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我们应邀参加了电视台组织的小记者黄河一日游采风活动。我们一小和职业中学、贺昌中学、二小分成了一队。

我们在职业中学的门口集中后,就出发了。我和语文老师的女儿还有我的一个好朋友一起坐着。我一看车外,围满了家长,我的妈妈也不例外。那些家长有的和孩子再见,有的打开车窗说一些听老师的话呀、坐船时不要乱动呀一类的话。车要开动了,我妈妈再三要我注意安全,我只好一个劲的点头。

车开动了。慢慢地,家长们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车子快速的行驶着,我很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出去啊!

过了一会儿,车开到了一个很直的下坡,我吓得闭上了眼睛。这时,听到主持人说:“同学们,不要怕,唱一首歌就好了!”听完,同学们都唱起歌来,我也跟着他们唱,心里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不知不觉,三交黄河的入口到了,但同学们依然还陶醉在歌声当中,指导员喊了两声我们才听见。我们各自拿着自己的东西下了车,先去了一下厕所,回来后看见一些人正从屋里拿出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堆救生衣!那些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件,还给我们把绳子系上呢!刚穿好救生衣,就听到有人喊:“出发喽!”我听见了,也跟着喊起来。

该坐船了,我们坐的是一艘很大又很古老的木船。听指导员说,这可是地地道道的木船呐!等我们都坐好后,又来了一位女导游,她说要给我们介绍介绍这儿的风景。

船开动了,由于那时水有点急,水溅起来,溅到我和每一个同学身上,同学们都喊:“好舒服!”船向前游了一会儿,导游开始给我们介绍了:“这里原是大禹治水的地方。”说完,手又指向一座山:“这座山称为母亲山,传说大禹的妻子有孩子了,但他三年没回家,而他的孩子也就三年没出生。”“你们再看那座山,它像什么?”导游问我们。“骆驼!”大家一起答到。“对。”导游笑着说,“传说这匹骆驼是当时大禹的妻子骑过的。”船向前行驶了一会儿,导游又说:“同学们可能不知道,黄河是世界第二大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全长5465万公里,跨越九个省、市、自治区……看,我们现在看到的对岸是原来的柳林县,它已经很破旧了。

说着说着,船到达目的地了。在家背着书包走下船,一个个都喊“累!”这时,我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黄河母亲风景区”几个大字。哦,原来这儿就是黄河母亲风景区啊!我高兴的一跳三尺高。旁边还有一些小字,我看了看,上面写得是“传说禹王治水遇险,禹王娘娘为救丈夫而坐化。为纪念禹王和禹王娘娘的功绩,坐化后的山民间称为母亲峰,遇险的这条河称为黄河母亲河。”我们还拜访了同是吉祥物的同心石,被称为“神鹰”的石老鹰,“青蛙探水”等景点。

该吃午饭了,大家围成一圈坐在草滩上,然后打开自己的背包,拿出吃的东西,互相品尝。同学们的食物很丰盛,有饼干、有雪饼、有面包、有饮料、还有水果等,各种各样。她们让我吃她们的雪饼、饼干,我也让她们吃我的干脆面,喝我的饮料。亲得就象一家人!这时,闻到了一股烟味和香味。我一看,原来是贺昌中学的大学生们在就地生火,做饭呢!过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端着一大盆大米和菜走过来了,辅导员拿起来,说:“来,大家尝尝大同学做的好吃的,香喷喷的大米饭!”刚说完,同学们都扑过去抢着吃。我也好不容易吃了一口,“哇,真好吃!”忍不住又去吃了一口……你们可别说我贪吃,谁叫大米饭这么好吃呢?!

午饭过后,该表演节目了。主持人带头喊道:“让我们先让一小来表演,好吗?”“好!”同学们大声喊。我们几个虽然练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主持人又大喊:“叫你跳,你就跳,扭扭怩怩不像样,不像样呀,不像样!一二三四五,我们等的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的好心急!”听了这些话,我们只好出去表演了节目。还有二小和其它学校,都是被我们这么“拉”出去的。

玩了一下午,该走了,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要我们站在黄河边留念,大家听了,像箭一样冲过去和老师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当我们坐上船准备返回时,心里都千千万万个不想走,但没办法,要服从“命令”。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又唱起了我们喜欢的歌,我们唱了一首又一首,总是感觉唱不完,知道我们全部都把嗓子都给唱的沙哑了……

美丽的侗庐

去年,我报名参加了南湖晚报小记者。今年,小记者协会组织我们小记者去“侗庐大奇山,红灯笼外婆家”采风,那里的景色真美呀!早上,我同好朋友慧慧(小名),霓儿(小名)一起去学校。上了车,当然是导游先做自我介绍啦!我们的导游是位叔叔,他笑嘻嘻的对我们说:“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楚,楚留香的楚,当然啦,没有楚留香那么风度翩翩,美丽动人。大家可以叫我‘楚头’。”导游一番怪异有趣的自我介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楚头’还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包薯片,我们开心极了!到了侗庐,我才真正看清楚了它的真面目,真可以说得上是山清水秀了。“楚头”先带我们去爬山。“哇!好高啊!”“这个太高了!”我们当中有人起哄。我一看,原来,道路两旁种着一些竹子和竹笋。不要说竹子和竹笋有什么好奇怪的,那竹笋啊可高了,有的比我老师都高呢!如果你不信,有时间你亲自到侗庐大奇山去看一看。那样你就可以一睹它的风采,知道我说的是不是真的了,走到了半山腰,有一个天然乐园,我们大家分散开来玩耍,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到了12点,我们集合去吃中午饭,吃完了中午饭,我们去参观“红灯笼外婆家”了。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八十岁的老外婆,还看到了许多民间工艺品,真是太棒了!到了下午4点,我们该回家了。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侗庐大奇山还有很多没经我没写出来,等待你们去参观,去发现呢!告诉你们,在侗庐还可以摸鱼呢!可惜我没有摸到,但我还是很开心。

名师点评: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小作者写文章时的认真态度,从字数上看已远远超过了四年级作文的要求。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多”字,小作者一股脑儿地交代了有关桐庐之旅前后所有的事,这样写确实能将事件叙述得十分详细清楚,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就稍显罗嗦了,使得文章没有一个突出的重点,而且在最后一段又提到摸鱼这件事,似乎来得有点突然,建议可以省去不写或者把它移到上一段中去。老师也建议你采取小标题的形式将文中的内容分点进行叙述,这样就可以巧妙避免上述的问题。

