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先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嫘祖。作为人文母祖,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无疑问的是世世代代妇女们的首应学习的最光辉的模范。嫘祖是养蚕制衣的发明者,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她辅佐黄帝,协和百族,统一中原。她至今成为我们应当学习和宣扬的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模范。也是人们永世歌颂的典范。

嫘祖是西陵氏之女,是古代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

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一天,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她还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着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今年应举办第五届纪念嫘祖节。

中原姓氏研究所研究员谢钧祥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使用过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当今前120大姓约为全国汉族人口的90%以上。归纳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少昊。总的说来,120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其中,属于黄帝族及兼属黄帝族的姓氏共占120大姓的88%。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黄帝产生的姓氏,从母系角度考虑,绝大多数都出自嫘祖。黄帝族有两个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而这两大分支都出自嫘祖。此外,古代的姓氏还有直接出自嫘祖者,例如嫘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即是黄帝的妻子嫘祖的后代。所以说嫘祖与我们密切相连。

了解嫘祖的故居,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县境。

关于嫘祖许许多多的活动,再一次印证了嫘祖在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着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悉,《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嫘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东华初级中学初二:黄佳凯

清朝十二皇帝

<BR> <BR> <BR>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1 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BR> <BR>

努尔哈赤, 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 <BR> <BR>

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2 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BR> <BR>

爱新觉罗。皇太极, 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BR> <BR>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3 顺治<BR> <BR>

顺治帝福临, 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 http://009bbs.com/read.php?fid=16&amp;tid=1017 ]<BR> <BR>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4 康熙<BR> <BR>

在中国近二百个帝王中,有一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大帝」。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一点也不为过。 <BR> <BR>

康熙帝名玄烨, 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BR> <BR>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BR> <BR>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是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BR> <BR>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 <BR> <BR>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 <BR> <BR>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 <BR> <BR>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 <BR> <BR>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 <BR> <BR>

康熙大帝 <BR> <BR>

康熙大帝是与唐太宗李世民齐名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康熙帝八岁即位,清除鳌拜集团,南部裁撤三藩,北部平定噶尔丹,征服蒙古,满蒙联盟;东北抵御沙俄入侵签,签定和约;统一台湾,稳定江南;安定西藏、西南;等等。康熙大帝开疆扩土,奠定了中国版图,使清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BR> <BR>

康熙大帝体恤民情,在位期间为百姓造福无数,曾多次亲自参与治理黄河、运河,蠲免钱粮,惩治,提倡节俭,重视士子,使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天下太平,犯罪记录很少。最好的时期,每年勾决的犯人仅10余人。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当长的时期占世界51%,是全世界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康熙帝开创了一个盛世,一个新时代。 <BR> <BR>

康熙帝是政治家,军事家。他懂数学,几何,天文,地理,水利。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帝王。 <BR> <BR>

最博学的帝王:康熙皇帝 <BR> <BR>

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博学的帝王当属清朝康熙皇帝玄烨。“国学网”上刊登了康熙如何博学这方面的史实。 <BR> <BR>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皇后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BR> <BR>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BR> <BR>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BR> <BR>

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 <BR> <BR>

康熙皇帝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他说自己“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可见他体格强健长于弓马。他也得过几场大病,使他很早留心医药学。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关外的游牧族群,特别怕患上天花。顺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古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BR> <BR>

康熙帝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文、汉文。他曾命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 <BR> <BR>

康熙又喜爱、研习自然科学。他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一个动因,是曾经因为不懂自然科学而在处理政事时遇到困难。钦天监杨光先状告汤若望,朝廷会议展开了一场关于天算历法的大争论。当时,康熙命各位大臣在午门前观测日影,但在九卿中没有一个懂得天文历法的,康熙自己也不懂。他想:自己不懂,怎么能判断是非呢?因此发愤学习。<BR> <BR>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 30件科技仪器和书籍作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帝“天颜喜悦”,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了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BR>

白晋等人入宫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工作也很顺利。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把他们的见闻写在给路易十四(1643~1715年)的报告中。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晋著《中国皇帝康熙传》中有过如下记述:<BR> <BR>

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BR> <BR>

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他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他看到他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他就指咝恕?<BR> <BR>

对从法国带来的科技仪器,白晋说康熙“最喜欢的是用于观察天体的双筒望远镜、两座挂钟、水平仪,这种仪器精确度很高,他让把这些仪器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他“把着直尺和圆规爱不释手”。 <BR> <BR>

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003年曾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展出故宫珍藏的康熙年间西洋科学仪器,至今仍运转自如,光彩耀人。这些展品主要有:(1)手摇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机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如于1642年制造的,通过里面的齿轮进位进行计算。故宫博物院收藏10台手摇计算机,都是康熙年间制作,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2)铜镀金比例规。原是伽利略发明的计算工具,可以进行乘、除、开平方等各种计算。康熙的比例规增加平分、正弦等不同的计算。(3)康熙角尺:尺上镌刻有“康熙御制”四个字。(4)平面和立体几何模型,全部由楠木精制,是清宫造办处为康熙学习几何学所制作的教具。(5)绘图仪。质地有银、木、漆、鲨鱼皮等,每套6至20余件不等。盒内装有比例规、半圆仪、分厘尺、假数尺、两脚规、鸭嘴笔等。为适用野外作业,有的还配有刀子、剪子、铅笔、火镰、放大镜、黑板、画棒等。这类仪器是康熙时期清宫造办处仿照西洋绘图仪器制作的,用于野外绘图。(6)御制简平地平合璧仪:它是集简平仪、地平仪、罗盘、象限仪、矩度为一仪的多功能测量仪器,携带方便,具有适合野外作业的特点。它共分六层,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造。 <BR> <BR>

白晋、张诚之后,又陆续有不少西方科学家来到清宫。他们最大的成绩,莫过于促使康熙创建了被他们称为“中国科学院”的蒙养斋算学馆,和促使康熙实施了中国地理大测绘这一伟大创举。<BR>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5 雍正 <BR> <BR>

雍正帝胤祯, 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 <BR> <BR>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 [ <BR> <BR>

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 <BR> <BR>

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朝入关的第八十年,许多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积累很深。他盛年登雍正“为君难”玺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康熙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雍正在位短短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是“改革”,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雍正改革措施,列举以下六点: <BR> <BR>

第一,整顿吏治。第二,密折制度。第三,设军机处。 <BR> <BR>

第四,改土归流。第五,摊丁入地。第六,废除贱籍。 <BR> <BR>

雍正皇帝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提出:一是勤政,二是选储。 <BR> <BR>

应当说,雍正在位的13年,政绩卓然。但是,就在他执政已见成效之时,却突然去世。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6 乾隆 <BR> <BR>

乾隆帝弘历, 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 <BR> <BR>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 <BR> <BR>

乾隆皇帝弘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记载他言行的《清高宗实录》就达1500卷,据笔者统计,共有13580136字,还未计标点符号。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功绩归纳起来,有八件事: <BR> <BR>

第一件是编修文化典籍;第二件是维护、兴建皇家园林 [ <BR> <BR>

第三件是贡献诗文才华;第四件是蠲(juān)免天下钱粮<BR> <BR>

第五件是统一整个新疆;第六件是完善治理西藏。

<BR> <BR> 第七件是修砌浙江海塘;第八件是中华各族一统。 <BR> <BR>

乾隆皇帝能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有生之年做出了“禅位”的决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内禅。他说: <BR> <BR>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BR>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7 嘉庆 <BR> <BR>

嘉庆帝喁琰, 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BR> <BR>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BR> <BR>

嘉庆的悲剧在于:认为天下的问题都是由于和?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没有从自身找责任,也没有从制度挖根源。其结果是,滋生百官、和?|现象的制度土壤没有被铲除,因而这种现象也就无法根除。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时,则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8 道光 <BR> <BR>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BR> <BR> <BR>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democracy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BR> <BR>

道光执政30年,做了不少事情。他在惩治贪污、整顿吏治、治河通漕、清厘盐政、开通海运等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成绩。道光一生中最大的政绩,是平息回部张格尔的骚乱,巩固了新疆。道光30年的皇帝生涯,算是勤政,也算是节俭。他自诩道:“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野史说道光穿带补丁的裤子,于是大臣们仿效,也“缀一圆绸膝间”。节俭,对于一位皇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评价一位君主、一位政治家,主要看他在历史潮流中,是站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看他在国家与民族利益上,是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还是丧失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道光皇帝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他要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9咸丰 <BR> <BR>

奕宁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11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 <BR> <BR>

道光身后留下的宝座,应当由奕忻。皇六子奕忻以文以武,在道光诸皇子中是最优秀的。结果却被奕宁错坐了皇帝的宝座。当然,这个历史责任不在咸丰,而在道光,或者说在“秘密立储制度”。咸丰错坐了皇位,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悲剧,而且给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悲剧! <BR>

下面讲咸丰皇帝第二错: <BR> <BR>

咸丰皇帝没有国君的使命感,也没有历史的责任感。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历史责任上,不仅有过,而且有罪。咸丰皇帝应是《北京条约》签订的直接责任者。咸丰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逃离皇都北京,躲在避暑山庄,而且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从而铸成他在民族、国家危难关头逃离北京的第二个大“错”!。 <BR> <BR> <BR>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10 同治 <BR> <BR>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 年19。庙号“穆宗”。 <BR> <BR>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 [ <BR> <BR>

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11 光绪 <BR> <BR>

光绪帝载恬, 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BR> <BR>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 <BR> <BR> <BR> 图片描述<BR> 12宣统 <BR> <BR>

