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战 ——记“自立”与“依赖”的一次对话 幽静的夜晚晴空朗朗。 忽听得街道的深处传来声声叹息:“唉!好长时间没有人来与自己拌嘴了,还挺寂寞的呢!”我随着话音传来的方向追去,只见“自立”在街灯下徘徊,正在这时,远处又出现了一个身影,而且似曾相识,。噢,原来是“自立”的死对头——“依赖”,我暗自叹道:“不是冤家不聚头,又有好戏看了。”于是乎我找了一个很适合欣赏的位置坐了下来,等着好戏的上演。 他们的行动也够神速的,还没等我将身子坐稳,一场别开生面的舌战就上演了。只见他们彼此直盯着对方,一副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的样子。“真是冤家路窄,”他们二人异口同声的说,“你瞧我现在多么幸福,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围着我团团转,他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离不开我了,甚至成年之后还是对我爱不释手呢,哇噻!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而你呢?只能可怜兮兮的羡慕我,你还能干什么呢?”“依赖”企图以先发制人的方式给“自立”一个措手不及。“自立”听到这些话很生气,他十分不服气地说道:“你要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那其他人就该满大街乞讨了,你说他们从呱呱坠地就和你粘上了,这一点不假,成年后的他们除了生理和心理上有缺陷,还有哪一个是离不开你的?又有哪一个是依靠你的帮扶走上成功的?也没有。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我 ,是我送他们走向成功的。”“依赖”听了这番话,似乎有些坐不住了,在那里像个热锅上的蚂蚁。 “战斗”愈演愈烈,“依赖”红着脸,从包里掏出了他的杀手锏——一幅漫画,他想将“自立”一举挫败,胸有成竹的说:“你瞧这幅漫画:一个小孩子被西瓜皮滑倒了,在他身边的三个不同角色的大人慌道:‘出事了吧!’ 难道这不是依赖吗?不是家庭、学校、社会不舍得放开我吗?这就说明我在他们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小孩子摔到而不懂自己爬起来……我懒得和你说,算了不说了。”话音刚落, “自立”像是早准备好似的,紧接着给予迎头一击:“那么请问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数不胜数,他们当中有哪一个是依赖于你的?就连那些平凡的人也都是自力更生。莎士比亚16岁就离开父母外出谋生,饰演过社会上的多种角色,最终成为世界戏剧大师,并创作出无数优秀作品。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拒绝父亲的帮助,一边打工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这些人也是依靠你的吗?唯独他们一出世对你的依赖才是你该知足的 。” 还没等“依赖”回过神来,“自立”又杀了一个回马枪:“美国儿童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最长,为1.2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请问前者是依赖吗?非也,而后者的罪魁祸首却是你,倘若不是你,我们中国的儿童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也不会排在世界各国的末尾,也许会比0.2要多好多,甚至也会超过美国。一切的一切都是拜你所赐,你明白吗?”“依赖”被气得七窍生烟,似乎有动手之势。 见势不妙,我必须出面阻止这一“战斗”。 我说你们谁也别叫了,你们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其实人从依赖到自立是他们注定要经历的,谁都不可能逃避。人,在幼儿时代难免要依赖于父母的扶持,但世上没有哪一个人永远只做孩子,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的,人都是要长大的,都有离开父母的时候,踏入学校,踏入社会,在人生的海洋中行船,在那里悲壮多于温情,险阻多于顺达,一帆风顺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船要自己开,舵要自己掌,如果他们没有自立能力,任凭风浪摆布,就只会被风浪吞没,或者一辈子乞求于人,一个人要成为生活中的强者,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必然要有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总而言之人的一生就是从依赖开始到自立结束的。 不论是家长、学校或者是社会,都要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让他们依赖成性,要多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一些动手的机会,一点人间的苦涩,从而让他们学会自立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孩子们会一事无成,甚至连生活中的小事也不会料理,我想别说是你们了,就连全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愿看到这种结果发生。 “自立”“依赖”听后双双点头表示赞同,并彼此握手言和。从此他们二人同心协力,引导无数孩子步入成功的殿堂。

