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语金华中学 初四二班 姜一 母亲喜欢梅花,于是家中就添了几盆儿。在花中,梅花虽不是什么美颜之辈,但总带些忧郁的感觉;临正午还有一刻钟的时候,烈日将身上的余光投射至梅花的枝干上,在瞬间的照射下,它显出了隐藏以久的娇媚,但还不是很完美,我曾形容过青竹,可他们俩的感觉还不一样,一个是蹂躏的美感,一个是刚强式的娇媚。正是冬季中期,梅花那深沉的内涵就远远超过了青竹的娇媚感,如把他们俩放在一起,将会有以柔带钢的情感生发,但十分难得的最是体谅了。静看梅花时,我有过流泪的伤感心情,也有过凄美的热烈的心情,这也是分时候的,一般的时候都是下雨或阴天时才会有如此感慨;我由一个梦对梅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好感,也是做完了那梦后,才发现了一个关于梅花的秘密,它恰似那闲人自语的人,不仅会歌唱季节的谱调,还会歌颂季节的诗词,自那以后,我与梅花便有了语言的交流与心得。梅花的静思录与我有莫大的关联,它的语言与思想简单的很,就像那水一样的清秀,它曾用清脆的口吻对我说:你要能真实面对你最近一段的生活,则不是废墟的举动。此话要出于人的口中,或许是种平常的道理,但要出于某种植物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梅花给我的感觉不光是简单的,它还有着一种动人的姿态,每当为它浇水时,它总是害羞一般的躲避,然后,又渐渐地挺起身子来,在做出那一副迷人的动作,非但不是很高贵的感觉,而且还静心养身的作用,那时的它最是深沉的时刻,别看心情不错,当花瓣低下头的时候,避不了是它哭泣的举动了。又是一段珍贵的时间过去了,梅花见老了,它的色泽忽然变的很枯燥乏味起来,但让我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它竟然把身上所有的花朵都抛弃了,只剩下那一副干枯的枝干,异样的美啊!哪时曾想,去掉那花瓣的陪衬,居然显得那样的有感觉,这下我才知道它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然!醒悟的语言被我的善心诠释,梅花虽已死,但它死后的尸体,居然还残留着那蹂躏的美感,此时不忠于花的我,一下子便爱上了它,它的一生的悟语让我深受感动,并于它做永远的心灵朋友。梅花,称不上美人儿,更称不上君子,但它用自己的尸体残留了一生的悟语,让我实在敬佩不以……。创作谈:此著作只是把梅花比喻成我的朋友而已,却从未养过它,对它的感觉也只不过是外观的深沉罢了;听母亲说,梅花是生长在山上的一种植物,之所以把它描绘成家居植物,也是想让我更家的爱它、喜欢它而已,至于与它相处时生成的悟语,也只是一种对生命的诠释,仅此而已……。