爱新觉罗·溥仪。 <BR> <BR>

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 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BR> <BR>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democracy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BR> <BR>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regime“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俘,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BR> <BR> <BR> <BR>

热点作文素材:打造你的“形象名片”

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动手打下属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31日报道,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日前疯狂爆料,称英国首相布朗曾多次在唐宁街10号动手打下属,还有一次在访问美国时破口大骂。随着英国大选在即,工党成员担心这些内容有损布朗的个人形象,从而打击工党的选情。

一名曾经与布朗共事的女官员称:“布朗生气的时候确实会大声喊叫,而且是一个很难侍奉的上级。但他只是恼怒自己,我从没听说过他动手打人。”然而,另一名官员则表示:“书中部分内容是虚构的,但有一些却是真的。”

其实,人们早就对布朗首相的火爆脾气有所耳闻。两年前,他在听说政府陷入“丢失门”的报告后怒不可遏,对着身边的一张桌子就是一脚,结果因用力过猛把整张桌子都踢翻了。还有一次,他愤怒地将手机掷向某政府官员的一名私人司机。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外表不苟言笑的吴仪,其实还有着平易近人的一面。见过吴仪的高耀洁就说:“吴仪很随和,没有官架子,比一些乡镇的女干部更容易接近。”

她以直率和严格著称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态势时,下到基层的她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她的平易与谦和也令人感佩。考察农村医疗问题时,她曾走到农民中间,用当地方言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国务院的,我姓吴,叫吴仪。”

然而,平易近人的吴仪在对待同僚时甚至有些苛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她打断了东北某官员冗长的发言,说:“你能否别说套话了。”

对待工作,吴仪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她从未夸夸其谈说过恪尽职守,但是却坚持如一。从在燕山石化公司的时候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不管时间多晚,一听到消防车响,她马上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扑向电话,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然后马上赶赴现场。

1991年夏天,吴仪奉命调到外经贸部时,北京市以两位副市长接替她留下的空缺,可见吴仪在北京市时的担子之重。就任北京市副市长伊始,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吴仪就住在办公室里,她在市政府的办公室用一扇屏风隔了一小块地方,屏风背后放一张小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后就在小床上睡一会。

在出国访问过程中,吴仪的“工作狂”态度也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西雅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报道了她一天内的行程:从早晨8点30分到晚上10点,吴仪共参加了7个活动,有重要会议,有会见记者,也有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会谈,还有与企业家见面等等,几乎一点儿间隙都没剩下。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忙得午餐竟是以一包方便面充饥。

李敖崇拜的单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一向孤高自傲,自命不凡。

一次上陈鲁豫的《鲁豫有约》栏目,鲁豫问李敖:“大师会崇拜什么人么?”李敖不假思索地嬉笑道:“我会照镜子。”鲁豫无奈地笑过后,又问了一遍:“难道大师真的不会崇拜什么人吗?”李敖想了一下说:“我从没有崇拜过什么人,但我会崇拜某个人的一个单项。”接着,李敖举了一个撒切尔夫人的例子。

“撒切尔夫人当政时,一日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端了一碗热汤上来。往桌上放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年轻的女服务员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的时候,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轻轻地抱住了女服务员,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你别太害怕。’安慰完女服务员后,撒切尔夫人才过去安慰内政大臣。”李敖说,“当时最窘迫的不是被烫到的内政大臣,而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女服务员。撒切尔夫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太棒了!”

身居庙堂之高,本可俯视万物。而撒切尔夫人却走下了高高在上的庙堂,用一个亲切

关于马姓的研究报告

我们班姓马的同学只有两个。我总想,姓马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少,那么姓马的名人多不多?有一次,听妈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值得研究。于是,我对马性的历史做了一次调查。二:调查的方法。 查阅有关马性的书籍,上网查,了解马性的来源和名人,以及马姓的人口数量。问问爷爷和爸爸。 三,调查情况。 1信息渠道:上网。涉及的方面:马姓的来源。具体内容“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2信息渠道:上网,涉及的方面,马姓的名人,具体内容:马融,马良,马援,马武,马腾,马超,马周,马钰等等 3信息渠道:上网,涉及的方面,马姓的人口数量,具体内容:马姓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四,结论 1马姓多位于西北地区,历史上所出名人较多,遍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 2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名人,有右扶风茂陵的马腾,马融,马援,有东汉文士马良,有宋代进士马钰,还有唐代的大臣马周,还有一代名将马武。 3马姓在少数民族中为大姓,且在汉族人口中也属前列之姓,马姓在全国回族中属十三大姓之一。在汉族人口中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