(快乐学堂特聘教师:周老师) 2011-8-20 18:09:32

黄河一日游

黄河一日游

星期天我参加了电视台组织的小记者黄河一日游采风活动。我们一小和职业中学、贺昌中学、二小分成了一队。我们在职业中学的门口集中后,就出发了。我和语文老师的女儿还有我的一个好朋友一起坐着。我一看车外,围满了家长,我的妈妈也不例外。那些家长有的和孩子再见,有的打开车窗说一些听老师的话呀、坐船时不要乱动呀一类的话。车要开动了,我妈妈再三要我注意安全,我只好一个劲的点头。车开动了。慢慢地,家长们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车子快速的行驶着,我很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出去啊!过了一会儿,车开到了一个很直的下坡,我吓得闭上了眼睛。这时,听到主持人说:同学们,不要怕,唱一首歌就好了!听完,同学们都唱起歌来,我也跟着他们唱,心里一点儿也不害怕了。不知不觉,三交黄河的入口到了,但同学们依然还陶醉在歌声当中,指导员喊了两声我们才听见。我们各自拿着自己的东西下了车,先去了一下厕所,回来后看见一些人正从屋里拿出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堆救生衣!那些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件,还给我们把绳子系上呢!刚穿好救生衣,就听到有人喊:出发喽!我听见了,也跟着喊起来。该坐船了,我们坐的是一艘很大又很古老的木船。听指导员说,这可是地地道道的木船呐!等我们都坐好后,又来了一位女导游,她说要给我们介绍介绍这儿的风景。船开动了,由于那时水有点急,水溅起来,溅到我和每一个同学身上,同学们都喊:好舒服!船向前游了一会儿,导游开始给我们介绍了:这里原是大禹治水的地方。说完,手又指向一座山:这座山称为母亲山,传说大禹的妻子有孩子了,但他三年没回家,而他的孩子也就三年没出生。你们再看那座山,它像什么?导游问我们。骆驼!大家一起答到。对。导游笑着说,传说这匹骆驼是当时大禹的妻子骑过的。船向前行驶了一会儿,导游又说:同学们可能不知道,黄河是世界第二大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全长5465万公里,跨越九个省、市、自治区......看,我们现在看到的对岸是原来的柳林县,它已经很破旧了。说着说着,船到达目的地了。在家背着书包走下船,一个个都喊累!这时,我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黄河母亲风景区几个大字。哦,原来这儿就是黄河母亲风景区啊!我高兴的一跳三尺高。旁边还有一些小字,我看了看,上面写得是传说禹王治水遇险,禹王娘娘为救丈夫而坐化。为纪念禹王和禹王娘娘的功绩,坐化后的山民间称为母亲峰,遇险的这条河称为黄河母亲河。我们还拜访了同是吉祥物的同心石,被称为神鹰的石老鹰,青蛙探水等景点。该吃午饭了,大家围成一圈坐在草滩上,然后打开自己的背包,拿出吃的东西,互相品尝。同学们的食物很丰盛,有饼干、有雪饼、有面包、有饮料、还有水果等,各种各样。她们让我吃她们的雪饼、饼干,我也让她们吃我的干脆面,喝我的饮料。亲得就象一家人!这时,闻到了一股烟味和香味。我一看,原来是贺昌中学的大学生们在就地生火,做饭呢!过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端着一大盆大米和菜走过来了,辅导员拿起来,说:来,大家尝尝大同学做的好吃的,香喷喷的大米饭!刚说完,同学们都扑过去抢着吃。我也好不容易吃了一口,哇,真好吃!忍不住又去吃了一口......你们可别说我贪吃,谁叫大米饭这么好吃呢?!午饭过后,该表演节目了。主持人带头喊道:让我们先让一小来表演,好吗?好!同学们大声喊。我们几个虽然练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主持人又大喊:叫你跳,你就跳,扭扭怩怩不像样,不像样呀,不像样!一二三四五,我们等的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的好心急!听了这些话,我们只好出去表演了节目。还有二小和其它学校,都是被我们这么拉出去的。玩了一下午,该走了,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要我们站在黄河边留念,大家听了,像箭一样冲过去和老师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当我们坐上船返回时,心里都千千万万个不想走,但没办法,要服从命令。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又唱起了我们喜欢的歌,我们唱了一首又一首,总也唱不够。直到嗓子唱哑了。。。。。。

融融绍兴,一城好戏

初次到绍兴,早晨被窗外高亢的戏曲唱腔惊醒。推开窗子,想仔细地听听唱的是哪出戏,却怎么也听不明白。几个中年人站在一个戏谱架旁,旁若无人地唱着。我只能凑近看看戏词:“这是越剧吗?”一位老妇操着绍兴方言告诉我:“绍剧哩,这里的人多唱绍剧的。”

鲁迅说,“大敲,大叫,大跳……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地看起来,也自有它的风致”。我国地方性的剧种很多,像绍剧这样,历经千年仍深植于民间的却少之又少。

傍晚时分,村中庙宇对面的戏台和周遭几乎没有了界限。大幕随着锣鼓声渐渐拉开,前奏逐渐变得粗犷而高昂,拉开了整场戏的序幕,我寻个最佳拍摄点占好位置。如鲁迅当年看过的社戏一样,至今绍剧仍先是大锣大鼓闹头场,“盛盛盛盛盛盛盛,呛呛呛呛呛呛呛”,说的就是一开场便热闹非凡,声传百里。台下观众的眼睛瞪起来,远处的村民听到锣鼓声,也快步赶了过来。

剧团到乡下演出,观众大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酒酣脸红,和着台上的节拍,一边摇着蒲扇吟唱,一边想着赏心乐事。我不经意间回头,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女教师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心里不由一阵感动,她未必完全明白戏中的故事,却被它深深吸引。

行走在绍兴的街巷中,会感觉到桥多船多歌亦多,时不时能从某户人家的窗户里飘出绍剧唱腔。到了周末,沈园里也经常有演出活动。城市广场上和古街巷中的社戏演出多在节假日。若赶上晴天,又是桂花飘香的日子,还可以乘着乌篷船看水上戏台演出或临河的“草台戏”,水中的人影影影绰绰,停泊的乌篷船摇摇摆摆,河上的波光闪闪烁烁,从台上飘起来的唱腔豪迈雄阔,真是难得的悠闲。其实,不仅绍兴人喜欢看戏,这份好戏的情怀也感染了长三角乃至江南更加广阔的区域。

