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省级科普基地,它位于沁阳市城区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麓,共有八大景区136个景点 ,占地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气势雄浑;三大天门比泰山早154年。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 ;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 ,古往今来,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唐明皇李隆基、韩愈、李商隐等历代名家曾在此留下许多传世佳作。这里有雄奇险峻的紫金坛,更有天下一绝的白松岭。15600余株白鹤松姿态万千 、风情万种、婀娜多姿地生长于悬崖绝岭之巅,居世界五大美人松之首。 神农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赏桃花烂漫、夏看流泉飞瀑、秋观满山红叶、冬览冰霜玉龙,游走其间,移步换景,恍若人间仙境,令人魄悸魂动,陡然升华。其山势之雄险奇绝,树型之屈曲优美,景层之深奥神秀,当推全国之最。

第一景段:云阳寨—锣鼓亭

观光游览车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开始今天的登山旅程了,为了减轻您的登山强度,景区为您准备了环保型电动观光游览车,您可以选择乘坐游览车直达神农步道。在此,我提醒大家在登山途中要注意三件事:一要注意安全,要按照景区规定线路游览,而且景区内是特级防火区,请将随身携带火种留下;二要注意环保,请您将废弃物丢到垃圾箱内;三要注意保护动植物。谢谢大家合作。

云阳寨

各位游客,进入景区首先要经过的就是云阳寨,它始建于隋唐时期,历代多有整修。寨门用青石砌成,顶端有石垛和了望孔。古时云阳寨是沟通豫晋两省的雄关险隘,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明皇李隆基在游览神农山的时候,留下了《早登太行山言志》的名篇,他在诗中写道:“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这句诗的意境,给人以“白云”和“朝阳”之恋的无限遐想,于是后人就把这里命名为“云阳寨”。大书法家王铎在《怀州吊古》中赞道:“北面峰峦拱孟门,野王形胜沁河混”。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北面起伏的山峦与巍峨的云阳寨门参拱相向,远眺怀川大地,就象是沁河水一样处在一片混沌迷蒙之中。其中“孟门”指的就是云阳寨门。

炎黄子孙祭祖坛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炎黄子孙祭祖坛,端座在中央的高大塑像是我们人类的始祖——炎帝神农。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葱茏,云阳河象一条玉带从祭祖坛左侧穿过,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整个祭祖坛共分三层,寓意天、地、人三界,主坛有4个登坛步道,寓意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登坛步道之间分置三块浮雕,寓意每季有三个月,12块浮雕寓意一年有12个月。祭坛底层的环坛路共24圈,寓意24节气,每圈由365块青石铺成,寓意一年有365天。登坛步道设九级台阶,“九”为至数,代表神农氏至尊至上的始祖地位。炎帝神农同伏羲、女娲一起被尊为三皇,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历代人民的祭祀、朝拜。下面,我们通过浮雕形象地去了解一下炎帝神农的生平事迹。

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神农塑像,高9.9米,重29吨,为青铜铸造,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铜铸造的神农塑像,堪称中华第一神农塑像。是由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春生先生指导设计,北京希象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承揽制作。这尊塑像展现了炎帝神农头生双角,手捧五谷,表情庄重、威严慈祥,稳如泰山,顶天立地的帝王之相。

常言道:摸摸神农脚,一辈不吃药;抱抱神农腿,一生不怕鬼,有兴趣的朋友不防试一试……

站在炎帝神农面前,让我们一同上柱香吧:一来是对炎帝神农表示崇敬,二来是对我们华夏民族子孙后代的祝福,同时也祝愿大家工作顺利,生活安康,心想事成。

各位朋友,在炎黄子孙祭祖坛祭拜了先祖之后,我们景区极顶还有神农祭天坛,在那里你看到的将不是浮雕艺术,而是活灵活现的神农祭天表演。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块进行我们的登山之旅吧

云阳寺

各位游客,经过云阳寨,我们现在来到了体现佛道合流的云阳寺和清静宫了。为什么说它体现佛道合流呢,因为云阳寺(佛教)和清静宫(道教)仅一墙之隔,这在我国宗教建筑中相当罕见。自古名山出名刹,神农山也不例外。云阳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叫寿圣寺,元中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增建了圣果寺。云阳寺依山傍水,借助山势逐层而上,四组建筑群依次排列在高差5米的四级平台上,在鼎盛时期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0多平方米。可惜的是古老的云阳寺多处已毁于战火,只留下一些颓垣残壁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不过从遗址上仍能看出当时规模的庞大,香火的鼎盛。

清静宫

大家看,在云阳寺东临就是清静宫了,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内有玉皇阁、三皇阁、王母殿等。其最特别的地方是在建筑风格上打破了轴线对称的佛寺道观建筑格局,把窑洞和楼阁结合在一起,且取材全部为石材,堪称中原古建筑一绝。最珍贵的是,在目前我国保留下来3处无梁建筑群中,清静宫是唯一一处清代保留下来的无梁建筑群。

神农步道

各位游客,眼前这条全部用青石铺就的步道就是神农步道,神农步道从云阳寺过西贝涧达紫金顶,是专门供游客登山的步道。该步道全长3000米,总台阶4321个。入口处台阶为99级,这是因为相传炎帝神农是通过99盘山路来往于天地之间,中华民族自古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九是最为吉祥的数字。

神农步道从2000年5月开始修建,计划工期为1年时间,由于沁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大力投资和全民动员,整条步道仅用了5个月时间便已经全部竣工了。神农步道总共用去了16万块青石,为了不破坏神农山的自然风貌,全部石料都从外地购买。由于神农山地势比较陡峭,所用的石块等原材料不能直接用机械设备运输,全部靠人工背扛,所以仅运输费就比原材料费高出3倍,总投资达800万元人民币。因此,神农步道不是一条普通的青石道,而是一条由沁阳市44万人民的希望和汗水铺成的“黄金道”。走在神农步道上面,每走一级,您都会感受到沁阳人民对你的美好祝愿,那就是高兴而来,平安而归。来吧,朋友们,加把油,我们开始新的征程了!

八仙峰

各位游客,在这个位置上,大家向我手指的方向看,在云阳河东南山坡,云阳寨门右上方,有八座错落有致的山峰在暮然回转,呈叩拜状面向东北、其山势独特,令人遐想不已,它就是“八仙峰”。相传这八座山峰就是传说中的“八仙”所化。传说“八仙”曾在紫金顶寻访太上老君李耳,因李耳云游未归不能相见,当他们就要离开云阳河的时候,发现东山之巅有老君的仙踪,旋即折身回拜,所以这八座山峰就形成了“八仙拜祖”的景观。尤其日出前后,东山云雾缭绕,紫气升滕,八仙峰更显道气仙风,活灵活现。那么,八仙们叩拜的太上老君又在哪里呢?不要着急,让我们再往前行,锣鼓亭下再见分晓。

锣鼓亭

俗话说:锣鼓亭下听锣鼓,理所当然。这里就是听锣鼓之声的最佳所在。现在,我们从这儿往东山崖下看,所看到的山洞就是锣鼓洞,锣鼓声就是从那个山洞里传出来的。相传每年除夕之夜,随着鞭炮声声,从这里过往的人们就可以听到从洞中传出锣鼓的声音,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山洞称为锣鼓洞。

老君峰 刚才我们看了“八仙峰”,听了一段“八仙拜祖”的故事,现在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老君峰了。东山之下,那座似人非人、似仙非仙的孤峰, 就是“老君峰”。

虎头山 各位游客,八仙峰的南侧,云阳寨的右上方,一块巨石酷似一只半蹲姿势的老虎,威风凛凛,虎视耽耽,好象是云阳寨的天然“守门神”,又好象一只威猛的“镇山 虎”, 日夜守护着山口道路和云阳寨门,当地人们把它叫做“虎头山”。

第二景段:锣鼓亭——伏羲殿

合婚石

在云阳河拐弯处的河道里,有块特别的石头,当地的人们叫它“合婚石”。本是一块看似平淡无奇的石头,却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在上古时期,世间洪荒遍野,万户灭绝,天地之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后代,缔造人类,伏羲提出要和女娲成亲,女娲说什么也不同意:“哪有兄妹成婚的道理”,但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说道 “只要上合天意,下顺地理,咱们就结婚”。可怎样才算上合天意呢?女娲提出在东西山头上各点燃两堆山火,若冒起的青烟能结合在一起,就算合了天意。于是,伏羲上了西山顶,女娲上了东山顶,各自捡了一堆山柴点了起来,只见两股青烟,袅袅升起,突然刮来一股旋风把两股烟搅到了一起,在云阳河谷上方互相缠绕,直冲云霄。天意已明,该轮到下顺地理了。女娲又提出了从山顶往山下滚石头,若滚下的石头能结合在一起,就算下顺地理。两人又登上山顶,同时将两块大石往山下推。山石踏坡飞岩,在河底相撞,发出轰隆隆的巨响,牢牢地合在一起,于是,伏羲对女娲说: “这次顺了地理,咱们该结合了吧?”伏羲、女娲便就此结合,拜为夫妻。为纪念这件事,人们就把他们滚下山谷的那块巨石称为“合婚石”。据当地老人讲,未婚的男女只要手拉手,肩并肩地登上那块石头,并从上面走过,那么将来俩人一定会婚姻美满、白头到老。这块石头至今仍保存在云阳河谷底,中间有一道青纹,一边是龙纹,一边是蛇纹,分别代表伏羲和女娲。

伏羲峰

走过锣鼓亭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就是伏羲峰。朋友们看,这伏羲峰既象一块巨石,又是一座山峰,平地拔起,巍然屹立,伟岸壮硕,挺拔威武,展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相传伏羲是人类的始祖,因此又称为始祖峰。据史书记载,玄宗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帝王和李商隐、韩愈、何塘等名人雅士都曾经来这里拜谒过我们的祖先,并留下诸多千古绝句。女娲洞 俗话说:无独有偶,在阳刚威武的伏羲峰旁边果真有一个阴柔秀美的女娲洞相依相伴。女娲洞是女娲峰半山腰的一个天然洞穴,洞体为蛇形,从外到里,越来越小,越来越细,婉蜒深入山体,其洞深无人可测。如果说伏羲峰展现的是一种男性之美,那么女娲洞展现给人们的恰似一种女性之美。阴阳之形,天然成趣,象征着人类的生命之源,激起人们无限遐想。女娲洞还有一个传说,据说神话中人首蛇身的女娲就是诞生和居住在这里。源于人们对生命延续的崇敬和怀想,当地一些多年不孕男女常来这里求拜起子,心诚则灵、多有应验。

