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是我们全世界的营养品,她能让我们不断长大,不断前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好书,在我眼里《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居里夫人》的作者是艾芙·居里,她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这本书是围绕居里夫人的一生来写的。

居里夫人全名叫玛丽亚·斯克罗多夫斯卡·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罗华沙。她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雷和钋两种天然元素,人们亲切地称她“雷之母”,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在研究雷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雷。但在中年时期,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不幸丧生。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有许多科学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作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所以她的典范激励许多的人。

在居里夫人辉煌的一生中,令我最感动的是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不幸被运货马车辗压致死,那个时候,居里夫人非常伤心,但他谢绝了法国政府的国家抚恤金。之后她依然奋不顾身地投入她所热爱的科学事业当中,我相信那个时候是居里夫人最痛苦的时候。

居里夫人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居里夫人告诉我们要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之心,要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告诉我们不要面对困难就退缩;她视名声如浮云,金钱如粪土,这又告诉我们不要看重金钱和名誉。她的教育方式也很完美,她的大女儿琳达·居里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她眼里,科学就是一切,为了科学他可以付出生命(居里夫人就是因为研究雷时患上了恶性贫血),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科学狂”。

《居里夫人》读后感

在假期里,我看了《居里夫人》这本书。书中一共分了5个部分,分别是“悲哀年月”,“在高等学府的日子”,“相遇”,“家庭与科学”和“美丽的光”。 从书里,我了解到居里夫人的名字叫:玛丽.斯可罗夫斯。她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当时属于沙皇俄国占领区。她从小生活在悲哀当中,但她毫不屈服。由于玛丽能过目不忘,所以,她很小就和姐姐去学校读书。中学毕业后,玛丽获得过中学金质奖章和物理、数学学位。大学毕业后,玛丽当了一年的家庭教师。 正式工作后,她成为了科学家。结婚以后,玛丽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明了“镭”! 最令我吃惊的是书中的这一段:“玛丽以巨大的耐心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个实验,总共做了不下二十次,可是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觉得,做了5次,就应该有点厌倦了,可居里夫人却做了二十几次,我真被她的耐心所惊呆了。我想,如果我们像居里夫人那样做事有耐心,并且还持之以恒,那就好了。居里夫人非常喜欢读书,我想,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也像居里夫人一样,当一个科学家! 夜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也当上了一个有名的科学家。像居里夫人一样,为人们做出贡献。

居里夫人(颁奖词)

居里夫人(颁奖词)

居里夫人:把一生献给科学的镭的发现者

颁奖词:从居里夫人一开始迈入科学之门,到她离开我们前,她把所有的精力与青春都放在了科学上.她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虽然她是镭的发现者,但是她的一生中只拥有过3克镭.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发现申请任何专利,为得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并且她把诺贝尔和其他的奖金都用到了接下来的科学中了.居里夫人所做的一切可以说为科学界做了很大的贡献,更可以说她为全人类造了福址.所以她是伟大的,她的人格更是充满美丽的!

居里夫人

天玛丽亚•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1867.11.7—1934.7.4)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伟大无私而又谦逊质朴的女性;在科学探索中坚毅刻苦、锲而不舍并取得卓越非凡功绩的人;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天玛丽亚•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1867.11.7—1934.7.4)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伟大无私而又谦逊质朴的女性;在科学探索中坚毅刻苦、锲而不舍并取得卓越非凡功绩的人;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天玛丽亚•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1867.11.7—1934.7.4)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伟大无私而又谦逊质朴的女性;在科学探索中坚毅刻苦、锲而不舍并取得卓越非凡功绩的人;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天玛丽亚•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1867.11.7—1934.7.4)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伟大无私而又谦逊质朴的女性;在科学探索中坚毅刻苦、锲而不舍并取得卓越非凡功绩的人;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天玛丽亚•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1867.11.7—1934.7.4)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伟大无私而又谦逊质朴的女性;在科学探索中坚毅刻苦、锲而不舍并取得卓越非凡功绩的人;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天玛丽亚•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1867.11.7—1934.7.4)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伟大无私而又谦逊质朴的女性;在科学探索中坚毅刻苦、锲而不舍并取得卓越非凡功绩的人;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天玛丽亚•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1867.11.7—1934.7.4)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伟大无私而又谦逊质朴的女性;在科学探索中坚毅刻苦、锲而不舍并取得卓越非凡功绩的人;第一位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

我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在我心目中的居里夫人,是一位不图名利而又伟大的女性。在她的一生中,曾获过两次诺贝奖和100多个顶级头衔,但是,你是否知道,在这位伟大女性的身后,有多少辛酸的令人泪下的故事!

