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宗星元,大家都说我长得虎头虎脑的,我的身材在同龄人中偏高,我是个汉族人。我有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也是个热爱科学、诚实守信的人。

我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因为我一直在努力,我立志长大后要报效祖国,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我们学校组织建国六十周年爱国旅行、观看国庆节阅兵等活动。开学后,在班会上,班主任问:“怎么体现你们的爱国精神呢?”

我抢先发言说,“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要是法西斯再来侵略我们国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精忠报国,不做亡国奴,不当汉奸。我现在是一个小学生,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逐步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后才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我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我热爱科学。我让爸爸给我购买了许多科普读物,比如《霍金的宇宙》、《时间简史》、《人类起源》等等。我经常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解了大量的科普知识。我也大量阅读历史书籍,掌握了丰富的历史故事。我反对封建思想,反对姥爷去算命,破除封建迷信。我也积极在同学们中间宣传科学知识。老师和同学们都夸奖我知识面非常广,有滔滔不绝的口才呢!

虽然大家都说我口若悬河,但是我是一个很诚实的人。对待同学,我非常诚心友好,乐于助人,我在家不欺骗父母,在校不欺骗老师。遇到什么问题总是能够和父母真诚的沟通。妈妈夸我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我希望我有很多好朋友。看了以上的介绍,你愿意成为我的好朋友吗?

《我的精神家园》

小说的艺术

我为什么要写作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痒痒。除此之外,我还喜欢这位登山家干的事,没来由地往悬崖上爬。它会导致肌肉疼痛,还要冒摔出脑子的危险,所以一般人尽量避免爬山。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减熵现象,极为少见。这是因为人总是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增现象,所以趋害避利肯定减熵。

现在把登山和写作相提并论,势必要招致反对。这是因为最近十年来中国有过小说热、诗歌热、文化热,无论哪一种热都会导致大量的人投身写作,别人常把我看成此类人士中的一个,并且告诫我说,现在都是什么年月了,你还写小说?(言下之意是眼下是经商热,我该下海去经商了)但是我的情形不一样。前三种热发生时,我正在美国念书,丝毫没有受到感染。我们家的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一律去学理工。因为这些缘故,立志写作在我身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减熵过程。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干这件事,除了它是个减熵过程这一点。

有关我立志写作是个减熵过程,还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写作是个笼统的字眼,还要看写什么东西。写畅销小说、爱情小诗等等热门东西,应该列入熵增过程之列。我写的东西一点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严肃作家的“严肃”二字,就该做如此理解。据我所知,这世界上有名的严肃作家,大多是凑合过日子,没名的大概连凑合也算不上。这样说明了以后,大家都能明白我确实在一个减熵过程中。

我父亲不让我们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等实例。当然,他老人家也是屋内饮酒、门外劝水的人,自己也是个文科的教授,但是他坦白地承认自己择术不正,不足为训。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就此全学了理工科,只有我哥哥例外。考虑到我父亲脾气暴躁、吼声如雷,你得说这种选择是个熵增过程。而我哥哥那个例外是这么发生的:七八年考大学时,我哥哥是北京木城涧煤矿最强壮的青年矿工,吼起来比我爸爸音量还要大。无论是动手揍他,还是朝他吼叫,我爸爸自己都挺不好意思,所以就任凭他去学了哲学,在逻辑学界的泰斗沈有鼎先生的门下当了研究生。考虑到符号逻辑是个极专门的学科(这是从外行人看不懂逻辑文章来说),它和理工科差不太多的。从以上的叙述,你可以弄明白我父亲的意思。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一种外行人弄不懂而又是有功世道的专业,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我父亲一生坎坷,他又最爱我们,这样的安排在他看来最自然不过。

我自己的情形是这样的:从小到大,身体不算强壮,吼起来音量也不够大,所以一直本分为人。尽管如此,我身上总有一股要写小说的危险情绪。插队的时候,我遇上一个很坏的家伙(他还是我们的领导,属于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少数坏干部之列),我就编了一个故事,描写他从尾骨开始一寸寸变成了一条驴,并且把它写了出来,以泄心头之愤。后来读了一些书,发现卡夫卡也写了个类似的故事,搞得我很不好意思。还有一个故事,女主人公长了蝙蝠的翅膀,并且头发是绿色的,生活在水下。这些二十岁前的作品我都烧掉了。在此一提是要说明这种危险倾向的由来。后来我一直抑制着这种倾向,念完了本科,到美国去留学。我哥哥也念完了硕士,也到美国去留学。我在那边又开始写小说,这种危险的倾向再也不能抑制了。

在美国时,我父亲去世了。回想他让我们读理科的事,觉得和美国发生的事不是一个逻辑。这让我想起了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对大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说的话来:“我小的时候,很有音乐天才。只可惜我父亲没钱给我买把小提琴!假如有了那把小提琴,我现在就坐在你的乐池里。”这段话乍看不明其意,需要我提示一句:这次对话发生在苏联的三十年代,说完了没多久,图元帅就一命呜呼了。那年头专毙元帅将军,不大毙小提琴手。“文化革命”里跳楼上吊的却是文人居多。我父亲在世时,一心一意地要给我们每人都弄把小提琴。这把小提琴就是理工农医任一门,只有文科不在其内,这和美国发生的事不一样,但是结论还是同一个——我该去干点别的,不该写小说。

有关美国的一切,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American’s business is business,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那个国家永远是在经商热中,而且永远是1000度的白热。所以你要是看了前文之后以为那里有某种气氛会有助于人立志写作就错了。连我哥哥到了那里都后悔了,觉得不该学逻辑,应当学商科或者计算机。虽然他依旧无限仰慕罗素先生的为人,并且竭其心力证明了一项几十年未证出的逻辑定理,但是看到有钱人豪华的住房,也免不了唠叨几句他对妻儿的责任。