据说,早在大禹的年代就有祭社,社戏起源于祭社中的文艺演出,后来逐渐发展为唱腔高昂、锣鼓节奏强烈的绍剧。绍剧刚柔并济、感情奔放,浸淫了古越先民的粗犷和剽悍,让人觉得它不应该诞生在柔情似水的江南。

绍剧的大量优秀传统剧目保留至今,体现爱国爱民精神的《于谦》,彰显勇敢诚信忠义的《杨门女将》,鞭挞贪腐的《新官劫》,为好人申冤鸣不平的《葫芦案》……无一不紧扣百姓的心弦。鲁迅看过很多社戏,并把绍剧《龙虎斗》中“手持钢鞭把你打”等经典台词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显然,鲁迅对绍剧的“草根性”了如指掌,感受深刻,这一故乡文化也许深深影响了他,使他的文学作品引人警醒、常读常新。

念白风趣诙谐,表演幽默轻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绍剧的又一特色。

从艺30多年的姚元法,在《龙虎斗》中扮演陷害忠臣呼延寿的奸臣欧阳方,他的逼真表演总能把观众带入戏中,引发对坏到极点的欧阳方的声声怒骂。有一次他在余姚乡下演出,观众中有一位木匠,入戏太深,要提着斧子冲上戏台去砍“欧阳方”,成为十里八乡的笑谈。

鲁迅的文章里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常年跟随绍剧团摄影采风,记不清看了多少次演出,每一出戏终了,我总是很享受、很依恋,也很担心,担心自己哪一天会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了。

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四季的变换是自然界不变的旋律,昼夜更替是地球亘古的节拍。没人能阻挡时间前进的脚步。在时间的洪流中,世间的得与失显得无比渺小。随着朝阳每天冉冉升起,我们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时常为一道解不出的题目烦闷无比,看着别人的笔尖刷刷地划过纸面,令人满意的答案应声而出,自己手中握着的笔却迟迟悬停着,找不到地方着陆。是自己不够聪明,还是努力不够?越想越难受。最后因为一道题荒废一个晚自习,进入忧愁的恶性循环。这解不开的题仿佛成了压在心口的大石,不挪开令人无法呼吸。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的绝对,跳过它后或许又会柳暗花明。人生的战场,并非一题决胜负。甚是不该如此绝望,因为生活时刻充满希望,就像那每天崭新的太阳,纵使前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它依然会在新的一天,展示它骄人的笑脸。

所以,感觉失去希望时,看看福贵吧!像那个民间采风者坐在田埂上一样,倾听他的一生吧!从大地主家的阔少爷,因为荒淫无度,变成家徒四壁的佃农。碰上兵荒马乱的年代,被抓去当了大兵,逃回后发现,母亲死亡、女儿因为疾病失聪,饥荒过后,妻子患病,随后儿子死亡……如此多的不幸,他也总算活了下来,所有的一切并未使他变得木讷,仍旧保持着生活的热情,正是因为明天太阳会照样升起,庄稼在成长,一切都充满希望。

所以,感觉被上帝抛弃时,看看尼米兹吧!珍珠港被袭后,美军士兵灰心丧气,自暴自弃,为了在紧要关头重振士气,尼米兹做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列出三点理由使士兵坚信上帝的眷顾犹存:1、日军只炸毁了船舰,而不是船坞,给了军舰修补之地;2、油库幸存,还击的燃料还在;3、轰炸时间是周末,舰上士兵很少,否则伤亡人数会更加触目惊心。正是因为深知尼米兹的乐观,才会被临危受命。因他能拨开笼罩着的绝望乌云,看见升起的希望朝阳。

明天,太阳会照样升起。我们不会也不能绝望。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相比被屠杀的犹太人、原子弹爆炸中化为烟尘的人、古代被抓去修长城或金字塔的人,我们没有理由绝望。乐观永远是制胜的武器,何况太阳的光芒永远伴随着我们。

刷刷刷,停笔,答案应声而出。

我自豪,因为我是诸暨人

我的家乡诸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 山清水秀 , 景色宜人。历史上许多名人就出生在这里 , 如 : 王冕、俞秀松、宣中华、西施……

4 月 23 日 , 我们这些《绍兴晚报》的小记者到西施故里参加 ” 诸暨市首届西施故里风情节 ” 采风活动。八点左右的城市广场已经阳光普照了 , 我们三百多名小记者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徒步来到了西施故里新园区。眼前的建筑好气派 , 听导游介绍这是我们诸暨市投资几个亿建成的 , 它完全仿照越国时的样子 , 由郑氏馆、名媛馆、范蠡伺等建筑群组成 , 清澈而丰盈的浣纱溪穿城而过 . 西岸是西施的出生地竺萝村 ; 对岸是郑旦的家乡鸬鹚湾。

我们随着人群先来到了郑氏馆 ,30 根柱子撑着一些精致的庭台楼阁 , 上面挂着三块匾额 , 上书 : 一代名姝、修明遗泽、德昌珍懿。我们被这苍劲有力的字给吸引了 , 大家正在议论的时候 , 突然看见中间天井的几台机器吹出了许多肥皂泡 , 随着悠扬的音乐声的响起 , 八个美貌的少女缓缓走下台阶 , 开始翩翩起舞。大家高兴极了 , 一起涌到台前开始看起表演。“看上面……”不知是谁嚷了一句 , 我随着声音向上望去 , 哇 ! 一个更加漂亮的姑娘从上边飞了下来 , 这就是美丽的西施姑娘。这些姑娘用自己的动作演绎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 曾为浣纱女的村姑西施 , 在水边邂逅了四处寻访美女的越国重臣范蠡。范蠡与西施一见钟情 , 他们一起玩耍嬉戏。突然 , 越王下旨 : 西施奉献给吴王夫差 , 以西施的绝色美貌迷惑吴王 , 意图有朝一日里应外合 , 共施灭吴兴越大业。于是范蠡忍痛割爱 , 舍弃私情 , 和西施挥泪辞别 , 悲壮离别故乡 , 奔赴报国前线姑苏 , 为越国的兴盛立下了不朽的贡献。我们深深地为西施这种声明大义的爱国精神所感染。

随后 , 我们又参观了民间艺术馆和范蠡祠、名媛馆等景区 , 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了 , 我们在小吃一条街吃了中饭 ,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景区。再见了 , 美丽的西施 ; 再见了 , 哺育诸暨人民的浦阳江 …. 我会努力学习 , 将来走出家乡 , 去宣传诸暨 , 宣传西施的故事。如果你要问我为何 ? 我会大声向你宣告 : 我自豪 , 因为我是诸暨人 !