散文概述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 错和邹阳成就较高。 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司马迁的《史记》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司马相如(前179--前118)的《子虚》、《上林》,西汉末年杨雄(公元前53--18)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东汉张衡(78--139)的《二京赋》,都是汉赋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等学术著作中仍有一些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优美文字。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节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槐斗、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与桐城派对立存在的是提倡“骈文”的复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约1661)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为清末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学术上改良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梁启超的新体散文更是对一切传统古文的猛烈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国说》即是这样一篇典型作品。 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诞生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现代散文的源头。 新文学诞生的初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议论散文影响最大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他们的作品以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内容包罗广泛,重点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上。鲁迅是写作议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诞生期的议论性散文担任了反封建的先锋,它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具体而且细微;它的形式自由,可长可短;它的语言可刚烈悲壮,也可幽默讽喻。议论散文之后,记叙性散文、小品文也相继问世,现代散文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发展期的散文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 语丝社周作人是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菱角》、《夏之梦》等多以小题材为描述对象,笔调从容、闲逸,于趣味性、知识性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议论性散文在当时也占有重要地位。与周作人艺术风格相近的是同为语丝社的林语堂。他的代表作《翦拂集》着力讽刺时弊,批判传统的中庸哲学,强调与旧世界的斗争。俞平伯的《杂拌儿》、《燕知草》等集子也带有与周作人类似的雅致,但同时又多了些晦涩的味道。 郭沫若与郁达夫同属奔放潇洒一派。郭沫若的散文诗集《小品六章》文笔精美,语言雕饰,设景味道深长;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屐痕处处》和《钓台的春昼》是代表他风格的作品,尤其是后一篇,写出了富春江秀丽的景色,于凭古怀悼之间,抒发了对现实的愤懑之情。 何其芳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别有风姿,被称为“诗人的散文”。做为现代派诗人,他将现代派的一些方法渗入散文创作,以达抒写情感之目的,代表作为《画梦录》。何其芳散文的语言同他的诗一样,精雕细琢,有很强的可感性。 记叙性散文中,李广田(1906--1968)记人的篇章很有代表性。他笔下的人物描写没有故事情节,只截取一些生活片断,加以抒情的寥寥几笔,以达传神之效。 抗战爆发,尤其是皖南事变之后,富有战斗性的杂文发出时代的最强音。郭沫若的《新缪司九神礼赞》、《斥反动文艺》等文成为国统区思想战线、文化战线的重要文献;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表现了一个坚强的民主战士面对手枪的英勇气概;冯雪峰的杂文侧重于人的心灵剖析,表现出较强的理论力量;聂绀弩(1900--1986)的杂文在艺术上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善用令人兴趣盎然的古代故事巧妙抨击现实。此外,丰子恺(1898--1975)、林默涵(1909-- )等许多作家也都写了大量杂文。 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在国统区成绩突出。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巴金的《废园外》、《灯》、《龙》都是名篇,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是记叙自然与人文状况的美文。 建国初期,作家和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业余作者们,运用散文自觉地高唱反映新时代、新人物、新事物、新风貌的赞歌。因为作者队伍庞大,所以反映的生活面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程度。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巴金的热烈凝重,冰心的细腻柔婉,靳以的热情澎湃,刘白羽的激越高亢,华山的幽默气派,风格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真实纯朴的感情涂抹着新生活的绚丽色彩。 这时期散文创作一大特色是,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项内容交相辉映。