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转载)一、扮弱计——让孩子充当一次“小大人”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责任感是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他们关心照顾的。因此,父母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的帮助中获得很多东西。二、补强计——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美国加州大家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补强法则”。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她)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三、诱导计——帮孩子跨过厌学的泥潭。几乎每个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厌学情绪,这是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放任自流的,因为这种情绪会阻碍孩子学习的热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然而强制孩子学习也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深孩子的反感,聪明的做法是诱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习。四、冷淡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专家建议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五、授挫计——给孩子一个体验失败的机会。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说:“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也就是说为了增强孩子的耐挫力,父母们不妨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意,这种挫折教育对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处。六、放手计——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家长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们也会少些麻烦。七、纵容计——让孩子在“淘气”中开发潜能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气”是“破坏狂”,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来得坚定。因此,聪明的家长要试着“纵容”孩子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潜能,培养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个“爱迪生”。八、处罚计——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教育孩子就要赏罚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给予奖励,但孩子做错事时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错也要进行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免得在错误里越陷越深。九、制冷计——给自负的孩子“泼冷水”。自负是指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自负的苗头,父母就应当运用“制冷”的手段,适时地给孩子泼点冷水,让孩子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十、包容计——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许有很多缺点,可是作为父母,你绝对不能对孩子存有偏见,羞辱或嫌弃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会得到一个怎样的孩子。十一、样板计——父母要给孩子当好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十二、鼓励计——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为了困难而放弃努力,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这样孩子就能带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十三、倾听计——认真了解孩子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对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变化做出及时而细致的处理。有了这样的基础,亲子之间才能良好沟通,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十四、赏善计——让孩子在赞美声中进步。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孩子,奖励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方式。因此他们建议,用奖励正确来代替惩罚错误,用肯定优点来代替否定缺点,这样既可以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又可以使孩子取得更好的进步。十五、点拨计——巧妙地提示孩子自觉走向正途。絮絮叨叨的说教,凡事替孩子包办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欢的,聪明的家长只会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行为错误时,从旁稍加提示引导,帮孩子解决疑难。这样,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长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十六、虚拟计——让孩子产生“我很棒”的自我感觉。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用虚拟的手段,给孩子制造一个“我很棒”的自我感觉,他就会逐渐“棒”起来。十七、容过计——让孩子在错误中学到更多。生活中,孩子总难免有些过失、错误。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意的。如果孩子所犯过错的性质不是很严重,那么家长就不妨给予宽容、谅解,这样孩子不仅会在内疚自责中更认真地改正错误,还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宽容心态。十八、训诫计——让孩子认识错误、改过自新。孩子就是孩子,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有些错误可以宽容,而有些错误是不能姑息的。必须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的批评,以保证孩子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即使是再宽大的父母,也不能让这种合理的管教缺位。十九、熏陶计——在生活中给孩子好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那么就可以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二十、疏导计——让孩子由对立变成合作。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以从这种方法中得到启示。在教育孩子时太过专制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让孩子跟你“对着干”,但如果采取明智、开放的疏导策略,孩子就会愿意跟你愉快合作。二十一、尊子计——让孩子与父母贴得更近。亲子间之所以出现冲突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使孩子心怀恐惧、不满,拉开了彼此的距离。其实孩子也需要尊重,那么他们一定会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父母。二十二、对等计——与孩子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地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向你说出心里话,家长才可以及时帮孩子摆脱各种问题。如果家长总是摆着家长架子,专制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么亲子间沟通的大门就会慢慢关上。二十三、攻防计——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兵法上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与其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去管教、愤怒,还不如提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二十四、训俭计——帮孩子克服骄奢之气。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些孩子就养成了骄奢的习惯,花钱大手大脚,不知爱惜物品,这种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帮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二十五、伴教计——在参与中教出好孩子。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孩子的生活,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做一些事,那么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鼓舞孩子,同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多一些了解,这于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二十六、防微计——别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大问题。生活中,孩子有时会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无礼、懒惰等等,这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问题虽小,但也要严管,防微杜渐,否则这些小毛病会变成大问题,那时候家长再想让孩子改正,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严管同样是爱的表现。二十七、劝和计——让孩子与老师相互包容。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一些摩擦和误会,这时家长就要担任“和事佬”的角色,帮助双方消除矛盾、误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让孩子照样尊敬老师,老师继续爱护孩子。二十八、立规计——用合理的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控。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而家长“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说教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作为孩子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二十九、减负计——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生活中,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压力过大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孩子减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请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三十、激发计——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让孩子爱学习。教育孩子要找对方式,当劝导、说教都不奏效时,家长们不妨试试这招儿激发计。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理来故意刺激孩子,让他们由不爱学习变成积极学习。三十一、悦纳计——让孩子喜欢并接受自己。如果孩子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自卑、嫉妒别人等等。因此,家长们要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这样孩子才能自信地面对生活。三十二、用忍计——温和地纠正孩子的“出格”行为。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令父母无法容忍的“出格”行为,而“急风骤雨”式的教育只会使孩子走向极端,因此,家长们只能“戒急用忍”,压下火气,多理解孩子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这样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三十三、励勇计——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的勇敢个性。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才能取得杰出的成就,获得幸福。因此,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要总是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要过分强调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做勇敢的孩子。三十四、感化计——以真情感动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说教、责骂、劝导,有时候还必须要以情感之,这样才能撼动孩子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须要情真意切,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三十五、平等计——培养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太阳”,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这样的性格对人际交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生活中,父母们应注意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养出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三十六、苦磨计——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很多孩子由于生活过于安逸,往往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多让孩子经受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伦理等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父母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从和父母“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strong></strong>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ldquo;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ldquo;不听话、&ldquo;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与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ldquo;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strong>1)尽到做父母的责任</strong>

