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的服装五十年以后,什么东西都会变得更好,服装也不例外。五十年后的服装一定能随着心情自动调节颜色。如果你今天被老师夸奖了,或者你考了一百分,衣服的颜色就会变成十分鲜艳的颜色。如果你今天被老师批评了,衣服的颜色就会变十分难看的颜色。五十年后的服装一定能让人解除疲劳。如果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累了,那个衣服就会自动给你按摩。五十年后的服装一定很轻。它是一种透气性好,重量轻,强度高的稀有金属做成的,你如果穿上它就好像在月球上漫步一般轻松。五十年后的服装一定很合身。不像现在的衣服只适合于正常人,而对那些残疾人就不行了。这种衣服可以自动调节形状、大小。五十年后的服装一定能治病。这个衣服里有个微型电脑,如果你得了一种病,那个微型电脑就会显示你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在衣服的一个口袋里,有一个小杯,里面有一个小药丸。别担心,这个药丸一点也不苦,反倒很甜。吃了以后不管什么病,五分钟就能好。我相信这不是幻想,五十年后的服装一定会让梦想变为现实,给人们带来更多幸福与快乐!

十五年后的我

有人问我,你长大后想干什么?我总会回答,我想当医生.有人很疑惑,我只知道医生能救死扶伤,却不知道医生的难处.

晚上,我躺在床上,渐渐进入了梦香.我看见一颗星星向我飘来,原来是一艘飞船我有些害怕,一阵醉人的嗓音传入我耳“想不想去十五年后去看看呀!”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站在我床边,她对我甜甜得一笑,我不再害怕了,跟着她上了飞船.一眨眼的工夫,我就来到一座经济很发达的城市上空,她告诉我,这是我家乡十五年后的样子,我点点头.飞船着落后,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原来这就是二十年后的我.她告诉我“你现在是XX医院的医生了,你的梦想成真了,祝你好运.” 我还没回过神来,已来到办公室.只见门外排着长队,“下一个!”各种病人经过我诊断,满意地离开了……忙了一个上午,我早已精疲力竭,虽然电风扇在卖力地转着,但我丝毫没有感到一点凉快.原来医生是那么辛苦呀.我治好了病人的病,来感谢我,我高兴地笑了……

“铃……”一阵刺耳的铃声响了起来,又是那该死的闹钟.我急忙起床,心想:如果我现在好好学习,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

四十五年后的我

四十五年后的我

“主人,请出门。今天是二零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今天早上您的计划是运用宇宙能量基地。宋博士已在去研究室的路上了,请您也赶快赶到研究室吧!”这是我的智能电子狗在说话,它是二零二四年科学院新研究出来的产品,具有语音提示、触摸感应、视觉作用……可以说是一个狗状的“人”。

我驾驶着我的私人飞船,来到了研究室。宋博士已在那里微笑着等候了。我们一起乘坐飞船,向能量基地飞去。指示器提示:在北慕大三十六度角,发现了不明能量。于是我们迅速向指示器所指的地方飞去。飞船飞近了,正是我们要找的能量基地。在征得当地“人”的同意后,我们带回了一个能量水晶球。返回途中,我们把水晶球的能量运用在飞船实验上,这时飞船速度骤然加快,能量充足。

智能机器人又提示我:主人,接下来该研究快速成长素了。我回到研究室,从试管里取出三滴阳光液体,再滴入四滴营养液体……,经过了四次失败。第五次,我把前面四次失败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到入一个小杯子。当我开始准备新试管时,我的胳膊肘不小心碰了一下小杯子,小杯子的液体撒在了一盆兰花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兰花以每秒两厘米的速度迅猛生长,“我成功了”……,我高兴的喊到。突然,我感到有一只手在抚摩我的脸,我睁开了眼。

哦!原来这是一场梦,多美的梦。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六(2)班 李名媛

指导教师:徐静

十五年在外

忽然间想起,眼下这个阳春三月,在一千多里外的故乡,到底是该插秧了还是该下种了?没好意思特意打电话回去问这个,怕被母亲一宣扬又成为村上的经典笑话。于是在枕上翻来覆去了半夜,力图穿透十五年的时空,将十五年前的情景人物,再一一唤回眼前来----千里孤影,无处话凄凉。

十五年前,单纯的脸,单纯的灵魂,单纯得不知道自己单纯。我犹能真切的记得 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我倦倦的歪在竹椅上看书,闲散、优游、、气定神闲、心神澄明的感觉。仿佛从识字伊始,便将大半的精神和情感付于别人的文字了。十八年的生活,全部在小镇上释放,除了吃饭、念书是具体的,必须要立即去做的,并不会想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在家的庇护下,日子这样宁静而简单,让人有一种永远这么安详下去、循环下去的错觉。