选择与放弃(转载)

选择与放弃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父母离异,你选爸爸还是选妈妈?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妻儿同时落水,你选妻子还是选孩子?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路人被抢,你选见义勇为还是选"安份守己"? …… 人生或许可以比为一份试卷,它有大量的选择题,但不可不选并且还不以分数计算。有时,A或B你都不想放弃,但它无疑是一道单选题,它告诉你:你必须学会放弃。 根据辩证原理,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不放弃。简单说来,放弃A就是对B的不放弃。如果A与B是天平两端,地位同等,你必定会有心灵的交战,但是一经选出,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这时要放弃的不仅仅是一个选项,还要放弃所有遗憾甚至悔恨,放弃这些是因为人生只能往前走,背负着多余的包袱无疑让人走得累而慢,不是吗? 放弃一个选项并不是放弃一个选题,更不是放弃整张试卷。也许有时会做错误的选择就像做错了一件事,但如果因为做错了一件事而怀疑你全部的能力,怀疑整个人生进而丧失信心勇气,这无疑是愚蠢可笑、可悲的。虽然做了一个不正确的选择,但请不要放弃下一个选择题,否则你的人生将裹足不前,不是吗? 放弃并不意味着麻木不仁。丧失人格和原则是可恨的。知善恶、辨是非往往是应当优先考虑的。这时,选A或选B你应当斩钉截铁,立场坚定。当然,有时黑与白之间会夹杂着灰色,正如人生不能简单地说是好与坏,人不能简单地区分为好人、坏人。有时会"浮云遮望眼",或是"雾里看花",需要你去拨开云雾;有时选择了对的还要有正确的行动,不能好心办坏事,就像去救溺水者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不会游泳却一头扎进水里,虽精神可嘉但却还得劳动他人去救你,实在不值得称道,不是吗? 放弃是个多义词,有时它叫"选择"; 放弃是条分岔路,虽然地球是圆的,但还是要慎重,因为它有时指向迷宫; 放弃是条河,也许你游过去才发现上面有座桥,但请一笑置之吧,你还要赶路; 放弃吗?希望你能选对!

习俗三题

习俗三题

▓人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从今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于是,“工人叔叔”“打工者”“上班族”又多了一天假期,农民伯伯和个体劳动者用不着给自己放假,倒多了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清明”本来是个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理应好好品味品味。

最值得说道的要数“寒食节”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几个儿子争权,小公子重耳流亡,臣子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随从。重耳饿晕了,一个叫介子推的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了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他心中有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数请不来,便亲自去请,哪知介子推背起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三天后火灭,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哭拜,掏柳树洞,见藏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遂厚葬之,将绵山改为“介山”,建祠祭祀;把烧山日定为寒食节,诏谕全国,每年这天祭扫,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次日,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了民族扫墓节。晋文公令人砍伐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每日望足叹道:“悲哉足下!”“足下”这一尊称就产生了。

晋文公常把血诗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清明因“寒食”,老少妇孺防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以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到处呈现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故事有点离奇。但历代人们却看得很神圣。史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这倒很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后来才兴“墓而且坟”。扫墓时,将酒食果品、纸钱供祭墓前;纸钱焚化,为坟培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多么文明,多么环保啊——这也值得大力推广。哪像如今有些墓碑筑得越来越气势逼人,扫墓时爆竹炸得惊天动地,供品一片狼藉,不知是期望死人享用呢还是向活人显摆?还有的地方举办各种规模浩大的“祭祀”活动其实只是谋取经济利益,还谈何“人文”精神!

清明节前,再读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枫香树》,邀朋友登方家坝拜谒何功伟刘惠馨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某医院职工献的两个小花篮,第二次见村里两妇女在清扫何功伟就义处的鸡蛋壳和塑料袋——这才真正是在“扫墓”啊,不禁感慨嘘唏之至。回来见网上一则消息,说某市“清明放假期间,烈士陵园照常开门”——大概平时还是开门的,只因为清明节已是法定假日了,烈士陵园“放不放假开不开门”也就成了新闻。我们这里原先还是“苍松翠柏映丰碑”的五峰山烈士陵园向来是没有大门的,虽然松柏没有几棵了,清明扫墓的花圈该会还有吧?而老城象牙山上那座常年紧锁的铁门里寂寞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明时节大门是否会打开呢?