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影响较大的是:刘白羽的《朝鲜在战斗中前进》、靳以的《祖国枣我的母亲》、菡子的《和平博物馆》、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等;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名篇有:柳青的《1955年在皇甫村》、秦兆阳的《王永淮》、沙汀的《卢家秀》、靳以的《到佛子岭去》、华山的《童话的时代》、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等。 形式多样也是本时期散文创作的收获之一。游记、小品、随笔和杂文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它们在新时代的作用,不少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游记有贺敬之的《重回延安枣母亲的怀抱》,方纪的《歌声与笛声》,杨朔的《香山红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茅盾的《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的《欧行书简》等;随笔有菡子的《小牛秧子》,何为的《两姊妹》;杂文有茅盾的《剥落蒙面强盗们的嘴脸》,巴人的《况钟的笔》,任晦的《“废名论”存疑》以及马铁丁的《思想杂谈》等。 虽然本时期散文创作收获丰厚,但从整个文学领域来看,散文相比其他文学体裁受重视不够,尤其杂文显得更为薄弱。另外,有时由于受到不正常政治生活的影响,整个文艺界普遍存在着不敢大胆揭露现实矛盾冲突的现象,散文创作也不例外。 1957年以后,散文创作受到各界重视,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上一时期,名家俊作竞相涌现。老作家叶圣陶发表的《记金华的两个洞》是继《游了三个湖》之后又一篇耐看的游记作品;冰心的《樱花赞》和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是两支国际主义友情的赞歌;吴伯箫的《歌声》、《记一辆纺车》,是对延安艰苦岁月的追忆;方纪的《挥手之间》记录了历史的紧要关头,伟人毛泽东从容不迫的风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咏物抒怀,意味深长;碧野的《雪路云程》、《武当山记》在葱山丽水雪路云程之间洋溢着浓情画意;陈残云的《珠江岸边》、《沙田水秀》描绘了珠江岸边人民的变化;于敏的《西湖即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将人带入迷朦的画境,诗意盎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以历史学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将游记散文写得充实而辞采飞扬;沈从文的《新湘行记》中一如往日的山水焕发出了新生活的新气象;韩少华的《序曲》和徐开垒的《雕塑家传奇》是描写人物散文中的优秀篇章。此外,菡子的《黄山小记》,严阵的《牡丹园记》、冯牧的《沿着澜沧江的激流》、宗璞的《西湖漫笔》、峻青的《秋色赋》、李若冰的《祁连雪纷纷》都是游记和抒情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这一时期的散文园地进入成熟的收获期,冰心、巴金、叶圣陶等老作家以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更为可喜的是,以杨朔、刘白羽和秦牧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家日渐成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杨朔的散文似轻风抚柳般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刘白羽散文如同熔岩爆发般恣肆汪洋、炽热如火,秦牧的散文则将知识性、趣味性融合起来,如数家常、娓娓道来。其他的散文家也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碧野的明艳动人,陈残云的轻盈秀丽,邓拓的深刻犀利,吴伯箫的简炼真诚,曹靖华的平易朴素,峻青的高远深阔,李若冰的豪迈冷峻,陶铸的坦率峭拔,菡子的温婉细腻,宗璞的娟雅清秀……家家都亮出了写作散文的真功夫。 文化革命中,文化遭到浩劫,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散文。 文革后,天开云霁,人们被压抑了十年的情感喷涌而出,在散文创作领域,首先汇成的是一曲哀挽的悼歌。这支歌以高亢的旋律、悲壮的色彩、朴素的风格,开拓了一代文风。 怀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散文有何为的《临江楼记》、毛岸青、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刘白羽的《巍巍太行》,袁鹰的《飞》,张长的《泼水节的怀念》,菡子的《长江横渡》,薛明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追忆缅怀被迫害致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其它民族精英的优秀作品有:丁宁的悼念杨朔的《幽燕诗魂》,黄宗英悼念上官云珠的《星》,金山悼念戏剧家孙维世的《莫将血恨付秋风》,丁一岚的《忆邓拓》,荒煤的《忆何其芳》,巴金追念爱妻的《怀念萧珊》,楼适夷的《庸悼傅雪》和悼念柳青的《创业诗篇犹待续,千秋遗恨在人间》等。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是人们所熟悉和敬仰的,他们的事迹都是鲜为人知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不仅感人肺腑,而且催人警醒,促人奋进。 新时期的散文,如同一只报春的燕子,灵巧、敏捷地最先带着时代的气息飞进人们的心里。改革开放后,全社会沸腾的生活首先在散文中得以体现。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面,如回顾个人经历和情怀、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颜,绽放光彩。这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有丁玲的记叙与丈夫的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严阵追忆女教授高风亮节的《水仙》,张抗抗的歌颂群众中蕴藉的无穷力量的《地下森林断想》,管桦和丁宁托物言志,寄托气节与向往的《竹》和《仙女开花》等。 游记散文也日渐繁荣,它们大多继承古典散文中寄情于景的传统手法,于一山一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当中,国际题材的作品风采独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国》、萧乾的《美国之行》、王蒙的《德美两国纪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刘白羽的《一曲清清塞纳河》、韦君宜的《故国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如何做好“阅读”