相声嘻嘻嘻-----相声

甲:我们这位演员啊。 乙:啊。 甲:很多观众都认识。 乙:您客气。 甲:经常啊在收音机里头,电视里头看到您。 乙:倒是经常的广播。 甲:您是天津市曲艺团的演员。 乙:对啊。 甲:原籍是北京人。 乙:不错。 甲:一直就在北京住。 乙:唉。 甲:现在家不还在北京哪。 乙:啊,在北京哪。 甲:您住在新街口北小五条十三号。 乙:啊,对,对,对。 甲:是不是? 乙:对。 甲:家里都好啊? 乙:都不错。 甲:老太太好啊? 乙:身体健康啊。 甲:大哥好啊? 乙:也不错啊。 甲:大嫂子好? 乙:不错。 甲:孩儿们都上学了? 乙:全上学了。 甲:替我向老太太问候。 乙:谢谢您。 甲:呵呵。几口人? 乙:六口人。 甲:六口人都挺快活? 乙:每位全不错。 甲:您住的是小五条。 乙:啊。 甲:小的时候我跟您住街坊。 乙:唉,咱俩是邻居。 甲:我住小六条。 乙:啊? 甲:一条胡同。 乙:对对对。 甲:我比您大一岁。 乙:啊。 甲:我今年四十五,您四十四。 乙:差一岁。 甲:那年我八岁。 乙:啊 甲:那年您七岁。 乙:对。 甲:咱们哥俩就在一块儿玩儿。 乙:发孩儿。 甲:咱们是小朋友。 乙:不错。 甲:小弟兄。 乙:嗯。 甲:长大了又是同学。 乙:啊。 甲:现在又是老朋友。 乙:咱俩相好。 甲:咱们二位这老朋友啊。 乙:啊。 甲:可不是一般的老朋友。 乙:那咱们俩是什么样的朋友呢? 甲:咱们二位是思想一致的好朋友。 乙:什么叫思想一致的朋友啊? 甲:就是想法一样,志同道合。 乙:那你说一说。 甲:比方说你要是积极分子—— 乙:那么你呢? 甲:我就是先进分子。 乙:这话对。 甲:你要是劳动英雄—— 乙:你呢? 甲:我是生产模范。 乙:不错。 甲:你要是光荣军属—— 乙:你? 甲:我就是革命之家。 乙:啊。 甲:你要说相声—— 乙:你? 甲:我就讲滑稽。 乙:噢。 甲:你要当演员—— 乙:你? 甲:我就搞文艺。 乙:嗯。 甲:你要演电影—— 乙:你? 甲:我就唱京剧。 乙:嚯! 甲:你体育家—— 乙:你? 甲:我运动员儿。 乙:嗬! 甲:你是冠军—— 乙:你? 甲:我是选手。 乙:啊。 甲:你是健将—— 乙:啊。 甲:我是第一。 乙:嚯! 甲:你是左树生—— 乙:你? 甲:我就是陈金刚。 乙:啊。 甲:你要刘立福—— 乙:你? 甲:我就是吕洪祥。 乙:嚯! 甲:你要大郎平—— 乙:你? 甲:我就是孙晋芳。 乙:嚯嚯,有意思。 甲:你要是科学家—— 乙:那你呢? 甲:我就是工程师。 乙:啊。 甲:你高中毕业—— 乙:你? 甲:我小青年儿。 乙:噢。 甲:你做小买卖儿—— 乙:你? 甲:我做小生意。 乙:啊。 甲:你要卖金鱼儿—— 乙:你? 甲:我就卖花盆儿。 乙:啊。 甲:你要卖鸭梨儿—— 乙:你? 甲:我就卖金鱼儿。 乙:啊。 甲:你要卖草帽—— 乙:你? 甲:我就卖凉席儿—— 乙:啊。 甲:你卖豆腐丝儿—— 乙:你? 甲:我卖豆腐皮儿—— 乙:嘿!有意思。 甲:你卖咸鸭子儿—— 乙:你? 甲:我卖酱猪蹄儿。 乙:啊。 甲:你卖红鱼虫—— 乙:你? 甲:我卖花生仁儿吧! 乙:嘿嘿嘿,哎呀。 甲:你要是开大买卖—— 乙:那你呢? 甲:我开大商店。 乙:啊。 甲:你要是大经理—— 乙:你? 甲:我是大老板。 乙:嚯! 甲:你要是大财主—— 乙:你? 甲:我就是大资本家。 乙:啊。 甲:你要是大特务—— 乙:你? 甲:那我就是大叛徒呗! 乙:嗨!这就不怎么样了。 甲:你不了解我的意思。 乙:怎么回事儿? 甲:咱们二位是老朋友。 乙:啊。 甲:联欢会儿嘛,说个笑话儿,开个玩笑这个问题不大。 乙:啊,您刚才那是跟我开玩笑? 甲:说笑。 乙:您可错了。 甲:怎么了? 乙:您这玩笑开得过火儿了。 甲:哎哟,那我这尺寸没掌握好。 乙:唉。 甲:这个笑话儿开的有点儿过重了。 乙:我不爱听。 甲:有点儿过分了。 乙:这是。 甲:使您不高兴。 乙:那当然了。 甲:我表示遗憾。 乙:诶。 甲:这是我的缺点。 乙:唉。 甲:我的不对。 乙:对。 甲:我的错误。 乙:就是。 甲:我对不起你。 乙:啊。 甲:你向我道歉吧! 乙:(语塞)。。。不是。。。我向你道歉哪?! 甲:应当的。 乙:你向我道歉。 甲:我向您道歉? 乙:唉。 甲:我怎么跟您道歉? 乙:怎么道歉? 甲:我给您赔礼。 乙:啊。 甲:我给您鞠躬。 乙:甭客气。 甲:我拿您开玩笑,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乙:就是。 甲:特别是过分了就更不应当了。 乙:啊。 甲:我得弥补弥补我的缺陷。 乙:是吗? 甲:根据我的水平, 乙:啊。 甲:我用什么方法弥补我的缺陷呢? 乙:用什么方法呢? 甲:我请请客。 乙:请客? 甲:一请客,一赔礼,代表就是道歉了。 乙:噢,您要请我。 甲:啊。 乙:行。 甲:我请请你。 乙:行。 甲:我请您干什么呀? 乙:干什么哪? 甲:我请您看电影儿? 乙:现在看电影儿? 甲:现在看有点儿来不及了。 乙:对。 甲:请您吃糖? 乙:唔? 甲:吃糖太小气,观众笑话,这人不大方。 乙:唉。 甲:请您吃冰棍儿,天儿凉闹肚子。要请您啃西瓜皮呢—— 乙:啊——您这?!有请客啃西瓜皮的嘛?! 甲:啃不了。 乙:怎么啃不了? 甲:你还不会那种技术。 乙:我这么大人不会啃西瓜皮?! 甲:啃西瓜皮哪是专门儿技术。 乙:那您说怎么啃呢? 甲:有一种要领。 乙:你说一说。 甲:就是横着啃解渴, 乙:啊。 甲:竖着啃洗脸。 乙:嗬!这连毛巾肥皂都省了。 甲:我反正想办法。 乙:啊。 甲:我得请请你。 乙:你怎么请我呢? 甲:请你干什么呢? 乙:啊。 甲:我得琢磨一个好主意。 乙:你研究研究。 甲:唔,有主意了。 乙:啊? 甲:我给你买双皮鞋。 乙:啊这倒可以。 甲:也不行。 乙:啊? 甲:不知道你穿多大号的。 乙:你看看。 甲:给你买条裤子—— 乙:行! 甲:不知你爱什么料的。 乙:嘿! 甲:这样吧。 乙:啊。 甲:你到我家去吧。 乙:干嘛去呀? 甲:明天到我家呀, 乙:啊。 甲:我请您吃饭。做客 乙:噢,您要请我吃饭? 甲:好不好? 乙:好! 甲:我请你吃饭。 乙:行! 甲:您爱吃面爱吃米? 乙:北京人爱吃面。 甲:爱吃面? 乙:啊。 甲:春天到了。 乙:唔。 甲:咱们吃点儿春饼。 乙:行。 甲:这是北京人最喜欢吃的。 乙:啊。 甲:春饼也就是薄饼。 乙:啊。 甲:我给您烙六张薄饼。 乙:还真不少。 甲:吃不了剩下。 乙:啊。 甲:主要吃的是菜。 乙:您给我来几个什么菜呢? 甲:我给您炸点儿鱼。 乙:可以。 甲:炸点儿鱼,炸点儿虾。 乙:啊。 甲:炸鱼炸虾炸雀巧儿。 乙:唉。 甲:炸干丸子炸蚂蚱,清蒸鱼翅虾米头,锅烧。。。 乙:。。。您等会儿。 甲:鸭子嘴儿鸡爪子羊犄角驴蹄子。 乙:这驴蹄子有炸着吃的嘛?!干脆。 甲:啊。 乙:您也甭炸了。 甲:怎么了? 乙:烙得了薄饼啊,您给我弄盒扣冰钉卷上得了。 甲:为什么? 乙:太硬了。吃完了我腮帮子全烂了。 甲:太。。。太硬? 乙:啊。 甲:给您来点儿软和的。 乙:就是。 甲:烙张薄饼。 乙:啊。 甲:给您卷一碗豆腐脑儿。 乙:(语塞)这。。。烙饼卷豆腐脑儿啊?! 甲:炒菜。 乙:唉,炒几个菜。 甲:给您炒菠菜——炒菠菜炒韭菜炒藿菜汤黄菜打点儿甜面酱买点儿羊蕨葱弄点儿萝卜条儿。 乙:嗬! 甲:我有一个亲戚在天津小站住。 乙:啊。 甲:送来五斤小站稻米。熬点儿稻米稀饭,北京人叫粳米粥。 乙:啊。 甲:咱们哥俩儿是吃干的喝粥灌灌缝儿吃饱了喝足了您做那边儿我坐这边儿 乙:啊。 甲:咱们是小肚子上弦—— 乙:这话怎么讲? 甲:弹弹(谈谈)心。 乙:呵呵,有意思。 甲:好吧? 乙:好好好。 甲:明天上午十点半,不见不散。 乙:我一定去。 甲:我家里等你。 乙:我准去。 甲:啊。 乙:唉,您等会儿。您家在哪儿住啊? 甲:不远儿。 乙:哪儿啊? 甲:张家口。 乙:(语塞)张。。。不去了。吃顿薄饼跑趟张家口啊?! 甲:西直门里头张家胡同口儿。 乙:嗨,你说清楚喽! 甲:张家胡同口儿往里走十二号半。 乙:唉?—— 甲:明天你到家。。。 乙:(打断)什么叫十二号半哪?! 甲:去年下雹子给勀下半角儿去! 乙:嘿!十二号! 甲:十二号。 乙:唉。 甲:我在家里等您。 乙:我一定去。 甲:记准我的名字。 乙:啊。 甲:十二号啊。李伯祥。 乙:薄饼和菜。 甲:找我。 乙:您请我。 甲:咱们就吃薄饼。 乙:唉。 甲:炒和菜。 乙:不见不散。 甲:刚才耽误您演出,影响观众看节目。 乙:唉。 甲:对不起诸位。 乙:您请客就行了。 甲:您留步。 乙:呵呵,慢走。 甲:您演出吧。 乙:您慢走。 甲:明天见。 乙:我不送您了。 甲:薄饼和菜。 乙:您慢点儿走。 甲:不见不散。 乙:我不送您了。 甲:您留步。 乙:您慢走。 甲:(继续客气) 乙:您慢走。您这是? 甲:客气过火儿了。 乙:走吧您呐。 甲:薄饼和菜。 乙:唉。 甲:我走了。 乙:再见再见。 甲:回见。几位回见。 乙:(赔笑送别)呵呵呵呵。 甲:我没带帽子吧? 乙:没有您哪,没有。您就这样来的。 甲:呵。(离开) 乙:唉,这位同志还不错。刚见面儿请我吃饭。他走了,您听我一个人说。这个相声有一个人说的有俩人说的。。。(甲回来) 甲:杜老师啊! 乙:啊。 甲:咱甭吃薄饼炒和菜啦! 乙:怎么又不吃啦? 甲:薄饼那个玩意儿,它好看不好吃。吃完了不搪时候。 乙:啊。 甲:一会儿就饿。 乙:啊。 甲:您这个身体这么健康,这么瓷实吃那个玩意儿哪行去? 乙:那怎么办哪? 甲:我给您来点儿瓷实的。 乙:那吃什么呢? 甲:我给您煮俩秤砣。 乙:(语塞)对。。。