如若开启,冥冥之中兴许会看到老诗人杜牧先生为现代人编的一幕“微型电视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 上:行人欲断魂。

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 童:(遥指)杏花村!

恩施日报2008.4.2

▓“然后”与审美公德

一次在南方看某重点中学作文教学公开课,几位女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颇有见地,令人倒胃口的是,她们每个人每答一句一个“然后”,短短答辞吐出的“然后”竟达数十个之多!这使我这个近些年患上“‘然后’恐惧症”的人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追溯“然后”的时髦,要从看电视说起。前几年,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招摇作派的美女们,总是一张口就“然后”不绝。最早的大多是港台明星,接着南方率先效仿,渐渐“普及”到全国;先是知识女性,后来青年学生跟上来了;紧接着各路男生女士学舌,及至接受采访者也是一串串“然后”;那些“明星”“大腕”“然后”惯了倒也罢了,可叹的是某些 “名人”、“学者”、“官员”之流讲话也是“然后”相缀。

当然,这些“然后”多是以“口习俗三题

▓人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从今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于是,“工人叔叔”“打工者”“上班族”又多了一天假期,农民伯伯和个体劳动者用不着给自己放假,倒多了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清明”本来是个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理应好好品味品味。

最值得说道的要数“寒食节”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几个儿子争权,小公子重耳流亡,臣子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随从。重耳饿晕了,一个叫介子推的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了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他心中有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数请不来,便亲自去请,哪知介子推背起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三天后火灭,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哭拜,掏柳树洞,见藏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遂厚葬之,将绵山改为“介山”,建祠祭祀;把烧山日定为寒食节,诏谕全国,每年这天祭扫,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次日,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了民族扫墓节。晋文公令人砍伐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每日望足叹道:“悲哉足下!”“足下”这一尊称就产生了。

晋文公常把血诗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清明因“寒食”,老少妇孺防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以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到处呈现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故事有点离奇。但历代人们却看得很神圣。史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这倒很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后来才兴“墓而且坟”。扫墓时,将酒食果品、纸钱供祭墓前;纸钱焚化,为坟培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多么文明,多么环保啊——这也值得大力推广。哪像如今有些墓碑筑得越来越气势逼人,扫墓时爆竹炸得惊天动地,供品一片狼藉,不知是期望死人享用呢还是向活人显摆?还有的地方举办各种规模浩大的“祭祀”活动其实只是谋取经济利益,还谈何“人文”精神!

清明节前,再读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枫香树》,邀朋友登方家坝拜谒何功伟刘惠馨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某医院职工献的两个小花篮,第二次见村里两妇女在清扫何功伟就义处的鸡蛋壳和塑料袋——这才真正是在“扫墓”啊,不禁感慨嘘唏之至。回来见网上一则消息,说某市“清明放假期间,烈士陵园照常开门”——大概平时还是开门的,只因为清明节已是法定假日了,烈士陵园“放不放假开不开门”也就成了新闻。我们这里原先还是“苍松翠柏映丰碑”的五峰山烈士陵园向来是没有大门的,虽然松柏没有几棵了,清明扫墓的花圈该会还有吧?而老城象牙山上那座常年紧锁的铁门里寂寞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明时节大门是否会打开呢?

如若开启,冥冥之中兴许会看到老诗人杜牧先生为现代人编的一幕“微型电视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 上:行人欲断魂。

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 童:(遥指)杏花村!

