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旅游,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很爽快就答应了。

五月四号,我们收拾好装备就出发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因为天气太热,我让妈妈给我买一个冰淇淋吃,到了冰淇淋店一问,我们这里一元钱的东西在他们那边竟然要三块五角。但天气太热了,妈妈还是给我买了一个。

进了龙门石窟西山,再往前走一点,无数大佛映入眼帘,景色十分壮观。

我们先来到了西山奉先寺,这里有很多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大多数佛像的身旁还站着几位菩萨,还有几个佛的旁边有一些小佛,有的佛看起来很孤独,但他们脸上也有慈祥的笑容。

在山上,只要你随意往一个地方瞟一眼,就会看见几个佛,因为雕刻大师们非常细心,只要能雕的地方都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

接下来,我们到了万佛洞,这里面的佛像可真多啊!听导游说,这个洞里有一万多个佛,除了中间一尊大佛外,四周洞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小佛,最小的只2平方厘米,原来因为这样才有这么多佛呀!

后来,我们过了桥来到了东山,见到这是没有多少佛像,可能是这座山没有什么可以雕刻的地方吧。

然后,我们来到了香山寺,听说这是白居易隐居的地方,环境幽静,非常值得一看哟!

最后,我们来到白居易和朋友们聚会的地方。

看完龙门石窟,我们找了一个地方吃了饭,就住下了。

第二天,我们先来到了牡丹园,因为牡丹都已谢了,只在恒温展厅看到少量的牡丹花,没有看到成片的牡丹,有点遗憾。

我们又来到了白马寺,听说这里是中国第一座寺庙,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怀着好奇的心理,我游览了每一大殿。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少林寺,印象最深的是武术表演:童子功专给小孩练;针穿玻璃扎破气球;头打铁板铁板碎;十八般兵器耍得有模有样。我真羡慕他们。

五月六日晚,我们回到了襄樊,虽然我人已回来,但是心还在大佛、寺庙。。。。。。之中。

我爱家乡——洛阳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洛阳市。它是九朝古都。洛阳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等名胜古迹,这些地方我都参观过,对我印象很深,我很受鼓舞。特别是洛阳的牡丹花、唐三彩、河洛大鼓全国有名。在洛阳,每年的四月份,各色各样的牡丹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团花锦蔟,煞是好看。每年都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来洛阳旅游。古人就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诗句。 牡丹花是洛阳人民的骄傲,我爱我的家乡——洛阳。 我要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把洛阳建设得更美丽。

;凯撒巨亏CKJvhLKSvjbhgklsfjp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游洛阳

五一的时候,爸爸要去洛阳玩.准备也带我去的,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我连忙把我的衣服啊,玩具啊,全部装进包里.爸爸说:“明天才去呢!你用不着今天收拾啊.‘‘过了一天,我们出发去洛阳了.经过长途拔涉.我们终于来到洛阳了. 到了洛阳后,我发现洛阳好美啊.到处都是牡单花,可漂亮了.我和爸爸见天色以晚,就找了一间宾馆住了下了.还是三星级的呢!我们住了下来.里面还有电脑呢!我惊呀的说“不愧是三星级的宾馆,还有电脑啊.‘‘我坐在电脑前,专心的玩了起来.哇,还有游戏呢.我才发现洛阳竟然如此好玩.第二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赶忙把衣服穿好,爸爸随后也起来了.我说“快点‘‘爸爸说“急啥啊,我还没睡好呢‘‘.我说“我要去‘‘.爸爸没法了.直好带我去.我和爸爸去了龙门石窟.你猜怎么拉.还没开门拉.我咯咯的在一旁笑.爸爸差点把我打了一顿.我和爸爸终于等到了景区开门的时刻.我和爸爸借了一个相机.到了石窟,爸爸给我照了一张相,哪是我站在石窟前照的.特搞笑.随后,我和爸爸又游了牡丹花园,那里百花齐放.可美拉.最后,我和爸爸去坐过山车.坐的时候,我觉的天悬地转.下来的时候.我站都站不稳.从次以后,我在也不敢坐过山车了.

