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进出出,我们都在校园里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日子。我的校园可美啦,眼见为实,还是亲自来参观参观吧!对了,这次可是欣赏咱们美丽的校园一角哦。

在到了校门后,也许你就会被一块巨大的岩石吸引住眼球。看好了,这可不是普通的岩石,在这块红褐色的岩石上,镌着一排银白色的镀金大字:宣汉县育才小学。这就是我们校园的校名了。为了我们的安全,进入学校还必须过电动门,这电动门可是电子高科技,任你怎么推拉踢顶,硬是打不开。别白费力气了,还是去给门卫刘伯伯说一声吧!进入校园,我们铭记在心的校训就凿在大岩石的反面,它们是:育才 树人 兼容 创新。学校里,亲爱的老师就要把我们培育成栋梁之才,建设祖国,创造未来。

现在就让我们来参观学校的艺术墙吧!艺术墙高3米,长20米左右,是由很多组浮雕组成的,浮雕虽多,但组组都别具特色,组组都是艺术和文化,组组都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看那门卫室外的一组浮雕,刻着大名鼎鼎的盲人音乐家阿炳,戴着一副墨镜,正在拉二胡乐曲《二泉映月》,看样子他已经沉浸在音乐之中了。阿炳是残疾人,而他却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艺术家,这正是一种身残志坚的精神啊!而我们这些健健康康的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和工作?

往右走,还会看见古今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他正在书房里全神贯注的练习书法,右上方刻着他创作的闻名于世的书法著作《兰亭序》。想必大家也知道,王羲之的书法笔力雄健,能入木三分。学校正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幼苗,学习和理解知识都要入木三分。

最后一堵艺术墙,被周围的绿树红花掩映着,显得格外美丽,那么,这就是琴棋书画了。这组浮雕,告诉看过它的每个人:学习和教育要全面发展,培育出多才多艺的一位位青年。母校,你放心,我们这些展翅高飞的雏鹰,不会忘记校训,也不会忘记您,我们搏击着风云,一定要成为祖国的好青年!

松树.浪花.祥云.大海.小鸟.红花......这些景物都被刻成了一组又一组优美的浮雕,使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此让假.恶.丑这三个字远离我的人生词典,使我在文化中成长,在绿色中成长......

我的校园真美啊!我的校园真文明啊!我的校园真快乐啊!我爱我校园的一角,也爱校园中的同学.老师.领导。

我爱我的校园,相信看过我校园的朋友们,都会爱上我的校园!

有钱人和没钱人

有钱人和没钱人

育才一小小叶榕文学社六(3)班 蔡汶钊 指导教师:李新

穷人和富人,看文字好像没什么区别,只是一个字不同罢了,可是现实生活中,这个区别可不小。

世界上最富的人的财产达到五百多亿,而最穷的人却连一角钱都没有。

再来说说我们班里的富人和较穷些的人。

我们班里的富人可真不少啊!他们的手机可都是名牌的,有:诺基亚,三星,iphone,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西门子,飞利浦,多普达,松下,夏新,康佳等等……真是有钱啊!还不止这些呢!有一天,同学他带七百多元钱现金,还有不少钱的银行卡。还有另一个人,他一天的一百多元钱的点卡(点卡就是充值游戏的卡),还有几十元钱现金。我们班的富人在校园门口一花就是几十元钱还不如捐给穷人和贫困山区呢!我们班较穷的也不少吖!一天带五元还不舍得花。穷人看见富人们买东买西,喝那个喝这个,吃那个吃这个,谁能不嘴馋啊?

我的家境勉勉强强还算可以。有时候,父亲塞钱给我,我都回拒了。而我的姐姐却不同,她经常向父亲要钱,我父亲便爽快的给了。我不怎么爱花钱,把钱都攒起来,父母要买些东西,我也会赞助父母的。成了家里的“赞助商”我们家买冰箱,我赞助了一千元。买电脑,我也赞助了一千元。这两年来我辛辛苦苦攒的钱,一霎那间,变成了硝烟。虽然有一点点后悔,但是,还是值得的。我还会继续努力攒钱的。再帮助父母买东西的会出点钱。

穷人们,不要为了金钱抛弃你的尊严。记住尊严是无价的,用多少金钱都买不了。

春风让照片变得美丽

芜湖市繁昌县城关中心小学五(三)班 李婧雯

由于数码相机的使用,我的影集已经好久没有更新。闲来无事,浏览影集,整理心情,却依然是我等小女子假日常做的功课。那厚厚的几大本影集中,最为珍贵的是记录我们这个三口之家发展历程的“全家福”影集,因为里面有我们全家的欢乐与笑语,更因为里面有我们这个家最早的照片——爸爸少年时代的照片。

打开影集,一张有些泛黄、布满沧桑的黑白照片随即印入我的眼帘。照片的右侧由于经不住时间的洗涤,已经有些模糊,边缘早已褪色。据照片边上文字记载,我知道这是爸爸初中的毕业照。照片的背景是一座教室,窗户朝外开着,但不见完整的玻璃,斑驳的土墙顶着一片片有着一些年头的小瓦,屋顶上小草肆意的生长。坑坑洼洼的操场上小草稀稀落落,爸爸竟然站在一片积水之中,脚下垫着两块石头。

