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磁窑二十中初一:刘文豪

选择与奋斗

选择与奋斗选择与奋斗

人生中有数不尽的选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而少年,因为涉世未深,面临的选择也就更加纷繁复杂,影响也就更加弥足深远。

是应该当一片天空中高悬的凌云,还是当地上一只平凡务实的小蚂蚁?我觉得这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这两类人,是都不能缺少的。

司马迁说的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光一个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能到现代还被人们传诵的,又有几人?当凌云真的令人羡慕。

可当凌云真的幸福吗?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斩杀了国王,统治当时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他的威名传播四海,无人不敬佩,无人不畏惧。但他的儿子呢?又有几人知晓。人们时常讽刺他、挖苦他。他以微笑对之,只说了一句话:“我的确没有父亲伟大,但只有我知道,他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这个快乐的人的生命直到90岁还未终结,而他伟大的父亲死后还遭人鞭尸,令人嗟叹。

但人活着不能总为了自己,更应该为整个人类群体考虑,不是吗?人们离不开凌云。试想一下,如果思想界没有了苏格拉底,诗词界没有了李白,歌剧界没有了莎士比亚,艺术界没有了莫奈,文学界没有了鲁迅,电影界没有了洛克菲斯,物理界没有了爱因斯坦……整个人类的历史将会多么的苍白无力,又何有现在的勃勃生机!伟人不可或缺!

可是人类历史不仅是伟人铸就的,更是千千万万再平凡不过的人们铸就的。他们是基石,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挺拔的高楼;他们是源泉,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波涛滚滚的场合。凡人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他如何管理国家,孔子却对他说你没有这个才能,应去研究怎么种地才能发挥你的本领。另一个学生去问他该怎么务农,孔子又说你有治国之才,不应荒废在田地间,你应该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正确。少年们,请审视自己。如果觉得自己有过人的才能,不要掩盖,不要摒弃,为了人类大发展,尽自己全力发散光与热,不仅要当那凌云,更要当那普照万物的太阳。如果觉得自己很平凡,没有什么才能,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因为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也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搭建人类的长河。

只要我们选择了,努力了,并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了,我们就都是成功的,就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当柏拉图遇上苏格拉底

纷繁复杂的人生,人们总会有迷茫的时候,当人们中处于迷茫时期,便会踌躇不前。看不清远方的光亮,因为谁也不知道最终会发生着什么。茫茫人海之中,人们都在追寻,追寻出一个结果,但最终谁也无法预料这个结果是好是坏,是甜蜜的令人开怀大笑还是纠结的令人无奈。一个天才的诞生往往孕育着他时代的背景,那时代的背景或许让人头痛,或许让人惊叹不已,但不论这时代性是如何的,伟人最终是应运而生了。伟人常常被人规划为天才的行列之中,天才的诞生总是令人羡慕不已。平凡的人为平凡而活,为自己甚至周遭需要自己的人而活,为利益而存活,为金钱而存活。天才则为自己的才华与造诣而活,这样相比较而言之下,天才对人生的领悟似乎更加的空灵不受拘束了。

当人们都在追逐着这样或那样虚荣时,天才却已经持才傲物笑傲江湖,感叹到虚荣的可悲性。在天才和平凡人的眼中,现实都是这样的绝对和客观,可是真理却在那些伟人手中孤单单的摇晃着,比如说苏格拉底,在他的哲思中反对唯物理论,认为唯物理论才是无法解开真理的本源,人们之所以无法认识到真正的宇宙世界,正是因为抱有着唯物论的观点。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总是能够提出惊天动地的想法,却只是被少数人所认同,大多数人无法领悟到他真正话语的深意。在历史潮流之中许多真正能够揭开客观事物最终神秘面纱之人都具有出乎人意料的判断,如同哥白尼或者后印象派的画家梵高;他们曾经被人们当成是异类人群,甚至怀疑有妄想症之类的疾病。因而在历史上他们也就显得那么的孤单。人们都会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孤立于一个群体中的人才是孤独的,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人才是不孤单的,所有的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快快乐乐才是幸福,才能填满内心不断涌上来的空虚。殊不知,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却是一群人的孤单。天才和平凡人的开心痛苦程度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感受的角度不同;天才感受到的是世间丑恶带给他的痛苦,平凡人感受到的是没有好生活带给他的烦恼;人们总是这样追逐了一圈一圈又一圈,历经了一场又一场的欢笑离别的轮回。