分身石

平台下面这块长、宽、高约1米见方的石头,表面上比较光滑平整,却又纵横分布着无数道条状裂纹,就象是用刀剁过的痕迹,当地人叫它“分身石”。相传伏羲和女娲好不容易成婚之后,满指望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可曾想女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竟生下一个肉蛋。女娲伤心至极,把肉蛋扔到这块石头上,抡起石刀将其剁成了肉沫,随后,把刀一撂转身回洞大哭起来。这时候,从远处突然飞来了两只金凤凰,把那些肉沫一一叨走。这两只金凤凰飞到东,将肉沫丢下一些,然后在飞到西再丢下一些……就这样,过了整整九九八十一天,这些肉沫聚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一下子都变成了人。自此,天下人丁兴旺,处处充满了生机。原来,这一凤一凰是老天爷派下来的,那只雄凤凰撒下的肉沫都变成了男人,个个长的高大健壮,顶天立地;那只雌凤凰撒下的肉沫都变成了女人,个个长得美丽、秀美,心灵手巧。女娲看后非常高兴。后来,人们就把女娲剁肉蛋的用的这块石头取名叫“分身石”。

娃娃场

朋友们,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娃娃场”。关于它的来历,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伏羲和女娲成婚后一心想让人类成为万物的主宰,可光凭女娲一个人能生多少孩子呢?俩人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忽然,有一天夜里,女娲做了个梦,梦见老天爷对她说:“你不用发愁,你可以挖些黄土,用云阳河水和成泥,捏土造人。”第二天,女娲就叫伏羲在山前整了一块平地,挖了些黄土,舀了些云阳河水和成泥,动手捏泥人。女娲按照自己和伏羲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她把捏好的泥人放到伏羲整好的土地上晾晒。过了七七四十九,所有的泥人居然都活了,于是,女娲将男女分开,还按照各自的模样,俏丽配英俊,高个配高个,为他们配双结对。老天爷得知女娲将人按俊丑配对,急派风雨雷电诸神下凡找女娲论理,没想到他们把“论理”听成“淋雨”,就一路电闪雷鸣,带着狂风暴雨一路奔来。女娲见天气骤变,就赶紧往洞里收泥人,慌乱中把俊丑、高矮、胖瘦不一的泥人混到了一起,还有的泥人被碰断了胳膊,跌坏了腿,弄歪了鼻,自此世上便有了先天残疾之人,世上的婚姻也从此改变了以貌结缘的习惯。为纪念女娲捏土造人之功,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娃娃场。

中华母亲石

大家看,伏羲峰下的平台上有一块五彩斑澜的巨石,上面形成的图案是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怀抱着中国区域图,因此人们都称它为中华母亲石。关于它的来历,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女蜗造人后,人类慢慢地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空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汪洋。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就决心要把天空的裂缝补起来。女蜗背着砍山斧,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他们一起放进熔炉里。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炼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蜗就用这些五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相传这块色彩奇异的巨石就是当年女娲补天后剩下的一块五彩石。

伏羲殿

伏羲峰下的这座殿宇是专门供奉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叫做“伏羲殿”。原伏羲殿始建于元朝,为全石材构造。2002年,景区投资100余万元建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规模宏大的伏羲大殿,将原来的伏羲殿包容在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殿中殿。关于这伏羲殿的来历,这里还有一段故事。传说伏羲峰下原有伏羲洞,伏羲和女娲在洞中结合,才有了人类息息相传。据说没有子嗣的夫妻,只要到伏羲洞里住上一段时间,就会感地气而怀孕。元朝至正年间,有一对夫妇结婚二十多年还没有子女,就从老家河阳搬到伏羲洞旁居住,一年之后他们真的生了一个胖小子。为感恩还愿,他们就凿岩开洞,建造了全石材结构的伏羲殿,以表纪念。

清歌台

朋友们,在女娲洞的旁边有三间廊台,相传女娲曾在此放声高歌,故得名:清歌台。站在清歌台上引吭歌唱,锣鼓洞里会传出伴奏的锣鼓声声,四面青山发出阵阵和鸣,歌声在山谷间回旋,久久不绝。有兴趣地朋友可以一展歌喉,试试有没有这种效果。猕猴苑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猴子在伏羲峰旁追逐打闹,这就是太行猕猴居住的猕猴苑。神农山景区是河南省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猕猴是我国二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在我们神农山景区一共生活着2000余只猕猴,分属9个猕猴群,它们就像是大山里的9个原始部落一样,在断崖石壁间腾挪跳跃,在树林里采摘野果,过着悠然自乐的生活。由于它们是生长在地球最北界的猕猴群落,所以更加显得珍贵。并且,关于它们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猴王的故事

俗话说:不是猴王,不翘尾巴。在这群猴子中间,有一只翘尾巴的猴子非常引人注目,其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他就是这个猴群里的首领——猴王。猴王不是推选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靠力量打出来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动物界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某一只猴子如果打败了所有想要同他争王的猴子,他就当上了猴王。猴王对外号召带领猴群抵抗侵略,划地为营,对内维持群体长幼尊卑次序,保护幼弱母猴利益。由于猴王劳苦功高,所以它也享有三妻四妾的特殊待遇。大家可以看到,猴王觅食时,只有它的爱妃才能与之嬉戏争抢,其他猴子是不敢近前的。

孤猴的故事

几乎所有的孤猴都是前任的猴王。铁笼子里圈的这只孤猴,就是先前的猴王。他被猴王打败之后,在猴群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只得离群索居。望着先前属于自己的爱妃和臣民现在全部背叛自己,投到了新猴王的门下,它愤愤然又无可奈何,于是一有机会就搞破坏,经常干些诸如从高处往下面扔石块,偷袭小猴子等勾当,自然激起公愤,招致群起而攻之。为了避免打斗,伤害游人,看猴人才把它圈在笼里。

神农山客运索道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神农山客运索道。在沁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该索道共计投资1200余万元,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它的建成,开辟了从伏羲殿到一天门的空中通道,拓展了游览空间。它不仅是建设者们智慧的结晶,更是打造山水旅游品牌、强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又一成果。

神农山客运索道的上站位于一天门南侧的山坡处,下站位于伏羲殿右侧的山腰上,两站间线路总长度为1028米,高差为528米。在直径为46mm的钢丝绳上,抱挂着80个封闭式双人吊厢。该索道正常运行速度为1.05米/秒,采用了变频调速系统,速度可实现1-1.19米/秒的无级调速,双人吊厢,造型美观,乘坐安全,视野开阔,便于观览。该索道由全国权威设计单位——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设计,由具有数十年施工经验的辽宁省葫芦岛索道安装制造总公司负责具体施工。在安全配套设施上,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施工”的原则,索道系统装备了近二十种安全措施,驱动机设有主驱动机和备用驱动机,配备有两套独立的供电电源,安装了越位保护和双制动装置,并在全国首家采用了触摸屏故障显示监控系统;另外,还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施和无线电广播系统,使上、下站及线路间的运行情况均能获得完整的信息反馈,确保了索道的安全运营。因设计工艺复杂,设备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该索道被专家们誉为“中华第一索”。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吧!

第三景段:伏羲殿—一天门(桃花溪)

桃花溪

朋友们,从伏羲峰到一天门之间的一条长约1.5公里的峡谷名叫桃花溪,又名西贝涧。每逢阳春三月,满溪桃花盛开,就象是天然的长轴画卷。阴雨季节,桃花溪流水滴瀑,雾气茫茫,登山之行犹如仙境。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当年经此登紫金顶探险揽胜,就被这里的优美风光所吸引,挥毫赋诗《题西贝涧》一首,诗中写到“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幽泉间复逗石侧,喷珠漱玉相交喧”,对桃花溪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写。

风雨石

各位游客,大家一看就知道,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块饱经风雨、历经沧桑的孤石,石头上布满了横竖条纹,就象是被风吹裂的皮肤一样,石头上的斑斑点点又像是凝固了的雨点,或是冰雹砸出的痕迹,朋友们,这就是风雨石。据当地老人讲这是一块知风知雨、预报天气的奇石。据说,如果风雨石表面干燥,神农山就是晴好天气;如果石头表面光滑湿润,则必是大雾或阴雨天气。因此,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谚语:“上山不上山,摸摸湿和干,它干就敢上,它湿往回转。”

吻兽石

站在桃花溪旁边的石阶上向南面望去,有一个窄窄的山崖把巨石和山峰从中分开,有人说像是一只独角兽吻别它的恋人,所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做“吻兽石”。还因为这块石头的上方有一座神母峰,故此还有人把这块石头叫做“海豹认母”。

神雕峰

勾状的嘴,静立在岩石之上,似乎伺机要捕猎什么,人们把他叫做“神雕峰”。

猿人峰

在神雕峰的身旁,屹立着一形似猿人的山峰,凝目远方,好象在回想什么,形象逼真,人们都叫它“猿人峰”。

天狗望月

那坐孤立的山峰,形似二郎神的啸天犬,由于其张着大嘴,且双目直望西天,于是人们把他叫做天狗望月,又叫“吠天石”。

神母峰

这是桃花溪南侧的一座神奇山峰,它似人非人,似仙非仙,呈仰卧姿势,头部朝向东北,面部轮廓隐约可见,最为醒目的是突兀的乳峰。她安详而卧,面天呢喃,犹如梦中还在为幼儿唱着摇篮曲的母亲。于是这里的人们就把它叫做“神母峰”。

神农峰

朋友们,这就是神农峰,你看,它就象一尊站立的古人雕塑,高大伟岸,笔直挺立,髻发长须,神态泰然,据说这便是传说中的神农形象。相传神农在此采药,不小心误服了断肠草,从此化为山峰,留在了人间。

尾萁峰

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看到了吗?那座孤立的山峰就是尾萁峰。相传尾箕是一位龙头鸟身的山神。唐代诗人姚合在《紫金坛》诗中写道:“壁立三千仞,坛高接尾箕”,这里的“尾箕”指的就是尾箕峰。