恩施日报2008.4.2

▓“然后”与审美公德

一次在南方看某重点中学作文教学公开课,几位女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颇有见地,令人倒胃口的是,她们每个人每答一句一个“然后”,短短答辞吐出的“然后”竟达数十个之多!这使我这个近些年患上“‘然后’恐惧症”的人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追溯“然后”的时髦,要从看电视说起。前几年,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招摇作派的美女们,总是一张口就“然后”不绝。最早的大多是港台明星,接着南方率先效仿,渐渐“普及”到全国;先是知识女性,后来青年学生跟上来了;紧接着各路男生女士学舌,及至接受采访者也是一串串“然后”;那些“明星”“大腕”“然后”惯了倒也罢了,可叹的是某些 “名人”、“学者”、“官员”之流讲话也是“然后”相缀。

当然,这些“然后”多是以“口习俗三题

▓人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从今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于是,“工人叔叔”“打工者”“上班族”又多了一天假期,农民伯伯和个体劳动者用不着给自己放假,倒多了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清明”本来是个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理应好好品味品味。

最值得说道的要数“寒食节”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几个儿子争权,小公子重耳流亡,臣子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随从。重耳饿晕了,一个叫介子推的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了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他心中有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数请不来,便亲自去请,哪知介子推背起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三天后火灭,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哭拜,掏柳树洞,见藏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遂厚葬之,将绵山改为“介山”,建祠祭祀;把烧山日定为寒食节,诏谕全国,每年这天祭扫,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次日,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了民族扫墓节。晋文公令人砍伐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每日望足叹道:“悲哉足下!”“足下”这一尊称就产生了。

晋文公常把血诗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清明因“寒食”,老少妇孺防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以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到处呈现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故事有点离奇。但历代人们却看得很神圣。史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这倒很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后来才兴“墓而且坟”。扫墓时,将酒食果品、纸钱供祭墓前;纸钱焚化,为坟培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多么文明,多么环保啊——这也值得大力推广。哪像如今有些墓碑筑得越来越气势逼人,扫墓时爆竹炸得惊天动地,供品一片狼藉,不知是期望死人享用呢还是向活人显摆?还有的地方举办各种规模浩大的“祭祀”活动其实只是谋取经济利益,还谈何“人文”精神!

清明节前,再读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枫香树》,邀朋友登方家坝拜谒何功伟刘惠馨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某医院职工献的两个小花篮,第二次见村里两妇女在清扫何功伟就义处的鸡蛋壳和塑料袋——这才真正是在“扫墓”啊,不禁感慨嘘唏之至。回来见网上一则消息,说某市“清明放假期间,烈士陵园照常开门”——大概平时还是开门的,只因为清明节已是法定假日了,烈士陵园“放不放假开不开门”也就成了新闻。我们这里原先还是“苍松翠柏映丰碑”的五峰山烈士陵园向来是没有大门的,虽然松柏没有几棵了,清明扫墓的花圈该会还有吧?而老城象牙山上那座常年紧锁的铁门里寂寞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明时节大门是否会打开呢?

如若开启,冥冥之中兴许会看到老诗人杜牧先生为现代人编的一幕“微型电视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 上:行人欲断魂。

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 童:(遥指)杏花村!

恩施日报2008.4.2

▓“然后”与审美公德

一次在南方看某重点中学作文教学公开课,几位女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颇有见地,令人倒胃口的是,她们每个人每答一句一个“然后”,短短答辞吐出的“然后”竟达数十个之多!这使我这个近些年患上“‘然后’恐惧症”的人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追溯“然后”的时髦,要从看电视说起。前几年,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招摇作派的美女们,总是一张口就“然后”不绝。最早的大多是港台明星,接着南方率先效仿,渐渐“普及”到全国;先是知识女性,后来青年学生跟上来了;紧接着各路男生女士学舌,及至接受采访者也是一串串“然后”;那些“明星”“大腕”“然后”惯了倒也罢了,可叹的是某些 “名人”、“学者”、“官员”之流讲话也是“然后”相缀。

当然,这些“然后”多是以“口习俗三题

▓人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从今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于是,“工人叔叔”“打工者”“上班族”又多了一天假期,农民伯伯和个体劳动者用不着给自己放假,倒多了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清明”本来是个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理应好好品味品味。