唉最好呀,您再给我来俩铁球。 甲:也可以呀。 乙:什么也可以!瓷实的饭食。 甲:对,瓷实的饭食。 乙:唉。 甲:我给您炖牛肉烙大饼。 乙:这可解馋。 甲:买它五斤牛肉要肥瘦。 乙:我吃不了这么多。 甲:吃不了剩下。 乙:啊。 甲:我有一个朋友在山西阳泉刚回来。 乙:嚯。 甲:带了一个山西阳泉大砂锅。 乙:啊。 甲:砂锅炖牛肉,烙点儿螺丝转儿饼,撕着吃着解闷儿。 乙:嗬! 甲:喝点儿冰糖水,刮刮肠子去去油腻。 乙:太好了! 甲:可是有一样。 乙:啊。 甲:砂锅炖牛肉,你一个菜太单调。 乙:唉,少点儿。 甲:为了请您。 乙:怎么办? 甲:为了赔礼道歉,狠了狠了吧。 乙:啊。 甲:舍了舍了吧。 乙:嗬! 甲:我家有只老母鸡。 乙:啊。 甲:我把这只老母鸡宰喽! 乙:哎呀! 甲:买它一斤毛栗子。 乙:啊。 甲:砂锅炖牛肉,黄焖栗子鸡。 乙:嗬。真好吃! 甲:怎么样? 乙:好! 甲:这只老母鸡啊, 乙:啊。 甲:我告诉你,这个牛肉甭说五斤,二十斤我都舍的! 乙:嗬! 甲:这只老母鸡要不是老朋友,说什么我也舍不得给你吃。 乙:为什么? 甲:听我说呀。 乙:怎么? 甲:我这只老母鸡个儿又大,又肥,下蛋又多,年头又老。 乙:啊。 甲:老母鸡。 乙:老母鸡? 甲:老得简直。。。老得太可爱了! 乙:特别老? 甲:啊! 乙:您说它老到什么程度呢? 甲:老到什么程度,连我也不知道。 乙:噢。 甲:我们院儿里有一个赵二奶奶跟我说过。 乙:怎么说的呢? 甲:说这只老母鸡比我妈小两岁。 乙:(语塞)嗬!您这是鸡精啊这个!嗬,哎呀! 甲:要是论辈儿,我还得叫它二姨儿! 乙:嘿!好嘛!这不错。行! 甲:这回为了请您,咱就砂锅炖牛肉。 乙:黄焖栗子鸡。 甲:烙点儿螺丝转儿饼。 乙:好! 甲:张家胡同口儿! 乙:不见不散。 甲:十二号。 乙:我准去。 甲:十点半。 乙:行。 甲:不见不散。 乙:就这么办了。 甲:再见。 乙:再见。 甲:不给您鞠躬了。老鞠躬就有点儿千篇一律了。没意思。 乙:握握手吧。 甲:握握手。握握手再走,明天见。 乙:我就不送您了。 甲:明天一定去。 乙:您慢走。 甲:我没穿大衣吧? 乙:没有啦你呐。(甲走)哎呀,还真不错,又改了炖肉烙饼了。您还是听我说。一个人是单口相声,两个人是对口相声。(甲回) 甲:啊,杜老师啊! 乙:啊? 甲:咱甭吃炖肉烙饼了! 乙:这炖肉烙饼怎么也不吃了? 甲:炖肉那个玩意儿它不烂啊! 乙:它你不炖它烂不了啊! 甲:我请你吃点儿好的,大伙儿一听都挑大拇哥的! 乙:什么呀? 甲:请你吃窝头! 乙:(语塞)窝。。。喂。。。窝头呀?! 甲:对! 乙:那你上我那儿吃去得了! 甲:怎么了? 乙:旧社会吃窝头吃得我都寒了心了。 甲:窝头跟窝头不一样。 乙:窝头有什么两样儿啊? 甲:您那窝头什么面儿的? 乙:我这窝头棒子面儿的。 甲:跟我这不一样啊! 乙:你那个? 甲:我这小米面儿的。 乙:这不一样嘛这个。 甲:加上点儿玉米面儿。我这窝头跟您还有不一样的地方。 乙:还有什么不一样的? 甲:您那窝头什么样式? 乙:上头一尖儿,底下一窟窿啊。 甲:跟我这不一样啊。 乙:您那个? 甲:我这上头一窟窿底下一尖儿! 乙:嘿!哎呀,他把那窝头给翻个儿了! 甲:我这面多。 乙:都什么面啊? 甲:有棒子面,玉米面,江米面菱角面荸荠面青丝红丝玫瑰小枣儿核桃仁儿榛子仁儿。 乙:啊。 甲:柿霜晶糕大大鸡子儿一发应名叫窝头实际大槽糕! 乙:嗬! 甲:又名叫八宝大窝头! 乙:还真不错! 甲:正名斋都做不了。起士林都没这手艺! 乙:啊! 甲:怎么样? 乙:好! 甲:咱们就这窝头了! 乙:啊。。。可是干吃窝头他干点儿。 甲:干点儿? 乙:啊。 甲:干点儿给您熬点儿粥。 乙:可以。 甲:要是不爱喝粥给您煮挂面。 乙:行。 甲:给您买五盒挂面。 乙:啊。 甲:六斤鸡蛋,四斤红糖给您请个催生婆。 乙:(语塞)这。。。 甲:您看行不行? 乙:啊。 甲:不行把您送到妇产科医院。 乙:对对对,回头呢我再养活一大胖小子。 甲:那就这么办了。 乙:什么这么办了!我这儿坐月子呢! 甲:咱们就窝头了。 乙:窝头吧。 甲:唉。 乙:窝头挂面。 甲:明天十点半。 乙:好吧您呐。 甲:不见不散。 乙:回见。 甲:再见,再见。哈哈。一定去啊! 乙:啊。 甲:我没骑摩托车来吧? 乙:嗬,哎呀。(甲走)这位连肝儿都穷了,您看见了吧?这窝头也不一定吃得上。干脆您还听我的。这个两个人是对口,一个人是单口。(甲回) 甲:我说杜老师啊。 乙:啊。 甲、乙:咱甭吃窝头啦! 乙:咱喝点儿煤油吧! 甲:煤油太贵啦! 乙:咱喝点儿凉水吧! 甲:凉水我挑不动它。 乙:(咬牙)咱俩上河边饮饮吧! 甲:就这么办了吧! 甲、 乙:哈哈哈! 乙:走! 甲:你怎么往外轰我呀? 乙:你到底请我不请我? 甲:请你请你请你。 乙:啊。 甲:开玩笑。真要请你呀。 乙:啊? 甲:就不在家里吃。 乙:怎么回事儿? 甲:家里吃太小气。 乙:啊。 甲:也没什么好菜。 乙:唔。 甲:咱们俩外边儿。 乙:哪儿啊? 甲:咱们俩北京饭店。 乙:北京饭店? 甲:高级餐厅! 乙:请我吃什么呢? 甲:请几位老师傅给咱们做一做全国大菜,南北全席。 乙:北京饭店? 甲:对! 乙:请我吃全国大菜,南北全席? 甲:嗯。 乙:我不是瞧不起你。 甲:是啊?全国大菜,南北全席。 乙:南北全席? 甲:唉。 乙:今天这么办。 甲:怎么办? 乙:同着各位观众,您把这全国大菜南北全席的菜名说上三样儿五样儿来我就支您请客的情了。 甲:你说这个话有点儿小瞧我。 乙:啊? 甲:我只要把菜名说上几样来就代表请你了? 乙:唉。 甲:我说了! 乙:说说! 甲:你听一听! 乙:啊。 甲:全国大菜南北全席我准备请你吃上四干四鲜四蜜饯,四冷荤三个甜碗四点心。 乙:噢?那什么叫四干呢? 甲:四干就是黑瓜子,白瓜子,核桃蘸子,糖杏仁儿。 乙:四鲜? 甲:北山苹果、申州蜜桃、广东荔枝、桂林马蹄。 乙:四蜜饯? 甲:青梅、橘饼、圆肉、瓜条。 乙:四冷荤? 甲:全羊肝儿、溜蟹腿、白斩鸡、炸排骨。 乙:三甜碗? 甲:莲子粥、杏仁儿茶、糖蒸八宝饭。 乙:四点心? 甲:芙蓉糕喇嘛糕、油炸荟子、炸元宵。 乙:还真不少! 甲:真不好啊?是真不少啊? 乙:真不少。 甲:真不少啊? 乙:啊。 甲:真不少这是压桌碟儿摆样子,愿意吃吃两口不愿意吃把它撤到旁边儿,真正的南北大菜这才上来。 乙:您慢慢儿说后头还有什么菜。 甲:后边儿头一个大菜就是蒸羊羔。 乙:这可是大菜! 甲:后边儿还有哪。 乙:啊? 甲:后边儿还有蒸熊掌。 乙:噢? 甲: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 乙:还真不少。 甲:江米酿鸭子 乙:啊。 甲: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烩鸭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 乙:啊。 甲: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鲇鱼、锅烧鲤鱼、锅烧鲶鱼、清蒸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儿、麻酥油卷儿、卤煮寒鸦儿。 乙:嗬! 甲:溜鲜蘑。 乙:啊。 甲:熘鱼脯、熘鱼肚、熘鱼骨、熘鱼片儿、醋熘肉片儿、烩三鲜儿、烩白蘑、烩鸽子蛋、炒银丝、烩鳗鱼、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炒竹笋、芙蓉燕菜、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 乙:啊。 甲:锅烧海参、锅烧白菜。 乙:啊。 甲:炸开耳、炒田鸡。 乙:嗬! 甲:还有桂花翅子。 乙:啊。 甲:清蒸翅子、炒飞禽、炸什件儿、炒排骨、清蒸江瑶柱、糖熘芡仁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什锦丁儿! 乙:够啦! 甲:糟鸭、糟蟹。 乙:嗯。 甲:糟鱼、糟熘鱼片、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焖鸡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炝茭白、茄干晒炉肉、鸭羹、蟹肉羹、大碗儿多撒胡椒面热腾乎啦的三鲜木樨汤! 乙:吃不了啦! 甲:后面儿还有呢! 乙:啊。 甲:后面儿还有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氽丸子、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红焖肉、黄焖肉、坛子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烤肉! 乙:啊! 甲:大肉、白肉!酱豆腐肉、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酱豆腐肘子、扒肘子、煨羊肉、酱羊肉、烧羊肉、烤羊肉、五香羊肉、爆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儿、烩散丹、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这些菜你爱吃不爱吃? 乙:爱吃! 甲:爱吃也吃不了! 乙:怎么? 甲:我兜里没带钱! 乙:馋我呀!