在美国有很强大的力量促使人去挣钱,比方说洋房,有些只有一片小草坪,有的有几百亩草坪,有的有几千亩草坪,所以仅就住房一项,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挣钱的动力。再比方说汽车,有无穷的档次和价格。你要是真有钱,可以考虑把肯尼迪遇刺时坐的汽车买来坐。还有人买下了苏联的战斗机,驾着飞上天。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人受得了自己的孩子对同伴说:我爸爸穷。我要是有孩子,现在也准在那里挣钱。而写书在那里也不是个挣钱的行当,不信你到美国书店里看看,各种各样的书涨了架子,和超级市场里陈列的卫生纸一样多——假如有人出售苦心积虑一页页写出的卫生纸,肯定不是好行当。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人的书没有上架,窝在他自己的家里。我没有孩子,也不准备要。作为中国人,我是个极少见的现象。但是人有一张脸,树有一张皮,别人都去挣钱,自己却在干可疑的勾当,脸面上也过不去。

在美国时,有一次和一位华人教授聊天,他说他的女儿很有出息,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念一般大学的law school,如此反潮流,真不愧是书香门第。其实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利,受小害而避大害。不信你去问问律师挣多少钱,人类学家又挣多少钱。和我聊天的这位教授是个大学问家,特立独行之辈,一谈到了儿女,好像也不大特立独行了。

说完了美国、苏联,就该谈谈我自己。到现在为止,我写了八年小说,也出了几本书,但是大家没怎么看到。除此之外,我还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这时我总善意地想:写信的人准是在领导那里挨了骂,找我撒气。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在四川拉杆子的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我还在减熵过程中。顺便说一句,人类的存在,文明的发展就是个减熵过程,但是这是说人类。具体说到自己,我的行为依旧无法解释。再顺便说一句,处于减熵过程中的,绝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美国,我遇上过支起摊来卖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书的家伙,我要和他说话,他先问我怕不怕联邦调查局——别的例子还很多。在这些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这一宏大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相当于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兔子吃掉狼。我还可以说,光有熵增现象不成。举例言之,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会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但是这也不能解释我的行为。我的行为是不能解释的,假如你把熵增现象看成金科玉律的话。

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吧。

我的师承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做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至极。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也是王先生一生的写照。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先生译笔也好,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查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他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除了这两位先生,别的翻译家也用最好的文学语言写作,比方说,德国诗选里有这样的译诗:

朝雾初开,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满斟!

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这就是诗啊。对于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们——我爱他们。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

道乾先生和良铮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来,因为他们杰出的文学素质和自尊,都不能写作,只能当翻译家。就是这样,他们还是留下了黄钟大吕似的文字。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书。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单的真理,但假如没有前辈来告诉我,我怎么会知道啊。有时我也写点不负责任的粗糙文字,以后重读时,惭愧得无地自容,真想自己脱了裤子请道乾先生打我两棍。孟子曾说,无耻之耻,无耻矣。现在我在文学上是个有廉耻的人,都是多亏了这些先生的教诲。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

现在的人会说,王先生和查先生都是翻译家。翻译家和著作家在文学史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话也对,但总要看看写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学次序是彻底颠倒了的:末流的作品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最让人痛心的是,最好的作品并没有写出来。这些作品理应由查良铮先生、王道乾先生在壮年时写出来的,现在成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了……以他们二位年轻时的抱负、晚年的余晖,在中年时如有现在的环境,写不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可惜良铮先生、道乾先生都不在了……

回想我年轻时,偷偷地读到过傅雷、汝龙等先生的散文译笔,这些文字都是好的。但是最好的,还是诗人们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纯正完美的现代文学语言,剩下的事只是学习,这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我们不需要用难听的方言,也不必用艰涩、缺少表现力的文言来写作。作家们为什么现在还爱用劣等的文字来写作,非我所能知道。但若因此忽略前辈翻译家对文学的贡献,又何止是不公道。

正如法国新小说的前驱们指出的那样,小说正向诗的方向改变着自己。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应该像音乐。有位意大利朋友告诉我说,卡尔维诺的小说读起来极为悦耳,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洒落于地。我既不懂法文,也不懂意大利文,但我能够听到小说的韵律。这要归功于诗人留下的遗产。

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这是给我脸上贴金。但就是在道乾先生、良铮先生都已故世之后,我也没有勇气写这样的文章。因为假如自己写得不好,就是给他们脸上抹黑。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随着道乾先生逝世,我已不知哪位在世的作者能写如此好的文字,但是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学习文学的范本。我最终写出了这些,不是因为我的书已经写得好了,而是因为,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公道的。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坏,什么是好。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念过文科,也念过理科。在课堂上听老师提到艺术这个词,还是理科的老师次数更多:化学老师说,做实验有实验艺术;计算机老师说,编程序有编程艺术。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这些都是理科老师教给我的,我觉得比文科老师讲得好。

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比有科学知识的人更容易犯错误;但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就没有这个缺点,他还有容易满足的好处。假如一个社会里,人们一点文学修养都没有,那么任何作品都会使他们满意。举个例子说,美国人是不怎么读文学书的,一部《廊桥遗梦》就可以使他们如痴如狂。相反,假如在某个国家里,欣赏文学作品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就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我想,法国最有资格算做这类国家。一部《情人》曾使法国为之轰动。大家都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刚去世不久的杜拉斯。这本书有四个中文译本,其中最好的当属王道乾先生的译本。我总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读过道乾先生的译笔,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

