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亏欠了孩子们什么? ☆☆☆专业化:让教师职业更美好!☆☆☆怎样让教师真正成为光辉的职业?

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今年是我国第二十七个教师节,老师们接受祝福,也感受着幸福。

都27年了,好像年年岁岁皆是如此——先是从学生们的信件、电话、贺卡里,近年来则是从邮箱里、从QQ里,从手机短信里,从贺卡里,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每一年都会陆续收到不少学生教师节诚挚的祝贺和由衷的感激,似乎得到不少安慰和寄托,也好像找到不少做老师的幸福感觉……

但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内心又实在难以平静!说老实话,我没有去过所谓的重点学校执过教,也没有收到过学生或学生家长送来的价值不菲的像样礼物,更别要说几千几千的拜师尊师礼金了。我没有想过,也自知无福消受,更不敢冒然接受——如果我要是接受下来,我岂不要夜夜难眠、天天不安、一辈子羞愧难当、终生不得安生吗?

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曾经是不少人年轻时的理想。但等到理想实现后,渐渐发现这个职业原来如此平淡,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于是他们开始期望理想的教育。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教三十年来,我渐渐因为工作的辛苦感到身心疲惫,也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失望与迷茫。

因为,从教30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实在没有让我教过的学生从我这里得到过什么像样的、对他们成长进步大有裨益的东西。扪心自问:我何德何能去心安理得坦然笑纳他们或家长的辛勤血汗呢?我的所谓无私奉献和所谓的倾情付出真的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过什么用处吗?有谁曾经告诉过我、我做的哪件事情、说的哪句话对他(或她)的人生成长或事业成功有过什么不可低估、无可限量的推动或帮助作用吗?又有谁去实际考察验证过呢?这个世界上有过哪种规则或标准,能够拿出来去客观公正地考量过做老师的所有付出该得到多少分、受到什么程度的报答或得到多少恰当的奖赏呢?没有,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那这些学生或家长们都是凭什么来判断某位老师对他所教过的学生有所帮助有所促进的呢?其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细加推究的话,那大概就是良知,是良心,是一杆心灵做成的看不见的称。我们用心做老师的都会把一句话经常挂在嘴上:“凭良心做事,对得起学生与家长!”在金钱与权力日益成为社会公众衡量人和事的价值标准以后,能够恪守凭良心做事原则的人也逐渐减少了!价值取向左右着人们行为处事,更影响着人们的待人处事。学校不是圣殿,这里也不例外。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渗入到每个人的大脑深处。能够坚守初衷,坚持心灵底线的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最近我又在琢磨:咱们的所作所为,有哪些是真正符合凭良心这个标准的呢?哪些又是能够真正称得上是对得起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呢?这个凭良心、对得住的标准又该是怎么定的呢?换言之,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哪些是对学生成长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误人子弟的。这个价值取向明确了,咱们就可以粗略地列出几条来了,按对学生人生成长进步作用的大小顺序来排列如下:

一、凡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充实的、有利于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该是凭良心对得住的。像那些人文的、伦理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服务观等等,像那些关于真的、善的、美的、仁的、爱的、惠的种种做人条规理念等等,像那些诸如民族大义、正气浩气、亲近自然、关注民生、铸造灵魂、塑造大气人生的东西等等,这些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是无法通过试题来考核的,却又是人生之必须必要至关重要的。一个做老师的能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打下深厚的人文底子、培植起他们的精神之参天大树,那他就是做到了凭良心对得住了。不是常说师爱师爱吗?像当今教育口中那些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种种做法行为,都是被打上所谓爱生的标记的。这是真正的师爱吗?不是,只是小己之爱,只是为求得一己私利的师爱,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气师爱。换言之,在应试体制下的大多数教育教学行为都只能算是小爱,不能算是凭良心对得住的大爱。既然如此,那我们做老师的凭什么来要求学生对你的所谓的爱作出回报或感激呢?他们不恨你一辈子就算是烧高香了。静下心来想一想,咱们是不是亏欠学生们许许多多的了?

二、凡有利于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能够用得上的种种生活生存技能、竞争竟能、适应技能、为人处事技能与智慧等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该是凭良心对得住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求得生存发展进步的。在校期间的学习倘若与今后人生成长进步搭不上杆子,那岂不是我们做老师的失败和无所作为?学生们在学校所学所为的东西有多少是能够直接拿到社会上去使用的?虽说有些东西是必须的基础,但能够派上大用场的毕竟不多。在每一科目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在教给学生怎么怎么考,却忽视了对将来他们在社会上怎么生存发展所赖以立身处世的种种技能的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是我们对他们的极大亏欠。因此,他们在走上社会以后不得不拼命学习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甚至某些不足是终身难以弥补和完善的了,这真是太遗憾了!说起来真是汗颜,学生亲密喊你老师并对你表示感谢之情的时候你不觉得不好意思吗?你真的还能够坦然面对并欣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无比感激吗?

三、至于做人的诚信呀、人生的修养呀、文明的美德呀、心灵的强健呀、人际交往的技巧呀、创业创新的谋略呀人生必备的东西,也应当是老师所要尽心指导和言传身教的,致力于这些也是做老师的良心。试想,咱们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考得好一些、过关率高一些、学校声誉高一些,不是经常宁愿牺牲掉学生做人的诚信、传授给他们作弊的方法和技巧吗?这又哪是在爱他们,而是在害他们呀!咱们在给他们排名次时,是否想到过他们的隐私权与自尊需要?咱们在管理他们时,像警察对待小偷,是否考虑过他们内心的需求与感受?我们是把他们当一个真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了吗?咱们有没有训斥过、辱骂过、动手打过他们?咱们有没有恫吓、逼迫、威压过他们?我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给过他们尊重与呵护?细想一想,咱们亏欠他们的真实太多了!虽然好多是出于无奈,出于无心,出于违心,但我们毕竟曾经做过,伤害过他们!

老师们常常会说: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那些差生,优等生我们给予的够多,一点也不亏欠他们。但是我又想,天天像资本家一样榨取学生的每一点时间,攫取他们的每一滴潜力,让他们休息不好,让他们没有玩耍、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和机会,能够算是对学生好吗? 我们一天到晚声嘶力竭地讲解订正答案,苦心孤诣地教授做题技巧;煞费苦心地搜罗考点要点,这难道就是我们要给学生的全部吗?

更不用提对待那些差生了。每班的情况不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每班都难免存在差生,可是老师往往对差生视而不见,甚至冷嘲热讽。而每到升学、考试时,一些学校就让这些孩子“自动退学”,难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毋庸置疑,老师应当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就像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脾气秉性智力完全相同的学生。高明的老师,不仅仅是教出了几个学习拔尖的学生,而是把不拔尖甚至落后的孩子培养到品学兼优的行列。这就需要因人施教,区别对待。

成功教育的结果是唤醒好孩子,失败教育的结果是逼出坏孩子!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我们往往口口声声说教书育人,而实际上却是为己损人,坑害了孩子们!教育到底为谁?

