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体贴父母 甘肃省武威武师附小六年级(5)班冰雪

关心体贴父母是我门每个人都应当具有的最起码的品德。可是现在的有些独生子在关心体贴父母上就做得不好。比如说帮父母干活,要“工钱”。怎么要工钱呢?扫一次地一元钱,拖一次地一元钱,擦一次桌子五毛钱……也不知什么原因,父母竟十分乐意,其实孩子就是在一点一点地“挖”父母的腰包。这样做不是让孩子懂得要关心体贴父母,帮父母干活,这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爱钱,将来误入贪财的歧途。因为孩子因钱而干活,如果没有钱,孩子根本就不会帮父母干活。他们根本不知道主动帮父母干活,帮父母干活是自己应该做的。那么如果父母老了,干不动活了,你给父母做一顿饭,难道还要付钱吗?如果父母不付钱,你就要饿死父母吗?这样做是不对的。父母是我们人生第一位老师。他们以爱心抚育我们,用智慧启迪我们,用美德陶冶我们,用真情呵护我们。所以,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首先,对父母要有礼貌。父母和我们说话时,要认真听;离开家或回到家时,要主动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这是有教养的表现。父母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还要抚育我们成长,非常辛苦。我们要理解他们,体贴他们,关心他们,主动帮他们干家务活。最后,要接受父母的教导或建议。父母从内内心爱护我们,因此,对他们的意见要尊重;对他们的批评虚心接受。多跟父母沟通,交流心事。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关心体贴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总之还是一句话:让我们把关心体贴父母的美德来发扬光大吧!