虽然小的时候便已经大模大样的在作文本上写下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可是直到毕业也并未能真正懂得其中之味。人生是那么长,怎么也望不见尽头,日子拖拖沓沓的,毕业遥遥无期。我始终胸无大志,对学业是淡漠的,不会刻意的磨笔霍霍挑灯夜战。而母亲望子成龙的心又甚盛,软硬兼施增色告无效之后,忧心忡忡:“你将来靠什么讨吃呢?”我拒绝去听、去理解这话的内涵和外延,反而是激起了“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叛逆,不过我并不逃学,最多就是拿老师的课当了虚构成一个故事,老师在他的课里授业解惑,我在我虚拟故事里沉浮起落。我对于象牙塔没有任何觊觎和奢望,哪怕全世界都在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我都会一如继往的放任自己的疏懒,其时我最大的欲望就是在文字间得来的不能确定的梦----走出家去,找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因为年轻得不知道年轻的好,因为一向被照顾得太无微不致而失于生活经验,因为还没来得及真正进入生活角色,只是一个大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冷暖滋味,无从理解现实中的柴米人生、生命的底蕴、不懂得义务与责任。对于人生的朦胧理解,几乎全是一种纸墨寒香的情怀,是一季“花飞花落花满天“的伤感,是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动,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向往,拒执著的用一种自命清高的姿态,成就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少年悲情,点点滴滴的丰盈了一个敏感男孩子的“梧桐更兼细雨”的敏感世界。

来到这个俗世上,总是不停地奔波,为这为那,为人民也为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妻儿,我似乎习惯了这样远离亲人的生活。想想,其实我在故乡生活的日子很平常,而且说来惭愧,当离别我的故乡的时候,年轻气盛,我是连头也没回的,我向往着故乡以外的那陌生而新鲜的世界,我厌弃那个贫穷落后偏僻的山村,我甚至觉得,宁可做一个流浪儿,也不愿再呆在家里。自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鸟,而鸟则向往自由的天空。于是1993年我来到了广西罗城,虽然语言不通,尤其是罗城人说起湖南补锅匠的故事,虽然我一无所知,但也有几分尴尬,尽管我现在不是补锅来的。就算如此,我还是很少想起我的故乡来。浪迹天涯一直是青春年少里的狂想,一种曼妙的召唤,一种无法舍弃的诱惑,茫茫戈壁的苍凉,在尚不谙世事的心里日益厚重,无数次的想象着在风沙中踽踽独行的感觉,想象着在废墟中的凭吊。可是我并没有明白,所谓浪迹天涯,并不是单凭一个信念就可以完成的事,我并不可能用一只化缘的钵和一双脚去体验我的旅程,即便在十二岁那年就接受过马克思教导:“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依然没能读懂其中一字千斤重的含义。我一直是以为前路会有祝福,会有给予自己的守护,就像回家了就必然有饭可吃一样自然。十五年一觉行走江湖的梦,在一步步走过体验过之后,在十五年后的最后一刻清醒。染上这种病,实在是无药可救的,来无影去无踪,恍然才知原来在心坎上,一根线从来就没有断过。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的大半,都是在那度过的,当然过得很平淡,很平凡,少年是在长铺中学读书,记忆已大都模糊,青年是在三八水库边的九中求学,那时爱好文学,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和马萧萧,海啸,孙桂林都有过接触,现在他们都出息了,我是堕落了,记得求学之时,正是1989年“六四”学潮,物是人非,没什么可说了,没有值得写成回忆录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这种平凡的生活,却使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真实,在那里有我出生的踪迹,在那里有我的年老父母和亲人,在那里我呀呀学语,在那里我开始认字,在那里我有许多要好的同学,比如陈彩霞,丁祥科等等,在那里我有过许多的梦,甚至我母亲赐给忽然间想起,眼下这个阳春三月,在一千多里外的故乡,到底是该插秧了还是该下种了?没好意思特意打电话回去问这个,怕被母亲一宣扬又成为村上的经典笑话。于是在枕上翻来覆去了半夜,力图穿透十五年的时空,将十五年前的情景人物,再一一唤回眼前来----千里孤影,无处话凄凉。

十五年前,单纯的脸,单纯的灵魂,单纯得不知道自己单纯。我犹能真切的记得 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我倦倦的歪在竹椅上看书,闲散、优游、、气定神闲、心神澄明的感觉。仿佛从识字伊始,便将大半的精神和情感付于别人的文字了。十八年的生活,全部在小镇上释放,除了吃饭、念书是具体的,必须要立即去做的,并不会想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在家的庇护下,日子这样宁静而简单,让人有一种永远这么安详下去、循环下去的错觉。

