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玉林校区 初中2008级7班 任澜异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继承革命传统,宏扬中华文明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当代社会,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其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得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再次,我们还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既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又把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内的道德行为列入矫正和测评的范围。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从而巩固我们的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把她原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使她能不卑不亢地服务于当代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花盛开的更加鲜艳!

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武术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从小就开始练武术,虽然学武术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在坚持,并且乐在其中。寒冷的冬天也要早早起来,我却在练功房里练得满头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养成了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武德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食物过敏扁桃体肿大,还发了烧,妈妈在头天晚上问我,第二天去不去练武术,我毫不犹豫地说要去。那天在课堂上我仍然练得很认真,喊得很起劲,徐老师说我很棒,我真高兴! 还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雨下得很大,风也很大,我怕路上时间长迟到了,着急地叫妈妈快走快走。我们一到外面风夹着雨扑面而来,我两只手紧紧地握着伞,可还是被吹得东倒西歪,等我到教室时全身又冷又湿,都打哆嗦了。可我换好练功服后,很快就练得满头大汗,一点也不觉得冷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不过,练武术可不是用来打架的哦!你看!这个“武”字就是结合了“止”与“戈”的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以止戈为目的,才是真正的武。 以后,我不光要自己好好练武术,强身健体,还要将中国的武术发扬光大,让它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很强大!|||

别忘我们的根----谈语文教学中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重庆市大足县回龙中学 刘鹏飞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笔者认为: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三)集思广益,营造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

(四)生动活泼,注重文言教学坚实传统文化。

(五)群策群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精雕细琢的试题训练,远离了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舍本逐末的做法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桶水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还蕴含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有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还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泛舟书海,多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一些经典的文章还要做到熟读成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面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海纳百川”,博览群书,还须“自我整合”。在大量阅读基础上,消化吸收,反思批判,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只会僵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使课堂高雅生动、引人入胜。

一位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勤勤恳恳的付出。重庆市委宣传部把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编辑成《读点经典》系列丛书,供全市教师阅读,我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课本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巨大舞台,师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语文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挖掘课本中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古人云:“文以载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丰富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游褒禅山记》的人要有志向,不要半途而废;《送东阳马生序》的艰辛求学不慕朱缨;《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胸怀。

2、整理加工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教师不能囫囵吞枣,要重新审视,整理加工,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和学生一起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诵读课本经典篇目文段,激活语文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课本精选的古文、古诗词等大都是积淀了几百上千年的精华,不仅意义深刻,而且有一种韵律美,诵读他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4、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语文课堂。大多语文教师认为:古文、古诗词学生学习很困难,干脆一手代劳,一堂课全是老师在讲,本来就枯燥的课堂学生大面积昏昏欲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古文教学模式,积极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中来:一是课前“说”。每节课前用约5分钟时间,由一个学重庆市大足县回龙中学 刘鹏飞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笔者认为: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三)集思广益,营造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

(四)生动活泼,注重文言教学坚实传统文化。

(五)群策群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精雕细琢的试题训练,远离了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舍本逐末的做法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桶水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还蕴含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有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还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泛舟书海,多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一些经典的文章还要做到熟读成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面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海纳百川”,博览群书,还须“自我整合”。在大量阅读基础上,消化吸收,反思批判,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只会僵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使课堂高雅生动、引人入胜。

一位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勤勤恳恳的付出。重庆市委宣传部把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编辑成《读点经典》系列丛书,供全市教师阅读,我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课本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巨大舞台,师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语文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挖掘课本中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古人云:“文以载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丰富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游褒禅山记》的人要有志向,不要半途而废;《送东阳马生序》的艰辛求学不慕朱缨;《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胸怀。

2、整理加工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教师不能囫囵吞枣,要重新审视,整理加工,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和学生一起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诵读课本经典篇目文段,激活语文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课本精选的古文、古诗词等大都是积淀了几百上千年的精华,不仅意义深刻,而且有一种韵律美,诵读他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4、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语文课堂。大多语文教师认为:古文、古诗词学生学习很困难,干脆一手代劳,一堂课全是老师在讲,本来就枯燥的课堂学生大面积昏昏欲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古文教学模式,积极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中来:一是课前“说”。每节课前用约5分钟时间,由一个学重庆市大足县回龙中学 刘鹏飞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笔者认为: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三)集思广益,营造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

(四)生动活泼,注重文言教学坚实传统文化。

(五)群策群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精雕细琢的试题训练,远离了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舍本逐末的做法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桶水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还蕴含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有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还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泛舟书海,多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一些经典的文章还要做到熟读成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面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海纳百川”,博览群书,还须“自我整合”。在大量阅读基础上,消化吸收,反思批判,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只会僵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使课堂高雅生动、引人入胜。