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交流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ANALYSISI)将父母的非爱行为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分为:12个禁止令:不要存在、不要当自己、不要亲近、不要属于我们、不要长大、不要像个孩子、不要健康、不要正常、不要成功、不要重要、不要思考、不要感觉。5个驱迫令:快一点、要更努力、要坚强、要完美、取悦别人。7种负面特质的父母:过度批判、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缺乏一贯性、言行不一、放羊不管、理论家、情感匮乏。这些不良互动模式,可能使孩子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能被满足,从而造成心理成长的停滞。因为时间有限,只重点感受了其中部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了解这些问题后,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觉察”,并通过觉察划清自己的问题和孩子的界限、和家人、和他人的界限。过度批判的父母:经常使用全面性否定的话语指责孩子所犯的错误;孩子成年后,内心有很深的自卑感和罪恶感;没有自信,深信自己很笨,很傻,一无是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做错事时,深深自责和内疚;对于自己的任何表现,总是会习惯性地在心里不断苛求、批判自己;自尊心及自我价值感低,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能肯定自己的人,对他人包容度也相对低,较易苛责自己和他人;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表现得非常骄傲、自大、过度自我膨胀。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的父母:父母以“爱”的名义,怕孩子受伤和失败,所以事先为孩子计划打理好一切。剥夺了孩子独立学习、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隐隐给孩子传递出信息:“你无能,什么事都要我帮助你做”成年后,过度倚赖,面对问题问题或困难时感到退怯、无助、没有主见,容易本能地采取逃避的办法。在生活或工作中,缺少应有的担当或责任感。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表现出不需要任何援助,承担过多责任,深怕他人的援助是干涉,或者让自己感到无能。变化莫测的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疼爱亲切;不顺心烦躁的时候,让孩子感觉到被厌烦被责骂,会使孩子感觉到焦虑不安、困惑、矛盾。成年后,无法建立安全感,缺乏自信,对他人不信任,或者特别喜欢探究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觉得那种总是疑心他人的感觉太痛苦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缺少怀疑能力,全然相信他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父母:要求孩子诚实,自己却常说谎。使孩子心中困惑、混淆。成年后,也成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内在真正想法,与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处于分裂状态。引起他人的不信任或排斥,亲密关系受到影响。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一诺千斤,缺乏弹性,在事情已经发生变化时,不懂得变通。不关心孩子,放牛吃草的父母:很少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与回应,很少关注孩子内在的感受和需求。成年后,不能表达自己的正向情感(比如欣赏、感谢、喜欢对方)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不听地赞美别人:“哇!你真好!太了不起了!”给他人感觉是人皮在说话,感觉不到诚恳与真心。理论家型的父母:喜欢说道理,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在感情,特别是职业是教师或军人的父母。这样长大的孩子较逆返,有的表现为沉默、撒谎、封闭自己。容易走极端,缺少弹性。情感匮乏型父母:孩子成为父母的代理父母。如此长大孩子被训练得善体人意,过度敏感。易同理体察别人的需求和感觉,却无法划清自己的情感界限,常将别人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不要存在:父母对孩子当众斥责、打骂、罚跪,都让孩子感觉到羞辱,希望钻地洞或消失,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余的。成年后,常常感觉到活着没有意义,在与人交往中不敢提要求,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有失误时会深深自责。或者震荡到另一极:特意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表现出自己很能干的样子,好象无敌金刚,但不是真正的自信,使周围人感觉到压迫,不自在。不要当自己: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许,高期望,用理想的样子评判孩子“应该”如何,符合则赞美鼓励,不符合则责罚。父母从来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孩子努力得到父母的夸奖,远离自我,迎合讨好他人。成年后,不快乐,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但常有挫折感。或者震荡到另一极:不在乎他人的感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不要亲近:父母不与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忙碌中对孩子说:“走开!”回答孩子的要求时说:“那你去当他们家的小孩好了。”成年后,与人接触、接近时有困扰,尤其是与你喜欢或者有权威的人接触时,内心害怕、紧张。不要属于我们:孩子感觉到父母偏心;小的时候被兄弟姐妹或小朋友排斥;小的时候被父母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成年后,难有归属感。可能进入一个公司多年,也难于融入整个企业的团体。可能结婚多年,仍如外人。不要长大:父母需要孩子需要他们,才让父母觉得有价值(被需要)孩子独立做事时,就被否定或者表示担心。孩子被要求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安排。孩子感觉到不被信任,能力不被肯定。成年后,比较倚赖;遇到问题时优柔寡断,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面对问题。或者震荡到另一极:过多承担责任,是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讨厌自己的优柔寡断,所以做决定时冲动草率。不要像个孩子:每当活泼、自在、好动的孩子本性展现出来时,遭到严厉斥责、喝阻。要求孩子不要让父母操心,要照顾弟妹、料理家务。成年后,很难快乐起来。不要健康:孩子身体健康时,少获关注;身体不舒服时,获得持续的关爱。成年后,常选择体弱多病,缺乏生命活力。在人生面临困难、挫折、失意、难题的时候,容易生病。不要正常:孩子正常时,不获关心;情绪强烈、吵架、打架、晚归、被告状时,被注意被关心。成年后,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易沉溺在情绪中,无法自拔。不要成功:孩子完成一件工作后,得到的是批评、苛责。潜意识里,有不要成功的倾向。成年后,不自觉地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这种拒绝无法用头脑发现。越渴望成功,越努力,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不知道为什么,快成功时,兴趣就转移了;接近成功时,心里的担心、害怕就涌现,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就认为,一事无成是自己的宿命。不要重要:从小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不重要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渺小、微不足道;成年后,当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或重大责任时,就会出现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当别人帮助或重视时,感到不安、受宠若惊。不要思考:直接给孩子答案;或者孩子的好奇、认真思考、探索,都得不到回应。成年后,觉得自己不聪明,无创造性;一想复杂问题,就头痛并心生抗拒,等着别人给答案。不要感觉:对孩子的情绪否定,扼杀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如:“不许哭!”“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给你买玩具)”“乖,妈妈心疼,好了,不哭!不哭!”成年后,感觉的敏锐度、觉察力被限制住,很难回应自己真实的感觉。当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不能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或者只想刻意忽略。积压的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这个禁止令对男性特别明显,因为害怕有感觉而显得娘娘腔。“快一点!”:父母焦虑,性格急噪,语言、动作,或者情绪中都传达出内在的焦虑和不安。成年后,吃饭、说话都不由自主地快。即使外表可以从容,但内心焦虑,常有心神不宁的感觉,很难真正放松下来。决策时不易从容、周延。自在、悠游的特质被剥夺。获得成功或肯定的同时,身心健康付出代价。“要更努力!”:来自要求完美、成功导向的父母。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做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做得更好!”父母对孩子长期如此要求,孩子背负着父母的价值观,成年后,总是要求自己成为佼佼者,要让众人俯手称臣。孩子成年后,不断追逐外在成就和自我价值,但总觉得自己努力得还不够。每当完成一件事情时,很难让自己暂时停下来,充分去享受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无法好好享受生命里每一个片刻与过程,无法好好经验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品质。无法欣赏路途中的美丽景色,无法欣赏路边的小花小草小生命。很难欣赏自己。内心觉得很苦很累。“要坚强!”: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告诉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好汉打落牙齿合血吞!”“凡事要坚强一些,社会是十分残酷、现实的,你怎么哭也不会有人理你,求人不如求己。”“登天难,求人更难;纸张薄,人情更薄。”长期受这种灌输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自我防御性很强,会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感到悲伤和无助时,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看不到周遭可以提供的支援与协助,拒绝他人的帮助。常陷入孤独、绝望的感觉。自己承担了许多辛苦,内在深层感到孤独。要完美!来自挑剔、严格的父母。孩子收到的信息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成年后,不断为自己的表现打分;给自己很大压力,不允许有些微差错;不小心犯错,就强烈自责,与之相处的周围人也会感觉到压力大。还可能表现为拖拉,凡事不到最后时间不去做它;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取悦别人!来自情感上比较匮乏,需要支持的父母,如离婚、单亲、丧偶的家庭,或者情感较冷漠的家庭。父母冲突时,问孩子站在哪一边;说:“我吃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你!”孩子成为代理父母,不断表现出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爱的一面。成年后,为父母、他人的快乐负责任;懂得照顾别人的感觉和需求,扛别人的问题,被他人的情感捆绑。别人不开心,心里就不安,对他人小心翼翼;很难拒绝别人情感上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父母的言辞、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是“非绝对的”和“非周延的”。比如小时侯同样受到父母的斥责后,一个人孤独得面对与当时有一只心爱的小狗陪伴,对心灵造成的影响就有极大的不同。以上内容,以及因此对自我进行剖析,有益于进入自己的内在;在生活中,更敏锐、更快、更深地“觉察”,使当下不受当年伤痕的污染,看到当下实相;是为了成为自己的好父母,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孩童,让心灵成长、自由。适用于“为人子女”者,适用于“为人父母”者。