指导老师 : 戚伯芳

寻梦岱鳌山

初夏时节,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走近梦中的岱鳌山。汽车驶出县城,很快就进入山区丘陵地带,一路风光无限都匆匆过眼,唯独岱鳌山始终成为途中我们谈论的话题。远山渐近,心已飞去。

常常听人说美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一直以为最美的山水无过于江南。及至真的来到了岱鳌山,才发现风景身边独好,才知道江北的这里为什么一直被习惯地称为“江南”。岱鳌山位于枞、桐、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属于枞阳北部乡镇的麒麟镇。在汉语言文字中,有众多的地域名称饶有趣味、美不胜收,或象形传神,惟妙惟肖,或包含传说故事,耐人寻味。譬如麒麟的地名,就由来于其中的一座麒麟桥,并包含一个“麒麟送子”的民间故事。而岱鳌山的名称除了象形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是东海之稍,后因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小时候,常常听大人提及“岱鳌山发脉”,知道她是本土所有纵横绵延的山脉的起源,讶然而敬。也无数次打岱鳌山麓驱车而过,在同伴的指点下,频频凝望。当知道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圣庵”,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故乡时,更心仪神往起来。

真的到岱鳌山来了。沿着一条新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径直来到被称作长江北岸“九里十八庵”之一的“三圣庵”。这座兴建于唐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庵宇,又名“三贞庵”。相传在明季年间,有张姓三姐妹在此结茅寡居,栖心禅寂,躬蔬自给,名著乡野。邑相国张廷玉曾经撰写的《重修三贞庵记》,依然完好,竖立在前殿的山门一侧。关于张氏三姐妹之所以修居于此,后人多有猜测,是躲避战乱,还是姻缘所困,或者是钟爱这一片灵山秀水。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取信任何一端,重要的是,一个庸常的女流之辈能够放弃红尘潜居于此,该是何等的执著、坚忍与淡定?因为坚“贞”,所以成“圣”吧?拾级登坪,前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株已经枯死腐烂的主干周围生出近十株子树,仿佛群儿绕膝一般。当地百姓将这棵树附丽为来自印度的菩提树,在树下供奉了一尊佛像。树枝上约有百十条大红色的“神帐”纷披夺目,令人想见这一处庵宇的香火之盛。幽静的深山安置了一处净土,也安妥了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山也因之高大而神奇。

顺着庵宇左侧的一道石级登山,一座檐角翘起的亭子建立在山腰上,内设石桌、石凳。亭子没有名字,大概是专供游客旅中临时休歇,或者遮蔽风雨阳光吧。我们在亭子里眺望山景,四周远处的峰峦叠嶂、奇崖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绝叹,此外,更有遍山葳蕤茂密的树木山草,翠绿盈盈,令人神清气爽,间或听见几声悦耳的鸟鸣,恍惚进入了世外桃源。一处高亭,君临河山,了然于胸。此刻此时,我们已经打消了登临峰巅的念头,退而却步,只觉得继续登山便是对山的亵渎,自会毕现出自身的渺小与愚妄。事实上,面前的山路无法觅足,远处的峰峦如深闺的处子,向我们洒来冷冷的一瞥,背影迷离,以不可接近的姿态增添其无限的神秘与美感。与此前城居的情形相比,此刻此时的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曾经走得太远,失去得很多,开始懂得我们真正的需要,以及它在哪里。

是的,美在于发现。而岱鳌的美无处不在,即便在田园阡陌之间。在前往朱家老屋的途中,一条沙石小路简直就是串连美景的彩带。道路两旁,灌木夹道,乔木参天,竹叶沙沙,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甜,几许湿润。庄稼地里,禾苗、菜蔬生机勃勃,翠绿如锦。偶或现出一池水塘,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数只家鸭在水中悠游嬉戏,自由自在……大美无言,列数不尽。

来到朱家老屋,只为寻访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先生已经不在,故居已经不在,迎接我们的是先生的堂侄孙——一个热情、健谈、矍铄的长者。从长者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代美学家励志求学的生涯,敦厚善良的美德,学贯中西的学识,与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在故居旧址上,一株株松树修长笔立,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摇曳作声,与远处的侧身俯瞰的双狮子峰相望相诉。这是一幅至美的图画,蕴涵着大美的玄机。多少至美就在偏僻冷静之处,在常人的不经意之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此刻,我确信领悟到先生所以成为一代美学宗师的理由,欣然而释然。

在岱鳌山的峰壑间,在朱光潜先生故居的旧址前,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美”,是一方灵异的水土造就了一个又初夏时节,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走近梦中的岱鳌山。汽车驶出县城,很快就进入山区丘陵地带,一路风光无限都匆匆过眼,唯独岱鳌山始终成为途中我们谈论的话题。远山渐近,心已飞去。

常常听人说美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一直以为最美的山水无过于江南。及至真的来到了岱鳌山,才发现风景身边独好,才知道江北的这里为什么一直被习惯地称为“江南”。岱鳌山位于枞、桐、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属于枞阳北部乡镇的麒麟镇。在汉语言文字中,有众多的地域名称饶有趣味、美不胜收,或象形传神,惟妙惟肖,或包含传说故事,耐人寻味。譬如麒麟的地名,就由来于其中的一座麒麟桥,并包含一个“麒麟送子”的民间故事。而岱鳌山的名称除了象形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是东海之稍,后因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小时候,常常听大人提及“岱鳌山发脉”,知道她是本土所有纵横绵延的山脉的起源,讶然而敬。也无数次打岱鳌山麓驱车而过,在同伴的指点下,频频凝望。当知道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圣庵”,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故乡时,更心仪神往起来。