最值得说道的要数“寒食节”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几个儿子争权,小公子重耳流亡,臣子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随从。重耳饿晕了,一个叫介子推的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了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他心中有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数请不来,便亲自去请,哪知介子推背起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三天后火灭,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哭拜,掏柳树洞,见藏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遂厚葬之,将绵山改为“介山”,建祠祭祀;把烧山日定为寒食节,诏谕全国,每年这天祭扫,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次日,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了民族扫墓节。晋文公令人砍伐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每日望足叹道:“悲哉足下!”“足下”这一尊称就产生了。

晋文公常把血诗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清明因“寒食”,老少妇孺防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以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到处呈现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故事有点离奇。但历代人们却看得很神圣。史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这倒很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后来才兴“墓而且坟”。扫墓时,将酒食果品、纸钱供祭墓前;纸钱焚化,为坟培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多么文明,多么环保啊——这也值得大力推广。哪像如今有些墓碑筑得越来越气势逼人,扫墓时爆竹炸得惊天动地,供品一片狼藉,不知是期望死人享用呢还是向活人显摆?还有的地方举办各种规模浩大的“祭祀”活动其实只是谋取经济利益,还谈何“人文”精神!

清明节前,再读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枫香树》,邀朋友登方家坝拜谒何功伟刘惠馨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某医院职工献的两个小花篮,第二次见村里两妇女在清扫何功伟就义处的鸡蛋壳和塑料袋——这才真正是在“扫墓”啊,不禁感慨嘘唏之至。回来见网上一则消息,说某市“清明放假期间,烈士陵园照常开门”——大概平时还是开门的,只因为清明节已是法定假日了,烈士陵园“放不放假开不开门”也就成了新闻。我们这里原先还是“苍松翠柏映丰碑”的五峰山烈士陵园向来是没有大门的,虽然松柏没有几棵了,清明扫墓的花圈该会还有吧?而老城象牙山上那座常年紧锁的铁门里寂寞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明时节大门是否会打开呢?

如若开启,冥冥之中兴许会看到老诗人杜牧先生为现代人编的一幕“微型电视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 上:行人欲断魂。

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 童:(遥指)杏花村!

恩施日报2008.4.2

▓“然后”与审美公德

一次在南方看某重点中学作文教学公开课,几位女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颇有见地,令人倒胃口的是,她们每个人每答一句一个“然后”,短短答辞吐出的“然后”竟达数十个之多!这使我这个近些年患上“‘然后’恐惧症”的人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追溯“然后”的时髦,要从看电视说起。前几年,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招摇作派的美女们,总是一张口就“然后”不绝。最早的大多是港台明星,接着南方率先效仿,渐渐“普及”到全国;先是知识女性,后来青年学生跟上来了;紧接着各路男生女士学舌,及至接受采访者也是一串串“然后”;那些“明星”“大腕”“然后”惯了倒也罢了,可叹的是某些 “名人”、“学者”、“官员”之流讲话也是“然后”相缀。

当然,这些“然后”多是以“口习俗三题

▓人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从今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于是,“工人叔叔”“打工者”“上班族”又多了一天假期,农民伯伯和个体劳动者用不着给自己放假,倒多了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清明”本来是个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理应好好品味品味。

最值得说道的要数“寒食节”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几个儿子争权,小公子重耳流亡,臣子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随从。重耳饿晕了,一个叫介子推的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了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他心中有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数请不来,便亲自去请,哪知介子推背起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三天后火灭,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哭拜,掏柳树洞,见藏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遂厚葬之,将绵山改为“介山”,建祠祭祀;把烧山日定为寒食节,诏谕全国,每年这天祭扫,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次日,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了民族扫墓节。晋文公令人砍伐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每日望足叹道:“悲哉足下!”“足下”这一尊称就产生了。

晋文公常把血诗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清明因“寒食”,老少妇孺防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以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到处呈现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故事有点离奇。但历代人们却看得很神圣。史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这倒很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后来才兴“墓而且坟”。扫墓时,将酒食果品、纸钱供祭墓前;纸钱焚化,为坟培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多么文明,多么环保啊——这也值得大力推广。哪像如今有些墓碑筑得越来越气势逼人,扫墓时爆竹炸得惊天动地,供品一片狼藉,不知是期望死人享用呢还是向活人显摆?还有的地方举办各种规模浩大的“祭祀”活动其实只是谋取经济利益,还谈何“人文”精神!