虽然小的时候便已经大模大样的在作文本上写下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可是直到毕业也并未能真正懂得其中之味。人生是那么长,怎么也望不见尽头,日子拖拖沓沓的,毕业遥遥无期。我始终胸无大志,对学业是淡漠的,不会刻意的磨笔霍霍挑灯夜战。而母亲望子成龙的心又甚盛,软硬兼施增色告无效之后,忧心忡忡:“你将来靠什么讨吃呢?”我拒绝去听、去理解这话的内涵和外延,反而是激起了“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叛逆,不过我并不逃学,最多就是拿老师的课当了虚构成一个故事,老师在他的课里授业解惑,我在我虚拟故事里沉浮起落。我对于象牙塔没有任何觊觎和奢望,哪怕全世界都在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我都会一如继往的放任自己的疏懒,其时我最大的欲望就是在文字间得来的不能确定的梦----走出家去,找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因为年轻得不知道年轻的好,因为一向被照顾得太无微不致而失于生活经验,因为还没来得及真正进入生活角色,只是一个大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冷暖滋味,无从理解现实中的柴米人生、生命的底蕴、不懂得义务与责任。对于人生的朦胧理解,几乎全是一种纸墨寒香的情怀,是一季“花飞花落花满天“的伤感,是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动,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向往,拒执著的用一种自命清高的姿态,成就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少年悲情,点点滴滴的丰盈了一个敏感男孩子的“梧桐更兼细雨”的敏感世界。

来到这个俗世上,总是不停地奔波,为这为那,为人民也为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妻儿,我似乎习惯了这样远离亲人的生活。想想,其实我在故乡生活的日子很平常,而且说来惭愧,当离别我的故乡的时候,年轻气盛,我是连头也没回的,我向往着故乡以外的那陌生而新鲜的世界,我厌弃那个贫穷落后偏僻的山村,我甚至觉得,宁可做一个流浪儿,也不愿再呆在家里。自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鸟,而鸟则向往自由的天空。于是1993年我来到了广西罗城,虽然语言不通,尤其是罗城人说起湖南补锅匠的故事,虽然我一无所知,但也有几分尴尬,尽管我现在不是补锅来的。就算如此,我还是很少想起我的故乡来。浪迹天涯一直是青春年少里的狂想,一种曼妙的召唤,一种无法舍弃的诱惑,茫茫戈壁的苍凉,在尚不谙世事的心里日益厚重,无数次的想象着在风沙中踽踽独行的感觉,想象着在废墟中的凭吊。可是我并没有明白,所谓浪迹天涯,并不是单凭一个信念就可以完成的事,我并不可能用一只化缘的钵和一双脚去体验我的旅程,即便在十二岁那年就接受过马克思教导:“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依然没能读懂其中一字千斤重的含义。我一直是以为前路会有祝福,会有给予自己的守护,就像回家了就必然有饭可吃一样自然。十五年一觉行走江湖的梦,在一步步走过体验过之后,在十五年后的最后一刻清醒。染上这种病,实在是无药可救的,来无影去无踪,恍然才知原来在心坎上,一根线从来就没有断过。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的大半,都是在那度过的,当然过得很平淡,很平凡,少年是在长铺中学读书,记忆已大都模糊,青年是在三八水库边的九中求学,那时爱好文学,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和马萧萧,海啸,孙桂林都有过接触,现在他们都出息了,我是堕落了,记得求学之时,正是1989年“六四”学潮,物是人非,没什么可说了,没有值得写成回忆录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这种平凡的生活,却使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真实,在那里有我出生的踪迹,在那里有我的年老父母和亲人,在那里我呀呀学语,在那里我开始认字,在那里我有许多要好的同学,比如陈彩霞,丁祥科等等,在那里我有过许多的梦,甚至我母亲赐给忽然间想起,眼下这个阳春三月,在一千多里外的故乡,到底是该插秧了还是该下种了?没好意思特意打电话回去问这个,怕被母亲一宣扬又成为村上的经典笑话。于是在枕上翻来覆去了半夜,力图穿透十五年的时空,将十五年前的情景人物,再一一唤回眼前来----千里孤影,无处话凄凉。

十五年前,单纯的脸,单纯的灵魂,单纯得不知道自己单纯。我犹能真切的记得 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我倦倦的歪在竹椅上看书,闲散、优游、、气定神闲、心神澄明的感觉。仿佛从识字伊始,便将大半的精神和情感付于别人的文字了。十八年的生活,全部在小镇上释放,除了吃饭、念书是具体的,必须要立即去做的,并不会想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在家的庇护下,日子这样宁静而简单,让人有一种永远这么安详下去、循环下去的错觉。

