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住惯的我,来到苏州学习生活,感觉一切那么新鲜。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十分喜欢到苏州各处游玩。

前几天,我和姥姥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拾级而上,“苏州革命博物馆”几个金色的大字闪闪发光,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参观路线的指引,我参观了序厅、“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六个展厅。这里真实记载了苏州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留下了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艰难曲折革命斗争的串串脚印,歌颂了苏州人民为解放而英勇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丰功伟绩。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跃在江南,看着展柜中简陋的武器,再看到缴获的日军的战刀,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看到老百姓纷纷捐出的布鞋、棉衣和写有“杀尽倭奴”字样的报纸……想到去过的沙家浜,眼前仿佛看到日军陷在人民的海洋战中,这一切又都顺理成章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展厅的一块课桌面大小、黑黝黝的钢板,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这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迫不及待地看起介绍,原来这是渡船钢板,“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在渡长江的战斗中,为了保护艄公,在渡船艄公的前方安放钢板,用来阻挡敌人的子弹。”我不禁感叹:这真是一块生命之板呀。人民解放军一心为老百姓,钢板上那么多窟窿眼,足见敌人的火力多么强,战斗多么激烈呀,可他们找了一块钢板挡在艄公前面,而不挡在自己的面前。而当时艄公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帮助人民解放军顺利渡过了长江,同样了不起。他们互帮互助,顺利渡过长江,把天堑变通途,把不可能变可能。一件件真实的物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咱们的党与群众,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都体现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夕阳西沉,我和姥姥走出革命博物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我不禁喜爱上了这座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我想趁着到苏州后的第一个暑假,再好好领略这座魅力城市的迷人风采。

点评:小作者用自己细心地观察,通过参观的所见所闻,真实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指导老师 田国)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五(1)班邹英健

博物馆参观记

博物馆参观记

今天,天气晴朗。妈妈开车带我去市政府的辽宁省博物馆参观,我喜出望外。那里人山人海。参观的人排起了长龙。我们排了约一个小时,才进入展厅。

中国青铜时代钟鼎的纹饰,主题大多与天文天历相关(见《说钟鸣鼎食》),辽博展出的两件铜鼎亦是如此。这里只计算一下它们上面的乳钉(或圆泡)纹的数量关系。其一,鼎为四方,每面乳钉布设呈“凹”形。每面下方横列乳钉20×3=60个合六十甲子之数,四方计240合十年的节气数。单面左右侧竖列各为6×3=18个合计36为十月太阳历一月的天数,如果不计角上与横列重复数,则单面左右侧竖列共计3×3×2=18数,四面合计72数为十月历一季两月天数。其二也为方鼎,乳钉布设呈“凹”形。单面乳钉14×3+(3×3)×2=60个合甲子数,四方计240合十年的节气数。单面左右侧竖列计6×3×2=36个为十月历一月之天数,不计角上重复单面下方横列8×3=24个合一年的节气数。两件铜鼎乳钉纹的数量设计都与表现十月太阳历、六十甲子、二十四节气等历数相关,而每面乳钉纹的凹形布设则可寓意北斗斗魁。辽博展出一组没有“枚”(即乳钉纹、圆泡纹之类)的铜编钟,这在中国古代铜钟、编钟里是很少见的。

辽博展览中介绍的辽东石棚值得一说。石棚在中国山东半岛、浙江、四川、西藏等均有分布,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欧洲大西洋沿岸的英、法、西班牙等国也有类似巨石建筑,但以辽东半岛石棚最为密集。其中辽宁营口盖州石棚高2.6米、长8.6米、宽5.7米,堪称亚洲第一。辽博展出图片中有盖州石棚、瓦房店台子屯石棚、金县小关屯石棚、海城析木城石棚等。其中析(si)木城石棚由五块巨大的白色花岗岩石板组成,盖石巨大,呈长方形,南北长6米,东西宽4.94—5.2米,厚0.3—0.45米,地铺石板,前有挡石,是辽宁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石棚。关于析木城石棚还有一个传说:现存石棚在析木城镇姑嫂村南山上,而山脚相距350米处原来也有一个石棚,当地人称之为“姑嫂石”。相传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嫂嫂很贤惠,而小姑很难伺候。有一天嫂嫂不堪忍受辱骂和折磨,跑出家门化作了石棚。过后,小姑面对嫂子化成的石头,忆起嫂子的种种好处,追悔莫及,就跑出门,在大雨倾盆、雷电交加中也化作了石棚。