一位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勤勤恳恳的付出。重庆市委宣传部把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编辑成《读点经典》系列丛书,供全市教师阅读,我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课本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巨大舞台,师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语文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挖掘课本中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古人云:“文以载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丰富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游褒禅山记》的人要有志向,不要半途而废;《送东阳马生序》的艰辛求学不慕朱缨;《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胸怀。

2、整理加工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教师不能囫囵吞枣,要重新审视,整理加工,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和学生一起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诵读课本经典篇目文段,激活语文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课本精选的古文、古诗词等大都是积淀了几百上千年的精华,不仅意义深刻,而且有一种韵律美,诵读他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4、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语文课堂。大多语文教师认为:古文、古诗词学生学习很困难,干脆一手代劳,一堂课全是老师在讲,本来就枯燥的课堂学生大面积昏昏欲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古文教学模式,积极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中来:一是课前“说”。每节课前用约5分钟时间,由一个学重庆市大足县回龙中学 刘鹏飞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笔者认为: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三)集思广益,营造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

(四)生动活泼,注重文言教学坚实传统文化。

(五)群策群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精雕细琢的试题训练,远离了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舍本逐末的做法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桶水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还蕴含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有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还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泛舟书海,多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一些经典的文章还要做到熟读成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面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海纳百川”,博览群书,还须“自我整合”。在大量阅读基础上,消化吸收,反思批判,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只会僵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使课堂高雅生动、引人入胜。

一位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勤勤恳恳的付出。重庆市委宣传部把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编辑成《读点经典》系列丛书,供全市教师阅读,我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课本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巨大舞台,师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语文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挖掘课本中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古人云:“文以载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丰富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游褒禅山记》的人要有志向,不要半途而废;《送东阳马生序》的艰辛求学不慕朱缨;《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胸怀。

2、整理加工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教师不能囫囵吞枣,要重新审视,整理加工,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和学生一起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诵读课本经典篇目文段,激活语文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课本精选的古文、古诗词等大都是积淀了几百上千年的精华,不仅意义深刻,而且有一种韵律美,诵读他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4、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语文课堂。大多语文教师认为:古文、古诗词学生学习很困难,干脆一手代劳,一堂课全是老师在讲,本来就枯燥的课堂学生大面积昏昏欲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古文教学模式,积极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中来:一是课前“说”。每节课前用约5分钟时间,由一个学重庆市大足县回龙中学 刘鹏飞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笔者认为: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三)集思广益,营造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

(四)生动活泼,注重文言教学坚实传统文化。

(五)群策群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精雕细琢的试题训练,远离了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舍本逐末的做法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桶水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还蕴含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有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还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泛舟书海,多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一些经典的文章还要做到熟读成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面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海纳百川”,博览群书,还须“自我整合”。在大量阅读基础上,消化吸收,反思批判,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只会僵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使课堂高雅生动、引人入胜。

一位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勤勤恳恳的付出。重庆市委宣传部把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编辑成《读点经典》系列丛书,供全市教师阅读,我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课本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巨大舞台,师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语文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挖掘课本中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古人云:“文以载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丰富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游褒禅山记》的人要有志向,不要半途而废;《送东阳马生序》的艰辛求学不慕朱缨;《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胸怀。

2、整理加工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教师不能囫囵吞枣,要重新审视,整理加工,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和学生一起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诵读课本经典篇目文段,激活语文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课本精选的古文、古诗词等大都是积淀了几百上千年的精华,不仅意义深刻,而且有一种韵律美,诵读他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4、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语文课堂。大多语文教师认为:古文、古诗词学生学习很困难,干脆一手代劳,一堂课全是老师在讲,本来就枯燥的课堂学生大面积昏昏欲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古文教学模式,积极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中来:一是课前“说”。每节课前用约5分钟时间,由一个学重庆市大足县回龙中学 刘鹏飞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笔者认为: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三)集思广益,营造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

(四)生动活泼,注重文言教学坚实传统文化。

(五)群策群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精雕细琢的试题训练,远离了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舍本逐末的做法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桶水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还蕴含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有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还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泛舟书海,多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一些经典的文章还要做到熟读成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面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海纳百川”,博览群书,还须“自我整合”。在大量阅读基础上,消化吸收,反思批判,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只会僵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使课堂高雅生动、引人入胜。