虽然小的时候便已经大模大样的在作文本上写下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可是直到毕业也并未能真正懂得其中之味。人生是那么长,怎么也望不见尽头,日子拖拖沓沓的,毕业遥遥无期。我始终胸无大志,对学业是淡漠的,不会刻意的磨笔霍霍挑灯夜战。而母亲望子成龙的心又甚盛,软硬兼施增色告无效之后,忧心忡忡:“你将来靠什么讨吃呢?”我拒绝去听、去理解这话的内涵和外延,反而是激起了“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叛逆,不过我并不逃学,最多就是拿老师的课当了虚构成一个故事,老师在他的课里授业解惑,我在我虚拟故事里沉浮起落。我对于象牙塔没有任何觊觎和奢望,哪怕全世界都在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我都会一如继往的放任自己的疏懒,其时我最大的欲望就是在文字间得来的不能确定的梦----走出家去,找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因为年轻得不知道年轻的好,因为一向被照顾得太无微不致而失于生活经验,因为还没来得及真正进入生活角色,只是一个大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冷暖滋味,无从理解现实中的柴米人生、生命的底蕴、不懂得义务与责任。对于人生的朦胧理解,几乎全是一种纸墨寒香的情怀,是一季“花飞花落花满天“的伤感,是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动,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向往,拒执著的用一种自命清高的姿态,成就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少年悲情,点点滴滴的丰盈了一个敏感男孩子的“梧桐更兼细雨”的敏感世界。

来到这个俗世上,总是不停地奔波,为这为那,为人民也为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妻儿,我似乎习惯了这样远离亲人的生活。想想,其实我在故乡生活的日子很平常,而且说来惭愧,当离别我的故乡的时候,年轻气盛,我是连头也没回的,我向往着故乡以外的那陌生而新鲜的世界,我厌弃那个贫穷落后偏僻的山村,我甚至觉得,宁可做一个流浪儿,也不愿再呆在家里。自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鸟,而鸟则向往自由的天空。于是1993年我来到了广西罗城,虽然语言不通,尤其是罗城人说起湖南补锅匠的故事,虽然我一无所知,但也有几分尴尬,尽管我现在不是补锅来的。就算如此,我还是很少想起我的故乡来。浪迹天涯一直是青春年少里的狂想,一种曼妙的召唤,一种无法舍弃的诱惑,茫茫戈壁的苍凉,在尚不谙世事的心里日益厚重,无数次的想象着在风沙中踽踽独行的感觉,想象着在废墟中的凭吊。可是我并没有明白,所谓浪迹天涯,并不是单凭一个信念就可以完成的事,我并不可能用一只化缘的钵和一双脚去体验我的旅程,即便在十二岁那年就接受过马克思教导:“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依然没能读懂其中一字千斤重的含义。我一直是以为前路会有祝福,会有给予自己的守护,就像回家了就必然有饭可吃一样自然。十五年一觉行走江湖的梦,在一步步走过体验过之后,在十五年后的最后一刻清醒。染上这种病,实在是无药可救的,来无影去无踪,恍然才知原来在心坎上,一根线从来就没有断过。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的大半,都是在那度过的,当然过得很平淡,很平凡,少年是在长铺中学读书,记忆已大都模糊,青年是在三八水库边的九中求学,那时爱好文学,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和马萧萧,海啸,孙桂林都有过接触,现在他们都出息了,我是堕落了,记得求学之时,正是1989年“六四”学潮,物是人非,没什么可说了,没有值得写成回忆录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这种平凡的生活,却使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真实,在那里有我出生的踪迹,在那里有我的年老父母和亲人,在那里我呀呀学语,在那里我开始认字,在那里我有许多要好的同学,比如陈彩霞,丁祥科等等,在那里我有过许多的梦,甚至我母亲赐给忽然间想起,眼下这个阳春三月,在一千多里外的故乡,到底是该插秧了还是该下种了?没好意思特意打电话回去问这个,怕被母亲一宣扬又成为村上的经典笑话。于是在枕上翻来覆去了半夜,力图穿透十五年的时空,将十五年前的情景人物,再一一唤回眼前来----千里孤影,无处话凄凉。

十五年前,单纯的脸,单纯的灵魂,单纯得不知道自己单纯。我犹能真切的记得 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我倦倦的歪在竹椅上看书,闲散、优游、、气定神闲、心神澄明的感觉。仿佛从识字伊始,便将大半的精神和情感付于别人的文字了。十八年的生活,全部在小镇上释放,除了吃饭、念书是具体的,必须要立即去做的,并不会想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在家的庇护下,日子这样宁静而简单,让人有一种永远这么安详下去、循环下去的错觉。