有的时候财富、才华会给人带来无比的荣耀,可若是把握不好才华财富与行为上的准则,往往会使人滑入深渊,所以苏格拉底在

选择与奋斗

人生中有数不尽的选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而少年,因为涉世未深,面临的选择也就更加纷繁复杂,影响也就更加弥足深远。 是应该当一片天空中高悬的凌云,还是当地上一只平凡务实的小蚂蚁?我觉得这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这两类人,是都不能缺少的。 司马迁说的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光一个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能到现代还被人们传诵的,又有几人?当凌云真的令人羡慕。 可当凌云真的幸福吗?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斩杀了国王,统治当时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他的威名传播四海,无人不敬佩,无人不畏惧。但他的儿子呢?又有几人知晓。人们时常讽刺他、挖苦他。他以微笑对之,只说了一句话:“我的确没有父亲伟大,但只有我知道,他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这个快乐的人的生命直到90岁还未终结,而他伟大的父亲死后还遭人鞭尸,令人嗟叹。 但人活着不能总为了自己,更应该为整个人类群体考虑,不是吗?人们离不开凌云。试想一下,如果思想界没有了苏格拉底,诗词界没有了李白,歌剧界没有了莎士比亚,艺术界没有了莫奈,文学界没有了鲁迅,电影界没有了洛克菲斯,物理界没有了爱因斯坦……整个人类的历史将会多么的苍白无力,又何有现在的勃勃生机!伟人不可或缺! 可是人类历史不仅是伟人铸就的,更是千千万万再平凡不过的人们铸就的。他们是基石,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挺拔的高楼;他们是源泉,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波涛滚滚的场合。凡人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他如何管理国家,孔子却对他说你没有这个才能,应去研究怎么种地才能发挥你的本领。另一个学生去问他该怎么务农,孔子又说你有治国之才,不应荒废在田地间,你应该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正确。少年们,请审视自己。如果觉得自己有过人的才能,不要掩盖,不要摒弃,为了人类大发展,尽自己全力发散光与热,不仅要当那凌云,更要当那普照万物的太阳。如果觉得自己很平凡,没有什么才能,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因为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也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搭建人类的长河。 只要我们选择了,努力了,并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了,我们就都是成功的,就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

融合

就目前自然哲学领域普遍公认的理论,宇宙是一个整体,至少在微观上是。因此实际融合的定义是建立在主观上的,并且体现在宏观上。两个集合的交集,矢量积从无限小到构成同一整体的积分,这都是可以被理解为融合的。融合的思想,象征进步,它伴随了整个人类化的漫长旅途。不论在科学、艺术、文学领域,融合,能打破独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思想体系,而带来更为完整的系统。融合从来不可缺少。

在太古时期,人怀着融合的思想踏出了伊甸园。从尼安得特人发明了工具,人便不断应用着融合,人观察宇宙万物,看到了大海的浩瀚,雪山的苍凉,星际的神秘与雷电的威严,很快人意识到它们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人开始思考,人开始使自己的概念融合。于是哲学—一切科学的本质与起源诞生了。既而有了宗教、有了政权、有了文化。人学会了融合自然的元素成为自己的工具。始于一块可能用来切割猎物的粗糙石头,冰冷庄严的青铜礼器,炽热锋利的铁制刀具,见血封喉的浸毒弓箭,乃至方便高效的水力磨坊、风车、后来居上的炸药、火枪、大炮在轰鸣中翻开新的一页,再到电子计算机、核能源、超导——这便是物质的融合,也是人类科技的进化。

“但凡人想在学术上有所进化的突破,他须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否则他的思想只会与思想刚刚起步的古人没什么区别的。”在精神领域的探索中,实践与理论得出结果,融合是十分重要的。各个领域的有所突破的伟人,也是借助别人的积累,并且与自己的思想融合,方能达到如此成就。融合的概念是广泛的,若说物质的融合是“创造”的话,这里的融合则是这种方法。其实没有所谓的创新,只有融合。柏拉图融合苏格拉底创造自己的学派,亚里士多德融合众说提出总结,而牛顿通过纯概念的融合又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之后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在牛顿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微观物理的雏形——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学术领域的探索中,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思想。

人告别了野蛮洪荒的时代,告别了封邦建国的时代,当人结束了愚昧无知、结束了杀戮战乱,人开启文明时代了。现代人的融合是包容,是文化与气度上的融合。人们开始包容与自己信仰不同的宗教,开始承认别民族文化的优越之处,开始对一切的异己理性对待。目前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虽然中国在制造业与生产总值有望很快超越之,但在科学与艺术方面还是远远落后。这不仅是起步早与晚的问题,更是文化差异所致。美国,机会之地,文化大熔炉。美国包容一切文化,一切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在此融合,激发出智慧与创造力,带动国家的发展。此例可以清晰地显示文化融合的重要性。融合,不论是哪种理解,都是那么的意义重大。