教师节,老师们接受祝福,也感受着幸福。而幸福,并不是三两天的事。教师节之外的日子里,老师们过得是否幸福也许更值得社会给予关注。单纯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不堪重负,也让老师们身心俱疲。怎样才能让老师们真切地体验到做“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幸福感呢?又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幸福感指数呢?看看现在的新闻,每天出现的问题孩子,再看看身边的儿童的表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样的反例实在是太多了!我越想越感到不寒而栗,惶恐不安——我没想到孩子的情况会这么严重,严重到许多老师与家长都无能为力了!我看到很多孩子,正在一步步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有一些觉悟的父母到处奔跑,寻求解救孩子的办法,可是收效甚微。 我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常常地,夜已经很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我在反思着自己的30年的教学经历,我是否出现过没有尽心尽力的时候呢?是不是对哪个学生有过伤害?或者是可能对他的成长产生过消极的影响?于是那些往事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铺展开来!

教育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

可是,我们为什么常常看到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呢?

我们还记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老母鸡头一歪,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使劲让它吃,老母鸡昂着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很快就把米吃光了……

反观我们有些老师让孩子学习,像不像要老母鸡吃米?求知本来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却往往在老师的逼迫下异化了。孩子从天生的爱学习,渐渐变成了恨学习!毫无疑问,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是典型的强要老母鸡吃米,不想吃的硬给孩子吃,孩子求知的胃口被破坏了!

教师应当调动儿童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却把方法用错了。在一些学校,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很变态的做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最常见到的用写作业惩罚学生。

前几天,三位天真烂漫的孩子,居然因为写作业相约跳楼,实在令人震惊和惋惜。在新学年开学不久,在教师节温馨的氛围还没有完全散去的时候,几名小学生相约跳楼,原因又是“死了,就再也不用写作业了”这么别扭,总让人觉得心绪如麻、难以理清。但不理清,就不利于汲取教训,还可能使花骨朵再次受伤,甚至还会香消玉殒。

从报道不难看出,三个小学生没有做完作业,正是周六、周日的休假时间。当然,休假没有给她们带来轻松愉悦地享受,反倒因完不成作业产生的惧怕,让她们周一(19日)不敢上学,躲在家里恶补,结果还是未能完成,于是三个小朋友中稍大的一个,提出一起跳楼,悲剧就此酿成。这除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幼稚外,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应孩子的发展,我们的老师布置作业量是否过大,我们的老师是否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孩子的跳楼事件就不可避免,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从报道的字里行间里,不难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对待完不成作业的学生,老师就会在“教室外面罚站,或者站在学校外面,直到老师让她进来为止。”这是不是十分恐怖的事情?因为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心智,在赞扬、批评或者惩罚面前,往往反应不当。比如沾沾自喜,比如过于恐惧,不会像大人那样洒脱。要不然,孩子们怎么在罚站和跳楼之间,竟然会选择跳楼自杀呢? 导致孩子相约自杀的直接诱因,在于班主任老师对完不成作业的孩子采取体罚措施。三位学生,她们为什么几个小时的作业补了一天还没完成?老师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再有,除了人人都会使用的罚站之外,还有没有技术含量更高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共性的教学以外,能不能因人而异,探索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呢?

现在有些孩子苦啊,写不完的作业,写到晚上11点有的还写不完。父母一边做着家务,一边陪读,搞得一家人不得安生。作业,由于是各个任课教师的个人行为,你布置,我也布置,你的量大,我的量比你还大。为的就是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尽可能的学习自己的学科。现在,为了治理学校的加班加点,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由上至下都抓得很紧,学生的课余时间就成了任课教师的“兵家必争”之时,表现为就是作业量的日愈膨胀。小学一二年级本来是不允许布置家庭作业的,但是现在不布置的倒成了少数,甚而至于一些幼儿园的孩子也有作业。膨胀的作业量和写作业之苦,正在威胁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助长着厌学情绪,影响着学生书写汉字的正确率和书写水平。

三位相约跳楼的孩子能否警醒我们?落后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已经不再是鲜活的生命体了,而是知识的容器和做题的机器!孩子们每天加班加点地默默承受着,因而有些不堪重负的学生,精神全面崩溃,甚而至于有的孩子都要自杀了,我们还教育谁?人不是机器,就是机器还得进行适当的保养,而广大的中小学生,很多还是未成年人,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怎能承受成年人几乎也无法承载的压力呢?

必须指出,当前,我们许多老师布置作业随意性太强,随意点出几个题目就是作业,先进生和后进生的作业一个样,缺乏层次感,不能因才施教。好学生或者已经烂熟,但是还是要机械抄写。后进生或许压根就不会,但是还要按时完成。好的学生在机械重复的作业中浪费了时间,后进生在不会的作业中大伤脑筋,失掉了学习的自信心,逼得学会了抄袭作业。要不,就不能按时完成。同时,机械性、重复性、枯燥性的作业较多,做不到因人制宜,做不到科学设计,做不到作业效益的相对最大化,而是追求作业的“量”,不追求作业的“质”,过大的作业量对学生变成了变相体罚,让学生的求知欲逐渐丧失,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而学习一旦缺乏了兴趣,才是最致命的。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不搞应试教育就难以生存。不公平的教育竞争、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压得学校和教师喘不过气来。教育的产业化和急功近利,比如评职称实际上是凭分数、拿奖金也是凭分数,如今的所谓绩效工资也是凭分数,教师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只好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然而,作为老师,我们常常反思,工作中就会多一份厚重之情,少一些急功近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明白: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只盯着分数。教育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教育者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生命时光就是一天一天的学校生活,他们快乐吗?他们健康吗?他们在茁壮成长吗?我们为此思考、探索,为此投入心血。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池田大作,他曾经说过一句很生动的话,就是:一个人哪怕再成功,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他的一生也是很茫然的。但有了一个好老师就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一个很精彩的表述,说如果一个人没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一个人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今天我们怎么当教师,其中最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关注的有三个层次,但最核心的是“人”。我们原来关注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承,以学科为媒介的知识的关系,以及与这个学科相关的更丰富的知识世界。但对人 尤其是儿童,更深刻的影响的是情感态度,人格倾向。

写到这里心里感到很沉重,有些透不过气来。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曾经感动于这块沃土,生命也因此熠熠生辉!承载着厚重的情,肩负着浓烈的义,憧憬着美好的期盼,我一路走到了今天—— 一晃已经过了30年! 我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生活的时代。我向来认为:家庭是我温馨的港湾,学校是我精神的家园,学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亲情、友情、爱情是我生命中的催化剂,我的每一天生活幸福、快乐、富有韵味。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中常有困惑、烦恼,甚至阻力、误解、痛苦……,各种考验纷至沓来。教学时日愈久,看的愈多,走的愈长,愈发心生惶恐。可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我倍感疑惑:老师有什么值得你们感激的呢?你们只要不痛恨我们,我们就感到心安一些了。 同时,我又想到了农村的孩子们——