论拳甲:咱们这个《曲苑杂坛》的节目, 乙:啊 甲:是丰富多彩。 乙:对 甲:有说的, 乙:嗯 甲:有唱的, 乙:有 甲:有练的,有变的。 乙:是是 甲:知道我干什么的? 乙:这不敢说啦 甲:练家子! 乙:练家子? 甲:武术、拳术,跟你说这个不懂啊 乙:怎么不懂! 甲:你不是这里事 乙:什什么不是这里事,不就是练拳吗?这这有什么啦!太极拳对不对? 甲:啊啊 乙:猴拳、 甲:啊 乙:醉拳、南拳、长拳、反正反正打拳吗?不就打拳吗?这有什么啊! 甲:就这么几种啊? 乙:这还少啊? 甲:哼,知道我会多少样儿拳? 乙:那我那知道啊 甲:告诉你, 乙:啊 甲:不下一百种。 乙:啊!您会练的能有一百种? 甲:大概还不止 乙:诶,那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介绍您会练的都有什么拳? 甲:可以呀! 乙:您说说吧! 甲:首先吧, 乙:嗯 甲:孟苏七式拳,听说过没有? 乙:孟苏七式...嗯,有点儿耳闻, 甲:啊? 乙:还有什么拳? 甲:寸锦张关东拳、 乙:哦 甲:斜穿星秋拳、正丝缠风拳、怀德摔踩拳、潭芳滚漏拳、燕青跌架拳、李逵硬绷拳、三星炮锤拳(实为“三皇炮锤拳”之误)、虎鹤双行拳, 乙:哦!(拉长音) 有达尊拳、迷祖拳、太乙拳、太岁拳、太祖长拳、五祖贺阳拳、太祖七十二式拳, 乙:还有什么拳? 甲:有一宗拳、 乙:嗯 甲:二元拳、三趟拳、四通锤拳、四把岳家拳、五占拳、五虎爬山拳、六合拳、六合八法拳、七圣拳、七星访友拳、八仙拳、八极拳、九进飞龙拳、十把内外拳、十二钩拳、十三太保拳、十三抓少林拳、一十八内闪翻拳、二十四擦马拳、三十六匕首拳、七十二横拳、小石拳、一百零八罗汉拳, 乙:这拳还真不少! 甲:还有飞虎拳、 乙:嗯嗯 甲:伏虎拳、青龙拳、蛟龙拳、螳螂拳、白鹤拳、大黑拳、大蟒拳,有鼠拳、牛拳、虎拳、兔拳、龙拳、蛇拳、马拳、羊拳、猴拳、鸡拳、狗拳、豹拳、狮拳、熊拳、凤拳、鹞拳、飞虎鞭拳、白猿通臂拳, 乙:还有什么拳? 甲:有大洪拳、 乙:哦! 甲:小洪拳、大成拳、密宗拳、内家拳、外家拳、殷家拳、杨家拳、霍家拳、赵家拳、蔡家拳、莫家拳、朝阳拳、宝剑拳、开山拳、靠山拳、工力拳 、乒乓拳(可能是不对的)、崩磨拳、子母拳、白眉拳、拖靠拳、士门拳、地趟拳、 乙:哦 甲:太子剑拳, 乙:啊 甲:有空手、硬手、行手拳,形意、心意、如意拳, 乙:完啦? 甲:劈拳挂拳、 乙:还有? 甲:截拳跳拳, 乙:嚯! 甲:有弹拳、快拳、绷拳、攒拳、长拳、短拳、横拳、断拳、南拳、泰拳、仰拳、插拳、花拳、套拳、撩拳、扎拳、劈挂手拳、自然拳、阴阳太极拳、五当太乙五行拳! 乙:好!! 甲:各位,知道吗? 乙:什么事儿? 甲:我练的最好的, 乙:最棒的? 甲:最拿手的, 乙:什么拳? 甲:就是那(nei4)个霍元甲的“迷踪拳”。 乙:迷踪拳? 甲:迷踪拳的特点知道吗? 乙:什么呀? 甲:蹿、蹦、跳、跃、跑、缩、小、绵、软、巧 乙:十个字! 甲:刚柔并即,快而有力。 乙:对! 甲:我们家上辈啊跟他们家相好, 乙:是啊? 甲:学会了,传到我这儿了。 乙:哎呀!那太好啦! 甲:嗯 乙:既然您会练,这(zen4)么着, 甲:啊 乙:今儿在这儿,咱们大伙儿欢迎他给咱练一趟“迷踪拳”怎么样? 甲:哪儿练那? 乙:就在这儿练,怎么样? 甲:在这儿练? 乙:啊,练练吧? 甲:你这叫坏门儿 乙:怎么坏门儿那? 甲:坏门儿啊 乙:没那意思啊 甲:成心让我栽跟头, 乙:谁呀? 甲:这什么地方儿? 乙:曲苑杂坛那 甲:还是的,在座的各位你都了解吗? 乙:唉呦,不太了解 甲:这里头藏龙卧虎啊,竟是高人那! 乙:是啊? 甲:你知道这里哪(nei3)位是昆仑山的侠客? 乙:啊,嗨! 甲:哪(nei3)位是娥眉山的罗汉?哪(nei3)位是五当山的老道?哪(nei3)位是少林寺的和尚? 乙:呵呵呵...您放心,一位也没有,啊 甲:也许在座的就有武林高手, 乙:啊,那被不住 甲:武术拳师, 乙:对! 甲:武坛新秀, 乙:是! 甲:体操教练, 乙:啊! 甲:武术的冠军,国际裁判,奥林匹克的主席在这儿呢,我敢练吗? 乙:(笑)嗨,我说您那多虑啦,他就是来也来不了这么全那, 甲:不是不是(很为难的表情) 乙:再说了,咱这是随便练着玩儿,谁还能笑话您那? 甲:不是,我一个多礼拜没练怕不行啦 乙:这叫什么工夫,一个礼拜不练就完啦? 甲:啊 乙:我说你这是找词儿, 甲:不,不是找词儿, 乙:你嫌这儿人少是怎么这? 甲:不不不是那意思 乙:啊?拿架子 甲:没没架子 乙:啊? 甲:没架子 乙:大伙儿这(zen4)么欢迎,你要是不练可有点儿说不过去啊 甲:啊?(这里有一点被掐了,不知道应该是什么内容) 乙:这要不练可就有点说不过去啦? 甲:真要练?真要练练? 乙:练练吧! 甲:完了!练! 乙:练! 甲:练还就得像个练的 乙:那当然啦! 甲:这大褂它碍事啊 乙:嗯?那怎么办啊? 甲:掖上点儿,(把大褂的下摆挽起拦腰系上,把袖子挽起来露出胳膊) 乙:还掖上点儿,啧,你瞧,小衣襟儿短打扮儿。光听说过“迷踪拳”从来没见过啊,今儿咱开开眼,看看这趟“迷踪拳” 甲:那我就不客气了! 乙:嗨,这还客气什么呀 甲:我是当场献丑, 乙:嗯 甲:诸位,抬爱!抬爱!(报拳拱手向观众行礼) 乙:好,哎哎哎,不您,您这是什么意思? 甲:武林的规矩, 乙:哦哦 甲:报拳拱手,这叫拜一拜不见外,是礼多(右手手背砸一下左手手心)人不怪 乙:礼法还不少 甲:在座的诸位, 乙:啊 甲:文的您是老先生, 乙:诶 甲:武的您是老师傅 乙:对! 甲:场里场外, 乙:啊! 甲:一站一立, 乙:是! 甲:三老四少,是各位老大 乙:噎...诶?怎么... 甲:今天我在此献丑,(变怯口)好与不好,请多多的指教! 乙:这什么味儿这是? 甲:在下我是个学徒, 乙:嗯 甲:初学乍练,我练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我练过带钩儿的,带尖儿的,带刃儿的,带刺儿的,带峨眉针儿的,带锁链儿的, 乙:嘿! 甲:我打过拳,(挥一下拳) 乙:对! 甲:我踢过腿,(脚往高处一踢,好象是京剧里的动作,以马老师的录象为准,人家正经科班学过) 乙:(变怯口)好! 甲:我的功底儿不深, 乙:是! 甲:学的不到家, 乙:对! 甲:今天我练它一套迷踪拳, 乙:练一套! 甲:我要练好了, 乙:怎么样? 甲:算我蒙着了, 乙:是! 甲:你看我卖了力气了,脖子上见了汗儿了, 乙:怎么样? 甲:你继我鼓鼓掌,捧捧场, 乙:好! 甲:腰里的零钱富裕, 乙:怎么样? 甲:你帮我个财力儿, 乙:行! 甲:没带零钱也不要紧, 乙:怎么办? 甲:站脚助威, 乙:好! 甲:帮我个人力儿, 乙:(明白了)噎?哎? 甲:练它一回! 乙:不不不,停停停,打把势卖艺啊?还要钱是吗? 甲:哎,不要钱, 乙:哎,不能要钱, 甲:把心搁肚子里头(一摸乙的肚子), 乙:啊啊 甲:不要钱 乙:不要钱! 甲:练完了以后, 乙:啊 甲:我有一宗宝贝, 乙:是? 甲:叫“虎骨(“骨”字拉长音念)追风膏”, 乙:嚯!(很无奈的抖搂手) 甲:我这膏药无论你是腰疼、腿疼、闪腰、差气,你贴上我这膏药,(乙过来阻拦甲)我三保你下地... 乙:不不不,停停停...,怎么又跑到卖膏药那儿去啦? 甲:串啦,串那儿去啦(这里也被掐了一段)瞧这个(上动作) 乙:嚯,拉个云手,双飞燕儿!嚯!好,漂亮!(甲一个悬空转身,差点没摔倒,乙赶紧去扶)哎哎,哎! 甲:不行! 乙:我说 甲:不练啦! 乙:我说 甲:不练啦!(这里又被掐了,我记得上次看过北方曲校的学生表演这段,这里好象是乙问甲为什么不练了?甲回答裤腰带段了) 乙:咱这不练拳吗? 甲:对,打趟把势,练趟拳, 乙:练拳 甲:把势把势,全凭的是什么啊? 乙:全凭着架势! 甲:诶!先亮个架儿考考你, 乙:哦,考考我? 甲:你能说上名儿来吗? 乙:咱看看! 甲:瞧这叫什吗?(摆出骑马蹲档式的架势) 乙:“骑马蹲档式”,对吗? 甲:哦,蒙着啦 乙:什么叫蒙的那 甲:这个(摆出金鸡独立的架势) 乙:一条腿儿, 甲:啊 乙:“金鸡独立”! 甲:嚯! 乙:怎么样! 甲:这个(一条腿独立,另一条腿抬起,上半身前倾几乎与地面平行,两臂向两边平伸) 乙:“夜叉探海”! 甲:这个(两腿半蹲,两臂向上伸于头的两侧,整个身体象一个X) 乙:“举火烧天”! 甲:看准了再说 乙:嗯?不知道,您这是? 甲:电视机那(nei4)天线 乙:哦,走! (完) 甲:孟苏七式拳、寸锦张关东拳、斜穿星秋拳、正思尘封拳、槐德摔踩拳 谭方滚漏拳、燕青跌架拳、李逵硬绷拳、三皇炮锤拳、虎鹤双行拳,有达尊拳、米祖拳、太乙拳、太岁拳、太祖长拳、五祖贺阳拳、太祖七十二式拳,有一宗拳、二元拳、三躺拳、四屠锤拳、四把叶家拳、五战拳、五虎爬山拳、六合拳、六合八法拳、七圣拳、七星访友拳、八仙拳、八极拳、九进飞龙拳、十把内外拳、十二钩拳、十三太保拳、十三抓少林拳、一十八内闪翻拳、二十四采马拳、三十六匕首拳、七十二横拳、小石拳、一百零八罗汉拳。 乙:这拳还真不少! 甲:还有飞虎拳、伏虎拳、青龙拳、蛟龙拳、螳螂拳、白鹤拳、大黑拳、大蟒拳,有鼠拳、牛拳、虎拳、兔拳、龙拳、蛇拳、马拳、羊拳、猴拳、鸡拳、狗拳、豹拳、狮拳、熊拳、凤拳、鹞拳、飞虎鞭拳、白猿通臂拳。 乙:还有什么拳? 甲:有大洪拳、小洪拳、大成拳、秘踪拳、内家拳、外家拳、殷家拳、杨家拳、霍家拳、赵家拳、蔡家拳、莫家拳、朝阳拳、宝剑拳、开山拳、靠山拳、功力拳 、金刚拳、风魔拳、子母拳、白眉拳、脱铐拳、字门拳、地躺拳、太子剑拳,有空手、硬手、行手拳,形意、心意、如意拳。 