人脱离不了融合,世界也脱离不了融合。主观与客观上对于人来说积极向上,象征进化的事物总是与融合互相依存——不论它们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如何,融合是它们的体现还是它们的根源,一言以蔽之,在宏观与微观,大体与局部,国际政治或日常生活,融合的意义总是有的,并且不可缺少也不可能缺失。

不曾改变的是寂寞

“天才往往是寂寞的,难以理解的”。人,作为一种不固定的生命,它可以有多种变化,但在每个成功者的心中,不曾改变的是寂寞。中国古代“第一史人”司马迁就是一个寂寞的孩子。他从小酷爱研究历史,但他深知前人的写的史料都太单一,都太散,给扣人研读留下了许多问题,所以,他暗下决心,要写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名垂青史的历史著作,也就是后来大名鼎的史记。为此,他饱尝“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辛酸,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当你只能在黑夜中与蝉对话时,才感觉到寂寞的魔爪。但他明白,只有用寂寞换取努力,用努力换取成果,才能成大事。终于,在历经十八余载后,终铸成“神兵利器”——《史记》。在他终老时,一位朋友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一路前行?”他长叹一声:“那不曾改变的寂寞啊!”司马迁的成功,固然是因为努力,但我想恐怕更重要的是他不畏寂寞善用寂寞的缘故,他的一生因寂寞而升华。世界上的许多人都受到过寂寞的“恩惠”,苏格拉底就是其中之一。一个秋天的傍晚,年少的苏格拉底走在果园中,忽然,一只蜘蛛印入了他的眼帘。蜘蛛正在织网,在这无边的黑暗中显得格外惹眼。它一圈一圈地织啊,无论周围发生什么变化它都没有反应。身边没有同伴、亲人。有的只是那“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苏格拉底看得出奇,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在白天织呢,为什么不与同伴一起织呢?“哦,我明白了。”说完跑回家里刻苦学习。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只有寂寞才能托起伟大”。带着寂寞成长,你将不会迷茫,带着寂寞成长,你将不会匆忙。成长中不曾改变的是寂寞。“寂寞常常创造伟人,而真理也往往诞生在寂寞中。”

《论语》读后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磁窑二十中初一:刘文豪

选择与奋斗

选择与奋斗选择与奋斗

人生中有数不尽的选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而少年,因为涉世未深,面临的选择也就更加纷繁复杂,影响也就更加弥足深远。

是应该当一片天空中高悬的凌云,还是当地上一只平凡务实的小蚂蚁?我觉得这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这两类人,是都不能缺少的。

司马迁说的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光一个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能到现代还被人们传诵的,又有几人?当凌云真的令人羡慕。

可当凌云真的幸福吗?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斩杀了国王,统治当时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他的威名传播四海,无人不敬佩,无人不畏惧。但他的儿子呢?又有几人知晓。人们时常讽刺他、挖苦他。他以微笑对之,只说了一句话:“我的确没有父亲伟大,但只有我知道,他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这个快乐的人的生命直到90岁还未终结,而他伟大的父亲死后还遭人鞭尸,令人嗟叹。

但人活着不能总为了自己,更应该为整个人类群体考虑,不是吗?人们离不开凌云。试想一下,如果思想界没有了苏格拉底,诗词界没有了李白,歌剧界没有了莎士比亚,艺术界没有了莫奈,文学界没有了鲁迅,电影界没有了洛克菲斯,物理界没有了爱因斯坦……整个人类的历史将会多么的苍白无力,又何有现在的勃勃生机!伟人不可或缺!

可是人类历史不仅是伟人铸就的,更是千千万万再平凡不过的人们铸就的。他们是基石,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挺拔的高楼;他们是源泉,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波涛滚滚的场合。凡人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他如何管理国家,孔子却对他说你没有这个才能,应去研究怎么种地才能发挥你的本领。另一个学生去问他该怎么务农,孔子又说你有治国之才,不应荒废在田地间,你应该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我觉得孔子说的很正确。少年们,请审视自己。如果觉得自己有过人的才能,不要掩盖,不要摒弃,为了人类大发展,尽自己全力发散光与热,不仅要当那凌云,更要当那普照万物的太阳。如果觉得自己很平凡,没有什么才能,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因为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也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搭建人类的长河。

只要我们选择了,努力了,并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了,我们就都是成功的,就都是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