从我小学毕业到于今我从教30年,其间已过了四十多年时间,可是农村学校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我们都知道,近年来我国的GDP年年八个百分点的高速增长;八年内我们承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世园会等国际盛会;我们大量购买他国国债,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然而我们的农村初等教育却像一个蹒跚的老人迈不开前进的步子。 我所看到的小学现在的情况,结果大多令我失望。孩子们的任课教师大多还是前面提到的那样的老师,一周二十九节课,其中二十多节是所谓的“主课”语文和数学,每周会有一到两节体育课,但学校几乎没有运动器材和设施,每周会有两到四节人文自然类的“副课”,基本改为自习或被语数老师占用。

我是受农村初等教育而成长的,对于农村初等教育的弊病我有着切身的体会,相较之于城市教育,农村初等教育有着诸多的不足,薄弱的师资力量,稀缺的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的教育思想等等。

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大多缺乏优秀的教师团队。由于环境不好,待遇不高,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小学任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与他们所担负的启蒙学生、培养人才的重任极不相称。另一方面,农村小学中除镇中心小学外,师资配备极为单一,基本只有语文和数学老师,其他的课程一律由这些老师代上。老师的不专业以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往往使很多课程的设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出现上述把所谓“副课”变成自习或直接改为语数课的现象。

如果说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农村初等教育的软伤,那么教学资源的稀缺就是十足的硬伤。我看过很多农村小学,对于他们来说,一栋教学楼,一圈围墙,外加一块黄土地的操场就构成了整个的学校。学校没有供孩子课外阅读的阅览室,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没有让孩子学习自然科学的小实验室,没有让孩子培养各种兴趣的课外团体,混凝土砌的乒乓球台是很多学校唯一的体育设施,黑板和粉笔依然是构成农村孩子小学教育的绝对主体。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小学的教学缺乏一个科学的,多样化的考察体系,老师的考核还是和学生的“主课”语数的考试成绩相挂钩。其实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农村初等教育之上,我们的城市初等教育,甚至说整个中国教育体系都存在这个毛病。但我们相比较而言,小学是孩子思想启蒙,开拓视野,培养兴趣的阶段,应试教育往往限制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打消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而相较之于城市小学,农村小学办学能力有限,家庭条件较差,应试体系无疑会将这些孩子彻底捆在语数课本上,所以危害更大。

我有一次与一位农村小学校长谈了一下我对于农村初等教育的看法。校长和我说了一件事情,为了给孩子们学习带来一点乐趣,他找了一个放假在家的学音乐的大学生在他们学校上一个月的音乐课。六个年级,三百多学生,一个代课老师,每周两个课时,而这却成为孩子们最快乐,最期待的两节课。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而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有九亿人口的农民的孩子。我和我的几个小学同学凭着自己的努力,后来都读上了大学,并且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我们是在一个健全的,可以给予我们条件去思考、探索的教育环境里,也许我们还能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或许我们中还能走出大家!

可以看到,每年高考录取人数中,城乡考生比差巨大,落后的教育使大多数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不禁要问,宪法中不是说要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吗?我们亏欠了农村初等教育,这些不是GDP和奥运会、世博会之类所能掩盖的!

孩子是父母的,更是国家的!孩子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一个孩子也输不起!因为教育好一个孩子,就会造福三代!否则,无论怎样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孩子们是未来,是生活的憧憬,是幸福的延续。

热切期盼,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弥补上对孩子们如此多的亏欠?

孩子们,我要为你们祝福,为你们祈祷,祝愿你们能够生活得更好!

相关博文:教育必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 重塑理想,享受教育幸福 中国教育:要全面根治“从娃娃误起” 我们的教育何时才能不再“毁人不倦”? 教师为什么这么累? 怎样才是优秀教师? 中小学生减负为什么这么难? 孩子们为什么不快乐?

为什么差生并不差?

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 做幸福的智慧型教师 “电子书包”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变革? 教育孩子要先教育父母 没有幸福的老师哪有幸福的学生? 这样的事情令人悲哀! 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什么样? 真正能记住老师的又有几个? 中小学生的压力有多大? 青少年“杀母事件”的警示 成绩好”的孩子们幸福吗? 高升学率不等于人民满意学校 别让作业压垮我们的孩子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喝农药? 为什么孩子感觉不幸福? 我们亏欠了孩子们什么?【博客征文】 -->为什么会出现“差生测智商”[荐]为什么“差生”比“好学生”更成功 教师成长交流圈欢迎您 关心教育发展,关注教师成长!教师不仅起到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作用,而且是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积极向上、理智稳重的典范。让我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真值得我们反思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真值得我们反思在美国生活多年,我很有兴趣观察中美文化观念的差异,尤其自己身为家长,又从事少儿工作,更有机会搜集有关子女教育的众多故事。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华人家庭有两个儿子。老大从小本份老诚,但天资平平,学习成绩一般,家长投资培养其才艺也不见大气色,使爹妈失望。而小儿子却聪明过人,灵气十足,不仅在校成绩一贯优秀,才艺方面也颇具天赋,音乐、下棋、美术等等,学什么就会什么。

可想而知,这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彩,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家长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为他选送好学校,课外也花重金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高期待高压力下的老小,很羡慕哥哥的清闲自在,但他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又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家长更为之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高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筋疲力尽,该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了!”这个哈佛“避业生”多年闲荡而无所事事。

而那个不起眼的老大,家长以往没有为他施加过多压力,反而使他有空间时间参与轻松多元的课外活动。他没有像弟弟那样被父母迫使着奔忙于上课外技艺班,却当了多年童子军,有机会在主流少儿组织中接触更广泛的项目,获得综合知识技能,找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懂得要靠自己努力取得成绩。他读的虽是极普通的州立大学,却有机会展示和锻炼领袖能力。大学毕业后他不好高骛远,勤恳工作从普通岗位作起,表现非常出色,后来又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天地。

如今,这家父母是提起大儿子就骄傲,提起小儿子就叹气。回想当年截然相反的情景,难道是家长看走了眼?选错了培养重点?还是教育方式有问题?或是社会环境改变了孩子们?

这类望子成龙,龙却不甚争气的例子并不少见,在亚裔中的比例更高些,或许因为亚裔家长望子成龙之心甚于其他族裔。正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栽花插柳都得根据季节环境和品种特性,不适时宜地瞎种或揠苗助长,难免适得其反。

迄今,海外华人社区对高压力高期待带来的不良培养后果依然认识不足。华人们常津津乐道亚裔孩子们在学校出类拔萃,名牌高校内亚裔学生比例远高于亚裔人口百分比。若再继续跟踪,从名校毕业后在专业领域干得不错的亚裔虽也不少,但多是从事一般技术工作,进入高级管理阶层和某些具社会影响性职业的亚裔却极少,低于亚裔人口百分比。与美国其他族裔相比,亚裔显得早期超前,后劲不足。原因何在?这并不能全怪种族歧视,而应从亚裔的培养方式与奋斗目标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应该承认,即便是在美国长大的亚裔,很多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领袖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等)仍有缺陷。而造成此缺点的原因,多半与家长仍追崇东方教子观念,片面追求学业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有关。这是在亚裔尤其华人群体中常见的一种教育误区,即家长总想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培养塑造孩子,而不顾孩子的兴趣与追求,甚至阻止孩子参与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剥夺孩子童年快乐为代价,换来的往往是培养出心智不够健全的畸形人才。这种方式更与西方的教育观念格格不入。

