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先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嫘祖。作为人文母祖,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无疑问的是世世代代妇女们的首应学习的最光辉的模范。嫘祖是养蚕制衣的发明者,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她辅佐黄帝,协和百族,统一中原。她至今成为我们应当学习和宣扬的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模范。也是人们永世歌颂的典范。

嫘祖是西陵氏之女,是古代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

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一天,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她还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着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今年应举办第五届纪念嫘祖节。

中原姓氏研究所研究员谢钧祥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使用过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当今前120大姓约为全国汉族人口的90%以上。归纳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少昊。总的说来,120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其中,属于黄帝族及兼属黄帝族的姓氏共占120大姓的88%。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黄帝产生的姓氏,从母系角度考虑,绝大多数都出自嫘祖。黄帝族有两个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而这两大分支都出自嫘祖。此外,古代的姓氏还有直接出自嫘祖者,例如嫘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即是黄帝的妻子嫘祖的后代。所以说嫘祖与我们密切相连。

了解嫘祖的故居,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县境。

关于嫘祖许许多多的活动,再一次印证了嫘祖在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着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悉,《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嫘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东华初级中学初二:黄佳凯

王姓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王姓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1.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里有很多同学都姓王,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呢!”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于是,我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个调查。

2.调查方法

1.阅读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了解王姓的来源和王姓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调查,了解王姓名人的故事。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上网王姓的来源

1.历史上外族的姓氏

2.赐姓

3.历史原因

书籍历史上的王姓名人

王维、王勃、王安石、

王之涣......

上网

王姓人口的数量

约9288.1万人

4.结论

1.在历史的长河中王姓人才辈出

2.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

东胜区

纺织苑小学

六(2)班

王雯萱

走近千年古墓

走 近 千 年 古 墓

——历史与社会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观察社会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调查方法 :访谈、实地考察、查看史料

三、调查过程:

枫桥何家坞有一座千年古墓,远近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其古老、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它的传奇经历。只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值此社会调查,我决定前往墓地一趟。那是一个周末,时近冬至,枫桥马岭村一个叫何家坞的小山村里,有两个老汉肩扛锄头,腰挂柴刀,上山为一条林间小道劈柴除草。经交谈,两老汉告诉我说,冬至将至,上山祭扫太婆古墓的人又会多起来,他们是为大家扫墓安全和方便做准备。两位老汉所说的太婆古墓,就是指何氏始祖“德清夫人”之墓。多少年来,这里的村民一直为有这样的古墓而荣耀,以保护古墓为己任。

普通墓葬时已千年

“德清夫人”之墓坐落在何家坞自然村的紫岩山脚,背后峰峦叠嶂,前面一马平川,左右两旁山势相护,两株千年古樟几乎把整座古墓遮盖得严严密密。墓前一块墓碑上镌刻着“何氏始祖德清夫人之墓”一列红字,上方横书“诰封”两字,当地村民为有如此显赫的先辈而备感荣耀。

据村民介绍,“德清夫人”能获得这一“诰封”是因为她养育两个为官清正廉洁的儿子,而且她又是浙江的何氏始迁祖。

“德清夫人”养育的两个儿子是唐氏吴越轻车节度使何茂、团练使何冥。一位名叫何德宝的姓氏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考证,发现国史、地方志中的《处州府志》、《新昌县志》和诸暨的《何氏宗谱》对此有一致的记载。在《始祖节度使茂公传》中这样记载:“唐何公讳茂,字孔昭,青州人,仕唐为吴越轻车节度使。镇东海,专征讨,时婺州城贼连结台温山寇,声势张甚,公师师讨平之,旋师讨温岭余寇,出险道遇曲突然死之。朝议厚恤其家,荫其子增,府参随。”另一段国史与诸暨《何氏宗谱》中这样写道:“茂、冥两公,本青州(今山东青州)人,五季时(即公元 907 — 960 年间五代十国时),茂公仕吴越轻车节度使,弟冥公仕后唐团练使,为钱王所忌,借母‘德清夫人’逃难栖居诸暨之安东,母卒葬紫岩。”而紫岩正是如今何家山坞这处山脉,照此推算,此墓距今已有 1130 年至 1200 年左右的历史了。而从墓碑上的“诰封”两字推测,墓碑应该是明清时期补立的。

千年古墓世代保护

一座土葬坟墓,在千年之后仍然能土堆高耸,墓碑完好无损,实属少见,也令我震憾不已。当地村民告诉我,这全靠村民的自发保护。

在何家坞,村民说起“德清夫人”之墓时,这里的人都称它为总太婆之墓。我查找了有关史料记载,发现原来何家坞是何氏发祥地,据 1921 年全国性《庐江郡何氏大宗谱》记载,由这位“德清夫人”繁衍的何氏人数,占何氏总人数 3200 万的四分之一。解放前,诸暨何姓各村都要轮流负责清明节在这里举行扫墓活动,浙江各地的何姓人士也多有前来这里扫墓的,祭扫活动十分庄严。

解放后,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许多坟墓的墓碑被劫走,但在村民的自发保护下,“德清夫人”之墓却完好无损。如今,古墓已成为何氏家族的教育基地。

四、调查结果分析:

1 、“德清夫人”之墓应该说是民族精神教育基地

“德清夫人”墓葬之处除了安葬着“德清夫人”外,还安葬着众多的何氏后裔,因此,这里已成为当地村民“以德育人。以勤致富”的家族教育基地。许多何氏长辈在带着子孙来祭祖的同时,也纷纷教育自己的后代,要以前辈为榜样,做到为官清正廉洁,持家勤俭节约。这种教育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到如今。我想,这也体现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延绵不绝。从这意义上,“德清夫人”之墓不仅仅是何氏家族的教育基地,更应该是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基地。我们今天纪念和保护古墓,实质上是保护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非常的精神财富。德清夫人身上所体现的为国教子、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勤俭节约等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好映照。

今天我们祭扫千年古墓,不只是缅怀德清夫人这一何氏始祖,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精神动力,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比如,学习上,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奋发向上;生活上,艰苦朴素,理性消费……

2 、千年古墓更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最好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说:“万木逢春,小家富带动大家富;一心向上,口袋丰还须脑袋丰。”此对联在何家坞得到印证。

何家坞自然村虽然地处偏辟,交通不便,但这里的村民文明和富裕不亚于发达地区,在 200 来户人家的小村里,如今有 10 多家汽车配件企业,一些村民把所产的汽车配件营销到全国 10 多个省市,村民人均收入接近万元。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水泥路直通家门口,邻里和睦、村民团结,可谓政通人和。我想,这与有“德清夫人”古墓这样一个家族教育基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的人们“口袋丰”的同时做到了“脑袋丰”,做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 、保护千年古墓,人人有责

保护千年古墓,就是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千年古墓,就是当今青少最生动的德育教育基地,对于这样富有深远教育的古墓,能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地村民的自发保护和维护。人民是最朴实的,他们的嘴上虽说不出多少大道理,但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所表现的崇高思想境界,实在令我们汗颜。我想,保护千年古墓,当地政府应该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们每个公民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人人尽责,千年古墓才能永葆青春,才能真正其恒久的价值。

(指导老师:王珠芳)

关于崔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身为崔姓子孙的一员,对自己的姓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想知道它的历史,于是,我对崔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了解崔姓的来源和人口数量

2.通过中华崔姓网了解崔姓的历史和人口分布情况,并搜集名人故事

三、结论

1.我国的崔姓源远流长。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就是崔氏。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崔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

2.崔姓人才辈出:有著名史学家崔鸿魏,唐代大诗人崔颢、崔护,北宋名画家崔白,军马都元帅崔立,元朝名臣崔斌,清代历史学家崔述,著名书法家崔瑗明代著名画家崔子忠;当代澳门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娱乐明星崔健、崔智友,央视主持人崔志刚……我真为崔姓人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

3.中国崔姓分布最多的是辽宁,山东,黑龙江,吉林,河北,天津,山西,北京,河南,甘肃及北方所有省份.而南方诸省较少。

4.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崔姓已是我国的一个人口大姓,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新近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崔姓人口约有445万,位列全国姓氏人口第五十四位.

关于马姓的研究报告

我们班姓马的同学只有两个。我总想,姓马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少,那么姓马的名人多不多?有一次,听妈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值得研究。于是,我对马性的历史做了一次调查。二:调查的方法。 查阅有关马性的书籍,上网查,了解马性的来源和名人,以及马姓的人口数量。问问爷爷和爸爸。 三,调查情况。 1信息渠道:上网。涉及的方面:马姓的来源。具体内容“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2信息渠道:上网,涉及的方面,马姓的名人,具体内容:马融,马良,马援,马武,马腾,马超,马周,马钰等等 3信息渠道:上网,涉及的方面,马姓的人口数量,具体内容:马姓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四,结论 1马姓多位于西北地区,历史上所出名人较多,遍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 2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名人,有右扶风茂陵的马腾,马融,马援,有东汉文士马良,有宋代进士马钰,还有唐代的大臣马周,还有一代名将马武。 3马姓在少数民族中为大姓,且在汉族人口中也属前列之姓,马姓在全国回族中属十三大姓之一。在汉族人口中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

人类的先祖——嫘祖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先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嫘祖。作为人文母祖,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无疑问的是世世代代妇女们的首应学习的最光辉的模范。嫘祖是养蚕制衣的发明者,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她辅佐黄帝,协和百族,统一中原。她至今成为我们应当学习和宣扬的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模范。也是人们永世歌颂的典范。

嫘祖是西陵氏之女,是古代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

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一天,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她还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着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今年应举办第五届纪念嫘祖节。

中原姓氏研究所研究员谢钧祥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使用过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当今前120大姓约为全国汉族人口的90%以上。归纳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少昊。总的说来,120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其中,属于黄帝族及兼属黄帝族的姓氏共占120大姓的88%。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黄帝产生的姓氏,从母系角度考虑,绝大多数都出自嫘祖。黄帝族有两个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而这两大分支都出自嫘祖。此外,古代的姓氏还有直接出自嫘祖者,例如嫘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即是黄帝的妻子嫘祖的后代。所以说嫘祖与我们密切相连。

了解嫘祖的故居,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县境。

关于嫘祖许许多多的活动,再一次印证了嫘祖在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着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悉,《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嫘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东华初级中学初二:黄佳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