有位作家朋友对我说,她很喜欢《情人》那种自由的叙事风格。她以为《情人》是信笔写来的,是自由发挥的结果。我的看法则相反,我认为这篇小说的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精心的安排:第一次读时,你会感到极大的震撼;但再带着挑剔的眼光重读几遍,就会发现没有一段的安排经不起推敲。从全书第一句“我已经老了”,给人带来无限的沧桑感始,到结尾的一句“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带来绝望的悲凉终,感情的变化都在准确的控制之下。叙事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这种写法本身就是种无与伦比的创造。我对这件事很有把握,是因为我也这样写过:把小说的文件调入电脑,反复调动每一个段落,假如原来的小说足够好的话,逐渐就能找到这种线索;花上比写原稿多三到五倍的时间,就能得到一篇新小说,比旧的好得没法比。事实上,《情人》也确实是这样改过,一直改到改不动,才交给出版社。《情人》这种现代经典与以往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更多的心血。我的作家朋友听了以后感觉有点泄气:这么写一本书,也不见得能多赚稿费,不是亏了吗?但我以为,我们一点都不亏。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杜拉斯,有了《情人》,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给我们一个范本,再写起来已经容易多了。假如没有范本,让你凭空去创造这样一种写法,那才是最困难的事:六七十年代,法国有一批新小说作家,立意要改变小说的写法,作品也算是好看,但和《情人》是没法比的。有了这样的小说,阅读才不算是过时的陋习——任凭你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看电影的感觉终归不能和读这样的小说相比。

译《情人》的王道乾先生已经在前几年逝世了。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他是我真正尊敬的前辈。我知道他原是位诗人,四十年代末曾到法国留学,后来回来参加祖国建设,一生坎坷,晚年搞起了翻译。他的作品我只读过《情人》,但已使我终身受益。另一篇使我终身受益的作品是查良铮(穆旦)先生译的《青铜骑士》。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看起来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方块字,念起来就大不相同。诗不光是押韵,还有韵律;散文也有节奏的快慢,或低沉压抑,沉痛无比,或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这才是文字的筋骨所在。实际上,世界上每一种文学语言都有这种筋骨,当年我在美国留学,向一位老太太学英文,她告诉我说,不读莎士比亚,不背弥尔顿,就根本不配写英文——当然,我不会背弥尔顿,是不配写英文的了,但中文该怎么写,始终是个问题。

古诗是讲平仄的,古文也有韵律,但现在写这种东西就是发疯;假如用白话来写,用哪种白话都是问题。张爱玲晚年执意要写苏白,她觉得苏白好听。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文章里的那些字我都不知该怎么念。现在作家里用北方方言写作的很多,凭良心说,效果是很糟心的。我看到过的一种最古怪的主意,是钱玄同出的,他建议大家写《儒林外史》那样的官话。幸亏没人听,否则会把大家都写成迂夫子的。这样一扯就扯远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我们已经有了一种字正腔圆的文学语言,用它可以写最好的诗和最好的小说,那就是道乾先生、穆旦先生所用的语言。不信你去找本《情人》或是《青铜骑士》念上几遍,就会信服我的说法。

本文的主旨是怀念那些已经逝去的前辈,但却从科学和艺术的区别谈起。我把杜拉斯、道乾先生、穆旦先生看做我的老师,但这些老师和教我数学的老师是不同的——前者给我的是一些潜移默化,后者则教给我一些法则。在这个世界上,前一种东西更难得到。除此之外,比之科学,艺术更能使人幸福,因为这些缘故,文学前辈也是我更爱的人。

以上所述,基本上是我在文学上所知道的一切。我没有读过大学的中文系,所以孤陋寡闻,但我以为,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为了我知道的这些,我要感谢杜拉斯,感谢王道乾和穆旦——他们是我真正敬爱的人。

我的精神家园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肖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到,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对小说的看法

我自幼就喜欢读小说,并且一直以为自己可以写小说,直到二十七八岁时,读到了图尼埃尔(Tournier,M.)的一篇小说,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之中,小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小说和古典小说的区别,就像汽车和马车的区别一样大。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再不是可以一目十行往下看的了。为了让读者同意我的意见,让我来举一个例子。杜拉斯(Duras,M.)《情人》的第一句是:“我已经老了。”无限沧桑尽在其中。如果你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每句话的写法大体都是这样的,我对现代小说的看法,就是被《情人》固定下来的。现代小说的名篇总是包含了极多的信息,而且极端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在经典作家里,只有俄国的契诃夫(Chekhov,A.P.)偶尔有几笔写成这样,但远不是通篇都让人敬畏。必须承认,现代小说家曾经使我大受惊吓。我读过的图尼埃尔的那篇小说,叫做《少女与死》,它只是一系列惊吓的开始。

因为这个发现,我曾经放弃了写小说,有整整十年在干别的事,直到将近四十岁,才回头又来尝试写小说。这时我发现,就是写过一些名篇的现代小说家,平常写的小说也是很一般的。瑞士作家迪伦马特(Durrenmatt,F.)写完了他的名篇《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之后,坦白说,这个长中篇耗去了他好几年的光阴,而且说,今后他不准备再这样写下去了。此后他写了很多长篇,虽然都很好看,但不如《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精粹。杜拉斯也说,《情人》经过反复的修改,每一段、每一句都重新安排过。照我看,她的其他小说都不如《情人》好。他们的话让人看了放心,说明现代小说家也不是一群超人。他们有些惊世骇俗的名篇,但是既不多,也不长。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现代小说中几个中篇,如《情人》之类,比之经典作家的鸿篇巨制毫不逊色。爱好古典文学的人也许不会同意我的看法,我也没打算说服他们。但我还是要说,我也爱好过古典文学;而在影视发达的现代,如果没有现代小说,托尔斯泰并不能让我保持阅读的习惯。

我认为,现代小说的成就建筑在不多几个名篇上,虽?*** 饧钙?∷岛苣哑郎吓当炊?难Ы保??执?∷狄帐醯亩シ寰驮谄渲小N业谋Ц阂彩且?谝涣狡?髌防锎锏秸飧鏊?健N乙蔡乇鹣不缎闯ぶ衅???蜃肿笥遥??热缥业摹段蠢词澜纭罚?褪钦饷闯ぁ!肚槿恕贰ⅰ斗ü俸退?墓糇邮帧返让??彩钦饷闯ぁ5比唬?庋?鲇卸?┬???印T谖倚垂?男∷道铮?痘平鹗贝?罚ā读?媳ā返谑??熘衅?∷到保┦俏易盥?獾模??腔姑淮锏轿蚁M?乃?迹??曰挂?绦??Α?