这次旅游后,我发先了洛阳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不愧为牡丹之乡.

嵩山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

王轩宇

少林寺,是我们在洛阳旅游最后的一站,我和爸爸早上9点钟搭上去少林寺的车,到中午12点钟才到。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峰峦环抱,山崖高低参差,峰峰相连,错落有序。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故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教,印度僧人跋陀来东土洛阳传法,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麓为他修建寺院,供给衣食。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敕命名“少林寺”。

少林寺山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房上覆以硫璃瓦顶,正脊用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马大宝瓶脊刹,皆为制作精美的高浮雕彩色硫璃制品;重脊、戗脊也各用花脊与禽兽等。门首正中悬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的御玺印章模型字。山门奉敕修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明间大板门,次间圆孔窗,方圆相济,简洁大方。明间建佛台,正面佛龛内塑弥勒佛坐像;背面是木雕韋驮大护法神像。

山门前由东向西是石牌坊、石狮、旗标组成的大广庭。广庭内有密布的古柏老树,使少林古刹更加神秘而渊古。

过了山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与山门之间,有三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成为少林寺的一大自然景观。古树之下,从东至西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了一处露天的小碑林,留下了古今文人许多动人的诗篇。

穿过碑林,我们来到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层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着楚图南题写的“天王殿”风字匾(对称竖匾)。殿内塑有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其塑像个个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的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中悬挂新铸铜钟一口。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藏阁”改为“鼓楼”。 公元1928年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后,鼓楼又和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道场。

过了钟鼓楼,我们先来到“六祖殿”。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檐台的西侧,该殿建于明、清之际,曾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大殿是1983年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内塑像为六祖殿重建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后是泥塑“达摩只覆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滐、祖四道信、五祖慧能。

大雄宝殿,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硫璃大殿”。通常简称大殿、正殿、宝殿等。居寺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金柱下麒麟顶柱石、狮子顶柱石各一对,皆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所题。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释加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硫璃世界的药师佛,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大殿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得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它寺院有所不同。西山墙边神台上塑的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出了大雄宝殿,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是高僧讲经说法和儲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它典籍计数万册。1928年此殿被石友三烧毁,1992年—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供奉着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的16•50吨,身长7米的巨型白玉石卧佛一尊。殿外悬挂着赵朴初所书的竖匾“藏经阁”。此匾中“藏”字少了几笔,乃是赵朴初为警示后来者,要以史为鉴,保护经书。

少林寺院内,还有最后面一座大殿叫千佛嵩山少林寺

王轩宇

少林寺,是我们在洛阳旅游最后的一站,我和爸爸早上9点钟搭上去少林寺的车,到中午12点钟才到。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峰峦环抱,山崖高低参差,峰峰相连,错落有序。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故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教,印度僧人跋陀来东土洛阳传法,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麓为他修建寺院,供给衣食。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敕命名“少林寺”。

少林寺山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房上覆以硫璃瓦顶,正脊用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马大宝瓶脊刹,皆为制作精美的高浮雕彩色硫璃制品;重脊、戗脊也各用花脊与禽兽等。门首正中悬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的御玺印章模型字。山门奉敕修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明间大板门,次间圆孔窗,方圆相济,简洁大方。明间建佛台,正面佛龛内塑弥勒佛坐像;背面是木雕韋驮大护法神像。

山门前由东向西是石牌坊、石狮、旗标组成的大广庭。广庭内有密布的古柏老树,使少林古刹更加神秘而渊古。

过了山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与山门之间,有三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成为少林寺的一大自然景观。古树之下,从东至西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了一处露天的小碑林,留下了古今文人许多动人的诗篇。