照片的第一排蹲着一群女生,后面是坐在凳子上的老师,再后面是两排男生。看看照片上的人物,我不仅有点奇怪,女生都是运动头,衣着的样式几乎一样,没有人穿裙子,留长发,让人感受不到七月凉凉的风,甚或红红的夏。男生大都是小平头,有的竟还穿着背心,在今天看来显得好土。仔细欣赏,不难发现他们的脸上分明写着紧张,掺和着一些激动,甚至略带几丝羞涩。

在这本影集的最后一页,是我和一群小伙伴在校园一角留下的倩影。我们有的穿着拉链衫,有的穿着夹克衫,有的穿着T恤衫……各不相同,休闲裤、牛仔裤、荷叶裙……尽展个性。大家做着各种搞怪的表情,随意自然,把青春的活力展现地淋漓尽致。脚下是整洁的水泥地,身后高大的教学楼,旁边是长长的跑道,到处洋溢着和谐和宁静。

爸爸说,他十七岁才有这张人生第一张黑白照片,而我出世100天就留下几十张彩色倩影,到今天我拍的数码照片已经无法统计。当我怀着好奇探究两者不同的原因时,爸爸说,这应感谢改革开放的春风,是春风让照片变得美丽,是她让共和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张照片,一个令人怀想的故事,两张照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爸爸少年青涩的黑白照到今天我的洒满阳光的彩色照,我觉得这不

仅是照片的变迁,更是共和国的变迁,共和国的天空早已经从黑白年代迈进绚丽多彩。从爸爸的第一张到我的第N张,我分明看到一个日益丰富的中国,我仿佛听见共和国矫健的步履发出的急切的“沙沙”声,我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春天般的气息。从爸爸他们对照相的好奇、憧憬到我们的习以为常,我感受到了共和国健康的呼吸。从爸爸他们呆板的衣着、拘谨的表情到我们今天的穿出风度、张扬个性,我体验到了精神的嬗变与超越。看看爸爸们简陋的教室,再回望我们今天美丽、现代的校园,我不禁思绪横飞,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多少校园在发生变化,变化的校园又给多少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指导教师推荐语:本篇文章选材新颖,以照片的变迁来反映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变化,符合小学生观察的视角。内容充实、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语言流畅、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特别是作者从自己校园的变化中联想到全中国的校园,视野开阔,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马胜敏)

通信地址:安徽省繁昌县城关中心小学五(3)班

邮政编码:241200

考试与作文(一)

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有超出以上范围。写作时,将考试要求浏览一遍再默念一遍,下笔自会“扣得紧”而不会导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有超出以上范围。写作时,将考试要求浏览一遍再默念一遍,下笔自会“扣得紧”而不会导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有超出以上范围。写作时,将考试要求浏览一遍再默念一遍,下笔自会“扣得紧”而不会导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有超出以上范围。写作时,将考试要求浏览一遍再默念一遍,下笔自会“扣得紧”而不会导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有超出以上范围。写作时,将考试要求浏览一遍再默念一遍,下笔自会“扣得紧”而不会导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有超出以上范围。写作时,将考试要求浏览一遍再默念一遍,下笔自会“扣得紧”而不会导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有超出以上范围。写作时,将考试要求浏览一遍再默念一遍,下笔自会“扣得紧”而不会导

考试与作文

(转载自2006年第2期《写好作文》中的河南 李伟《考试与作文》)

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转载自2006年第2期《写好作文》中的河南 李伟《考试与作文》)

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转载自2006年第2期《写好作文》中的河南 李伟《考试与作文》)

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转载自2006年第2期《写好作文》中的河南 李伟《考试与作文》)

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转载自2006年第2期《写好作文》中的河南 李伟《考试与作文》)

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转载自2006年第2期《写好作文》中的河南 李伟《考试与作文》)

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转载自2006年第2期《写好作文》中的河南 李伟《考试与作文》)

把好你的方向盘

――儿童的写作与偏题

邻家有个小女孩,况老师给她编了一个“童话”。她见我家有一柄藏刀,很惊奇,因为它太像古装戏里的“装备”。我逗她说:“是电视里面落下来的。看过《水浒传》没有?”小女孩回答,看过呀。我接着解释,里面的人打架,打着打着,换成了广告。他们回来,刀就不见了。被我捡走了。后来,竟有几个小孩来问,况阿姨,你家的刀是不是电视里的人喝醉了掉出来的?

儿童的理解力就这个水平,有时天真得令人发笑。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作文里面,却不能一笑了之,当事人往往会长叹一声:“完了完了完了,我写偏题了!”

