她神经病。丁若瑾常常很伤心,有时还手,有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哭一场。有一次,丁若瑾被一群同学关在门后,就像一个可怜的动物,看着笼子外面的人群朝她张牙舞爪。同学们都朝里面扔粉笔头、橡皮头,有的人还快速打开门,踹一脚后迅速关上门。我看了觉得这些人的人品实在是太差了,很同情丁若瑾,就跟她玩得非常好,同学们也因此孤立了我,时间久了,我发现被孤立的滋味不好受,所以军心动摇,再也不敢跟她玩了。

今天写课堂作业时,才发现忘了带笔,我赶紧问周围同学:“谁能借我一只笔?”周围没人借我笔,只有丁若瑾雪中送炭,借给我一只笔。我觉得她很不错,很快认可了这个朋友。

下课了,正当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男同学黄思龙突然踢了丁若瑾一脚,然后赶紧跑开了。我看到丁若瑾心里很难受,安慰她说:“没关系,一定是你哪方面做得不好,他们才讨厌你的。”上课时,丁若瑾在抽屉里玩小东西,我立刻纠正她说:“上课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三节课,班主任李老师在讲纪律时,对胡文丽说:“以后嘴巴放干净点,别总是对丁若瑾说死开点死开点的。”我很高兴,本以为丁若瑾马上就可以和同学处理好关系,可是一下课,胡文丽就把老师说的话忘到九霄云外,和别人一起来欺负丁若瑾。

本来作为同学应团结友爱,可他们偏偏喜欢欺负弱小。哎!我真希望老师看到我这篇习作,能让同学们有所改变。

换个做法和说法

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 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 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 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 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 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 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一年春节,我到一位朋友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朋友的孩子一失手,碗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碎了。

朋友生气了,说:“看你!做什么事都是冒冒失失的,连个碗也端不住……”

孩子不安极了,要哭。

孩子的奶奶却笑着说:“碎(岁)碎(岁)平安!碎(岁)碎(岁)平安!再找个碗来!”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高兴起来。家里立刻又洋溢着节日的祥和气氛。

我佩服朋友母亲的说话艺术。一句“碎(岁)碎(岁)平安”,把由孩子打碎碗而带来的“晦气”,转化为吉祥。我们当老师的,每天不知要讲多少话,处理多少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说法”、“换种做法”?

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和我同桌的是一位小男孩。

“是你一个人一张桌子,还是你的同桌今天没来?”我轻声问。

“自己。”他说,语言的简洁说明的不是他的表达能力强,而是局促和羞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认识到“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我明白了,他在班里肯定是“好动分子”,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老师开始讲课。当她讲到李大钊教育女儿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那一段时,瞅了我的“同桌”一眼,说:“咱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能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

老师的本意显然是好的。她是想:“联系实际”,教育这位小朋友。是呀,讲到这里,提醒学生改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老师的语气又是极柔和的,没有半点儿严厉。

可是,事与愿违。小男孩一句“回敬”的话,宣告了老师教育的失败。只见我的“同桌”,脸一红,头一歪,嘟囔了一句:“谁三心二意了?”

这使我记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种说教往往是失败的。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请这位学习不用心的男孩读读李大钊教育女儿的这一段话。如果读得尚可,及时予以肯定;如果读得不令人满意,及时纠正、指导,直到读得较好时。不妨说一句:“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这些古训,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

还有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金色的细雨》,生字学完了,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生字卡。一个“柁”字挡住了去路。

“谁来告诉他?”老师问。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处境尴尬的同伴。随即,老师让他连读三遍。

“记住了吗?”

“记住了。”

接着写生字。生字写完了,临下课前,这位老师又把“柁”的卡片举起来,请开始读错了的那位学生读。多么负责的老师啊!但我也担心,生怕他忘记了读音,经不住老师的“突然袭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学生读对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可是,没想到老师却沉着脸儿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一定要用心。”

这位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

开始读错了,经同学的帮助而终于记住了, 应该表扬嘛!可是得到的却是老师带教训语气的话!老师假如这样说;“你的记性很好。”或者说:“我为你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字而高兴。”那,该生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啊!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我们的确应该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做法。