真的到岱鳌山来了。沿着一条新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径直来到被称作长江北岸“九里十八庵”之一的“三圣庵”。这座兴建于唐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庵宇,又名“三贞庵”。相传在明季年间,有张姓三姐妹在此结茅寡居,栖心禅寂,躬蔬自给,名著乡野。邑相国张廷玉曾经撰写的《重修三贞庵记》,依然完好,竖立在前殿的山门一侧。关于张氏三姐妹之所以修居于此,后人多有猜测,是躲避战乱,还是姻缘所困,或者是钟爱这一片灵山秀水。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取信任何一端,重要的是,一个庸常的女流之辈能够放弃红尘潜居于此,该是何等的执著、坚忍与淡定?因为坚“贞”,所以成“圣”吧?拾级登坪,前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株已经枯死腐烂的主干周围生出近十株子树,仿佛群儿绕膝一般。当地百姓将这棵树附丽为来自印度的菩提树,在树下供奉了一尊佛像。树枝上约有百十条大红色的“神帐”纷披夺目,令人想见这一处庵宇的香火之盛。幽静的深山安置了一处净土,也安妥了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山也因之高大而神奇。

顺着庵宇左侧的一道石级登山,一座檐角翘起的亭子建立在山腰上,内设石桌、石凳。亭子没有名字,大概是专供游客旅中临时休歇,或者遮蔽风雨阳光吧。我们在亭子里眺望山景,四周远处的峰峦叠嶂、奇崖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绝叹,此外,更有遍山葳蕤茂密的树木山草,翠绿盈盈,令人神清气爽,间或听见几声悦耳的鸟鸣,恍惚进入了世外桃源。一处高亭,君临河山,了然于胸。此刻此时,我们已经打消了登临峰巅的念头,退而却步,只觉得继续登山便是对山的亵渎,自会毕现出自身的渺小与愚妄。事实上,面前的山路无法觅足,远处的峰峦如深闺的处子,向我们洒来冷冷的一瞥,背影迷离,以不可接近的姿态增添其无限的神秘与美感。与此前城居的情形相比,此刻此时的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曾经走得太远,失去得很多,开始懂得我们真正的需要,以及它在哪里。

是的,美在于发现。而岱鳌的美无处不在,即便在田园阡陌之间。在前往朱家老屋的途中,一条沙石小路简直就是串连美景的彩带。道路两旁,灌木夹道,乔木参天,竹叶沙沙,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甜,几许湿润。庄稼地里,禾苗、菜蔬生机勃勃,翠绿如锦。偶或现出一池水塘,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数只家鸭在水中悠游嬉戏,自由自在……大美无言,列数不尽。

来到朱家老屋,只为寻访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先生已经不在,故居已经不在,迎接我们的是先生的堂侄孙——一个热情、健谈、矍铄的长者。从长者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代美学家励志求学的生涯,敦厚善良的美德,学贯中西的学识,与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在故居旧址上,一株株松树修长笔立,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摇曳作声,与远处的侧身俯瞰的双狮子峰相望相诉。这是一幅至美的图画,蕴涵着大美的玄机。多少至美就在偏僻冷静之处,在常人的不经意之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此刻,我确信领悟到先生所以成为一代美学宗师的理由,欣然而释然。

在岱鳌山的峰壑间,在朱光潜先生故居的旧址前,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美”,是一方灵异的水土造就了一个又初夏时节,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走近梦中的岱鳌山。汽车驶出县城,很快就进入山区丘陵地带,一路风光无限都匆匆过眼,唯独岱鳌山始终成为途中我们谈论的话题。远山渐近,心已飞去。

常常听人说美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一直以为最美的山水无过于江南。及至真的来到了岱鳌山,才发现风景身边独好,才知道江北的这里为什么一直被习惯地称为“江南”。岱鳌山位于枞、桐、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属于枞阳北部乡镇的麒麟镇。在汉语言文字中,有众多的地域名称饶有趣味、美不胜收,或象形传神,惟妙惟肖,或包含传说故事,耐人寻味。譬如麒麟的地名,就由来于其中的一座麒麟桥,并包含一个“麒麟送子”的民间故事。而岱鳌山的名称除了象形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是东海之稍,后因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小时候,常常听大人提及“岱鳌山发脉”,知道她是本土所有纵横绵延的山脉的起源,讶然而敬。也无数次打岱鳌山麓驱车而过,在同伴的指点下,频频凝望。当知道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圣庵”,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故乡时,更心仪神往起来。

真的到岱鳌山来了。沿着一条新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径直来到被称作长江北岸“九里十八庵”之一的“三圣庵”。这座兴建于唐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庵宇,又名“三贞庵”。相传在明季年间,有张姓三姐妹在此结茅寡居,栖心禅寂,躬蔬自给,名著乡野。邑相国张廷玉曾经撰写的《重修三贞庵记》,依然完好,竖立在前殿的山门一侧。关于张氏三姐妹之所以修居于此,后人多有猜测,是躲避战乱,还是姻缘所困,或者是钟爱这一片灵山秀水。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取信任何一端,重要的是,一个庸常的女流之辈能够放弃红尘潜居于此,该是何等的执著、坚忍与淡定?因为坚“贞”,所以成“圣”吧?拾级登坪,前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株已经枯死腐烂的主干周围生出近十株子树,仿佛群儿绕膝一般。当地百姓将这棵树附丽为来自印度的菩提树,在树下供奉了一尊佛像。树枝上约有百十条大红色的“神帐”纷披夺目,令人想见这一处庵宇的香火之盛。幽静的深山安置了一处净土,也安妥了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山也因之高大而神奇。

顺着庵宇左侧的一道石级登山,一座檐角翘起的亭子建立在山腰上,内设石桌、石凳。亭子没有名字,大概是专供游客旅中临时休歇,或者遮蔽风雨阳光吧。我们在亭子里眺望山景,四周远处的峰峦叠嶂、奇崖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绝叹,此外,更有遍山葳蕤茂密的树木山草,翠绿盈盈,令人神清气爽,间或听见几声悦耳的鸟鸣,恍惚进入了世外桃源。一处高亭,君临河山,了然于胸。此刻此时,我们已经打消了登临峰巅的念头,退而却步,只觉得继续登山便是对山的亵渎,自会毕现出自身的渺小与愚妄。事实上,面前的山路无法觅足,远处的峰峦如深闺的处子,向我们洒来冷冷的一瞥,背影迷离,以不可接近的姿态增添其无限的神秘与美感。与此前城居的情形相比,此刻此时的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曾经走得太远,失去得很多,开始懂得我们真正的需要,以及它在哪里。