穿过碑林,我们来到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层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着楚图南题写的“天王殿”风字匾(对称竖匾)。殿内塑有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其塑像个个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的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中悬挂新铸铜钟一口。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藏阁”改为“鼓楼”。 公元1928年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后,鼓楼又和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道场。

过了钟鼓楼,我们先来到“六祖殿”。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檐台的西侧,该殿建于明、清之际,曾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大殿是1983年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内塑像为六祖殿重建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后是泥塑“达摩只覆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滐、祖四道信、五祖慧能。

大雄宝殿,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硫璃大殿”。通常简称大殿、正殿、宝殿等。居寺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金柱下麒麟顶柱石、狮子顶柱石各一对,皆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所题。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释加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硫璃世界的药师佛,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大殿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得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它寺院有所不同。西山墙边神台上塑的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出了大雄宝殿,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是高僧讲经说法和儲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它典籍计数万册。1928年此殿被石友三烧毁,1992年—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供奉着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的16•50吨,身长7米的巨型白玉石卧佛一尊。殿外悬挂着赵朴初所书的竖匾“藏经阁”。此匾中“藏”字少了几笔,乃是赵朴初为警示后来者,要以史为鉴,保护经书。

少林寺院内,还有最后面一座大殿叫千佛嵩山少林寺

王轩宇

少林寺,是我们在洛阳旅游最后的一站,我和爸爸早上9点钟搭上去少林寺的车,到中午12点钟才到。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峰峦环抱,山崖高低参差,峰峰相连,错落有序。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故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教,印度僧人跋陀来东土洛阳传法,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麓为他修建寺院,供给衣食。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敕命名“少林寺”。

少林寺山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房上覆以硫璃瓦顶,正脊用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马大宝瓶脊刹,皆为制作精美的高浮雕彩色硫璃制品;重脊、戗脊也各用花脊与禽兽等。门首正中悬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的御玺印章模型字。山门奉敕修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明间大板门,次间圆孔窗,方圆相济,简洁大方。明间建佛台,正面佛龛内塑弥勒佛坐像;背面是木雕韋驮大护法神像。

山门前由东向西是石牌坊、石狮、旗标组成的大广庭。广庭内有密布的古柏老树,使少林古刹更加神秘而渊古。

过了山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与山门之间,有三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成为少林寺的一大自然景观。古树之下,从东至西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了一处露天的小碑林,留下了古今文人许多动人的诗篇。

穿过碑林,我们来到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层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着楚图南题写的“天王殿”风字匾(对称竖匾)。殿内塑有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其塑像个个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的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中悬挂新铸铜钟一口。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藏阁”改为“鼓楼”。 公元1928年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后,鼓楼又和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道场。

过了钟鼓楼,我们先来到“六祖殿”。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檐台的西侧,该殿建于明、清之际,曾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大殿是1983年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内塑像为六祖殿重建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后是泥塑“达摩只覆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滐、祖四道信、五祖慧能。

大雄宝殿,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硫璃大殿”。通常简称大殿、正殿、宝殿等。居寺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金柱下麒麟顶柱石、狮子顶柱石各一对,皆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所题。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释加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硫璃世界的药师佛,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大殿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得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它寺院有所不同。西山墙边神台上塑的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出了大雄宝殿,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是高僧讲经说法和儲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它典籍计数万册。1928年此殿被石友三烧毁,1992年—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供奉着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的16•50吨,身长7米的巨型白玉石卧佛一尊。殿外悬挂着赵朴初所书的竖匾“藏经阁”。此匾中“藏”字少了几笔,乃是赵朴初为警示后来者,要以史为鉴,保护经书。

少林寺院内,还有最后面一座大殿叫千佛嵩山少林寺

王轩宇

少林寺,是我们在洛阳旅游最后的一站,我和爸爸早上9点钟搭上去少林寺的车,到中午12点钟才到。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峰峦环抱,山崖高低参差,峰峰相连,错落有序。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故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教,印度僧人跋陀来东土洛阳传法,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麓为他修建寺院,供给衣食。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敕命名“少林寺”。