清明节前,再读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枫香树》,邀朋友登方家坝拜谒何功伟刘惠馨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某医院职工献的两个小花篮,第二次见村里两妇女在清扫何功伟就义处的鸡蛋壳和塑料袋——这才真正是在“扫墓”啊,不禁感慨嘘唏之至。回来见网上一则消息,说某市“清明放假期间,烈士陵园照常开门”——大概平时还是开门的,只因为清明节已是法定假日了,烈士陵园“放不放假开不开门”也就成了新闻。我们这里原先还是“苍松翠柏映丰碑”的五峰山烈士陵园向来是没有大门的,虽然松柏没有几棵了,清明扫墓的花圈该会还有吧?而老城象牙山上那座常年紧锁的铁门里寂寞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明时节大门是否会打开呢?

如若开启,冥冥之中兴许会看到老诗人杜牧先生为现代人编的一幕“微型电视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 上:行人欲断魂。

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 童:(遥指)杏花村!

恩施日报2008.4.2

▓“然后”与审美公德

一次在南方看某重点中学作文教学公开课,几位女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颇有见地,令人倒胃口的是,她们每个人每答一句一个“然后”,短短答辞吐出的“然后”竟达数十个之多!这使我这个近些年患上“‘然后’恐惧症”的人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追溯“然后”的时髦,要从看电视说起。前几年,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招摇作派的美女们,总是一张口就“然后”不绝。最早的大多是港台明星,接着南方率先效仿,渐渐“普及”到全国;先是知识女性,后来青年学生跟上来了;紧接着各路男生女士学舌,及至接受采访者也是一串串“然后”;那些“明星”“大腕”“然后”惯了倒也罢了,可叹的是某些 “名人”、“学者”、“官员”之流讲话也是“然后”相缀。

当然,这些“然后”多是以“口习俗三题

▓人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从今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于是,“工人叔叔”“打工者”“上班族”又多了一天假期,农民伯伯和个体劳动者用不着给自己放假,倒多了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清明”本来是个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理应好好品味品味。

最值得说道的要数“寒食节”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几个儿子争权,小公子重耳流亡,臣子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随从。重耳饿晕了,一个叫介子推的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了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他心中有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数请不来,便亲自去请,哪知介子推背起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三天后火灭,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哭拜,掏柳树洞,见藏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遂厚葬之,将绵山改为“介山”,建祠祭祀;把烧山日定为寒食节,诏谕全国,每年这天祭扫,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次日,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了民族扫墓节。晋文公令人砍伐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每日望足叹道:“悲哉足下!”“足下”这一尊称就产生了。

晋文公常把血诗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清明因“寒食”,老少妇孺防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以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到处呈现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故事有点离奇。但历代人们却看得很神圣。史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这倒很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后来才兴“墓而且坟”。扫墓时,将酒食果品、纸钱供祭墓前;纸钱焚化,为坟培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多么文明,多么环保啊——这也值得大力推广。哪像如今有些墓碑筑得越来越气势逼人,扫墓时爆竹炸得惊天动地,供品一片狼藉,不知是期望死人享用呢还是向活人显摆?还有的地方举办各种规模浩大的“祭祀”活动其实只是谋取经济利益,还谈何“人文”精神!

清明节前,再读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枫香树》,邀朋友登方家坝拜谒何功伟刘惠馨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某医院职工献的两个小花篮,第二次见村里两妇女在清扫何功伟就义处的鸡蛋壳和塑料袋——这才真正是在“扫墓”啊,不禁感慨嘘唏之至。回来见网上一则消息,说某市“清明放假期间,烈士陵园照常开门”——大概平时还是开门的,只因为清明节已是法定假日了,烈士陵园“放不放假开不开门”也就成了新闻。我们这里原先还是“苍松翠柏映丰碑”的五峰山烈士陵园向来是没有大门的,虽然松柏没有几棵了,清明扫墓的花圈该会还有吧?而老城象牙山上那座常年紧锁的铁门里寂寞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明时节大门是否会打开呢?