小说的艺术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3期《博览群书》杂志。——编者

朋友给我寄来了一本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这是本谈小说艺术的书。书很长,有些地方我不同意,有些部分我没看懂(这本书里夹杂着五线谱,但我不识谱,家里更没有钢琴),但还是能看懂能同意的地方居多。我对此书有种特别的不满,那就是作者丝毫没有提到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卡尔维诺、尤瑟娜尔、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诺,还有一位不常写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早在半世纪以前,茨威格就抱怨说,哪怕是大师的作品,也有纯属冗余的成分。假如他活到了现在,看到现代小说家的作品,这些怨言就没有了。昆德拉不提现代小说的这种成就,是因为同行嫉妒,还是艺术上见解不同,我就不得而知。当然,昆德拉提谁不提谁,完全是他的自由。但若我来写这本书,一定要把这件事写上。不管怎么说吧,我同意作者的意见,的确存在一种小说的艺术,这种艺术远不是谁都懂得。昆德拉说,不懂开心的人不会懂得任何小说艺术。除了懂得开心,还要懂得更多,才能懂得小说的艺术。但若连开心都不懂,那就只能把小说读糟蹋了。归根结底,昆德拉的话并没有错。

我自己对读小说有一种真正的爱好,这种爱好不可能由阅读任何其他类型的作品所满足。我自己也写小说,写得好时得到的乐趣,绝非任何其他的快乐可以替代。这就是说,我对小说有种真正的爱好,而这种爱好就是对小说艺术的爱好——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和昆德拉沟通。我想象一般的读者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对文化生活有种泛泛的爱好。现在有种论点,认为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杂文,这或者是事实,但我对此感到悲哀。我自己读杂文,有时还写点杂文。照我看,杂文无非是讲理,你看到理在哪里,径直一讲就可。当然,把道理讲得透彻,讲得漂亮,读起来也有种畅快淋漓的快感,但毕竟和读小说是两道劲儿。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我更希望能把这件事做好。所以,我虽能把理讲好,但不觉得这是长处,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劣根性,需要加以克服。诚然,作为一个人,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所以也只能适当克服,还不能完全克服。

前不久在报上看到一种论点,说现在杂文取代了小说,负起了社会道义的责任。假如真是如此,那倒是件好事,小说来负道义责任,那就如希腊人所说,鞍子扣到头上来了——但这是仅就文学内部而言。从整个社会而言,道义责任全扣在提笔为文的人身上还是不大对头。从另一方面来看,负道义责任可不是艺术标准,尤其不是小说艺术的标准。这很重要啊。

昆德拉的书也主要是说这个问题。写小说的人要让人开心,他要有虚构的才能,并要有施展这种才能的动力——我认为这是主要之点。昆德拉则说,看小说的人要想开心,能够欣赏虚构,并且能宽容虚构的东西——他说这是主要之点。我倒不存这种奢望。小说的艺术首先会形成在小说家的意愿之中,以后会不会遭人背叛,那是以后的事。首先要有这种东西,这才是最主要的。

昆德拉说,小说传统是欧洲的传统。但若说小说的艺术在中国从未受到重视,那也是不对的。在很多年前,曾有过一个历史的瞬间:年轻的张爱玲初露头角,显示出写小说的才能。傅雷先生发现了这一点,马上写文章说,小说的技巧值得注意。那个时候连张春桥都化名写小说,仅就艺术而言,可算是一团糟,张爱玲确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若说有什么遗嘱被背叛了,可不是张爱玲的遗嘱,而是傅雷的遗嘱。天知道张爱玲后来写的那叫什么东西。她把自己的病态当做才能了……人有才能还不叫艺术家,知道珍视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呢。

笔者行文至此,就欲结束。但对小说的艺术只说了它不是什么,它到底是什么,还一字未提。假如读者想要明白的话,从昆德拉的书里也看不到,应该径直找两本好小说看看。看完了能明白则好,不能明白也就无法可想了,可以去试试别的东西;千万别听任何人讲理,越听越糊涂。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套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7年第5期《出版广角》杂志。——编者

《黄金时代》这本书里,包括了五部中篇小说。其中《黄金时代》一篇,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写,到将近四十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地重写。现在重读当年的旧稿,几乎每句话都会使我汗颜,只有最后的定稿读起来感觉不同。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里,当然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看到了以后,丝毫也没有改动的冲动。这说明小说有这样一种写法,虽然困难,但还不是不可能。这种写法就叫做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我相信对每个作者来说,完美都是存在的,只是不能经常去追求它。据说迪伦马特写《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也写了很多年。写完以后说,今后再也不能这样写小说了。这说明他也这样写过。一个人不可能在每篇作品里做到完美,但是完美当然是最好的。

有一次,有个女孩子问我怎样写小说,并且说她正有要写小说的念头。我把写《黄金时代》的过程告诉了她。下次再见面,问她的小说写得怎样了,她说,听说小说这么难写,她已经把这个念头放下了。其实在这本书里,大多数章节不是这样呕心沥血地写成的。但我主张,任何写小说的人都不妨试试这种写法。这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写到性。这种写法不但容易招致非议,本身就有媚俗的嫌疑。我也不知为什么,就这样写了出来。现在回忆起来,这样写既不是为了招些非议,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

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我小说里的人也总是在笑,从来就不哭,我以为这样比较有趣。喜欢我小说的人总说,从头笑到尾,觉得很有趣等等。这说明本人的作品有自己的读者群。当然,也有些作者以为哭比较使人感动。他们笔下的人物从来就不笑,总在哭。这也是一种写法。他们也有自己的读者群。有位朋友说,我的小说从来没让她感动过。她就是个爱哭的人,误读了我的小说,感到很失落。我这样说,是为了让读者不再因为误读我的小说感到失落。