“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美国学校和校外少儿组织从小教导孩子的准则。

而不少成年后来美的华人家长,自己没在美国接受过初等中等教育,往往不明白这种理念,还按中国传统方式来管教孩子,有意无意地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期待去制定未来志愿,这必然引起在西方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的反感,他们早晚会对此进行反抗。有的孩子中学时期就有主见敢与家长对抗,也有的孩子屈于家长的压力多忍几年。像此例中的小儿子就忍到了大学毕业。实际上,忍的时间越长,对孩子们的伤害越大。有些孩子为了顺从家长而进了并不喜欢的大学(哪怕是名校),选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哪怕是热门赚钱行业),后来又转校改行,或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反而浪费了时间、精力与金钱,欲速则不达!还有人因长期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发生精神病变甚至轻生,更是悲剧。但即便在悲剧发生之后,华人家长和全社区也常是就事论事,很少追根寻源去发掘隐藏在我们族裔文化中的造祸原因。

通过这两兄弟的典型例子,华人家长们起码可以从几方面检点一下自己的作为,对比一下中美、东西教育理念的差别。

一.你为孩子提供平等机会了吗?

虽然家长们会疼爱所有的子女,但因为孩子们的个性特点不同,家长往往得用不同的方式来分别对付之。问题是,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出发点和机会却应该公正平等,也就是说不能“偏向”。传统的中国家长有重男轻女的习惯,对儿子的学识和本领期待更高,提供的机会更多。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点通常已不为广大家长效法了。但家长们却可能比较喜欢和重视聪明能干的孩子,尤其是所谓“神童”,而忽视了表现平庸或有缺陷的孩子。此例中的家长就是没有为两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在两个孩子心中都留下了不平衡的阴影。不过对老大成了一种正面激励,而对老小却产生反面消极作用。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失误,其苦心并没得到预期的结果。

如果家中是独生子女,同样会有不平等现象,因为孩子会与其他同学朋友相比。有时家长一相情愿让孩子学这补那,孩子们反而不领情,认为被剥夺了像其他孩子那样的童年欢乐和自由选择。

如果孩子有生理缺陷或行为问题,不但不能放弃他们,反而应该付出更多心血关怀培养,仍然要为他们创造与正常和天资儿童相同的机会。此类孩子长大后成为出色人才的例子并不少,都与家长和社会的长期关注分不开。家长们应记住,在培养孩子时,应该“有教无类”!

二.你了解孩子的潜能与兴趣吗?

这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其实都有能力和才干,只是表现的早晚与方式不同。而家长却过早下结论,而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以合适的方式开发他们的潜能。

早期教育理论主张重视0到3岁幼儿的智力开发,这实际上是要通过亲子交流,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潜在能力,而并不是要教这么小的孩子学认字或弹琴等专门技能。然而,不少华人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有何天份或爱好,还误以为培养孩子学习技艺越早越好,送年幼孩子去上各类课外班,其实这反会“揠苗助长”。因为幼儿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导的,如果孩子本来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愿意模仿弹琴或跳舞,不妨让他们自由发挥一阵。过早让幼儿上课,他们很可能会受不了枯燥而使兴趣消亡,就更别提学出成就了。即便是年龄稍长的孩子,如果没对准他们的特长兴趣去培养,也会枉费时间金钱。我听不少华人朋友说,让孩子学那几年钢琴真是大大地浪费。但每年仍然有许多华人孩子在家长督促下前仆后继地加入学钢琴的大军。

怎么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呢?家长除了多关心和观察孩子之外,还应在学业之外多创造些允许他们演练和展示各类才能的机会。每个家长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带孩子做所有文武活动,这就需借助社会少儿团体的资源。不少华人家长认为美国的课外少儿组织往往玩多于教,学不到实际知识,宁可让孩子参加课业补习班。其实,为孩子创造多元化的环境,让他们体验各类活动,正是美国提倡的一种培养全面素质的途径。看起来,美国课外少儿组织是今朝玩体育明日搞艺术后天办露营,每样只蜻蜓点水不求甚解,孩子们却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项目,从中发现自己是擅长体育还是热爱艺术。见多识广的“万金油”也是很有用的啊!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如果真正喜欢什么,会主动提出要去学,只要孩子的要求是健康正当的,家长当然应全力支持。家长还要创造民主环境,孩子才敢于说出自己的喜好和要求。虽然孩子的兴趣时常会转移,家长也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学什么,而应以支持鼓励的态度肯定孩子的努力,同时正面引导孩子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坚持不懈取得成就。

三.你是否爱标榜炫耀孩子的成就?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家长的一个“陋习”。在“望子成龙”、“耀祖光宗”等传统意识指导下,华人们也爱把孩子的优劣,作为衡量家长是否称职的要素。然而,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人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家长的期待。

华人社会中的爱攀比、讲面子、父以子贵等风气,在海外依旧浓厚。这种攀比炫耀,不仅造成家长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健康的阴影。对此不在乎的孩子还好,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习性的话,他们长大后怎能适应西方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

当家长们宣扬孩子得了什么嘉奖或名次,考上什么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之时,孩子们却在指责爹妈此举的无聊。此例子中的小儿子,恐怕就是对家长曾拿其当作炫耀资本的行为感到厌恶透顶,才作出逆反之举。

人都要学会正确对待功名和挫折,家长们首先得以身作则,孩子们才能在正确影响下健康成长。不然,会一代一代重蹈覆辙。不少华人恐怕还记得自己童年时对家长严厉管教的逆反情绪,可如今为人父母却又不自觉效法,真是苦了孩子们。

盼望自家出“天才”或“神童”并以此为荣,不是健康的教子观。称职家长最应该为子女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正常人应该有的生活,尤其是亲情、快乐等感情需要。

四.什么是成功的标准?

此例中的家长的另外一个失误,是未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天才”,什么叫“成功”。“天才”是人已经具有的内质,小儿子当年具有天份,长大后这些才能并不会消失,只是看他想不想、会不会将这些才能发挥出来。就像当初家长不该小看大儿子一样,现在也没有必要为小儿子叹气。不妨表示,两个儿子都在过他们所选择的生活。像这家小儿子这类青年,仍然是大有潜力的人才。对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家长更应该给他们自由空间和充份信任,让他们去选择事业与人生。

小时候的“神童”长大成为平庸之人的例子中外皆有,追其原因,都是由于教育不当,拔苗助长。美国也曾有十一二岁就进大学的神童,但在缺少同龄人的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得不到适合其年龄的正常关注,心理、感情成长得不健全,对一些需要较丰富知识和经历才可理解的课程难以消化,有的后来成了一事无成的牺牲品;有的不得不长大几岁后重新读大学,反而耽误了时光;还有的虽然学业上有所造诣,社交等综合技能却极度欠缺,丧失了正常的人生。目前,明智的美国家长和学生们本人,都懂得人生不可速成,不愿意选择提早毕业或跳级,而希望充份享受该属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或小学、中学、大学时光。