如何做好“阅读”如何做好“阅读”青海省江源路小学周敏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读通、读懂、读透”“初读、细读、精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等形式的阅读法,都是对阅读提出来的要求,反映了学生对读、悟、理解的三个基本层次,决定了阅读的基本方向。一、初读,读懂大意阅读是阅读者从一定的书面语言符号获取意义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把看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通过对所读材料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其中的信息。读文章实质是在还原生活,只有在语言文字与作者对生活认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才算读出了文章的意思。所以,读书首先要逐字逐句往下读,做到“字字入目,句句过心”,从而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表象储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者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事物、场景等。古人十分重视读书自得。“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语)。所以,读书首先应在读正、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来。二、细读,明确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法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语)“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张志公语),所以在读中理出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循着作者认识事物的道路走一回,从而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自然也纳入到了作者的思想轨道当中,从而达到“言皆出于吾口,意皆出于我心”的理想境界。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文章中,读者与作者心心相印,随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踏入文本,一起领略泉之声,树之情,日之壮,爱之切……文章的思路在这些足迹中,慢慢得到呈现,步步得到提升。这一层的读,要在读出意思的基础上,读出这个意思是怎么个说法,要一字一句地读出来,看作者说出一个意思用了什么词儿,什么句式,作者是怎么思考的。这样一面读一面疏理、领会,同时分分层、划划段、列列题纲,这样自然会把握文章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对于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自然就心领神会了。三、精读,悟情、品味“情”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这里的“意”也即“情理”。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不是用技巧,只是用作品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古人作文也有“意在笔先”“文以载道”等精辟论述。所以“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叶圣陶语)。因此,对读者来说,阅读也是一项复杂的情感活动。读者阅读作品,正是与作者无声的交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只有“披文以入情”,方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读中品滋味”即指“品读”。名人佳作情铸成,或思想深邃,或见解独到,或情深意远,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咀嚼、比较、推敲,读出其中丰蕴的内涵,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诗人袁枚解释:“……‘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所以读中品滋味首先要独具慧眼,辨识出文章的精言要语,然后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品读。品读方法很多,下面略举三例。1、咬文嚼字“在艺术作品里,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既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还不能因改动一个字而使作品遭到损坏的情况下,思想才算表达出来。”(托尔斯泰语)作家们“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对于写作可谓呕心沥血,“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读者读书更应悉心推敲、比较,去品味作家们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时候水面上渐渐深寂,……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段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威尼斯的夜色的静谧美,前后用了“沉寂”和“静寂”两个词,它们虽然都是“静”的意思,但“沉寂”含有“越来越静”的意思,而“静寂”则多形容环境宁静,前后词语不能调换。老师可通过两个词语的比较来引导学生品味“沉沉”入睡的威尼斯的静美图画。2、入境诵读读书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朗朗的诵读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抚其形。”精妙的语言除了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外,还有音乐性。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音响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长短舒促等。学生在入境诵读中自会对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耳濡目染,从而逐渐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傻二哥》一文的教学中,吆喝与吆喝样子这两部分是最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着模仿,从模仿与朗读中,找到差距,回归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一读再读的读——演过程,体味傻二哥形象之“傻”,实则之灵的人物形象。3、内化转述学习语言,其主要途径是将范文语言吸收,同化为自己的语言。范文中的词、句、表达方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都应该通过读来咀嚼,通过读来吸收,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钱梦龙在《因为我学会了读书》一文中这样介绍他的读书经验:“由于读书渐多,我慢慢悟出了一些窍门。比如,每读一篇文章,我总是先观其大略,求其精髓,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总感到别人文章里的养料只有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融入血肉,变成我的精神财富。”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中,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词人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展开了“征途”、“理想”与“壮志”的精神诉求。教学在情感中对话,在想象中对话,在拓展转换中对话。对学生而言,必须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并转述。内化与转述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转述可检查自己对阅读材料的内化程度,找出其中的差距,并在与原作的比较鉴别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朗读是领悟作品情理的好方法。通过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如同处于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表达,才能揣摩作者的心境,感受作品的韵味和气势,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长期坚持,不断联系,使学生不再以阅读为难。