少林寺山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房上覆以硫璃瓦顶,正脊用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马大宝瓶脊刹,皆为制作精美的高浮雕彩色硫璃制品;重脊、戗脊也各用花脊与禽兽等。门首正中悬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的御玺印章模型字。山门奉敕修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明间大板门,次间圆孔窗,方圆相济,简洁大方。明间建佛台,正面佛龛内塑弥勒佛坐像;背面是木雕韋驮大护法神像。

山门前由东向西是石牌坊、石狮、旗标组成的大广庭。广庭内有密布的古柏老树,使少林古刹更加神秘而渊古。

过了山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与山门之间,有三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成为少林寺的一大自然景观。古树之下,从东至西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了一处露天的小碑林,留下了古今文人许多动人的诗篇。

穿过碑林,我们来到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层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着楚图南题写的“天王殿”风字匾(对称竖匾)。殿内塑有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其塑像个个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的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中悬挂新铸铜钟一口。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藏阁”改为“鼓楼”。 公元1928年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后,鼓楼又和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道场。

过了钟鼓楼,我们先来到“六祖殿”。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檐台的西侧,该殿建于明、清之际,曾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大殿是1983年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内塑像为六祖殿重建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后是泥塑“达摩只覆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滐、祖四道信、五祖慧能。

大雄宝殿,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硫璃大殿”。通常简称大殿、正殿、宝殿等。居寺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金柱下麒麟顶柱石、狮子顶柱石各一对,皆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所题。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释加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硫璃世界的药师佛,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大殿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得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它寺院有所不同。西山墙边神台上塑的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出了大雄宝殿,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是高僧讲经说法和儲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它典籍计数万册。1928年此殿被石友三烧毁,1992年—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供奉着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的16•50吨,身长7米的巨型白玉石卧佛一尊。殿外悬挂着赵朴初所书的竖匾“藏经阁”。此匾中“藏”字少了几笔,乃是赵朴初为警示后来者,要以史为鉴,保护经书。

少林寺院内,还有最后面一座大殿叫千佛嵩山少林寺

王轩宇

少林寺,是我们在洛阳旅游最后的一站,我和爸爸早上9点钟搭上去少林寺的车,到中午12点钟才到。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峰峦环抱,山崖高低参差,峰峰相连,错落有序。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故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教,印度僧人跋陀来东土洛阳传法,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麓为他修建寺院,供给衣食。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敕命名“少林寺”。

少林寺山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房上覆以硫璃瓦顶,正脊用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马大宝瓶脊刹,皆为制作精美的高浮雕彩色硫璃制品;重脊、戗脊也各用花脊与禽兽等。门首正中悬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的御玺印章模型字。山门奉敕修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明间大板门,次间圆孔窗,方圆相济,简洁大方。明间建佛台,正面佛龛内塑弥勒佛坐像;背面是木雕韋驮大护法神像。

山门前由东向西是石牌坊、石狮、旗标组成的大广庭。广庭内有密布的古柏老树,使少林古刹更加神秘而渊古。

过了山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与山门之间,有三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成为少林寺的一大自然景观。古树之下,从东至西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了一处露天的小碑林,留下了古今文人许多动人的诗篇。

穿过碑林,我们来到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层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着楚图南题写的“天王殿”风字匾(对称竖匾)。殿内塑有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其塑像个个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的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中悬挂新铸铜钟一口。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藏阁”改为“鼓楼”。 公元1928年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后,鼓楼又和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道场。

过了钟鼓楼,我们先来到“六祖殿”。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檐台的西侧,该殿建于明、清之际,曾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大殿是1983年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内塑像为六祖殿重建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后是泥塑“达摩只覆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滐、祖四道信、五祖慧能。