现在严肃小说的读者少了,但读者的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在现代社会里,小说的地位和舞台剧一样,正在成为一种高雅艺术。小说会失去一些读者,其中包括想受道德教育的读者,想看政治暗喻的读者,感到性压抑、寻找发泄渠道的读者,无所事事想要消磨时光的读者;剩下一些真正读小说的人。小说也会失去一些作者——有些人会去下海经商,或者搞影视剧本;最后只剩下一些真正写小说的人。我以为这是一件好事。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朋友寄来一本书,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备忘录》,我正在看着。这本书是他的讲演稿,还没来得及讲,稿也没写完,人就死了。这些讲演稿分别冠以如下题目: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还有一篇“连贯”,没有动笔写;所以我整天在捉摸他到底会写些什么,什么叫做“连贯”。卡尔维诺指出,在未来的一千年里,文学会继续繁荣,而这六项文学遗产也会被发扬光大。我一直喜欢卡尔维诺,看了这本书,就更加喜欢他了。

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看过的人都喜欢。这是他年轻时的作品,我以为这本书是“轻逸”的典范。中年以后,他开始探索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这时期的作品我看过《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不见得人人都会喜欢。我也不能强求大家喜欢他的每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必须喜欢他的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难道这不好吗?前不久有位朋友看了我的小说,对我说道:看来小说还能有新的写法——这种评价使我汗颜: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我觉得这位朋友的想法有问题——假如他不是学文学的博士而是个一般读者的话,那就没有问题了。

编辑先生邀我给名人茶座写个小稿,我竟扯到了卡尔维诺和文学遗产,这可不是茶座里的谈资。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什么可以在茶座里闲扯的事。我既不养猫,也不养狗,更没有汽车。别人弄猫弄狗的时候,我或则在鼓捣电脑,或则想点文学上的事——假如你想听听电脑,我可以说,现在在中关村花二百五十块钱可以买到八兆内存条,便宜死了……我想这更不是茶座里的谈资。可能我也会养猫养狗,再买辆汽车,给自己找点罪受——顺便说一句,我觉得汽车的价格很无耻。一辆韩国低档车卖三几十万,全世界都没听说过。至于猫啊狗啊,我觉得是食物一类。我吃掉过一只猫,五只狗,是二十多年前吃的。从爱猫爱狗者的角度看来,我是个“啃你饱”(Cannibal=食人族)。所以,我也只能谈谈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是这么个故事:马可•波罗站在蒙古大汗面前,讲述他东来旅途中所见到的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是种象征,而且全都清晰可见。看完那本书我做了一夜的梦,只见一座座城市就如奇形怪状的孔明灯浮在一片虚空之中。一般的文学读者会说,好了,城市我看到了,讲这座城里的故事吧——对卡尔维诺那个无所不能的头脑来说,讲个故事又有何难。但他一个故事都没讲,还在列举着新的城市,极尽确切之能事,一直到全书结束也没列举完。我大体上明白卡尔维诺想要做的事:对一个作者来说,他想要拥有一切文学素质——完备的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再加上连贯。等这些都有了以后,写出来的书肯定好看,可以满足一切文学读者。很不幸的是,这好像不大容易,但必须一试——这是为了保证读者在未来的一千年里有书看。我想这题目也没人会感兴趣——但是没办法,我就知道这些。