父母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负起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园。一言一行应作好孩子的榜样,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繁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

<strong>2)做孩子的人生良师</strong>

父母还可以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毕竟还是个孩子,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注意力、观察力都很低,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求父母像老师一样,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静下心仔细分析孩子在想什么?我应该如何帮助他?耐心地指导督促孩子。

<strong>3)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strong>

父母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我们父母担当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遇到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父母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妨遵循&ldquo;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系就会融洽一些,对一个他认为谦逊忠厚的朋友他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有父母放下架子,做称职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要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潜教育

<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过去对孩子重视的是显教育,没有重视潜教育,而潜教育又比显教育重要得多。潜教育应划分为更加具体的行为上的习育与精神上的化育。<br />    什么是习育呢?就是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微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在知识教育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习育就已经在孩子身上实行了。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br />    因此,如果习育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一个养成利己范式的人是不能很好理解大公无私的,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很难体会谦让这种美德的。习育不好,则孩子整个一生的根基就动摇倾斜了。<br />    习育可以说是一种后天的社会遗传,意志、品德都是靠这种习育来完成的,它最终形成一个人的行为范式,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与程序。好的范式受益终生,坏的范式贻害无穷,所谓&ldquo;一个人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便是一个写照。一旦范式不好再去改正是极其痛苦的。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这种再教育,因此我们才看到富兰克林、托尔斯泰等的自我修正的伟大。<br />    那么,什么是化育呢?简单的说,化育就是人的精神上的培育,就是人的灵魂的建设。同习育一样,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这就是宗教里的传教总是由那些品德卓越的传教士来完成而不是由其他方式来完成的一样。只有英雄才识英雄,只有英雄才能造就英雄。<br />    因此在气概、品德、意志、智力这四者之中,只有智力才是&ldquo;教的,其他都是&ldquo;育的,由此可知潜教育的重要。&ldquo;教可以培养出神童,但却培养不出大师;&ldquo;教可以培养出士兵,但却培养不出将帅;而只有&ldquo;育才能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生。<br />    现在有不少创造学家在谈论左脑或右脑建设,这其实仍然是在显教育范围里打转转。比左脑、右脑更重要的,是内脑与外脑,也就是习性与神性的建设,左右脑不过是智力性工具性的。内脑是动物性的,形成范式,习与智长;外脑是精神性的,形成灵魂,化与心成!<br />    因此,显教育已到尽头,在新世纪的开始,潜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显露,而潜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父母。只有父母、教师的习化俱佳,才能有子女教育的成功,否则就不可能有习、化育的成功,就不可能有潜教育的成功。<br />  <br /> </span>

父母惩罚孩子的五大学问

<span style="font-size:16px">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ldquo;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但教育心理学家认为:适当、适时、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及时惩罚莫迟疑</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劣性转嫁不可有</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俗话说:&ldquo;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讽刺挖苦最忌讳</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持&ldquo;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超越了孩子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mdash;&mdash;自尊心。</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事后说理不可无</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点到为止莫唠叨</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ldquo;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只能别无选择地说&ldquo;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span>

<span style="font-size:16px">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ldquo;痛心疾首,说孩子&ldquo;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孩子&ldquo;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ldquo;失聪,使教训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br />  <br /> </span>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要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只有针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个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br /> 1、了解孩子的什么?