桃花亭

朋友们,前面有座亭子,那就是桃花亭,是专为游人修建的观景亭。怎么样,咱们加把油到桃花亭中边休息,边观景。好了,朋友们,我们所在的桃花亭还是观赏桃花溪美景的最佳之处,而阳春三月又是桃花溪景色最美的时节。各位游客,咱们从这里可以回望一下桃花溪。大家看,崎岖的山径没入林间,奇峰异石尽收眼底,但闻足音不见路,只听笑语不见人,被游人称为桃花溪一绝。阳春三月,满溪桃花盛开,一簇簇,一团团,溢香流彩,蝶恋蜂舞,如织如绣,如诗如画,难怪唐代大文豪韩愈经过这里诗兴大发,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去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北京一位旅游界专家来此考察,看到这里琼树玉立,花枝招展,也即兴出口成章,发出了“三千粉黛桃花溪,疑是皇家后花园”的感慨。

三仙洞 三仙洞分别指的是王母洞、水母洞和灵官洞,这三个石洞都是天然洞穴。王母洞传说是王母娘娘的行宫,洞内原有明代琉璃造像,民国时期被盗;水母洞供桌下有池,池中有暗泉,耳贴石壁,可闻山泉如琴瑟之声;灵宫洞是道徒清心修炼达上界仙宫的地方,洞口上方有石刻“灵官洞”和“宣明宗室”字样,是明代书法珍品。

第四景段:一天门——南天门

一天门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知道“天门”的含义吗?原来,这“天门”指的是通往天宫之门。自古天下名山都要建造天门,而天门最多只能有一、中、南三重。这里的三重天门分别是明代万历皇帝和清代乾隆皇帝等敕建的。可见早在明清时期,神农坛就已名扬天下了。一天门位于99盘之颠,是登临紫金顶的咽喉要道。此门建造于明嘉靖42年,比泰山的一天门还要早154年。

仙神河景区

各位游客,从一天门向西这条长3500米的步道是通往仙神河景区的,包括二仙庙、真谷寺、沐涧寺等 几个景点。仙神河景区山丽水秀,猕猴成群,古老的庙宇建筑气势庞大,神话传奇,典故著述,将人化、美化、神化融为一体。每年三月庙会,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及山东、河北等地的商贩、香客蜂拥而至,从古到今都是热点,是集中体现道教文化的景区,在这里您可以逛庙会、避暑休养,也可作生态探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此体会一下。

临川寺景区

各位游客,从一天门向南这条步道全长2000米,是通向临川寺的,该景区内寺庙洞观密布,佛释道三教合,山奇路险,泉涌川绕,有“崖奇、石怪、寺幽、泉清”四绝之称。喜好探险的朋友不妨去挑战一回。

拜客松

站在步道上向山顶仰望,中天门西边悬崖上的一棵松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游人登山途中见到的第一棵白皮松。这棵松树告诉我们已经越过了700米的海拔高度,而且距紫金顶已经近在咫足了。这棵松树的躯干是前倾姿势,树冠伸向游人,仿佛热情的东道主正向游人行揖拜之礼,向游人表示欢迎、问候辛苦和庆贺到达顶峰。正是因为松树的灵性,同时也有别于黄山的迎客松,我们称这棵松为“拜客松”。

中天门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中天门”。中天门位于一天门之上,你看,它全部采用石材建造,共有250级石阶,势如通天云梯,在此仰望,可以将紫金顶雄姿尽览无余。

神农天梯

朋友们,中天门这一段道路陡峭、狭窄、险峻,故又称为“神农天梯”。登山时候,须手脚并用,攀爬而行,胆小的人不可左顾右盼,也不要回头张望,否则就会望而却步,欲上不敢,欲退不能,难以抵达顶峰。这一段道路是神农坛景区刚刚显露的一段险境,也是对香客心地是否诚灵的一个测试和考验。

南天门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南天门了。南天门位于紫金顶的最南端。置身于此,云雾缭绕,如临灵霄宝殿。站在这里,极目远眺,会感受到泰山之雄。前方是俗称“牛角川”的沁黄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到此戛然而止,母亲河黄河依稀可见,它形成了大山、大河、大平原的壮丽景观。山前的怀川大地用它甘甜的乳汁,孕育出了韩愈、李商隐、朱载育等历史文化名人,背后是连绵起伏、逶迤不绝的八百里巍巍太行。清代诗人张用达曾用“置身云路觉天低”来形容南天门的雄伟壮观。

三皇峰

站在南天门向南俯瞰,三座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山峰分别为“天皇峰”、“地皇峰”、“人皇峰”,总称“三皇峰”。三座山峰中,“天皇峰”最高,也最为陡峭峻拔,通往峰顶之路为天险之路,因此极少有人敢登临“天皇峰”。 “地皇峰”最低、原来植被茂密,长满了松树和灌木,现在的峰顶已被索道工程占据,成为空中缆车的终点。“天皇峰”与“地皇峰”中间的山峰为“人皇峰”。天、地、人三峰是这里的道教信徒根据道家教义而取的名字。

卧虎山

卧虎山是紫金顶东南方向半山腰中两条河谷之间的一道山岭,山岭西高东低,最前方为一断山崖,状如从紫金顶上扑下的一只猛虎,头、耳、爪依稀可辨,所以名叫卧虎山。

三侍卫松

在天皇峰东边悬崖上有三棵古老的白松,就象是站立在天皇身边的三个近侍卫,威风凛凛,仪态肃穆,所以称之为“三侍卫松”。这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的白皮松极为珍稀名贵,极具特色情趣,属于神农山景观一绝。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白松只不过是苍海一粟罢了,后面还有更多的松景在等待着我们。在白松岭上, 我们再对白皮松作详细的介绍。

第五景段;南天门——紫金顶

紫金顶

各位游客,“历经一番寒彻骨,自有梅花扑鼻香。”各位游客,我们走了近3个小时,虽然有些累,但我们仍很高兴,因为我们已经登顶成功,来到了神农山的极顶——紫金顶了。紫金顶俗称“北顶”,是神农山的主峰,海拔1028米,傲立群山之巅,巍峨挺拔,直插云霄,号称“中天玉柱”。紫金顶部为1000平方米的平台,四周为悬崖峭壁,悬崖上生长着古老的白松,实为登峰造极之所在。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筑妒炼丹。峰顶常年紫气环绕,金光流溢,与南顶武当并誉海内外。紫金顶上还有一个长、宽、深约1米的石坑,相传是伏羲氏卧听风声、悟画八卦之处,名叫“八卦坑”。

极目紫金顶

朋友们,站在紫金顶上俯视东南方向,山下群 峰参拱,谷壑纵横,“山中有谷、谷中有山”的奇特景致一览无余。太行山脉的蔚然大气尽收眼底,使人颇有“山登绝顶我为峰”、 “会当凌云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更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号令天下的豪迈气概。再向西方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云雾蔼蔼,特别是傍晚时分,红霞满天,夕阳当歌,让人疑是海外仙山。将军松 紫金顶上唯一的一棵白松,又是整个景区最大、最高、最直的一棵白松。这棵白松傲立云天,俯瞰大地,象是一位决胜千里、饱经沧桑的老将军,正在屏神凝思,回顾千年的风云变幻,聆听无数次的战场厮杀,令人肃然起敬,人们因此称之为“将军松”。据专家考证,将军松距今已有1800年的树龄,是这里最古老的一棵松树。或许整个白松岭的松树都是来自于这棵松树种子的传播,都是这棵松树的子孙后代,人们因此也称之为“先祖松”。

祖师殿、太极殿和三清殿

祖师殿是为祭拜道教开山祖师张道陵而建,太极殿为祭祀道教鼻祖老子而建,三清殿为祭祀三清老君而建。传说开天辟地之时,玉皇大帝和三清还曾在此相聚,共商天下大事。据载,这组建筑群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其总面积可达1000平方米,硫瓦飞檐,气势恢弘,整日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盛况空前,我们甚至可以从一些断壁残垣穿越时空遥想当年的盛景。

舍身台

这是一座笔直独立的山峰,又叫悬坛、舍身坛。峰顶平坦处仅有5平米。 一条石造小径将其与紫金顶连通。相传伏羲坐于悬坛之上,听八方来风之气,画出八卦之形。舍身台三面皆为悬崖,台下是几十丈的深渊,令人心悸腿软,上舍身台,需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来吧,朋友们,随我一起登台感受刺激和惊喜吧!

李耳接孝

自古以来,来往游客以登紫金顶不上舍身台为憾事,而且在当地还有这样一句俗语:“没做亏心事,敢上舍身台”。关于这条俗语,还有一个传奇故事,说是古时候这里山下村庄里有一个俊俏的媳妇,丈夫远在外地打工,孝女在家与公公一起生活。村中有一个无赖因心术不正遭孝女辱骂,怀恨在心,在孝女丈夫回来后告称其妻与父私通,丈夫为试妻心,竟以上舍身台考验其妻,其妻从容登上舍身台并跳下悬崖。当丈夫第二天到崖下收尸,只拾得一块精致的木牌,上有“李耳接孝”字样,于是人们传说孝女并没有死,而是在半空中被太上老君的一只仙鹤救走了,村上许多人梦见孝女得道成仙。朋友们,这虽是一个凄美的民间故事,而且以悲剧告终,但它却褒扬了忠孝这人间最可珍贵的东西,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孝女的美好祝愿和无限哀思。

风动石

舍身台上一块巨石,长2米,宽0.8米,重达吨余。看似人工放置其上,实为造山运动的杰作。游人置身石上,山风吹来,即感巨石晃动,摇摇欲坠。

第六景段:舍身台——一线天(白松岭)

白松岭

紫金顶北望,一道峻拔山岭象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跌宕不驯,从舍身台一越而下,奔向太行山的层峦群峰之中,这道山岭就是“白松岭”。