居里夫人小学时期正好是波兰被蹂躏的时候;她18岁就离开了华沙去了偏僻的农村担任家庭教师;成年时远离家乡,到无依无靠的法国留学,但生活条件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可是她并没有涣散自己的意志,而是取得了连男同学也达不到的优异成绩。

居里夫人的一生在我看来是痛苦而又光辉、幸福的。痛苦是因为从小就失去了两位亲人的关爱;祖国波兰被其他国家分割,自己却无能为力;晚年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皮埃,使她差点崩溃,居里夫人所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光辉是因为她与皮埃共同的科学成就,发现了镭元素,轰动全世界,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幸福是因为她认识了皮埃,使她有了依靠,而且她还有了两个事业有成、引以为荣的女儿伊伦娜和艾芙。

她在发现镭射线之后不断地研究中,她美丽的身躯也在发生着变化。。。。她死后的40年里她用着笔记本中还有射线在不断的放射着!她高贵的品质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居里夫人

黄金是昂贵的,但是,镭的价值更是无价之宝。他们从8吨沥青渣中提炼的1分克镭,有人要出75万法郎买去,还有人出更高的价,都被玛丽拒绝了。她把这1分克镭视为这些年辛勤工作的见证、伟大成果的纪念,留给实验室永远保留。 当时有许多国家看出镭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像美国、比利时等国,拨出专款建立制镭工厂。但是,谁也没有这项技术,于是又有这对夫妇所有,只要他们同意,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巨富。 玛丽半生一直为贫寒所困,她深知金钱对生活、对事业的重要。如果他们有了钱,不但可以建造渴望已久的实验室,购买研究用的镭,而且还可以做许多有益的事。但是玛丽却认为,不能因金钱而违背科学精神。 玛丽的话也正表达了比埃尔的想法,表明了他俩对于科学家职责的共识。他们毫无保留地发表了研究成果,包括制镭的方法;并且详细地解答询问者的问题。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镭工业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居里夫妇所获得的诺贝尔奖金有7万法郎,后来玛丽又获得了5万法郎的欧西利奖金,这使他们突然"富"了起来。 玛丽是怎样使用这些钱的呢? 她和比埃尔商量,首先从比埃尔的健康考虑,让他辞去理化学校的教职,而自己则继续在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自费雇一名助手做实验工作;寄给布罗妮亚2万奥银币用以帮助她创办疗养院;给比埃尔的哥哥和自己兄姐各寄送一些资助,以表手足之情;波兰的贫困学生得到了玛丽的助学金;女友生病住院寄去慰问金;实验室工作人员得到额外补贴;她还为旅居波兰的法国穷教师,提供回国旅行的往返路费,圆了这些可怜、善良人的重游故乡的梦…… 在如此众多开支中,玛丽却不曾想到为自己买一顶新帽子。她盼望已久的是自己家中有一间新式浴室,换一下早已陈旧褪色的窗帘,这是玛丽和比埃尔为自己仅仅做的两件事。 玛丽出了名,众多的记者包围了她,使她的一举一动都被人注视和报道。 1904年12月6日,玛丽生下了第二个女儿艾芙。比埃尔已被聘为巴黎大学物理教授,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还获得了15万法郎的投资来扩大实验室。玛丽被聘为实验室主任。 居里夫妇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在这一切开始顺利的时候,一个最沉重最无情的打击又降临在玛丽头上。 1906年4月19日早上,天空黑压压的,阴雨下了一夜。比埃尔指望白天雨停下来,他还要办很多事:要去科学院开会,参加研究论文评定;要到出版商那里,校对自己即将出版的最新著作书稿…… 下午,雨越下越大,比埃尔告别同行们来到街上,一头扎进大雨中,向出版社走去当他横越马路时,左右两边各来了一辆马车,他因躲闪不及,不幸滑倒在地,载着重物的马车由于惯性无法刹住,一个轮子碾碎了这位科学家的头颅。 丈夫的突然去世,使玛丽悲痛欲绝。这个打击实在是太沉重了,它几乎使玛丽承受不了。但是,玛丽终归是一个具有非凡勇气的人。比埃尔生前曾和她讨论过死亡问题,他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使一个人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他仍应该照章工作。"玛丽知道,只有继续工作,接过丈夫未尽的事业,才能慰藉他的在天之灵;同时,这也是从痛苦的深渊中将自己解救出来的惟一办法。 当时的巴黎大学,还从未有过女教师,在所有的学科中,更没有一个女人担任教学。但是,比埃尔去世后,除了玛丽没有一个人能接任他遗留下来的工作。校方只能破例聘请玛丽担任。 玛丽同意了。她成为第一们站在巴黎大学讲台上的女性。 在她上第一堂课时,教室内外挤满了听众。人们猜测这位著名的女性在遭受最沉重的打击成为遗孀后,在继续她丈夫所开设的课程里,将会有怎样的开场白,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在一片震耳欲聋的掌声中,玛丽腋下夹着讲义,步伐稳重而轻盈地走到讲台。她那淡黄色已经略微发灰的头发挽成一个发髻盘在脑后,一身黑色薄呢的长裙。玛丽平静地向人群轻轻点了一下头,把讲义摊放在讲台上,又摸出怀表来,放在讲义旁边。这是比埃尔的怀表,学生们认识它,就连摆放的位置也和比埃尔一样。玛丽轻轻地抚摸着它,似乎感觉到什么。人们屏住呼吸注视着玛丽。 玛丽站在她丈夫生前站过的讲坛上,开始作关于高级物理学的演讲。 她严肃、沉着、平静地道出了第一句话:"在考察近10年来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时,人们对我们在电和物质方面的概念的转变,表示惊异……" 所有的听众都没有想到玛丽的第一句话便会直接切入课题,竟没有说一句关于比埃尔或自己的话,竟没有任何开场白。