了解孩子是指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特别是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比如,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低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有一个表演剧叫&ldquo;拔萝卜,讲一位老爷爷去拔一个大萝卜,怎么也拔不动,就叫老奶奶、小孩子、小狗、小猫一道拔,还是拔不动,最后小老鼠也来帮忙了,才把大萝卜拔了出来。老师问一年级的学生:&ldquo;谁的力气大?一些学生说:&ldquo;老鼠,因为老鼠一来,一下子就拔出来了。当老师讲到&ldquo;如果老鼠先来,猫后来时,学生竟叫起来,&ldquo;猫看见老鼠会把它吃掉的。这充分说明,一年级小朋友思维是何等直观和具体形象。他们更以具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思考、解释他们能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个性特征是指孩子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孩子活泼、热情、好动、性格外向;而有的孩子则安静、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对不同个性的孩子进行教育时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会收到好的效果。了解孩子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1)孩子的健康和身体发育状况。这主要指孩子身高体重的变化、孩子对传染病及其它疾病的抵抗能力、孩子的运动能力、孩子神经系统的活动性,刺激的感受性、稳健性的情况,孩子身体是否有缺陷和畸形。

(2)孩子的智力因素。如孩子是否能正确地了解和观察事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吗?孩子的记忆力强吗?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吗?孩子善于思考吗?

(3)孩子的个性特征。这主要是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了解孩子情感的特点和性格的特点。

(4)孩子的社会态度。如与周围人的关系、对物质财富的态度、对劳动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以利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2、如何了解、研究孩子?

(1)观察

观察是了解孩子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也是了解孩子心理最好的方法。父母可以观察孩子是怎样玩耍的,怎样做事情,怎样学习,怎样与小朋友相处,如何劳动。还可以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孩子怎样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的,若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拍照、录音、录相的现代化手段进行。

(2)多与孩子交谈

与孩子交谈,父母应看作是最亲密的精神接触,是与孩子交换思想、感受、观点的好机会。在与孩子交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时以上时间与孩子接触交谈或游戏,不要强调工作忙、没时间。要有与孩子谈话的愿望和心情,谈话才能谈好。