白松岭是云阳河和神仙河之间的分水岭,一岭九峰,云腾雾绕,海拔最高处1020米,长约11.5公里,现开发游览线路2.5公里。白松岭物种丰富,生长着1912种植物,其中名贵植物和中药材330种,因岭上的珍稀树种白皮松而得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有人称紫金顶为“太行雄峰”,白松岭为“中华绝岭”,那么白松岭绝在什么地方呢?一为绝岭。白松岭的磅礴形势、地质结构、物种丰富,在全国名山大川和各个景区绝无仅有。二为松绝。白松岭上的白皮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可谓珍稀名贵,风华绝代。三为石绝。白松岭的形成来自一次山崩地裂的造山运动,整道山岭上都是一块块的危岩垒石,既像是人工堆砌的山岭,又象是天然的长城;岭上的石头开满一丛丛、一簇簇的石花,如织如绣,如梦如幻。四为路绝。白松岭上本无路,所谓的路径只是山岭之巅的危岩,顺岭而行,两边是刀劈斧削的悬崖绝壁和深不可测的幽谷险壑,原来只是飞禽走兽才可以出没的地方,景区开发时才开辟路径并增设了护栏,可谓“山本无路岩作径,人若有胆崖上行”。五为景绝。走在白松岭上,险象环生,一步一景,一松一景,一石一景,既令人因险而畏、望而却步,又使人因景而喜,叹为观止,乃神农山风光绝佳之处。如果说在紫金顶上是登高观景,那么游白松岭才是历险揽胜。许多游客都有这样的感触,看太行山不到神农山是一大遗憾,游神农山不过白松岭就是更大的遗憾。“无限风光在险峰”,听景不如观景,观景不如身临其境,我相信每个人走过白松岭之后都不会后悔,都有一份惊喜难忘的体验和感受。

白皮松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几棵独特的白皮松。现在把白皮松向大家作一简单介绍。白皮松又称白鹤松,是我国的珍稀树种,目前,全国仅发现两个地方生长有白皮松,一个是东北的长白山,另一个就是咱们现在所处的神农山——白松岭。这两处白皮松虽同系一族,但我们这里的白皮松除了兼具长白山白皮松的挺拔、俊俏外,更有其绝妙之处,为白松岭一绝,白松岭上共有白皮松16000多株,它们无一不是生在岩缝中,长在悬崖上,盘根错节,姿态各异,在绝岭雄峰之上展现着万种风情,宛如大山的精灵。如果把白松岭比作巨龙,白松就象龙鳞,阳光下鳞光闪闪,山风中松涛阵阵,使白松岭风光更加鲜活、更具诗意,这些白松一树一态,一松一景,虬枝屈曲,仪态万方,有的如仙人迎宾,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如白鹤亮翅,有的如仙翁打坐,有的如情人依偎,说不尽的乐趣尽在其中。

大家也许会问:这么狭窄的岩缝,这么缺土少水,这么艰苦的生存环境,白皮松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又怎么可能生长的如此茁壮?据专家考证,白皮松只有在海拔800米以上才能生长。而在这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之上,人为种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白皮松最初的种子或许是来自一次大风的传播,或是来自一群鸟的衔食,把松子从遥远的地方带到了这里,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后才得以成活、生长,之后松子又被大风或是松鼠丢落在山间,于是便成就了这一棵棵松树和一片片的松林。这些白皮松之所以盘根错节,曲干虬枝,也正是因为悬崖峭壁、山险风恶、缺土少水等条件所致。

白皮松是白松岭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人至此无不对这里的白松观之动情,赞叹不已。更有人甚至总结出了白皮松的许多外在美和内在美。一是白皮松扎根岩缝之间,少土而生,缺水而长,热爱生命,不离不弃,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白皮松立身高山之巅,在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下,顶疾风,抗干旱,依然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三是白皮松悬于危崖之上,迎风而立,泰然自若,闲观风云变幻,展现了一幅铮铮铁骨,具有临危不惧、虚怀若谷的坦荡胸襟;四是白皮松只能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人罕物稀,高高在上,具有超凡脱俗的高洁性情和卓尔不群的独特品质。这里的白皮松之所以能够让人触景生情,主要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生命状态和展示着一种生存方式,并在游人的思想中产生了沟通和共鸣。相信大家也会从中得到许多对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五子登科

站在云桥回望紫金顶,可见西侧悬崖绝壁从下而上共有五棵树形相似、树龄相近的白皮松,它们都是从岩缝里生长出来的白松,展现出一种孜孜向上的态势,远远看上去就象五个兄弟正在奋力攀登高峰,所以我们称这五棵松为“五子登科”。

七仙下凡

再看紫金顶东侧的岩壁上,生长着七棵白皮松。这七棵白松与西边五棵白松的姿态截然不同。它们从高到低呈现出一种悠然下山的姿态,就象天生丽质,婉约隽秀的仙女飞临尘世,柔情万种地注视着人间山水,于是我们形象地称这七棵松为“七仙下凡”。阴阳松 沿铁梯下舍身台,在白松岭山道起点不远处的西侧断崖上有一棵巨大的白松,其树干的下部盘根错节,正中央向上挺立着一根粗大的树枝,既有男性的阳刚美,又有女性的阴柔美,故名“阴阳松”。

白鹤亮翅

阴阳松北边两三米处的这棵白松,扎根岩石缝中,横卧断崖之上,虬枝伸向蓝天,树干洁白如玉,枝丫迎风招展,人们形象地称这棵松为白鹤亮翅。

天干松和地支松

沿岭继续北行,路东边并排两棵白松,其中一棵松的躯干分发出十根枝干,另一棵的躯干分发出十二根枝干,两棵松的枝干相互依偎,相映成趣。我们由此联想到纪年法中的天干、地支,所以称之为天干松、地支松。

合欢树

岭上路边有一大一小两棵白松,枝丫紧密相向,树干紧贴,树根扭曲缠绕在一起,犹如一对男女在相依相偎、相亲相爱,所以人们称它为合欢树。

四世同堂

在十二地支松北边不远处路西的悬崖上,从上到下生长着十多棵白松,从树干大小显而易见其树龄悬殊,人们形象地称这些松树为四世同堂。

帝王松

这里地势较高,地面较阔,加之这棵松树龄古老,望去颇有几分雄壮威武的帝王之气,我们叫他帝王松。又因他的树干上长出三个粗大的树枝,既蕴“岁寒三友”、又含“桃园结义”、因此也叫“三友松”或“结义松”。

露脐松

白松植根悬崖之巅,汲日月之灵气,聚山川之精华,成为大山的精灵。同时,它又有人的形态和神韵,饱含着人的灵性。这棵躲在岩石背后的白松就俨如一位天真纯洁的少女,端座在悠悠的白云之间,享受着日光浴。她的一双修长的玉腿,光洁如玉的肌肤,甚至稍稍突起的小腹和凹陷的肚脐,都清晰可见。我们给她取了一个颇具风情的名字,叫做露脐松。

伞松

这棵白皮松,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象一把撑开的大伞为过往的游人遮风挡雨,于是人们叫他伞松。

路松

朋友们,就是这棵长在狭窄的山路正中间的白皮松。取名路松有两层含义,一是它长在山路正中,恰好挡住了游人的道路;二是游人经此,全都不得不踩着这棵松的树枝通过,它又成了游人必经的道路,以自己坚实的躯干默默地铺就人们前行的道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现着它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光明松

白松岭一岭九峰,峰峰不同。在这座突兀耸立的山峰上,有一块叫做乾坤座的巨石,一棵白皮松扎根在巨石中间的裂缝中,高大的枝丫伸过灌木丛林,指向蓝天,象在追求更多的光明,我们叫它光明松。

送客松和挥别松

在白松岭最北端的下山道旁,也是白松岭游程即将结束的地方,并排生长着两棵白松。这两棵松象是目送游人远去,又象是向游人挥手告别,一副恋恋不舍的神态,树本无心,人自有情,许多游人都把这两棵松树称作送客松和挥别松。

石花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身边的岩石上来,看一看石头开花这一细微奇妙的景观。我们现在从石头上看到的一朵朵、一簇簇的花样图案,其实是一种苔类植物,看上去就像真的是石头开了花,这种现象在神农山唯独在白松岭上才能看到,这是由这里特殊气候和条件所形成的。这些石花或大或小,或聚或散,有的像含苞的睡莲,有的像盛开的牡丹,有的像典雅的月季,有的像名贵的山茶… 看上去像一幅幅抽象的现代画一般,摸上去像一件件传统的绣织品一样,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妙笔杰作。

白松岭观崖

白松岭的险峻最险莫过于两边的悬崖绝壁,站在岭边,俯视山崖,悬崖绝壁几乎是直上直下,犹如刀劈斧削,崖下万丈深渊令人头目晕目眩,触目惊心,心悸腿软。回头远眺舍身台下的悬崖绝壁就像是一块块岩石堆砌而成,一层层的岩缝,一道道的裂痕,给人以垒如累卵之感。悬崖边和岩壁上的一棵棵趔趄欲坠的白松以及在崖间盘旋的苍鹰,更衬托出悬崖的险象。

升仙洞

又名窟窿山、二郎洞,处于白松岭下的半山腰间,是一个横穿白松岭、连通山岭两侧的拱形山洞。由于我们现在是站在洞的上方,所以看不到洞。也因为这个山洞的存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岭段,又叫升仙桥。奇洞有奇观,如果我们站在洞中,就会听到阵阵松涛呼啸,好像洪水灌注一般;如果是雨水季节,两道河谷里山洪爆发的声音,同时汇聚到升仙洞里,声势磅磺,气撼山河;有雾的清晨,白松岭两边的云雾从洞中穿过,虚无飘渺,宛如仙境;站在云阳河谷和仙神河谷的某一个地方,在某一时间可以从洞中看到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实为仙洞奇观。

回望白松岭

当我们终于走过白松岭之后,不妨做—个舒心的回望,这时候,大家也许都会有一种“历尽艰险又出发,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情壮志。我相信当我们站在舍身台上远望白松岭时肯定有不少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也有一些游人因为恐惧或没有信心而放弃了这段游程。走在白松岭上,身临险境,许多人都感觉是到了欲罢不能、进退两难的境地。走过了白松岭,大家心中都会有一种克服恐惧、战胜艰险、征服自然、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相信白松岭之行不仅是一段历险揽胜的旅游过程,更是一段磨砺意志、锻炼胆魄的心路历程。“海阔天作岸,山高人在巅”,有人说,登罢白松岭,便没有翻不过的山,走不过的路,战不胜的困难,渡不过的艰险。这也是我对大家的衷心祝愿,但愿每一位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勇于开拓,勇住直前、战胜艰难险阻,变坎坷为坦途,一生平安。