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交流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ANALYSISI)将父母的非爱行为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分为:12个禁止令:不要存在、不要当自己、不要亲近、不要属于我们、不要长大、不要像个孩子、不要健康、不要正常、不要成功、不要重要、不要思考、不要感觉。5个驱迫令:快一点、要更努力、要坚强、要完美、取悦别人。7种负面特质的父母:过度批判、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缺乏一贯性、言行不一、放羊不管、理论家、情感匮乏。这些不良互动模式,可能使孩子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能被满足,从而造成心理成长的停滞。因为时间有限,只重点感受了其中部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了解这些问题后,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觉察”,并通过觉察划清自己的问题和孩子的界限、和家人、和他人的界限。过度批判的父母:经常使用全面性否定的话语指责孩子所犯的错误;孩子成年后,内心有很深的自卑感和罪恶感;没有自信,深信自己很笨,很傻,一无是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做错事时,深深自责和内疚;对于自己的任何表现,总是会习惯性地在心里不断苛求、批判自己;自尊心及自我价值感低,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能肯定自己的人,对他人包容度也相对低,较易苛责自己和他人;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表现得非常骄傲、自大、过度自我膨胀。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的父母:父母以“爱”的名义,怕孩子受伤和失败,所以事先为孩子计划打理好一切。剥夺了孩子独立学习、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隐隐给孩子传递出信息:“你无能,什么事都要我帮助你做”成年后,过度倚赖,面对问题问题或困难时感到退怯、无助、没有主见,容易本能地采取逃避的办法。在生活或工作中,缺少应有的担当或责任感。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表现出不需要任何援助,承担过多责任,深怕他人的援助是干涉,或者让自己感到无能。变化莫测的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疼爱亲切;不顺心烦躁的时候,让孩子感觉到被厌烦被责骂,会使孩子感觉到焦虑不安、困惑、矛盾。成年后,无法建立安全感,缺乏自信,对他人不信任,或者特别喜欢探究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觉得那种总是疑心他人的感觉太痛苦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缺少怀疑能力,全然相信他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父母:要求孩子诚实,自己却常说谎。使孩子心中困惑、混淆。成年后,也成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内在真正想法,与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处于分裂状态。引起他人的不信任或排斥,亲密关系受到影响。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一诺千斤,缺乏弹性,在事情已经发生变化时,不懂得变通。不关心孩子,放牛吃草的父母:很少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与回应,很少关注孩子内在的感受和需求。成年后,不能表达自己的正向情感(比如欣赏、感谢、喜欢对方)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不听地赞美别人:“哇!你真好!太了不起了!”给他人感觉是人皮在说话,感觉不到诚恳与真心。理论家型的父母:喜欢说道理,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在感情,特别是职业是教师或军人的父母。这样长大的孩子较逆返,有的表现为沉默、撒谎、封闭自己。容易走极端,缺少弹性。情感匮乏型父母:孩子成为父母的代理父母。如此长大孩子被训练得善体人意,过度敏感。易同理体察别人的需求和感觉,却无法划清自己的情感界限,常将别人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不要存在:父母对孩子当众斥责、打骂、罚跪,都让孩子感觉到羞辱,希望钻地洞或消失,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余的。成年后,常常感觉到活着没有意义,在与人交往中不敢提要求,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有失误时会深深自责。或者震荡到另一极:特意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表现出自己很能干的样子,好象无敌金刚,但不是真正的自信,使周围人感觉到压迫,不自在。不要当自己: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许,高期望,用理想的样子评判孩子“应该”如何,符合则赞美鼓励,不符合则责罚。父母从来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孩子努力得到父母的夸奖,远离自我,迎合讨好他人。成年后,不快乐,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但常有挫折感。或者震荡到另一极:不在乎他人的感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不要亲近:父母不与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忙碌中对孩子说:“走开!”回答孩子的要求时说:“那你去当他们家的小孩好了。”成年后,与人接触、接近时有困扰,尤其是与你喜欢或者有权威的人接触时,内心害怕、紧张。不要属于我们:孩子感觉到父母偏心;小的时候被兄弟姐妹或小朋友排斥;小的时候被父母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成年后,难有归属感。可能进入一个公司多年,也难于融入整个企业的团体。可能结婚多年,仍如外人。不要长大:父母需要孩子需要他们,才让父母觉得有价值(被需要)孩子独立做事时,就被否定或者表示担心。孩子被要求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安排。孩子感觉到不被信任,能力不被肯定。成年后,比较倚赖;遇到问题时优柔寡断,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面对问题。或者震荡到另一极:过多承担责任,是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讨厌自己的优柔寡断,所以做决定时冲动草率。不要像个孩子:每当活泼、自在、好动的孩子本性展现出来时,遭到严厉斥责、喝阻。要求孩子不要让父母操心,要照顾弟妹、料理家务。成年后,很难快乐起来。不要健康:孩子身体健康时,少获关注;身体不舒服时,获得持续的关爱。成年后,常选择体弱多病,缺乏生命活力。在人生面临困难、挫折、失意、难题的时候,容易生病。不要正常:孩子正常时,不获关心;情绪强烈、吵架、打架、晚归、被告状时,被注意被关心。成年后,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易沉溺在情绪中,无法自拔。不要成功:孩子完成一件工作后,得到的是批评、苛责。潜意识里,有不要成功的倾向。成年后,不自觉地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这种拒绝无法用头脑发现。越渴望成功,越努力,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不知道为什么,快成功时,兴趣就转移了;接近成功时,心里的担心、害怕就涌现,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就认为,一事无成是自己的宿命。不要重要:从小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不重要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渺小、微不足道;成年后,当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或重大责任时,就会出现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当别人帮助或重视时,感到不安、受宠若惊。不要思考:直接给孩子答案;或者孩子的好奇、认真思考、探索,都得不到回应。成年后,觉得自己不聪明,无创造性;一想复杂问题,就头痛并心生抗拒,等着别人给答案。不要感觉:对孩子的情绪否定,扼杀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如:“不许哭!”“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给你买玩具)”“乖,妈妈心疼,好了,不哭!不哭!”成年后,感觉的敏锐度、觉察力被限制住,很难回应自己真实的感觉。当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不能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或者只想刻意忽略。积压的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这个禁止令对男性特别明显,因为害怕有感觉而显得娘娘腔。“快一点!”:父母焦虑,性格急噪,语言、动作,或者情绪中都传达出内在的焦虑和不安。成年后,吃饭、说话都不由自主地快。即使外表可以从容,但内心焦虑,常有心神不宁的感觉,很难真正放松下来。决策时不易从容、周延。自在、悠游的特质被剥夺。获得成功或肯定的同时,身心健康付出代价。“要更努力!”:来自要求完美、成功导向的父母。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做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做得更好!”父母对孩子长期如此要求,孩子背负着父母的价值观,成年后,总是要求自己成为佼佼者,要让众人俯手称臣。孩子成年后,不断追逐外在成就和自我价值,但总觉得自己努力得还不够。每当完成一件事情时,很难让自己暂时停下来,充分去享受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无法好好享受生命里每一个片刻与过程,无法好好经验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品质。无法欣赏路途中的美丽景色,无法欣赏路边的小花小草小生命。很难欣赏自己。内心觉得很苦很累。“要坚强!”: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告诉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好汉打落牙齿合血吞!”“凡事要坚强一些,社会是十分残酷、现实的,你怎么哭也不会有人理你,求人不如求己。”“登天难,求人更难;纸张薄,人情更薄。”长期受这种灌输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自我防御性很强,会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感到悲伤和无助时,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看不到周遭可以提供的支援与协助,拒绝他人的帮助。常陷入孤独、绝望的感觉。自己承担了许多辛苦,内在深层感到孤独。要完美!来自挑剔、严格的父母。孩子收到的信息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成年后,不断为自己的表现打分;给自己很大压力,不允许有些微差错;不小心犯错,就强烈自责,与之相处的周围人也会感觉到压力大。还可能表现为拖拉,凡事不到最后时间不去做它;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取悦别人!来自情感上比较匮乏,需要支持的父母,如离婚、单亲、丧偶的家庭,或者情感较冷漠的家庭。父母冲突时,问孩子站在哪一边;说:“我吃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你!”孩子成为代理父母,不断表现出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爱的一面。成年后,为父母、他人的快乐负责任;懂得照顾别人的感觉和需求,扛别人的问题,被他人的情感捆绑。别人不开心,心里就不安,对他人小心翼翼;很难拒绝别人情感上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父母的言辞、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是“非绝对的”和“非周延的”。比如小时侯同样受到父母的斥责后,一个人孤独得面对与当时有一只心爱的小狗陪伴,对心灵造成的影响就有极大的不同。以上内容,以及因此对自我进行剖析,有益于进入自己的内在;在生活中,更敏锐、更快、更深地“觉察”,使当下不受当年伤痕的污染,看到当下实相;是为了成为自己的好父母,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孩童,让心灵成长、自由。适用于“为人子女”者,适用于“为人父母”者。