人们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位站在讲台上的卓绝的女性,绝不是一件展品,而是一个令人敬佩、意志坚强、工作认真的科学家。 玛丽·居里夫人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高深的科学事业中,她义无反顾,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攀登。 1911年,由于她在化学上的全部贡献,她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她是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914年7月,巴黎比埃尔镭学研究所创立,她担任了所长。这是她多年的心愿,也是比埃尔·居里曾有的梦想。但是很快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不宣而战,闯入了法国的领土,这间实验室也只得被迫关闭。 战争期间,玛丽又成了一名特殊的战士,她开始创建X光检查站为前线的将士服务。一旦有了它,外科医生便可及时查找嵌在伤口深处的子弹或弹片,使伤员的生命得到及时的拯救。 4年间,玛丽亲自设立了200多个X光车,培训了100多名专业人员。这些X光设备抢救了100多万名伤员。 玛丽自己也曾随一辆X光检查车出入枪林弹雨。 1918年11月,战争结束了,使玛丽兴奋不已的是,她最亲爱的祖国 波兰在战后获得了独立。 玛丽也终于重返了她所热爱的实验室,又担负起了科研和教学工作…… 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恶性贫血症在法国圣斯棱摩斯的一所疗养院病逝,终年66岁。按照玛丽的遗嘱,人们对她进行了尸体解剖,研究这种恶性贫血异常症状的结果表明:致玛丽于死地的真正罪魁,正是她经过多年辛勤劳苦才发现、提炼出来的镭! 世界为之悲恸,巴黎不再宁静,波兰华沙不再宁静,美国、瑞典、新西兰、俄国、西班牙……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悲哀,都深深地痛惜科学界和全人类失去这样一位精英。 玛丽与世长辞了,但她的伟大生命与她的镭元素融合在一起。她的血液中融进了镭,镭长留人间,造福人类,玛丽的光辉与镭共存。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我最喜欢的经典名著玛丽娅•斯克洛多夫斯卡,即后来的玛丽•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玛丽娅有三个姐姐佐莎、布罗尼娅、海娜和一个哥哥约瑟夫,父亲是数学和物理教授,母亲是华沙一所女子中学的校长。佐莎姐姐因染上了伤寒而去世了。玛丽娅的家里,有件让人伤心的事情:玛丽娅的妈妈患上了结核病这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1878年5月6日她们的母亲便永远的离开了她们。玛丽娅自幼就很聪明,四岁就比7岁的布罗尼娅认识的字多了。但当时,波兰战败,被俄国(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澳大利亚、俄国三国占领。玛丽娅所在的华沙被俄国(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占领。俄国国王尼古拉斯命令所有中学用俄语上课,而不是波兰语。有一次玛丽娅父亲的学生讲错了一句俄语,他的父亲维护了一下他,便被校长辞职了。自从母亲去世后,布罗尼娅便担当起了母亲的责任。玛丽娅读书了,不久后玛丽娅就成为全班第一名。玛丽娅因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得到了金牌。约瑟夫、布罗尼娅也各得到一块金牌。玛丽娅不仅学习成绩好,还懂得关心家人。应为为了帮布罗尼娅姐姐完成到巴黎学医的心愿,她不拍风吹雨打,每天按时按点的到别人家做家教,挣钱。最后终于完成了到巴黎学医的梦想••••••到了巴黎,她改名叫: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后来她认识了医生:皮埃尔•居里。便和他结了婚。他们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不久后居里夫人有了两个女儿••••••1895年他俩一起发现了镭。1906年居里因在走路时看书被载重6吨的马车压死了,那时居里才46岁。当时在科学界还有一个重大的难题没有突破,那就是人们已知道了镭的价值,可如何测定它却是一个难题。天平对它的微小重量也无能为力。玛丽苦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找出了办法,用镭放出的射线,来测定镭的量。1910年居里夫人一人成功提炼出纯净的金属“镭”。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她67岁时因镭放射而导致白血病而去世了。一位崇高的人物结束了她的一生,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去世时,曾发表演讲,提出: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才智成就还要大。我强忍住泪水,读完了《居里夫人》这本书,她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在她充满曲折的人生中,她克服了常人不可忍受的困苦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她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离开了我们,但她那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四八班朱慜怡