乙:完了! 甲:劈拳 挂拳! 乙:还有 甲:别拳跳拳,有弹拳、快拳、绷拳、攒拳、长拳、短拳、横拳、断拳、南拳、泰拳、软拳、扎拳、花拳、套拳、连拳、叉拳、劈挂手拳、自然拳、阴阳太极拳、五当太乙五行拳 乙:好! 卖五器甲 您在这演出哪? 乙 唉。今天是现场录音哪。 甲 哦,哦。劳驾我跟您打听打听。 乙 什么事呀? 甲 这附近有没有法院哪? 乙 找法院? 甲 啊! 乙 干什么呀? 甲 我打算告状! 乙 告状?您告谁呀? 甲 我告我自己! 乙 有自己告自己的吗? 甲 不是,我不是告自己。我告你。 乙 唉?我招你了? 甲 我也不是告你。那个我告……哎,你说我告谁呀? 乙 我知道你告谁呀?什么事你就告状? 甲 反正是有人欺负我呀。受了欺负了,我能不诉诉这苦,我不告状吗?啊?这事要搁你身上了,你受人欺负了,你能不告状吗? 乙 念叨念叨怎么回事。 甲 怎么回事呀?我都不愿意提。我要一提起来这事,(哭)我这心里就……我这心里……(在乙身上蹭眼泪)……就……呜…… 乙 干嘛呢你这是? 甲 我心里委屈我擦眼泪。 乙 擦?这是擦眼泪?上我这擦来了? 甲 啊! 乙 擦你自己那脸哪! 甲 擦我自己的脸?哪个脸是我的? 乙 哎呀?好嘛!连脸都找不着了。这脸就是你的。 甲 哪个? 乙 这个! 甲 哦哦!这个脸就是我的?那这个哪? 乙 这?这不是我的嘛! 甲 哦,这个脸就是您的?这个全是您的? 乙 废话!这脸是我的,这鼻子都找人借的?全是我的呀! 甲 擦眼泪得擦我自己的眼。人不伤心不落泪呀。 乙 嗯。 甲 我要一提起这事来,我心里就憋闷得慌。 乙 咳!您瞧这事。 甲 我就想哭。 乙 什么事你也得想开喽! 甲 不行!我得哭出来! 乙 别太伤心哪! 甲 不哭出来我难受。(哭)我的天啊!咳……咳……呕! 乙 整个一个老娘儿们! 甲 (哭)我心里不好受喂!咳……咳…… 乙 行了行了,嘿! 甲 (哭)我心里…… 乙 行了! 甲 吓着我呀? 乙 嗯。吓死你都不多! 甲 你干嘛你这是? 乙 挺大的个子,站这儿哭天抹泪的,不嫌shún哪? 甲 怎么了? 乙 什么事说出来呀! 甲 我跟谁说呀,谁都不同情我。 乙 你在这儿跟我说说。 甲 跟您说说?行!跟您说说。 乙 我听听什么事。 甲 我呀,看人家都赚钱,我也惦记赚点儿钱,做点买卖什么的。你说这行不行? 乙 嘁!这当然可以了!你呀,起个照,只要有本钱就可以干。 甲 起个照?只要有本钱就能干买卖? 乙 那当然了。 甲 本钱倒是有,就是少一点儿。 乙 有多少哇? 甲 一共才两亿! 乙 真不知足。我说,两亿那还少哇? 甲 不多,两一! 乙 怎么个两亿? 甲 两个一分的! 乙 刚够存自行车的。二分钱还做买卖呀?买空卖空,你这可犯法。 甲 对呀。咱知这犯法呀,咱能干这事吗?我得筹集资金去。借我哪儿借这么多去?我一想啊,我卖祖产。卖东西,变成了钱,当资本,做买卖,行不行? 乙 行啊这个。 甲 这合法吧。 乙 好好,行! 甲 对!卖东西。我祖上给我留下的,几间屋子,哪屋都是顶盖儿肥呀。一堂的好家具,我是一样不留——全卖! 乙 唉!我说,这事我可得劝劝你。这做买卖有赚可还有赔呢。万一赔了怎么办?依我说,你卖一半儿,留一半儿。以后还得过呢。 甲 对。到家跟我媳妇一商量,我媳妇就跟我说了:“唉!这事我可得劝你两句。这做买卖有赚可还有赔呢。万一赔了怎么办?依我说,你卖一半儿,留一半儿。以后还得过呢。” 乙 我说这话谁说的呀? 甲 我媳妇。就这词,一样。 乙 您看连一个字都不带差的。 甲 我说:“怎么着?怎么着?卖一半儿,留一半儿?哼!你这叫妇人之见。打算赚钱就得下本儿,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样不留——全卖!” 乙 卖! 甲 卖! 乙 卖! 甲 找喝破烂儿的。 乙 什么您呐?找喝破烂儿的? 甲 啊! 乙 您这东西得拉到委托店卖去。 甲 哦!得拉到委托店卖去。 乙 啊! 甲 你给拉去? 乙 我管得着吗? 甲 还是的。站在旁边,说漂亮话儿。 乙 那也不能卖给喝破烂的! 甲 当然了。你说的那喝破烂的,敲大筐的?(学吆喝)“破烂的卖,有旧衣裳的卖,有酒瓶子的卖!”这个? 乙 啊! 甲 北京也有,北京收破烂的这样吆喝:(学吆喝)“有破烂我买!有酒瓶子我买!”这个? 乙 啊! 甲 这个他也买不起。咱这东西打算卖,得卖那个阔喝破烂的。 乙 还有阔喝破烂的? 甲 啊!是呀。他们不是一个行当,不一个行当。知道吗?他不收破烂,专收什么古玩、玉器呀,什么旧家具呀,旧钟表哇,旧皮货呀。(学吆喝)就这个,这叫什么行当? 乙 过去呀,这叫喝杂银儿的。 甲 对!喝杂银儿的。唉,卖给这样的人行不行? 乙 那当然行了。 甲 卖他。 乙 卖给他们行。 甲 一出门呀,呵,正碰上一个。 乙 瞧这寸劲儿。 甲 这人你认识。 乙 我还认识? 甲 你认识。 乙 谁呀? 甲 侯三儿。 乙 侯三儿? 甲 侯三儿呀!好喝酒,老醉么胧东,会摔跤,跤摔得好。外号“醉鬼侯三儿”。 乙 哦!我知道知道。侯三哪?说相声侯耀文他三叔。 甲 对对对!侯耀文三叔,对,是他。卖给侯三儿行不行? 乙 那当然行了。 甲 我说:“侯三儿!侯三儿!侯三儿!过来过来。卖你点儿东西呀!”他瞧不起我:“什么?你卖东西?卖给我?好!拿出来看看吧!”我说:“什么?拿出来?拿出来你要买不起呢?一样一样我再搬回去,累傻小子哪?自己看来呀。”“好!”进来了。进来之后,这屋瞧,那屋看,“这都卖呀?”“可不都卖吗!”“卖多少钱?”让我要价儿。 乙 找他要哇! 甲 我这些东西,我要是卖一万块钱,您说多不多? 乙 几间屋子顶盖儿肥的东西,卖一万块钱?不算多。 甲 我可没那么要,没敢要一万块。 乙 怎么呐? 甲 我心里话,八千,八千块差不多。 乙 八千就卖给他? 甲 等着钱用啊。咱打算卖,他打算买,痛痛快快的,厚厚道道,都给留点赚儿。 乙 也没便宜外人。 甲 我说怎么着?我说价儿呀,我也别多说,你也别少给。咱是痛痛快快一句话。我这些东西,你给八块钱。 乙 唉?不八千吗? 甲 你瞧,说错了。 乙 嗬!倒霉嘛! 甲 这人要一倒霉,我告诉你,这嘴就不听使唤。(哭)想着挺好卖一万,找他要八千,一张嘴变八块了。 乙 把千字落下了。 甲 我说怎么着?我说价儿呀,我也别多说,你也别少给。咱是痛痛快快一句话。我这些东西,你给八块钱。不是,你给八块钱。不是,你呀给八块钱。不是,我就要八块钱。 乙 还是八块钱。 甲 改了四回,愣没改过来。 乙 这不该着倒霉嘛。 甲 您猜这侯三儿怎么样? 乙 这?这还怎么样?掏八块钱,拉东西! 甲 不要!嫌贵!“都什么呀就八块钱哪?好家伙,这哪值那么多钱哪!”我说:“好好好!你不要,你走,走你的。我卖别人去。”他还不走:“我走干嘛呀?我给个价儿吧。”他给个价儿。 乙 给价儿给多少钱? 甲 我说你给价儿多少钱?他才给这些钱。(出手掌) 乙 这是多少? 甲 一个巴掌。 乙 哦!要八块,给五块。 甲 五毛钱! 乙 这叫活糟改啊!几间屋子顶盖儿肥的东西,给五毛钱? 甲 我说:“你可真行啊!真说得出口。真是的,就给五毛钱哪?什么?五毛,干脆!” 乙 ——不卖! 甲 ——拿走! 乙 卖了? 甲 谁卖了? 乙 你说的。 甲 谁说卖了? 乙 五毛,干脆——拿走! 甲 拿走?让他把五毛钱拿走。“留着你这五毛钱,东西还是我的,不卖!” 乙 我说不能卖嘛。 甲 他一听,“怎么着?拿走?拿走就拿走。”掏出五毛钱,往那儿一扔,过去就拿东西。 乙 啊? 甲 我能让他拿吗? 乙 这可不行! 甲 “别动别动!搁下搁下!哎呀!不卖!我不卖!” “你这个人儿,说卖你又不卖,你怎么意思?”一揪脖领子,往这边一带,底下一伸腿,吧唧——把我扔那儿了。 乙 他练过摔交哇! 甲 我这样的在他手底下不如一只鸡呀。 乙 你哪儿行啊? 甲 我这人主贵呀。我主贵就主在我这毛病上了。 乙 什么毛病啊? 甲 一着急我就抽疯。 乙 就这还主贵哪? 甲 当时我……(抽疯状) 乙 死过去了。 甲 昏迷不醒,神智不清啊! 乙 咳! 甲 俩多钟头我醒过来一瞧哇——唉呦!可要了我的亲命喽! 乙 怎么了? 甲 这倒了霉、缺了德的醉鬼侯三儿,把我东西全弄走了。 乙 唉呦! 甲 我醒了一瞧哇,这屋里是四壁皆空啊!地下就扔着那五毛钱。 乙 啊。 甲 我捡起来一瞧哇—— 乙 怎么样? 甲 这五毛钱还短一角儿! 乙 倒霉事都让他赶上了,您看。 甲 我这买卖也别做了,日子也别过了。我也不知他在哪儿住,我哪儿找去?(哭) 乙 我说,你也别太伤心了。事情已经这样了,着急有什么……(甲拽乙)唉? 甲 别走!别走!你哪儿跑你?赔东西! 乙 谁…… 甲 赔东西。走不了,今天你走不了!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乙 你松手行吗? 甲 松手你跑了怎么办? 乙 这人!凭什么让我赔东西呀? 甲 我就找你! 乙 这!我问问,卖东西时候有我吗? 甲 没你! 乙 讲价儿时候我在场吗? 甲 你不在呀! 乙 你凭什么找我赔东西呀? 甲 我就找你呀! 乙 为什么呀? 甲 你们都一码事呀。 乙 谁呀? 甲 你们都一码事! 乙 谁一码事呀? 甲 这侯三儿是侯耀文的三叔对吗?你们一块儿的!(揪乙)你赔我! 乙 那没错! 甲 你跟侯耀文,把兄弟。 乙 谁说你跟他把兄弟呀? 甲 反正都认识,你们都认识,我就找你。找你赔呀。 乙 你呀,别着急。要说你这事儿,跟谁说了,听了都同情。 甲 是,是。 乙 侯三儿他们家我认识,你要跟我好好说,我可以带你找他去。 甲 怎么着? 乙 带你找他去。 甲 您带我找他去。 乙 啊! 甲 唉呦!那我得谢谢您! 乙 这有什么这个。 甲 您就算把我命给救了。