②要鼓舞、提起孩子谈话的兴趣,谈见闻、谈观感、谈看法。

③要耐心、安静地听完孩子的讲话,不要插话,不要打断孩子的谈话。

④要向孩子学习。

(3)孩子的作品

通过孩子的作品来了解孩子。如孩子的画、书写、手工艺品以及孩子的作文、日记。还可以让孩子做些表演,如唱歌、朗诵、跳舞以及孩子的运动,这些都是了解孩子的好途径。

(4)倾听周围人的意见

孩子周围的人对他进行的观察、作出的结论和评价,父母要了解这些结论,这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了解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其次要注意孩子同龄伙伴、比他大些或小些儿童的反映,再次要注意邻居、亲友对孩子的评价。这些评价中,要特别了解对孩子的批评意见。因为来自不同的人有关孩子的意见,把这些意见与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对比一下,这能提供丰富的材料,以便分析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教育(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孩子教育(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转载)一、扮弱计——让孩子充当一次“小大人”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对父母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责任感是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他们关心照顾的。因此,父母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的帮助中获得很多东西。二、补强计——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美国加州大家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补强法则”。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她)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三、诱导计——帮孩子跨过厌学的泥潭。几乎每个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厌学情绪,这是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放任自流的,因为这种情绪会阻碍孩子学习的热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然而强制孩子学习也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深孩子的反感,聪明的做法是诱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习。四、冷淡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专家建议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五、授挫计——给孩子一个体验失败的机会。美国教育家卡乐尔.桑德堡说:“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也就是说为了增强孩子的耐挫力,父母们不妨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意,这种挫折教育对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处。六、放手计——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家长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们也会少些麻烦。七、纵容计——让孩子在“淘气”中开发潜能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气”是“破坏狂”,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来得坚定。因此,聪明的家长要试着“纵容”孩子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潜能,培养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个“爱迪生”。八、处罚计——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教育孩子就要赏罚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给予奖励,但孩子做错事时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错也要进行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免得在错误里越陷越深。九、制冷计——给自负的孩子“泼冷水”。自负是指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自负的苗头,父母就应当运用“制冷”的手段,适时地给孩子泼点冷水,让孩子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十、包容计——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许有很多缺点,可是作为父母,你绝对不能对孩子存有偏见,羞辱或嫌弃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会得到一个怎样的孩子。十一、样板计——父母要给孩子当好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十二、鼓励计——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为了困难而放弃努力,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这样孩子就能带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十三、倾听计——认真了解孩子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对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变化做出及时而细致的处理。有了这样的基础,亲子之间才能良好沟通,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十四、赏善计——让孩子在赞美声中进步。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孩子,奖励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方式。因此他们建议,用奖励正确来代替惩罚错误,用肯定优点来代替否定缺点,这样既可以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又可以使孩子取得更好的进步。十五、点拨计——巧妙地提示孩子自觉走向正途。絮絮叨叨的说教,凡事替孩子包办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欢的,聪明的家长只会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行为错误时,从旁稍加提示引导,帮孩子解决疑难。这样,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长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十六、虚拟计——让孩子产生“我很棒”的自我感觉。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用虚拟的手段,给孩子制造一个“我很棒”的自我感觉,他就会逐渐“棒”起来。十七、容过计——让孩子在错误中学到更多。生活中,孩子总难免有些过失、错误。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意的。如果孩子所犯过错的性质不是很严重,那么家长就不妨给予宽容、谅解,这样孩子不仅会在内疚自责中更认真地改正错误,还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宽容心态。十八、训诫计——让孩子认识错误、改过自新。孩子就是孩子,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有些错误可以宽容,而有些错误是不能姑息的。必须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的批评,以保证孩子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即使是再宽大的父母,也不能让这种合理的管教缺位。十九、熏陶计——在生活中给孩子好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那么就可以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二十、疏导计——让孩子由对立变成合作。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以从这种方法中得到启示。在教育孩子时太过专制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让孩子跟你“对着干”,但如果采取明智、开放的疏导策略,孩子就会愿意跟你愉快合作。二十一、尊子计——让孩子与父母贴得更近。亲子间之所以出现冲突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使孩子心怀恐惧、不满,拉开了彼此的距离。其实孩子也需要尊重,那么他们一定会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父母。二十二、对等计——与孩子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地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向你说出心里话,家长才可以及时帮孩子摆脱各种问题。如果家长总是摆着家长架子,专制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么亲子间沟通的大门就会慢慢关上。二十三、攻防计——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兵法上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与其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去管教、愤怒,还不如提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二十四、训俭计——帮孩子克服骄奢之气。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些孩子就养成了骄奢的习惯,花钱大手大脚,不知爱惜物品,这种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帮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二十五、伴教计——在参与中教出好孩子。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孩子的生活,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做一些事,那么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鼓舞孩子,同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多一些了解,这于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二十六、防微计——别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大问题。生活中,孩子有时会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无礼、懒惰等等,这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问题虽小,但也要严管,防微杜渐,否则这些小毛病会变成大问题,那时候家长再想让孩子改正,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严管同样是爱的表现。二十七、劝和计——让孩子与老师相互包容。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一些摩擦和误会,这时家长就要担任“和事佬”的角色,帮助双方消除矛盾、误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让孩子照样尊敬老师,老师继续爱护孩子。二十八、立规计——用合理的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控。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而家长“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说教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作为孩子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二十九、减负计——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生活中,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压力过大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孩子减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请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三十、激发计——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让孩子爱学习。教育孩子要找对方式,当劝导、说教都不奏效时,家长们不妨试试这招儿激发计。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理来故意刺激孩子,让他们由不爱学习变成积极学习。三十一、悦纳计——让孩子喜欢并接受自己。如果孩子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自卑、嫉妒别人等等。因此,家长们要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这样孩子才能自信地面对生活。三十二、用忍计——温和地纠正孩子的“出格”行为。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令父母无法容忍的“出格”行为,而“急风骤雨”式的教育只会使孩子走向极端,因此,家长们只能“戒急用忍”,压下火气,多理解孩子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这样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三十三、励勇计——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的勇敢个性。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才能取得杰出的成就,获得幸福。因此,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要总是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要过分强调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做勇敢的孩子。三十四、感化计——以真情感动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说教、责骂、劝导,有时候还必须要以情感之,这样才能撼动孩子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须要情真意切,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三十五、平等计——培养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太阳”,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这样的性格对人际交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生活中,父母们应注意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培养他们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养出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三十六、苦磨计——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很多孩子由于生活过于安逸,往往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多让孩子经受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孙瑞雪称,临床上发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已。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心理学实验发现,不管是人和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倾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本文来自:摇篮网(www.yaolan.com)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aolan.comeduarticle2007_200872720455181.shtml