新转到我班的刘合金,是名副其实的“合金”,硬得很。教数学的刘主任问他上课为什么随便说话,他说:“谁讲了?都是同位的先惹的我嘛。”刘主任问他作业怎么又乱又脏,他说:“那是因为钢笔‘拉肚子’,写着写着就滴水,我不是故意乱画的。”刘主任的鼻子差一点被气歪,说:“你呀,是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这句歇后语虽然不大文明,用在这里却十分恰切。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到一个星期,全校老师都知道刘合金是个作业潦草、且又不讲理的角儿。

可刘合金倒无所谓,走路依旧昂着头,脸上依旧带着恬然的笑。一副“什么千里不千里的”表情。

我决定唱一回儿“白脸儿”。

“听说你的钢笔闹肚子?”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问他。“我是修理钢笔的专家,能不能让我看看?”

他难为情地从文具盒里取出来。我一看,笔帽上的卡子没有了,笔舌头也少了一块。

我说:“原来你的钢笑是位‘残疾人’啊!我这个专家也无能为力了。我不会‘断肢再植术’。这样吧,

同色同款

有些事,总是会被这样的一些偶然牵起,比如同色同款的偶然,不过是在普通的晚上打开人人看到普通的自拍撞见和自己普通的相机同色同款的事情。兴许是空气湿度的原有,谁知道呢,总之想起了要写写近来的事。

她穿着大领口的茶色T恤,碎花荷叶裙,拿着让人哭笑不得的古奇手提包,戴小小的珍珠耳坠,穿茶色低跟鞋。跟上次比起来,更显年轻可爱,为什么我就不能越长越年轻,而要背负被小姑娘服务员叫“老师的”待遇?径直走到我对面坐了下来,与其说坐,不如说似乎使了那么一股儿劲儿故意要把本来直直射入的阳光弄折的意思。

“诺,在放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对么”无需猜想的省去寒暄的开场白

我当然只有顺其自然的回答“好像是的,也许这的老板也看1Q84呢》。”

随后像在桌底下打了暗号一样一起挑了挑眉,释然的笑起来。在这种中午这种餐厅这种位置上,她洋溢着复杂情绪的脸,如夜雨似的,搅扰着我的梦魂。她的笑脸搭上她的身材,可以说是完美的。当然,如果胸部再大一点,那就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完美啦。

“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疑问。”

“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

“够啦,再这样会被当成神经病的。”

“你还真看了泰戈尔?我当时给你也是那么随便一说,没想到你会看圣诞老人的书的。”

“当然看了。圣诞老人多可爱。”说着她略带得意的笑着,用微曲的中指抚了下浅棕色的刘海,在阳光下 跳耀的手指纤细的弧度加上嘴角扬起起的角度,两组数字就像圆周率一样耐人深寻,却又无可奈何。

“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如何,那也算是84套餐的一部分。”

“相当没意思”

“‘一切艺术,一切希求,以及一切行动与探索,都可以看作是以某种善为目标。因此,可以从食物追求的目标出发,来正确的确定善’”我就像一个卖弄看过的仅有基本哲学书的秃顶中年男子,挤眉弄眼的说。

“这有什么意思?”

“还不是为了让你那饱受重口味侵害的小灵魂”

“亚里士多德对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怎么说的?”

我不禁笑了起来,有一位兴趣爱好相投——至少在看小说方面的朋友,聊天就是会有这么多默契的欢乐“我是不是应该回答‘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艺术,学问和工艺。’?”

“那倒不必,魔鬼的使者来了。”

“啊?”

“诺”她轻皱巧眉,死死的盯着拿着菜单迎来的服务员

“肥胖的魔鬼的使者?”

“当然!”

随意的点好了餐,席间也是愉快的,这好比双重弦乐,只有呼吸相通节奏相连,才会有婉转的乐曲悠悠扬起。

一小时后乐曲加入了打击乐器,高跟鞋,是在过度章节吧。过度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分钟,但在车库回响起来也算是大气震撼的过度了。

她在缓缓开起的后备箱前慢慢弯下腰,一只手扶着车厢把持着平衡,拿出平底鞋换了起来,秀发下垂,我突然想到一件有些“烂大街”的雕塑艺术品,就是一个半裸女子拿着水壶侧身的样子。今天她也和我一样,有很多心里那个水壶的烦恼泉水要倾倒。但我们并不半裸的倾倒,我们的心,从来都是赤裸的。