中国一度兴盛大学办神童班,总体来讲也不算成功,近年这股热已经减退,大学的神童班逐年减少。但一些华人家长仍期待自己家里能出个把“神童”,那些介绍如何培养“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甚至百多年前某外国人培养孩子成为“天才”的早已过时的理论,才能有那么大的热销市场。

东西方对“成功”认识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往往以“名”、“利”、“权”、“地位”等来衡量成功与否,好象进名校赚钱多职位好名气大就是成功了,成为所谓“人上人”更被奉为成功的偶像,而忽视了人们真正的喜好及人生的快乐。此例中的家长,就是把进名校当作成功的标准人生的目标,所以小儿子在达到此要求后,就以“大功告成”来回应家长。其实,上好中学名大学,只不过是人生中学习知识的一种过程,将其当作奋斗目标是本末倒置,用其衡量成功与否也不对头。

美国人大多不像老中这样在乎名校招牌和职业地位,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作其喜欢的事,过其向往的生活,无论贫富贵贱,都是成功的人生。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国人更不会认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也崇尚吃苦耐劳个人奋斗,目的是改变自己挑战人生。如果说培养孩子的目的是期望他们将来成为凌驾别人头上的“人上人”,准会被认为心态不端。如今的新一代定义成功和人生的标准,又与前辈不同。因此家长们若以老辈的中国式标准来定义成功,会有背于西方主流文化,更会被新一代所嘲笑。

可以说,具有天才素质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功。而所谓的成功者,更不一定都是天才。那些流传世上的论述“培养天才”、“成功之道”之类的书籍,其实都是不切实际之谈,因为根本不可能按照一种蓝本把所有人都克隆成“天才”或推向“成功”。身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应该从眼下作起,根据孩子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充份发挥自我潜能的环境,不错过人生的每个成长阶段,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向成功。

学习的颜色是什么?

学习是什么颜色的?我一直都弄不清这个问题,现在的世界到底是怎么了?仿佛把学习这个五彩斑斓的画,染成了黑白色,甚至只有黑色,在这苦闷让你的学习中,我们除了收获在痛苦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还有什么呢?我去多时间都在思索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可是要细想好像并非无聊。

现在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现在的学生生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已经习惯这么大的学习压力,可是家长却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再为孩子好也不能这样 。如今,孩子学不好就打骂,在我们瘦小的身体上留下一个个烙印,在我们稚嫩的心灵里留下烙印。我们的成长就需要家长的不断鼓励,而现在家长有故多少鼓励?孩子考了100分,你们说不能骄傲,稍微一表扬,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心满意足了。但是如果是犯了芝麻大的错误,却好像大闹天宫一样,回来又打又骂,我们有成绩你们只是一笑带过,我们有错误你却牢记在心,这是为什么,这样我们就对学习没有了希望,孩子的心理教育都是要靠你们—家长。

还有的就是孩子考试不好或犯了错误不说你们也骂,这又是为什么呢?孩子不说都是家长引起的,孩子出生时肯定不知道什么善恶,当他们第一次把一件错事告诉你们的时候,你对他那种打,他记在心里了。以后他就知道不能再告诉你了,你们家长可以态度好点教育,不要大声训斥,这对孩子的心理是非常有好处的,而我们跟家长有了沟通,也就成绩上升,不会再出现什么别的什么情况了。现在大人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学习应该丰富多彩的,而我们现在的学习确是黑白的,如果你跟以前的人比,那就更没理由了,现在的社会是富有人情味的,生在这个社会,教育也该有人情味,您说是吗。

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永远是彩色的,永远是美丽的,不要因为不好的方式毁坏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如果你们能做到这点我代表所有学生感谢你们了,谢谢!

我们的文章怎么了?

最近有创网朋友对我说,你们不懂得我们这代人的忧伤,所以你们看不懂我们的文章。还有的凛然说道,我们的审美是不一样的。我听了,愣了,含在嘴里的水半天没有咽下。

我很羡慕你们,真的,90后,多么辉煌的世纪。虽然我并不老,甚至我还喜欢看“火影”,偶尔也看看韩剧,喜欢一下RAIN,为快男超女惊叫,但是我还是“老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岁月的皱纹势不可挡。应该打住了,否则,继续这样写下去,我非忧伤不可,虽然我的确很忧伤,但今天我不是来和你们谈这个事的,否则显得我婆婆妈妈。

作文的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到可以让每一个人喜欢,小到存到私密的日记本中自我欣赏。两种作文态度都是可以的,只要自己喜欢。对于前者而言,我们非要给读者一点“讨好”的印象不可,“讨好”不是卑贱的姿态,而是一种美化的手段。就“忧伤”类的作文而言,(我每日伏在网上、网下看文,浏览量在1000篇左右)很多已形成了套路,当忧伤成为一种模式,情感就变得廉价,读者自会愤然甩袖而去。

就我的经验而言,忧伤类的作文形成套路的原因在于有忧伤的情感,而无忧伤的内容。有的作文在表达忧伤的情感上已经登峰造极,只读文章的第一句话,我就快要落泪了。但是继续读下去,我茫然起来,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出口。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忧伤,为什么要这样去忧伤,可不可以不忧伤。这一切他没有告诉我们,我们自然也失去了读完的兴趣。

我认为忧伤是一种很美妙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稀有资源,伴随着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她不会随叫随到,必附在某一些事情上,像黑夜中骤然而至的闪电,击中你深邃的眼眸,让恣肆的情感决堤而出。所以你需要好好保存她的记忆,而不是妄用她的多情。

当我们忧伤的时候,想一想那些事,那些人,那些面孔,那些情节,这样的话,我们的忧伤才有成长的意义,而不会陷入做作的危险之境。

我们的哀 第四章《我们是兄弟?》

第四章《我们是兄弟?》

不知道怎么的,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去找冥的路上,心中总是有一种惆怅。

在我到达的同时,冥刚好遇到敌人。他脸上还是挂着那轻松的笑容,那笑容让我很想看看这战斗,看看冥的成长。

落和冥的同伴似乎不打算出手,看来他们都很相信冥。冥先作出了能量装甲,然后缩短了灵魂之剑,能量的集中适合于近战和高速战斗。敌人是不错的土控制者,他们的土甲也赋在了身上。

敌人的先攻是土牢术,在土还没有包围自己前,冥就击碎了土块向前跃出,而穿着厚重石甲的战士挡在了冥前面,巨斧紧随而至。灵魂之剑很轻易的就震碎了斧子,同时,冥绕到了战士的后方准备攻击2个正在施法中的法师。“泥沼之地”,沼泽迅速挡住了冥的去路,而且湿地在不断的扩大,战士的巨拳封锁了往后退的路。凭借着能量装甲的辅助性,冥轻身起跳,闪过拳,半空中划出虚空剑气再次击向了法师。法师只能停下念咒闪身躲避。冥落地后,闪开第二拳,再向后跳出了几百米。突袭剑术“牙突”,侧剑,急刺。战士来不及抵挡,石甲被击得粉碎,眩晕倒下了。很漂亮的攻击,但是速度不够,因为这段时间已经足够准备一个强大的魔法了。紧接而来的是被能量加速过的泥石流,这是很具毁灭性的。无法躲避的时候,他应该是要用。。。“急速移影”,2个法师正在得意的同时巨剑已经横在了面前。结果他们是输得那么一脸茫然。