知音亭

下了白松岭后,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建筑就是知音亭。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曲高合寡的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那么,这里的知音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也有一曲“高山流水”,不过不是琴声而是涛声罢了。知音亭所在的地方是白松岭听涛的最佳之处,每逢山风乍起,松林起伏,松涛阵阵,恰如河水哗哗作响;若遇狂风大作,阵阵松涛又如海浪拍岸,波澜壮阔。所以,此亭专为游人听涛所建,只要你站在这里,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耳边就会响起流水的声音,正应了这知音亭上的楹联“高山无悬河,峻岭有涛声”。但愿每位朋友在聆听了白松岭的涛声之后,都能成为白松岭的知音。

第七景段:一线天——神农谷

一线天

朋友们,当我们在走白松岭的时候,或许您在想,白松岭景色如此奇美,后面或许就再也没有另您心动的美景了吧!但是等您走过了一线天,就会发现,原来这里别有洞天。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一线天,大家都知道,在许多景区都有一线天,但是在那里,都是只能从下面经过,然后抬起头来感觉一下。而神农山的一线天却会让您感受到俯视、平视、仰视的不同感觉,那真是一步一景、一步一画、一步一诗、一步一惊叹、一步一感悟。

神农谷

穿过了一线天,我们来到了先祖神农遍尝百草的神农谷。神农谷到处都弥漫着中草药的气息。因此人们都说:神农谷里走一遭,百病不治自己消。神农谷峰峦叠嶂,沟谷纵横,植被茂密,草药繁多。春季,万物复苏,山花烂漫,萎陵菜、连翘、照山白、黄刺梅等山花竞相开放;夏季,绿荫如盖,青翠欲滴,峰峦沟谷为原始或次生林覆盖;秋季,金色如画,红叶如荼,黄栌、黄楝木、棕类等色叶树姿态万千;冬季,山势巍峨,银装素裹,冰挂、琼花点缀在山峦叠嶂之间。

这里有许多古老树种,如侧柏、黄栌、鹅耳栎、领椿树等,树龄均在数百年至一千年以上。也有很多稀有树种,如我国特有的山柏树、华北特有的马荆刺,本地特有的太行榆、太行花等等。尤其是黄莲的发现,改写了河南黄莲绝迹的历史。

神农谷里最多的还是中草药,有800种之多,如柴胡、山参、鸡头参、土蓝、连翘、金银花,在途中均可看见。著名的中药珍品“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原产地就在这里。由于草药品种多、药效好,所以药王孙思邈、药仙刘自然都曾在这里采过药。

神农谷山川峻秀,景色万千,地貌复杂,地势壮观,早在距今6亿年至距今2亿年时,也就是豫西运动之后到燕山运动之前,神农山地区进入整体升降的震荡阶段,整个地区时而沉入海底,时而露出海面,从而沉积了一整套诸如滨海形态、浅海形态、海陆交互形态以及陆地形态的地质体。这个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就是这一时期生物沉积的结果。您往前看,相互罗列的崖墙,构成了层层画屏,相互掩映,如琵琶遮面,睹物思意,感慨万千;月牙峰雄踞山顶,宛如弦月挂空;八大仙峰峰丛地貌,异彩竞现;构成了一道雄险壮观的风景线。

望归亭

走到了云阳河谷底,您是否已被神农山的美彻底征服了呢?那么前边有个小亭子,我们不妨在里面休息一会儿,同时欣赏周围的风景。这时我们会发现,刚才走过的路已经躲在了树木后边,影影绰绰,让您感觉刚才的经历是多么浪漫。难怪清代大诗人蒲健写道:“不知归路晚,明月满山阿!”这里山峰高,石壁险,却因缝隙里长满了各种植物,收敛了山骨的嶙峋之气,而洋溢着丰沛饱满之感,它是含蓄的,丰沛的含蓄,饱满的含蓄,您会惊呼,这不就是一幅天然画卷吗!

嫦娥奔月峰

在云阳河谷里回望后面的山峰,有一座最为独特,它很像一位仙女正在飞翔,后面还有吹起的衣服,我们称它为嫦娥奔月峰。它俊秀飘逸,美仑美奂,正好和对面的商隐面壁石遥相呼应。

商隐面壁石 在沁阳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里,李商隐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而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峰,酷似一位风流倜傥的大诗人站在那里,所以我们称它为商隐面壁石。而其著名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或许就是在这里有感而发吧!

亲爱的朋友们,走到了这里,我们的整个游程就要结束了,我非常荣幸能带领大家一起游览这自然山水,如果大家对我的导游和我们景区的开发、管理、服务、经营等方面有什么看法,请您留下宝贵意见或拨打景区投诉。诗人李商隐说的好:“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让我们共同期待再一次相见吧!

毛泽东事迹

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学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立意下笔。现在,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是那么优美。经常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又不时传来时代的气息。

第一师范创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称湖南师范馆,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Ы惭У某南书院。同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称现名。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毛泽东以往读过的几所学校所不能比拟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还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У取1纠匆咽切悴牛?让?蠖?笫?咚甑暮叔衡,也一起考了进来。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皇朝变成了共和,中国却并未由此获得新生。人们在革命前所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不仅没有到来,相反,在很短的时间里,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袁世凯恢复帝制,张勋又演出复辟闹剧,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严峻的现实不允许人们长期沉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着新的出路。

毛泽东当时还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他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一九○三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以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从四月到八月,毛泽东共去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离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书特约编辑员。两人仍书信不断,相交介乎师友之间。黎很看重他,在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①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幸存的这个笔记本,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前面有他手抄的屈原《离骚》、《九歌》,后头毛泽东把它题为《讲堂录》,是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听课笔记,也间有读书札记。主要是修身和国文两门课的内容。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影响。他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颇能开一代风气之先。

近代湖南,还出了一个曾国藩,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一方面执守理学,同时又师承王船山的实学。曾国藩便着力传刻《船山遗书》,糅和理学与实学,贯通内圣和外王。他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他一跨进一师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每逢集会,学生们就高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引注)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看来,他很赞成扎实、厚重的人生风格。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曾国藩还是个既“传教”又很能“办事”的人物。稍后,他在一封信中同时提到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几个近代风云人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①。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九一六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学说,颜元的“心中思想,口中讨论,尽有千万义,不如身行一理之事”的观点,都影响着毛泽东。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还特别说到顾炎武,推崇他“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了纪念这次旅行,他和萧子升还换上游学时的草鞋短褂,到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照片。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课堂并不平静。

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并于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政府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易永畦同学因病去世了。五月二十三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是首长达四十行的五言古风,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它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外患常同内政相联系。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开始复辟帝制。杨度等出面网罗名士,组织筹安会。湘中一度风传在京谋职的黎锦熙也被拉了进去。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九日写去一信:“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还劝黎离开北京这块“腐臭之地”,“急归无恋”。后来弄清了这是误传,他才如释重负,又驰函致歉。

反袁声浪日益高涨,就连昔日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也起而响应。毛泽东当时担任校学友会文牍,主持把三人有关时局的言论编印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在校内外广为散发。已从一师毕业的陈昌在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八时接润之兄书,并承赐《汤康梁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控制着北京政权。曾参与策划护国战争的梁启超,转而致力于南北和解,以防事久引发革命危机。毛泽东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但对袁氏所培植和依赖的北洋军阀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很赞成梁氏的主张。六月下旬,他赶回韶山看望病卧在床的母亲,因南方军队在银田寺一带骚扰,被阻隔途中,越发认为政局应该稳定。

七月十八日和二十五日,他两次写信给萧子升,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他说:“国局自上月三十日约法、国会、内阁三大问题解决后,南方相继取消独立,撤除军务院,渐趋统一。此由于南部诸英之深明大义,和段氏之中枢斡运,黎公之至诚感人,其力尤多。……中央举措,究可佩服。”这里,他把段祺瑞、黎元洪反袁的“南部诸英”列在一起来称赞。

湖南人这时驱逐了袁世凯任命的都督汤芗铭。他列举驱汤后的一些消极现象,诸如“暴徒乘机报复”,“自推长官”,无视中央而不得统一等,忧心忡忡地觉得“湘省之祸,比之辛亥为烈”,“杀机一起,报复未已。法兰西之祸,最为可惧,不意此次竟演此恶剧”。看来,在反袁前后,毛泽东对国家和政府的看法还处于彷徨时期,露出了后来一度信奉过的“无血革命”的端倪。

当时,国内报刊传出日本大隈重信内阁将要改组的消息。大隈重信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会有所改善。毛泽东却在七月二十五日给萧子升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而且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这位二十四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

如果把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一九一六年正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可是它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和当时的思想界状况是息息相通的。辛亥革命后几年的痛苦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件好事。旧的路子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道路。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惊醒了世人。许多人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先觉者们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也是一个根本原因。这样,先进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着重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一九一五年九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他撰文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①。

这就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很快,在《新青年》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先进青年。这个杂志及其撰稿人的文章,铸造了一代人的信仰和品格。这是一代真正有别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士大夫的新人。

在《新青年》众多的读者和追随者中,就有毛泽东。当时,杨昌济为这个杂志写文章,还向学生们推荐这个杂志。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发现,毛泽东读了《新青年》后,“读韩文杜诗的兴趣降低了”①。毛泽东自己后来也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楷模。”②毛泽东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觉得“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要改变这种状态,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因为哲学便于研讨思想,伦理学便于阐发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③。这样,改造哲学、伦理学,就同变化民质、改造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

一九一七年前后,毛泽东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他更有兴趣的是伦理学。在他看来:“伦92二、师范生

③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摘自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45

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①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里说的是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把它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到次年第一学期,杨昌济给学生们讲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是十九世纪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该书由蔡元培从日文转译过来,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三年出版,约十万字。毛泽东除认真听讲外,细读了这本书,用红黑两色画了大量的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叉等符号。还在书中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绝大多数是抒发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原著的引申或批判,小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语和章节提要。他批阅的这本书后来被一位同学借去,直到一九五○年,托周世钊还给了毛泽东。

他当时为什么这样下工夫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从周世钊手里接过它时,有过解释。他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毛泽东贯穿《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上的二元论。他说得很明白:“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①他认为,事情有的是发生于自然的,有的是得之于人为的。后来他说自己早年信奉过康德的心物二元论,大概就是指这样的观点。