喜欢杭二

总是在浮躁或平静的午后想起一个地方,那里有鳞次栉比的教学楼,有美丽的大花园。还有着充沛水汽的湖,一漾一漾地湿润着空气。

对杭二的向往已经很久了。

坐在教室里,每天聆听着班主任的教诲:“你们已经是初三的孩子了,不能再像以前那么贪玩了。初三,意味着要去拼搏,要去奋斗!”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一直没有努力学习过。曾经说的那些话,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都是空话。

初二的科学竞赛,原本可以考好的我,也不知什么原因,竟然只考了110分,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来还指望进决赛的,现在连预赛都不通过,保送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

失望。难过。整个身子正在慢慢地沦陷……或许这算是给我的一个教训吧。

从那以后,我对杭二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它就是我心中的最高学府。尽管这条路很难走。

我曾经和老爸谈起过杭二,说我很想去就读,那毕竟是全省最好的高中。老爸说:“杭二不是那么容易考的,别做梦了。你要是能考进浦中我就已经很高兴了。”他口中的浦中就是全县最好的高中。

我不服气:“为什么别人能考进,我就不能?你还记得卢毅吗,他就是我们金华的,他就考进了。”

“不为什么,你要是能考进我就给你读。”

后来我也没说什么了,只是有一种失落,失落到别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实力。

有一段时间,经常在纸上写满了对杭二的憧憬,也写下了满纸的大话。我说,考上杭二对我这个智商高的人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就算自己不努力,也能勉强因为体育特长生的关系进入杭二……结尾是,杭二,等着我,你会是我的学习的天地。

而现在对这段话的评价只有两个字:荒唐。

按照我现在的成绩,已经是在重点中学录取线的边缘,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我的杭二梦,就因此而破碎?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自己对杭二是越来越喜欢了。喜欢它拥有环境优美的校园,喜欢它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更喜欢它能让学子在竞争中释放紧张的心情……就这些,已经足够了。

“空气中微甜的芬芳,有潮湿的清香,还有油墨的气息。宛如一个安静又不失优雅的大花园。”我这样描绘这杭二,因为我对杭二的喜欢程度达到极限。我相信自己一定有一天,能坐在杭二的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哪怕只为了心中那一个美丽的梦。

(PS:“杭二”就是杭州二中,全国重点中学20强之一。)

美丽的夏天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一声声地叫着夏天……”这是时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一首好听的歌。美丽的歌声伴随着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童年的美好夏天。而现在,春天刚刚过去,知了又在耳边欢唱了起来。我听着窗外知了此起彼伏的旋律,情不自禁地坐在古筝边,我也要用我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美丽的夏天……初夏的黎明,天空就像被一个淘气的孩子抹上了五颜六色的颜料,这儿一块红彤彤的,那儿一块黄灿灿的,大多是暖色调,但没有很深的颜色,比起黄昏时的火烧云,它的绚丽之余多了一股清秀。而此时的大地,到处是深绿色的,早起的鸟儿传出来的三两声清脆的鸣叫,划过了城市和乡村人们甜美的梦境。勤快的牧童用长长的绳子牵着一头老黄牛,后面还跟随着一头小牛犊,旁边是几棵古树,随微风荡漾的青草,通向绿波深处的小路,都倒影在清澈如镜的小河里,与黎明的曙光相映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初夏的早晨,天空中那个到处泼墨的顽皮的孩子已经被人捉回了人间,霞光散去,一轮眩目的太阳徐徐地升起。天地之间出现了新的景象。大街上到处流动着五彩缤纷的太阳伞,美丽的太阳伞把一个火热的夏天慢慢地撑开。太阳伞下,更是流动着说不完的美丽,那是一些随风飘逸的红色的蓝色的白色的裙裾。夏天真是一个展示美丽的季节,把人间的美丽都描绘得如此细腻。而我知道,夏天的美丽不仅仅是给城市里那些爱美的姑娘们的。你看,那是一群生长在乡村的姑娘,她们一大早便把自己荡漾在清澈的河水里了。菏花菏叶之间,传来她们的欢声笑语,分不清哪一朵是菏花,哪一个是姑娘。人间的美丽,在夏天刚刚来临的时候,就这样悄悄地融入到大自然里了。初夏的夜晚,不知道是谁又将黑色的墨汁罐子在天上给打翻了,白天还崭新洁白的画纸被染黑了。很快整个天空都被黑色渗透,这时繁星点缀着夜空,才显得格外的明亮。无论有月无月,遥望夏天的夜空,人间总是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牛郎和织女的凄美,七仙女的动漫,常娥飞天的梦想,沉香劈山救母的情缘,都在夏天的夜空下被人们叙述得扑溯迷离。想得见远离城市的山村小朋友,在夏天的夜空下,只有星星点灯,爷爷奶奶蒲扇下扇出来的故事同样是那么动人。夏天来了,夏天是我手中弹奏出来的古筝的乐曲,能够给我带来无限的期待;夏天来了,夏天是我嘴边那首美丽的《童年》,能够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金华师范附属小学五(3)邵雨时

我爱家乡的橘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家乡也都有自己的特产,比如:慈溪的特产是杨梅,金华的特产是火腿……而我家乡的特产却是人们的最爱————橘子。