如何改掉孩子依赖父母的坏毛病

如何改掉孩子依赖父母的坏毛病 “妈,学校今天郊游,我穿什么衣服?”“爸,这个字什么意思?”经常听到孩子们这样问,好像他们没有头脑,孩子们过分依赖家长的确已成为很实际的话题。

还是把问题交还给孩子吧。譬如,让孩子自己根据天气选穿衣服,促使孩子时刻关心季节气候变化,增长了自然知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让他翻字典,久而久之他会明白字典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一经翻字典找答案的孩子,他的自学能力,还用怀疑吗?

除了把孩子自身的问题交给孩子,还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家庭问题也交给孩子,与孩子一道讨论解决的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被采纳,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他的自信心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强。给大一点的孩子买衣服,可由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选购什么款式,再和小孩一起讨论服装的价格。孩子的审美情趣,经济意识就是在不断地对比和选择中培养起来的。

但把问题交给孩子,并不是说家长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这需要家长倾注更多的心血,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把问题交给孩子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积极诱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使孩子从问题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孩子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就增强了。

父母溺爱孩子的典型实例

父母溺爱孩子的典型实例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下面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以下九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伦理等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父母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从和父母“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strong></strong>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ldquo;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ldquo;不听话、&ldquo;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与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ldquo;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strong>1)尽到做父母的责任</strong>

父母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负起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园。一言一行应作好孩子的榜样,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繁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

<strong>2)做孩子的人生良师</strong>

父母还可以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毕竟还是个孩子,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注意力、观察力都很低,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求父母像老师一样,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静下心仔细分析孩子在想什么?我应该如何帮助他?耐心地指导督促孩子。

<strong>3)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strong>

父母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我们父母担当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遇到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父母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妨遵循&ldquo;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系就会融洽一些,对一个他认为谦逊忠厚的朋友他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有父母放下架子,做称职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