大雄宝殿,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硫璃大殿”。通常简称大殿、正殿、宝殿等。居寺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金柱下麒麟顶柱石、狮子顶柱石各一对,皆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所题。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释加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硫璃世界的药师佛,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大殿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得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它寺院有所不同。西山墙边神台上塑的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出了大雄宝殿,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是高僧讲经说法和儲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它典籍计数万册。1928年此殿被石友三烧毁,1992年—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供奉着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的16•50吨,身长7米的巨型白玉石卧佛一尊。殿外悬挂着赵朴初所书的竖匾“藏经阁”。此匾中“藏”字少了几笔,乃是赵朴初为警示后来者,要以史为鉴,保护经书。

少林寺院内,还有最后面一座大殿叫千佛嵩山少林寺

王轩宇

少林寺,是我们在洛阳旅游最后的一站,我和爸爸早上9点钟搭上去少林寺的车,到中午12点钟才到。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峰峦环抱,山崖高低参差,峰峰相连,错落有序。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故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教,印度僧人跋陀来东土洛阳传法,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麓为他修建寺院,供给衣食。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敕命名“少林寺”。

少林寺山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房上覆以硫璃瓦顶,正脊用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马大宝瓶脊刹,皆为制作精美的高浮雕彩色硫璃制品;重脊、戗脊也各用花脊与禽兽等。门首正中悬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的御玺印章模型字。山门奉敕修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明间大板门,次间圆孔窗,方圆相济,简洁大方。明间建佛台,正面佛龛内塑弥勒佛坐像;背面是木雕韋驮大护法神像。

山门前由东向西是石牌坊、石狮、旗标组成的大广庭。广庭内有密布的古柏老树,使少林古刹更加神秘而渊古。

过了山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与山门之间,有三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成为少林寺的一大自然景观。古树之下,从东至西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了一处露天的小碑林,留下了古今文人许多动人的诗篇。

穿过碑林,我们来到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层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着楚图南题写的“天王殿”风字匾(对称竖匾)。殿内塑有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其塑像个个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的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中悬挂新铸铜钟一口。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藏阁”改为“鼓楼”。 公元1928年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后,鼓楼又和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道场。

过了钟鼓楼,我们先来到“六祖殿”。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檐台的西侧,该殿建于明、清之际,曾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大殿是1983年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内塑像为六祖殿重建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后是泥塑“达摩只覆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滐、祖四道信、五祖慧能。

大雄宝殿,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硫璃大殿”。通常简称大殿、正殿、宝殿等。居寺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金柱下麒麟顶柱石、狮子顶柱石各一对,皆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所题。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释加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硫璃世界的药师佛,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大殿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得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它寺院有所不同。西山墙边神台上塑的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出了大雄宝殿,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是高僧讲经说法和儲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它典籍计数万册。1928年此殿被石友三烧毁,1992年—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供奉着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的16•50吨,身长7米的巨型白玉石卧佛一尊。殿外悬挂着赵朴初所书的竖匾“藏经阁”。此匾中“藏”字少了几笔,乃是赵朴初为警示后来者,要以史为鉴,保护经书。

少林寺院内,还有最后面一座大殿叫千佛嵩山少林寺

王轩宇

少林寺,是我们在洛阳旅游最后的一站,我和爸爸早上9点钟搭上去少林寺的车,到中午12点钟才到。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峰峦环抱,山崖高低参差,峰峰相连,错落有序。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故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篤信佛教,印度僧人跋陀来东土洛阳传法,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麓为他修建寺院,供给衣食。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敕命名“少林寺”。

少林寺山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房上覆以硫璃瓦顶,正脊用龙纹花脊,两端饰龙吻,中间饰龙首、狮子马大宝瓶脊刹,皆为制作精美的高浮雕彩色硫璃制品;重脊、戗脊也各用花脊与禽兽等。门首正中悬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的御玺印章模型字。山门奉敕修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明间大板门,次间圆孔窗,方圆相济,简洁大方。明间建佛台,正面佛龛内塑弥勒佛坐像;背面是木雕韋驮大护法神像。