还有一种剔犀工艺作品,也值得介绍一下。剔犀,又名云雕,属于雕漆的一种,兴盛于元代至明朝前期。据展板介绍,“其制法是以两种或三种不同颜色的漆,按照设计分层更替髹涂在器胎上,当达到需要的厚度时,再以刀锋斜下的方式雕刻如意云纹或香草纹”。展览图片上的一件作品为五瓣式“剔犀”漆盒,其盖、身均为五瓣式。据盖缘,每瓣有三组纹饰,每组纹饰结构为:黑地上为朱红色的半圆(且为椭圆形)形如天盖,其下为阴阳交午图形“”的变式即两个直边三角形变为弧边三角形,两侧对称分布两个自内至外反旋的涡纹且其尾端正与半圆形天盖相连。所谓“云雕”、“云纹”应指天盖式半圆形和其下两侧的涡纹。据笔者理解,这些纹饰其实源于中国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其原来的内涵表达是与天文历法及古人的天文历法知识相关的。天盖下的阴阳交午图式寓意立杆测影,两侧涡纹寓意太极同时也源于立杆测影,直边三角作弧边则与表达和寓意心宿三星授时有关,这些纹饰及其内涵表达在仰韶时代已经很普遍。盖顶及器身纹饰大多与盖缘相同相类或作变式,难以详述。

去博物馆参观,使我对古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博物馆参观记

博物馆参观记

今天,妈妈带我去辽宁省博物馆参观,参观的人很多,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进入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跟着祖先的足迹体验历史的变迁,有些内容我不太懂,但我知道了中国的历史经过了那么多朝代,才有今天的。真的很不容易,历史人物我不清楚,但我看过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的电视连续剧,我很佩服康熙,通过介绍我知道他是最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当了六十一年的皇帝,为大清国做了很多的好事。为大清国的坚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次参观我收获很大,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

半坡博物馆参观

一天早上老师对我们说:“我们今天下午要去半坡博物馆参观。”我听见这句话真是迫不及待,想马上就去。

下午我们班坐班车来到了半坡博物馆,门口有着一个三角形架子,架子顶上还有一幅人面鱼纹图案。我好奇地想:“半坡人是不是要天天都吃鱼呢?”院子里非常幽静古朴,那里有争鲜斗艳的花朵。有玉玉婷婷的干叶玫、紫槿花、优雅的玉兰花,充满了勃勃生机。

我们班来到了第一展厅。听讲解员阿姨说:“那时是由女的说了算,所以都听女的,距今已有6000多年。”我骄傲地想:“我们女的多有本事啊!”第一展厅里有石铲、石锄、陶刀、石刀……解说员阿姨告诉我们:“石铲是用来播种、翻地的。陶刀、石刀是用来收割的,用时绑在手上。”半坡人在烧煮食物的基础上利用陶甑,增添获取熟食的新方法。我最感兴趣的是尖底瓶,等它灌一半水后能直立,倒水时非常方便。那时的人们真聪明,都能应用现代物理学为自己服务了。

接下来去的是第二展室,那里的特色是陶器制造和装饰品。半坡人做陶器是先做器底,后做器身。我最感兴趣的是大陶瓮,它口大底小,用来装粮食。还有人面鱼纹,它的样子是一个人嘴巴张着哈哈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两边各有一条横着的鱼。

最后我们到了半坡遗址模拟厅,他们的房屋非常有趣,有的房屋是半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

我们出了大门,我想:“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勤劳!”

二高三年级:借书证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参观记

今天我带着我的那颗好奇心来到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一探究竟。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在河坊街上一条巷子里,妈妈带着我走到一扇敞开的大门前,仰起头,看见顶上有三个金色的大字——“庆余堂”。我们今天的参观地到了。我们迈过大门槛,光线一下子就暗了下来。我原以为,这么大的门,里面一定是很大的房子,应该是亮堂堂的,可没想到里面有些黑。迎面是一堵古色古香的木墙,门与木墙中间有着一条不大的小路。木墙上挂着许多牌匾,上面写着一排排金色的大字。不过博物馆还在更里面。 我们一进入那独具特点的博物馆,迎面扑来是一股浓厚的中药味。我抱着好奇心冲上二楼,看见了一大批古书,磨具,铁船,扇贝锅铲,本草纲目……原来这里面陈列许许多多的文献资料,记录了中华民族中药史的变迁。 还有一个胡庆余堂的模型,那模型非常的精巧,更加直观地介绍了胡庆余堂和它的发展史。我从二楼下来看见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兔子、老鹰、黄鹿,金银花、人参、何首乌等等,我所能想到的动植物这里都有,原来这些都是药材,就连矿石也是啊,太神奇啦! 我采访了一位解说员阿姨,她告诉我,在一楼有许多种煎药、熬药或磨药的工具。其中一间可以自己试验磨药过程的房间,非常有趣,我也去亲身体验了一下哦!|||