一位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勤勤恳恳的付出。重庆市委宣传部把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编辑成《读点经典》系列丛书,供全市教师阅读,我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课本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巨大舞台,师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语文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挖掘课本中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古人云:“文以载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丰富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游褒禅山记》的人要有志向,不要半途而废;《送东阳马生序》的艰辛求学不慕朱缨;《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胸怀。

2、整理加工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教师不能囫囵吞枣,要重新审视,整理加工,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和学生一起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诵读课本经典篇目文段,激活语文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课本精选的古文、古诗词等大都是积淀了几百上千年的精华,不仅意义深刻,而且有一种韵律美,诵读他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4、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语文课堂。大多语文教师认为:古文、古诗词学生学习很困难,干脆一手代劳,一堂课全是老师在讲,本来就枯燥的课堂学生大面积昏昏欲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古文教学模式,积极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中来:一是课前“说”。每节课前用约5分钟时间,由一个学重庆市大足县回龙中学 刘鹏飞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笔者认为: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三)集思广益,营造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

(四)生动活泼,注重文言教学坚实传统文化。

(五)群策群力,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策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不少语文教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精雕细琢的试题训练,远离了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舍本逐末的做法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丰富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

(一)勤练内功,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桶水不仅是语文知识技能,还蕴含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有固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还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泛舟书海,多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一些经典的文章还要做到熟读成诵。“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面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给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文化的精神陶冶学生。

另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海纳百川”,博览群书,还须“自我整合”。在大量阅读基础上,消化吸收,反思批判,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只会僵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使课堂高雅生动、引人入胜。

一位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勤勤恳恳的付出。重庆市委宣传部把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编辑成《读点经典》系列丛书,供全市教师阅读,我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二)开拓创新,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课本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巨大舞台,师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语文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挖掘课本中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古人云:“文以载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丰富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游褒禅山记》的人要有志向,不要半途而废;《送东阳马生序》的艰辛求学不慕朱缨;《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胸怀。

2、整理加工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教师不能囫囵吞枣,要重新审视,整理加工,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和学生一起文本对话,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3、诵读课本经典篇目文段,激活语文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课本精选的古文、古诗词等大都是积淀了几百上千年的精华,不仅意义深刻,而且有一种韵律美,诵读他们有一种美的享受。

4、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语文课堂。大多语文教师认为:古文、古诗词学生学习很困难,干脆一手代劳,一堂课全是老师在讲,本来就枯燥的课堂学生大面积昏昏欲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古文教学模式,积极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中来:一是课前“说”。每节课前用约5分钟时间,由一个学

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勤奋好学》篇有感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这部书有十个部分,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孔子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读《三字经》有感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