山门前由东向西是石牌坊、石狮、旗标组成的大广庭。广庭内有密布的古柏老树,使少林古刹更加神秘而渊古。

过了山门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与山门之间,有三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成为少林寺的一大自然景观。古树之下,从东至西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了一处露天的小碑林,留下了古今文人许多动人的诗篇。

穿过碑林,我们来到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层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着楚图南题写的“天王殿”风字匾(对称竖匾)。殿内塑有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其塑像个个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的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中悬挂新铸铜钟一口。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藏阁”改为“鼓楼”。 公元1928年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后,鼓楼又和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道场。

过了钟鼓楼,我们先来到“六祖殿”。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檐台的西侧,该殿建于明、清之际,曾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大殿是1983年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内塑像为六祖殿重建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后是泥塑“达摩只覆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滐、祖四道信、五祖慧能。

大雄宝殿,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硫璃大殿”。通常简称大殿、正殿、宝殿等。居寺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金柱下麒麟顶柱石、狮子顶柱石各一对,皆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所题。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释加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硫璃世界的药师佛,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大殿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得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它寺院有所不同。西山墙边神台上塑的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出了大雄宝殿,来到了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是高僧讲经说法和儲存佛经典籍之所。现存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它典籍计数万册。1928年此殿被石友三烧毁,1992年—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供奉着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的16•50吨,身长7米的巨型白玉石卧佛一尊。殿外悬挂着赵朴初所书的竖匾“藏经阁”。此匾中“藏”字少了几笔,乃是赵朴初为警示后来者,要以史为鉴,保护经书。

少林寺院内,还有最后面一座大殿叫千佛

暑假旅游

随着下课铃的游 华 山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西安,洛阳旅游.我们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开封府,游览了华清池,嵩山少林寺,还攀登了华山.

“自古华山一条路“,说得就是华山的险.大客车把我们载到山脚下,我们就得换坐小型中巴车上山.山路蜿蜒曲折,一边是壁立的山崖,一边是看不见底的深渊,汽车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一路上,我都紧紧攥住妈妈的手,把心提到了嗓子口.幸好开车的叔叔驾驶技术好,把我们平安送到了索道站.

我们坐上了缆车,缆车把我们带到了半空中.导游阿姨说:“这是亚洲最长的一条索道,上下落差高达750米.“我大着胆子向下看,下面是万丈深渊,当年“杨志荣智取华山“的那一条小道就像是一条游蛇.我又环视四周,仰望上面,仿佛华山上覆盖着积雪,因为华山上最多的不是树木,而是白色的裸露的陡峭的山崖.

缆车把我们送到了半山腰.爬山就开始了.导游阿姨说:“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个主峰,其中北峰最低,西峰最高最美,传说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西峰.“我连忙说:“爸爸,我们爬西峰.“爸爸说:“好啊!只要儿子肯攀登,老爸一定奉陪到底.“

我们一家人整装出发.我们脚踩石梯,手攀铁链,爬过了连绵起伏的五云峰,爬过了险象环生的龟背石,来到了苍龙岭.苍龙岭就像龙的脊背,一条极其陡峭的石梯向上延伸,石梯的两旁则是云雾缭绕的悬崖,一看保管你吓得腿肚子发抖.妈妈爬了没几级,就打退堂鼓了.我和爸爸则是知难而进.我攀着铁链,像狗一样伏在石梯上,眼望着高高的西峰,一步一步踩实石阶,一步一步前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爬上西峰,一定要征服华山!也不知爬了多少时间,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终于闯过了鬼门关——苍龙岭.我和爸爸稍作休息,就一鼓作气爬上了西峰.

华山的西峰太美了!我来到了云的上面,登山途中的那些面目狰狞的山峰全成了云雾缭绕的矮子,阵阵清风吹来,真叫人感到心旷神怡,鸟儿和一些不知名的虫儿一起演奏着动听的音乐,突然一只小松鼠跃过林间……爸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嘛!“我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

暑假旅游不但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锻炼了我的意志.我爱旅游.一声响,暑假来到了。

我爱暑假!