是的,美在于发现。而岱鳌的美无处不在,即便在田园阡陌之间。在前往朱家老屋的途中,一条沙石小路简直就是串连美景的彩带。道路两旁,灌木夹道,乔木参天,竹叶沙沙,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甜,几许湿润。庄稼地里,禾苗、菜蔬生机勃勃,翠绿如锦。偶或现出一池水塘,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数只家鸭在水中悠游嬉戏,自由自在……大美无言,列数不尽。

来到朱家老屋,只为寻访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先生已经不在,故居已经不在,迎接我们的是先生的堂侄孙——一个热情、健谈、矍铄的长者。从长者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代美学家励志求学的生涯,敦厚善良的美德,学贯中西的学识,与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在故居旧址上,一株株松树修长笔立,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摇曳作声,与远处的侧身俯瞰的双狮子峰相望相诉。这是一幅至美的图画,蕴涵着大美的玄机。多少至美就在偏僻冷静之处,在常人的不经意之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此刻,我确信领悟到先生所以成为一代美学宗师的理由,欣然而释然。

在岱鳌山的峰壑间,在朱光潜先生故居的旧址前,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美”,是一方灵异的水土造就了一个又初夏时节,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走近梦中的岱鳌山。汽车驶出县城,很快就进入山区丘陵地带,一路风光无限都匆匆过眼,唯独岱鳌山始终成为途中我们谈论的话题。远山渐近,心已飞去。

常常听人说美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一直以为最美的山水无过于江南。及至真的来到了岱鳌山,才发现风景身边独好,才知道江北的这里为什么一直被习惯地称为“江南”。岱鳌山位于枞、桐、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属于枞阳北部乡镇的麒麟镇。在汉语言文字中,有众多的地域名称饶有趣味、美不胜收,或象形传神,惟妙惟肖,或包含传说故事,耐人寻味。譬如麒麟的地名,就由来于其中的一座麒麟桥,并包含一个“麒麟送子”的民间故事。而岱鳌山的名称除了象形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是东海之稍,后因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小时候,常常听大人提及“岱鳌山发脉”,知道她是本土所有纵横绵延的山脉的起源,讶然而敬。也无数次打岱鳌山麓驱车而过,在同伴的指点下,频频凝望。当知道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圣庵”,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故乡时,更心仪神往起来。

真的到岱鳌山来了。沿着一条新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径直来到被称作长江北岸“九里十八庵”之一的“三圣庵”。这座兴建于唐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庵宇,又名“三贞庵”。相传在明季年间,有张姓三姐妹在此结茅寡居,栖心禅寂,躬蔬自给,名著乡野。邑相国张廷玉曾经撰写的《重修三贞庵记》,依然完好,竖立在前殿的山门一侧。关于张氏三姐妹之所以修居于此,后人多有猜测,是躲避战乱,还是姻缘所困,或者是钟爱这一片灵山秀水。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取信任何一端,重要的是,一个庸常的女流之辈能够放弃红尘潜居于此,该是何等的执著、坚忍与淡定?因为坚“贞”,所以成“圣”吧?拾级登坪,前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株已经枯死腐烂的主干周围生出近十株子树,仿佛群儿绕膝一般。当地百姓将这棵树附丽为来自印度的菩提树,在树下供奉了一尊佛像。树枝上约有百十条大红色的“神帐”纷披夺目,令人想见这一处庵宇的香火之盛。幽静的深山安置了一处净土,也安妥了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山也因之高大而神奇。

顺着庵宇左侧的一道石级登山,一座檐角翘起的亭子建立在山腰上,内设石桌、石凳。亭子没有名字,大概是专供游客旅中临时休歇,或者遮蔽风雨阳光吧。我们在亭子里眺望山景,四周远处的峰峦叠嶂、奇崖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绝叹,此外,更有遍山葳蕤茂密的树木山草,翠绿盈盈,令人神清气爽,间或听见几声悦耳的鸟鸣,恍惚进入了世外桃源。一处高亭,君临河山,了然于胸。此刻此时,我们已经打消了登临峰巅的念头,退而却步,只觉得继续登山便是对山的亵渎,自会毕现出自身的渺小与愚妄。事实上,面前的山路无法觅足,远处的峰峦如深闺的处子,向我们洒来冷冷的一瞥,背影迷离,以不可接近的姿态增添其无限的神秘与美感。与此前城居的情形相比,此刻此时的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曾经走得太远,失去得很多,开始懂得我们真正的需要,以及它在哪里。

是的,美在于发现。而岱鳌的美无处不在,即便在田园阡陌之间。在前往朱家老屋的途中,一条沙石小路简直就是串连美景的彩带。道路两旁,灌木夹道,乔木参天,竹叶沙沙,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甜,几许湿润。庄稼地里,禾苗、菜蔬生机勃勃,翠绿如锦。偶或现出一池水塘,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数只家鸭在水中悠游嬉戏,自由自在……大美无言,列数不尽。

来到朱家老屋,只为寻访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先生已经不在,故居已经不在,迎接我们的是先生的堂侄孙——一个热情、健谈、矍铄的长者。从长者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代美学家励志求学的生涯,敦厚善良的美德,学贯中西的学识,与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在故居旧址上,一株株松树修长笔立,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摇曳作声,与远处的侧身俯瞰的双狮子峰相望相诉。这是一幅至美的图画,蕴涵着大美的玄机。多少至美就在偏僻冷静之处,在常人的不经意之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此刻,我确信领悟到先生所以成为一代美学宗师的理由,欣然而释然。

在岱鳌山的峰壑间,在朱光潜先生故居的旧址前,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美”,是一方灵异的水土造就了一个又初夏时节,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走近梦中的岱鳌山。汽车驶出县城,很快就进入山区丘陵地带,一路风光无限都匆匆过眼,唯独岱鳌山始终成为途中我们谈论的话题。远山渐近,心已飞去。

常常听人说美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一直以为最美的山水无过于江南。及至真的来到了岱鳌山,才发现风景身边独好,才知道江北的这里为什么一直被习惯地称为“江南”。岱鳌山位于枞、桐、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属于枞阳北部乡镇的麒麟镇。在汉语言文字中,有众多的地域名称饶有趣味、美不胜收,或象形传神,惟妙惟肖,或包含传说故事,耐人寻味。譬如麒麟的地名,就由来于其中的一座麒麟桥,并包含一个“麒麟送子”的民间故事。而岱鳌山的名称除了象形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是东海之稍,后因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小时候,常常听大人提及“岱鳌山发脉”,知道她是本土所有纵横绵延的山脉的起源,讶然而敬。也无数次打岱鳌山麓驱车而过,在同伴的指点下,频频凝望。当知道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圣庵”,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故乡时,更心仪神往起来。