以下几种情况常常导致偏题。

1、粗心和理解失误。

一提到北京就是“申奥”,以至题目为《北京2008》的作文,还有人在继续“申奥”,通篇都还在为“申奥”而呐喊。他想都不想,那时已经是“熟奥”了。

有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文章,介绍校园一角。有学生会忽略了“一角”二字,把整个校园全部占领,一网打尽。介绍故乡的一个村庄,有的学生只知道写自然景色,而且非常单调的按四季推移来编排,把故乡的人全弄丢了。

另一次考试,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放学回家以后》。有的同学用主要篇幅写出:期待最美丽的音乐――放学铃声;校园的喧闹、校门口的拥挤;挤车情形……甚至把经典假题材如 “扶老婆婆过街、帮老头儿捡苹果……”选一个出来,“变形金刚”一下,作为主要内容写在文中。还有的学生写在路上“抽奖、买零食……”之类的事情。他们都忽略了题目在时间上的严格规定,是放学回家以后,不是放学以后回家。他如果写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边吃回锅肉一边看《大风车》,从内容上就符合要求了。

再如,写一篇记叙文《雨中》,有的同学会以对雨的描写为主要内容,结果换了考试后自己的泪雨。稍微分析一下,“雨中”只是一个背景,可以写雨,更应该写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什么的。如果听过《雪山飞狐》的主题曲《雪中情》,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歌中有一段叙事: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雪”仅仅是“情”的背景,故事的背景。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笑话,至今记得:给越南难侨的一封信,竟有考生给“烂桥”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信封上有没有“豆腐渣工程组收转”的字样。

2、逞“才”使气、信口开河

现在有一种“网络狂犬病”,有的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见到什么都冲上去咬一口。结果评论全变成中国人的对骂。这种逞“才”使气、信口开河的情形在学生作文中也有。有个学生在文中说,学校为什么要设门卫,这是剥夺我们的自由,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径和台独分子没有区别。另一次,他在作文中说,鲁迅乃不忠之人,身为大清子民,一心想它垮台完全是不忠。这样乱发评论,猛轰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是思想抛锚的结果。

3、“惯性”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训练时,强调“有针对性”,每次都把训练内容匡定在所谓的热门话题之内。环保、关爱、诚信……每次都做这样的文字游戏,根本不从文化修养的角度,而完全从对付升学考试的角度来练习。一上考场,有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千方百计把文字的方向引向所谓热门话题,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

也有学生是由于某次作文写得很好,受到狂轰滥炸的表扬,不知不觉有点“晕”。下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管面对什么新要求,竟把上次的优秀作文克隆一次。他还等着高分和他“第二次握手”呢!晕!

4、逆反心理严重,无视“游戏规则”。

有的省市规定应试作文不能写成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据说不好“评价”),有极少数学生无视“游戏规则”,偏要写成诗歌,当然,多半是水平不高的打油诗。

以上情形,都是儿童甚至少年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毛病。表现形式主要是“偏题”,根源主要是理解力的问题,错误理解题目、错误理解要求、错误领会语言环境……

笔者从教十来年,所接触的偏题现象,基本上没

青春这件小事

青春这件小事

作者:周蕾焕学校班级:瓯海区瞿溪华侨中学七(3)指导老师:方风凡

渐渐迷茫了,始终寻找不到属于她的那份青春。

记忆中犹新的画面,是抹不去的曾经。时光消逝,谁又记得六年前的那个懵懂的孩子。现在这个懵懂的孩子,她,已经迈入了“青春”这座殿堂。她虽已无稚幼之意,但依旧怀恋这曾经美好的、动人的回忆。渐渐迎来的是学习的沉寂。挥之不去的是那份永恒的友谊。就算每天不能在一起说说笑笑,但彼此都将最美好的那份友谊藏之心底。

常常独自在校园的一角发呆,似乎这世间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别的都不复存在。仿佛在世界的尽头,她独自徘徊,徘徊。

她沉默了。

渐渐懂得了,熟悉了青春的气息吹拂着心灵。

日日相处的新同学,讲述着一个个新的开始。

发觉自己不再一个人独来独往,在伴送这几天的孤独后,她恋上了与朋友一起相处的时光。正逢春日,校园中的花儿们都开放了,地上满是掉落的花瓣。零零碎碎。偶尔被一些同学拾起做成书签,偶尔被风吹起。在她眼中这都是迷人的,就好似虽告别了儿时,虽失去了童真,但是她迎来了属于她的春天,——青春。

她微笑了。

渐渐明白了,发现了青春的丝丝美丽。

她经常问:青春是什么。 母亲说:“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旅途。”父亲说:“青春是人生中一曲华丽的乐章。”姐姐说:“青春是一抹鲜艳的红霞。”可她说:“青春这件小事,只是一杯暖暖的红茶。”

不需要太过华丽,不需要太过美丽。青春这件小事就像一张白纸。白纸上的文字,只能由你自己去书写。白纸上的文字不需要才华横溢,也不需要能使人煽情泪下。只需要书写上真正属于你的那段文章,你的青春就是独一无二的。

从迷茫到懂得、再到明白。这难道不是青春中最动人的一段文字吗?

她的青春,你们的青春,只是一件小事。

她是谁?她是即将书写这份青春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