二元论的特征是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青年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自然观方面,他说:“凡自然法则者,有必然性”,“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吾人之心灵本之自然,其范围有限,安能有一毫之创作”。这是他从原来接受的唯心主义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走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二元论的通病,是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便作出唯心的解释。毛泽东也是这样。他说:“实则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也”;“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

如此强调主观观念的决定作用,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有它的必然性。知识界中推崇思想革命的社会时尚,本身就容易夸大精神的作用,过分强调主观对改造社会的能力;再加上毛泽东本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主要是孔、孟、程、朱、陆、王以及新康德派、新黑格尔派的思想。杨昌济说自己以《伦理学原理》为教本,“所讲不限于西洋之伦理学说,中国之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王船山之学说,亦间取之”②。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13二、师范生

②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毛泽东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同此。

47

更为杨昌济推重,毛泽东当然也受到熏陶。他常和蔡和森、张昆弟等讨论宋明理学,研读过朱熹编的《近思录》、《四书集注》和《朱子语类》等,对朱熹、王守仁都很佩服。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便常用这些观点来作比较,发挥原著的一些论述。诸如“孟轲之义内,王守仁之心即理,似均为直觉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等等。

中国近代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变动中,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这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这个时代特点同样体现在毛泽东的探索中,并蕴含着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盖唯有动而已”①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还把它运用到人类社会的考察当中,说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当今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于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乐观激情。他后来从大乱求大治的想法,看来是早有伏笔的。

在“动”中求变、求新,其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彼此、好恶、美丑、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概念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力和反抗。毛泽东特别赞同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其“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过去那种向往社会“大同”境界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即使人们真的进入了“大同”社会,“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把“差别”、“抵抗”这两个概念,和“动”、“变”及“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已接近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观点,还多少同社会历史发展有所联系。他后来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大体也滥觞于此。

五四前期,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点,就是首先要把握住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它的意思,是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而在当时,他心目中的“本原”或“大本大原”,很有些像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目中的“道”(老子)、“理式”(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总之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朱熹就曾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杨昌济讲课时,也特别强调,“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①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给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集中表述了对“本原”的看法。

他把“本原”通俗地说成是“宇宙之真理”,认为它是支配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拯救中国,也必须从寻求本原开始。他表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原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这样,毛泽东开出了自己的救国药方:“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封信是了解早年毛泽东的思想的珍贵资料。八月三十一日,黎锦熙收到信后,在日记里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把“本原”落实到“人心”上面,就是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建设。在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把自己这时的主张概括为两个,一个是“精神上之个人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针对封建专制和束缚个性的三纲五常的旧道德,主张个人主义,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毛泽东写道:“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始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但他在个人主义前面加上“精神”两个字,却有他自己的特色。这种个人主义强调“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力求达到最高境界,使“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正鹄”不能只是“纯然利己”,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和价值。例如,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有难,关键的时候,“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始畅”。否则,自己的生活就不完满,就“未达正鹄”。依此类推,“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他甚至极端地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这种理解,已经超出了西方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原义,包含着新道德观的萌芽。

关于“现实主义”。毛泽东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能脱离现实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和价值,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他说:“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一方面,他反对空谈,“凡吾思想之所及,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反对盲目动作。毛泽东写道:“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极高”是指追求独立不羁。“极卑”是指我终究又“一毫跳不出此自我以外之世界”。这个矛盾,他已觉察到了,但一时还不能完整地加以说明。

毛泽东在哲学、伦理学的王国里寻觅着、遨游着。他从中外文化里汲取营养,又闪烁着他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智慧之光。他这个时候并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宇宙之真理”。夸大精神力量的唯心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无疑占有很大比重。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深受杨昌济的赞赏,得了一百分。

但他这时的思想并没有定型,还在探索过程中。当他写下《伦理学原理》批注时,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道:“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然未定。”既然还“茫然未定”,就得继续向前探索。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这类状况是常见的。由于他坚持把改造社会、匡济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探索,决定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他坚持一种从我做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在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一直特别注重自我思想修养的磨练。

毛泽东从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或许,他当时的实际活动比保存下来的几篇文字表现得更富有个性和朝气,对他以后思想发展产生的作用也许也更大。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注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新青年》上刊载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全文约七千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是杨昌济把他的文章推荐给陈独秀的。他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说:“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针对重文轻武的颓风,他提出一个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为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体育之研究》主要不是对体育这个运动形式的研究,毛泽东是想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编的一套体操。他当时采用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

所谓风浴,张昆弟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记载:“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所谓雨浴,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狂风暴雨,雷鸣电闪,毛泽东一个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他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喜欢的锻炼项目,是游泳。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这个爱好,他一直保持到晚年。江宽水深的湘江,是天然的游泳场。他时常约二三好友到这里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有近百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日的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①游泳,不单是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意志。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83毛泽东传(1893-1949)

①毛泽东1958年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的批语。所引这段话,是对《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的解释。

54

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molkt)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一九一七年六月,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近二十个项目。全校有四百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三十四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毛泽东的胆识,半年后有过一次受到众口称赞的显露。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粤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对毛泽东来说,这件小事是他平生搞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事后,人们称毛泽东“浑身是胆”。他的大胆却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基于对情况的明了和事先的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同班同学邹蕴真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旧,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①第一师范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的社会活动日益扩大了。一九一七年十月学友会改选时,他担任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这学期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应该办下去,而且要办好。方维夏同意他的意见,并决定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办,由学友会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并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毛泽东遇到难题总是先从弄清情况着手。他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去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工人要求入学的心情,“如嗷嗷待哺也”,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这大概是毛泽东最初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这当中,也有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正在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就是看到毛泽东张贴的《征友启事》后结识的。他们多来自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没有少爷公子的浮华,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节假日,他们经常到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相约不谈身边琐事。正如毛泽东后来追忆的那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①

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他们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相与讨论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有十五人内外。有遇必讨论,有讨论必及这类问题。讨论的情形至款密,讨论的次数大概在百次以上。”他们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猛烈冲击,思想上发生剧烈的变动,“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②。发生这种“一个翻转”的剧烈思想变动的,自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在这个基础上,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要成立团体,首先得有章程。一九一八年三月,毛泽东和邹鼎丞开始起草会章。萧三的日记说道:“三月三十一日,二兄(即萧子升——引注)来坐已久,交阅润之所草新学会简章。二兄意名为新民学会云。”“四月八日,接二兄手书,力主子出洋。附来润之所重草新民学会简章。”“四月十三日,夜,润之来,明日新民学会开成立会。”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是个星期天。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这样,最初的会员就有二十余人。经过讨论,通过了会章,以“新民”为会名,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章还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看来,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团体。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它的会章重点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还比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当时达到的思想水平,受杨昌济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但它和毛泽东当时的实际想法也有距离。对此,毛泽东稍后曾有一个说明,他说:“会章系鼎丞、润之起草,条文颇详;子升不赞成将现在不见诸行事的条文加入,颇加删削;讨论结果,多数赞成子升。于是表决会章的条文如次……”。①联系到萧子升后来一直不赞成激烈变革、主张温和改良的思想,被他认为是“不见诸行事”而“颇加删削”的条文内容,大致属于毛泽东当时更高远的理想追求。

三个月后,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七月二十六日,他就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问题,写了一封长信给蔡和森。蔡在回信中说:“杨师东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过是能读其书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以为清流既无望,心地不纯洁者又不可,吾辈不努力为之,尚让何人去做?此区区之意,相与共照也。”蔡和森还表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①看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许而去回避政治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正是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道探求中国的出路的。

这时,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不愿“堆积”在湖南一地,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春天来了

春天,好比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只要她走过的地方,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到处是鸟语花香,一派勃勃生机。

春天到了,真美呀!这是一个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像蛇,熊,青蛙……之类的冷血动物都停止了冬眠,爬上地面欣赏春天。小鸟鸣春,百花争艳,小草发芽,燕子也飞回来搭窝了,春天使给大地恢复了万紫千红的气氛。连春雨,春雷都连绵不断地来为我们报春。春天正是播种的好季节,农民伯伯正趁着这个好季节开始播种了,到了秋天就有好的收成。

春天,她不像夏天那样炎热无比;也不像秋天那样死气沉沉,到处枯枝败叶;更不像冬天那样寒气逼人。春姑娘是温柔的,微风吹过就像小手轻轻地抚摸一样,让人感到一丝丝凉意。

春天的景物是最美的。春天的山是翠绿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块巨型的绿宝石。“住”在山上的小树一棵棵枝繁叶茂。走进茂密的丛林中,还可以闻到一股清新的泥土味,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息。

春天的雨更美,细如牛毛般撒在草地上,撒在树林上,撒在花丛里。渐渐地渗透到泥土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他们生根发芽,为春天增添勃勃生机。雨过后,太阳出来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草地上、树上和大地上呈现出一派耀眼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看看,浅绿色的草地,伸绿色的树叶……这么诱人的绿色,我看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得出来。

也许是因为太美了,也许是被陶醉了,树上的燕子也不禁唱起了动听的歌“叽叽喳喳”。这时,小河也来凑热闹“哗啦啦,哗……”地哼了起来,形成了一首多么好听和谐的歌曲。微风吹过,小草也轻轻摇动着它那细小的身体,似乎在给它们伴舞。大树伯伯也用“沙沙、沙沙……”的声音为它们伴奏。

啊!春天你是最动人的!你用多姿多彩的绿色装点着世界,你把自己的绿奉献给了世间万物。你是生命的来源,你是希望的开始。“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我睁开冬天醉睡的眼睛,呀,不经意间,春已在前方微笑。啊,春!她迈着轻盈的步伐而又含着少女的羞涩不敢大步走来,她悄悄撕裂了灰蒙蒙的冬天的外衣,离我们越来越近我漫步在春的田野上,被一层笼罩万物的生灵的薄纱带进春的幻想境地我仿佛看见一位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时隐时现,她摆动着飘逸的罗裙翩翩而来,莫非,她就是人们所向往的春姑娘。

在春姑娘的引导下,我来到了公园。哇,草儿从地下探出头来,有的吐出了一点嫩嫩的小芽;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先恐后的舒展着自己的身躯;柳芽咬碎了冬天的包裹,萌动了;麦苗仰起泥染的脑袋,拔节了;竹笋挣脱严寒的束缚,冒尖了;花瓣启开温馨的心窗,绽放了!水车也毫不拘谨的运动起来;小河解冻了,“叮叮咚咚”的唱起歌来……