虽然小的时候便已经大模大样的在作文本上写下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可是直到毕业也并未能真正懂得其中之味。人生是那么长,怎么也望不见尽头,日子拖拖沓沓的,毕业遥遥无期。我始终胸无大志,对学业是淡漠的,不会刻意的磨笔霍霍挑灯夜战。而母亲望子成龙的心又甚盛,软硬兼施增色告无效之后,忧心忡忡:“你将来靠什么讨吃呢?”我拒绝去听、去理解这话的内涵和外延,反而是激起了“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叛逆,不过我并不逃学,最多就是拿老师的课当了虚构成一个故事,老师在他的课里授业解惑,我在我虚拟故事里沉浮起落。我对于象牙塔没有任何觊觎和奢望,哪怕全世界都在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我都会一如继往的放任自己的疏懒,其时我最大的欲望就是在文字间得来的不能确定的梦----走出家去,找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因为年轻得不知道年轻的好,因为一向被照顾得太无微不致而失于生活经验,因为还没来得及真正进入生活角色,只是一个大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冷暖滋味,无从理解现实中的柴米人生、生命的底蕴、不懂得义务与责任。对于人生的朦胧理解,几乎全是一种纸墨寒香的情怀,是一季“花飞花落花满天“的伤感,是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动,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向往,拒执著的用一种自命清高的姿态,成就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少年悲情,点点滴滴的丰盈了一个敏感男孩子的“梧桐更兼细雨”的敏感世界。

来到这个俗世上,总是不停地奔波,为这为那,为人民也为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妻儿,我似乎习惯了这样远离亲人的生活。想想,其实我在故乡生活的日子很平常,而且说来惭愧,当离别我的故乡的时候,年轻气盛,我是连头也没回的,我向往着故乡以外的那陌生而新鲜的世界,我厌弃那个贫穷落后偏僻的山村,我甚至觉得,宁可做一个流浪儿,也不愿再呆在家里。自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鸟,而鸟则向往自由的天空。于是1993年我来到了广西罗城,虽然语言不通,尤其是罗城人说起湖南补锅匠的故事,虽然我一无所知,但也有几分尴尬,尽管我现在不是补锅来的。就算如此,我还是很少想起我的故乡来。浪迹天涯一直是青春年少里的狂想,一种曼妙的召唤,一种无法舍弃的诱惑,茫茫戈壁的苍凉,在尚不谙世事的心里日益厚重,无数次的想象着在风沙中踽踽独行的感觉,想象着在废墟中的凭吊。可是我并没有明白,所谓浪迹天涯,并不是单凭一个信念就可以完成的事,我并不可能用一只化缘的钵和一双脚去体验我的旅程,即便在十二岁那年就接受过马克思教导:“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依然没能读懂其中一字千斤重的含义。我一直是以为前路会有祝福,会有给予自己的守护,就像回家了就必然有饭可吃一样自然。十五年一觉行走江湖的梦,在一步步走过体验过之后,在十五年后的最后一刻清醒。染上这种病,实在是无药可救的,来无影去无踪,恍然才知原来在心坎上,一根线从来就没有断过。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的大半,都是在那度过的,当然过得很平淡,很平凡,少年是在长铺中学读书,记忆已大都模糊,青年是在三八水库边的九中求学,那时爱好文学,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和马萧萧,海啸,孙桂林都有过接触,现在他们都出息了,我是堕落了,记得求学之时,正是1989年“六四”学潮,物是人非,没什么可说了,没有值得写成回忆录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这种平凡的生活,却使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真实,在那里有我出生的踪迹,在那里有我的年老父母和亲人,在那里我呀呀学语,在那里我开始认字,在那里我有许多要好的同学,比如陈彩霞,丁祥科等等,在那里我有过许多的梦,甚至我母亲赐给忽然间想起,眼下这个阳春三月,在一千多里外的故乡,到底是该插秧了还是该下种了?没好意思特意打电话回去问这个,怕被母亲一宣扬又成为村上的经典笑话。于是在枕上翻来覆去了半夜,力图穿透十五年的时空,将十五年前的情景人物,再一一唤回眼前来----千里孤影,无处话凄凉。

十五年前,单纯的脸,单纯的灵魂,单纯得不知道自己单纯。我犹能真切的记得 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我倦倦的歪在竹椅上看书,闲散、优游、、气定神闲、心神澄明的感觉。仿佛从识字伊始,便将大半的精神和情感付于别人的文字了。十八年的生活,全部在小镇上释放,除了吃饭、念书是具体的,必须要立即去做的,并不会想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在家的庇护下,日子这样宁静而简单,让人有一种永远这么安详下去、循环下去的错觉。

虽然小的时候便已经大模大样的在作文本上写下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可是直到毕业也并未能真正懂得其中之味。人生是那么长,怎么也望不见尽头,日子拖拖沓沓的,毕业遥遥无期。我始终胸无大志,对学业是淡漠的,不会刻意的磨笔霍霍挑灯夜战。而母亲望子成龙的心又甚盛,软硬兼施增色告无效之后,忧心忡忡:“你将来靠什么讨吃呢?”我拒绝去听、去理解这话的内涵和外延,反而是激起了“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叛逆,不过我并不逃学,最多就是拿老师的课当了虚构成一个故事,老师在他的课里授业解惑,我在我虚拟故事里沉浮起落。我对于象牙塔没有任何觊觎和奢望,哪怕全世界都在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我都会一如继往的放任自己的疏懒,其时我最大的欲望就是在文字间得来的不能确定的梦----走出家去,找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因为年轻得不知道年轻的好,因为一向被照顾得太无微不致而失于生活经验,因为还没来得及真正进入生活角色,只是一个大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冷暖滋味,无从理解现实中的柴米人生、生命的底蕴、不懂得义务与责任。对于人生的朦胧理解,几乎全是一种纸墨寒香的情怀,是一季“花飞花落花满天“的伤感,是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动,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向往,拒执著的用一种自命清高的姿态,成就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少年悲情,点点滴滴的丰盈了一个敏感男孩子的“梧桐更兼细雨”的敏感世界。