居里夫人

眼前这位站在讲坛上的卓绝的女性,决不是一件展品,而是一个令人敬佩、意志坚强、工作的科学家。 黄金是昂贵的,但是,镭的价值更是无价之宝。他们从8吨沥青渣中提炼的1分克镭,有人要出75万法郎买去,还有人出更高的价,都被玛丽拒绝了。她把这1分克镭视为这些年辛勤工作的见证、伟大成果的纪念,留给实验室永远保留。 当时有许多国家看出镭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像美国、比利时等国,拨出专款建立制镭工厂。但是,谁也没有这项技术,于是又有这对夫妇所有,只要他们同意,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巨富。 玛丽半生一直为贫寒所困,她深知金钱对生活、对事业的重要。如果他们有了钱,不但可以建造渴望已久的实验室,购买研究用的镭,而且还可以做许多有益的事。但是玛丽却认为,不能因金钱而违背科学精神。 玛丽的话也正表达了比埃尔的想法,表明了他俩对于科学家职责的共识。他们毫无保留地发表了研究成果,包括制镭的方法;并且详细地解答询问者的问题。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镭工业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居里夫妇所获得的诺贝尔奖金有7万法郎,后来玛丽又获得了5万法郎的欧西利奖金,这使他们突然"富"了起来。 玛丽是怎样使用这些钱的呢? 她和比埃尔商量,首先从比埃尔的健康考虑,让他辞去理化学校的教职,而自己则继续在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自费雇一名助手做实验工作;寄给布罗妮亚2万奥银币用以帮助她创办疗养院;给比埃尔的哥哥和自己兄姐各寄送一些资助,以表手足之情;波兰的贫困学生得到了玛丽的助学金;女友生病住院寄去慰问金;实验室工作人员得到额外补贴;她还为旅居波兰的法国穷教师,提供回国旅行的往返路费,圆了这些可怜、善良人的重游故乡的梦…… 在如此众多开支中,玛丽却不曾想到为自己买一顶新帽子。她盼望已久的是自己家中有一间新式浴室,换一下早已陈旧褪色的窗帘,这是玛丽和比埃尔为自己仅仅做的两件事。 玛丽出了名,众多的记者包围了她,使她的一举一动都被人注视和报道。 1904年12月6日,玛丽生下了第二个女儿艾芙。比埃尔已被聘为巴黎大学物理教授,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还获得了15万法郎的投资来扩大实验室。玛丽被聘为实验室主任。 居里夫妇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在这一切开始顺利的时候,一个最沉重最无情的打击又降临在玛丽头上。 1906年4月19日早上,天空黑压压的,阴雨下了一夜。比埃尔指望白天雨停下来,他还要办很多事:要去科学院开会,参加研究论文评定;要到出版商那里,校对自己即将出版的最新著作书稿…… 下午,雨越下越大,比埃尔告别同行们来到街上,一头扎进大雨中,向出版社走去当他横越马路时,左右两边各来了一辆马车,他因躲闪不及,不幸滑倒在地,载着重物的马车由于惯性无法刹住,一个轮子碾碎了这位科学家的头颅。 丈夫的突然去世,使玛丽悲痛欲绝。这个打击实在是太沉重了,它几乎使玛丽承受不了。但是,玛丽终归是一个具有非凡勇气的人。比埃尔生前曾和她讨论过死亡问题,他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使一个人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他仍应该照章工作。"玛丽知道,只有继续工作,接过丈夫未尽的事业,才能慰藉他的在天之灵;同时,这也是从痛苦的深渊中将自己解救出来的惟一办法。 