我们的生命应当就是那么 缘分的 同色同款,但命运总不至于这么眷恋我们,一年见上也就两三次,红颜好求,知己难寻。在有亦或者没有红颜的情况下,有这么一个知己能谈上一天亦或者一顿餐,是应该知足的。

生活中应当珍惜这些同色同款的朋友,哪怕是一面之缘,哪怕只是普通的巧合,但至少是难得的。

我的狂野同位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同位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同位中,有大大咧咧的王淑沛,有爱哭爱闹的李彬彬,但是,我又换同位了,这次是来者不善,当我同位的是我们班著名的“十星级野兽女生”——张帆,说起她,那是有一段历史了,颜培新、孔舒寒……都遭到过她毒打,她的“九阴白骨爪”在班级里无人能敌……怎么办,我完了,我感到“世界末日”来临了。 开始,她还很友好,可是,没有多久,她就“狂性大发”,我都不敢说一句话了。

换座位

随着《乘着歌声的翅膀》上课铃打响了,我们回到了教室门口,互相拥挤着,排在前面的几个先冲进了教室,在座位上坐好,后面的便一窝蜂地拥进教室,像小兔一样,急匆匆地蹦向自己的座位。我端坐在位子上,心“砰砰”直跳——这节课要换座位,我好紧张啊!老师你千万别给我换座位啊!老师在教室里,口若悬河、唾沫四溅、声情并茂地讲了一大筐话,但我没听,因为我正在思索别的事情,而且我对这种长时间的语言谈吐也不是非常擅长,更何况,我根本没有兴趣去听这样的“演讲”。老师啊!上帝保护着您哪!请求您千万千万不要给我,不,是不要给我们小组换座位啊,这样,我会对您千恩万谢的!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后面的内容太自私了,不说了不说了)。事情是否会如我所想般顺利呢?还是把目光转向我们可敬的王老师同志吧,一切决定大权皆掌握在她的手中。“嗯嗯”老师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开始调位!”我紧张起来,这时用脚趾想想也知道,大家一定都绷紧了神经,用激动地,平静地,困惑地或不满地盯着王老师,不过没人吱声。“这样”,老师开始指挥,“这个同学到哪位身旁去,那个同学去旁边休息一下……”我看着王老师指挥,不知不觉记起了一部,已被记忆尘土掩盖,一部不知名的动画片的一个片段:一个浑身上下穿着一体兰色的老人站在小板凳上,一边挥舞着魔杖,一边念着魔咒,屋里的家具、用具便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跳进一个手提包。在这里,老师就是魔法师,同学们则是那些跳来跳去的家具。想到这儿,我“扑哧”笑了一声。一抬头,猛地发现我没有换位,同桌没有换,前面两位也没换,我们四人小组都没换位!我脸上当然是非常惊叹和欢喜。新年新气象,我们这个坚不可摧的四人小组要向着最高峰努力攀爬。加油!

三位勇士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有只无恶不作的恶龙,他吃了人们的粮,抢走了人们的水源,还要把人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吃下去。因为如此国王说:“我们要选出三位最勇敢的勇士,去打败恶龙。”就在这时有三位勇士勇敢地站了出来,同时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去打败恶龙!”国王立马同意了他们的要求,接着三位勇士穿上了白银银的战甲,拿上锋利的短剑,去杀恶龙了。到了恶龙居住的地方,马上展开了一次战斗,一方是三个正义的勇士,还有一方是邪恶的恶龙,恶龙有五米多高,有一双让人害怕的紫色眼睛,一对黑色而又宽大的翅膀。很快一场正义和邪恶的战斗开始了。恶龙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同一天只能用同一种方式攻击,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恶战,终于迎来了可喜的胜利。过程是这样的,打了一天以后,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在最后一刻,恶龙向勇士们发出了它的必杀技—暗龙之舞,但是勇士们躲过了恶龙强大无比的必杀技,最后勇士们一起也使用了三连击,切开了恶龙大大的肚子,一股黑色的血液流了出来,还带了一股臭味,可是勇士的眼里比金水流出来还要高兴。三位勇士的战斗换来了大家天长地久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勇气值得让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