来到这个俗世上,总是不停地奔波,为这为那,为人民也为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妻儿,我似乎习惯了这样远离亲人的生活。想想,其实我在故乡生活的日子很平常,而且说来惭愧,当离别我的故乡的时候,年轻气盛,我是连头也没回的,我向往着故乡以外的那陌生而新鲜的世界,我厌弃那个贫穷落后偏僻的山村,我甚至觉得,宁可做一个流浪儿,也不愿再呆在家里。自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鸟,而鸟则向往自由的天空。于是1993年我来到了广西罗城,虽然语言不通,尤其是罗城人说起湖南补锅匠的故事,虽然我一无所知,但也有几分尴尬,尽管我现在不是补锅来的。就算如此,我还是很少想起我的故乡来。浪迹天涯一直是青春年少里的狂想,一种曼妙的召唤,一种无法舍弃的诱惑,茫茫戈壁的苍凉,在尚不谙世事的心里日益厚重,无数次的想象着在风沙中踽踽独行的感觉,想象着在废墟中的凭吊。可是我并没有明白,所谓浪迹天涯,并不是单凭一个信念就可以完成的事,我并不可能用一只化缘的钵和一双脚去体验我的旅程,即便在十二岁那年就接受过马克思教导:“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依然没能读懂其中一字千斤重的含义。我一直是以为前路会有祝福,会有给予自己的守护,就像回家了就必然有饭可吃一样自然。十五年一觉行走江湖的梦,在一步步走过体验过之后,在十五年后的最后一刻清醒。染上这种病,实在是无药可救的,来无影去无踪,恍然才知原来在心坎上,一根线从来就没有断过。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的大半,都是在那度过的,当然过得很平淡,很平凡,少年是在长铺中学读书,记忆已大都模糊,青年是在三八水库边的九中求学,那时爱好文学,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和马萧萧,海啸,孙桂林都有过接触,现在他们都出息了,我是堕落了,记得求学之时,正是1989年“六四”学潮,物是人非,没什么可说了,没有值得写成回忆录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这种平凡的生活,却使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真实,在那里有我出生的踪迹,在那里有我的年老父母和亲人,在那里我呀呀学语,在那里我开始认字,在那里我有许多要好的同学,比如陈彩霞,丁祥科等等,在那里我有过许多的梦,甚至我母亲赐给忽然间想起,眼下这个阳春三月,在一千多里外的故乡,到底是该插秧了还是该下种了?没好意思特意打电话回去问这个,怕被母亲一宣扬又成为村上的经典笑话。于是在枕上翻来覆去了半夜,力图穿透十五年的时空,将十五年前的情景人物,再一一唤回眼前来----千里孤影,无处话凄凉。

十五年前,单纯的脸,单纯的灵魂,单纯得不知道自己单纯。我犹能真切的记得 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我倦倦的歪在竹椅上看书,闲散、优游、、气定神闲、心神澄明的感觉。仿佛从识字伊始,便将大半的精神和情感付于别人的文字了。十八年的生活,全部在小镇上释放,除了吃饭、念书是具体的,必须要立即去做的,并不会想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在家的庇护下,日子这样宁静而简单,让人有一种永远这么安详下去、循环下去的错觉。

虽然小的时候便已经大模大样的在作文本上写下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可是直到毕业也并未能真正懂得其中之味。人生是那么长,怎么也望不见尽头,日子拖拖沓沓的,毕业遥遥无期。我始终胸无大志,对学业是淡漠的,不会刻意的磨笔霍霍挑灯夜战。而母亲望子成龙的心又甚盛,软硬兼施增色告无效之后,忧心忡忡:“你将来靠什么讨吃呢?”我拒绝去听、去理解这话的内涵和外延,反而是激起了“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叛逆,不过我并不逃学,最多就是拿老师的课当了虚构成一个故事,老师在他的课里授业解惑,我在我虚拟故事里沉浮起落。我对于象牙塔没有任何觊觎和奢望,哪怕全世界都在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我都会一如继往的放任自己的疏懒,其时我最大的欲望就是在文字间得来的不能确定的梦----走出家去,找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因为年轻得不知道年轻的好,因为一向被照顾得太无微不致而失于生活经验,因为还没来得及真正进入生活角色,只是一个大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冷暖滋味,无从理解现实中的柴米人生、生命的底蕴、不懂得义务与责任。对于人生的朦胧理解,几乎全是一种纸墨寒香的情怀,是一季“花飞花落花满天“的伤感,是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动,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向往,拒执著的用一种自命清高的姿态,成就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少年悲情,点点滴滴的丰盈了一个敏感男孩子的“梧桐更兼细雨”的敏感世界。