春天的景色太美了,春天里人们的心情更美。佝偻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腰板挺直了,欢快的笑脸充满着希望。到处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氛,公园里照相的青年人,钓鱼的老人,捕捉昆虫的小朋友,一个个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流连忘返。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人们在春天就更忙了:街上的汽车川流不息来来往往地穿梭着忙碌的身影;乡村的田地里,农民们在播洒着希望的种子这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教室的墙壁上贴着新学期的课表,一本本新书中,有好多好多的知识果实等待着我们去采撷。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是万紫千红的。真可谓算得上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啊!我热爱春天,我喜欢闻到花儿的芳香,看到大树的新绿,听到小鸟的欢唱。

啊!春,你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欢乐,我爱你,春!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无声地飘洒。手握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在悠悠的茶香中,我走近了远影箫声笔下,那从容化雨的冬雪之中。

一直以来,渴望着会有一场雪,在某个冬日的早晨如约而至,可这对于生长在南国的我,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就是去年冬天里,南方爆发了罕见的雪灾,而我所在的小城,只是地面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冰而已,那场渴望已久的雪,还是没有给我带来如期的惊喜。因此,一打开远影的帖子,一种久违的对雪的渴慕之情,竟然那样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一如窗外,这绵绵的春雨,那么清新自然,那么亲切动人;也如那梦幻里无数次出现的雪,那般晶莹剔透,那般轻灵飘逸。

远影在一开头,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雨图:没有工笔雕琢的刻意,也没有浓墨重彩的痕迹,只轻轻几笔,如柳丝拂面,如清风宜人,羞涩的春雨,正悄悄地迎面而来;一份期待春雨的思绪,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怀,就这样不经意之间,紧紧地,扣住了我的心扉。沐浴着这丝丝细雨,抬头,天空也一片明净。

一句“明天,你是否能来?”,多少期待,多少渴盼,隐约在字里行间。

跟随着远影的笔触,行走在北国的春天中,微雨轻染,冬去春来的雪,又一次迷朦了我的视线:停下脚步,隔岸远望。雪,你已经来了,染白了百望山的峰顶,灰蒙蒙的天色中凸现奶白的玉色,格外秀美。犹如仙女穿着渐淡渐浓的绿色长裙,围起白色纱巾掩上羞红。

穿过青松的雨水,在石阶上溅起的水花逐渐的稀疏了,隐约可以看到晶莹的雪花还没有落到石阶上便悄然融化。我的呼吸在氤氲的空气中结成白色的雾,更不情愿散开。”

这一段,远影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雪的情状描摩得栩栩如生,雪花那如仙女般轻盈的身姿,如处子般羞涩的娇颜,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心底对雪的依恋,更是如此真切。可以想见,置身于这样的雪景当中,亲眼目睹了冬雪化春雨的自然景致,作者此时的心境是恬静的,脸上的笑容是温情的,而心底流淌的欣喜,也是不言而喻的。一种沁入心扉的怡然,脉脉地从笔端倾泻;一缕赏心悦目的清爽,悠悠地在文字中缱绻,让读者也为之沉醉,为之欢欣。

雪是大自然的恩赐,雪也是自然界的精灵,而那些静穆在雪中的苍松翠柏,那些傲然耸立于白雪中的英雄形象,在作者笔下,无不展示着他的飒爽英姿,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雨雪的深情礼赞,与对英雄的崇高敬意融合在一起,给全文的抒情基调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给这个歌颂自然的篇章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双手接起潇洒飘来的雪花,可以看到她晶莹柔美的身形;双手握紧冰清玉洁的冬雪,便又感觉到她充实坚强的性格;阳光下,你可以听到她悄声细语的歌唱,质本洁来还洁去。春来了,我和她约定在第一场春雨相见,看冬雪从容化春雨。

她说:我如约而来了,我将化作春雨到人间,只为山青水秀花满园。

我说:我如约而来了,我谱一支心曲赞冬雪,祝愿冬雪春雨笑嫣然。

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是春雨到来之前的使者;

这如织如绵的细雨,是雪花融化之后的精灵。也许,只有经过了一个冬季的孕育,才有了春天的盎然生机;也许,只有雪花融化之后的重生,才有了春雨的温情绵绵。是雪花,赐给春天纯洁的约定;是春雨,摇醒满树的姹紫嫣红。透过远影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雪花轻盈灵动的神韵,也听到了春雨温柔多情的私语。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昨日下午天气阴霾,按照过往的经验应该是下着绵绵春雨;古言说,“春雨贵如油”这两天全国各地都是干旱急报。人们渴望着一场春雨绵绵,润湿那天气干涸的大地,给那春播下着及时雨,刚刚离开的冬天雪没来,今年春季第一场雨却悄然而至。正如人生里有些不期而遇的美好,总在你淡忘时,在你不存在希翼时也许会悄然而至。

早上下到楼梯间门口时,才蓦然发觉,昨夜里下了一场雨。地上湿渌渌的,天空中依然洒着细细的雨点,有些凉凉的湿气扑面而来,凉爽的天空夹杂着春的气息。今年春天的第一场和风细雨就这样悄然而至。也许是在我昨夜不曾察觉的睡梦里。

一年之际在于春;万元复始。人们出户外透透气,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春意盎然,我沿着平常早出的路线,向江边的防洪墙上走来,清凉空气扑面而至。由于寒冬停止了晨练,近有一月之余了。相隔长时间没有来到这里,对日新月异变化生疏了些,顺着广宽的利民路向西所见去年下半年刚刚才拆迁完的江埂旁;那些破烂不堪陈旧房屋已经荡然无存,按规划滨江大道二段的初见成效,一条毛石路基呈现在面前。我漫不经心地上了防洪墙,沿着江埂的栽种大小不一的柳树行行,根根柳条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柔嫩的枝条渐渐绽出新芽儿,细小的两个瓣儿,黄中透绿,在料峭的寒风中让人感到丝丝暖意。还有枝条垂挂在路中间,撩来撩去。那招摇过市,引起路人的注意,向人们报春来了。

细柳仿佛轻声细语地对人们说;我开始冬眠经过休整苏醒了,显露出青春活力,嫩芽也悄悄开始发青了。青枝挂头,枝条上冒着小小的细细绒绒苞蕾,那柳梢儿越抽越长,越长越绿,软软的,绵绵的,婀娜多姿,意气风发,荡漾在微风中,仿佛刚刚出浴的少女的长发,把春天的原野装扮得格外靓丽。“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树在春风中飘飘洒洒。柳枝绒苞顺风荡漾,轻轻抚着脸宠上我人们逗着乐。提醒人们早春二月的到来。尽情地享受着那和煦的春风,带来了清新扑面的絮语。

柳树它有着无比的适应性,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它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当纷纷扬扬的柳絮在春风里轻盈舞动着和大地轻轻接吻,经过一番“云雨”后,便孕育出细嫩的芽芽,几年之后长成小树。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芙蓉如面柳如眉”。更有那“无心插柳柳成荫”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细柳枝条绒绒,似如青春美貌女子善歌善舞摆弄的裙子,撒落于广袤原野的怀抱里。

见物思情不禁想起了我老家门前池塘边的柳树,池塘四面就有三面是柳树环抱,一头仰卧在池塘的水面上,庞杂毛根深深扎在池塘旁土地上,也有一些则赤条条毛根露出马脚伸长在池塘沿边的水面旁。每当在这个时节,从树杆上,透出的青枝细柳,万条垂下绿丝绦,条条挂在池塘水面上。微风吹拂,左右摇摆,垂下枝头的柳絮,逗乐着漂浮在水上的大小小鸭子,鸭子在那柳树下游荡,还不时地轻声絮语和柳条聊天斗斗乐,鸭子总是伸长着颈子,天生好吃地张开了那扁扁长嘴,馋涎欲滴的舌头向柳条添来添去。想一口吃下柳絮开着的黄绿色的花,漂浮水面的鸭子始终得不到口中。互相争夺战的鸭子叽叽喳喳吵闹不息。得也有的是睡熟一般。单只鸭子沉思不语,显得沉思,两只鸭子躲开一旁呱呱不息,互聊情感。大部分还是在细柳的陪伴下悠悠自得尽心地玩耍。

早春二月细柳长势总是那么整齐划一,使人联想到贺知章的《咏柳》我在防洪墙上站立了好半天,在细细的小雨绵绵,春风吹又生;江边的垂柳青青,俏丽枝条在江上的微风吹拂之下,在面前摇曳。随看着江上的船只,穿梭于黄金水道繁忙,一幅早春图画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风景这边独好。春满人间这样的情景交融的遐思。更使人们对美好春天的企盼。呼唤着春天的来到!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关于春天,诗人名家有过太多的描绘。在我眼里,春天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书,让人百嚼不厌,翻阅不够。它以艳丽的插图,隽永的语句,多变的文体,丰富的内涵,不断地吸引我们去期盼它,亲近它,探究它,吟咏它。

春天是一篇散文。不知不觉中,小河里的水涨起来了,清澈明净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犹如一条透明的蓝绸带子;倒映着绿树,犹如一块碧玉。小草脱去沉重的衣衫,换上了翠绿的外套,从田野钻了出来,给大地铺上了一张无边无际的绿绒地毯。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尽情飘摆,舒展着阿娜的腰肢,吐出嫩芽儿,随后,嫩芽儿又长出一片片青翠的绿叶,轻轻撩拨着潺潺的河水,远望就像一道绿色的门帘,近看又像是临镜梳妆的长发。一朵朵金黄的迎春花绽开了笑脸,向着长天吹奏生命之歌。这时候,桃花也不示弱,在春风的抚弄下,也艳如红霞般的闹开了。虽然春天里的景物形态万千,但变幻中的一切无不显示出生命的勃勃生机。这不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吗?