冥还是那么善良的一笑而过。他的确成长了,但并不是我所期待的结果,这3人的实力还不及先前的任何一个忍者。距离太远了,我得“提醒”下他了。

泥和碎木的残渣到处都是,我令他们瞬间化为了灰烬。

我的出现对他们来说是有点突然,2件巨大的能量武器迅速指向了我。我还是很无奈的说:“放下吧!那对我是没用的。”落召出了冰鬼和火鬼,说:“暗皇,你来干什么?”我很不削的回答:“别装了,落,我的确看不到你的内心,但你的眼睛里是充满恐惧,我只是来看看冥而已!”。冥显的很沉稳,他收起能量武器对我说:“或许我不该叫你哥哥,暗皇,有事吗?”“冥,很高兴见到你有这么大的成长,但还不够,你还要再更快的变强,强到我需要的程度。我是很没耐性的,希望下次你会令我更满意些!”乘风离开。冥的神情依然懒散,但他那毫无畏惧的,坚定的眼神似乎在吸引着我。

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愿意叫我哥哥,也许是因为我的杀戮和残忍吧!可是我的心为什么那么痛?难道我真的被霜家所不承认了吗?我真的是错误的吗?虽然千年前我已经“众叛亲离”,但那毕竟不是我的错。

幼鬼的式神穿来讯息――“霜家将用式神送来叫“御灵项链”的能量武器,那可能是给哀霜•冥的,需要截获吗?”御灵项链??!!我都快忘记了,那是千年前我灌入巨大能量做成的项链,本来是做出来给心魂(生前)玩的。那是能帮助持有者控制和召唤更高级精灵用的。霜家送这个来干什么呢?。。。。。。。。。召唤????

我传话给幼鬼――“保护那式神,直到将那项链送到冥手上,通知叶队,让他们在式神到达前阻击冥。”我决定锻炼一下冥,当他拿到项链时才有足够的能力运用。

我为什么喜欢写作?

我为什么喜欢写作,为什么?我很早就想问这个问题,我无数遍的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为什么.

为什么喜欢写作?

还不能说为什么,只是自己看到笔就像在贫困是的救济粮,想在干渴时的矿泉水,我对写作的感觉就是这样,不过自己看看,自己想想,这挺夸张的.可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也许文字就要这样的吸引力,一点点地诱导我,指导我.它实在太了解我了,导致我离开它就像离开了我知心的朋友,背叛了自己的快乐,最后郁闷死了.(不过这么说,好像把自己变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为什么喜欢写作?

还不能说为什么,只是自己在课间休息时仰望天空就想到我那美好的梦,看见流水就想到我写出的童话.(这话说的,好像我们学校变成了著名风景区了)想着想着,则一发不可收拾,那辽阔的想象力,让我穿梭远古于未来,此时的我只有选择......写作,让我一点一滴真实的,个性的......那些心情与思想封印在纸之中.可以让我一边成长,一边回望着我的过去...

为什么喜欢写作?

还不能说为什么,只是自己觉得我文章里的字可以带给我很多东西,可以抒发此时此刻的情感,可以让快乐,可以使我满足.只要自己收到一个小小的灵感就惊天动地,它开始与我的思想膨胀,越来越多,最后我只能将着惊天动地的灵感记录在纸上,此时我选择了写作!

为什么喜欢写作?

还不能说为什么,只是自己在感动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得到快乐时我将它写下来,当自己发现心中有了疑惑、忧愁、启迪……时把它们都封锁在纸上.写作,就像我的一位密友,倾听着我的喜怒哀乐。

为什么喜欢写作?

说不上为什么,只是自己在写作当中,能够说出平时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在我的作文当中,记录了我自己内心深处的各种想法.写下来的东西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能够与朋友分享,再诚实的分析自己.

为什么喜欢写作?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到底为什么?我是那么地热爱写作,喜欢写作,可我喜欢的一切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我前年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或许要郁闷而死.我现在的也无法说清楚为什么,写作,你是那么神秘,却有让人痴迷........

现在的我能说清楚的是,我就是喜欢写作.或许这种喜欢不需要为什么的.只要自己拥有那份感觉,那份写作的感觉,永远丢不掉,就足够了.

比尔・盖茨为什么还要工作?

比尔・盖茨为什么还要工作?

----- 陈凯元

比尔・盖茨的财产净值大约是466亿美元。如果他和他太太每年用掉一亿美元,他们要466年才能用完这些钱――这还没有计算这笔巨款带来的巨大利息,那他为什么还要每天工作?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财产净值估计为10亿美元,不像比尔・盖茨那么多,不过也足以让他的余生享受优裕的生活了,那为什么他还要不停地拍片呢?

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在63岁时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很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63岁,在多数人看来是退休、尽享天年的时候,他却在此时做了很重大的决定,让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总是一切围绕Viacom转,工作日和休息日、个人生活与公司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有时甚至一天工作24小时。你认为他哪来的这么大的工作热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拥有了巨额“薪水”的人们,不但每天工作,而且如果你跟在他们身旁,你会因为他们工作那么卖力而且时间那么长而感到精疲力竭。那么,他们为何还要这么做?是钱吗?

还是看看萨默・莱德斯通自己对此的看法:“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

是的,就是这种自我实现的热情,使他们热衷于他们所做的事业,而非单纯地为了名和利,甚至当他们可以控制生活的时速时,他们的脚还是不会离开油门。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人生的追求不仅仅只有满足生存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有更高层次的动力驱使。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最高,动力最强。

当一个人做他适宜且喜欢的工作,在工作中发挥他最大的才华、能力和潜在素质,不断自我创造和发展,他就满足了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驱动的人,往往会把工作当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竭尽全力去做好它,使个人价值得到确证和实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他将体会到满足感如同植物发芽般迅速膨胀。

你难道从未感觉到满足感所带来的狂喜吗?你难道还没找到目标,没有获取成长的力量吗?你难道还没有推动力,没有坚定生命的动力吗?那你还没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要知道,对于人生的真正意义的追求,能够使我们热血沸腾,使我们的灵魂燃亮。这种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维持生计,它在更高层次上与我们身边的社会息息相关,并且能够满足我们精神上的最终需求。

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自己正在做的某件工作的真心喜欢。

我们谈的不是瞬间的热情(这种偶尔的热情每个人都体验过),而是可以驱动一个人达到不凡成就的持久热情。相比那些被薪水所驱动的前行者而言,为满足“自我实现”这一人类最高需求而奋斗的人只占少数,所以说,持久的热情在一般人当中就像钻石般少有,然而,在筑梦者和成功者当中,这种热情就像空气般普遍。

热情是梦想飞行的必备燃料。这种燃料一旦被点燃,将让你的引擎在飞行期间生气勃勃地持续运转。有史以来,热情驱使着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士,为追求“自我实现”而在他迷恋的领域里到达了人类成就的巅峰,同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就让热情也为你做同样的事吧。

即使你还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你也不要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不要对自己说:“既然老板给的少,我就少干,没必要费心地去完成每一个任务。”或者安慰自己:“算了,我技不如人,能拿到这些薪水也知足了。”而应该牢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你所追求的是自我提高,所以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消极的思想会让你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会让你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会让你放弃很多宝贵的机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永远无法达到自我实现。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一种情。

——题记

在九月一日,在开学的第一天,在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脚下,全中国两亿中小学生一同上了开学的第一课——《我爱你,中国》。

爱是什么?