来到这个俗世上,总是不停地奔波,为这为那,为人民也为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妻儿,我似乎习惯了这样远离亲人的生活。想想,其实我在故乡生活的日子很平常,而且说来惭愧,当离别我的故乡的时候,年轻气盛,我是连头也没回的,我向往着故乡以外的那陌生而新鲜的世界,我厌弃那个贫穷落后偏僻的山村,我甚至觉得,宁可做一个流浪儿,也不愿再呆在家里。自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鸟,而鸟则向往自由的天空。于是1993年我来到了广西罗城,虽然语言不通,尤其是罗城人说起湖南补锅匠的故事,虽然我一无所知,但也有几分尴尬,尽管我现在不是补锅来的。就算如此,我还是很少想起我的故乡来。浪迹天涯一直是青春年少里的狂想,一种曼妙的召唤,一种无法舍弃的诱惑,茫茫戈壁的苍凉,在尚不谙世事的心里日益厚重,无数次的想象着在风沙中踽踽独行的感觉,想象着在废墟中的凭吊。可是我并没有明白,所谓浪迹天涯,并不是单凭一个信念就可以完成的事,我并不可能用一只化缘的钵和一双脚去体验我的旅程,即便在十二岁那年就接受过马克思教导:“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依然没能读懂其中一字千斤重的含义。我一直是以为前路会有祝福,会有给予自己的守护,就像回家了就必然有饭可吃一样自然。十五年一觉行走江湖的梦,在一步步走过体验过之后,在十五年后的最后一刻清醒。染上这种病,实在是无药可救的,来无影去无踪,恍然才知原来在心坎上,一根线从来就没有断过。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的大半,都是在那度过的,当然过得很平淡,很平凡,少年是在长铺中学读书,记忆已大都模糊,青年是在三八水库边的九中求学,那时爱好文学,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和马萧萧,海啸,孙桂林都有过接触,现在他们都出息了,我是堕落了,记得求学之时,正是1989年“六四”学潮,物是人非,没什么可说了,没有值得写成回忆录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这种平凡的生活,却使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真实,在那里有我出生的踪迹,在那里有我的年老父母和亲人,在那里我呀呀学语,在那里我开始认字,在那里我有许多要好的同学,比如陈彩霞,丁祥科等等,在那里我有过许多的梦,甚至我母亲赐给忽然间想起,眼下这个阳春三月,在一千多里外的故乡,到底是该插秧了还是该下种了?没好意思特意打电话回去问这个,怕被母亲一宣扬又成为村上的经典笑话。于是在枕上翻来覆去了半夜,力图穿透十五年的时空,将十五年前的情景人物,再一一唤回眼前来----千里孤影,无处话凄凉。

十五年前,单纯的脸,单纯的灵魂,单纯得不知道自己单纯。我犹能真切的记得 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我倦倦的歪在竹椅上看书,闲散、优游、、气定神闲、心神澄明的感觉。仿佛从识字伊始,便将大半的精神和情感付于别人的文字了。十八年的生活,全部在小镇上释放,除了吃饭、念书是具体的,必须要立即去做的,并不会想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在家的庇护下,日子这样宁静而简单,让人有一种永远这么安详下去、循环下去的错觉。

虽然小的时候便已经大模大样的在作文本上写下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可是直到毕业也并未能真正懂得其中之味。人生是那么长,怎么也望不见尽头,日子拖拖沓沓的,毕业遥遥无期。我始终胸无大志,对学业是淡漠的,不会刻意的磨笔霍霍挑灯夜战。而母亲望子成龙的心又甚盛,软硬兼施增色告无效之后,忧心忡忡:“你将来靠什么讨吃呢?”我拒绝去听、去理解这话的内涵和外延,反而是激起了“有压迫就有反抗“的叛逆,不过我并不逃学,最多就是拿老师的课当了虚构成一个故事,老师在他的课里授业解惑,我在我虚拟故事里沉浮起落。我对于象牙塔没有任何觊觎和奢望,哪怕全世界都在闻鸡起舞悬梁刺股,我都会一如继往的放任自己的疏懒,其时我最大的欲望就是在文字间得来的不能确定的梦----走出家去,找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因为年轻得不知道年轻的好,因为一向被照顾得太无微不致而失于生活经验,因为还没来得及真正进入生活角色,只是一个大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冷暖滋味,无从理解现实中的柴米人生、生命的底蕴、不懂得义务与责任。对于人生的朦胧理解,几乎全是一种纸墨寒香的情怀,是一季“花飞花落花满天“的伤感,是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动,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向往,拒执著的用一种自命清高的姿态,成就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少年悲情,点点滴滴的丰盈了一个敏感男孩子的“梧桐更兼细雨”的敏感世界。

