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皑皑,沼泽深深,寒风啸啸,军旗猎猪……七十余年前,一支神兵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奇迹。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这时候,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其实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七十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十送红军》的旋律却还在耳边萦绕,红军精神已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天地间。我们无法忘记:血战湘江的惨烈,四渡赤水的壮举;我们无法忘记:巧渡金沙江的惊险,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我们无法忘记:松潘草地的天苍苍、地茫茫,夹金雪山的风潇潇、马嘶嘶……我们追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曲折征途惊天地;我们缅怀先烈,战天斗地的红军精神泣鬼神。枪声已远,马蹄依稀。英勇红军,永垂不朽!'

红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这片和平的土地,

红军,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块土地,

哪怕那是一块不起眼的土地,

决不让别的国家拿走,

伟大的红军呀,我们永远都忘不了你们!

红军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读完毛这首名为《长征》的诗,我被红军战士百折不挠、不畏艰险、乐观向上、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红军战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就像竹石,在岩石缝中发芽、成长,显示着生命的顽强。他们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永远不会服输,永远接受着挑战!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就说飞夺泸定桥那次战斗吧。素有“天险”之称的大渡河让人看了心惊胆寒。可是这场战役是多么的重要啊!不能输,决不能输!一咬牙,一跺脚,拼了!战士们冒死建奇功,居然赢了这场战役。美国人有一对夫妇参观过泸定桥后,曾这样说道:“中国是用那些敢于翻越千山万水人们的牺牲精神和勇气统一起来的。”连美国人也被我们的红军战士震撼了!我相信长征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奋发向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相信长征精神会永远激励着中国人不轻言败,自强不息。红军是长征里程上永远的丰碑;红军更是长征精神的灵魂。让红军英魂万古流芳!让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红军

孙明是强渡乌江的21名勇士之一,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邓小平主办的《红星报》上,登载过他的名字。孙明的故事在泸定流传甚广.

纪念活动点击查看更多>>

•腊子口战斗十几岁的无名战士--“云贵川”

•全国大学生代表重走长征路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出版物展销活动揭幕

•达拉河的诉说

•成都军区“夜老虎团”剪影

•向洒满鲜血的土地鞠躬――访湘江战役发生地

回忆怀念点击查看更多>>

•长征中的红管家

•红军的日用品

•老红军曾克林忆长征:往事依稀恍若梦

•塔卧:见证红二六军团风云岁月

•追记历史:聆听长征之“谋略篇”

•胡守富:贺老总用烟斗敲我头

研究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长征中红军各方面军播撒下革命火种

•有一种财富叫“纠错”

•毛泽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不可设想

•聆听长征【战斗篇】

•长征中党的建设成果丰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长征研究:摊开历史的掌心

革命圣地今昔对比幻灯点击查看更多>>

音频视频点击查看更多>>

第一个重走长征路记者

长征组歌

这样重走长征路

重要战役点击查看更多>>

四渡赤水出奇兵

强渡乌江天险

长征简介点击查看更多>>

“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是首次提出和使用“红军万里长征”一词。1935年9月12日,在俄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的《关于张

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

重要会议点击查看更多>>

遵义会议

两河口会议

长征史点击查看更多>>

•长征中的六次会师

•红军参加长征的部队

•长征中党的几次重大抉择

•从数字看长征

•长征中牺牲的中高级干部

•参加长征的各个部队行军概述

•长征中的外国人――洪水

•长征中的年长者――周素园

•长征中少数民族战士――天宝

•长征中走出的女将军――李贞

路线图点击查看更多>>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四渡赤水河示意图

长征故事点击查看更多>>

•红军为什么长征

•一对“夫妻将星”

•3位老红军的传奇

•领导人夫人们如何随夫长征?

•照顾红军伤员的大娘们

•一家人的长征

•“标语王”长征建新功

•她曾为陈毅放哨送饭

•草地与“皮鞋”

•茅台镇红军留轶事

•两军会师的信使

•坐着担架打直罗

图片资料

长征人物

<<点击查看上一组•点击查看下一组>>

老照片

<<点击查看上一组•点击查看下一组>>

纪念场馆

<<点击查看上一组•点击查看下一组>>

献花留言

兰花

杜鹃

荷花

马蹄莲

水仙花

玉兰花

菊花

梅花

留言区

•伍修权将军一家三代的“长征缘”