洛阳之旅

前不久,我和爷爷、奶奶、爸爸一行四人到洛阳看望舅爷,顺便观光旅游,收获可真不少。 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此话真不假,当我们刚走进随唐遗址植物园,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真是太香了,这种感觉真好。从远处看,牡丹花的品种很多,颜色各异,有白、红、紫、黄、蓝、黄、粉、青、绿、黑等九种颜色。天使般的白牡丹,绽开雪白的笑脸,向我微笑。火一般的红牡丹特别耀眼,向我点头。黑牡丹黑的发紫,令我好奇,我不由得惊叹平生第一次见到的黑色花朵也是如此美丽。从近看,牡丹的花开得特别大,花瓣直上,像一把扇子聚拢在一起,像碗口一样大。牡丹的高矮不同,高的比我还高,矮的还不到我的膝盖。人言道:洛阳牡丹甲天下,一点也不假,牡丹花非常艳丽,个个都像美少女穿着漂亮的莲衣裙楚楚动人,让人有种心动的感觉。显出它的富贵、高傲的一面,妖艳明显高出百花,真不愧为我们的国花。 “龙门石窟”也是明不虚传。一大早,我刚到了那里,全国、全世界来到的旅客人山人海,我只能被人潮推着向前走。龙门有东西两座山,一条河夹在中间,真是青山绿水,景色怡人。龙门石窟主要是在西山,山上有数不清大、小洞,每个洞里都住着数量不等的佛,他们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有的盘在在地上,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目光炯炯有神注视前方。佛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格外引人注目,引无数人叹息不已,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神态安祥,两眼注视着行人,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好像它都在看着你;小佛数目不计其数,最小的佛像每个只有2厘米大。看着这高超的雕刻艺术,我不由得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一点也不比我们差。相传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可以说经过千辛万苦才得来的。不过,有些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原先我们不注意保护,有不少佛都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大家都要增强有保护文化遗产意识,为国家和后人保留珍贵的原始文物。

游洛阳

游 洛 阳

我叫陈思翰,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幸福路小学一名即将升五年级的小学生。因为爸爸和叔叔从事旅游行业,所以我自小喜欢旅游,已经游览了许许多多的美丽风景。我的家乡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这片土地上矗立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历史名城。我最喜欢的,就是位列七大古都的洛阳。

记得两年前的五一,一大早,我们全家都早早的起了床,吃了饭,因为今天妈妈要带我们去洛阳游玩,我高兴极了。那天的天气很好,微风吹拂着路边的杨柳。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随着微风翩翩起舞,真好看啊!我的心情就像离笼的小鸟,激动万分。过了不久,我们就来到了洛阳。

中午,住在洛阳的姑姑和姑父请我们全家去老洛阳面馆吃饭。这是一家老字号饭店,专门做洛阳的地方风味小吃。从外面看,店面的装修古香古色,处处流露出浓浓的中国传统元素。走进去,饭店里的人真多呀,多亏姑父预先订了包间,在这里我了解很多小吃的来历,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卤面的来历,原来卤面是当地的一种快餐,因为使用简单,方便携带,所以博得人们的喜爱。又因为此面多在巷口街边叫卖,所以又叫路面。

下午,我们来到了丽景门,丽景门是一座仿唐建筑。它有着高高的城墙和大大的城门,门口有条清澈见底的护城河,走进城去,窄窄的小巷,干净而整齐,商店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多是些地方土特产,巷边上丰富多彩的传统小吃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路上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出了丽景门,我们又参观了洛阳市博物馆,在这里我知道了洛阳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洛阳真是一座绚丽多彩的城市啊!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吃完晚饭,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洛阳,听姑父讲洛阳还有好多的名胜古迹,龙门、白马寺还有关林等等,期待着我下一次游览。我发觉自己已经慢慢地喜欢上了这座古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