真的到岱鳌山来了。沿着一条新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径直来到被称作长江北岸“九里十八庵”之一的“三圣庵”。这座兴建于唐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庵宇,又名“三贞庵”。相传在明季年间,有张姓三姐妹在此结茅寡居,栖心禅寂,躬蔬自给,名著乡野。邑相国张廷玉曾经撰写的《重修三贞庵记》,依然完好,竖立在前殿的山门一侧。关于张氏三姐妹之所以修居于此,后人多有猜测,是躲避战乱,还是姻缘所困,或者是钟爱这一片灵山秀水。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取信任何一端,重要的是,一个庸常的女流之辈能够放弃红尘潜居于此,该是何等的执著、坚忍与淡定?因为坚“贞”,所以成“圣”吧?拾级登坪,前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株已经枯死腐烂的主干周围生出近十株子树,仿佛群儿绕膝一般。当地百姓将这棵树附丽为来自印度的菩提树,在树下供奉了一尊佛像。树枝上约有百十条大红色的“神帐”纷披夺目,令人想见这一处庵宇的香火之盛。幽静的深山安置了一处净土,也安妥了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山也因之高大而神奇。

顺着庵宇左侧的一道石级登山,一座檐角翘起的亭子建立在山腰上,内设石桌、石凳。亭子没有名字,大概是专供游客旅中临时休歇,或者遮蔽风雨阳光吧。我们在亭子里眺望山景,四周远处的峰峦叠嶂、奇崖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绝叹,此外,更有遍山葳蕤茂密的树木山草,翠绿盈盈,令人神清气爽,间或听见几声悦耳的鸟鸣,恍惚进入了世外桃源。一处高亭,君临河山,了然于胸。此刻此时,我们已经打消了登临峰巅的念头,退而却步,只觉得继续登山便是对山的亵渎,自会毕现出自身的渺小与愚妄。事实上,面前的山路无法觅足,远处的峰峦如深闺的处子,向我们洒来冷冷的一瞥,背影迷离,以不可接近的姿态增添其无限的神秘与美感。与此前城居的情形相比,此刻此时的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曾经走得太远,失去得很多,开始懂得我们真正的需要,以及它在哪里。

是的,美在于发现。而岱鳌的美无处不在,即便在田园阡陌之间。在前往朱家老屋的途中,一条沙石小路简直就是串连美景的彩带。道路两旁,灌木夹道,乔木参天,竹叶沙沙,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甜,几许湿润。庄稼地里,禾苗、菜蔬生机勃勃,翠绿如锦。偶或现出一池水塘,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数只家鸭在水中悠游嬉戏,自由自在……大美无言,列数不尽。

来到朱家老屋,只为寻访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先生已经不在,故居已经不在,迎接我们的是先生的堂侄孙——一个热情、健谈、矍铄的长者。从长者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代美学家励志求学的生涯,敦厚善良的美德,学贯中西的学识,与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在故居旧址上,一株株松树修长笔立,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摇曳作声,与远处的侧身俯瞰的双狮子峰相望相诉。这是一幅至美的图画,蕴涵着大美的玄机。多少至美就在偏僻冷静之处,在常人的不经意之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此刻,我确信领悟到先生所以成为一代美学宗师的理由,欣然而释然。

在岱鳌山的峰壑间,在朱光潜先生故居的旧址前,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美”,是一方灵异的水土造就了一个又初夏时节,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走近梦中的岱鳌山。汽车驶出县城,很快就进入山区丘陵地带,一路风光无限都匆匆过眼,唯独岱鳌山始终成为途中我们谈论的话题。远山渐近,心已飞去。

常常听人说美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一直以为最美的山水无过于江南。及至真的来到了岱鳌山,才发现风景身边独好,才知道江北的这里为什么一直被习惯地称为“江南”。岱鳌山位于枞、桐、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属于枞阳北部乡镇的麒麟镇。在汉语言文字中,有众多的地域名称饶有趣味、美不胜收,或象形传神,惟妙惟肖,或包含传说故事,耐人寻味。譬如麒麟的地名,就由来于其中的一座麒麟桥,并包含一个“麒麟送子”的民间故事。而岱鳌山的名称除了象形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是东海之稍,后因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小时候,常常听大人提及“岱鳌山发脉”,知道她是本土所有纵横绵延的山脉的起源,讶然而敬。也无数次打岱鳌山麓驱车而过,在同伴的指点下,频频凝望。当知道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圣庵”,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故乡时,更心仪神往起来。

真的到岱鳌山来了。沿着一条新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径直来到被称作长江北岸“九里十八庵”之一的“三圣庵”。这座兴建于唐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庵宇,又名“三贞庵”。相传在明季年间,有张姓三姐妹在此结茅寡居,栖心禅寂,躬蔬自给,名著乡野。邑相国张廷玉曾经撰写的《重修三贞庵记》,依然完好,竖立在前殿的山门一侧。关于张氏三姐妹之所以修居于此,后人多有猜测,是躲避战乱,还是姻缘所困,或者是钟爱这一片灵山秀水。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取信任何一端,重要的是,一个庸常的女流之辈能够放弃红尘潜居于此,该是何等的执著、坚忍与淡定?因为坚“贞”,所以成“圣”吧?拾级登坪,前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株已经枯死腐烂的主干周围生出近十株子树,仿佛群儿绕膝一般。当地百姓将这棵树附丽为来自印度的菩提树,在树下供奉了一尊佛像。树枝上约有百十条大红色的“神帐”纷披夺目,令人想见这一处庵宇的香火之盛。幽静的深山安置了一处净土,也安妥了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山也因之高大而神奇。

顺着庵宇左侧的一道石级登山,一座檐角翘起的亭子建立在山腰上,内设石桌、石凳。亭子没有名字,大概是专供游客旅中临时休歇,或者遮蔽风雨阳光吧。我们在亭子里眺望山景,四周远处的峰峦叠嶂、奇崖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绝叹,此外,更有遍山葳蕤茂密的树木山草,翠绿盈盈,令人神清气爽,间或听见几声悦耳的鸟鸣,恍惚进入了世外桃源。一处高亭,君临河山,了然于胸。此刻此时,我们已经打消了登临峰巅的念头,退而却步,只觉得继续登山便是对山的亵渎,自会毕现出自身的渺小与愚妄。事实上,面前的山路无法觅足,远处的峰峦如深闺的处子,向我们洒来冷冷的一瞥,背影迷离,以不可接近的姿态增添其无限的神秘与美感。与此前城居的情形相比,此刻此时的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曾经走得太远,失去得很多,开始懂得我们真正的需要,以及它在哪里。