海盐博物馆参观记

在串场河大桥和范公堤之间有一颗闪光的明珠,那就是中国海盐博物馆。它介绍了我国的海盐发展史,展示了海盐文化的成果,收藏陈列了我国海盐的文物和资料。今天,我们全家来到了这个象征着盐城以及中国的古老盐文化的博物馆。 一到门口,只见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7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中国海盐博物馆。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船,长13.2米,宽3.5米,这是一艘明末清初的运盐船。 我们先进入了第一展厅:生命之侣。只见一个宽大的屏幕映入我们的眼帘,朵朵洁白的浪花溅起,前面还有盐的大家族:有山东盐、雪花海盐、盐城盐晶、浙江日晒盐……我们还认识了“涌动的波涛——液态盐、无声的精灵——固体盐”。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第二展区:史海盐踪。那里面有许多的晒盐器,如圆底罐、盔形器、角底杯,我们还见到一个高90厘米、内径158厘米、深80厘米、厚10厘米的晒盐牢盆,它们都凝聚着劳动者勤劳勇敢的品德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里的景点还没有看完,妹妹便已经冲到第三展厅:盐与盐城。这儿真是引人眼球:有耍杂技的,有各种各样的脸谱,有古代与盐有关的文物和史书,还有许多民间古老的传说,真是应有尽有。 “那儿更好玩!”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都跟了上去,一到那儿,我们就被那些反映古代人民晒盐的传说给吸引了。原来那里有许多出自我们盐城的名人,有范仲淹、施耐庵、孙坚等,这些名人难道不值得我们自豪吗? 盐,它不只像外表那样简明透亮,其蕴含的无尽奥秘还在等待着人类去探寻。海盐博物馆是盐城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它会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道风景线! 市迎宾路小学五(3)班 指导老师:孙雪梅

去航天博物馆参观有感

去航天博物馆参观有感 今天中午吃完饭后,我们坐车来到了中华航天博物馆。我们坐车的时候,张老师还给我们每排都照了一张相呢!来到这里后,我们看到了壮观的喷泉。 我们先去了一层展览的地方。这里有三个火箭的实物。讲解员说:“那三个火箭是做好了以后没有发射出去的真实火箭。”那三个火箭一个比一个高,最高的都到天花板上面去了呢!然后我们又看了返回舱和卫星的实物和模型。随后我们上楼来到了三层。到了三层,我就被墙上挂着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些都是宇航员在太空中拍的照片。我们又来到了二层。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片。知道了成为宇航员非常不容易,要经过层层选拔,还要经过刻苦的训练才有资格飞上月球。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学校。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航天博物馆真有趣,有机会我还要去。 定福庄二小 三年级(3)班 朴慧瑛

博物馆参观记

在北京住惯的我,来到苏州学习生活,感觉一切那么新鲜。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十分喜欢到苏州各处游玩。

前几天,我和姥姥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拾级而上,“苏州革命博物馆”几个金色的大字闪闪发光,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参观路线的指引,我参观了序厅、“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六个展厅。这里真实记载了苏州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留下了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艰难曲折革命斗争的串串脚印,歌颂了苏州人民为解放而英勇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丰功伟绩。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跃在江南,看着展柜中简陋的武器,再看到缴获的日军的战刀,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看到老百姓纷纷捐出的布鞋、棉衣和写有“杀尽倭奴”字样的报纸……想到去过的沙家浜,眼前仿佛看到日军陷在人民的海洋战中,这一切又都顺理成章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展厅的一块课桌面大小、黑黝黝的钢板,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这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迫不及待地看起介绍,原来这是渡船钢板,“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在渡长江的战斗中,为了保护艄公,在渡船艄公的前方安放钢板,用来阻挡敌人的子弹。”我不禁感叹:这真是一块生命之板呀。人民解放军一心为老百姓,钢板上那么多窟窿眼,足见敌人的火力多么强,战斗多么激烈呀,可他们找了一块钢板挡在艄公前面,而不挡在自己的面前。而当时艄公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帮助人民解放军顺利渡过了长江,同样了不起。他们互帮互助,顺利渡过长江,把天堑变通途,把不可能变可能。一件件真实的物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咱们的党与群众,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都体现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夕阳西沉,我和姥姥走出革命博物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我不禁喜爱上了这座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我想趁着到苏州后的第一个暑假,再好好领略这座魅力城市的迷人风采。

点评:小作者用自己细心地观察,通过参观的所见所闻,真实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指导老师 田国)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五(1)班邹英健