谎言带给我的快乐

俗话说:诚实为人之本。可我,却不这样觉得——

记得那是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后,我一直忐忑不安的!不知道自己考的成绩是好是差?

考试成绩出来以后,蔡老师把每个人的总分报了一遍。当报到我时,我心里一阵开心——我语文100分,数学100分,我顿时高兴得嘴巴都像秋天的石榴——合不拢了。

回家的路上,我乐了,拿着两张满分试卷,走在宽阔的马路上,想:考的那么好,妈妈一定会奖励我的,KFC我是必不可少的啦。想着想着,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整蛊妈妈的“鬼计划”—— 我先气气她,再给她一个惊喜……

回到家中,我装出一副考的很差的样子,妈妈一看,就问我:“考试多少分?“我装作吞吞吐吐的样子,说:“语文64分,数学59分。”妈妈一听就要扬手打我,我马上躲开了,可能是妈妈知道打孩子不好,就对我说:“孩子,成绩不好可不是件好事,妈妈向你这样小的时候可是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呢!你要好好地向妈妈学习。”我边听边想:骗骗你还真信了,我有可能那么差吗?我有了一点笑意,但为了保守秘密,强忍住了,听妈妈讲着讲着,我又想:现在是火上浇油,等一下就是火上浇水了。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笑了出来。

这时,妈妈突然疑惑地问我:“你笑什么?”我把试卷给妈妈一看。当妈妈看到满分试卷时,说:“女儿,你终于为妈妈争口气了。”

旗下讲话――诚实守信

旗下讲话――诚实守信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三(3)班的陈逸维。今天,我能站在这庄严的国旗下讲话,感到十分自豪。我讲的题目是:诚实守信。

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语文综合练习只拿到八十几分。我想:怎么办呀?我知道妈妈不喜欢考不到九十分以上的孩子。

我想到了妈妈买给我的三层笔盒。于是,我把综合练习卷放到笔盒的最下层,这样,妈妈就很难发现了。

不一会儿,妈妈来接我回家。回家后,妈妈问我:“综合练习卷发了吗?”我答:“老师说,‘今天不发综合练习卷。’也许明天吧!”

妈妈看到我装神弄鬼的,她半信半疑。结果,妈妈打开了书包,当她拿出笔盒的时候,我心惊胆跳的。幸亏妈妈只找了最上层,我也逃过了这一关。

第二天,我在中午睡觉的时候想:如果今天把综合练习给妈妈看,只用批评一天,而不用天天用眼睛看着妈妈找综合练习卷。可是,我有点害怕。

直到我睡觉的时候,我听见我的朋友对我说:“男子汉,大丈夫, 流血不流泪。如果你是男孩子,那你就要勇敢一点。”我听见以后,对朋友说:“你刚才说的那句话,给了我更大的信心,我愿意和诚实做朋友。”

不一会儿,妈妈来接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综合练习卷只拿到了八十几分,我不应该骗你的。”

妈妈笑着对我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妈妈不但要你学习成绩好,还希望你有优良的品行习惯。

同学们,听了我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吧!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诚实孩子从小做

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事情,有诚实,有参加劳动......今天,我就要讲一件事,这是使我一生收益的事。

一次考试中我只打了89.5分,而爸爸的标准是95分以上,心里十分不好受,老师说要家长签字。我就悄悄的自己签了个字,我把卷子拿回家,哆哆嗦嗦的拿给爸爸。爸爸看到我签的字,气的脸都发青了。试卷在他的手里索索发抖。我从来没有见过爸爸气成这样子,害怕极了。

一会儿,爸爸突然说:“把手伸出来!”我连忙把手藏到背后,身子只往后缩。爸爸一把拉过我的一只手把它们分开,然后举起他那只大手。我吓得浑身发抖,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透过泪花惊慌地望着爸爸那只大手。可是好久好久那只大手却没有打下来,最后慢慢的放下了。

爸爸严厉的说:“你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这是欺骗,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你自己。”然后,他的口气缓和下来,语重心长的说:“一个人从小就要诚实。学习不好可以赶上去,但养成了弄虚作假的坏习惯,那就永远不会进步。”

我泪汪汪的点点头,用钢笔在我签字的那个地方,把名字划掉。爸爸在那里签了字,还写了一句话:“再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现在,我从来没撒过谎这件是使我明白了:在任何时候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第一次撒谎

我从小到大在父母、亲朋好友和邻居们的眼中,一直都是一个诚实守信、听话的好孩子,无论跟父母走到哪里,别人总要夸我两句,我自然也很高兴。但通过第一次我对爸爸撒谎后,别人夸我之后心里那股高兴劲,好像一下子都消失了。

我记得在读四年级时,因要期末考试了,时间特别紧,每个星期都要考试,因此,每到星期五回家,爸爸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我考试得了多少分。那时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每次几乎都是在80几分以上,有时得分没超过85分,爸爸都会不高兴。可这一次,我居然只得了60几分,我第一次打这么低的分,我竟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我会考得这么差,我失望极了,这都还不要紧。关键是我回家怎么向爸爸交代呀!爸爸一定会惩罚我的。