于丹教授说,爱是分享。学会分享,痛苦会减少,快乐会加倍。当我们能去爱别人,我们的爱就会有力量;当我们作为后排人,没有危险时,如果我们还会帮助别人,我们就拥有了永恒不变的爱。伸出你的双手,随时准备着,这就是分享,这就是爱。

爱是力量。李连杰说,有爱,就没有敌人,爱是最好的护身符。

爱是承担。14岁的马鹏飞,六岁就学会了承担,奶奶的爱让他早就长大,早已成熟。他的故事催人泪下,让我们被深深触动,我们要学会承担,学会爱。

爱更是一种荣耀。西藏地区九十九岁高龄的次仁曲珍老人视祖国为荣耀,坚持每天升降国旗,四十五年天天如此。这是对中国的认可,这更是祖国的骄傲。荣耀是爱,爱是荣耀。

祖国的六十岁生日就要到了,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六十年前的坎坷路启程,经历了六十年的漫漫历程。路上的一切风雨,一切喜悦,都是我们的记忆,是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今天,我们的祖国富强了,昌盛了,重新站起来了,我们依旧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我们可以昂首阔步,成为世界的领路人了!

但是,今天我们该如何爱我们这位蛮可爱、蛮可爱的母亲呢?她需要我们共同去呵护,她要我们用爱去武装自己,用爱去感染所有的人。世界的东方有一颗心在跳动,我们可以听见那声音,因为正是我们组成了这颗心,我们组成了中国——有爱的中国!

被爱滋润的祖国花容月貌,被爱包围的祖国笑容灿烂。爱祖国、爱人民,爱让中国更美丽!

成长的?

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18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18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高中两年,不觉中我们度过6岁的花季,经历了17岁的雨季。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 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中的一件事

快乐的事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我十岁时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呀。看他们这样累,我忍不住对一位售货员阿姨说:“让我来帮帮你吧。”阿姨惊奇地张大嘴巴,说:“你……行吗?”“让我试试吧,慢慢学。”阿姨答应了,她先让我在一旁看。只见她麻利地拿起读码器对准条形码一照,价格马上就出现在小屏幕上,全部照完之后,又在键盘上打了几个字母,最后收一下钱,就大功告成了。哈哈……原来这么简单,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哎呀,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才把面前货品的条形码照完了,可键盘上的字母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半天打不出一个。阿姨“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说:“这样吧,我来打字,你来照条形码。”我爽快地答应了。时间慢慢过去了,我越来越熟练,工作顺利地进行着。我正暗自得意呢,困难就来了。一位顾客捧着一大堆的东西过来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快,快,我赶时间……”这下我慌了手脚,一下子乱了秩序,还有些条形码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进去,真是越忙越乱,最后还是阿姨帮我搞定的呢。一晃,都下午五点了,我得回家了,临走时,阿姨还送给我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今天的工资。

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是比吃了蜜还甜,有说不出的高兴。手上拿着的这盒巧克力,似如有千斤重,这可是我第一次靠劳动、辛辛苦苦挣来的啊。我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格外香甜。

成长的烦恼

我感受到成长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并且这些烦恼在不断长大。

妈妈告诉我,我现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18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18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高中两年,不觉中我们度过6岁的花季,经历了17岁的雨季。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 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中的一件事

快乐的事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我十岁时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呀。看他们这样累,我忍不住对一位售货员阿姨说:“让我来帮帮你吧。”阿姨惊奇地张大嘴巴,说:“你……行吗?”“让我试试吧,慢慢学。”阿姨答应了,她先让我在一旁看。只见她麻利地拿起读码器对准条形码一照,价格马上就出现在小屏幕上,全部照完之后,又在键盘上打了几个字母,最后收一下钱,就大功告成了。哈哈……原来这么简单,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哎呀,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才把面前货品的条形码照完了,可键盘上的字母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半天打不出一个。阿姨“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说:“这样吧,我来打字,你来照条形码。”我爽快地答应了。时间慢慢过去了,我越来越熟练,工作顺利地进行着。我正暗自得意呢,困难就来了。一位顾客捧着一大堆的东西过来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快,快,我赶时间……”这下我慌了手脚,一下子乱了秩序,还有些条形码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进去,真是越忙越乱,最后还是阿姨帮我搞定的呢。一晃,都下午五点了,我得回家了,临走时,阿姨还送给我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今天的工资。

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是比吃了蜜还甜,有说不出的高兴。手上拿着的这盒巧克力,似如有千斤重,这可是我第一次靠劳动、辛辛苦苦挣来的啊。我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格外香甜。

成长的烦恼

我感受到成长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并且这些烦恼在不断长大。

妈妈告诉我,我现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18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18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高中两年,不觉中我们度过6岁的花季,经历了17岁的雨季。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 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中的一件事

快乐的事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我十岁时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呀。看他们这样累,我忍不住对一位售货员阿姨说:“让我来帮帮你吧。”阿姨惊奇地张大嘴巴,说:“你……行吗?”“让我试试吧,慢慢学。”阿姨答应了,她先让我在一旁看。只见她麻利地拿起读码器对准条形码一照,价格马上就出现在小屏幕上,全部照完之后,又在键盘上打了几个字母,最后收一下钱,就大功告成了。哈哈……原来这么简单,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哎呀,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才把面前货品的条形码照完了,可键盘上的字母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半天打不出一个。阿姨“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说:“这样吧,我来打字,你来照条形码。”我爽快地答应了。时间慢慢过去了,我越来越熟练,工作顺利地进行着。我正暗自得意呢,困难就来了。一位顾客捧着一大堆的东西过来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快,快,我赶时间……”这下我慌了手脚,一下子乱了秩序,还有些条形码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进去,真是越忙越乱,最后还是阿姨帮我搞定的呢。一晃,都下午五点了,我得回家了,临走时,阿姨还送给我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今天的工资。

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是比吃了蜜还甜,有说不出的高兴。手上拿着的这盒巧克力,似如有千斤重,这可是我第一次靠劳动、辛辛苦苦挣来的啊。我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格外香甜。

成长的烦恼

我感受到成长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并且这些烦恼在不断长大。

妈妈告诉我,我现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18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18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高中两年,不觉中我们度过6岁的花季,经历了17岁的雨季。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 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中的一件事