如若开启,冥冥之中兴许会看到老诗人杜牧先生为现代人编的一幕“微型电视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 上:行人欲断魂。

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 童:(遥指)杏花村!

恩施日报2008.4.2

▓“然后”与审美公德

一次在南方看某重点中学作文教学公开课,几位女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颇有见地,令人倒胃口的是,她们每个人每答一句一个“然后”,短短答辞吐出的“然后”竟达数十个之多!这使我这个近些年患上“‘然后’恐惧症”的人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追溯“然后”的时髦,要从看电视说起。前几年,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招摇作派的美女们,总是一张口就“然后”不绝。最早的大多是港台明星,接着南方率先效仿,渐渐“普及”到全国;先是知识女性,后来青年学生跟上来了;紧接着各路男生女士学舌,及至接受采访者也是一串串“然后”;那些“明星”“大腕”“然后”惯了倒也罢了,可叹的是某些 “名人”、“学者”、“官员”之流讲话也是“然后”相缀。

当然,这些“然后”多是以“口习俗三题

▓人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吴惟信)。从今年起,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于是,“工人叔叔”“打工者”“上班族”又多了一天假期,农民伯伯和个体劳动者用不着给自己放假,倒多了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清明”本来是个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理应好好品味品味。

最值得说道的要数“寒食节”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几个儿子争权,小公子重耳流亡,臣子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随从。重耳饿晕了,一个叫介子推的从自己腿上割肉烤熟了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唯独忘了介子推。他心中有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数请不来,便亲自去请,哪知介子推背起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他出来。三天后火灭,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哭拜,掏柳树洞,见藏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遂厚葬之,将绵山改为“介山”,建祠祭祀;把烧山日定为寒食节,诏谕全国,每年这天祭扫,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次日,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了民族扫墓节。晋文公令人砍伐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每日望足叹道:“悲哉足下!”“足下”这一尊称就产生了。

晋文公常把血诗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清明因“寒食”,老少妇孺防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以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到处呈现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故事有点离奇。但历代人们却看得很神圣。史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这倒很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后来才兴“墓而且坟”。扫墓时,将酒食果品、纸钱供祭墓前;纸钱焚化,为坟培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多么文明,多么环保啊——这也值得大力推广。哪像如今有些墓碑筑得越来越气势逼人,扫墓时爆竹炸得惊天动地,供品一片狼藉,不知是期望死人享用呢还是向活人显摆?还有的地方举办各种规模浩大的“祭祀”活动其实只是谋取经济利益,还谈何“人文”精神!

清明节前,再读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枫香树》,邀朋友登方家坝拜谒何功伟刘惠馨烈士陵园。第一次见到某医院职工献的两个小花篮,第二次见村里两妇女在清扫何功伟就义处的鸡蛋壳和塑料袋——这才真正是在“扫墓”啊,不禁感慨嘘唏之至。回来见网上一则消息,说某市“清明放假期间,烈士陵园照常开门”——大概平时还是开门的,只因为清明节已是法定假日了,烈士陵园“放不放假开不开门”也就成了新闻。我们这里原先还是“苍松翠柏映丰碑”的五峰山烈士陵园向来是没有大门的,虽然松柏没有几棵了,清明扫墓的花圈该会还有吧?而老城象牙山上那座常年紧锁的铁门里寂寞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明时节大门是否会打开呢?

如若开启,冥冥之中兴许会看到老诗人杜牧先生为现代人编的一幕“微型电视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 上:行人欲断魂。

借 问:酒家何处有?

牧 童:(遥指)杏花村!