我越想越怕,最后终于有了一个好办法:我对爸爸撒谎,反正别人也不知道,就这样定了。到了星期五,爸爸依然跟往常一样接我回家,问我考试打了多少分。我的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睹住了,说不出来。爸爸又问了一遍,我说:“86分。”爸爸什么也没说。

后来我跟妈妈去姨妈家,在姨妈邻居家里,我又听到了一句话,那个大妈对我妈说:“你家的孩子多听话呀!真斯文!”我心里再也高兴不起来了,慌忙地走了出去,妈妈也没注意。

回到家里,我坐立不安,心里很不是滋味。最后我决定向爸爸坦白,这样心里会舒服一些。到了晚上,我把一切都告诉了爸爸,爸爸并没有责骂我,而是对我说:“你开始对我说,我也不会打你呀!记住下次一定要努力。”但我知道,这次我的确让爸爸很失望。

从那以后,我再没撒谎,考得再差,我也向爸爸说实话,爸爸并没有骂我,而是一再地鼓励我。我也一定不会让爸爸失望。

我的小秘密

我 的 小 秘 密

四(2)班 李智恒

我有一个小秘密,一直藏在心里。现在想起来,却非常的后悔。

那是发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当期中考试卷发下来时,好像中了邪似的,我的数学才考得了七十八分,这可怎么办呢?平时都是九十分以上,这次却退步了这么多,爸爸要是看了,一定会批评我的。忽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个好办法——藏试卷。我把试卷折成一小块,当把试卷藏到书包时,手却颤抖了,想:一个少先队员怎能做这样的事?可是不这样做会挨批评的,形势所逼,我还是把试卷藏了起来。

回到家,我非常害怕,趁妈妈不注意,把试卷放在抽屉的一角。从此,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有一天放学,只见爸爸妈妈的脸色不对劲,我的心跳得非常厉害。爸爸沉着脸把我叫到面前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爸爸拿出那张七十八分的试卷说:“虽然这次考得不好,但只要发现错误并改正,还是一个好孩子,你为什么要把差的试卷藏起来呢?”我听了,低下了头,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守信用,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尊重。

指导老师:戴添兰

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长泾实验小学六(10)班 郑丹琪 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名言,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给人力量,使人振奋。 我读过的名言就像海边的贝壳,数不清,也数不尽。可有这么一句名言总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它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不要以为微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以为微小的好事而不去做。 读三年级时的一天,快到放学时间了,数学老师拿着一叠试卷来到教室。看着老师高兴的样子,我心想:这次考试成绩肯定很好。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次考试都在85分以上,大家一定很激动吧!尤其是有5名同学考了100分。”老师说完,就把试卷发下来。我拿到试卷,第一眼就看到试卷上一个大大的“100”,顿时,满怀希望的我立即变成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自我陶醉着!我扫描着试卷上的题目,突然,我发现一道口算题错了,竟然把“9.9”看成了“99”。唉!都怪我粗心大意。那么,是老师没有发现?还是……这时,一个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赶紧把它放到书包里,一会儿老师发现了,这个100分可就没了!想完,我便立即把卷子往书包里一塞,急忙往家里跑去。到了家里,我匆匆吃了几口饭,走到书房,把卷子掏出来一遍又一遍的看,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如把卷子改一下?不行!这时我感到耳边有两个声音,一个说:“要诚实,下次细心点就行了。”另一个说:“管他呢,这样可以考100,重要的是分数,管它诚不诚实。”“不能改。”“改。”“不能改。”“改。”……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忙完家务的妈妈走进来说:“怎么了?”我只好把今天的事跟妈妈说了一遍。妈妈十分严肃地说:“明天去找老师把分数改过来。”我喃喃地说:“我好不容易才拿了一个100分的试卷,多难得呀!”妈妈更加严肃地说:“你读了那么多书,难道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也不懂吗?孩子,我们要的是真才实学,明天找老师把分数改过来,好吗?”我默默地点了点头。第二天,我拿着试卷,毅然向老师办公室走去……这样,我得了99分。可是,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在我的心灵上得了满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它是让我在心灵上获得满分的名言。 名言是人类遗言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的文化宝库,我爱名言!

我与红领巾的故事

叮铃铃,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此时,我的心跳得像兔子一样快,神情也变得紧张。因为今天要公布第三单元考试成绩,过了一会儿,老师手拿考卷,走上讲台,先讲了开白:“这次考试总体来看,大家都考得不错。”我听了,忐忑不安地叹了口气,然后默默祈祷着,希望能90分以上。这时,只听见赵老师清脆优美地声音:“蒋蝉禧99分,史佳怡97分……”经过几分钟,老师终于报到了我分数,我屏住呼吸。“胡清宇97分”,我一听,什么97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再看看周围同学都用羡慕的眼神看我,我就一个劲地乐,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试卷发下来了,老师一边讲题一边叫同学回答。起初,我以为就数字写错了,其他没注意对还是错,就跟同学滔滔不绝的说开了。但是阅卷中,我发现了自己还有1分老师没扣分。 这可如何是好,是改还是不改?突然,从我耳朵里传来一句话“你好不容易得高分,如果再减一分,同学又会对你怎么看呢?”我正想把试卷一藏,心想谁也不知道,那就当回“小偷”吧。可是又转念想起老师教过我们一句含义深刻的话“诚实招来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诚实才能招来众人赞赏,虚假只能招来众人指责。而且在我胸前红领巾也高高飘扬起来,仿佛在说:“如果你做了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你怎么对得起牺牲在战场上祖祖辈辈的战士呢?”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打定主意。 我像火箭似的跑到老师那,把事情来龙去脉告诉老师,老师听了,给我减一分后,还夸我是个好孩子。这时,红领巾又高高的在我面前飘扬,好似在夸我做到了红领巾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