学习中华经典,体悟快乐人生

引言:人生快乐是个体生命探讨和追寻的终极命题,古往今来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等都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当老师,我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埋怨的声音,老师的确太辛苦了啊!就是有点快乐也是短暂的,很快会被辛苦和忙碌淹没。我今天是铤而走险,还是想从老师的角度体悟一下人生快乐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同情和理解的层面上,这未免有点悲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中主动寻求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体悟快乐人生,感受生命价值,下面主要就自己多年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和大家交流。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真正地零距离接近传统文化经典,还是2000年调入固原二中以后。当时,学校让我担任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实验班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传统,增加古诗文的分量,当时王国忠老师让学生背《论语》的事还是很受启发的,于是我也给学生选讲部分《论语》。但那时的理解还很表面化,庆幸的是在给学生推荐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背诵了很多内容。后来自己感觉积淀的东西逐渐被提升了起来并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兴奋与震撼。 有这么几件小事值得一提:1、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现在所带的八年级(9)班、(10)班是实验班,我任这两个班语文课教学是在他们上六年级(即弘文中学预备班)时,当时针对学生受校园小说、网络小说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兴趣来涉及经典名著的现状,产生了一种想法: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根据课本名著单元的内容我选择了《三国演义》,用了近三周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了一次以《我读三国》的阅读汇报活动。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背诵和演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出师表》等;有说评书的,如《三英战吕布》;有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的,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有演讲《我看曹操》《我看刘备》等;有快板《三国人物评价》。后来正逢学校的百日读书节活动,我就把这个节目搬上去,不料效果极好,受到评委老师的特别称赞。语文教研组长张秀芳老师还号召初中学生向预备班学生学习。接着,我又想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为此我自己又重读了一遍,过程很是沉醉,不光是沉醉于摇曳多姿的艺术美,写尽人间百态的生活美,还有深邃的思想美。后来引导学生阅读(针对有兴趣的,不是大面积),有几位学生读的很好。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及再读《红楼梦》的过程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之情,也可以说有了兴趣吧,由知之到好之。 2、校本教材的选编。在带四五年级实验班的诵读课时,曾有一次向校长索要教材,并建议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配套教材,校长说教师要有自己编教材的想法。没要到教材,反倒多了一个任务,只好将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2005年伴随着学校小学部的招生,编写学校的诵读教材工作已不容迟缓,我积极参与了由学校倡导并主持的这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强迫自己广泛阅读,其中主要有《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尽管很忙,也很辛苦,但感觉乐在其中。不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美质打动,往往陶醉在读起来琅琅上口,品起来如痴如醉的美妙当中。 3、《道纪》的阅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论语》阅读笔记,是一个名叫李航的人写的博客文章。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文章开篇关于“学而……”一章的理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什么这些体验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同?而在“学而时习之”上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是我们对圣人的理解出现了差错。李航认为理解《论语》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台湾教授王财贵提出论语100的口号,他也认为“以经解经”是理解《论语》的最好方法。李航根据“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推断“时”是“时节,时机!”的意思,如此一来,这句话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李航说“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其实,当读到这里时,我的震惊程度也是不可言喻啊。顺着李航的《<论语>阅读笔记》我又发现了他的著作《道纪》。“道纪”一词出自《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李航将“道纪”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进行阐释,他是一位物理学者,在此文中他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里,“宇宙不再是无限的了!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了!物理学死了!” 《道纪》中把老子的《道德经》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吻合之处进行对比解说,作者认为《老子》中有关内容简直就是《时间简史》的文言版。这些内容很令我信服和感兴趣。作者还在《道纪》中对《论语》进行了解读,认为《论语》是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的。 《论语》总是在最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最有价值的学问。任意提取一段都能说明问题: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有无恭敬之心是关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温馨的劝导。读《论语》,学做人,乐亦在其中矣。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说: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很多学者在解读老子和孔子时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认为老子思想、孔子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安然、快乐。以修身为本、把握实践的时机,治国、平天下只是实践的舞台,不是目的。当觉悟了的人了解了天地、了解了自身,他就不会为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无限而烦恼,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超自然力。与天地共通的人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找到自身的舞台,释放他应有的光芒。毕竟漫漫人生路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如此宽阔的舞台。正向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人生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人生;这种社会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社会。 《道纪》的阅读让我迷上了传统文化,由好之到乐之。对《论语》和《道德经》的理解也开始由表面化逐步走向深入。以上内容如果说能体现我的一点收获的话,我认为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感觉同时也坚定了我带领学生诵读传统经典的信念。我的悟性不高,不代表我的学生就没有悟性,做老师有责任给学生指出好风景。我认为好的风景就在中国传统经典里,于是我带领学生大量涉猎经典内容,师生均不亦乐乎!随时都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经典对他们的启迪。如学生在写关于水的话题作文时,能想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上善若水”,“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学生对经典的悟性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赞同有人说这是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当你的学问在一定的时机被实践时,这时候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得来,那也是很高兴的事;再其次,你的学问不被人接受和理解,但依然会坚持并不生气和埋怨,这就是君子风度。那么学问是什么?南怀谨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说,学问不专指有知识,而是指会做人会做事,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也可能很有学问。香港商人田家炳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肩负持家重任。生意上几多坎坷,但他凭着诚信、执着与睿智总能不断地取得成功。如今的田先生伟绩在握,尤念家国,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为己任。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于1982年决定捐出十余亿元的财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公益事业。田先生在全国各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娱、社会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单位和建筑物数百项。 田先生履仁崇义,不求闻达,深得海内外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嘉许。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他的人生可以说达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境界,从他的成功之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田先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和节俭、谦和、实而不华的做人品格。这不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吗?田先生自己也是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90岁高龄依然能将《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也许我们无法企及老子、孔子、田家炳的境界,但圣人和成功者的人生无疑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当我把这种学问之道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中时,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生气,不急躁;学生也起了变化,使班级管理工作轻松有效。当我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想象他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在哪个层面都快乐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时,作为老师真的很欣慰。有欣赏就有快乐,人不知也不愠! 热中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也带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很多快乐。让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个老师的幸运,使我明白了人的生命不只是活着,它原是如此美丽。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港台受到重视,就是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的一个联合宣言,宣言里面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国家教委领导的重视。自1995年“九老呼吁”以来,弘扬传统文化在国内逐步形成趋势并掀起了热潮。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文化复兴是必然和关键。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学机构的建立无不体现国学复兴的大趋势。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我们拿什么东西来代表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立足?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担此重任,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式下,作为语文老师,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之道。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也思考了这么多年,实践了这么多年,唯有这条道行之有效,那就是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潜能,创设教育契机。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路就在脚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勇敢的实践吧,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