博物馆参观记

博物馆参观记

今天,天气晴朗。妈妈开车带我去市政府的辽宁省博物馆参观,我喜出望外。那里人山人海。参观的人排起了长龙。我们排了约一个小时,才进入展厅。

中国青铜时代钟鼎的纹饰,主题大多与天文天历相关(见《说钟鸣鼎食》),辽博展出的两件铜鼎亦是如此。这里只计算一下它们上面的乳钉(或圆泡)纹的数量关系。其一,鼎为四方,每面乳钉布设呈“凹”形。每面下方横列乳钉20×3=60个合六十甲子之数,四方计240合十年的节气数。单面左右侧竖列各为6×3=18个合计36为十月太阳历一月的天数,如果不计角上与横列重复数,则单面左右侧竖列共计3×3×2=18数,四面合计72数为十月历一季两月天数。其二也为方鼎,乳钉布设呈“凹”形。单面乳钉14×3+(3×3)×2=60个合甲子数,四方计240合十年的节气数。单面左右侧竖列计6×3×2=36个为十月历一月之天数,不计角上重复单面下方横列8×3=24个合一年的节气数。两件铜鼎乳钉纹的数量设计都与表现十月太阳历、六十甲子、二十四节气等历数相关,而每面乳钉纹的凹形布设则可寓意北斗斗魁。辽博展出一组没有“枚”(即乳钉纹、圆泡纹之类)的铜编钟,这在中国古代铜钟、编钟里是很少见的。

辽博展览中介绍的辽东石棚值得一说。石棚在中国山东半岛、浙江、四川、西藏等均有分布,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欧洲大西洋沿岸的英、法、西班牙等国也有类似巨石建筑,但以辽东半岛石棚最为密集。其中辽宁营口盖州石棚高2.6米、长8.6米、宽5.7米,堪称亚洲第一。辽博展出图片中有盖州石棚、瓦房店台子屯石棚、金县小关屯石棚、海城析木城石棚等。其中析(si)木城石棚由五块巨大的白色花岗岩石板组成,盖石巨大,呈长方形,南北长6米,东西宽4.94—5.2米,厚0.3—0.45米,地铺石板,前有挡石,是辽宁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石棚。关于析木城石棚还有一个传说:现存石棚在析木城镇姑嫂村南山上,而山脚相距350米处原来也有一个石棚,当地人称之为“姑嫂石”。相传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嫂嫂很贤惠,而小姑很难伺候。有一天嫂嫂不堪忍受辱骂和折磨,跑出家门化作了石棚。过后,小姑面对嫂子化成的石头,忆起嫂子的种种好处,追悔莫及,就跑出门,在大雨倾盆、雷电交加中也化作了石棚。

还有一种剔犀工艺作品,也值得介绍一下。剔犀,又名云雕,属于雕漆的一种,兴盛于元代至明朝前期。据展板介绍,“其制法是以两种或三种不同颜色的漆,按照设计分层更替髹涂在器胎上,当达到需要的厚度时,再以刀锋斜下的方式雕刻如意云纹或香草纹”。展览图片上的一件作品为五瓣式“剔犀”漆盒,其盖、身均为五瓣式。据盖缘,每瓣有三组纹饰,每组纹饰结构为:黑地上为朱红色的半圆(且为椭圆形)形如天盖,其下为阴阳交午图形“”的变式即两个直边三角形变为弧边三角形,两侧对称分布两个自内至外反旋的涡纹且其尾端正与半圆形天盖相连。所谓“云雕”、“云纹”应指天盖式半圆形和其下两侧的涡纹。据笔者理解,这些纹饰其实源于中国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其原来的内涵表达是与天文历法及古人的天文历法知识相关的。天盖下的阴阳交午图式寓意立杆测影,两侧涡纹寓意太极同时也源于立杆测影,直边三角作弧边则与表达和寓意心宿三星授时有关,这些纹饰及其内涵表达在仰韶时代已经很普遍。盖顶及器身纹饰大多与盖缘相同相类或作变式,难以详述。

去博物馆参观,使我对古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博物馆参观记

博物馆参观记

今天,妈妈带我去辽宁省博物馆参观,参观的人很多,我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进入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跟着祖先的足迹体验历史的变迁,有些内容我不太懂,但我知道了中国的历史经过了那么多朝代,才有今天的。真的很不容易,历史人物我不清楚,但我看过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的电视连续剧,我很佩服康熙,通过介绍我知道他是最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当了六十一年的皇帝,为大清国做了很多的好事。为大清国的坚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次参观我收获很大,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