春天是一本诗集。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上都凝结着芬芳俊秀的诗句,细细品味,齿唇留香。刚长出的小草,既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体态,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雅致。早春,柳枝和桃花便从“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情境中萌动而发了。到了仲春,柳与花便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分浓得再也化不开了。及至暮春,百花争艳的景象又在“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的光景中脱去了往昔的华丽……打开春天这本诗集,无论是花草虫鸟还是山水雨露,你都能在盼春、赏春、惜春的章节里吟诵出令人痴迷的意境来。

春天是一部小说。一树树桃李繁花似锦,争奇斗艳,演绎着招蜂引蝶的浪漫情事。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蜜蜂吟唱着醉人的甜蜜,在花枝上跳舞,在花朵上缠绵,书写着“蝶恋花”的执着与痴情,演绎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酸楚与期盼。小鸟这位主人公这时候也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闪亮登场”了,它开始绞尽脑汁的制造情节,拐弯抹角的“拈花惹树”,谁说名花有主,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轻言放弃。一个情节曲折,香艳动人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春天是一则寓言。你瞧,墙角砖缝里拱出的新绿,悬崖峭壁上吐出的花蕾,水泥路径旁抽出的狗尾,农家瓦楞中蔓出的青苔,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生命的寓意,生存的信念。山地里无人关注、无人打理却兀自开放的野花,诠释着“开也从容,落也从容”的禅意。枯树上那新发的嫩枝,枯草下那向上冒着的点点绿芽,都在告诉着我们一个关于向上向善,不向命运低头的哲理。

春天来了,披着五彩的连衣裙来了。春,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带上这个谜团,我到郊外去寻找春的气息了。

我想,春也许是绿色的。你看,那小草从地下钻出了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地上一片碧绿,仿佛铺上了一条绿地毯。小河边,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嫩绿的柳丝。柳丝在风中飘着飘着,似乎在为春天的到来拍手叫好。啊,绿色让春天生机勃勃!

不过,我又想,春天还是花的天地呀。瞧,满山坡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它们争相开放,互相比美:红的花给人以大方,鲜艳的感觉;紫的花又给人以深沉,热烈的感觉……春风吹来,花儿们翩翩起舞。远远望去,这些花像是给绿色的地毯绣上了五颜六色的条纹。啊!花的颜色让春天色彩斑斓!

听,“叮咚……叮咚……”呀!这不是春雨姐姐那美妙,清脆的歌声吗瞧,那雨好似一串串断了线的珍珠,轻轻地落在了花朵上,花儿舒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花瓣上的一滴滴珍珠似的雨点,仿佛是春雨送给花儿的漂亮首饰,看,花儿正在向春雨点头微笑,好像在感谢她呢!春雨又把爱抚给予了小草,小草舒服地享受着沐浴,变得碧绿碧绿的。在春雨的催促下,它们手拉手使劲向上长。看,柳树正在欢快地整理辫子呢!辫子被春雨冲洗地一尘不染,翡翠一般。柳树在雨中摆动着自己的辫子,似乎在感谢春雨。

啊!我终于找到春了!现在,我明白了,春,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紫色的……春,是五彩缤纷的!我爱你!美丽的春天!

建始县实验小学五年级:袁可

我家的五味瓶

我家的五味瓶

学校就是我的家,在这个家里,有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我认为,没有这五种味道给我的生活添乐趣,我的小学三年就不会有欢声笑语.

有一次,下了课,张雨佳出去玩,不一会儿,就打了下课铃,她兴高采烈的回到教室。一到教室,我就见张雨佳的脸由睛转阴,一下课,我去问张雨佳:"佳佳,你怎么了,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可别忘了跟我说哦说,我可是咱们班的开心果。”只见张雨佳哭丧着脸说:“我的宝贝橡皮不见了,呜。。。。。。呜,怎么办?”张雨佳哭了。我边忙说:别哭,我和你一起去找,找不到,我借你。”说着,我去拿,可是不知哪个调皮鬼把她那块橡皮放在我的铅笔盒里。她的眉头紧皱,喊道:“你偷我的橡皮。”我不知怎么解释,心里酸酸的。

期中考试要来了,我努力加努力的复习,学习,做卷字,下了课,我也不去玩,因为我知道,我不算聪明,如果不用功,是摸不名次的,而且,我还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刘洁,她可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我们班同学都很喜欢他。

终于,开始期中考试了,我看了一遍,题型都做过了,于是,我一路过关斩将,全部答完了题。

发卷了,我一看我的分数,一个鲜红的99分打在上面,得了个全年级第三,心里甜甜的。

今天,我的好朋友张佳生病了,没有来上学,放了学,老师让我把作业给他送过去,老师说完就走了,我虽然和她是好朋友,可我不知道她家呀!怎么办?哎,不送了,还是明天听候老师的发落吧!

果然,第二天刚到学校,就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尽管,我说了许多原因,但老师还是不听我的,说我不愿意帮老师做事,我心里感到一种苦味。

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又开始了,身为体育委员的我,当然不能落后。

我参加的比赛项目有:100米跑、800跑。之后还要体操表演,真不知输了同学们要怎样看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比赛开始了,100米时,我身轻如燕,轻轻松松的跃过了终点,得了第一名。在八百米跑中,我由于体力不支,渐渐败下阵来,输了。旁边的三四个同学嘲笑我,我心里难过极了,我发誓说:“接下来不能再输了”。于是,我努力表演体操,终于成功了,我还得到“优秀体操表演员”的美誉,我流下了两颗咸咸的泪。

教室里,正在评选“争当赖宁好少年”活动,老师正准备选我时,李智同学马上站起来,反对说:老师,我不同意选安雨洁同学,虽然学习好,记律也好,但是每天早上都要让爸爸来送,她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杨田也马上站起来说:学校也规定了三年级----六年级不能接送。”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没长腿呗!”我的脸火辣辣的。

有苦有甜,有咸有辣,饱尝着生活的滋味,度过了小学三年,以后会尝到什么滋味呢?

冠军诞生记

那天,天气晴朗,春光明媚,铭功路小学全体师生聚集在操场上,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我们班的运动健将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一阵阵喝彩声中,一个又一个冠军诞生了。

NO:1 有种微笑叫胸有成竹

随着“砰”地一声枪响,参加八百米决赛的六位运动员,像六支离弦的箭呼啸着向前冲去。我们班的“飞毛腿”辛文鹏,首先占据前锋,在我们的心里,冠军非他莫属。老师说,这学期刚转来的高楠同学也很厉害,可他不知是成竹在胸呢,还是被其他同学的气势吓倒了,似乎跑得不慌不忙,一直保持第五名,经过我们面前时,还微笑着向我们挥了挥手,把啦啦队的同学急得一个劲儿为他喊加油。

到了第二圈,运动员们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高楠同学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加快了速度,转眼之间冲到了最前面,渐渐地和其他运动员拉开了距离,最终以领先第二名30米的好成绩取得了冠军。同学们都一拥而上,向他表示祝贺。辛文鹏同学也拍了拍他的肩膀,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可真行,把我累死也赶不上你,我这“飞毛腿”的荣誉称号就送给你了。”

NO:2 有个理想是去澳大利亚

听到大喇叭里喊到我的名字,我急忙来到那棵高大的泡桐树下,因为那里是立定跳远的赛场。闻着甜甜的花香,我镇定自若地站在起跳线上,双臂高举过头顶,用力一甩,双脚猛地一蹬地,身体就像弹簧似地跳了出去。裁判老师拿起尺子量了量,足足有一米八六。围观的同学们听见了,都“哇”地大叫了一声,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有一个六年级的大姐姐居然把脸一红,头一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挤出人群,放弃了比赛。

当我满怀喜悦的心情从领奖台上回来时,我的好朋友孙水铃急忙迎上来,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你跳得可真远,像只灵巧的小袋鼠!”我高兴地笑了笑,说:“我的梦想就是到澳大利亚去上大学,和袋鼠做朋友,如果我真能像袋鼠一样跳十米远,我的愿望很快就可以实现了。” NO:3 有种胜利叫团结力量大

最激动人心的还属我们的2060 米的接力赛,这个项目我们班曾经拿过冠军,所以我们信心十足。敌方的同学也虎视眈眈,不甘示弱。接力赛开始了,各班的第一位选手都以F1赛车的速度,加足马力,飞奔而去。我们班的辛文鹏同学并没有因为丢掉了八百米的冠军而丧失斗志。只见他紧紧地抿着嘴唇,昂着头,憋足了劲儿,一阵猛冲,为我们班来个了开门红。同学们更是斗志昂扬,配合默契,让接力棒在自己的手中快速地传递着。

终于轮到我了,我紧紧地握住接力棒,拼命地往前跑,只恨自己不能多生出几条腿来,只恨自己不能像《水浒传》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一样,一日能行400里……十米,五米,一米,终于胜利了!我们班的同学顿时沸腾起来,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振臂欢呼,班主任刘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和我们照了一张胜利的合影。

运动会虽然结束了,但是,运动场上同学们挥洒汗水,团结一心,勇于夺冠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我能行”

“我能行!”这句话常常挂在我嘴边,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不管在学习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能行!”

“我能行!” 这句话意味深长,鼓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激起了他们的斗志。我也不例外。

记得在前几年的春季运动会,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广播说:“请二百米赛跑的同学站到起跑线上,各就各位。”运动员们迫不及待地跑到起跑线上,做好了起跑的准备。枪声一响,运动员们都像离弦的箭往前冲,他们争先恐后。此时此刻,“加油,加油……”的一阵阵欢呼声越来越热烈。我奋力向前冲,渐渐地,我的体力减弱了,当转弯的一刹间,我被其他运动员无情地抛到最后。我们班的欢呼声不是停止,而是更加地响亮。顿时,一股莫名其妙的暖流流进我的心田。我浑身仿佛充满了劲,看着老师期待的目光,同学们的鼓励。我拼命地向前跑,开始追上了,运动员们你追我赶,互不礼让。正当我兴致勃勃的时候,正如晴空霹雷,我没有注意到前面有一个转弯。说时迟,哪时快,我立刻轻微扭动身子,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我摔倒了,虽然膝盖没有擦破流血,但是青一块,紫一块的。痛得我把刚才的信心全部抛到九霄云外了,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座右铭——我能行。我努力地站起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一个动作竟然博得同学们阵阵喝彩,我又拼搏奋进,真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离终点越来越近了,运动员不管额头上黄豆般的汗珠,照样向前冲。我一连超过了几个运动员,离终点还有:十米,八米,五米……同学们为运动员加油,个个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我最终得了第三名。

“我能行!”当我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我总是坚定自信地说这三个字——“我能行!”

简评:立意,言语,简洁流畅。琅琅上口,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