教育孩子

一、如何培养孩子勤奋学习,广开博见。

每个孩子的求知欲望都很高,鉴于社会上一些新鲜事物好奇心特别强,任何事情都去弄个明白,但作为大人们的水平有限,有时孩子所提的问题,根本无法解答清楚,深感困惑。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我想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有自己解决的办法,但作为父母要注意,不能含糊共词地乱解释,误导孩子。要坦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对这个问题了解不多,等爸爸妈妈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可以吗?星期六或星期天带上自己的孩子到图书馆等书市查阅资料,把孩子所提的问题弄清楚,既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同时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大人们应该在万忙之中,多带孩子逛书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地培养孩子的学习激情,增长知识,广开博见,孩子和大人都将获益匪浅。

二、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遇事不气馁,迎难而上。

事非经过不知难。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小的挫折,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学习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有一次,我陪同孩子去学特长课,有一个动作无论教导老师如何单独教了多少遍,都没有学会,当时听到教导老师严厉地批评声,我感觉到自己的脸都无处撂,心里特别不舒服。怎么办?我心里反复地问自己,是放弃还是帮助孩子克服这个困难?放学回家后,经过我和孩子一番共同的努力,孩子已经很标准地学会了该动作,下一课时,我又陪同孩子去学校特长课,孩子顺利地通过了教导老师的测试,而且还当场表扬了自己的孩子进步快。此时与上一课时的心情大不一样,特别舒畅,孩子得到表扬,学习的劲头更足,所学各项动作也特别标准。如果受到教导老师的批评就放弃,且不是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三、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与人友好相处。

有几次从外地回这有,刚进家门就看到孩子拉长着脸,面带泪痕,一言不发。心里肯定是与同学发生了不收愉跃的事情。经过一番强烈的思想工作后,孩子终于道出事情的原委,帮助孩子打开心结,让孩子破涕为笑。是自己孩子的过错要当面批评,是别人孩子的过错,要视情况给予充分的谅解,鼓励自己的孩子心胸要豁达,不要计较别人的小过错,积极地与人友善相处。

◆积极引导,开拓思维

◆家庭与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

◆提高孩子智能的妙招

◆李嘉诚-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如何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谈家庭教育规律及特点

◆学习型家庭――社会的需要,家庭的选择

◆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懒”妈妈教出的勤奋孩子

◆督导自查德育工作总结

◆在班级管理上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六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

◆他变了

◆浅谈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及时的鼓励 积极的转变

◆老师,请您手下留情

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10句话

《家人》: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10句话

1.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种家长往往得过且过,患得患失。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里,这种心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或许这是家长们最长说的一句话了,而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

3.“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名人言:“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抽时间和孩子相处是教育最大的前提。

4.“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把孩子当玩具或者宠物,为了好玩,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得到强化。父母不应该随便利用孩子开玩笑,在这些无聊的玩笑中,孩子会养成不良的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5.“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动力的保障,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考砸了惩罚,考好了奖励,破坏了孩子对知识的正常理解,也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6.“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对立,更会破坏和妨碍孩子的公正心和民主意识成长,缺乏协商能力,甚至还会滋生暴力倾向。

7.“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谁管得了你啊?”

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旧错从犯,这会让孩子觉得委屈。此类方法前两次用或许会让孩子感到愧疚,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逆反心理,索性将错就错。

8.“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因为孩子是自己养的,所以就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愿望强加于孩子,任由情绪随意发泄,无视孩子的个人意愿。会让孩子心生怨意,久而久之形成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或滋生叛逆。

9.“你怎么这么笨?”

反复的言词否定,无异于毁灭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自我否定并且在面对同一件事时越来越恐惧。

10.“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如果是真离婚另当别论,如果仅仅是个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会因此产生恐惧心理,他一定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他也一定会考虑自己会跟谁,但结果更遭,因为他发现跟谁都很痛苦。如此周而复始地焦虑不安,很可能形成抑郁情绪。

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以下10点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容易做错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