春天时节,细雨绵绵,一棵棵桔树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青的枝条,像搭起了一个个凉棚,欢迎着春的气息。在春风的吹拂下,渐渐的开出了那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春风一吹,小花翩翩起舞,如同白衣仙子在与风共舞。它们摇摇晃晃,互相碰撞,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在为春天奏出优美的乐曲。不时,散发出那一阵阵袭人的芳香,引来了蝴蝶在那翩翩起舞,让人们都陶醉在花香的世界里。 如果你在远处往橘子林看的时候,一片白色的花展现在你眼前,像星星点点的繁星。 盛夏,你来到橘子林里,只见地面上铺着一层白如雪的“地毯”,也许你会问怎么会有地毯?哈哈,原来是那调皮的风姑娘干的,所谓的“地毯”就是橘花瓣。一棵棵橘子探出了碧绿的小脑袋。它们有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敢出来,对这个世界还很陌生呢!有的像个好奇的小男孩,钻出叶从,感受美丽的自然。有的被风吹的摇摇晃晃,像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又像在跟你玩捉迷藏呢!如果你嘴搀,摘下一个放进嘴里,酸溜溜的味道让你只摇头,因为它还没有成熟哩!

风清清的温和的吹着,是美丽的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蜜桔成熟了,不在像以前那样墨绿,那样胆小。一个个黄澄澄的小脸蛋对着人们微笑。特别是那株最显眼的桔树,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守卫着它们的家园。这么多的桔子长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走近一看,像一盏盏金色的小灯笼挂在树梢。大批大批的桔子上市了,农民伯伯看到这些桔子深受人们的喜爱,乐得合不拢嘴。这些桔子香甜可口。摘下一个,剥开皮,里面的橘子瓣儿就好象“葫芦七兄弟”一般,又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拥挤在一起,好似在开什么重要的会议,掰下一块,像一把金色的小镰刀,又似月牙。只要轻轻咬一口,那甜甜的汁水会流遍你满嘴,甜丝丝的,凉西西的,让你赞不绝口,那种味道令你回味无穷,使你情不自禁地又拿来一个吃……放眼蜜橘主产地,每逢寒露过后,山下橘林里,累累果实有如千千万万个小灯笼,金灿灿、红彤彤,在墨绿的树叶间灼灼闪耀。那美景,正如唐代诗人张彤所描绘的:“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 橘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能够增强人的抵抗力,防止败血病。橘子皮可以做中药,可以做陈皮糖,还可以在做羊肉汤的时候放一点橘子皮,让汤的味道更鲜美。 我爱我的家乡,但是我更加爱你————家乡的橘子!

人间真情,无处不在

人间真情,无处不在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间真情,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命,所有的情感、喜好、憎恶和兴趣,以至于一切的变更,都形成于我们内在的爱,受我们爱的控制。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得到真正的爱,那么我们首先应去认识爱的精神实质。为别人献上爱,即使是在生命的尽头,也会感到幸福。 在金华市的城南桥上,人来人往,似乎若隐若现这一个在这儿壮烈牺牲的英雄的身影,空气里含着爱的福音。孟祥斌,一个年仅28岁的青年军官,就这样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大爱的无私:在寒风凛凛的冬日,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不顾自己的妻子女儿,为救以名素不相识的女子,纵身跳进了冰冷的婺江。直至他奋力地把那名女子托出水面,挽救了她的生命为止,这才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使命,升华了他的生命价值。当水面上不见了孟祥斌的身影之时,妻子悲痛欲绝,连不谙世事的3岁的女儿也哭了起来:“爸爸,爸爸没了!” 人间真情,无处不在。在孟祥斌逝后,金华市民不断涌向城南桥,悼念英雄。他,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感动了整座金华城。我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一种维系生命的力量,像一条光线,穿越了灵魂,洗涤了灵魂。孟祥斌壮烈的一跃,使人们心中的真情和良知,都迸发了出来,弥漫于朗朗乾坤之间。 人间真情,无处不在。真情能带给人莫大的温暖,温暖我们的心田。真情,也是构建和谐蓝图的一支画笔,能描绘出美丽的色彩。 同学们,新时期,让我们共同唱起“和谐”这首歌,让人间真情永驻于你我心中! 谢谢! 鹿山小学 六(6)班 楼益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