常言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您带我找他去,把我这东西给我要回来,我打心眼儿里感谢您。 乙 咳。 甲 您就是我重生的儿女,再造的子孙。 乙 什么词儿这是! 甲 我这是起誓呢。 乙 什么起誓呀?那叫重生父母,再造爹娘。 甲 哦哦!对对。您要带我找他去,把东西要回来,我就是你重生父母,再造爹娘。 乙 起誓这叫? 甲 不是,我一着急我就糊涂。 乙 好,糊涂他也不吃亏。我是你重生父母! 甲 你是我……我是你……算了,咱呐干脆也别起誓了,起誓我也绕不过来。走咱现在就找他去,咱找他去,找他赔东西。 乙 等会儿,你得说,你们家都有什么?侯三儿都拉走什么了?在这说说。 甲 都拉走了,一样没留哇。九间屋子满满当当,我也记不住啊! 乙 那是。让你劝说说不了,拣那值钱的、主要的说几样。 甲 别的东西不要紧,我也不要哇。主要是五样儿传家之宝,无论如何得给我要回来。这五样儿传家之宝,您别说五毛钱哪,五百五千五万块钱,买不来我们家这五样宝贝,就是五器。 乙 武器?刀哇?枪哪? 甲 刀枪干嘛呀?不是文武的武,一二三四五的五。五器,五样器具,就是铜、铁、瓷、锡、木——五器。 乙 哦!铜、铁、瓷、锡、木。这我得问问,你们家这铜器是什么呢? 甲 要提起我们家这铜器来呀,(哭)一提起来呀,我就难过…… 乙 您瞧又来了。 甲 铜器多少年了!自大清国定鼎以来呀,万国来朝,都是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在咸丰年间,高丽国王进到大清国,两桌铜器。这两桌铜器进到北京,先要送到礼王府。当时是礼王爷权朝,礼王爷一瞧这两桌铜器,是天珍贵宝,万国难选,上等的东西,自己府里就留了一桌,那一桌进到皇上驾前。那时侯我曾祖父在礼王府里当差,礼王爷爱惜我曾祖父老成练达,忠实可靠,就在这桌铜器里头,拣了两样不要紧的东西,赏给我曾祖父。你说怎么办?王爷赏了,有心要吧,这是皇上家的东西;有心不要吧,又怕王爷怪罪。赶紧谢过王家千岁,把这两样东西拿回家去,可没敢摆着。 乙 怎么哪? 甲 摆着就活不了哇。皇上家的东西,咱们家敢摆吗?就把他埋在我们家后的花园了。实指望后辈儿孙就吃这个就吃不了哇,到了光绪十二年,也不怎么走漏了风声,被御史言官知道了,御史言官在皇上驾前参奏了一本,说我家私藏贡宝,有欺君之罪,皇上龙颜大怒,派官兵到我们家查这东西。合算到了我们家,直接就奔后院,把这东西刨出来了。 乙 您说这怎么知道的? 甲 准是家里人说出去的。 乙 那可不是! 甲 把东西刨出来,把我曾祖父五花大绑,绑到三法司审问。您琢磨琢磨这三法司过堂,活得了吗? 乙 哪三法司呀? 甲 大礼寺正卿、刑部尚书、督察院总宪。九堂会审,打了二年半的官司,(哭)要没有礼王府的人情托到了,早就死在里头了。就为这铜器呦! 乙 什么铜器呀? 甲 就是两根儿茶壶梁儿。 乙 茶壶梁儿呀? 甲 要光茶壶儿梁儿我要心疼我是茄子! 乙 还有什么哪? 甲 还有俩螺丝疙瘩哪! 乙 唉呦!那不是一码事嘛! 甲 咱这螺丝疙瘩跟一般的螺丝疙瘩不一样啊! 乙 怎么哪? 甲 这螺丝疙瘩往那边一拧啊就上上了,往这边一拧啊就落下来了。 乙 是螺丝疙瘩全那样。 甲 我这就那样。 乙 那样?就这还新鲜?这铜器新鲜哪这个? 甲 我告诉你铜器值钱了吗?我说铜器值钱了吗?您没听明白?主要说的是铁器呀。 乙 哦!那他们家这铁器值钱。 甲 我们家这铁器那是大清国造办处造出来的官铁呀,造办处出来官铁送到北京上驷院。上驷院就是皇上的御马圈。那时候我大舅爷在上驷院里充当马夫,半夜三更越墙而出,盗出两样儿铁器,要教皇上知道了,就有掉头之罪,就为这铁器! 乙 什么铁器呀? 甲 半拉马掌! 乙 好!破马掌呀? 甲 要光马掌我要心疼我是韭菜! 乙 还有什么呢? 甲 还有一大钉子哪! 乙 行了行了!就这还值钱哪这个?就这铁器? 甲 我心疼的不是铁器呀! 乙 什么呀? 甲 是我们家这瓷器。 乙 哦!瓷器。 甲 想当初我二祖父——就是我二爷爷。 乙 知道。 甲 二祖父作过官,作过一任九江道。在九江官窑定烧出来的硬五彩,掉在地下是当当当当山响,摔不碎的好瓷器! 乙 什么瓷器? 甲 半拉调羹脑袋! 乙 破羹匙儿呀? 甲 要光调羹脑袋我要心疼我是黄瓜! 乙 还有什么哪? 甲 那上边—— 甲、乙 ——还有花儿哪! 乙 我就知道这句! 甲 你怎么说了? 乙 我不说你也得说! 甲 这我的词儿,你说了我怎么办? 乙 什么你的词儿呀?就这花儿还值钱哪这个? 甲 值钱就值这花儿上了。 乙 怎么哪? 甲 这花儿沾上水擦都擦不掉。 乙 废话!那是烧上的都擦不掉。 甲 我这就不掉? 乙 就这还值钱?还瓷器哪这个? 甲 瓷器当然是不值钱了,我家的锡器最值钱。 乙 又锡器了? 甲 你懂吗?咳,你就说不上来,什么样的锡器好?你说不上来呀。 乙 懂我不敢说懂,过去听人说过,浇碗儿锡那最好。 甲 对,不外行。在早原先那个年月,浇碗儿锡要超过银子的行市。我们家这锡器比浇碗儿锡要强之百倍。世界有五大洲。 乙 哪五大洲? 甲 亚细亚洲、欧罗巴洲、南北美利加洲、澳大利亚洲、亚非利加洲,由打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挪威、瑞典、瑞士欧西各国,选来上等的锡器,镜子面儿相仿,唰唰唰照得见人,搁在手上不压腕子,这种锡器! 乙 什么锡器? 甲 一张烟卷儿纸! 乙 唉好!锡纸! 甲 要光锡纸我要心疼我是萝卜! 乙 还有什么? 甲 还一烟卷头儿哪! 乙 烟头哇? 甲 多半截儿! 乙 多半截儿也是烟头儿。 甲 前门的! 乙 走!我说你贫不贫哪你?你要再哭我可揍你,挺大的个子,干嘛你这是?啊?哪样值钱?茶壶梁儿,破马掌,半拉羹匙儿,锡璃纸,也就这倒了霉的醉鬼侯三儿花五毛钱买这个?就你这个白给我都不要,我没地儿扔去,啊! 甲 我说这几样值钱了吗?我说这几样值钱了吗?啊?这都白饶的,白拿走,不算。主要卖的不是这几样呀。 乙 卖什么呀? 甲 木器呀。木器! 乙 木器?木器也好不了。 甲 哎呀要提起我们家这木器来,那可以说,我们家发家指它发家,发财指它发财。它显过圣,吓死过人。 乙 这木器还吓死过人? 甲 唉! 乙 那什么时候哇? 甲 在清朝,清朝末年。光绪年,义和团反清灭洋。在北京东城,有个西总布胡同,打死了德国钦差叫克林德。 乙 到是知道这事。 甲 怒恼了八国联军就打破了北京城。北京一破,皇上就跑了。皇上跑了,西太后也跑了,文武大臣、保驾的、帮闲的、乱七八糟的全跑了。北京没人管了,这八国联军到了北京,你占东,我占西,他占南,他占北,整个给分了。当时我们家住家在前门外,前门大街,属于德国占领的地界。德国首将叫瓦德西呀,瓦德西带着兵查街,检查行人,是搜捕义和团。我们家也不哪儿那么些仇人,报告德国兵,愣说我们家私藏义和团。 乙 你们家还藏义和团? 甲 没有哇!瓦德西一听啊,带着一百多名洋兵,到我们家来了。弓上弦,刀出鞘,枪口上着大刺刀,嗬,那个凶呦。到了我们家的前后院儿,都围上了。瓦德西带着兵进了院子,这屋瞧,那屋看,这屋搜,那屋找,找义和团哪有哇?找来找去,找到我们家东跨院儿的北屋了,到这屋一拉门,瓦德西往里一迈步,可了不得了。 乙 怎么了? 甲 就看我们家这木器,就我们家这宝贝呀,在这屋搁着呐。这木器——唰!就这么一放光,光芒四射,当时——呕儿!吓死六个德国人。 乙 吓……当场就吓死了? 甲 瓦德西一瞧,噌!屁滚尿流,抱头鼠窜,是狼狈而逃。打这儿起可倒好,他是也不查街了,也不搜义和团了。直盯后来各国和约签字的时候,唯有德国不签字。当时清朝的全权代表是李鸿章李中堂,一瞧德国不签字,这可慌了。“哎呀,瓦德西将军,为什么迟迟不签字呀?是不是还有什么条件没有提出来呀?”瓦德西说:“唉?非是我们不愿和约,只因在你们北京前门外有一家住户,他家有一件东西无故放光,吓死我国士兵,若有此物,德意志决不和约!”内务大臣慌忙跪倒:“启禀中堂,方才瓦德西将军所讲,确有其事。在我们北京前门外,前门大街有一家住户,姓马,叫马德禄。” 乙 马德禄是谁呀? 甲 是我爷爷。“叫马德禄,他家有一件木器,只因年深日久,受了日精月华,已成宝物。并非无故放光。”瓦德西一听,怎么着?宝物?非要二次参观。 乙 还要看看? 甲 非要仔细地看看。李鸿章没法子,带这各国公使、各界代表一起到我们家来了,到了我们家进了东跨院儿,可就瞧见那间北屋了。大伙问:“瓦德西将军,是这屋里不是呀?”瓦德西抬头这么一瞧哇……(惊吓状) 乙 要下蛋!你这儿找窝哪是怎么着? 甲 吓的! 乙 都吓得这样了? 甲 那是。盯到参观这木器的时候,您再看瓦德西,毕恭毕敬,跪在地下,俩手托着这木器,“哎呀!太好了!真是宝物哇!”他是赞不绝口,连声喝彩,拍案称奇,他哪儿见过这个呀? 乙 那是。 甲 爱不释手,非要带回德国,给他们国王看看去。 乙 让他带走了? 甲 哪儿能让他带走哇?他不送回来怎么办?我爷爷急得直掉眼泪,这是我们家的命呀。各界代表也纷纷哀告:“瓦德西将军,这件木器,乃是我大清国的国粹,有关华夏的历史。况且又是民间所藏,还是不宜带走。”瓦德西不干,非要带走。 乙 那怎么办呐? 甲 各国公使臣联合画押做保,才让他把这件东西带到了德国,又在东西欧展览,游遍了四十多个国家,咱这东西一到哪儿,那是列队鼓乐相迎。(学河南坠子) 乙 这河南坠子哪国都有。 甲 嗬!记者采访照相,各国家报纸登在了第一版,轰动了全世界。巴拿马赛会上得头等奖章,这才归还中国,送回我们家存了这么些年。就我们家这木器,真称得上是千金难买,万金不换的宝贝呦! 乙 什么木器呀? 甲 半拉锅盖。 乙 嗐!