•目睹毛主席用兵直罗镇--老红军郭

红军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大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大金山。如果你能在山上张开嘴,山神就会把你掐**。总之,大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大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6 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士气高昂。但张国焘却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并以改组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相要挟。为维护红军的团结,并争取张国焘本人,党中央于 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后又对红军序列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了夏洮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军: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8 月20日,中共中央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决定以主力迅速占领洮河流域地区,并以此向东发展取得陕甘。随后,右路军进入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这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挑战。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在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中勾画了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地带:“大草地位于康藏交界地区的高地上,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外,没有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则是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草堆上又长出了大片野草,谁也说不上是不是几百年来就如此。大树小树一概没有,看不到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野草,夏天任凭狂风暴雨冲打,冬天任凭大雪覆盖。天空永远密布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红军走出草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支褴褛不堪、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部队。成千上万的人咳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它还能一师又一师地击败军阀部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老战士,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红军将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尽艰辛,终于在 8月底以前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左路军也于8月20日经过草地到达阿坝。班佑以东的上下包座位于松潘北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守敌胡宗南部独立旅第 2团凭借山险林密,筑以集群式碉堡,构成一个防御区,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急令第49师由松潘以北的敌人支援包座,并在上、下包座至阿西一线堵截红军。消灭包座之敌,开辟前进道路,是摆在右路军面前的迫切任务。徐向前主动向党中央建议,攻打包座的任务由第四方面军部队来承担,并准备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求歼包座和来援之敌。29日黄昏,部队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红军扫清外围据点,残敌退入大戒寺后山碉堡负隅顽抗,等待援兵。为诱敌来援,红军对其围而不攻。30日夜,援敌49师先头部队291团进抵大戒寺以南,为诱敌深入,红30军以264团略作阻击便且战且退,至当日下午,敌49师全部被诱入我伏击圈内。下午 3时,我军向敌人发起总攻,隐蔽在山上的红军将士一齐向敌出击,敌49师被分割成 3块,首尾不能相顾。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英勇拼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敌人。经七八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终于在当晚将胡宗南的第49师全部歼灭,敌师长伍诚仁受重伤后跳河自杀。固守在大戒寺后山高地的300余敌人,见大势已去,在我军政治攻势下全部缴械投降。此役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个大胜仗,我军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援敌49师的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

红军井

晚上,我和妈妈正在为明天的科技制作做准备。做什么好呢?我和妈妈冥思苦想、海读书籍,终于在科技小制作里找到了适合我的制作――轱辘井。

轱辘井这个名字可不好听,对了,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井的名字就叫“红军井”吧!

“红军井”主要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个是井身,一个是轱辘。

说干就干,我们找来一个大号可乐瓶,削掉瓶子的上半部分,井身就做好了。

然后开始做轱辘。没有细棍子,我们就用大小吸管代替。我们先把一根大吸管平均剪成两截。然后用双面胶把吸管分别粘在“井身”的两侧。好象是给“井身”安上两只高举起的手,给轱辘安上两只直立腿。其实这就是轱辘的支架。

接下来,我们要将两只“腿”用一根小吸管连起来作轴承,用来栓“小桶”。这可是整个操作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首先我们要将大吸管顶部各穿一个大小合适的洞,刚好可以让小吸管的两头穿过去。而且要让小吸管能够灵活转动。为了钻洞,我们先用螺丝刀钻一个小洞,一不小心,我们就会把大吸管剪断,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特别小心。我们小心翼翼地钻洞,不断用小吸管去试能否穿过。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把小吸管穿进了大吸管。这样,中间的轴承做好了。

然后我们就在轴承中间栓上一根细绳子,绳子末端栓上一个小桶(用可乐瓶盖做),用手转动小吸管,嘿,小吸管带动细绳子转动,于是绳子卷起来,同时把小桶也拉了上来。哈,这样打水是不是很省力呢?不过当我装上水,把水桶摇下去时,因为瓶盖是塑料制品,在水里沉不下去,怎么打水呢?我急中生智,找来两块磁铁,一块在瓶子底部的里面,一块在瓶子底部的外面,这样小水桶就能顺当地沉入水中,等水桶装满水,我迫不及待摇起我的小轱辘,绳子卷起,我很轻松地把水桶提了起来,啊!满满的一桶水,一点也不费力。这就是我的红军井。我仿佛看到在那艰苦的岁月,我们的红军战士正用我制作的红军井打水喝呢!井边充满了他们的欢笑,我也幸福极了。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逃跑),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