快乐的事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我十岁时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呀。看他们这样累,我忍不住对一位售货员阿姨说:“让我来帮帮你吧。”阿姨惊奇地张大嘴巴,说:“你……行吗?”“让我试试吧,慢慢学。”阿姨答应了,她先让我在一旁看。只见她麻利地拿起读码器对准条形码一照,价格马上就出现在小屏幕上,全部照完之后,又在键盘上打了几个字母,最后收一下钱,就大功告成了。哈哈……原来这么简单,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哎呀,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才把面前货品的条形码照完了,可键盘上的字母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半天打不出一个。阿姨“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说:“这样吧,我来打字,你来照条形码。”我爽快地答应了。时间慢慢过去了,我越来越熟练,工作顺利地进行着。我正暗自得意呢,困难就来了。一位顾客捧着一大堆的东西过来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快,快,我赶时间……”这下我慌了手脚,一下子乱了秩序,还有些条形码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进去,真是越忙越乱,最后还是阿姨帮我搞定的呢。一晃,都下午五点了,我得回家了,临走时,阿姨还送给我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今天的工资。

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是比吃了蜜还甜,有说不出的高兴。手上拿着的这盒巧克力,似如有千斤重,这可是我第一次靠劳动、辛辛苦苦挣来的啊。我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格外香甜。

成长的烦恼

我感受到成长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并且这些烦恼在不断长大。

妈妈告诉我,我现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18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18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高中两年,不觉中我们度过6岁的花季,经历了17岁的雨季。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 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中的一件事

快乐的事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我十岁时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呀。看他们这样累,我忍不住对一位售货员阿姨说:“让我来帮帮你吧。”阿姨惊奇地张大嘴巴,说:“你……行吗?”“让我试试吧,慢慢学。”阿姨答应了,她先让我在一旁看。只见她麻利地拿起读码器对准条形码一照,价格马上就出现在小屏幕上,全部照完之后,又在键盘上打了几个字母,最后收一下钱,就大功告成了。哈哈……原来这么简单,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哎呀,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才把面前货品的条形码照完了,可键盘上的字母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半天打不出一个。阿姨“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说:“这样吧,我来打字,你来照条形码。”我爽快地答应了。时间慢慢过去了,我越来越熟练,工作顺利地进行着。我正暗自得意呢,困难就来了。一位顾客捧着一大堆的东西过来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快,快,我赶时间……”这下我慌了手脚,一下子乱了秩序,还有些条形码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进去,真是越忙越乱,最后还是阿姨帮我搞定的呢。一晃,都下午五点了,我得回家了,临走时,阿姨还送给我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今天的工资。

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是比吃了蜜还甜,有说不出的高兴。手上拿着的这盒巧克力,似如有千斤重,这可是我第一次靠劳动、辛辛苦苦挣来的啊。我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格外香甜。

成长的烦恼

我感受到成长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并且这些烦恼在不断长大。

妈妈告诉我,我现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18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18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高中两年,不觉中我们度过6岁的花季,经历了17岁的雨季。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 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中的一件事

快乐的事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我十岁时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呀。看他们这样累,我忍不住对一位售货员阿姨说:“让我来帮帮你吧。”阿姨惊奇地张大嘴巴,说:“你……行吗?”“让我试试吧,慢慢学。”阿姨答应了,她先让我在一旁看。只见她麻利地拿起读码器对准条形码一照,价格马上就出现在小屏幕上,全部照完之后,又在键盘上打了几个字母,最后收一下钱,就大功告成了。哈哈……原来这么简单,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哎呀,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才把面前货品的条形码照完了,可键盘上的字母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半天打不出一个。阿姨“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说:“这样吧,我来打字,你来照条形码。”我爽快地答应了。时间慢慢过去了,我越来越熟练,工作顺利地进行着。我正暗自得意呢,困难就来了。一位顾客捧着一大堆的东西过来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快,快,我赶时间……”这下我慌了手脚,一下子乱了秩序,还有些条形码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进去,真是越忙越乱,最后还是阿姨帮我搞定的呢。一晃,都下午五点了,我得回家了,临走时,阿姨还送给我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今天的工资。

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是比吃了蜜还甜,有说不出的高兴。手上拿着的这盒巧克力,似如有千斤重,这可是我第一次靠劳动、辛辛苦苦挣来的啊。我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格外香甜。

成长的烦恼

我感受到成长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并且这些烦恼在不断长大。

妈妈告诉我,我现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什么时候起,18岁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18岁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18岁这一平凡数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18岁意味着责任。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高中两年,不觉中我们度过6岁的花季,经历了17岁的雨季。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在迷茫与平静中我们长大了。于是,开始习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周围的一切,也许这种思考是肤浅的,但我们这一群骄傲而不盲从的孩子,渴望用理智与成熟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 18岁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这一刻,在得到与失去的交替中,在迫求与放弃的转换之间,我们感受着快乐,也经历着痛苦。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梦想的追逐。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总算体味了欢乐,这才明白:痛苦,常常孕育着快乐的种子。成长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痛苦也不一定是坏事,于痛苦中,我们知道,当现实无法改变时,我们要适时地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还总爱同现实讨价还价,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痛苦交织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发现,学会了珍惜,对于我们心中那些解不开的小小的结,我们学会了淡淡一笑,去欣赏它的缺憾美。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洒脱地转过身,就能寻找到新的美丽的风景。

成长是一种痛,但我不愿让它留下伤痕。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在成长的路上往往是孤独的,要学会在没有人喝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加油。不用畏惧,不用担心,勇敢、坦然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一切给自己鼓励,给自己信念,给自己快乐。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从容的经历,平静的感知,勇敢地面对。

站在成人的门槛上,眼前或许仍然是一张张稚嫩的脸。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那么一丝愤世嫉俗,寂寞的笑容里潜藏着淡淡的忧伤。也许成长是这样:忧伤和着欢喜,失落和着欣慰,喧哗和着宁静。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和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中的一件事

快乐的事儿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在我十岁时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呀。看他们这样累,我忍不住对一位售货员阿姨说:“让我来帮帮你吧。”阿姨惊奇地张大嘴巴,说:“你……行吗?”“让我试试吧,慢慢学。”阿姨答应了,她先让我在一旁看。只见她麻利地拿起读码器对准条形码一照,价格马上就出现在小屏幕上,全部照完之后,又在键盘上打了几个字母,最后收一下钱,就大功告成了。哈哈……原来这么简单,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哎呀,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才把面前货品的条形码照完了,可键盘上的字母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半天打不出一个。阿姨“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说:“这样吧,我来打字,你来照条形码。”我爽快地答应了。时间慢慢过去了,我越来越熟练,工作顺利地进行着。我正暗自得意呢,困难就来了。一位顾客捧着一大堆的东西过来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快,快,我赶时间……”这下我慌了手脚,一下子乱了秩序,还有些条形码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进去,真是越忙越乱,最后还是阿姨帮我搞定的呢。一晃,都下午五点了,我得回家了,临走时,阿姨还送给我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今天的工资。

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汗流浃背,但心里是比吃了蜜还甜,有说不出的高兴。手上拿着的这盒巧克力,似如有千斤重,这可是我第一次靠劳动、辛辛苦苦挣来的啊。我拿了一块放进嘴里,觉得格外香甜。

成长的烦恼

我感受到成长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并且这些烦恼在不断长大。

妈妈告诉我,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