相声《八大改行》郭德纲 张文顺演出本 PS:因水平和耳力有限,*号前为不确定文字,望指正 郭:感谢各位啊 张:哎 郭:太捧了 张:对 郭:北京相声大会现在是越来越火 张:可不是么 郭:这抽奖啊,说良心话啊,这个是闹着玩儿 张:啊 郭:大伙太捧了,无以为报 张:谁想的这主意啊 郭:人家商场里边有抽奖 张:是啊 郭:说相声哪有抽奖啊 张:那是 郭:这是起哄 张:对啊 郭:起哄,拿您各位不当外人 张:恩 郭:人家商场促销行 张:人家是促销 郭:是不是啊,弄个一二三等奖 张:恩 郭:抽上三等奖给个吹风机 张:对 郭:是吧,二等奖来辆自行车 张:都是商品 郭:一等奖呢来一电视 张:啊 郭:这行,说相声这 张:咱们给人什么啊 郭:咱没法给人家,咱怎么抽啊 张:啊 郭:抽完三等奖 张:给什么啊 郭:谁抽三等奖了,把赵薇领走 张:呵,演员 郭:是不是啊,二等奖 张:二等奖谁啊 郭:把李嘉欣领走 张:领走 郭:一等奖 张:一等奖谁啊 郭:把张曼玉领走,别动,这是我的,不能动 张:咱们曲艺啊,不能发人家明星,要发曲艺演员 郭:发曲艺演员,一二三等奖 张:啊 郭:三

人类的先祖——嫘祖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先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嫘祖。作为人文母祖,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无疑问的是世世代代妇女们的首应学习的最光辉的模范。嫘祖是养蚕制衣的发明者,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她辅佐黄帝,协和百族,统一中原。她至今成为我们应当学习和宣扬的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模范。也是人们永世歌颂的典范。

嫘祖是西陵氏之女,是古代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

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一天,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她还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着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今年应举办第五届纪念嫘祖节。

中原姓氏研究所研究员谢钧祥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使用过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当今前120大姓约为全国汉族人口的90%以上。归纳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少昊。总的说来,120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其中,属于黄帝族及兼属黄帝族的姓氏共占120大姓的88%。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黄帝产生的姓氏,从母系角度考虑,绝大多数都出自嫘祖。黄帝族有两个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而这两大分支都出自嫘祖。此外,古代的姓氏还有直接出自嫘祖者,例如嫘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即是黄帝的妻子嫘祖的后代。所以说嫘祖与我们密切相连。

了解嫘祖的故居,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县境。

关于嫘祖许许多多的活动,再一次印证了嫘祖在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着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悉,《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嫘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东华初级中学初二:黄佳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