当时的巴黎大学,还从未有过女教师,在所有的学科中,更没有一个女人担任教学。但是,比埃尔去世后,除了玛丽没有一个人能接任他遗留下来的工作。校方只能破例聘请玛丽担任。 玛丽同意了。她成为第一们站在巴黎大学讲台上的女性。 在她上第一堂课时,教室内外挤满了听众。人们猜测这位著名的女性在遭受最沉重的打击成为遗孀后,在继续她丈夫所开设的课程里,将会有怎样的开场白,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在一片震耳欲聋的掌声中,玛丽腋下夹着讲义,步伐稳重而轻盈地走到讲台。她那淡黄色已经略微发灰的头发挽成一个发髻盘在脑后,一身黑色薄呢的长裙。玛丽平静地向人群轻轻点了一下头,把讲义摊放在讲台上,又摸出怀表来,放在讲义旁边。这是比埃尔的怀表,学生们认识它,就连摆放的位置也和比埃尔一样。玛丽轻轻地抚摸着它,似乎感觉到什么。人们屏住呼吸注视着玛丽。 玛丽站在她丈夫生前站过的讲坛上,开始作关于高级物理学的演讲。 她严肃、沉着、平静地道出了第一句话:"在考察近10年来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时,人们对我们在电和物质方面的概念的转变,表示惊异……" 所有的听众都没有想到玛丽的第一句话便会直接切入课题,竟没有说一句关于比埃尔或自己的话,竟没有任何开场白。人们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位站在讲台上的卓绝的女性,绝不是一件展品,而是一个令人敬佩、意志坚强、工作认真的科学家。 玛丽·居里夫人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高深的科学事业中,她义无反顾,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攀登。 1911年,由于她在化学上的全部贡献,她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她是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914年7月,巴黎比埃尔镭学研究所创立,她担任了所长。这是她多年的心愿,也是比埃尔·居里曾有的梦想。但是很快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不宣而战,闯入了法国的领土,这间实验室也只得被迫关闭。 战争期间,玛丽又成了一名特殊的战士,她开始创建X光检查站为前线的将士服务。一旦有了它,外科医生便可及时查找嵌在伤口深处的子弹或弹片,使伤员的生命得到及时的拯救。 4年间,玛丽亲自设立了200多个X光车,培训了100多名专业人员。这些X光设备抢救了100多万名伤员。 玛丽自己也曾随一辆X光检查车出入枪林弹雨。 1918年11月,战争结束了,使玛丽兴奋不已的是,她最亲爱的祖国 波兰在战后获得了独立。 玛丽也终于重返了她所热爱的实验室,又担负起了科研和教学工作…… 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恶性贫血症在法国圣斯棱摩斯的一所疗养院病逝,终年66岁。按照玛丽的遗嘱,人们对她进行了尸体解剖,研究这种恶性贫血异常症状的结果表明:致玛丽于死地的真正罪魁,正是她经过多年辛勤劳苦才发现、提炼出来的镭! 世界为之悲恸,巴黎不再宁静,波兰华沙不再宁静,美国、瑞典、新西兰、俄国、西班牙……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悲哀,都深深地痛惜科学界和全人类失去这样一位精英。 玛丽与世长辞了,但她的伟大生命与她的镭元素融合在一起。她的血液中融进了镭,镭长留人间,造福人类,玛丽的光辉与镭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