恩施日报2008.4.2

▓“然后”与审美公德

一次在南方看某重点中学作文教学公开课,几位女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颇有见地,令人倒胃口的是,她们每个人每答一句一个“然后”,短短答辞吐出的“然后”竟达数十个之多!这使我这个近些年患上“‘然后’恐惧症”的人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追溯“然后”的时髦,要从看电视说起。前几年,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招摇作派的美女们,总是一张口就“然后”不绝。最早的大多是港台明星,接着南方率先效仿,渐渐“普及”到全国;先是知识女性,后来青年学生跟上来了;紧接着各路男生女士学舌,及至接受采访者也是一串串“然后”;那些“明星”“大腕”“然后”惯了倒也罢了,可叹的是某些 “名人”、“学者”、“官员”之流讲话也是“然后”相缀。

当然,这些“然后”多是以“口

贫穷

世间乞丐无非两种,一乃工作固定者,佟日固守一方,各有领域,痴痴仰视过往行人,抛乞怜之目光,伸僵冻之手,久而久之,便学起打坐,在喧嚣中清静以修。另一,乃云游四方,居无定所之士。他们沿街托钵,一旦发现目标,即尾随追踪,不达目的不罢休。他们终日心碌,追逐不憩,何曾安闲?似乎非不劳而获,可既非身残,何为自力更生。 乞丐的乞讨妙决大略有三种:一是引人怜悯。这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声泪俱下,讲其遭遇,诉其惨境时,令铁石心肠之人萌生怜意,雪中送炭。二是引人腻烦。如日绕地球,你走到哪儿。你入饭店,落座进餐,他亦入内,伫立汝旁,厅中食者侧目而视,无不惊疑,自在与否,不言而喻。这看你定力如何,如远胜于他,我行我素,他也知难而退。他若是性急,没有两三回合,则必踬,乖乖交钱。三是近年涌现出的“丐帮”。他们拉帮结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神出鬼没,往往干地下通到方能观其风采。若入地道,面对面向你靠拢而来,对手手无寸“铁”之人,宜破财免灾为上策。要实称之为“劫道”比“乞讨”似乎更恰当。 当然,社会在发展,乞丐的口味也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些早已看不上“残羹剩饭”。一卧地行乞者,竟题曰:“起价之元,否则拒收。众人啼笑皆非之余,慨叹”殊不知当今乞丐有如此‘气派’。”在梁老看来:当代社会,已养不起这近于奢靡的职业。 一个人即便不佞,但有劳动之心,亦大可为益事,造福大众。一个不会不愿不肯劳动,以乞为业之人,即便聪颖,又能何如,一生庸碌。没有钱很可怜,但没有志气更可怕,乞丐的确消磨奋斗意志的职业,可把人变得颓废无为。

读万首诗 明千万志

读万首诗 明千万志读万首诗明千万志甘肃省庆阳师范附属小学六(六)班王雪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当耳边回响起这首诗,我总会想起许多让我终生受益的诗。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抗日英雄在为国奋斗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首首为后世传诵的革命史诗,中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喜欢梅花,更喜欢读咏梅花的诗,因为“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喻示着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的精神!“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回顾《卜算子·咏梅》,在写这首词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各方面施加压力。作为领袖,毛泽东从这首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永不服输,中国人民就是寒冬的梅花,傲霜斗雪!共产党视死如归,毫不妥协,一直战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革命战士呼号的声音又回响在了耳边,让我感受到了领导人身上巨大的压力,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冬天,每当看到飘落的雪花将大地装扮得一片银装素裹,不由得就想起了《沁园春·雪》这首词。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长征部队胜利至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开始与日本人做伟大的斗争,观察地形时由衷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揭示了为祖国奋斗的动机,表现出了主席坚定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沁园春·雪》写的是60多年以前的风光美景,那么,六十多年后的今日,我们就更要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首气势轩昂的《囚歌》,教会我在痛苦中找到乐观,不向困难认输的精神。有一次,我面对一道挺难的数学题,曾无数次地想放弃,但是想到《囚歌》,想起革命者当时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宁愿玉石俱焚,也没有向侵略者投降,面对这一道小小的数学题,我又怎么能放弃呢?有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困难便也迎刃而解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考了全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啊,同时也让我明白“坚持不懈,终成正果!”读诗,真正让我受益匪浅。革命者为了能让广大的劳动人民过上优越的生活而艰苦奋斗,我们要以发奋图强去回报祖国,以祖国的腾飞来祭奠革命烈士所挥洒的鲜血!革命先辈行万里路,悟万首诗,我们更要读万首诗,明千万志。指导老师:段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