来到这个俗世上,总是不停地奔波,为这为那,为人民也为自己,不得不再次远离妻儿,我似乎习惯了这样远离亲人的生活。想想,其实我在故乡生活的日子很平常,而且说来惭愧,当离别我的故乡的时候,年轻气盛,我是连头也没回的,我向往着故乡以外的那陌生而新鲜的世界,我厌弃那个贫穷落后偏僻的山村,我甚至觉得,宁可做一个流浪儿,也不愿再呆在家里。自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鸟,而鸟则向往自由的天空。于是1993年我来到了广西罗城,虽然语言不通,尤其是罗城人说起湖南补锅匠的故事,虽然我一无所知,但也有几分尴尬,尽管我现在不是补锅来的。就算如此,我还是很少想起我的故乡来。浪迹天涯一直是青春年少里的狂想,一种曼妙的召唤,一种无法舍弃的诱惑,茫茫戈壁的苍凉,在尚不谙世事的心里日益厚重,无数次的想象着在风沙中踽踽独行的感觉,想象着在废墟中的凭吊。可是我并没有明白,所谓浪迹天涯,并不是单凭一个信念就可以完成的事,我并不可能用一只化缘的钵和一双脚去体验我的旅程,即便在十二岁那年就接受过马克思教导:“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依然没能读懂其中一字千斤重的含义。我一直是以为前路会有祝福,会有给予自己的守护,就像回家了就必然有饭可吃一样自然。十五年一觉行走江湖的梦,在一步步走过体验过之后,在十五年后的最后一刻清醒。染上这种病,实在是无药可救的,来无影去无踪,恍然才知原来在心坎上,一根线从来就没有断过。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的大半,都是在那度过的,当然过得很平淡,很平凡,少年是在长铺中学读书,记忆已大都模糊,青年是在三八水库边的九中求学,那时爱好文学,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和马萧萧,海啸,孙桂林都有过接触,现在他们都出息了,我是堕落了,记得求学之时,正是1989年“六四”学潮,物是人非,没什么可说了,没有值得写成回忆录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这种平凡的生活,却使我每每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真实,在那里有我出生的踪迹,在那里有我的年老父母和亲人,在那里我呀呀学语,在那里我开始认字,在那里我有许多要好的同学,比如陈彩霞,丁祥科等等,在那里我有过许多的梦,甚至我母亲赐给

十五年后回故乡

十五年后,我已在清华大学文科取得不少成就,在暑假期间,我抱着一身功名动身回家。 到家了,啊!一阵那小时候的味道有重新回到我的身边,那种孩子的气味依然留在故乡。故乡那座古老的大舞台仍旧存在,我爬上那大舞台,抚摸那古老而带有岁月痕迹的砖瓦,那长满青苔的裂缝,那“吱吱”作响的木板,每一寸都有我童年宝贵的回忆。 走在道路上,依旧是那充满温馨的乡间小路,没有那城市之间的水泥路,在故乡,我找到了家的味道。 到了我家,没有那城市的高楼大厦,只有几间矮小朴素的平房,我家只有几间黑黑的小屋,可我奶奶的房间有两扇窗子,清晨,清凉的晨风从东窗里吹进来,晚上,徐徐的晚风从南窗吹进来,那别提多舒服了! 我爱我的故乡。

给十五年后的我的一封信

给十五年后的我的一封信王莹: 你好! 我是2009年的你,十五年前的你。我非常想知道十五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模样,所以就提笔写了这封信,让你知道我——也就是你,曾经有过的渴望和期待….. 我渴望自己的未来是一位有名的钢琴家,非常受观众的喜爱,老是伴着观众的掌声走上、走下舞台…… 我还渴望未来的我生活在一个“无际”的世界,大海、山川、森林,一样的宁静和美丽。没有任何人为的破坏,未来的你是否已经拥有完完全全的绿色哺育、蓝色陪伴、红色温暖?现在的你一定比我更快乐得生活着吧?我也很期待,十五年后的我依然是一个幸福、开朗的女孩。也许,你会有飘逸的长发、温柔的性格、独立的意志,一定还有很多知心朋友!你知道吗?为了我的未来、你的现在,我一直在努力,现在的你一定正凭聪明才智在更大的天地里施展才华吧?我非常想出人头地,也想多一点快乐,多一份洒脱,做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做一片永远碧绿的嫩叶…… 我想你一定也希望我多多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现在的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但我相信,随着新一年的到来,我会真正长大的,会越来越像你的! 让我们一起许一个愿,预祝属于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十五年前你:王莹 200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