是的,美在于发现。而岱鳌的美无处不在,即便在田园阡陌之间。在前往朱家老屋的途中,一条沙石小路简直就是串连美景的彩带。道路两旁,灌木夹道,乔木参天,竹叶沙沙,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甜,几许湿润。庄稼地里,禾苗、菜蔬生机勃勃,翠绿如锦。偶或现出一池水塘,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数只家鸭在水中悠游嬉戏,自由自在……大美无言,列数不尽。

来到朱家老屋,只为寻访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先生已经不在,故居已经不在,迎接我们的是先生的堂侄孙——一个热情、健谈、矍铄的长者。从长者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代美学家励志求学的生涯,敦厚善良的美德,学贯中西的学识,与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在故居旧址上,一株株松树修长笔立,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摇曳作声,与远处的侧身俯瞰的双狮子峰相望相诉。这是一幅至美的图画,蕴涵着大美的玄机。多少至美就在偏僻冷静之处,在常人的不经意之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此刻,我确信领悟到先生所以成为一代美学宗师的理由,欣然而释然。

在岱鳌山的峰壑间,在朱光潜先生故居的旧址前,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美”,是一方灵异的水土造就了一个又初夏时节,因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得以走近梦中的岱鳌山。汽车驶出县城,很快就进入山区丘陵地带,一路风光无限都匆匆过眼,唯独岱鳌山始终成为途中我们谈论的话题。远山渐近,心已飞去。

常常听人说美在别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一直以为最美的山水无过于江南。及至真的来到了岱鳌山,才发现风景身边独好,才知道江北的这里为什么一直被习惯地称为“江南”。岱鳌山位于枞、桐、庐三县交界处,主体部分属于枞阳北部乡镇的麒麟镇。在汉语言文字中,有众多的地域名称饶有趣味、美不胜收,或象形传神,惟妙惟肖,或包含传说故事,耐人寻味。譬如麒麟的地名,就由来于其中的一座麒麟桥,并包含一个“麒麟送子”的民间故事。而岱鳌山的名称除了象形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期是东海之稍,后因地壳变动,栖息在海滩上的一头巨鳌化成一条山脉,即今日的岱鳌山。小时候,常常听大人提及“岱鳌山发脉”,知道她是本土所有纵横绵延的山脉的起源,讶然而敬。也无数次打岱鳌山麓驱车而过,在同伴的指点下,频频凝望。当知道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三圣庵”,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故乡时,更心仪神往起来。

真的到岱鳌山来了。沿着一条新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径直来到被称作长江北岸“九里十八庵”之一的“三圣庵”。这座兴建于唐代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庵宇,又名“三贞庵”。相传在明季年间,有张姓三姐妹在此结茅寡居,栖心禅寂,躬蔬自给,名著乡野。邑相国张廷玉曾经撰写的《重修三贞庵记》,依然完好,竖立在前殿的山门一侧。关于张氏三姐妹之所以修居于此,后人多有猜测,是躲避战乱,还是姻缘所困,或者是钟爱这一片灵山秀水。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取信任何一端,重要的是,一个庸常的女流之辈能够放弃红尘潜居于此,该是何等的执著、坚忍与淡定?因为坚“贞”,所以成“圣”吧?拾级登坪,前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一株已经枯死腐烂的主干周围生出近十株子树,仿佛群儿绕膝一般。当地百姓将这棵树附丽为来自印度的菩提树,在树下供奉了一尊佛像。树枝上约有百十条大红色的“神帐”纷披夺目,令人想见这一处庵宇的香火之盛。幽静的深山安置了一处净土,也安妥了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山也因之高大而神奇。

顺着庵宇左侧的一道石级登山,一座檐角翘起的亭子建立在山腰上,内设石桌、石凳。亭子没有名字,大概是专供游客旅中临时休歇,或者遮蔽风雨阳光吧。我们在亭子里眺望山景,四周远处的峰峦叠嶂、奇崖怪石,鬼斧神工,令人绝叹,此外,更有遍山葳蕤茂密的树木山草,翠绿盈盈,令人神清气爽,间或听见几声悦耳的鸟鸣,恍惚进入了世外桃源。一处高亭,君临河山,了然于胸。此刻此时,我们已经打消了登临峰巅的念头,退而却步,只觉得继续登山便是对山的亵渎,自会毕现出自身的渺小与愚妄。事实上,面前的山路无法觅足,远处的峰峦如深闺的处子,向我们洒来冷冷的一瞥,背影迷离,以不可接近的姿态增添其无限的神秘与美感。与此前城居的情形相比,此刻此时的我们真正发现自己曾经走得太远,失去得很多,开始懂得我们真正的需要,以及它在哪里。

是的,美在于发现。而岱鳌的美无处不在,即便在田园阡陌之间。在前往朱家老屋的途中,一条沙石小路简直就是串连美景的彩带。道路两旁,灌木夹道,乔木参天,竹叶沙沙,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甜,几许湿润。庄稼地里,禾苗、菜蔬生机勃勃,翠绿如锦。偶或现出一池水塘,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数只家鸭在水中悠游嬉戏,自由自在……大美无言,列数不尽。

来到朱家老屋,只为寻访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先生已经不在,故居已经不在,迎接我们的是先生的堂侄孙——一个热情、健谈、矍铄的长者。从长者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代美学家励志求学的生涯,敦厚善良的美德,学贯中西的学识,与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在故居旧址上,一株株松树修长笔立,一片稀稀疏疏的竹林摇曳作声,与远处的侧身俯瞰的双狮子峰相望相诉。这是一幅至美的图画,蕴涵着大美的玄机。多少至美就在偏僻冷静之处,在常人的不经意之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此刻,我确信领悟到先生所以成为一代美学宗师的理由,欣然而释然。

在岱鳌山的峰壑间,在朱光潜先生故居的旧址前,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美”,是一方灵异的水土造就了一个又

重阳节

重阳节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蔡云:篝火鸣机夜作忙,织工一饮登高酒,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饮菊酒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